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病者。
此所謂異熟業也。
夫知識秪此一生。
則永出三界。
所有曠劫積集業債。
於此畢酬。
不待再來也。
如人遠去不返。
所有陳債俱要索還。
如不遠去。
債主不急索。
此必然之理矣。
凡夫無病而有預知者有二種。
一謂多生所積戒殺功成。
二為報其現生無事真實。
必非詐謀多事者能之也。
四問。
枯骨埋葬有吉兇者。
教中所謂名言習氣也。
諺曰。
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況人身四大。
共禀五行。
順則為吉。
逆則為兇。
豈特枯骨為然。
架屋造船。
皆有休咎分焉。
五問。
坐禅。
開眼閉眼皆不論。
祇要念念不昧。
了了嘗知。
自然寂不失照。
作得主宰。
故曰。
不論禅定解脫。
祇要見性。
此之謂也。
六問。
雜念紛飛。
如何作觀。
古人有言。
以紛飛之心。
窮彼紛飛之念。
窮之無處。
彼紛飛之念自然無矣。
此乃還源之妙觀。
非彼觀動觀靜觀彼觀此之可比也。
七問。
身中果有三魂七魄。
不知有魂管屍骨不。
此皆聖賢指凡夫。
迷一真性。
枉受輪回。
不了自心作一多解。
故曰。
原是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如能獲悟。
則一根若返源。
六用成解脫。
又雲。
尚非其一。
何處有六。
一六既非。
三七何有。
不可以迷為解。
自起深疑也。
八問。
身中十二宮辰。
此本玄門外道。
執色身為自己者。
作此說也。
不聞老子雲。
吾有大患。
為吾有身。
若能了悟能依之色身不有。
則所依之十二宮辰何在。
亦不可執無有身落於斷見。
何則。
人人有法身常住。
不生不滅。
備之在我。
終不繇他。
儒雲。
未知生焉知死。
又雲。
天開於子。
地辟於醜。
人生於寅。
究之於未分已前。
混沌已後。
惟一虛空。
何有十二宮辰。
天地可譬人身。
虛空可譬法身。
迷成兩途。
悟惟一緻。
所謂三魂七魄。
十二宮辰。
不可執其定有定無也。
拙衲管見如此。
惟大王鑒之於文字語言之前。
自知曠劫已來。
無有一物一名。
可稱外有。
直下孤明獨立。
無物當情。
縱橫去住。
豈讓於佛。
諒大王早見及此。
為愍末世衆生。
故作此問。
發明向上大事。
示彼苦海舟航。
真菩薩之再來也。
柰貧道智淺才疎。
不能少副所問為慚爾。
再答德王(此在初答) 丙辰之秋。
蘊真過訪於嘉禾之福城。
備道大王歸向三寶。
廣修福德。
山僧已知非今世之事。
皆繇曩劫修來。
不則皆為富貴所迷。
五欲所戀。
罔知返本矣。
今即此不忘之心。
便是大王本來面目。
自己主人公也。
山僧特以拙刻。
并書數語呈覽。
諒大王亦已悉知。
今者複蒙施金顧問。
意欲辨明真僞。
山僧讀之汗顔。
未敢加答。
然亦不敢違背聖意。
但以平日所學所見者。
少欵數辭。
以慰來問。
念佛不能開發聰慧者。
第恐心不誠。
誠則明矣。
譬如水濁失鑒。
清則毫發不可昧也。
然大王心志勇猛。
直欲向洪波浩渺。
白浪滔天處。
奪骊龍之珠。
截犀兕之角。
故以明心見性為問耳。
所言心性者。
一身之主謂之心。
心能變化謂之性。
以心能成佛。
心能成凡。
心能造善。
心能造惡。
造善者則生天堂。
造惡者則堕地獄。
心起邪見。
則落外道天魔。
心修四谛十二緣。
乃至六度萬行。
則名三乘。
若能圓見自心。
則法界皆我自心。
曾非他有。
故謂之佛。
以覺自心故也。
昔者異見王欲滅佛法。
宗勝往勸不能。
波羅提救之。
乘雲而至。
時王愕然問曰。
乘空之者是正是邪。
提曰。
我非邪正而來正。
邪王心若正。
我無邪正。
王又問曰。
何者是佛。
提曰。
見性是佛。
王曰。
師見性否。
提曰。
我見佛性。
王曰。
性在何處。
提曰。
性在作用。
王曰。
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
提曰。
今現在用。
王自不見。
王曰。
於我有否。
提曰。
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
體亦難見。
王曰。
若當用時。
幾處出現。
提曰。
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
王曰。
其八出現。
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徧現俱該法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
心即開悟。
以是而推。
則知大王從曩劫來。
出生入死。
不知其幾千萬也。
而大王之佛性。
未嘗有生滅去來。
大王之色身。
又何嘗有生滅去來。
能知於此。
則是大王本來面目。
亦即大王之佛性也。
以人不能直下自信。
故如來權說三乘。
修有為行。
善根調熟。
信心自許。
然後直下承當。
是知三乘曾非别旨也。
所言有為虛妄者。
其猶渡河用筏。
非筏。
則不能渡。
到岸則筏成棄具矣。
人之欲渡生死此岸河者。
必假有為有相之法。
以渡涅盤彼岸。
非此則不能渡。
渡至彼岸。
則有為之法皆虛妄。
非未渡者可以棄之也。
别有一等。
不自信自佛。
自淨自土。
故如來别開勝方便門。
令人念佛求生淨土。
見佛則見自心自佛。
曾無别佛。
所以教載佛語。
禅示佛心。
實無别法。
不識後代之徒。
宗教相非。
過於水火。
所以古人於方便門中。
更開方便。
令人用功參扣。
久久純熟。
自信自心。
自知下落處也。
如雲。
一靜之中。
無人無我。
而不知一靜之中。
無文無字。
無聖凡。
無用工。
無參扣。
無西方。
無東土。
何處更有許多疑情也。
故曰。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又曰。
文言道斷。
心行處滅。
而大王之肯心自許。
則群疑自釋。
不必貧僧叨呾也。
所問不知何為性命者。
此不知自性本然之理謬執色身妄心以為自己。
故有此論。
山僧逐一配明。
心猶大海之水。
性猶水之能成泡者也。
色身如水結之泡。
命猶幻泡所住之時也。
水因風擊而成幻泡。
心随境轉而就色身。
泡之不能久住。
猶身之不能久住也。
而彼外道欲使色身常住。
謂之曰修命。
目曰長生。
猶欲使幻泡之不滅。
烏可得哉。
如或可得。
彼修長生者。
今在何處。
彼既不能長生。
而人之冀長生。
雙修性命者。
不亦謬乎。
故我佛示人本有之心。
此心不生不滅。
非去來今。
實不同於戲論也。
若悟自心。
則一亦不有。
故經雲。
實無少法可得。
名阿耨菩提。
豈三魂七魄十二元辰之有也。
彼等亦依無常色身。
作此邪說耳。
如不能即信。
惟大王所雲。
一靜之中。
人我尚無。
何處更有魂魄可得耶。
又有道與無道異者。
其猶二人同睡。
其一人心清昏薄。
安然穩睡。
逍遙自适。
其一人心亂昏重。
魂夢颠倒。
叫喚狂亂。
所睡是同。
受用各異。
有道無道。
受用亦複如是。
要知身後模樣。
須知見前作略。
若現前作得主。
則身後亦作得主。
無别模樣也。
所言老子教無為。
教默養。
冀生於天。
而後有陰陽煉度閨房戰勝等術。
七十二家。
彼呼為傍門皆昧自身。
心外求道。
總名外道。
圓頓教者。
即吾教諸大乘經是。
達磨教。
即禅門直指自心見性成佛者是。
二祖三祖。
代代相承。
源流有據。
非彼外道僭稱者也。
金光教。
乃玄門圖報禍福。
冀求衣食者也。
淨空無為。
俱是俗人。
口說空無。
身染俗累。
妻子産業。
與人無異。
言行相乖。
撥無因果。
即如羅道人。
現受天牢之報。
甚非可信。
歸家認祖偈。
都是邪人謬造。
除明自心之外。
更有何加。
以不能自明其心。
故勸方便念佛。
功成見佛。
引歸西方。
佛當開示邪正自知分齊也。
山僧所見如此。
特以進答。
惟大王詳鑒之。
答德王 承問身性之異者。
雖則常所知。
實非常所盡證。
非不證也。
蓋以自背。
故謂之迷。
豈其皆無而修得之也。
貧道即以現前指出。
可使日用親證焉。
身猶萬象。
性猶虛空。
萬象去來生滅不停。
皆為虛空之所容受。
而虛空亘古亘今。
凝然不變也。
身之動靜生滅。
莫不皆現自性之中。
而自性能知去來動靜生滅。
甯不如虛空亘古亘今不受生死者乎。
若能一念不生。
身心當下無有處所。
何處見有生死來。
所以貧道勸人常住無念。
自然前後泯淨。
即此無念。
頓入大光明藏。
總法界都是個自己法性。
從上佛祖都向此中安住。
何必臨終求驗也。
昔者有鬼逼禅師。
橋上打坐。
隐聞衆鬼相語雲。
今日有替代來也。
他鬼問曰。
替代者何人。
曰戴鐵帽者即替身也。
至晚天雨。
岸上人頂鐵鍋入河濯足。
禅師急止之。
語其故。
其人即回。
鬼嗔曰。
何等秃物敗吾好事。
我當報之。
繇是鬼皆圍繞欲害僧。
僧即斂念不動。
鬼曰。
好一座塔。
人從那裡去了。
少時鬼散。
僧作念雲。
鬼去也。
鬼複聚雲。
來也來也。
僧複斂念。
鬼雲又不見了。
如是者三。
豁然大悟。
時人号為鬼逼禅師。
當其念動。
鬼得以見之。
此即生死宛然。
念斂則鬼尚不見。
更何能害之。
鬼所得見者。
皆繇我心生滅故。
或有或無。
然我自性。
若存若滅。
若去若來。
皆現知中。
湛然常住。
更求方所。
似差一着也。
敢問大王此中用力已久。
亦有片時入寂不。
倘亦有入寂時。
還見有身心不。
若有身心。
不名禅寂。
若有禅寂。
畢竟沒有身心。
既無身心。
甯有方所歸乎。
此時無身可得。
無心可起。
臨終有何異焉。
若無異者。
何不當下使其無心。
而乃俟臨終求驗耶。
答方眉子(法名大瀛。
歙縣人) 足下所述。
甚有來曆。
但學道之人。
一人所在也要到。
半人所在也要到。
此語雖淺近。
於今時極有好處。
何也。
蓋此事最細。
佛出世時。
莫大聖流。
尚懷畏怯。
而佛猶秘之。
四十餘年。
末後拈花。
始露消息。
是知非易易言者矣。
故如來於一乘。
而開作三乘。
展轉調護。
苟得開悟者。
世出世間。
宗乘教乘。
廣大差别。
悉皆通達。
辯才如海。
問一知十。
承當此事。
可謂如水注一瓶水。
更無少欠。
此所謂異熟業也。
夫知識秪此一生。
則永出三界。
所有曠劫積集業債。
於此畢酬。
不待再來也。
如人遠去不返。
所有陳債俱要索還。
如不遠去。
債主不急索。
此必然之理矣。
凡夫無病而有預知者有二種。
一謂多生所積戒殺功成。
二為報其現生無事真實。
必非詐謀多事者能之也。
四問。
枯骨埋葬有吉兇者。
教中所謂名言習氣也。
諺曰。
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況人身四大。
共禀五行。
順則為吉。
逆則為兇。
豈特枯骨為然。
架屋造船。
皆有休咎分焉。
五問。
坐禅。
開眼閉眼皆不論。
祇要念念不昧。
了了嘗知。
自然寂不失照。
作得主宰。
故曰。
不論禅定解脫。
祇要見性。
此之謂也。
六問。
雜念紛飛。
如何作觀。
古人有言。
以紛飛之心。
窮彼紛飛之念。
窮之無處。
彼紛飛之念自然無矣。
此乃還源之妙觀。
非彼觀動觀靜觀彼觀此之可比也。
七問。
身中果有三魂七魄。
不知有魂管屍骨不。
此皆聖賢指凡夫。
迷一真性。
枉受輪回。
不了自心作一多解。
故曰。
原是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如能獲悟。
則一根若返源。
六用成解脫。
又雲。
尚非其一。
何處有六。
一六既非。
三七何有。
不可以迷為解。
自起深疑也。
八問。
身中十二宮辰。
此本玄門外道。
執色身為自己者。
作此說也。
不聞老子雲。
吾有大患。
為吾有身。
若能了悟能依之色身不有。
則所依之十二宮辰何在。
亦不可執無有身落於斷見。
何則。
人人有法身常住。
不生不滅。
備之在我。
終不繇他。
儒雲。
未知生焉知死。
又雲。
天開於子。
地辟於醜。
人生於寅。
究之於未分已前。
混沌已後。
惟一虛空。
何有十二宮辰。
天地可譬人身。
虛空可譬法身。
迷成兩途。
悟惟一緻。
所謂三魂七魄。
十二宮辰。
不可執其定有定無也。
拙衲管見如此。
惟大王鑒之於文字語言之前。
自知曠劫已來。
無有一物一名。
可稱外有。
直下孤明獨立。
無物當情。
縱橫去住。
豈讓於佛。
諒大王早見及此。
為愍末世衆生。
故作此問。
發明向上大事。
示彼苦海舟航。
真菩薩之再來也。
柰貧道智淺才疎。
不能少副所問為慚爾。
再答德王(此在初答) 丙辰之秋。
蘊真過訪於嘉禾之福城。
備道大王歸向三寶。
廣修福德。
山僧已知非今世之事。
皆繇曩劫修來。
不則皆為富貴所迷。
五欲所戀。
罔知返本矣。
今即此不忘之心。
便是大王本來面目。
自己主人公也。
山僧特以拙刻。
并書數語呈覽。
諒大王亦已悉知。
今者複蒙施金顧問。
意欲辨明真僞。
山僧讀之汗顔。
未敢加答。
然亦不敢違背聖意。
但以平日所學所見者。
少欵數辭。
以慰來問。
念佛不能開發聰慧者。
第恐心不誠。
誠則明矣。
譬如水濁失鑒。
清則毫發不可昧也。
然大王心志勇猛。
直欲向洪波浩渺。
白浪滔天處。
奪骊龍之珠。
截犀兕之角。
故以明心見性為問耳。
所言心性者。
一身之主謂之心。
心能變化謂之性。
以心能成佛。
心能成凡。
心能造善。
心能造惡。
造善者則生天堂。
造惡者則堕地獄。
心起邪見。
則落外道天魔。
心修四谛十二緣。
乃至六度萬行。
則名三乘。
若能圓見自心。
則法界皆我自心。
曾非他有。
故謂之佛。
以覺自心故也。
昔者異見王欲滅佛法。
宗勝往勸不能。
波羅提救之。
乘雲而至。
時王愕然問曰。
乘空之者是正是邪。
提曰。
我非邪正而來正。
邪王心若正。
我無邪正。
王又問曰。
何者是佛。
提曰。
見性是佛。
王曰。
師見性否。
提曰。
我見佛性。
王曰。
性在何處。
提曰。
性在作用。
王曰。
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
提曰。
今現在用。
王自不見。
王曰。
於我有否。
提曰。
王若作用。
無有不是。
王若不用。
體亦難見。
王曰。
若當用時。
幾處出現。
提曰。
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
王曰。
其八出現。
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徧現俱該法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
心即開悟。
以是而推。
則知大王從曩劫來。
出生入死。
不知其幾千萬也。
而大王之佛性。
未嘗有生滅去來。
大王之色身。
又何嘗有生滅去來。
能知於此。
則是大王本來面目。
亦即大王之佛性也。
以人不能直下自信。
故如來權說三乘。
修有為行。
善根調熟。
信心自許。
然後直下承當。
是知三乘曾非别旨也。
所言有為虛妄者。
其猶渡河用筏。
非筏。
則不能渡。
到岸則筏成棄具矣。
人之欲渡生死此岸河者。
必假有為有相之法。
以渡涅盤彼岸。
非此則不能渡。
渡至彼岸。
則有為之法皆虛妄。
非未渡者可以棄之也。
别有一等。
不自信自佛。
自淨自土。
故如來别開勝方便門。
令人念佛求生淨土。
見佛則見自心自佛。
曾無别佛。
所以教載佛語。
禅示佛心。
實無别法。
不識後代之徒。
宗教相非。
過於水火。
所以古人於方便門中。
更開方便。
令人用功參扣。
久久純熟。
自信自心。
自知下落處也。
如雲。
一靜之中。
無人無我。
而不知一靜之中。
無文無字。
無聖凡。
無用工。
無參扣。
無西方。
無東土。
何處更有許多疑情也。
故曰。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又曰。
文言道斷。
心行處滅。
而大王之肯心自許。
則群疑自釋。
不必貧僧叨呾也。
所問不知何為性命者。
此不知自性本然之理謬執色身妄心以為自己。
故有此論。
山僧逐一配明。
心猶大海之水。
性猶水之能成泡者也。
色身如水結之泡。
命猶幻泡所住之時也。
水因風擊而成幻泡。
心随境轉而就色身。
泡之不能久住。
猶身之不能久住也。
而彼外道欲使色身常住。
謂之曰修命。
目曰長生。
猶欲使幻泡之不滅。
烏可得哉。
如或可得。
彼修長生者。
今在何處。
彼既不能長生。
而人之冀長生。
雙修性命者。
不亦謬乎。
故我佛示人本有之心。
此心不生不滅。
非去來今。
實不同於戲論也。
若悟自心。
則一亦不有。
故經雲。
實無少法可得。
名阿耨菩提。
豈三魂七魄十二元辰之有也。
彼等亦依無常色身。
作此邪說耳。
如不能即信。
惟大王所雲。
一靜之中。
人我尚無。
何處更有魂魄可得耶。
又有道與無道異者。
其猶二人同睡。
其一人心清昏薄。
安然穩睡。
逍遙自适。
其一人心亂昏重。
魂夢颠倒。
叫喚狂亂。
所睡是同。
受用各異。
有道無道。
受用亦複如是。
要知身後模樣。
須知見前作略。
若現前作得主。
則身後亦作得主。
無别模樣也。
所言老子教無為。
教默養。
冀生於天。
而後有陰陽煉度閨房戰勝等術。
七十二家。
彼呼為傍門皆昧自身。
心外求道。
總名外道。
圓頓教者。
即吾教諸大乘經是。
達磨教。
即禅門直指自心見性成佛者是。
二祖三祖。
代代相承。
源流有據。
非彼外道僭稱者也。
金光教。
乃玄門圖報禍福。
冀求衣食者也。
淨空無為。
俱是俗人。
口說空無。
身染俗累。
妻子産業。
與人無異。
言行相乖。
撥無因果。
即如羅道人。
現受天牢之報。
甚非可信。
歸家認祖偈。
都是邪人謬造。
除明自心之外。
更有何加。
以不能自明其心。
故勸方便念佛。
功成見佛。
引歸西方。
佛當開示邪正自知分齊也。
山僧所見如此。
特以進答。
惟大王詳鑒之。
答德王 承問身性之異者。
雖則常所知。
實非常所盡證。
非不證也。
蓋以自背。
故謂之迷。
豈其皆無而修得之也。
貧道即以現前指出。
可使日用親證焉。
身猶萬象。
性猶虛空。
萬象去來生滅不停。
皆為虛空之所容受。
而虛空亘古亘今。
凝然不變也。
身之動靜生滅。
莫不皆現自性之中。
而自性能知去來動靜生滅。
甯不如虛空亘古亘今不受生死者乎。
若能一念不生。
身心當下無有處所。
何處見有生死來。
所以貧道勸人常住無念。
自然前後泯淨。
即此無念。
頓入大光明藏。
總法界都是個自己法性。
從上佛祖都向此中安住。
何必臨終求驗也。
昔者有鬼逼禅師。
橋上打坐。
隐聞衆鬼相語雲。
今日有替代來也。
他鬼問曰。
替代者何人。
曰戴鐵帽者即替身也。
至晚天雨。
岸上人頂鐵鍋入河濯足。
禅師急止之。
語其故。
其人即回。
鬼嗔曰。
何等秃物敗吾好事。
我當報之。
繇是鬼皆圍繞欲害僧。
僧即斂念不動。
鬼曰。
好一座塔。
人從那裡去了。
少時鬼散。
僧作念雲。
鬼去也。
鬼複聚雲。
來也來也。
僧複斂念。
鬼雲又不見了。
如是者三。
豁然大悟。
時人号為鬼逼禅師。
當其念動。
鬼得以見之。
此即生死宛然。
念斂則鬼尚不見。
更何能害之。
鬼所得見者。
皆繇我心生滅故。
或有或無。
然我自性。
若存若滅。
若去若來。
皆現知中。
湛然常住。
更求方所。
似差一着也。
敢問大王此中用力已久。
亦有片時入寂不。
倘亦有入寂時。
還見有身心不。
若有身心。
不名禅寂。
若有禅寂。
畢竟沒有身心。
既無身心。
甯有方所歸乎。
此時無身可得。
無心可起。
臨終有何異焉。
若無異者。
何不當下使其無心。
而乃俟臨終求驗耶。
答方眉子(法名大瀛。
歙縣人) 足下所述。
甚有來曆。
但學道之人。
一人所在也要到。
半人所在也要到。
此語雖淺近。
於今時極有好處。
何也。
蓋此事最細。
佛出世時。
莫大聖流。
尚懷畏怯。
而佛猶秘之。
四十餘年。
末後拈花。
始露消息。
是知非易易言者矣。
故如來於一乘。
而開作三乘。
展轉調護。
苟得開悟者。
世出世間。
宗乘教乘。
廣大差别。
悉皆通達。
辯才如海。
問一知十。
承當此事。
可謂如水注一瓶水。
更無少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