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八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不越一心
(言遠)王庭:懶齋別集序
牧師出世以來,住古南最先。
予咫尺裡居,從遊服教,閱十餘年。
不才駑廢,愧于本事,少有請益。
師知予夙習所存,每示作詩文,相勸誘也。
逮後,予自粵嶺東西,鴻魚闊好。
師每吳門上下,金玉嗣音。
繼予賫捧長安,量移岷蜀,往返京口,尋師鶴林,未期之間,遂得三過。
一日,霽雨,秋涼登高,杜鵑樓次,供茗之暇,繙帙巋然。
維師語錄而外,別集種種具焉。
考夫單提拈頌,從上相沿,觸緒篇章,諸方不乏。
惟理絕于名言,既殊本末;苟情存藻繢,奚當妍媸?然而淺深之緻見矣,大小之數分矣。
世有讀斯集者,以師為宗工,將永明之錄,覺範之傳,寒山、石屋之詩,軌轍相方。
以師為文士,亦陶、王、白、蘇之間,位置攸在。
予嘗聞世俗文章家,私有議之者矣,曰:「吾于牧師,姑未言其他;就其才多,著述如此;即不挾策應舉,第閉門著書,當澤永留名山也。
」此則雖不知者之詬詈,亦足以概見雲。
(欠菴)朱一是:懶齋集序 詩文之在天地,爛然如芳樹之花也,無此則天地寂寂矣。
然花不擇地而妍,或在華堂,或在名圃,或在深山幽谷。
花于華堂者,富貴人之詩文也;花于名圃者,才士之詩文也;花于深山幽谷者,高禪古德之詩文也。
如謂高禪古德不必以詩文見長,將使華、恒、嵩、岱諸名勝,但有古幹蒼枝,無夭喬嫣嫵之植也,有是理哉?餘少時見蓮池、憨山二公著作,每為心折,手之勿釋。
二公皆文優于時。
近從牧老人遊,留連于墨,更為高禪古德之僅有。
間一唱酬往復,不覺其膝之至于地也。
夫蓮池、憨山,法門導師,擅長雅藻,曷怪?若老人則臨濟宗風,以白棒喝天下之英靈,語言已多,安用文字?然形上形下,恃源而往,有觸必應。
含毫伸紙,忽詩忽文。
若山之出雲,水之遭風,層起疊生,俱以自然入妙。
未嘗有意為詩文,而詩文之至者出焉。
其近體,王、孟也;古詩,陶、韋也。
無韻之文,洋洋灑灑,又白太傅、蘇端明亞也。
雖汲汲揣摩,日從事于詩與文之專家,未能或過。
嗚呼!豈偶然哉?端木氏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張無垢〈論語頌〉則謂:「天道、文章,未始有分。
」然則讀老人別集,非讀老人別集也;能聞其所聞,而其所不可聞者,亦思過半矣。
(學士.宛平)王熙:宗門寶積錄序 嘗聞古佛謂「娑婆世界以清淨音聞為教體」,故西來傳心之旨,雖欲埽空諸相、不落言詮,而諸師心心相印,皆有契證之句。
一時學者筆受而寶藏之,又刻諸方冊以廣流通,而語錄由是興焉,猶涉川之必資于舟楫,求魚兎者之必假于筌蹄也。
夫心之本體即性也,一法不立而萬用全彰,迥脫根塵而真機獨露,其微妙至矣。
然眾生為情見牽纏,鮮能安居正受。
于是向上諸師設立疑情,假縱奪殺活之術以去其黏縛,而使之透脫。
粵及百世而下,有善思惟者,即心而悟,其機用蓋如此之妙也。
欽惟世祖章皇帝,乘天宮福德之願,執金輪以統禦天下,其深仁厚澤所漸被,與如來法化相為廣厚,而多生自悟之智,復有契于當日之涅槃妙心間。
當萬幾暇時,遊觀慧海,舉暢宗風;天光下垂,河沙徧照。
凡得熏心注耳者,莫不霑慈蒙潤,無異春雷時雨,開滋萬卉之甲蘖,而使之敷榮也。
于時弘覺禪師忞公,方以天童嫡子主法東南,奉詔而來,屢承顧問。
不獨妙悟清機,足以仰符睿旨;即其送難之際,辭辯風馳。
撰述之餘,文采霞燦,蓋有石門、北磵之遺芳焉。
其得法上首弟子歗堂和上,以見地超卓,代師秉拂入室,亦如圓悟之樂有大慧,針鋒相拄。
餘時隨侍法筵,獲聞實義。
雖未能現前發悟,而此心戚戚,識其妙歸;而掩關思入,則又彌覺不可攀躋。
間常披閱《燈錄》,思盡究古人之機用,而又以不見全書為歎。
今禪師久歸寂滅,而餘亦老矣。
乃歗公自南還之後,奉師之遺囑,捃集唐宋古德,及元明後出諸師語錄,凡前人刊布未備者,會稡成編,名為「宗門寶積錄」。
千裡見示,且命為之序。
餘撫今追昔,味禪悅而增法喜,輒忘其固陋;願樂有言以助正信,而又愧未能發明心地法門之萬一也。
雖然,《寶積經》不雲乎:「如來所演八萬四千聲教,皆名為文;離諸一切語言文字,是名為義。
」學者于茲錄,苟能作如是觀,向無義路處,覿體自見,則歷劫所失之衣珠,不求自得,一彈指頃而家珍種種流出,豈不快哉?是知歗公之孜孜結集,誠為善繼先志、發古尊宿潛德之光,而有功于斯道固不小矣! (鹿城.冰菴)張立廉:寶積錄序 自二株分蔭,五葉垂芳,而「直指一宗」為震旦佛法標準。
宋景德間,道原始錄《傳燈》。
繼而楊李諸賢、佛國白禪師等,廣而續之,遂有《五燈》之書,與三藏並行。
迄大川濟公,復總滙成書,名曰「會元」。
芟繁就簡,以便流通。
祖道之盛,于斯為最矣。
顧是書也,譜系頗詳,機緣亦備,所謂當代宗工,雄音霆吼,說法如雲如雨者,往往人不數篇,篇不數句。
蓋五家宗既繁,則語句不得不畧,亦其勢然也。
燈錄之外,復有頤藏主,搜採古尊宿,錄一書。
從南嶽讓大師以迄佛照光,所收凡四十餘家,皆智慧淵沖、善說法要、具大眼目、喫緊為人者,于是古人拈提舉唱之大觀畢備于此。
若雪竇、佛果、妙喜諸老,則以其書盛行,故不更列。
吾師山和尚,每覽是編,輒為忻愜。
慨念南宋以來名德語要,亦不讓古人。
顧遺編漸緻隱沒,欲搜輯諸家,續成全編,以惠來學,更名之曰《宗門寶積錄》,此吾師數十年積願,可謂勤且博矣。
命廉為弁首語,竊惟有祖以來,示人皆剋的精簡,無有枝葉,惟恐人取口頭語為裨販資。
故曹溪示不識字,而雲門老子戒人抄錄其語,至門弟子潛書衣裓,乃得留傳。
而近世稱長老者,片席未溫,一編已就。
或欲侈文藻之富,或以代羔雁之投,充棟汗牛,莫可紀極。
微獨乖不必文字之宗,亦大非古人慎重立言之旨矣。
今師痛念末流,為之砥柱;上採前哲,下逮時賢;考文獻,定指歸;約其訓辭,去其繁重,使覽者知擇人不易而立言之難。
日月一出,爝火潛輝;洪鐘在懸,瓦缶停響。
挽救聾俗,將在乎此!英靈博達之士,由是編而究言外之旨,以洞了向上不傳之機。
則所謂盡十方界止有一人承紹祖位,更無第二人。
所集成書,千萬餘言,亦究無一元字腳可得。
吾師明道惠世之功,詎不偉歟?備祖師西來,直指被機、總持結集之大事,為宗門巨典,是亦維摩大士所稱「一燈傳百千燈,明終不盡」者乎! (崑山.展成)尤侗:禦書記 右,世祖章皇帝禦書「敬佛」二大字,以賜木陳老人,刻石傳之,以一本貽臣,藏弆久矣!今裝潢之次,肅然瞻仰,欣喜贊歎,而因慨然有感焉!夫佛者之說,以為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
若天子之貴、四海之富,何所不得而寧復有求?所不可知者壽耳!乃以世祖之雄才大畧,德教洽于天下,而享年不永。
其于敬佛之報謂何?或者曰:「佛以無生為道者也,方欲遺落形體,以涅槃為解脫,何有于壽者相乎?」然此二說皆非也。
夫佞佛以求福,愚夫愚婦之事也;學佛以了生死,士大夫之見也。
豈聖帝明王之心乎?聖帝明王之心則主乎敬而已矣。
〈周頌〉有之:「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其〈大雅〉曰:「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不敢馳驅。
」世祖之敬佛,猶之敬天雲爾。
緬維順治十八年來,兢兢業業,祗祗威威,承祖宗則敬,奉母後則敬,惇九族則敬,禮百官則敬,禦萬民則敬;至于昆蟲草木、幾杖盤盂,無不敬也,而況西方大聖人乎?故臣以為「敬」之一字,世祖之心法也。
佛者曰「即心即佛」,世祖之心法即佛法也。
嗚呼!世祖皇帝上賓于天者已十年所矣,其文謨、武烈,紀在史冊者,昭如日星之垂。
而天縱多能,見之翰墨者,猶輝光日新若是。
其深仁厚澤漸于薄海內外,下逮田夫婦子,謳思不忘;矧臣小吏,曾以詞賦受淩雲之知?雖不獲登殿陛,依日月之末光,而捧其遺墨,如覲天顏咫尺焉!夫攀軒轅之弓,且抱烏號之痛,況乎澤所存者乎?是以歡喜贊歎之餘,不禁感慨繫之而繼以泣也。
昔宋仁宗禦書飛白,歐陽脩、蘇軾並有記。
臣文彩雖不及二子,然仰窺世祖敬佛心法,表而出之,立言之旨,于二子竊有進焉。
故僭書于下方,并寓木陳老人,用酬其意雲。
(太史.立齋)徐元文跋 《容齋隨筆》謂歐公〈飛白記〉自稱「予」,而呼「陸經」之字為失體。
東坡則曰:「故太子少傅,安簡王公,諱舉正,臣不見其人矣。
」此知體也。
吾師此記,殆取法于蘇者。
憶庚子春,元文扈蹕南海,世祖親控玉虬,一日而顧問吾師者三。
每覽《西堂雜組》,稱為才子;其語木陳老人亦然。
將欲大用,會以升遐,不果,天下惜之。
昔宋太後謂蘇軾曰:「先帝每讀卿文,必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耳。
」軾遂慟哭失聲。
吾師遭際與蘇相似,宜其臨文感慕,如有餘哀;而元文讀之,亦不知涕之何從也! 又:寶積錄序 釋氏之有古德
予咫尺裡居,從遊服教,閱十餘年。
不才駑廢,愧于本事,少有請益。
師知予夙習所存,每示作詩文,相勸誘也。
逮後,予自粵嶺東西,鴻魚闊好。
師每吳門上下,金玉嗣音。
繼予賫捧長安,量移岷蜀,往返京口,尋師鶴林,未期之間,遂得三過。
一日,霽雨,秋涼登高,杜鵑樓次,供茗之暇,繙帙巋然。
維師語錄而外,別集種種具焉。
考夫單提拈頌,從上相沿,觸緒篇章,諸方不乏。
惟理絕于名言,既殊本末;苟情存藻繢,奚當妍媸?然而淺深之緻見矣,大小之數分矣。
世有讀斯集者,以師為宗工,將永明之錄,覺範之傳,寒山、石屋之詩,軌轍相方。
以師為文士,亦陶、王、白、蘇之間,位置攸在。
予嘗聞世俗文章家,私有議之者矣,曰:「吾于牧師,姑未言其他;就其才多,著述如此;即不挾策應舉,第閉門著書,當澤永留名山也。
」此則雖不知者之詬詈,亦足以概見雲。
(欠菴)朱一是:懶齋集序 詩文之在天地,爛然如芳樹之花也,無此則天地寂寂矣。
然花不擇地而妍,或在華堂,或在名圃,或在深山幽谷。
花于華堂者,富貴人之詩文也;花于名圃者,才士之詩文也;花于深山幽谷者,高禪古德之詩文也。
如謂高禪古德不必以詩文見長,將使華、恒、嵩、岱諸名勝,但有古幹蒼枝,無夭喬嫣嫵之植也,有是理哉?餘少時見蓮池、憨山二公著作,每為心折,手之勿釋。
二公皆文優于時。
近從牧老人遊,留連于墨,更為高禪古德之僅有。
間一唱酬往復,不覺其膝之至于地也。
夫蓮池、憨山,法門導師,擅長雅藻,曷怪?若老人則臨濟宗風,以白棒喝天下之英靈,語言已多,安用文字?然形上形下,恃源而往,有觸必應。
含毫伸紙,忽詩忽文。
若山之出雲,水之遭風,層起疊生,俱以自然入妙。
未嘗有意為詩文,而詩文之至者出焉。
其近體,王、孟也;古詩,陶、韋也。
無韻之文,洋洋灑灑,又白太傅、蘇端明亞也。
雖汲汲揣摩,日從事于詩與文之專家,未能或過。
嗚呼!豈偶然哉?端木氏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張無垢〈論語頌〉則謂:「天道、文章,未始有分。
」然則讀老人別集,非讀老人別集也;能聞其所聞,而其所不可聞者,亦思過半矣。
(學士.宛平)王熙:宗門寶積錄序 嘗聞古佛謂「娑婆世界以清淨音聞為教體」,故西來傳心之旨,雖欲埽空諸相、不落言詮,而諸師心心相印,皆有契證之句。
一時學者筆受而寶藏之,又刻諸方冊以廣流通,而語錄由是興焉,猶涉川之必資于舟楫,求魚兎者之必假于筌蹄也。
夫心之本體即性也,一法不立而萬用全彰,迥脫根塵而真機獨露,其微妙至矣。
然眾生為情見牽纏,鮮能安居正受。
于是向上諸師設立疑情,假縱奪殺活之術以去其黏縛,而使之透脫。
粵及百世而下,有善思惟者,即心而悟,其機用蓋如此之妙也。
欽惟世祖章皇帝,乘天宮福德之願,執金輪以統禦天下,其深仁厚澤所漸被,與如來法化相為廣厚,而多生自悟之智,復有契于當日之涅槃妙心間。
當萬幾暇時,遊觀慧海,舉暢宗風;天光下垂,河沙徧照。
凡得熏心注耳者,莫不霑慈蒙潤,無異春雷時雨,開滋萬卉之甲蘖,而使之敷榮也。
于時弘覺禪師忞公,方以天童嫡子主法東南,奉詔而來,屢承顧問。
不獨妙悟清機,足以仰符睿旨;即其送難之際,辭辯風馳。
撰述之餘,文采霞燦,蓋有石門、北磵之遺芳焉。
其得法上首弟子歗堂和上,以見地超卓,代師秉拂入室,亦如圓悟之樂有大慧,針鋒相拄。
餘時隨侍法筵,獲聞實義。
雖未能現前發悟,而此心戚戚,識其妙歸;而掩關思入,則又彌覺不可攀躋。
間常披閱《燈錄》,思盡究古人之機用,而又以不見全書為歎。
今禪師久歸寂滅,而餘亦老矣。
乃歗公自南還之後,奉師之遺囑,捃集唐宋古德,及元明後出諸師語錄,凡前人刊布未備者,會稡成編,名為「宗門寶積錄」。
千裡見示,且命為之序。
餘撫今追昔,味禪悅而增法喜,輒忘其固陋;願樂有言以助正信,而又愧未能發明心地法門之萬一也。
雖然,《寶積經》不雲乎:「如來所演八萬四千聲教,皆名為文;離諸一切語言文字,是名為義。
」學者于茲錄,苟能作如是觀,向無義路處,覿體自見,則歷劫所失之衣珠,不求自得,一彈指頃而家珍種種流出,豈不快哉?是知歗公之孜孜結集,誠為善繼先志、發古尊宿潛德之光,而有功于斯道固不小矣! (鹿城.冰菴)張立廉:寶積錄序 自二株分蔭,五葉垂芳,而「直指一宗」為震旦佛法標準。
宋景德間,道原始錄《傳燈》。
繼而楊李諸賢、佛國白禪師等,廣而續之,遂有《五燈》之書,與三藏並行。
迄大川濟公,復總滙成書,名曰「會元」。
芟繁就簡,以便流通。
祖道之盛,于斯為最矣。
顧是書也,譜系頗詳,機緣亦備,所謂當代宗工,雄音霆吼,說法如雲如雨者,往往人不數篇,篇不數句。
蓋五家宗既繁,則語句不得不畧,亦其勢然也。
燈錄之外,復有頤藏主,搜採古尊宿,錄一書。
從南嶽讓大師以迄佛照光,所收凡四十餘家,皆智慧淵沖、善說法要、具大眼目、喫緊為人者,于是古人拈提舉唱之大觀畢備于此。
若雪竇、佛果、妙喜諸老,則以其書盛行,故不更列。
吾師山和尚,每覽是編,輒為忻愜。
慨念南宋以來名德語要,亦不讓古人。
顧遺編漸緻隱沒,欲搜輯諸家,續成全編,以惠來學,更名之曰《宗門寶積錄》,此吾師數十年積願,可謂勤且博矣。
命廉為弁首語,竊惟有祖以來,示人皆剋的精簡,無有枝葉,惟恐人取口頭語為裨販資。
故曹溪示不識字,而雲門老子戒人抄錄其語,至門弟子潛書衣裓,乃得留傳。
而近世稱長老者,片席未溫,一編已就。
或欲侈文藻之富,或以代羔雁之投,充棟汗牛,莫可紀極。
微獨乖不必文字之宗,亦大非古人慎重立言之旨矣。
今師痛念末流,為之砥柱;上採前哲,下逮時賢;考文獻,定指歸;約其訓辭,去其繁重,使覽者知擇人不易而立言之難。
日月一出,爝火潛輝;洪鐘在懸,瓦缶停響。
挽救聾俗,將在乎此!英靈博達之士,由是編而究言外之旨,以洞了向上不傳之機。
則所謂盡十方界止有一人承紹祖位,更無第二人。
所集成書,千萬餘言,亦究無一元字腳可得。
吾師明道惠世之功,詎不偉歟?備祖師西來,直指被機、總持結集之大事,為宗門巨典,是亦維摩大士所稱「一燈傳百千燈,明終不盡」者乎! (崑山.展成)尤侗:禦書記 右,世祖章皇帝禦書「敬佛」二大字,以賜木陳老人,刻石傳之,以一本貽臣,藏弆久矣!今裝潢之次,肅然瞻仰,欣喜贊歎,而因慨然有感焉!夫佛者之說,以為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
若天子之貴、四海之富,何所不得而寧復有求?所不可知者壽耳!乃以世祖之雄才大畧,德教洽于天下,而享年不永。
其于敬佛之報謂何?或者曰:「佛以無生為道者也,方欲遺落形體,以涅槃為解脫,何有于壽者相乎?」然此二說皆非也。
夫佞佛以求福,愚夫愚婦之事也;學佛以了生死,士大夫之見也。
豈聖帝明王之心乎?聖帝明王之心則主乎敬而已矣。
〈周頌〉有之:「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其〈大雅〉曰:「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不敢馳驅。
」世祖之敬佛,猶之敬天雲爾。
緬維順治十八年來,兢兢業業,祗祗威威,承祖宗則敬,奉母後則敬,惇九族則敬,禮百官則敬,禦萬民則敬;至于昆蟲草木、幾杖盤盂,無不敬也,而況西方大聖人乎?故臣以為「敬」之一字,世祖之心法也。
佛者曰「即心即佛」,世祖之心法即佛法也。
嗚呼!世祖皇帝上賓于天者已十年所矣,其文謨、武烈,紀在史冊者,昭如日星之垂。
而天縱多能,見之翰墨者,猶輝光日新若是。
其深仁厚澤漸于薄海內外,下逮田夫婦子,謳思不忘;矧臣小吏,曾以詞賦受淩雲之知?雖不獲登殿陛,依日月之末光,而捧其遺墨,如覲天顏咫尺焉!夫攀軒轅之弓,且抱烏號之痛,況乎澤所存者乎?是以歡喜贊歎之餘,不禁感慨繫之而繼以泣也。
昔宋仁宗禦書飛白,歐陽脩、蘇軾並有記。
臣文彩雖不及二子,然仰窺世祖敬佛心法,表而出之,立言之旨,于二子竊有進焉。
故僭書于下方,并寓木陳老人,用酬其意雲。
(太史.立齋)徐元文跋 《容齋隨筆》謂歐公〈飛白記〉自稱「予」,而呼「陸經」之字為失體。
東坡則曰:「故太子少傅,安簡王公,諱舉正,臣不見其人矣。
」此知體也。
吾師此記,殆取法于蘇者。
憶庚子春,元文扈蹕南海,世祖親控玉虬,一日而顧問吾師者三。
每覽《西堂雜組》,稱為才子;其語木陳老人亦然。
將欲大用,會以升遐,不果,天下惜之。
昔宋太後謂蘇軾曰:「先帝每讀卿文,必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耳。
」軾遂慟哭失聲。
吾師遭際與蘇相似,宜其臨文感慕,如有餘哀;而元文讀之,亦不知涕之何從也! 又:寶積錄序 釋氏之有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