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八之上

關燈
如真正幢;涉險度危,類大法船。

    若見若聞,皆獲利濟。

    至若垂三語以驗來學,又如臨萬仞懸崖,撒手而立,非上根大器,豈易入其閫奧者哉?虞文靖公贊師之語,謂為「佛果一枝、鳳毛麟角」者,其言良不誣也。

    師入滅之十四年,其弟子象先、輿公、月徑、滿公,以所錄語,徵餘為序。

    餘故舉「扶衰救獘各隨其時節因緣」者言之,于以見達磨之宗非有違于先佛,諸師之錄非有違于達磨。

    其事雖殊,理則同也。

    有若禪師此錄之行,後有因語言而入者,雖不得見師,而師之惠利所及益遠矣。

    雖然,靈妙一真,直超三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雖無物之不攝,欲求一物,了不可得。

    于斯時也,無煩惱可除,無法門可學,無眾生可度,無佛道可成,尚何有言語文字之足語哉?觀斯錄者,又當于是而求之。

    人能于是求之,始于禪師之道與有聞矣。

    師名悟光,字公實,姓楊氏,號雪窗,成都之新都人。

     (菊村)袁士元:送孚中禪師住龍翔詩 梵王宮闕皆名山 晉陵佳麗非塵寰 龍蟠虎翥氣磅礴 樓臺縹緲煙霞間 上人昔年住東海 兩袖天香雲靄靄 磐陀石上迎朝暾 潮音洞日瞻神采 尋幽近復遊天童 萬松徑裏支吟笻 寒泉迸石影清淺 高崖挂月芬玲瓏 秖今飛錫淩雲表 妙高臺上天花繞 秋風江漢動離思 何日留衣一顛倒 (文成.青田)劉基:和天童左菴良公見寄詩 不辭塵匣掩青萍 願見天邊隕盜星 白日有時容黑子 紫微終古照玄冥 輕風瀹雪歸蘭汜 細雨涵春入草亭 但見此身強健在 江山相對眼還青 止菴祥:春雪,有懷湛然禪師詩 東風遊約近 積雪閉門深 興感有時到 春應無處尋 柳藏初活眼 草沒未灰心 寥莫南山下 茶煙出樹林 用彰俊:癡絕和尚室中舉「如何是佛」,荊叟下語雲「爛東瓜」頌 如何是佛爛東瓜 多少禪僧綴齒牙 總若口能吞萬象 虛空嚼出一團查 楚石琦禪師:寄孚中和上偈 長庚峯頂白雲間 捧劄西來笑展顏 幾疊嵓巒圍丈室 萬株松樹遶禪關 當年金壁誰將去 今日天龍合送還 老我恰如窺豹者 管中誰復見斑斑 無虛讓:北京送啟公歸天童詩 一別天童二十年 京華一鉢隻隨緣 三關泉石埋殘雪 九隴藤蘿鎖廢煙 巢鶴不聞新種樹 養蝸猶是舊成田 于今去作羣緇首 淨埽寒蕪整法筵 朗初慧:天童有感詩 涼風一點動溪頭 怒發林中萬葉秋 羣殿已隨千劫化 雙池獨藉萬工留 山光夜靜收青黛 海氣朝來結蜃樓 強半禪房乾沒去 諸公何以續前修 空波灝:送友入太白山詩 杖策將何往 翻經太白山 高依嵓作座 遙劃嶺為關 林草承芳躅 溪流照妙顏 幽栖吾亦蔔 休笑溷人間 雪嶠信禪師至天童,眾請上堂 師陞座,呵呵大笑,喝一喝雲:「笑個什麼?笑那無舌人善能解語。

    」復喝雲:「不必打葛藤。

    」遂拈香,祝聖畢,斂衣就坐,雲:「若論此事,盡大地拈來,在老人一毛孔中著不滿。

    諸佛心印,不從人得。

    既不從人得,難道從牆壁瓦礫得?難道從地水火風、四大五蘊、喜怒哀樂而得?隻要豁開自己正眼,照天照地,始知不從人得。

    如啞子喫黃瓜,向人道不得。

    」乃鼓兩臂,作獅子勢,雲:「獅子遊行,不求伴侶。

    」喝一喝,下座。

     天隱修禪師:和密雲兄偈 剎剎塵塵是道場 淫房酒肆不拘方 頂門廓出通天眼 匝地全彰是法王 把住虛空當撲碎 放行輪劫未為長 堪嗟苦海無邊際 任爾縱橫倒駕航 徹底掀翻到古盤 超然忘物悟心寬 大千沙界一毫現 百億須彌箇裏含 法法盡從伊建立 頭頭原藉爾為端 倘然點破於中事 說與知音仔細看 學道須當徹骨窮 寸絲不罣露家風 但能對境忘人我 不假澄心當體空 山色雨過添晚翠 溪光霞映接朝紅 乾坤許我林間老 不逐風塵西復東 不住陽兮不住陰 了然如月照孤岑 萬緣放下理先覺 一念無私道可尋 行履直教無內外 應酬休逐在昇沉 生平樂業何勞覓 不昧元初一點心 大覺琇禪師:和天童普明禪師〈牧牛頌〉 湘之南 潭之北 頭角分明 東觸西觸((未牧)) 少獲頭 多捕尾 月下風前 盛溺埽屎((初調)) 面月白 蹄墨黑 有索有鉤 忍飢受渴((受制)) 遠邪蹊 趣正道 步步登高 山長路杳((回首)) 載寒鴉 履芳草 毛骨馨香 見者道好((馴伏)) 寒者安 忙閒得 故鄉寬廓 任出任入((無礙)) 朝隴畝 暮茅簷 隨時水草 明月同閑((任運)) 刀砍水 珠斷貫 淡泊明志 寧靜緻遠((相忘)) 失卻牛 撞破壁 一個閑身 赤灑灑立((獨照)) 拋靈符 瞎正目 函蓋乾坤 火寒雪毒((雙泯)) (附)月坡禪師:題〈十牛頌〉 引 夫心源本寂,色相乖真;縱逸塵勞,未嘗暫息。

    是以佛垂方便,譬若牧牛,今古聖賢,鹹由斯道。

    清居頌為十二佛圖,倡以多篇,示以微言,伸其教化。

    普明取諸先覺,述此狂言,以次編之,因成十絕。

    如升楚石,以並荊珍。

    達道高流,幸毋哂耳。

     未牧 生獰頭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 誰知步步犯佳苗 初調 我有芒繩驀鼻穿 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制 猶得山童盡力牽 受制 漸調漸伏息奔馳 度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 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 猶把芒繩且繫留 馴伏 綠楊陰下古溪邊 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 牧童歸去不須牽 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 一曲昇平樂有餘 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煙芳草綠茸茸 飢餐渴飲隨時過 石上山童睡正濃 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 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影白 白雲明月任西東 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閑 一片孤雲碧嶂閑 拍手高歌明月下 歸來猶有一重關 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 明月光寒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叢叢 譚貞默:謁密雲和尚偈 宜興本是義興名 今昔同緣一化城 現得古錐施毒棒 不煩童子下長庚 碧溪洗鉢雲千衲 鼎剎鳩工草一莖 泥水為人真個徹 大張爐鞴鑄無生 劉志斌:題獅子柏呈密雲和上偈 天童古剎何所有 太白蒼龍勢雄赳 亭亭老柏壯山容 迎風時作獅子吼 幹霄鐵榦大十圍 匝地濃陰垂萬帚 追憶當年受記時 正值今茲緣非偶 我師諦是再來人 道著匆忙掩人口 一條白棒轉勘予 會得庭前柏子否 無情說法隻者是 河西弄罷羣狐走 (司理.海岸)黃端伯:密雲禪師語錄序 達磨受西天般若多羅密印,六傳而至曹溪。

    曹溪之後,分為二枝,而臨濟兒孫獨盛。

    臨濟之後,又分為二枝,而楊岐兒孫獨盛。

    蓋監寺受慈明遙記,如黃檗之記臨濟,故禪道為天下冠。

    今所傳臨濟派者,則皆系出圓悟勤之子——虎丘隆者也。

    虎丘之子——天童華,知見高邁,大慧特作偈稱之。

    天童華十五傳而為禹門傳公。

    禹門嫡子是為今天童悟大師。

    大師之望前圓悟勤公,凡二十世;其望臨濟,則三十世;而望達磨,則四十世也。

    天童居大海東,山川環擁,當年之坐道場說法者,八十餘員,大率臨濟之裔。

    庚午春,餘見大師語錄于武林僧舍,始知臨濟宗風至今未墜。

    脩書緻敬,請說法太白山中,即天童華禪師故址也。

    棒喝交馳,學者無開口處,莫不望風而靡,以為臨濟再來。

    大師操履嚴峻,有古尊宿風。

    行解相應,與末世之狂禪迥別。

    餘覩其用處,縱奪自由,每吐一言,蓋天蓋地,其所從來者異矣。

    應般若多羅之讖,而中興臨濟之道于今時。

    正令坐斷十方世界,至矣哉! 又:禪燈世譜序 昔世尊以正法眼藏囑付迦葉,阿難副貳傳化,毋令斷絕。

    迨至五家分唱,而宗風徧滿十方矣。

    然黃檗猶有「不道無禪,秖道無師」之歎,何哉?當時臨濟小厮,獨得大機之用,慣捋虎鬚,盡大地人亡鋒結舌去。

    黃檗記以「吾宗到汝,大興于世」,雖因緣之相會,亦作用之迥殊也。

    厥後英靈疊起,個個如獅子兒。

    山鬼、野狐望風奔遁,遂使正法眼藏綿歷至今,識者所以服師傳之妙也。

    曹洞綱宗,揀魔辨異,其大旨畧與臨濟同,故法道之行,與臨濟相終始。

    然自大陽之後,投子繼之,則曹洞亦分源于臨濟矣。

    昔人謂「合五百年而別,別五百年而合」,倘亦有然者乎!乃自宋季以歷我明,代有英傑;而殘編斷簡湮沒于荒榛敗草之中,後世兒孫欲識其姓名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