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八之上

關燈
表貽考 (無盡居士)張商英: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序 華嚴性海,納香水之百川;法界義天,森寶光之萬像。

    極佛陀之真智,盡含識之靈源。

    故世主妙嚴,文殊結集,龍宮誦出,雞嶺傳來,繼踵流通,普聞華夏。

    李長者合論四十軸,觀國師疏鈔一百卷,龍樹尊者二十萬偈,佛國禪師五十四贊,四家之說,學者所宗。

    若乃撮大經之要樞,舉法界之綱目,標知識之儀相,述善財之悟門,人境交參,事理俱顯,則意詳文簡,其圖贊乎!信受奉行,為之序雲。

     (安定郡王)趙令衿:敕諡宏智禪師後錄序 天童覺和尚,河東隰州人,俗姓李氏。

    其祖父久參佛陀禪師,時號李行者。

    母夢梵僧與一隨球環,覺而有娠。

    誕生禪師,夜屋發光,比鄰皆驚。

    及師長成,左臂腕上有肉痕,若隨球相,不欲示人,而間有見者。

    師自童稚,喜佛典,天性機敏,自達宗理。

    每白父母,再四,方從其志。

    十五歲祝髮,受具足戒。

    十九始行腳,徧參諸方,在處為眾推重。

    後見丹霞淳和尚,不數載,機警相投,大明曹洞宗旨。

    二十四歲,遷入書司;又值淳和尚住大洪山,令其立僧。

    淳和尚遷化,真歇禪師住長蘆,虛首座席以待之。

    此皆僕昔在廬山侯溪上塔間居之時,親覩是事。

    禪師初來,首與貧菴傳道者照闡提、雲居高菴、秀峯祥義手,皆一時宗匠,共為莫逆之交。

    僕一日淩晨,乘月作別于山下。

    有偈雲: 與君攜手下山隅 霜滿平川月滿廬 珍重之人善行李 小橋流水不相辜 師甚肯之。

    自後聲價愈高,道義益盛。

    泗洲普照虛席甚久,始為向薌林用諸禪所舉,乃為出世。

    次為先兄置制,開法圓通。

    真歇退長蘆,師繼其後。

    建炎間,兵火犯境,師避地浙東四明,將訪真歇于寶陀山。

    州府敦請為天童主人,師堅辭不就。

    後為雲水肩至法座而受之。

    人情嚮台,禪林增光,馨香大佈。

    紹興九年,被旨移錫靈隱。

    未兩月,獲旨再住天童。

    三十年間,道俗欽仰。

    傳法之外,院宇一新。

    王公大人樂與之遊;衲子奔輳,如水就下,常滿一千二百眾。

    紹興二十六年,育王缺人,師舉妙喜佛日禪師主之,親為勸請文。

    妙喜住育王,城府開堂,師舉上首,白椎傾倒。

    劇談濶論,執其手雲:「吾二人皆老大。

    惟吾二人,你唱我和,我歌你拍。

    苟一旦有先瞌,然則存者為主其事。

    」後圓寂,留頌遺餘,以示永訣;而妙喜竟為主喪,不渝盟也。

    真可謂「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于二公見之矣。

    今越帥,舍弟,深亦推重,延入府庭,問道旬日,十月十七日始還山。

    次日午,飯對從容,談笑自若。

    索湯,沐浴易衣,需紙揮染育王書,囑以後事,及書偈告眾。

    末後一著,光明四布,歎未曾有。

    居生之日,語錄、偈頌、言句,一一不遺。

    師于常所用扇,惟書「菩提」二字,甚不凡也。

    延平慕南上人,不負平日法義,求序于餘,餘曰:「更請佛日大禪老為末後句,始得功案大備。

    此老不動聲氣,拈佛祖命脈,以接雲水。

    上人當更問:『不涉廉纖語,如何話會佛?』」慣得其便,上人恐未免竹箆也。

    急著眼,減一半,參! 紹興戊寅,四月初吉,皇叔.慶遠軍承宣使.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安定郡王.趙令衿序 (法智法師)知禮:答子凝禪師書 此出《圭峯後集》。

    裴相國休,問禪法宗徒源流淺深,密師因為答釋。

    引此以證印本見存,南北流傳,曾經點授,因得是聞。

     再答雲:「前書謂指要所引,屬乎道聽塗說。

    良由不知斯出《圭峯後集》,是以責無實證。

    今既知所證,合恥鮮聞,如何卻斥圭峯棄乎援據?噫!過而不改,斯成過矣。

    」 附:子凝師與法智師第一書 近讀《十不二門指要鈔義》,見師所引達磨門下三人,得法淺深。

    尼總持雲:「斷煩惱,證菩提。

    」磨雲:「得吾皮。

    」道育雲:「迷即煩惱,悟即菩提。

    」磨雲:「得吾肉。

    」慧可雲:「本無煩惱,原是菩提。

    」磨雲:「得吾髓。

    」未知此語得自何人。

    茲據《祖堂》及《傳燈錄》,隻雲「二祖禮三拜,依位而立」,未委彼宗復何為解?願師削茲傳聞,自扶本教,無使殢名相者取傚焉。

     第二書 辱垂來示,徵引源流。

    徒知出于圭峯問相國,不知知解宗徒祖師昔記。

    循其泛說,詎愜通懷?既雲「曾經點授」,合具雌黃。

    何故採鄙俚之言,資唇吻之解? 第三書 假達磨授二祖有「本無」之說,道育、尼總持有「斷煩惱」之稱,則圭峯言之,大師引之,斯亦可矣。

    乃原無此說,豈可隨流逐響?大凡援引古今,存乎婉當。

    苟弘教者引佛不當,亦須削之。

    如此則稱為人師,堪為教主。

    否則學而不思,斯之為恥;何恥鮮聞?所謂過而不改,斯有歸矣。

     (狀元.于湖)張孝祥:〈宏智禪師銘碑〉後跋 宏智禪師既入滅度,其弟子各以其所得,散而之四方。

    餘之所見,慕南獨卷卷,不忍捨其塔廟以去,庶乎築室三年者。

    今又觸熱走三衢,求文于超然居士,將刻石、記末句。

    非信道之篤,有是哉? 紹興戊寅十月,張孝祥書 雪竇顯:送僧歸天童偈 峩峩太白峯 倚翠列霄岸 羨君乘興埽 憑欄與誰看 雲門偃禪師至天童機緣 師入見,童雲:「你還定當得麼?」師雲:「和尚道什麼?」童雲:「不會即目前包裹。

    」師曰:「會即目前包裹。

    」 虎丘隆禪師示應菴徒偈 江上青山殊未老 屋頭春色放教遲 人言洞裏桃花嫩 未必人間有此枝 大慧杲禪師過天童,請上堂 垂萬裡鉤,駐千裡烏騅;布幔天網,打衝浪鯤鯨。

    此是天童老人尋常用底。

    育王今日得得入山瞻禮,客聽主裁。

    今陞此座,到這裡說個什麼即得?莫是說心說性,得麼?說玄說妙、說理說事,得麼?既總不得,不可隻恁麼休去。

    既不可休去,又不可說心說性、說玄說妙、說理說事;莫是世諦流布,得麼?若恁麼,喚作順水張颿,未是衲僧用處。

    雖然如是,畧借主人威光,與大眾赴個時節。

    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尺蠖之屈,乃欲求伸;擊碎蟠桃核,得見個中仁。

    個中仁既見,此道出常情。

    且道出常情一句,作麼生道?還委悉麼?眼光爍破四天下,主盟此道是渠儂。

    (復雲)適來蒙堂頭老人舉僧問香林:「如何是衲衣下事?」林雲:「臘月火燒山。

    」(師雲)「此是香林語,堂頭今日舉,育王隨摟??,也未敢相許。

    選佛若無如是眼,假饒千載又奚為!」 又:覺和上遺書至,上堂 古人道:「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

    」(舉起書雲)這個是天童和上末後把斷要津、全提底消息,還委悉麼?如未委悉,卻請維那分明說破。

    (宣訖,遂陞座雲)法幢摧,法梁折;法河乾,法眼滅。

    雖然如是,正是天童真實說。

    且道說底事作麼生?知音知後更誰知! (教授.子卿)嚴康朝:應菴禪師語錄序 臨濟正宗,十傳而至佛果虎丘。

    嫡嗣,當代其唯應菴和尚。

    應菴以歷劫堅剛之心,見此道光之本,天然師子吼,裂破野狐心,栗棘金圈不容情解,銅頭鐵額也斷命根。

    要識應菴宗綱,莫向此紙上蔔度。

     (放翁)陸遊:無用禪師語錄序 虙羲一畫,發天地之秘;迦葉一笑,盡先佛之傳。

    淨名一默、曾點一唯,丁一牛刀、扁一車輪,臨濟一喝、德山一棒,妙喜一竹箆子,皆同此關棙,但恨欠人承當。

    天童無用禪師,蓋卓爾能承當者。

    未見妙喜大事已畢,豈有住山示眾之語可累編簡哉?放翁謂若不投之水火,無有是處。

    惟韓退之所雲「火其書」,其語差似痛快。

    又恐退之亦止是說得耳,五百年後,此話大行,方知無用與放翁卻是同參。

     了菴清欲跋 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兼有之是為德山、臨濟。

    觀其棒喝交馳,主賓互換,莫非揭示此個宗旨,豈下劣種草所得而與哉?老妙喜于圓悟室中,得此機用,應菴謂其「黑漆竹箆,掀翻海嶽,從頭打過」。

    雖是死馬醫,就中要妙,固是抓著渠癢處、劄著渠痛處。

    簡點將來,大似普州人送賊。

    天童全禪師出妙喜之後,啟迪學者,用而無用。

    語錄行世,未始有言也。

    今覽陸務觀所作序文,提水放火,大段可畏。

    至于識破韓潮州「止是說得」,宜其無用同參者矣。

    雪間寶此遺墨,慕賢尊祖之意,歷歷可嘉,夫豈徒為耳目之玩哉? (直閣.約齋)張鎡:密菴禪師語錄序 密菴禪師示寂之三年,其得法真子,住靈嵓了悟,以老師平生語一編,屬鎡作序。

    鎡切謂老師一見應菴,便明大法。

    破沙盆語,盛播叢林,此無可序者。

    七鎮名山,道滿天下,一時龍象,盡出鉗鎚,此亦無可序者。

    入對中宸,闡揚般若,深契上意,益光宗門,此亦無可序者。

    然鎡叨承衣付,義不容默,謹為之序。

     (木石居士)尤諳:癡絕禪師語錄序 癡絕禪師既示寂,其徒了源,以師平生提唱語一編,示錫山尤諳曰:「子知吾師者,盍為序引以傳?」予晚識師,得數語受用,不復辭。

    餘觀近世尊宿語錄,多成窠臼;惟癡絕師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