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七年 白鳥煙沒 秋水連天
擲筆而逝,塔全軀於東谷。
紹興戊寅,詔諡曰「宏智」,塔曰「妙光」。
師嗣丹霞淳,洞山第十世孫,塔稱十六代住持。
其法嗣,詳周龍圖葵塔銘序。
法為禪師 師,天台鮑氏子,嗣宏智覺。
初住隨州大洪,為天童十七代住持。
大休宗玨禪師 師嗣真歇了,了嗣丹霞淳。
其法嗣雪竇鑑。
〔附紀〕雪竇智鑑,號足菴,玨嗣止一人。
《續燈錄》又以鑑作「真歇了法嗣」,未免有誤。
應菴華禪師 〔本傳〕師諱曇華,蘄之黃梅江氏子,生而奇傑。
年十七,薙髮東禪。
明年杖錫參訪,首依水南遂禪師,染指法味。
因徧歷江湖,與諸老激揚,無不契者。
然終弗輕自肯。
上雲居,禮佛果勤禪師,痛與提策。
會入蜀,乃指見彰教隆公,隆即勤之子也。
隆移虎丘,師侍行。
未半載,頓明大法。
隨與此菴(時號「元布袋」者)同行,博約深奧。
又相從於護國,相得甚歡。
初分座,處之連雲,尋開法妙嚴。
累遷巨剎,如明果、德章、報恩、薦福、寶林、東林、蔣山、萬壽。
兩住南康歸宗,晚主天童。
走天下,衲子如鶩。
搥拂之下,無不汗下心死。
盡身率眾,深戒放逸。
綜務謹密不苟,意有不可,輒翩然去。
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示寂,不肯作辭世偈,塔全身於本山。
太常丞李浩為銘,稱十九代住持。
師嗣虎丘隆;其法嗣天童傑,乃九人之一也。
〔正誤〕華禪師,隆興癸未逝世;樸禪師,淳熙時開堂,相去多年。
舊志列樸於華之前,誤。
慈航樸禪師 〔備傳〕師諱了樸,福州人。
初納戒時,自覺身心輕安,如在空際。
戒師聞之,曰:「子真得上品妙戒矣!」後得法於育王諶(石霜圓第七世孫)。
淳熙五年,孝宗召入內廷,禦書「太白名山」四大字以賜師,隨建雲章閣恭藏;又別建超諸有閣。
時皇子魏王愷判州事,與師契合。
主席二十年,未有一日不與眾同食。
有知庫僧期滿,白師以所贏願納常住。
師恐其巧取弗淨,不許。
凡童行剃落及受具戒,分立規則,遵行有漸。
居常訓其徒輩曰:「古者為僧,朝廷以試經得度,故發心從釋者,多誓求道果之士也。
今時佛法淡泊,名存實亡;多資者寬袍盛飾,不足者裨販為利,貪偽雜出,無所不至。
皆由不知正因,不明佛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諂奉權貴、于求應世。
且無為法真心,一味貪嗔造過。
如此之徒,敗亂滋害。
佛言譬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非外道天魔能破。
汝既正因出家,正因為僧,當遠離魔道,遵持佛制。
若是達道之人,總不消恁麼。
奈汝積劫至今,心識昏倒。
為僧之初,不以三衣一鉢、種種禁戒制禦其心,安可入道?譬如象馬,??悷不調,加諸楚毒,方能折伏。
若不如是,異時三途苦重,悔將無及。
」此真清淨明誨也。
又嘗問僧:「賊來須打,客來須看。
祇如三更夜半,人面似賊,賊面似人,作麼生辨?」法嗣雪竇彥、太平詔。
密菴傑禪師 〔傳畧〕師諱鹹傑,福州鄭氏子。
母夢廬山老僧入室而生。
自幼穎悟,及出家,不憚遊行。
徧參知識,無所契。
後謁應菴華公於衢之明果。
公孤梗難入,屢遭訶叱。
一日,公問曰:「如何是正法眼?」師遽答曰:「破砂盆。
」公頷之。
未幾,以省親辭歸,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 徵詰洞無痕 雖未付鉢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砂盆 此行將省覲 切忌便躱跟 吾有末後句 待歸要汝遵 尋出世衢之烏巨。
次遷祥符、蔣山、華藏。
被旨住徑山、靈隱。
晚移天童,乃終老焉。
塔於寺之中峰,稱二十代住持。
其法嗣臥龍祖先、天童自鏡等十有二人。
無用全禪師 〔本傳〕師諱淨全,越暨陽翁氏子。
甫冠,從大悲山神辨禪師出家。
後入徑山,參大慧杲公,公問:「汝何能?」對曰:「能打坐。
」曰:「打坐何為?」曰:「若問何為,直是無下口處。
」公陰識為法器,畀以一施牒,受具戒。
請益,公曰:「但於起滅不停處看。
」師昕夕參究。
一日,聞寺邏者傳呼聲,有省。
疾趨方丈,公叱之曰:「去!得之本有,失之本無,宜息狂躁。
」師不覺淚下。
既而寢息都忘,若有所負。
入室次,公舉「靈雲見桃花」,問雲:「那裏是他不疑處?」師擬開口,公遽批其頰,師遂豁然。
說偈曰: 靈雲一見兩眉橫 引得漁郎良計生 白浪起時拋一釣 任教魚鼈並頭爭 公哂之,曰:「汝既知,老僧不瞞汝,宜自善護。
」因顧侍者曰:「這拙漢披剃未幾,便能性躁如此。
三十年後,人望其風不及在。
」大慧遷寂,徧扣諸方,鹹相器重。
志在晦藏,不肯應世。
逮淳熙十六年,以尚書尤公襄、寶文王公厚之請,勉為一出,開法於狼山。
會天童虛席,迎師主之。
自是道譽四訖,衲子仰從。
開禧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說偈而化。
春秋七十有一。
塔全身於寺之西麓,稱二十五代住持。
與應菴華禪師塔對峙,人號「雙塔」雲。
師樸野無儀飾,神觀俊爽。
目不涉字,而吐詞發句,有老宿所不能及。
嘗自贊雲: 匙挑不起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贏得滿江湖 與相國止菴錢象祖,道契厚善。
塔,其所銘也。
師嗣大慧杲;其法嗣育王諶等七人。
雪菴瑾禪師 〔補傳〕師諱從瑾,永嘉楠溪鄭氏子。
禮普安院子回師得度。
嗣法於萬年心聞賁禪師。
初謁聞於瑞巖,一日入室,聞舉「紅爐片雪」,師擬答,領旨,令留侍。
及三年,入福州,見佛智於西禪,智問:「甚麼處來?」師曰:「四明來。
」曰:「曾見憨布袋麼?」師便喝,智便打,師接住拳,雲:「和尚不得草草!」智雲:「瞎漢!者邊立。
」時聞主江心,師歸謁,命??維那。
一日,問師:「賓主照用一時行,如何是一喝分賓主?」師便喝。
聞雲:「此喝是賓?是主?」師雲:「賓,則始終賓;主,則始終主。
」聞雲:「汝又眼花了。
」師即呈偈曰: 一喝分賓主 依然又眼花 倒翻筋鬥去 蹋殺死蝦蟇 初住儀真靈巖,後主天童。
慶元六年七月二十三日索浴更衣,書偈,投筆而逝,壽八十有四,臘七十,窆全身於心聞之塔右。
師嗣萬年賁,賁嗣育王諶。
其法嗣虛菴敞。
息菴觀禪師 〔補傳〕師諱達觀,婺之義烏趙氏子。
年十二,受業於邑之法慧寺正覺。
初參應菴禪師於天童,次見無菴禪師於道場,後於水菴一禪師室中明得二老垂手處。
木菴永禪師在閩,機用峻峭,為衲子一關,徑往叩之。
一語破的而返,至龍翔,柏堂遽分第一座。
開法嚴州靈巖。
自金山被旨居靈隱,後住天童。
師嗣淨慈一,一嗣育王裕,裕嗣圓悟勤。
其法嗣華藏淨、虎丘濟等八人。
癡鈍智穎禪師 師嗣焦山體,體嗣護國元,元嗣圓悟勤。
其法嗣荊叟珏、雪峰因等五人。
海門齊禪師 〔補畧〕師諱師齊,嗣法於佛照光,與無際派、浙翁琰同門。
由天台之瑞巖,被旨陞天童。
有童行捧香盒,隨師各殿堂行香。
及畢,回方丈。
師於方丈佛前白:「晨朝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回向真如」雲雲。
蓋師自出方丈門時,誦〈世主妙嚴品〉起,及回方丈,已誦竟。
其童行對眾說如上事,眾皆不信。
師聞之,一日集眾乃雲:「汝等八十一人各執經一卷,老僧於法座上誦。
」眾僧依命。
師誦一卷畢,其八十一人各聞自手所執經,亦誦畢。
眾疑頓釋,方知師是華嚴大菩薩再世也。
無際派禪師 〔補畧〕師嗣佛照光。
別山智禪師嘗參之。
其上堂法語雲:「昨夜安排一段禪,天明起來都忘卻。
而今打鼓眾雲臻,對面臨時旋捏合。
」乃回顧侍者曰:「記取這一著。
」又雲:「佛法在你日用處,在你著衣喫飯處,在你語言酬措處,在你行住坐臥處,在你屙屎送尿處。
擬心思量,便不是了也。
咄!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又雲:「三五十五,月圓當戶。
然雖匝地普天,要且秋毫不露。
對景憑誰話此心?令人翻憶寒山子。
」塔在??瓏巖南、慈航樸禪師塔右。
其法嗣:雪窗日、無鏡徹等四人。
浙翁琰禪師(舊志缺,今補) 〔傳畧〕師諱如琰,台州周氏子,嗣法佛照光。
嘉定初,天目禮禪師至蔣山,師挽充第一座。
時晦巖光禪師亦同叩焉。
後禮之送光歸天竺,故其詩雲: 颺下天台故紙堆 為搜言外蔣山來 浙翁拶到無棲泊 謂實情忘撒手回 別山智、枯禪鏡亦嘗扣法,師穎悟逸倫,嘗舉「乾峰因僧問:『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什麼處?』峰以拄杖畫雲:『在者裏。
』後僧請益雲門,門拈起扇子雲:『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
會麼?』」師雲:「唱愈高,和愈峻,還它二老。
若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總未踏著在。
」偃溪聞禪師詣天童參師,針芥難投,自知未及。
再參師於雙徑,師笑迎曰:「汝來耶!」一夕,坐簷間,聞更三轉。
入室,曳履而蹶,如夢忽醒。
翌朝造室,師舉「趙州洗鉢盂」,聞將啟吻,師遽止之。
平生疑情,當下冰釋。
知師先住天童,後遷徑山爾。
師與天童派、天童齊同門,其法嗣之可稽者:偃溪聞、靈隱濟、天童阡、徑山肇、雙林朋、枯椿曇、東山源、大慈洪、壽國清、龍溪文、孤巖啟。
松窗澄照禪師 師嗣密菴傑。
虛菴敞禪師 〔集畧〕師諱懷敞。
紹熙閒,自天台萬年來主天童,隨侍有日本國僧榮西。
師重建千佛閣,西航海,佐以巨木,高雲漢而彈壓山川。
樓宣獻公稱「師道價素高,禪子向方,島夷亦聞名來歸。
加以願力深重,才刃恢恢,無不欽歎」。
師嗣天童瑾,瑾嗣萬年賁。
其法嗣千光、榮西。
〔正誤〕舊志誤紹熙為淳熙,列師于弁山阡之後。
天目禮禪師 〔本傳〕師諱文禮,號滅翁,臨安阮氏子。
家天目山之麓,因又號「天目」雲。
幼歲攜籃侍母採桑,母戲之曰:「攜籃者誰?」師忽有省,遂懷出家志。
年十六,依鄉之真相寺智月得度。
參淨慈混源,源舉「現成公案放汝三十棒」,語不契。
謁佛照光於育王,光問:「恁麼來者,那個是汝主人公?」師豁然領旨。
他日,光問:「是風動,是幡動,這僧如何?」師雲:「物見主,眼卓豎。
」又問:「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恁麼處見祖師?」師雲:「揭卻腦蓋。
」光喜其俊邁,俾掌書記。
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於上天竺。
時松源嶽公唱道饒之薦福,室中問僧「不是風動,不是幡動……」,僧擬議,即棒出。
師聞之,頓忘知解。
往參,蒙印可。
尋復辭去,禮江淮間祖塔。
至蔣山,浙翁琰公挽師充第一座。
嘉定五年,約齋居士張公鎡請師開法於臨安之慧雲。
既而遷溫之能仁。
未幾,辭歸西丘。
時節齋趙公慕師高行,微服過西丘。
師亦不問其姓名,與語終日而去。
明日奏請師住持淨慈。
室中每舉「南山筀筍,東海烏鰂」話,學者擬議,莫有湊泊者。
厥後移居福泉,遷住天童。
師為人高古簡儉,不苟為笑語。
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
嘗頌《楞嚴經》「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四語,雲:「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
日斜風定無人埽,燕子?將水際飛。
」 冬至上堂雲:「黃鍾纔起時,九數從頭數。
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
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
農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
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
」其他妙密,類如此。
尤邃於《易》。
乾、淳諸儒大闡道學,師與之遊。
晦翁朱子問「毋不敬」,師叉手示之。
楊慈湖先生問「不欺之力」,師答以偈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 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 看取陞階正笏時 師領剎五,前後僅八九年,餘時多逍遙於梁渚西上,而羣衲聚扣,與住院無異。
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侍雲:「請師塔樣。
」師雲:「盡力畫不出。
」乃怡然脫去。
世壽八十四。
闍維,收舍利無算。
祔瘞於應菴華禪師之塔左。
尤焴序其語錄。
師嗣松源嶽;其法嗣橫川珙、石林鞏。
晦巖光禪師 〔集畧〕師諱佛光,晚號東谷。
嗣華藏祚,住天童。
上堂:「藏身處沒蹤迹,無影樹頭靈鳥宅;沒蹤迹處莫藏身,不萌枝上春華坼。
有來由,誰辨的?天曉西風拂拂吹,松釵一徑爭拋擲。
」有舍利,塔于中峰下、別山禪師塔左。
枯禪鏡禪師 〔補畧〕師諱自鏡,閩之長樂高氏子。
初謁木菴永、水菴一、或菴體,最後見密菴傑於靈隱,機緣脗契。
久之,開法隆興上藍,遷建康旌忠、撫州白揚、福州太平、西禪。
寶慶元年,被旨陞靈隱,移天童。
塔於中峰密菴傑之塔旁。
師嗣密菴傑;其法嗣虎溪錫
紹興戊寅,詔諡曰「宏智」,塔曰「妙光」。
師嗣丹霞淳,洞山第十世孫,塔稱十六代住持。
其法嗣,詳周龍圖葵塔銘序。
法為禪師 師,天台鮑氏子,嗣宏智覺。
初住隨州大洪,為天童十七代住持。
大休宗玨禪師 師嗣真歇了,了嗣丹霞淳。
其法嗣雪竇鑑。
〔附紀〕雪竇智鑑,號足菴,玨嗣止一人。
《續燈錄》又以鑑作「真歇了法嗣」,未免有誤。
應菴華禪師 〔本傳〕師諱曇華,蘄之黃梅江氏子,生而奇傑。
年十七,薙髮東禪。
明年杖錫參訪,首依水南遂禪師,染指法味。
因徧歷江湖,與諸老激揚,無不契者。
然終弗輕自肯。
上雲居,禮佛果勤禪師,痛與提策。
會入蜀,乃指見彰教隆公,隆即勤之子也。
隆移虎丘,師侍行。
未半載,頓明大法。
隨與此菴(時號「元布袋」者)同行,博約深奧。
又相從於護國,相得甚歡。
初分座,處之連雲,尋開法妙嚴。
累遷巨剎,如明果、德章、報恩、薦福、寶林、東林、蔣山、萬壽。
兩住南康歸宗,晚主天童。
走天下,衲子如鶩。
搥拂之下,無不汗下心死。
盡身率眾,深戒放逸。
綜務謹密不苟,意有不可,輒翩然去。
隆興元年六月十三日示寂,不肯作辭世偈,塔全身於本山。
太常丞李浩為銘,稱十九代住持。
師嗣虎丘隆;其法嗣天童傑,乃九人之一也。
〔正誤〕華禪師,隆興癸未逝世;樸禪師,淳熙時開堂,相去多年。
舊志列樸於華之前,誤。
慈航樸禪師 〔備傳〕師諱了樸,福州人。
初納戒時,自覺身心輕安,如在空際。
戒師聞之,曰:「子真得上品妙戒矣!」後得法於育王諶(石霜圓第七世孫)。
淳熙五年,孝宗召入內廷,禦書「太白名山」四大字以賜師,隨建雲章閣恭藏;又別建超諸有閣。
時皇子魏王愷判州事,與師契合。
主席二十年,未有一日不與眾同食。
有知庫僧期滿,白師以所贏願納常住。
師恐其巧取弗淨,不許。
凡童行剃落及受具戒,分立規則,遵行有漸。
居常訓其徒輩曰:「古者為僧,朝廷以試經得度,故發心從釋者,多誓求道果之士也。
今時佛法淡泊,名存實亡;多資者寬袍盛飾,不足者裨販為利,貪偽雜出,無所不至。
皆由不知正因,不明佛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諂奉權貴、于求應世。
且無為法真心,一味貪嗔造過。
如此之徒,敗亂滋害。
佛言譬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非外道天魔能破。
汝既正因出家,正因為僧,當遠離魔道,遵持佛制。
若是達道之人,總不消恁麼。
奈汝積劫至今,心識昏倒。
為僧之初,不以三衣一鉢、種種禁戒制禦其心,安可入道?譬如象馬,??悷不調,加諸楚毒,方能折伏。
若不如是,異時三途苦重,悔將無及。
」此真清淨明誨也。
又嘗問僧:「賊來須打,客來須看。
祇如三更夜半,人面似賊,賊面似人,作麼生辨?」法嗣雪竇彥、太平詔。
密菴傑禪師 〔傳畧〕師諱鹹傑,福州鄭氏子。
母夢廬山老僧入室而生。
自幼穎悟,及出家,不憚遊行。
徧參知識,無所契。
後謁應菴華公於衢之明果。
公孤梗難入,屢遭訶叱。
一日,公問曰:「如何是正法眼?」師遽答曰:「破砂盆。
」公頷之。
未幾,以省親辭歸,送以偈曰: 大徹投機句 當陽廓頂門 相從今四載 徵詰洞無痕 雖未付鉢袋 氣宇吞乾坤 卻把正法眼 喚作破砂盆 此行將省覲 切忌便躱跟 吾有末後句 待歸要汝遵 尋出世衢之烏巨。
次遷祥符、蔣山、華藏。
被旨住徑山、靈隱。
晚移天童,乃終老焉。
塔於寺之中峰,稱二十代住持。
其法嗣臥龍祖先、天童自鏡等十有二人。
無用全禪師 〔本傳〕師諱淨全,越暨陽翁氏子。
甫冠,從大悲山神辨禪師出家。
後入徑山,參大慧杲公,公問:「汝何能?」對曰:「能打坐。
」曰:「打坐何為?」曰:「若問何為,直是無下口處。
」公陰識為法器,畀以一施牒,受具戒。
請益,公曰:「但於起滅不停處看。
」師昕夕參究。
一日,聞寺邏者傳呼聲,有省。
疾趨方丈,公叱之曰:「去!得之本有,失之本無,宜息狂躁。
」師不覺淚下。
既而寢息都忘,若有所負。
入室次,公舉「靈雲見桃花」,問雲:「那裏是他不疑處?」師擬開口,公遽批其頰,師遂豁然。
說偈曰: 靈雲一見兩眉橫 引得漁郎良計生 白浪起時拋一釣 任教魚鼈並頭爭 公哂之,曰:「汝既知,老僧不瞞汝,宜自善護。
」因顧侍者曰:「這拙漢披剃未幾,便能性躁如此。
三十年後,人望其風不及在。
」大慧遷寂,徧扣諸方,鹹相器重。
志在晦藏,不肯應世。
逮淳熙十六年,以尚書尤公襄、寶文王公厚之請,勉為一出,開法於狼山。
會天童虛席,迎師主之。
自是道譽四訖,衲子仰從。
開禧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說偈而化。
春秋七十有一。
塔全身於寺之西麓,稱二十五代住持。
與應菴華禪師塔對峙,人號「雙塔」雲。
師樸野無儀飾,神觀俊爽。
目不涉字,而吐詞發句,有老宿所不能及。
嘗自贊雲: 匙挑不起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贏得滿江湖 與相國止菴錢象祖,道契厚善。
塔,其所銘也。
師嗣大慧杲;其法嗣育王諶等七人。
雪菴瑾禪師 〔補傳〕師諱從瑾,永嘉楠溪鄭氏子。
禮普安院子回師得度。
嗣法於萬年心聞賁禪師。
初謁聞於瑞巖,一日入室,聞舉「紅爐片雪」,師擬答,領旨,令留侍。
及三年,入福州,見佛智於西禪,智問:「甚麼處來?」師曰:「四明來。
」曰:「曾見憨布袋麼?」師便喝,智便打,師接住拳,雲:「和尚不得草草!」智雲:「瞎漢!者邊立。
」時聞主江心,師歸謁,命??維那。
一日,問師:「賓主照用一時行,如何是一喝分賓主?」師便喝。
聞雲:「此喝是賓?是主?」師雲:「賓,則始終賓;主,則始終主。
」聞雲:「汝又眼花了。
」師即呈偈曰: 一喝分賓主 依然又眼花 倒翻筋鬥去 蹋殺死蝦蟇 初住儀真靈巖,後主天童。
慶元六年七月二十三日索浴更衣,書偈,投筆而逝,壽八十有四,臘七十,窆全身於心聞之塔右。
師嗣萬年賁,賁嗣育王諶。
其法嗣虛菴敞。
息菴觀禪師 〔補傳〕師諱達觀,婺之義烏趙氏子。
年十二,受業於邑之法慧寺正覺。
初參應菴禪師於天童,次見無菴禪師於道場,後於水菴一禪師室中明得二老垂手處。
木菴永禪師在閩,機用峻峭,為衲子一關,徑往叩之。
一語破的而返,至龍翔,柏堂遽分第一座。
開法嚴州靈巖。
自金山被旨居靈隱,後住天童。
師嗣淨慈一,一嗣育王裕,裕嗣圓悟勤。
其法嗣華藏淨、虎丘濟等八人。
癡鈍智穎禪師 師嗣焦山體,體嗣護國元,元嗣圓悟勤。
其法嗣荊叟珏、雪峰因等五人。
海門齊禪師 〔補畧〕師諱師齊,嗣法於佛照光,與無際派、浙翁琰同門。
由天台之瑞巖,被旨陞天童。
有童行捧香盒,隨師各殿堂行香。
及畢,回方丈。
師於方丈佛前白:「晨朝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回向真如」雲雲。
蓋師自出方丈門時,誦〈世主妙嚴品〉起,及回方丈,已誦竟。
其童行對眾說如上事,眾皆不信。
師聞之,一日集眾乃雲:「汝等八十一人各執經一卷,老僧於法座上誦。
」眾僧依命。
師誦一卷畢,其八十一人各聞自手所執經,亦誦畢。
眾疑頓釋,方知師是華嚴大菩薩再世也。
無際派禪師 〔補畧〕師嗣佛照光。
別山智禪師嘗參之。
其上堂法語雲:「昨夜安排一段禪,天明起來都忘卻。
而今打鼓眾雲臻,對面臨時旋捏合。
」乃回顧侍者曰:「記取這一著。
」又雲:「佛法在你日用處,在你著衣喫飯處,在你語言酬措處,在你行住坐臥處,在你屙屎送尿處。
擬心思量,便不是了也。
咄!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又雲:「三五十五,月圓當戶。
然雖匝地普天,要且秋毫不露。
對景憑誰話此心?令人翻憶寒山子。
」塔在??瓏巖南、慈航樸禪師塔右。
其法嗣:雪窗日、無鏡徹等四人。
浙翁琰禪師(舊志缺,今補) 〔傳畧〕師諱如琰,台州周氏子,嗣法佛照光。
嘉定初,天目禮禪師至蔣山,師挽充第一座。
時晦巖光禪師亦同叩焉。
後禮之送光歸天竺,故其詩雲: 颺下天台故紙堆 為搜言外蔣山來 浙翁拶到無棲泊 謂實情忘撒手回 別山智、枯禪鏡亦嘗扣法,師穎悟逸倫,嘗舉「乾峰因僧問:『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什麼處?』峰以拄杖畫雲:『在者裏。
』後僧請益雲門,門拈起扇子雲:『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
會麼?』」師雲:「唱愈高,和愈峻,還它二老。
若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總未踏著在。
」偃溪聞禪師詣天童參師,針芥難投,自知未及。
再參師於雙徑,師笑迎曰:「汝來耶!」一夕,坐簷間,聞更三轉。
入室,曳履而蹶,如夢忽醒。
翌朝造室,師舉「趙州洗鉢盂」,聞將啟吻,師遽止之。
平生疑情,當下冰釋。
知師先住天童,後遷徑山爾。
師與天童派、天童齊同門,其法嗣之可稽者:偃溪聞、靈隱濟、天童阡、徑山肇、雙林朋、枯椿曇、東山源、大慈洪、壽國清、龍溪文、孤巖啟。
松窗澄照禪師 師嗣密菴傑。
虛菴敞禪師 〔集畧〕師諱懷敞。
紹熙閒,自天台萬年來主天童,隨侍有日本國僧榮西。
師重建千佛閣,西航海,佐以巨木,高雲漢而彈壓山川。
樓宣獻公稱「師道價素高,禪子向方,島夷亦聞名來歸。
加以願力深重,才刃恢恢,無不欽歎」。
師嗣天童瑾,瑾嗣萬年賁。
其法嗣千光、榮西。
〔正誤〕舊志誤紹熙為淳熙,列師于弁山阡之後。
天目禮禪師 〔本傳〕師諱文禮,號滅翁,臨安阮氏子。
家天目山之麓,因又號「天目」雲。
幼歲攜籃侍母採桑,母戲之曰:「攜籃者誰?」師忽有省,遂懷出家志。
年十六,依鄉之真相寺智月得度。
參淨慈混源,源舉「現成公案放汝三十棒」,語不契。
謁佛照光於育王,光問:「恁麼來者,那個是汝主人公?」師豁然領旨。
他日,光問:「是風動,是幡動,這僧如何?」師雲:「物見主,眼卓豎。
」又問:「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恁麼處見祖師?」師雲:「揭卻腦蓋。
」光喜其俊邁,俾掌書記。
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於上天竺。
時松源嶽公唱道饒之薦福,室中問僧「不是風動,不是幡動……」,僧擬議,即棒出。
師聞之,頓忘知解。
往參,蒙印可。
尋復辭去,禮江淮間祖塔。
至蔣山,浙翁琰公挽師充第一座。
嘉定五年,約齋居士張公鎡請師開法於臨安之慧雲。
既而遷溫之能仁。
未幾,辭歸西丘。
時節齋趙公慕師高行,微服過西丘。
師亦不問其姓名,與語終日而去。
明日奏請師住持淨慈。
室中每舉「南山筀筍,東海烏鰂」話,學者擬議,莫有湊泊者。
厥後移居福泉,遷住天童。
師為人高古簡儉,不苟為笑語。
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
嘗頌《楞嚴經》「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四語,雲:「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
日斜風定無人埽,燕子?將水際飛。
」 冬至上堂雲:「黃鍾纔起時,九數從頭數。
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
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
農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
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
」其他妙密,類如此。
尤邃於《易》。
乾、淳諸儒大闡道學,師與之遊。
晦翁朱子問「毋不敬」,師叉手示之。
楊慈湖先生問「不欺之力」,師答以偈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 不欺能有幾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 看取陞階正笏時 師領剎五,前後僅八九年,餘時多逍遙於梁渚西上,而羣衲聚扣,與住院無異。
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侍雲:「請師塔樣。
」師雲:「盡力畫不出。
」乃怡然脫去。
世壽八十四。
闍維,收舍利無算。
祔瘞於應菴華禪師之塔左。
尤焴序其語錄。
師嗣松源嶽;其法嗣橫川珙、石林鞏。
晦巖光禪師 〔集畧〕師諱佛光,晚號東谷。
嗣華藏祚,住天童。
上堂:「藏身處沒蹤迹,無影樹頭靈鳥宅;沒蹤迹處莫藏身,不萌枝上春華坼。
有來由,誰辨的?天曉西風拂拂吹,松釵一徑爭拋擲。
」有舍利,塔于中峰下、別山禪師塔左。
枯禪鏡禪師 〔補畧〕師諱自鏡,閩之長樂高氏子。
初謁木菴永、水菴一、或菴體,最後見密菴傑於靈隱,機緣脗契。
久之,開法隆興上藍,遷建康旌忠、撫州白揚、福州太平、西禪。
寶慶元年,被旨陞靈隱,移天童。
塔於中峰密菴傑之塔旁。
師嗣密菴傑;其法嗣虎溪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