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三

關燈
先覺考 晉 (開山)義興祖師 前《嘉靖志》〈白川居士楊明傳〉雲:師于西晉永康元年,誅茅于今寺之東谷。

    時有童子日給薪水,久而辭去,曰:「我太白星也,上帝感師道行,遣侍左右。

    」言訖不見。

    人遂稱為太白禪師,因以名山,蓋天童之第一祖也。

    其遺址則今東谷菴是,俗稱為「小天童」雲。

     〈惢泉居士聞性道傳〉雲:師以永康庚申來結茅東谷。

    此地雖峰高磵曲,尚未標勝,而人迹亦罕至焉。

    陸士龍言鄮縣風土之盛,則曰「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澤」。

    此就同谷立鄮治而言,故指錢湖在西也。

    北有名山,其遙指今之太白育王乎!自秦時沙門室利房等至,見金人飛戶而出,始皇以為異。

    漢武時,霍大將軍過焉支山,得休屠王祭天金神,置之甘泉宮。

    二者即佛像入中國之始也。

    迨東漢明帝永平丁卯,其法盛入。

    攝摩騰、竺法蘭為領法之沙門,距義興祖師時二百三十四年,尚未分宗秉法。

    今之稱禪師者,誤也。

    是時,行僧各尋山川幽邃處靜修。

    厥後典午東移,多清談名理,出入彤廷朱戶,乃託買山以隱,不亦矯乎?義師不留氏裡,獨栖危巒窅谷閒,誰其引之?區區薪水之役,誰其代之?惟誠則感而通,太白星之為童子,誰謂上帝相遣?太白山之歸義師,豈非本地風光,歷千秋而不沒哉? 唐 法璿禪師 師之母,夢吉祥天女引行摩利上宮而娠。

    稍長,即出家。

    開元壬申,入太白山,披荊莽,得晉時義興祖師結茅,感太白星化童子,日給薪水之故蹟,乃建精舍於山之東麓。

    日誦《法華》甚虔,有天童躡雲升降,捧天食來供。

    山之又名「天童」因此。

    祕書萬齊融建多寶塔於精舍西南隅,師嘗遶塔夜行,侍者見師身與塔齊。

    明《永樂鈔誌》言,順陽範的嘗書碑備述其事,惜今失傳焉。

     宗弼禪師 曇總禪師 觀宗禪師 右三師中,弼、總法系無稽;惟觀宗嗣雲居智(四祖旁出,牛頭融第九世孫)。

     〔質疑〕按宋《寶慶志》載,唐至德中,僧宗弼徙寺于太白峯下。

    列志皆仍之,惟元危素〈朝元閣記〉言,至德中,禪師曇總來自縉雲,與禪師觀宗徙太白峯下。

    據列志,有宗弼而無曇總、觀宗;據危記,有曇總、觀宗而無宗弼。

    蓋宋志前于危記,宗弼之名是確。

    豈觀宗即宗弼一人耶?但無的考。

    今姑依本寺舊志,並存以列三師之名;而〈建置考〉中,亦不敢有遺焉。

     清閒禪師 〔旁徵〕按明《永樂鈔志》載,師欲建食堂,已伐木於山,而人力不能以出。

    師與其徒潔,設齋於峰頂。

    祝畢,天雨,泉飛澗溢,浮栰如箭,達於其所,遂成廣廈。

    飯僧其中,當夏若秋焉。

    又與僧曇德同植夾道松,凡二十裡,此載於《乾道圖經》者也。

     (開法)心鏡奐禪師(舊志缺,今補) 〔本傳〕師名藏奐,華亭朱氏子。

    母方娠,及生,常聞異香。

    兒時墜井,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歲出家,師事道曠禪師。

    弱冠,詣中嶽受具戒,母泣,念其遠,一目不視。

    及歸省,即日而明。

    臨喪哀毀、廬墓。

    所居院側有妖神,在湖以惑漁人,罿鯹四塞。

    師諭戒之,厥患遂絕。

    後歷遊湖山靈境,復詣五洩,契旨於虛默。

    默蓋嗣馬祖一也。

    會昌間,勅度師居長壽,手緝大藏之燼落者。

    南海節度楊公典姑蘇日,請師歸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分寧宰——四明任景求,捨宅為禪院,迎師居之。

    初,景求之將迓師也,人或難焉。

    對曰:「治宅之始,有異僧令大其門;二十年後,當有聖者來居此。

    」師至,正二十一年矣。

    剡寇裘甫,卒徒二千,執兵晝入,師冥心晏坐,神色無撓。

    盜眾皆悸懾,叩禮,逡巡而退。

    寇平,郡申奏請改禪院為棲心寺,以旌師德(即今甬江東之補陀寺)。

    當師之居天童也,在歷遊靈境時,逅會昌、大中之際,其遺跡則徙清關之神龍於太白峰頂,鎮毒蟒於小白嶺上。

    郡守崔琪稱師凡一動止,禪者畢集,環堂擁榻。

    師乃學識泉湧,指鑒岐分。

    詰難排疑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冸堅冰。

    一言入神,永破沉惑。

    在天童,當為開法之祖師。

    在長壽時,嘗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乃吾之前生也,有墳塔存焉。

    」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

    以鹹通七年八月三日示寂,世年七十七,僧臘五十七。

    命權窆於天童巖,令三載後焚身。

    至期,異香凝空。

    發塔揭龕,儼若平生。

    茶毗巖下,獲舍利數千粒,紅翠交暉,白光上貫。

    弟子戒休,齎舍利、述行狀,詣闕請諡。

    奉勅褒誄,諡曰「心鏡」,塔曰「壽相」。

    宋天目禮禪師,重裝師像及僧伽像,有開光法語雲:「心鏡僧伽飾舊容,分明五彩畫虛空。

    要知空作何形叚,隻在如今一點中。

    且道是那一點?(以筆作點勢雲)開眼也著,合眼也著!」 鹹啟禪師 師會宣宗大中改元,有復僧寺之詔,乃請本寺充十方住持。

     〔質疑〕舊志雲「師嗣洞山價」,及考〈徑山鑒宗傳〉,雲「出弟子尤者,天童山鹹啟,勅賜紫衣」。

    然則賜衣之典,本山反失記載,而載之於徑山宗之傳。

    其為宗之弟子,諒亦非誣。

    況宗嗣鹽官安,安嗣馬大師,源流有本。

    或先洞山而後徑山,未可知也。

    品至超世者,曾經參問,便欲羅之門下;修錄人亦不暇詳辨使然。

    舊志於逸事中,載天童有兩鹹啟,真說鈴也。

     義禪師 師嗣洞山價,舊志〈總論〉謂「曹洞宗自鹹啟始,繼席則義禪師,其昆季也」。

    夫義名不全,傳自無考據。

    亦臆啟禪師之嗣洞山價而雲然? 宋 寶堅禪師 師嗣智門祚,祚嗣香林遠,遠嗣雲門偃。

     懷清禪師 師嗣五祖戒,戒嗣雙泉寬,寬嗣雲門偃。

     瑞新禪師 〔集畧〕師主天童,在仁宗慶曆間,時王荊國安石為鄞令,交相道契,有〈答師十遠詩〉雲: 遠水悠悠碧 遠山天際蒼 中有山水人 寄我十遠章 我時在高樓 徙倚觀八荒 亦復有遠意 千載不能忘 及其經遊宿寺也,記雲:「質明,與其長老瑞新上石,望??瓏巖,須猿吟者久之。

    」又有〈書瑞新道人壁〉者,蓋師移主金山之龍遊,公訪之,而師已歿,其辭雲:「始瑞新道人治其眾於天童之景德,餘知鄞縣,愛其材能,數與之遊。

    後新主此山之四年,餘自淮南來視蘇州之積水。

    卒事,訪焉,則新既死於某月某日矣。

    人知與不知,莫不愴焉。

    而餘與之又久以深,宜其悲也。

    夫新之材信奇矣,然自放於世外,而人悼惜之如此。

    彼公卿大夫操治民之勢,而能以利澤加焉,則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不亦宜乎!時皇祐五年六月十五日也。

    」秦少遊撰〈懷賢行狀〉,言賢從瑞新禪師遊十有二年,知宗門承襲賓主之事。

    自雪竇移金山之龍遊。

    龍遊火災之後,新禪師實中興之。

    先是,雪竇顯禪師有〈答天童新和尚詩〉雲: 中峰深且寒 敧接海邊島 松凋不死枝 花坼未萌草 飛瀑吼蛟宮 幽徑分鳥道 伊餘空寂淹 浮光寄枯槁 冥遊天地間 誰兮可尋討 孤立雲霞外 誰兮可長保 茲來仁者來 還稱太白老 荷策扣巖扃 重席展懷抱 示我商頌清 休誇郢歌好 報投慚抒辭 難以倫嘉藻 又和頌雲: ??瓏巖古寺 冠乎明越境 海眼通冽泉 天心聳危嶺 嘗遊興未闌 遐想神忽凝 彼士真覺雄 相鄰不孤迥 吾愛濟橫流 孰雲煩慮屏 吾愛整頹綱 豈止浮根重 棲梧鳳九苞 追風駿千影 顧我不爭衡 與誰閒鬬茗 乘時既磊落 照世非昏暝 佇為王者師 三千統摩頂 集略如此。

     普禪師 雪竇顯禪師送師詩雲: 迢迢別海涯 颿挂杪秋時 島樹落寒葉 人誰訪祖師 浪開遊象急 天闊過鴻遲 早晚歸林下 千徒不共知 〔質誤〕瑞新禪師自天童遷金山,嗣歸宗柔,《續燈錄》以金山新嗣福昌善,分兩人,誤。

     清簡禪師 〔補畧〕師,錢塘張氏子,性孤潔,時號「簡浙客」。

    嗣歸宗柔,晚居雪竇而終。

    塔於資聖寺之東南隅。

    宋孝宗題師遺像,惜無傳可稽。

     子凝禪師 師重植夾道松二十裡。

    嘗與延慶法智師知禮辯《十不二門指要鈔》義。

    中引達磨門下三人語,累書往返詳悉。

    師嗣崇壽稠,稠嗣法眼。

    雪竇顯禪師寄師詩雲: 經旬抱疾阻春霖 莎砌重重蘚暈侵 曾約偕遊未能得 暮山空鎖碧雲深 利章禪師 師嗣雪竇顯,顯嗣智門祚。

     清遂禪師 師嗣石霜圓。

    其法嗣:大中立志、靈隱慧中、乾元惟圜、萬壽應城。

     澹交禪師 師嗣雲居舜,雲門偃第六世孫。

     可齊禪師 師,台州應氏子,依天台國清道才薙染,得法於圓照本。

    本嗣天衣懷,懷嗣雪竇顯。

    師初住安樂山,晚遷天童。

     佛國惟白禪師 師,靖江人,嗣法雲秀。

    初主天童。

    徽宗召入禁中,三登高座。

    勅命留住東京法雲寺。

    進所撰《續傳燈錄》三十卷,帝禦製序,敕入大藏。

    其法嗣十四人:佛鑑惟仲、乾明永因、智者紹先、勝因崇愷、福聖仲易、月印慧海、建隆原、普照法最、天寧修、慧濟普虔、二祖璇果、羅漢遇、三祖策、廣教堯。

     普交禪師 〔備傳〕師邑萬齡鄉,畢氏之子。

    自幼穎悟,未冠從釋。

    初住錢塘南屏山,聽天台教觀,因修懺悔佛事。

    途遇道人問曰:「師之懺罪,為自懺耶?為懺它耶?若自懺,罪性何來?若懺它,它罪非汝,烏能懺之?」師不能對,歸語南屏,亦不能決,遂憤然辭去,徧行尋訪。

    逮造泐潭,潭知其為法器,見入門,即訶之。

    擬問,則杖之,使去不復敢進。

    一日,忽呼曰:「我有古人公案,要與商量,何不自室中來?」師擬進,潭喝之,豁然有省,呵呵大笑。

    潭下繩牀,執師手曰:「汝會佛法耶?」師以手托開,亦喝之,潭呵呵大笑而坐。

    師以偈呈曰: 若人問我解何宗 一喝須教兩耳聾 滿杓黃虀飽喫了 生涯總在鉢盂中 自是機辯迅發,學徒爭歸之。

    士大夫數虛席以迎,師悉遁去。

    歸隱天童山,掩關卻埽者八年。

    會寺虛席,郡僚邀師甚力,遣吏候於道。

    師不得遁,居之六年,引退。

    以宣和六年三月二十日沐浴陞座,留偈辭眾曰: 寶杖敲空觸處春 光陰電掣舊曾聞 昨宵風動寒巖冷 驚起泥牛耕白雲 擲筆坐逝,俗壽七十七,僧臘五十八。

    闍維獲五色舍利,頂骨牙齒不壞,塔於天童寺山之西,原中書舍人黃龜年為之銘:「師,修持清苦,行履孤潔;正揚祖令,灑落軼羣。

    」陳忠肅公瓘嘗贊之曰:「拶破黃龍第四關,世人猶問生緣法。

    」其推重源流若此。

    師嗣泐潭乾,乾嗣東林總,總嗣黃龍南,南嗣石霜圓,嗣法者三十餘人。

    能傳師之道,闡揚於時者:雲巖泰誠、香山彥文、吉祥清逢、智門行潛、茂椿圓應、太平子瑫、德圓、道場山曇俊。

     宏智覺禪師 〔本傳〕師諱正覺,隰州李氏子。

    母趙,夢五臺僧解右臂環與之而孕。

    及生,右臂隆起如環狀。

    七歲,日誦數千言。

    佛陁遜禪師一見,知其為法器。

    年十一得度,十四具戒,十八遊方。

    首參枯木成禪師。

    一日聞僧誦《法華經》,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句,瞥然有省。

    走白成,成指香合曰:「裏許是什麼物?」師曰:「是什麼心行?」成曰:「汝悟處又作麼生?」師手畫圓相以呈,復拋向後。

    成曰:「弄泥團漢,有什麼限!」師曰:「錯。

    」成曰:「別見人始得。

    」師諾諾。

    造丹霞,淳公問:「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師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

    」公曰:「未在,更道!」師擬議,公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

    」師言下釋然,遂作禮。

    公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公曰:「未暇打得,汝且去。

    」自是機鋒迅捷,諸方推重。

    公領大洪,師掌牋記,後命首眾,得法者已數人。

    四年過圓通時,真歇住長蘆,遣僧邀至。

    眾出迎,見其衣舄穿敝,且易之。

    真歇俾侍者易以新履。

    師卻曰:「吾為履來耶?」眾聞心服,懇求說法,居第一座。

    六年出世,住泗州普照,時年三十有四。

    歷遷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

    建炎末,乃住天童。

    金人犯明州,諸寺多遭燬,師獨危坐不去。

    掠騎至塔嶺以望,若有所見而退。

    嘗被旨移靈隱,未越月,丐歸,住山凡三十年。

    為人方厲,機鋒峻激,所著麗而有則。

    住持以來,受無貪而施無厭。

    歲雖歉,贍眾之餘,猶賴全活者數萬。

    殿堂、樓閣,輝映東南,隨願而就。

    紹興丁醜九月,謁別諸檀越,十月己亥還山。

    翊日,沐浴更衣,端坐告眾。

    作書遺大慧杲公,邀主後事。

    復別以偈曰: 鈍鳥先飛易 靈龜脫殼難 我無你不去 你無我不行 又書偈示眾曰: 夢幻空花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