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盛矣。
迦文舍利出太康之三年,至義興開山,纔十九年,則是佛出八萬四千之一以鎮曜南天,而義師即以全身福慧,光啟山靈。
鶯鳴谷應,符證明確,宜其為金庭英藪,莫可比▆也。
自唐宋及元明,屢有興替,皆圖維締構,往往廢不久而即復。
蓋天人合發,不使少有墜湮若此。
萬曆丁亥秋,忽值龍怒,風雨驟臻,傾蕩就盡,四十餘年莫克維新。
夫以山之名勝如彼,歷世諸天人鬼之所瞻護如此。
一龍也,昔以仁,今以暴;昔可以化馴,而今獨以怒逞哉?天下之廢興一也,有小廢也則小興;欲其大興也,則必有大廢。
龍之為物至神,夫固知法王再造之有屬矣。
崇禎戊辰,迎密雲悟禪師於金粟,未果行。
又三年,傾企申請,乃至。
當是時,一壑荊榛,崇丘敗甓耳。
師乃不惜肝腦,觸機披瀝,運正法味,應眾飢渴,頓令緇素雲集,財力輻合。
自入山三年,稍有建置。
後以海舶緻材于閩者,再於乙亥歲,成天人師殿,次天王殿及法堂、大小方丈。
其餘堂則有先覺、雲水、新新、東禪、西禪、東客、西客、應供、延壽。
樓閣之大者,則藏經、回光、返照、鐘及庫司外,復有小者三。
至于廊、寮、房、室,凡有名者,二十有三,以次建置焉。
其激于池者,殺之;衝于溜者,隄之;艱于渡者,橋之。
塔廟表之江埠,院之山場、莊業、茶亭、松關,無一非師隨意擘畫以成者也。
若夫摶土、刻木、範金、施繪,瑞光備現于鬼斧神工,猗歟,百千萬祀之佛海哉!師以壬午秋示寂,所付嗣十二人,繼住者木陳忞、費隱容、林野奇、牧雲門、浮石賢。
順治丙申,忞公重應住持。
己亥,蒙世祖章皇帝欽召,稱旨,錫號「弘覺禪師」;而《悟公語錄》,俞入大藏,恩賜倍隆,洵希世之遇也。
忞公去,付弟子遠菴?公;一紀,付山曉皙公。
公固昔所侍,應召追隨禁廷者也。
公承師志,殫輯《寶積》諸錄,復綢繆堂構,繼述可謂善矣。
茲皙公以寺重興,未有備記,屬之仙根,根曰:「夫佛法上等事,以智慧波羅蜜照破一切虛妄名相;而行願、回向,則又取夫廣修供養、隨喜功德。
有漏無漏何以殊焉?」當義興之初啟東谷也,一把茅內,清風明月,何輪奐丹碧之有哉?然而金繩、甘露,青豆、赤華,已不可謂非彌滿山谷、照爍古今矣。
至宏智覺禪師,于一年所,能緻層樓傑閣,標奇聳觀,以今況之,不更遜乎?若夫華嚴會上,佛于默然趺座中,現種種光;于一光中,現種種國土,菩薩、宮殿、寶座、香花、雲網、音樂、飲饌圍繞,鹹讚其為人天福報所不能及其億萬之一者,又當何如?而以興造名藍于門百堵,遂謂不朽勝事,度亦悟禪師所不屑也。
雖然,予又嘗思之矣,諸佛菩薩于一切有無際,莫不截斷,惟眾生不能斷;非不能斷,實不可斷,亦不必斷也。
眾生由六根而迷,亦由六根而悟。
莊嚴色相,六根之所寄也。
當其迷之之時,而與之語「某時有佛光,有種種饒樂」,鮮不疑也。
即其有志向上者,而與之語「倚嵓傍枯,焚頂截臂,可以直超玄要」,恐不盡然也。
今試使建一剎于此,而能令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又見所真見,聞所真聞;喜于心,動于目,舞蹈于手足,泛葦航而不懼,步林麓而傾誠。
至或剪除葛絮,直探慧日;或鐘魚梵唄,悽切心脾。
甚至進退坐臥,耕芸工作,熙熙雍雍,如三代禮樂,頭頭皆是。
而又使富貴利達、聰明才辨之士,俯首調伏,望慈月而生清涼。
而市井山林,童叟鄙樸,貧餓不能自生,滑黠不可馴制者,亦知發蒙易轍,戀命趨福,則是莊嚴色相之所成就。
如是謂之有漏乎?無漏乎?由是而知,舍利之出太白之下,諸大禪師之所拮據不懈,至烈于火、敗于水,除其舊而兆其新者,孰非以此故哉?予是以與皙公,更有望于後之作者。
(觀察.琅槐)杜漺:遊寺詩 古寺遶長煙 隔嶺見蒼莽 松杉如比屋 更出羣峯上 山僧導我前 楖栗一條杖 雲令龍象伏 斯言何洸漭 天荒破義興 密公更雄長 妙音胡寂然 使我失瞻仰 風雨宿山房 夜聞鐘磬響 忽洗百年愁 琉璃見精爽 皓月忽一輪 林杪寄真賞 參差佛閣倚流泉 太白峯高直上天 十丈蓮中開士偈 三生石上化人緣 今聞啞女稱維衞 始信天親是普賢 風雨滿龕塵夢曉 雲中一指示兜綿 (郡守.▆菴)崔維雅詩 久隨綠水青山夢 未試長松一塊濤 出郭江聲如有約 入峯霞氣已全高 欣逢僧象持金地 恭覩天章捧玉毫 願與斯民同樂土 春風春雨滿林臯 (邑令.曉菴)張幼學:天童道上詩 山灣綠水曲 每曲總成幽 漁網時驚鹿 田歌閒叱牛 廻環穿碧樹 迢遞上紅樓 早晚辨彭澤 來從慧遠遊 又:和杜海憲韻 九廻松壑響幽泉 豈獨丹山是洞天 流覽個中窺眾地 登臨無盡絕諸緣 璽書如見先皇帝 幾杖猶傳古聖賢 一宿翠微清夢遠 滿林風雨竹綿綿 (侍禦.道南)胡文學詩 條風扇將莫 萋萋蔚平楚 夾岸春色多 鶯花燦香籞 名剎隱龍象 冥參相期許 但為趙州茶 不求嬾殘芋 欽茲南禪風 克纘西來緒 泥金煥璿題 奎文夜光吐 眷懷溪山深 披襟道力鉅 探幽有舊要 回尋讀書墅 (蟄菴)錢光繡詩 十裡松陰映碧蘿 雲開梵剎迥嵳峩 擔??黃葉歸茶竈 簷引清泉入飯鍋 曉霧出林迷洞壑 寒飇到峽響山阿 大千一粟堪成供 給侍無勞童子過 (希周)餘洽詩 纔入名山耳目奇 眾峯拱立白雲歸 客投深院心都靜 僧在上方茶正馡 世事隻緣多一我 法身原自少諸非 此間了義皆經濟 坐聽鐘聲度翠微 (禦三)沈延統詩 名山紛我思 良儔快容與 陶然寄扁舟 春波正清楚 取次遵東臯 喬松暗林籞 古剎肇永康 山房杳深許 時坐清關橋 泉聲理幽緒 嵓石▆玲瓏 帝座若逼處 松竹點笙磬 苾蒭一披叙 溪風山雨至 輕寒襲纖縷 (二見)周容:同竹窗夜入山詩 山程半日腳 寒谷易昏黃 緩步淹同侶 回首煙蒼茫 鳴澗為我西 歸雲為我傍 松行逼天窄 聚此沙路光 適興愜寂寞 隨遇成徜徉 但聞竹杖聲 不覺人語忘 門遙一炬碧 路轉殘磬長 幽事寧易得 人生自匆忙 夙約試新茶 又失看紅樹 私念行就衰 苦為塵事沍 茲行舟楫餘 過嶺客暇豫 危橋聽鴻來 短策看雲駐 峯會暝色疑 天陰落日悞 但得此心酬 何須歎遲暮 翻如意外來 忽爾空堂聚 隔簾聞雨聲 隨客先後步 (覺菴)邵似歐詩 太白山上雲接天 太白山下水平川 蛟龍窟宅不可近 時時煙霧相糾纏 我聞此中隱君子 芒屩蘿衣心似水 偶挈笻杖撥雲行 行人邂逅青山裏 相逢誰識是仙人 道是青山未出塵 今日不知何處去 風風雨雨一山春 (蓉嶼)張瑤芝詩 嘯傲煙霞夙有緣 又同老友問諸天 幽禽盡日啼青嶂 靈沼千秋湧白蓮 點筆漫裁康樂賦 焚香徐叩遠公禪 山僧招我相茶話 明月清風不敢眠 (礐樵)李文纘詩 吾師息念二林中 寂坐山堂佛影通 去亦偶然辭百丈 留無不可為蘇公(時留遠公復住) 頻年夢寄高嵓到 此夜鐘聞半偈空 倘許禪坊依澗下 石梁終日聽松風 (梅谷)張鴻儒詩 三十年前快此行 今來猶覺一笻輕 松杉已改當年相 丘壑還知昔日情 雲為留人時近袂 雨因愛客忽收晴 故人若曉吾將至 亭畔先教埽徑迎 (證山)周斯盛詩 雅性愛山水 往往值歲晏 昨歲入梅峯 側徑逢微霰 茲亦三度遊 草草媿未徧 寒風招我來 霜清松色善 層嵐起復收 褰裳試登踐 木脫鳥無聲 怪石開生面 高呼謝參軍 揮手不可見 籲嗟古與今 忽忽如流電 嶺雲獨無心 深煙結片片 (二見)張鸎詩 石壁淩雲出 祇林傍日開 入門聞梵語 說法有瑤臺 樓倚千峯仄 天空獨鶴來 高僧知愛客 豫使埽蒼苔 (貢士.石枰)潘訪嶽詩 同人來鹿苑 塵累頓然空 深谷忘諸相 雙池映萬工 蜜脾嘗品異 高足和詩同 竟日談無厭 山花處處紅 十笏通幽徑 扶笻入翠微 臥憑流汩汩 坐聽說非非 舌吐青蓮艶 歌成白雪稀 徘徊天欲暝 雲氣擁禪闈 (缶堂)董道權詩 松關深處與雲齊 遙憶同人此杖藜 庭柏忽垂師有約 山樓無恙客分題 不成獨行逃蓮社 已讓諸公笑虎溪 為寄傳燈居士語 年來應解聽黃鸝(蟄菴有約,未得入山。
) (東臯)丘玉詩 繩牀靜夜集幽虛 茗碗蕭蕭坐論餘 放志莫隨霄鶴去 閑心且逐海鷗居 看山此日依黃葉 結社何年種白蕖 豈待尚平婚嫁畢 息懷先擬事匡廬 (章溪)餘浱詩 秋末寒楓葉滿江 莫攜瓢史上吳艭 九年仍作空桑舍 一鉢還依太白幢 深樹花飛宵麈落 乍廻雲臥曉鐘撞 晤言此日成千載 但向林公意自降 (雙水)陸鋆:次先方伯公韻詩 路轉峯廻豁眼新 上方臺殿近星辰 龍歸絕頂參常到 塔湧奇香散自頻 陰壑慣飛經宿雨 老梅先發隔年春 塵蹤縛我緣何事 欲向祇林證夙因 (鶴亭)陳可先:入山詩 太白峯頭好住家 青山層疊鎖煙霞 雲橫古寺龍歸鉢 日麗珠宮鹿獻花 滿徑松肪堪釀酒 懸崖石乳恰宜茶 我來不用天童供 占得清幽興倍賖 (西溪)萬斯備詩 依石寒煙覆碧蕪 松陰欵欵杖藜扶 空山更聽新桐葉 舊社猶餐老?蒲 雲外暫隨鶴共返 嵓頭仍聚石為徒 夜來法鼓重傳罷 還似舟廻渡口無 (二見)胡德邁:同友夜入詩 松關迢遞竹輿輕 又傍雲嵐薄暮行 一徑初交寒月影 千山遙落晚鐘聲 鳥依疎樹高還見 人在微煙遠尚明 漸有燈從嵓際出 林閒知是老僧迎 (影巖)林樾詩 天光垂夏首 奇雲垂蘿戶 拂拂生清輝 每自松閒吐 山轉出寺門 斜陽捲宿雨 攜杖歷山隅 曠然見太古 愛山不住山 未盡知山勝 住山能愛山 豈使山容賸 眷懷愛山人 遠霞與之暎 曲徑獨徘徊 忽來一聲磬 過雨山無定 翻疑近不青 路方通野屋 樹忽掩茅亭 領略神能接 盤桓足自停 水聲今古一 曾許幾人聽 (二見)徐志泰詩 山禽作春聲 夢中喚我起 曲澗散朝霞 古池明積水 巍巍太白峯 當殿若環峙 眾山雖迢遙 差詩兒孫比 緩步躋崇階 大觀信觀止 山寒雲滿樓 松暗煙生幾 鳥飛綠嶂中 僧老幽篁裏 但已離喧囂 便得脫泥滓 (忠育)史在稷:天童道上詩 雲飛何處是玲瓏 小白山連太白峯 兩月春花香野岸 一灣溪水繞寒松 煙迷隔嶺疑無路 樹密前村聽有鐘 行到清關橋半裡 老僧石磴坐從容 (湘谿)本圜:入山詩 縹緲羣巒列翠遙 玲瓏終日對雲霄 石蘿風露寒千葉 鬥氣春陰覆一橋 花散梵宮人捉麈 鐘傳齋閣客??瓢 白椎想見豐幹舌 煙霧蒼茫捲落潮 (蠡齋)超寤:阻雪別諸公詩 入山凡七日 五日雪相續 梅花生肥香 草芽壓纖綠 萬境寂無聲 雲中鳴一鵠 心醉目亦飽 短筇出山腹 晨光錦鏡開 前溪露茅屋 去路不愁多 山山踏寒玉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經藏閣燬于火。
四十年辛巳,天嶽禪師本晝,重修佛殿。
四十二年癸未,欽賜「名香清梵」匾額等件到山,(臣僧本晝)嵩呼、膜拜之餘,復獻鄙言一律,恭謝聖恩: 此生冰檗一頭陀 謬忝恩光注薜蘿 渴驥淩風來魏闕 怒猊銜澤瀉天河 漢宮桃豈仙瓜並 劫石心同玉硯磨 更祝吾皇天共老 永為法社障頹波 (鄞令.禦六)王居中:恭賫禦題匾額赴山,紀贈詩 色相全空不染塵 蒼松手植徧龍鱗 袈裟舊賜藏金閣 寶墨新題降紫宸 杯渡錢塘傳舜孝 錫飛太白頌堯仁 名山此日祥光覆 喜得攀雲禮上真 (二見)張起宗:同王明府送禦題匾額,恭紀集唐詩 鸞鳳旌旗拂曉陳 山川歷歷在清晨 瓊臺含霧星辰滿 霄漢無雲日月真 賜額禦書金字貴 垂軒弱柳萬條新 曾於太白峯前住 八部同瞻一佛身(王維 張九齡 李白 王建 王建 趙彥昭 白居易 廣宣) 五色如絲下碧空 眾香天上梵仙宮 石潭倒映蓮花水 幽谷時聞虎嘯風 未捲翠簾朱閣上 捧將堯日慶雲中 一千龍象隨高步 共識皇恩造化同(許渾 武元衡 錢起 韋應物 許渾 王建 裴休 張說) 四十五年丙戌,偉載禪師元乘重建經藏閣,并修戢南山塔院諸寮室。
四十七年戊子,化士實慧募砌入山石路一十五裡。
恒如、善來同為募助。
五十二年,請梵本經一藏,住山超乘自記: 密雲悟祖,中興天童,殿堂、樓閣巍然畢備;惟藏經樓忽遭燬,基生荒草,經廢梵本遂闕焉十載,未能頓復前功。
乘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春繼住此山,時有北京內務府張公(諱萬鵬者),知此山凡海內學道之士,納之廣而非泛,至之遠而非外,謂此三藏法寶之樓,豈若虛設乎塵積之函?外壯其連雲之棟,徒招凡跡以登臨,緻流光之唐喪者,可任其廢久而不舉耶?乃慨然捐金,俾得鳩工再建。
未及期年,即告成,并新請三藏,安置其上。
閣七間,高五丈餘,深五十尺,橫百尺。
中立大悲懺法之壇,龕幾、幡蓋,莊嚴悉稱。
由是夕燈達晨,晨香接夕,千僧閱習,遂無虛日。
此藏也,此閣也,因一廢而復舉,一缺而愈備,皆張公偕其夫人,不待勸施募與而獨賴其成之,易且速也。
公由工部郎加一品服;誥命夫人王氏,法名傳髻,能手書《法華》全帙,歸于閣。
今癸巳三月,逢聖壽恭祝,又捐金重飾大殿金相三軀、飯僧圓藏、作熏脩法事,此特夫人與子鼎升、鼎彜等,必于名山禪剎,共竭報上之誠,正大異乎庸愚之私邀福己者。
名山之光,由斯一念,同日以增。
年祝萬年,欲無盡期矣。
故悉記其一門功德,真信三寶之標榜,立于石。
太白山十景詩 元乘 深徑廻松 開青闢翠兩行松 夏續春陰雪斷冬 未見梵天樓閣露 深深先有出雲鐘 清關噴雪 最宜雨後看清關 百道泉歸一噴間 滾滾雪濤翻不盡 大開龍口響空山 雙池印景 池清外內合胸襟 容得千峯倒插深 蕩月磨風如鏡裏 從無痕迹著浮沉 西磵分鐘 鉢盂峯下落匆匆 溪竹交加曲轉東 聽得滿山風雨夜 鐘聲又在月明中 玲瓏天鑿 西嵓高豁有窗軒 雲見真根水見源 臥雪膽寒離夜虎 攀藤臂斷墮秋猿 太白生雲 晴時為淡雨為濃 村外先占此一峯 我隻在山看畫法 妙於染處藹重重 東谷秋紅 太白山中東谷秋 夕陽紅樹晚雲樓 好春別有霜天外 早是梅花接上頭 南山晚翠 南山翠拱北峯寒 覿面招呼向晚看 流水隔橋春尚在 竹扶松老萬千竿 平臺鋪月 月光鋪滿一臺平 皎皎黃昏到五更 何處不逢山夜好 對人無此十分明 鳳岡修竹 青鳳岡頭日日來 黃鸝囀處坐青苔 好風引入天然閣 竹下春蘭秋又開 康熙五十三年,重葺外山門,又重飾大佛像三軀并羅漢像。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法堂燬於火。
嘉慶十六年辛未,敏菴禪師法堂重建、主席方丈、兼修餘屋。
迦文舍利出太康之三年,至義興開山,纔十九年,則是佛出八萬四千之一以鎮曜南天,而義師即以全身福慧,光啟山靈。
鶯鳴谷應,符證明確,宜其為金庭英藪,莫可比▆也。
自唐宋及元明,屢有興替,皆圖維締構,往往廢不久而即復。
蓋天人合發,不使少有墜湮若此。
萬曆丁亥秋,忽值龍怒,風雨驟臻,傾蕩就盡,四十餘年莫克維新。
夫以山之名勝如彼,歷世諸天人鬼之所瞻護如此。
一龍也,昔以仁,今以暴;昔可以化馴,而今獨以怒逞哉?天下之廢興一也,有小廢也則小興;欲其大興也,則必有大廢。
龍之為物至神,夫固知法王再造之有屬矣。
崇禎戊辰,迎密雲悟禪師於金粟,未果行。
又三年,傾企申請,乃至。
當是時,一壑荊榛,崇丘敗甓耳。
師乃不惜肝腦,觸機披瀝,運正法味,應眾飢渴,頓令緇素雲集,財力輻合。
自入山三年,稍有建置。
後以海舶緻材于閩者,再於乙亥歲,成天人師殿,次天王殿及法堂、大小方丈。
其餘堂則有先覺、雲水、新新、東禪、西禪、東客、西客、應供、延壽。
樓閣之大者,則藏經、回光、返照、鐘及庫司外,復有小者三。
至于廊、寮、房、室,凡有名者,二十有三,以次建置焉。
其激于池者,殺之;衝于溜者,隄之;艱于渡者,橋之。
塔廟表之江埠,院之山場、莊業、茶亭、松關,無一非師隨意擘畫以成者也。
若夫摶土、刻木、範金、施繪,瑞光備現于鬼斧神工,猗歟,百千萬祀之佛海哉!師以壬午秋示寂,所付嗣十二人,繼住者木陳忞、費隱容、林野奇、牧雲門、浮石賢。
順治丙申,忞公重應住持。
己亥,蒙世祖章皇帝欽召,稱旨,錫號「弘覺禪師」;而《悟公語錄》,俞入大藏,恩賜倍隆,洵希世之遇也。
忞公去,付弟子遠菴?公;一紀,付山曉皙公。
公固昔所侍,應召追隨禁廷者也。
公承師志,殫輯《寶積》諸錄,復綢繆堂構,繼述可謂善矣。
茲皙公以寺重興,未有備記,屬之仙根,根曰:「夫佛法上等事,以智慧波羅蜜照破一切虛妄名相;而行願、回向,則又取夫廣修供養、隨喜功德。
有漏無漏何以殊焉?」當義興之初啟東谷也,一把茅內,清風明月,何輪奐丹碧之有哉?然而金繩、甘露,青豆、赤華,已不可謂非彌滿山谷、照爍古今矣。
至宏智覺禪師,于一年所,能緻層樓傑閣,標奇聳觀,以今況之,不更遜乎?若夫華嚴會上,佛于默然趺座中,現種種光;于一光中,現種種國土,菩薩、宮殿、寶座、香花、雲網、音樂、飲饌圍繞,鹹讚其為人天福報所不能及其億萬之一者,又當何如?而以興造名藍于門百堵,遂謂不朽勝事,度亦悟禪師所不屑也。
雖然,予又嘗思之矣,諸佛菩薩于一切有無際,莫不截斷,惟眾生不能斷;非不能斷,實不可斷,亦不必斷也。
眾生由六根而迷,亦由六根而悟。
莊嚴色相,六根之所寄也。
當其迷之之時,而與之語「某時有佛光,有種種饒樂」,鮮不疑也。
即其有志向上者,而與之語「倚嵓傍枯,焚頂截臂,可以直超玄要」,恐不盡然也。
今試使建一剎于此,而能令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又見所真見,聞所真聞;喜于心,動于目,舞蹈于手足,泛葦航而不懼,步林麓而傾誠。
至或剪除葛絮,直探慧日;或鐘魚梵唄,悽切心脾。
甚至進退坐臥,耕芸工作,熙熙雍雍,如三代禮樂,頭頭皆是。
而又使富貴利達、聰明才辨之士,俯首調伏,望慈月而生清涼。
而市井山林,童叟鄙樸,貧餓不能自生,滑黠不可馴制者,亦知發蒙易轍,戀命趨福,則是莊嚴色相之所成就。
如是謂之有漏乎?無漏乎?由是而知,舍利之出太白之下,諸大禪師之所拮據不懈,至烈于火、敗于水,除其舊而兆其新者,孰非以此故哉?予是以與皙公,更有望于後之作者。
(觀察.琅槐)杜漺:遊寺詩 古寺遶長煙 隔嶺見蒼莽 松杉如比屋 更出羣峯上 山僧導我前 楖栗一條杖 雲令龍象伏 斯言何洸漭 天荒破義興 密公更雄長 妙音胡寂然 使我失瞻仰 風雨宿山房 夜聞鐘磬響 忽洗百年愁 琉璃見精爽 皓月忽一輪 林杪寄真賞 參差佛閣倚流泉 太白峯高直上天 十丈蓮中開士偈 三生石上化人緣 今聞啞女稱維衞 始信天親是普賢 風雨滿龕塵夢曉 雲中一指示兜綿 (郡守.▆菴)崔維雅詩 久隨綠水青山夢 未試長松一塊濤 出郭江聲如有約 入峯霞氣已全高 欣逢僧象持金地 恭覩天章捧玉毫 願與斯民同樂土 春風春雨滿林臯 (邑令.曉菴)張幼學:天童道上詩 山灣綠水曲 每曲總成幽 漁網時驚鹿 田歌閒叱牛 廻環穿碧樹 迢遞上紅樓 早晚辨彭澤 來從慧遠遊 又:和杜海憲韻 九廻松壑響幽泉 豈獨丹山是洞天 流覽個中窺眾地 登臨無盡絕諸緣 璽書如見先皇帝 幾杖猶傳古聖賢 一宿翠微清夢遠 滿林風雨竹綿綿 (侍禦.道南)胡文學詩 條風扇將莫 萋萋蔚平楚 夾岸春色多 鶯花燦香籞 名剎隱龍象 冥參相期許 但為趙州茶 不求嬾殘芋 欽茲南禪風 克纘西來緒 泥金煥璿題 奎文夜光吐 眷懷溪山深 披襟道力鉅 探幽有舊要 回尋讀書墅 (蟄菴)錢光繡詩 十裡松陰映碧蘿 雲開梵剎迥嵳峩 擔??黃葉歸茶竈 簷引清泉入飯鍋 曉霧出林迷洞壑 寒飇到峽響山阿 大千一粟堪成供 給侍無勞童子過 (希周)餘洽詩 纔入名山耳目奇 眾峯拱立白雲歸 客投深院心都靜 僧在上方茶正馡 世事隻緣多一我 法身原自少諸非 此間了義皆經濟 坐聽鐘聲度翠微 (禦三)沈延統詩 名山紛我思 良儔快容與 陶然寄扁舟 春波正清楚 取次遵東臯 喬松暗林籞 古剎肇永康 山房杳深許 時坐清關橋 泉聲理幽緒 嵓石▆玲瓏 帝座若逼處 松竹點笙磬 苾蒭一披叙 溪風山雨至 輕寒襲纖縷 (二見)周容:同竹窗夜入山詩 山程半日腳 寒谷易昏黃 緩步淹同侶 回首煙蒼茫 鳴澗為我西 歸雲為我傍 松行逼天窄 聚此沙路光 適興愜寂寞 隨遇成徜徉 但聞竹杖聲 不覺人語忘 門遙一炬碧 路轉殘磬長 幽事寧易得 人生自匆忙 夙約試新茶 又失看紅樹 私念行就衰 苦為塵事沍 茲行舟楫餘 過嶺客暇豫 危橋聽鴻來 短策看雲駐 峯會暝色疑 天陰落日悞 但得此心酬 何須歎遲暮 翻如意外來 忽爾空堂聚 隔簾聞雨聲 隨客先後步 (覺菴)邵似歐詩 太白山上雲接天 太白山下水平川 蛟龍窟宅不可近 時時煙霧相糾纏 我聞此中隱君子 芒屩蘿衣心似水 偶挈笻杖撥雲行 行人邂逅青山裏 相逢誰識是仙人 道是青山未出塵 今日不知何處去 風風雨雨一山春 (蓉嶼)張瑤芝詩 嘯傲煙霞夙有緣 又同老友問諸天 幽禽盡日啼青嶂 靈沼千秋湧白蓮 點筆漫裁康樂賦 焚香徐叩遠公禪 山僧招我相茶話 明月清風不敢眠 (礐樵)李文纘詩 吾師息念二林中 寂坐山堂佛影通 去亦偶然辭百丈 留無不可為蘇公(時留遠公復住) 頻年夢寄高嵓到 此夜鐘聞半偈空 倘許禪坊依澗下 石梁終日聽松風 (梅谷)張鴻儒詩 三十年前快此行 今來猶覺一笻輕 松杉已改當年相 丘壑還知昔日情 雲為留人時近袂 雨因愛客忽收晴 故人若曉吾將至 亭畔先教埽徑迎 (證山)周斯盛詩 雅性愛山水 往往值歲晏 昨歲入梅峯 側徑逢微霰 茲亦三度遊 草草媿未徧 寒風招我來 霜清松色善 層嵐起復收 褰裳試登踐 木脫鳥無聲 怪石開生面 高呼謝參軍 揮手不可見 籲嗟古與今 忽忽如流電 嶺雲獨無心 深煙結片片 (二見)張鸎詩 石壁淩雲出 祇林傍日開 入門聞梵語 說法有瑤臺 樓倚千峯仄 天空獨鶴來 高僧知愛客 豫使埽蒼苔 (貢士.石枰)潘訪嶽詩 同人來鹿苑 塵累頓然空 深谷忘諸相 雙池映萬工 蜜脾嘗品異 高足和詩同 竟日談無厭 山花處處紅 十笏通幽徑 扶笻入翠微 臥憑流汩汩 坐聽說非非 舌吐青蓮艶 歌成白雪稀 徘徊天欲暝 雲氣擁禪闈 (缶堂)董道權詩 松關深處與雲齊 遙憶同人此杖藜 庭柏忽垂師有約 山樓無恙客分題 不成獨行逃蓮社 已讓諸公笑虎溪 為寄傳燈居士語 年來應解聽黃鸝(蟄菴有約,未得入山。
) (東臯)丘玉詩 繩牀靜夜集幽虛 茗碗蕭蕭坐論餘 放志莫隨霄鶴去 閑心且逐海鷗居 看山此日依黃葉 結社何年種白蕖 豈待尚平婚嫁畢 息懷先擬事匡廬 (章溪)餘浱詩 秋末寒楓葉滿江 莫攜瓢史上吳艭 九年仍作空桑舍 一鉢還依太白幢 深樹花飛宵麈落 乍廻雲臥曉鐘撞 晤言此日成千載 但向林公意自降 (雙水)陸鋆:次先方伯公韻詩 路轉峯廻豁眼新 上方臺殿近星辰 龍歸絕頂參常到 塔湧奇香散自頻 陰壑慣飛經宿雨 老梅先發隔年春 塵蹤縛我緣何事 欲向祇林證夙因 (鶴亭)陳可先:入山詩 太白峯頭好住家 青山層疊鎖煙霞 雲橫古寺龍歸鉢 日麗珠宮鹿獻花 滿徑松肪堪釀酒 懸崖石乳恰宜茶 我來不用天童供 占得清幽興倍賖 (西溪)萬斯備詩 依石寒煙覆碧蕪 松陰欵欵杖藜扶 空山更聽新桐葉 舊社猶餐老?蒲 雲外暫隨鶴共返 嵓頭仍聚石為徒 夜來法鼓重傳罷 還似舟廻渡口無 (二見)胡德邁:同友夜入詩 松關迢遞竹輿輕 又傍雲嵐薄暮行 一徑初交寒月影 千山遙落晚鐘聲 鳥依疎樹高還見 人在微煙遠尚明 漸有燈從嵓際出 林閒知是老僧迎 (影巖)林樾詩 天光垂夏首 奇雲垂蘿戶 拂拂生清輝 每自松閒吐 山轉出寺門 斜陽捲宿雨 攜杖歷山隅 曠然見太古 愛山不住山 未盡知山勝 住山能愛山 豈使山容賸 眷懷愛山人 遠霞與之暎 曲徑獨徘徊 忽來一聲磬 過雨山無定 翻疑近不青 路方通野屋 樹忽掩茅亭 領略神能接 盤桓足自停 水聲今古一 曾許幾人聽 (二見)徐志泰詩 山禽作春聲 夢中喚我起 曲澗散朝霞 古池明積水 巍巍太白峯 當殿若環峙 眾山雖迢遙 差詩兒孫比 緩步躋崇階 大觀信觀止 山寒雲滿樓 松暗煙生幾 鳥飛綠嶂中 僧老幽篁裏 但已離喧囂 便得脫泥滓 (忠育)史在稷:天童道上詩 雲飛何處是玲瓏 小白山連太白峯 兩月春花香野岸 一灣溪水繞寒松 煙迷隔嶺疑無路 樹密前村聽有鐘 行到清關橋半裡 老僧石磴坐從容 (湘谿)本圜:入山詩 縹緲羣巒列翠遙 玲瓏終日對雲霄 石蘿風露寒千葉 鬥氣春陰覆一橋 花散梵宮人捉麈 鐘傳齋閣客??瓢 白椎想見豐幹舌 煙霧蒼茫捲落潮 (蠡齋)超寤:阻雪別諸公詩 入山凡七日 五日雪相續 梅花生肥香 草芽壓纖綠 萬境寂無聲 雲中鳴一鵠 心醉目亦飽 短筇出山腹 晨光錦鏡開 前溪露茅屋 去路不愁多 山山踏寒玉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經藏閣燬于火。
四十年辛巳,天嶽禪師本晝,重修佛殿。
四十二年癸未,欽賜「名香清梵」匾額等件到山,(臣僧本晝)嵩呼、膜拜之餘,復獻鄙言一律,恭謝聖恩: 此生冰檗一頭陀 謬忝恩光注薜蘿 渴驥淩風來魏闕 怒猊銜澤瀉天河 漢宮桃豈仙瓜並 劫石心同玉硯磨 更祝吾皇天共老 永為法社障頹波 (鄞令.禦六)王居中:恭賫禦題匾額赴山,紀贈詩 色相全空不染塵 蒼松手植徧龍鱗 袈裟舊賜藏金閣 寶墨新題降紫宸 杯渡錢塘傳舜孝 錫飛太白頌堯仁 名山此日祥光覆 喜得攀雲禮上真 (二見)張起宗:同王明府送禦題匾額,恭紀集唐詩 鸞鳳旌旗拂曉陳 山川歷歷在清晨 瓊臺含霧星辰滿 霄漢無雲日月真 賜額禦書金字貴 垂軒弱柳萬條新 曾於太白峯前住 八部同瞻一佛身(王維 張九齡 李白 王建 王建 趙彥昭 白居易 廣宣) 五色如絲下碧空 眾香天上梵仙宮 石潭倒映蓮花水 幽谷時聞虎嘯風 未捲翠簾朱閣上 捧將堯日慶雲中 一千龍象隨高步 共識皇恩造化同(許渾 武元衡 錢起 韋應物 許渾 王建 裴休 張說) 四十五年丙戌,偉載禪師元乘重建經藏閣,并修戢南山塔院諸寮室。
四十七年戊子,化士實慧募砌入山石路一十五裡。
恒如、善來同為募助。
五十二年,請梵本經一藏,住山超乘自記: 密雲悟祖,中興天童,殿堂、樓閣巍然畢備;惟藏經樓忽遭燬,基生荒草,經廢梵本遂闕焉十載,未能頓復前功。
乘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春繼住此山,時有北京內務府張公(諱萬鵬者),知此山凡海內學道之士,納之廣而非泛,至之遠而非外,謂此三藏法寶之樓,豈若虛設乎塵積之函?外壯其連雲之棟,徒招凡跡以登臨,緻流光之唐喪者,可任其廢久而不舉耶?乃慨然捐金,俾得鳩工再建。
未及期年,即告成,并新請三藏,安置其上。
閣七間,高五丈餘,深五十尺,橫百尺。
中立大悲懺法之壇,龕幾、幡蓋,莊嚴悉稱。
由是夕燈達晨,晨香接夕,千僧閱習,遂無虛日。
此藏也,此閣也,因一廢而復舉,一缺而愈備,皆張公偕其夫人,不待勸施募與而獨賴其成之,易且速也。
公由工部郎加一品服;誥命夫人王氏,法名傳髻,能手書《法華》全帙,歸于閣。
今癸巳三月,逢聖壽恭祝,又捐金重飾大殿金相三軀、飯僧圓藏、作熏脩法事,此特夫人與子鼎升、鼎彜等,必于名山禪剎,共竭報上之誠,正大異乎庸愚之私邀福己者。
名山之光,由斯一念,同日以增。
年祝萬年,欲無盡期矣。
故悉記其一門功德,真信三寶之標榜,立于石。
太白山十景詩 元乘 深徑廻松 開青闢翠兩行松 夏續春陰雪斷冬 未見梵天樓閣露 深深先有出雲鐘 清關噴雪 最宜雨後看清關 百道泉歸一噴間 滾滾雪濤翻不盡 大開龍口響空山 雙池印景 池清外內合胸襟 容得千峯倒插深 蕩月磨風如鏡裏 從無痕迹著浮沉 西磵分鐘 鉢盂峯下落匆匆 溪竹交加曲轉東 聽得滿山風雨夜 鐘聲又在月明中 玲瓏天鑿 西嵓高豁有窗軒 雲見真根水見源 臥雪膽寒離夜虎 攀藤臂斷墮秋猿 太白生雲 晴時為淡雨為濃 村外先占此一峯 我隻在山看畫法 妙於染處藹重重 東谷秋紅 太白山中東谷秋 夕陽紅樹晚雲樓 好春別有霜天外 早是梅花接上頭 南山晚翠 南山翠拱北峯寒 覿面招呼向晚看 流水隔橋春尚在 竹扶松老萬千竿 平臺鋪月 月光鋪滿一臺平 皎皎黃昏到五更 何處不逢山夜好 對人無此十分明 鳳岡修竹 青鳳岡頭日日來 黃鸝囀處坐青苔 好風引入天然閣 竹下春蘭秋又開 康熙五十三年,重葺外山門,又重飾大佛像三軀并羅漢像。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法堂燬於火。
嘉慶十六年辛未,敏菴禪師法堂重建、主席方丈、兼修餘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