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事,以較建炎間,抑觭難矣。
乃大師獨從寒沙問煙塢,不假聲色而掀翻老瓦盆。
照中用,用中照,幾令洞家鼻祖雪頂龎眉重開生面。
知音知後更誰知?蓋濟、洞之激揚,家風舊矣。
方太師入院後,徧謁祖塔,而憑杖過東谷,風饕雨虐,衋然傷之,作詩記感。
明年。
觀察孫公(子秀)、大將軍張公(傑)、參戎吳公(岱),並轡入天童問道,固請所以效鞭驅者,師首以東谷對。
三公色動,亟屬鞬珥執戈以從者。
澒洞巖壑,闢荊榛,摧井竈,草薙而禽獮之。
先是,大將軍建牙蛟川,嘗昏旦望紫氣從東起。
帳下士區指分野屬天童雲。
至是宿山寺,丙夜,老僧見夢中,癯而受食,類冥遊單棲者;及至拜祖像,注視久之,猶戃怳疑夢中。
因相顧愕眙,并心為師決匡復計。
孫公主定法,吳公主財施,請之太守。
太守曰:「善而調攝。
」上下謀謨萬全,吳公力居多焉。
問塔宇之刊落者幾何年矣?影堂淪墟者,何故之從也?問鴈列于塔右者,曰雲外岫禪師。
彼豶豕而啼雞者,非元明良退老之故廬乎?奈何日夕推換及此?問荒碑之偃階戺者二,宏智遺世偈及元明祭詞皆在焉。
問端居其下址,南面如負扆者,曰宋周益公撰塔銘;其橫峙上方者,則宏智自撰大用菴銘也。
文旨斐亹,不具載。
往有居民擬操巨斧,擊仆益公碑銘,不中,反中其首,因病創死。
斷碣偃道左者,徑二尺,志香燈田數。
吳公得以其文,按問諸侵蝕法產者,田若幹頃,山若幹隴。
又明年,太守韋公(克振)主定法,副總戎孫公(世蔭)主財施,并按諸法產之飛灑未歸者,田若幹頃,山若幹隴。
於是太白之陰,寶藏之林,興、璿之英,七十二祖之鍾靈,無復卷婁之垢藏、甌窶之曼聲矣。
論者以為天童盛時,鶴歸芝圃,支龍赤光不見廣,九隴非延袤也;柯爛芭蕉,江臯轉浪不見侈,百畝非附益也。
夫何足為大師沾沾頌功?予獨嘅夫濟、洞之淵深,雖雲中原並驅,然而流傳至今,未敢稱昌昌之二桂也。
溯夫楊廣待價、聖巖得鷹,皮履葉帶,奚慮今日哉?餘與大師幸忝同門之誼,故不辭老病而為之記。
〔附紀〕是舉也,諸當事施銀共三百二十兩,為給贖田與屋價之費,刊有定案。
順治十四年(丁酉),山翁禪師道忞建輾屋五間,石輾二部。
初於西澗建水碓,未成。
順治十六年(己亥),奉敕賜寺額曰「弘法」,時山翁忞禪師應召,奏對所請。
〔正疏〕帝問師「天童」二字何義,師述其繇,兼請寺額。
上乃賜「弘法」、「圓照」、「真覺」、「法慶」諸額,俾師自定,因遵首二字。
師以詩記之,詩曰: 名山希寵錫 聖主尚勞謙 兩字從高揭 諸顏聽自拈 瑤章侵玉漢 天樂動危簷 太白標弘法 名同實共兼 順治十七年(庚子),賜忞號「弘覺禪師」,錫之敕印。
後馳驛歸山,奉上發帑金千兩,遵修殿宇。
是歲,遠菴禪師本?建知浴寮三間。
禪堂前廊宇一帶,募砌兩廊、天王殿磚石。
又補植松行,自鎖翠亭至古山門。
(住山)本?詩 栽得靈柯作大陰 當知不是等閑心 先從種上搜求異(從壽昌菊兄施種) 還向根邊培植深 初喜森森青覆草 終思鬱鬱翠成林 月明遙見歸巢鶴 雪操何時到白尋 (鏡碧)柴昌銘詩 夾道蒼髥憶昔年 無多秋影瘦于前 竹闌曲護新栽地 龍性他時不讓天 又見永康童子在 因知泉石主人賢 著書歲月何難就 一片蟬聲亂夕煙 (今上)康熙七年(戊申),弘覺禪師建奎煥樓。
〔正疏〕樓凡五間,在法堂之東,敬奉世祖章皇帝所賜藥師佛、關帝諸像;恭藏宸翰、書畫及懸禦筆額聯。
詳見〈盛典考〉。
康熙八年(己酉),邑令海陵張侯幼學歸大鑑堂古額。
幼學自記: 達磨六傳而至曹溪,圓寂之後,諡曰大監,以表祖之道眼圜明、洞然無遺照焉。
明金華宋浦江公濂顏天童之方丈曰「大監」,蓋以誌六祖之宗風於茲再振也。
數百年來,興廢不一,流失在城市中,且為兵厮所有,幾斧斯為薪矣。
會苾蒭沐峯見之,驚告餘曰:「此先賢遺蹟,天童數百年物也,亟收取之,遲則無及。
」餘如教,遣胥馳索,遂得歸。
餘署銀鈎鐵畫,對而起敬者久之。
夫斯文之墜地在人,莫不有天意焉。
六祖傳燈以後,至元末,宗風寖微,而天童獨豎鉗錘,遮前絕後,天下靡然向風。
宋儒闡明理學,後人反以「誠意正心」為嚆矢,此道幾乎息矣。
明初,宋公以耆舊受徵聘,以理佐治平,遂為一代儒者之宗。
宋公謂「不傳之心印,非天童無與歸」,故以「大監」顏其方丈,是以「遠禰六祖」許之也。
既失,不可復得,而不自意珠回璧轉,纖毫無損,若有鬼神呵護之者。
其所關于天童,輕重大矣,豈特太原之亡簪、江漢之墜履哉?是役也,沐峯之功不可泯焉,遂為記而歸之。
〔附紀〕案《字通》,鑑、鑒相同,而監又與鑑、鑒相通。
周書:「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
」詩小雅:「既立之監。
」又雲:「監亦有光。
」《六書正譌》:「以鏡照人曰監。
」此宋文憲書「大鑑」為「監」也。
康熙十四年(乙卯),郡別駕郭公一鳳施法寶全藏。
(文林.梅槎)洪圖光記: 通府郭公皈誠佛教,以利濟為懷。
向官江右,道涉鄱陽,忽際怒風,波濤山立;楫摧檣傾者,前後相望矣。
公焚香祝曰:「若假弘慈,卸茲恐怖,願請藏經施寺,聿成勝果。
」香煙所指,遂得浮嶼,障蔽狂飇,布颿無恙。
於是捐貲八百餘緡,用酬心祝。
楮劄堅好、題躞緻工,以卷計,六千七百一十七;以函計,六百七十八;以櫝計,一十有二。
如波斯入海,得珊瑚寶樹,晃耀奪目,見未曾有。
然非璢璃淨瓶,莫成位置。
故思一精舍貯經,未有地也。
已而,量移來寧。
朞年間,政通人和,公餘多暇,入叩天童。
時主天童者,歗堂山公。
同登經閣,見層楯雲承、飛甍霞燦,而所藏經卷,不稱傑構。
慨然曰:「某購藏經,貯未有所,今登斯閣,若協夙契。
」乃載自虎林,供奉入山。
時道俗瞻仰、香花夾路,函櫝莊嚴、人天歡喜,遂令名山勝地,增飾大觀。
因念密祖創復天童,海內全盛,布金長者,接迹而至。
似已豫知嗣法有人,宗風遠扇,機緣所會,後先同揆。
是以不嫌其闕,留待今茲。
嗟乎!方今燐燹偪爾,鄱陽觸目。
郭公意欲仰藉經力,永鎮南土,息大地之風波,伏人間之鯨鱷。
俾蒼生赤子,共上慈航;草木禽魚,鹹登彼岸。
豈若世人施舍,祈一門之福利己哉!公緻經日,圖光幸陪侍入山,與觀厥盛。
因攬筆記石,期附不朽。
公名一鳳,號九苞,由歲進士,江南六合籍,金州人。
康熙十五年(丙辰),山曉禪師本皙,集《寶積錄》於大鑑堂,後名其處曰「寶積堂」。
〔正疏〕錄凡九十三卷,附《敦本崇正錄》一卷,授梓。
康熙十八年(己未),皙禪師建禦碑亭於奎煥樓後。
〔正疏〕亭內樹碑四座,一鐫世祖章皇帝賜弘覺禪師敕書手詔,三鐫禦書「敬佛」、「春城」、《梵網經》卷。
康熙壬子嘉平月,臣僧道忞謹跋雲:「世祖章皇帝,生同虞舜,入統中華。
當幼沖之年,為百神之主,埽蕩欃槍,平清寰宇。
又復多能天縱,既貫通儒之學,更窮釋氏之宗;以至池臨晉帖,畫彷元人,莫不汲幽造玄,深臻大妙。
於乎!非位登五地、現禦金輪,何以能此?歲在己亥,爰下天書,召忞入京問道。
禮遇之隆,邁前安秀。
洎忞力請還山,不忍遠別,乃留門人月、皙二子,開法隆安、善果,俾見源源,庶慰遐思。
故或陪宸萬善,或賜餐大內,或奉禦景山,或駕臨二寺。
稱師兄而不名,樂快談而無諱。
由是諭免僧眾禮拜闕庭,親灑宸翰,為書此卷。
信乎!我皇真面稟靈山而不忘屬累者也。
今康熙壬子,皙主天童,畏掩天章,孤上慈德,出授良工壽石,奉為我法萬世金湯。
忞拜手颺言,恭述因緣左方,用彰奎璧。
至若銀鈎鐵畫,出入歐、虞,則自有通人坐臥其下,三日而不能去者。
」 康熙十九年(庚申),皙禪師建古山門。
〔正疏〕舊在金莊橋邊,今進二十餘步。
捐貲者,戎銓部上德;補「太白名山」額者,胡孝廉德邁。
是歲,又建法堂後東廊一帶,及增建輾屋三間,并修柴、圊諸房,砌法堂前曬經臺石。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仲冬,庫司樓災,皙禪師重建,增高舊式五尺。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皙禪師重修殿堂,增建兩楹;過道護以欄楯。
郡侯李公煦首施俸資。
(嘯堂)本皙疏引: 四明太白山之有天童寺,自西晉永康庚申,迄今康熙壬戌,閱年一千四百矣,其閒更建置百十有二。
而吾祖密雲先老和尚,為今寺之開剏,歷朝賜額者三。
而先師山翁老人,荷世祖召入內廷,問道啟法,賜號為「弘覺禪師」,賜額曰「弘法禪寺」。
又詔俞《密祖語錄》入大藏,於是開創、繼述之功並顯焉。
溯殿堂之建,迄今亦四十又八年矣。
當時一木片瓦,皆密祖心籌而目遴,堅壯縝塓,自足垂之永久。
但歷年半百,山風鼓雪,積作層冰;山露凝霜,復經綿雨,雖金石,猶然銷泐,況土木之質?時傷日損,月破歲殘;一鱗有罅,漸引漏痕,涓滴相沿,寸椽交病。
深念修葺之萬無可緩,轉思經營之費不貲。
在山衲則心心祇為祖庭,且以肅承先皇帝敬佛之睿意,敢辭艱瘁?于牢蘭海內大檀護,乃人人盡是菩薩;更以推重此名山報國之叢林,必投多寶于陀衞鉢中。
昔王含作寺,錢不足,而獲三利之寶珠。
所謂「二梵之福,獨歸補理故寺」者,良有以也。
是歲又濬築外萬工池。
(侍讀.藻如)王掞記: 《易》,以木上有水為井;其養而不窮者,不在初六之井泥,在上六之勿幕。
勞民勸相,端有在已。
崑崙為帝之下都,面有九井。
《周禮》,挈壺氏兢兢於軍井之司,素綆銀牀,古人每重言之。
耿恭疎勒,泉源坌湧,其驚神應。
若西域八功德水,高僧能移緻梵剎,大率精誠所格,必有靈異之徵,并受其福,而在釋氏尤著。
寧波太白山天童寺,晉義興禪師道場也。
鹹啟之後,代著禪宗。
密雲悟祖更以青蓮妙果,起廢振墜,遠續薪傳。
其山孤峙海濱,大雲、小白,秀出天半。
考天童舊志,有日月兩池,歲久湮塞。
密祖重濬之後,以受西澗之水,沙石衝激,易為壅塞。
山曉和上時欲疏鑿而未果。
數十年來,未竟之緒,而嗣法弟子淨雲、自可兩公,願為勸募。
得石門遠思曹先生家人輩暨四方善信揮金相助,以全山公之願。
淨雲為名家冢婦。
夏考功,孤忠亮節,垂聲峰泖。
令嗣存古,偕婦翁錢職方,並罹黨禍。
淨雲悼門戶之衰零,念浮生之泡影,皈禮空王,精心淨觀。
其識力高遠,殆過人百倍。
餘覽曉和上「奏對錄」,參究宗旨,至尊欽仰。
一衣一鉢,諒非輕授。
淨雲以閨房之秀,領袖法嗣,其心契者不已深乎!夫羣生之溺苦海久矣,金乘珠藏,灑楊枝之一滴,登于彼岸。
淨雲弘無上願力,俾靈山一會之眾,鹹飫瓊漿。
斯固上六之勿幕,非若初六之井泥也。
餘聞節義之家,類多龍象之侶;諸行事為上帝所默相,井養不窮,宜其還至而立效已。
夫利濟之澤,普及法侶,是德施之廣也;功行既滿,俾密祖始願快然無憾,是承前之誼也;聿旗、問水之間,雙池并列,直與鬱林、司命各著奇觀,是法門之勝蹟也。
蓋一舉而三善備焉。
餘曏者選士浙水,兩至甬東,竟不獲一登太白。
聞淨雲之事,恍置身于二十裡松之內,遂因其請而記之。
又重建中峰菴,并疊秀軒。
〔正疏〕屋凡十有一間,中奉密菴傑禪師像,以其塔相近也。
宋時原有菴軒,今增置天然閣三閒。
〔附〕昔夢堂噩禪師曾著有〈中峯菴、疊秀軒賦〉,湮沒無聞,隻存殘碣。
聞性道補曰: 領扶輿之旁礴兮 循天作以獨崇 氣漻漻而骨厈厈兮 抗孤潔以自沖 動星垣而下河漢兮 蘿薜為之垂鬉 飲沆瀣而衣松柏兮 煙霞結以成墉 溯瀚海之東南兮 峙太白之巃嵸 衍青鳳之廻翔兮 蜿蜒亙于蒼龍 面盤嶂而背盂巒兮 輔東谷而弼玲瓏 羣然俯首以聽命兮 儼羅拜而肅恭 插碧霄而通紫極兮 惟一峯之得中 當沙盆之未破兮 泉瀁月而彌縫 驚沙盆之忽破兮 泉月漏而難?? 系臨濟之十四世兮 傳天童之正宗 豎窣堵于山阿兮 曰密菴傑之幻封 架軒軒以疉秀兮 老噩賦就而精工 跋清容而服膺兮 書漢隸而碑礱 問菴中其誰寓兮 寄左菴之芳叢 及朽木之來訪兮 仰無傳孠之高風 遭亢龍之有悔兮 汎洪水之洶洶 蕩木石而靡遺兮 鞠蔓艸之茸茸 布密雲而施法雨兮 開闢重見于鴻濛 橫一棒以振四海兮 構浮空之梵宮 得善繼之喆嗣兮 號弘覺曰山翁 補天缺而奠地維兮 藉兩住以帡幪 接善述之令子兮 跨東林之遠公 劺十載之經營兮 道峻勛鴻 友宗雷而契陶陸兮 今更聚石于芝峯 山再曉而日杲兮 舒嘯堂之雍容 繇天闕旋而地靈協兮 轉層巘之鬱蔥 體苦心而度艱遇兮 扶破盆而薪紅 緇素傾願以競歸兮 望道德之如嵩 乘清暇而禪文字兮 淩石門而稱雄 觀其雅度如秋兮 嚴律如冬 擔寒梅之瀟灑 堅古柏之髼鬆 潺潺兮於菟跑流之利澤 款款兮宿鷺盟締以心同 懷祖烈兮埽苔痕之絕壁 隨步趨兮每尋勝于孤笻 豫占吉壤兮 箕效良弓 神凝氣結兮 性靜心融 五色斑斕于香土 千華璀璨于高谼 障朝霞兮暐暐 縣夜月兮溶溶 鹿甡甡而求友 雉簉簉以相從 等峩眉于天半 削紫翠之芙蓉 象王呈牙于白石 神猊遙吼于青蓬 鎖翠披瓔珞之委委兮 清關激佩玉之淙淙 敕鼇柱兮擎今時之寶塔 揮鯨鬣兮鳴他日之金鐘 染煙老竹 譯韻孤桐 陳言濫齒兮慚續貂于無夢 醜畫汚眸兮愧學??于雕蟲 (中翰.戢齋)徐勍:中峯詩 天放吾曹歲月閒 相攜衝冷過東山 疎鐘出谷迎人遠 古佛同龕笑客顏 撥火連宵吟小閣 聽泉長日坐清關 此遊似覺晴光好 踏徧芒鞋未欲還 (孝廉.恕齋)謝為憲詩 白雲深處倚枯笻 謖謖風生百尺松 一髮青山長不改 路人遙指是中峯 芙蓉削就裊煙鬟 嵓壑山陰似此閒 一徑逶迤精舍靜 藤蘿未許俗人攀 (進士.鄂山)張起宗詩 築室幽棲青鳳山 路盤石磴共追攀 看雲變幻仍歸岫 待月??瓏勿閉關 三徑野花何用植 萬竿脩竹不須刪 我來初就蒲團坐 便欲留連未忍還 又:疊秀軒詩 隙地誅茅翠可捫 小軒閑處倚雲根 鉢囊挂壁松枝老 麈尾橫琴竹榻溫 鳥語花香閑白晝 山光潭影靜黃昬 何緣得到維摩室 一破蒼苔屐齒痕 (中翰.鹿亭)胡德邁詩 遺蹟中峯在 誅茅勝地賖 寒煙和樹直 脩竹背山斜 客至燒新茗 詩成見晚霞 老僧頻指點 幾處種梅花 聞鐘知寺近 數武即清關 別業中峯老 遊人太白還 鑿泉成碧沼 閉戶有青山 不是方袍客 誰來此地閒 (鳧巖)徐志泰詩 誅茅編柵傍山斜 疊秀新成景最嘉 滿地仍留僧種竹 四簷重憶鳥啼花 到窗雲影隨風澹 出谷溪聲帶雨賖 投老不須開法席 一瓶一鉢是生涯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皙禪師重建東谷菴,并重建普同塔院。
康熙二十四年(乙醜),又修密祖南山塔院,重裝祖像,外建石橋(名曰大僧),并造肅敬亭。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刊立重興寺碑。
(司農.蜀遂)李仙根:〈重興寺記〉略 天童自義興以來,建幢繼席,雷無歇響,炬列長紅。
蓋亦徧世界妙嚴,闡化選佛之場,未有繩繩奕奕若斯
乃大師獨從寒沙問煙塢,不假聲色而掀翻老瓦盆。
照中用,用中照,幾令洞家鼻祖雪頂龎眉重開生面。
知音知後更誰知?蓋濟、洞之激揚,家風舊矣。
方太師入院後,徧謁祖塔,而憑杖過東谷,風饕雨虐,衋然傷之,作詩記感。
明年。
觀察孫公(子秀)、大將軍張公(傑)、參戎吳公(岱),並轡入天童問道,固請所以效鞭驅者,師首以東谷對。
三公色動,亟屬鞬珥執戈以從者。
澒洞巖壑,闢荊榛,摧井竈,草薙而禽獮之。
先是,大將軍建牙蛟川,嘗昏旦望紫氣從東起。
帳下士區指分野屬天童雲。
至是宿山寺,丙夜,老僧見夢中,癯而受食,類冥遊單棲者;及至拜祖像,注視久之,猶戃怳疑夢中。
因相顧愕眙,并心為師決匡復計。
孫公主定法,吳公主財施,請之太守。
太守曰:「善而調攝。
」上下謀謨萬全,吳公力居多焉。
問塔宇之刊落者幾何年矣?影堂淪墟者,何故之從也?問鴈列于塔右者,曰雲外岫禪師。
彼豶豕而啼雞者,非元明良退老之故廬乎?奈何日夕推換及此?問荒碑之偃階戺者二,宏智遺世偈及元明祭詞皆在焉。
問端居其下址,南面如負扆者,曰宋周益公撰塔銘;其橫峙上方者,則宏智自撰大用菴銘也。
文旨斐亹,不具載。
往有居民擬操巨斧,擊仆益公碑銘,不中,反中其首,因病創死。
斷碣偃道左者,徑二尺,志香燈田數。
吳公得以其文,按問諸侵蝕法產者,田若幹頃,山若幹隴。
又明年,太守韋公(克振)主定法,副總戎孫公(世蔭)主財施,并按諸法產之飛灑未歸者,田若幹頃,山若幹隴。
於是太白之陰,寶藏之林,興、璿之英,七十二祖之鍾靈,無復卷婁之垢藏、甌窶之曼聲矣。
論者以為天童盛時,鶴歸芝圃,支龍赤光不見廣,九隴非延袤也;柯爛芭蕉,江臯轉浪不見侈,百畝非附益也。
夫何足為大師沾沾頌功?予獨嘅夫濟、洞之淵深,雖雲中原並驅,然而流傳至今,未敢稱昌昌之二桂也。
溯夫楊廣待價、聖巖得鷹,皮履葉帶,奚慮今日哉?餘與大師幸忝同門之誼,故不辭老病而為之記。
〔附紀〕是舉也,諸當事施銀共三百二十兩,為給贖田與屋價之費,刊有定案。
順治十四年(丁酉),山翁禪師道忞建輾屋五間,石輾二部。
初於西澗建水碓,未成。
順治十六年(己亥),奉敕賜寺額曰「弘法」,時山翁忞禪師應召,奏對所請。
〔正疏〕帝問師「天童」二字何義,師述其繇,兼請寺額。
上乃賜「弘法」、「圓照」、「真覺」、「法慶」諸額,俾師自定,因遵首二字。
師以詩記之,詩曰: 名山希寵錫 聖主尚勞謙 兩字從高揭 諸顏聽自拈 瑤章侵玉漢 天樂動危簷 太白標弘法 名同實共兼 順治十七年(庚子),賜忞號「弘覺禪師」,錫之敕印。
後馳驛歸山,奉上發帑金千兩,遵修殿宇。
是歲,遠菴禪師本?建知浴寮三間。
禪堂前廊宇一帶,募砌兩廊、天王殿磚石。
又補植松行,自鎖翠亭至古山門。
(住山)本?詩 栽得靈柯作大陰 當知不是等閑心 先從種上搜求異(從壽昌菊兄施種) 還向根邊培植深 初喜森森青覆草 終思鬱鬱翠成林 月明遙見歸巢鶴 雪操何時到白尋 (鏡碧)柴昌銘詩 夾道蒼髥憶昔年 無多秋影瘦于前 竹闌曲護新栽地 龍性他時不讓天 又見永康童子在 因知泉石主人賢 著書歲月何難就 一片蟬聲亂夕煙 (今上)康熙七年(戊申),弘覺禪師建奎煥樓。
〔正疏〕樓凡五間,在法堂之東,敬奉世祖章皇帝所賜藥師佛、關帝諸像;恭藏宸翰、書畫及懸禦筆額聯。
詳見〈盛典考〉。
康熙八年(己酉),邑令海陵張侯幼學歸大鑑堂古額。
幼學自記: 達磨六傳而至曹溪,圓寂之後,諡曰大監,以表祖之道眼圜明、洞然無遺照焉。
明金華宋浦江公濂顏天童之方丈曰「大監」,蓋以誌六祖之宗風於茲再振也。
數百年來,興廢不一,流失在城市中,且為兵厮所有,幾斧斯為薪矣。
會苾蒭沐峯見之,驚告餘曰:「此先賢遺蹟,天童數百年物也,亟收取之,遲則無及。
」餘如教,遣胥馳索,遂得歸。
餘署銀鈎鐵畫,對而起敬者久之。
夫斯文之墜地在人,莫不有天意焉。
六祖傳燈以後,至元末,宗風寖微,而天童獨豎鉗錘,遮前絕後,天下靡然向風。
宋儒闡明理學,後人反以「誠意正心」為嚆矢,此道幾乎息矣。
明初,宋公以耆舊受徵聘,以理佐治平,遂為一代儒者之宗。
宋公謂「不傳之心印,非天童無與歸」,故以「大監」顏其方丈,是以「遠禰六祖」許之也。
既失,不可復得,而不自意珠回璧轉,纖毫無損,若有鬼神呵護之者。
其所關于天童,輕重大矣,豈特太原之亡簪、江漢之墜履哉?是役也,沐峯之功不可泯焉,遂為記而歸之。
〔附紀〕案《字通》,鑑、鑒相同,而監又與鑑、鑒相通。
周書:「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
」詩小雅:「既立之監。
」又雲:「監亦有光。
」《六書正譌》:「以鏡照人曰監。
」此宋文憲書「大鑑」為「監」也。
康熙十四年(乙卯),郡別駕郭公一鳳施法寶全藏。
(文林.梅槎)洪圖光記: 通府郭公皈誠佛教,以利濟為懷。
向官江右,道涉鄱陽,忽際怒風,波濤山立;楫摧檣傾者,前後相望矣。
公焚香祝曰:「若假弘慈,卸茲恐怖,願請藏經施寺,聿成勝果。
」香煙所指,遂得浮嶼,障蔽狂飇,布颿無恙。
於是捐貲八百餘緡,用酬心祝。
楮劄堅好、題躞緻工,以卷計,六千七百一十七;以函計,六百七十八;以櫝計,一十有二。
如波斯入海,得珊瑚寶樹,晃耀奪目,見未曾有。
然非璢璃淨瓶,莫成位置。
故思一精舍貯經,未有地也。
已而,量移來寧。
朞年間,政通人和,公餘多暇,入叩天童。
時主天童者,歗堂山公。
同登經閣,見層楯雲承、飛甍霞燦,而所藏經卷,不稱傑構。
慨然曰:「某購藏經,貯未有所,今登斯閣,若協夙契。
」乃載自虎林,供奉入山。
時道俗瞻仰、香花夾路,函櫝莊嚴、人天歡喜,遂令名山勝地,增飾大觀。
因念密祖創復天童,海內全盛,布金長者,接迹而至。
似已豫知嗣法有人,宗風遠扇,機緣所會,後先同揆。
是以不嫌其闕,留待今茲。
嗟乎!方今燐燹偪爾,鄱陽觸目。
郭公意欲仰藉經力,永鎮南土,息大地之風波,伏人間之鯨鱷。
俾蒼生赤子,共上慈航;草木禽魚,鹹登彼岸。
豈若世人施舍,祈一門之福利己哉!公緻經日,圖光幸陪侍入山,與觀厥盛。
因攬筆記石,期附不朽。
公名一鳳,號九苞,由歲進士,江南六合籍,金州人。
康熙十五年(丙辰),山曉禪師本皙,集《寶積錄》於大鑑堂,後名其處曰「寶積堂」。
〔正疏〕錄凡九十三卷,附《敦本崇正錄》一卷,授梓。
康熙十八年(己未),皙禪師建禦碑亭於奎煥樓後。
〔正疏〕亭內樹碑四座,一鐫世祖章皇帝賜弘覺禪師敕書手詔,三鐫禦書「敬佛」、「春城」、《梵網經》卷。
康熙壬子嘉平月,臣僧道忞謹跋雲:「世祖章皇帝,生同虞舜,入統中華。
當幼沖之年,為百神之主,埽蕩欃槍,平清寰宇。
又復多能天縱,既貫通儒之學,更窮釋氏之宗;以至池臨晉帖,畫彷元人,莫不汲幽造玄,深臻大妙。
於乎!非位登五地、現禦金輪,何以能此?歲在己亥,爰下天書,召忞入京問道。
禮遇之隆,邁前安秀。
洎忞力請還山,不忍遠別,乃留門人月、皙二子,開法隆安、善果,俾見源源,庶慰遐思。
故或陪宸萬善,或賜餐大內,或奉禦景山,或駕臨二寺。
稱師兄而不名,樂快談而無諱。
由是諭免僧眾禮拜闕庭,親灑宸翰,為書此卷。
信乎!我皇真面稟靈山而不忘屬累者也。
今康熙壬子,皙主天童,畏掩天章,孤上慈德,出授良工壽石,奉為我法萬世金湯。
忞拜手颺言,恭述因緣左方,用彰奎璧。
至若銀鈎鐵畫,出入歐、虞,則自有通人坐臥其下,三日而不能去者。
」 康熙十九年(庚申),皙禪師建古山門。
〔正疏〕舊在金莊橋邊,今進二十餘步。
捐貲者,戎銓部上德;補「太白名山」額者,胡孝廉德邁。
是歲,又建法堂後東廊一帶,及增建輾屋三間,并修柴、圊諸房,砌法堂前曬經臺石。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仲冬,庫司樓災,皙禪師重建,增高舊式五尺。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皙禪師重修殿堂,增建兩楹;過道護以欄楯。
郡侯李公煦首施俸資。
(嘯堂)本皙疏引: 四明太白山之有天童寺,自西晉永康庚申,迄今康熙壬戌,閱年一千四百矣,其閒更建置百十有二。
而吾祖密雲先老和尚,為今寺之開剏,歷朝賜額者三。
而先師山翁老人,荷世祖召入內廷,問道啟法,賜號為「弘覺禪師」,賜額曰「弘法禪寺」。
又詔俞《密祖語錄》入大藏,於是開創、繼述之功並顯焉。
溯殿堂之建,迄今亦四十又八年矣。
當時一木片瓦,皆密祖心籌而目遴,堅壯縝塓,自足垂之永久。
但歷年半百,山風鼓雪,積作層冰;山露凝霜,復經綿雨,雖金石,猶然銷泐,況土木之質?時傷日損,月破歲殘;一鱗有罅,漸引漏痕,涓滴相沿,寸椽交病。
深念修葺之萬無可緩,轉思經營之費不貲。
在山衲則心心祇為祖庭,且以肅承先皇帝敬佛之睿意,敢辭艱瘁?于牢蘭海內大檀護,乃人人盡是菩薩;更以推重此名山報國之叢林,必投多寶于陀衞鉢中。
昔王含作寺,錢不足,而獲三利之寶珠。
所謂「二梵之福,獨歸補理故寺」者,良有以也。
是歲又濬築外萬工池。
(侍讀.藻如)王掞記: 《易》,以木上有水為井;其養而不窮者,不在初六之井泥,在上六之勿幕。
勞民勸相,端有在已。
崑崙為帝之下都,面有九井。
《周禮》,挈壺氏兢兢於軍井之司,素綆銀牀,古人每重言之。
耿恭疎勒,泉源坌湧,其驚神應。
若西域八功德水,高僧能移緻梵剎,大率精誠所格,必有靈異之徵,并受其福,而在釋氏尤著。
寧波太白山天童寺,晉義興禪師道場也。
鹹啟之後,代著禪宗。
密雲悟祖更以青蓮妙果,起廢振墜,遠續薪傳。
其山孤峙海濱,大雲、小白,秀出天半。
考天童舊志,有日月兩池,歲久湮塞。
密祖重濬之後,以受西澗之水,沙石衝激,易為壅塞。
山曉和上時欲疏鑿而未果。
數十年來,未竟之緒,而嗣法弟子淨雲、自可兩公,願為勸募。
得石門遠思曹先生家人輩暨四方善信揮金相助,以全山公之願。
淨雲為名家冢婦。
夏考功,孤忠亮節,垂聲峰泖。
令嗣存古,偕婦翁錢職方,並罹黨禍。
淨雲悼門戶之衰零,念浮生之泡影,皈禮空王,精心淨觀。
其識力高遠,殆過人百倍。
餘覽曉和上「奏對錄」,參究宗旨,至尊欽仰。
一衣一鉢,諒非輕授。
淨雲以閨房之秀,領袖法嗣,其心契者不已深乎!夫羣生之溺苦海久矣,金乘珠藏,灑楊枝之一滴,登于彼岸。
淨雲弘無上願力,俾靈山一會之眾,鹹飫瓊漿。
斯固上六之勿幕,非若初六之井泥也。
餘聞節義之家,類多龍象之侶;諸行事為上帝所默相,井養不窮,宜其還至而立效已。
夫利濟之澤,普及法侶,是德施之廣也;功行既滿,俾密祖始願快然無憾,是承前之誼也;聿旗、問水之間,雙池并列,直與鬱林、司命各著奇觀,是法門之勝蹟也。
蓋一舉而三善備焉。
餘曏者選士浙水,兩至甬東,竟不獲一登太白。
聞淨雲之事,恍置身于二十裡松之內,遂因其請而記之。
又重建中峰菴,并疊秀軒。
〔正疏〕屋凡十有一間,中奉密菴傑禪師像,以其塔相近也。
宋時原有菴軒,今增置天然閣三閒。
〔附〕昔夢堂噩禪師曾著有〈中峯菴、疊秀軒賦〉,湮沒無聞,隻存殘碣。
聞性道補曰: 領扶輿之旁礴兮 循天作以獨崇 氣漻漻而骨厈厈兮 抗孤潔以自沖 動星垣而下河漢兮 蘿薜為之垂鬉 飲沆瀣而衣松柏兮 煙霞結以成墉 溯瀚海之東南兮 峙太白之巃嵸 衍青鳳之廻翔兮 蜿蜒亙于蒼龍 面盤嶂而背盂巒兮 輔東谷而弼玲瓏 羣然俯首以聽命兮 儼羅拜而肅恭 插碧霄而通紫極兮 惟一峯之得中 當沙盆之未破兮 泉瀁月而彌縫 驚沙盆之忽破兮 泉月漏而難?? 系臨濟之十四世兮 傳天童之正宗 豎窣堵于山阿兮 曰密菴傑之幻封 架軒軒以疉秀兮 老噩賦就而精工 跋清容而服膺兮 書漢隸而碑礱 問菴中其誰寓兮 寄左菴之芳叢 及朽木之來訪兮 仰無傳孠之高風 遭亢龍之有悔兮 汎洪水之洶洶 蕩木石而靡遺兮 鞠蔓艸之茸茸 布密雲而施法雨兮 開闢重見于鴻濛 橫一棒以振四海兮 構浮空之梵宮 得善繼之喆嗣兮 號弘覺曰山翁 補天缺而奠地維兮 藉兩住以帡幪 接善述之令子兮 跨東林之遠公 劺十載之經營兮 道峻勛鴻 友宗雷而契陶陸兮 今更聚石于芝峯 山再曉而日杲兮 舒嘯堂之雍容 繇天闕旋而地靈協兮 轉層巘之鬱蔥 體苦心而度艱遇兮 扶破盆而薪紅 緇素傾願以競歸兮 望道德之如嵩 乘清暇而禪文字兮 淩石門而稱雄 觀其雅度如秋兮 嚴律如冬 擔寒梅之瀟灑 堅古柏之髼鬆 潺潺兮於菟跑流之利澤 款款兮宿鷺盟締以心同 懷祖烈兮埽苔痕之絕壁 隨步趨兮每尋勝于孤笻 豫占吉壤兮 箕效良弓 神凝氣結兮 性靜心融 五色斑斕于香土 千華璀璨于高谼 障朝霞兮暐暐 縣夜月兮溶溶 鹿甡甡而求友 雉簉簉以相從 等峩眉于天半 削紫翠之芙蓉 象王呈牙于白石 神猊遙吼于青蓬 鎖翠披瓔珞之委委兮 清關激佩玉之淙淙 敕鼇柱兮擎今時之寶塔 揮鯨鬣兮鳴他日之金鐘 染煙老竹 譯韻孤桐 陳言濫齒兮慚續貂于無夢 醜畫汚眸兮愧學??于雕蟲 (中翰.戢齋)徐勍:中峯詩 天放吾曹歲月閒 相攜衝冷過東山 疎鐘出谷迎人遠 古佛同龕笑客顏 撥火連宵吟小閣 聽泉長日坐清關 此遊似覺晴光好 踏徧芒鞋未欲還 (孝廉.恕齋)謝為憲詩 白雲深處倚枯笻 謖謖風生百尺松 一髮青山長不改 路人遙指是中峯 芙蓉削就裊煙鬟 嵓壑山陰似此閒 一徑逶迤精舍靜 藤蘿未許俗人攀 (進士.鄂山)張起宗詩 築室幽棲青鳳山 路盤石磴共追攀 看雲變幻仍歸岫 待月??瓏勿閉關 三徑野花何用植 萬竿脩竹不須刪 我來初就蒲團坐 便欲留連未忍還 又:疊秀軒詩 隙地誅茅翠可捫 小軒閑處倚雲根 鉢囊挂壁松枝老 麈尾橫琴竹榻溫 鳥語花香閑白晝 山光潭影靜黃昬 何緣得到維摩室 一破蒼苔屐齒痕 (中翰.鹿亭)胡德邁詩 遺蹟中峯在 誅茅勝地賖 寒煙和樹直 脩竹背山斜 客至燒新茗 詩成見晚霞 老僧頻指點 幾處種梅花 聞鐘知寺近 數武即清關 別業中峯老 遊人太白還 鑿泉成碧沼 閉戶有青山 不是方袍客 誰來此地閒 (鳧巖)徐志泰詩 誅茅編柵傍山斜 疊秀新成景最嘉 滿地仍留僧種竹 四簷重憶鳥啼花 到窗雲影隨風澹 出谷溪聲帶雨賖 投老不須開法席 一瓶一鉢是生涯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皙禪師重建東谷菴,并重建普同塔院。
康熙二十四年(乙醜),又修密祖南山塔院,重裝祖像,外建石橋(名曰大僧),并造肅敬亭。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刊立重興寺碑。
(司農.蜀遂)李仙根:〈重興寺記〉略 天童自義興以來,建幢繼席,雷無歇響,炬列長紅。
蓋亦徧世界妙嚴,闡化選佛之場,未有繩繩奕奕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