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霖道霈禅師秉拂語錄
關燈
小
中
大
萬年清。
且道與古人相去幾何。
若向這裡揀辨得出。
親為老和尚祝壽來。
若揀辨不出。
藏中七百函一任從頭翻過。
珍重。
臘月八日授戒。
石燈心間二開士請秉拂普說。
僧問如何是正中偏。
師雲露柱立庭前。
進雲如何是偏中正。
師雲喚甚麼作露柱。
進雲如何是正中來。
師便喝。
進雲如何是兼中至。
師雲今日且共汝颠倒。
進雲如何是兼中到。
師雲明日向汝道。
進雲。
恁麼則鐵牛吼出長空外。
金殿重重顯至尊。
便禮拜。
師乃雲。
曠劫來事祇在如今。
蓦拈拄杖雲。
今日釋迦老子在霈上座拄杖頭上成等正覺。
諸人見麼。
卓一卓雲。
又歎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而不證得。
諸人聞麼。
若也直下聞得。
不妨與釋迦老子同證。
直下見得。
不妨與釋迦老子同成。
既同證又同成。
正當恁麼時。
釋迦老子即是諸人自己。
諸人自己即是釋迦老子。
自己即是釋迦老子則自己不可得。
釋迦老子即是自己則釋迦老子亦不可得。
證亦不可得。
成亦不可得。
妄想執着亦不可得。
智慧德相亦不可得。
隻個不可得亦不可得。
且道是個甚麼。
良久雲。
皮膚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
乃擲下拄杖複雲。
今日乃世尊成道之辰。
伏承諸山法友慕先老和尚遺風。
特到本山求受戒法。
又蒙石燈心間二開士遠來設齊。
殷勤啟請要道。
霈與衆戒子發明個戒的道理。
夫戒之一字乃防非止惡為義。
須知當人自己心體本無是。
何處有非。
本無善。
何處着惡。
無善無惡無是無非。
淨裸裸赤灑灑。
怎奈衆生日用而不知。
既不知則于無是非中妄構其非。
無善惡中妄興其惡。
由是内熾三毒外染六塵。
汩沒三界之中輪轉四生之内。
迷淪苦海無有出期。
是故世尊成道首立戒法。
且為防其非而止其惡。
還其是而修其善。
善極則惡化。
惡化則善亦不存。
是極則非忘。
非忘則是亦不立。
譬如借路還家。
家還而棄路。
假舟到岸。
岸到而捐舟。
又如國家兵器益為讨亂誅奸安邦定國不得已而用之也。
然戒法雖多不出四種。
曰五戒。
曰沙彌十戒。
曰比丘二百五十戒。
曰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此四種戒雖有世間出世間小乘大乘之不同。
然皆以五戒為根本。
根本若深枝葉自茂。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淫欲。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凡受戒者須于此五戒中深明止作。
善達持犯。
如不殺生是止。
救護一切衆生是作。
戒殺是持。
故殺是犯。
如不偷盜是止。
修行檀波羅蜜是作。
戒盜是持。
非理貪求是犯。
如不淫是止。
精修梵行是作。
戒淫是持。
染心内萠是犯。
如不妄語是止。
真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合語是作。
戒妄是持。
故妄是犯。
如不飲酒是止。
修行慧業是作。
戒飲是持。
故飲是犯。
若唯持而不犯止而不作。
是人天五戒。
若持而不犯止而亦作。
但安于自利不能利人。
是聲聞五戒。
若以此止作持犯自利亦複以此廣化衆生。
是菩薩五戒。
唯一五戒由持者不同。
故有此種種差别。
更須知聲聞持戒但執身不行。
菩薩持戒直令執心不起。
從淺而至深。
由近而緻遠。
如倒食蔗法漸入佳境矣。
諸仁者。
三界無安四大不實。
光陰難可把玩。
生死不是細事。
雖則已入佛門着佛袈裟受佛禁戒。
若不知有自己本分事。
亦不知有三界生死苦。
但乃耽着髑髅。
将謂百年可保留戀塵世。
豈知萬丈深坑五欲火日夜燒心。
六根賊時刻侵害。
雖有出家受戒之名。
而無自利利人之實。
一旦無常卒至。
不覺不知錯過一生了也。
豈唯一生錯過。
将恐百劫千生皆從這裡錯去。
故古德雲。
地獄未是苦。
向袈裟下失卻人身是為最苦。
諸仁者。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善友難值。
今日一會不是小緣。
所以弗惜苦口相與?發。
從今日去。
宜各人人發出世心。
立出世志。
行出世事。
年深月久習以性成。
自然漸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回六識為六神通。
回煩惱為菩提。
回無明為大智。
非有假于他術。
乃自心之常分爾。
複舉高沙彌參藥山。
山問甚處來。
答雲南嶽山來。
山曰甚麼處去。
答雲江陵受戒去。
山曰受戒圖甚麼。
答雲圖免生死。
山曰。
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
汝知麼。
答雲恁麼則佛戒何用。
山曰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至晚上堂。
山召曰。
早來沙彌在何處。
高沙彌出衆立。
山曰。
我聞長安甚鬧。
汝還知麼。
高沙彌雲我國晏然。
山雲何不受戒去。
高沙彌雲。
知是般事便休。
更喚甚麼作戒。
師曰。
高沙彌最初發心受戒便要圖免生死。
志氣何等猛烈。
及藥山推出個無面目漢。
要與渠相見。
渠到這裡卻自疑雲。
恁麼則佛戒何用。
及聞藥山曰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方乃知歸。
故藥山再勘雲。
長安甚鬧。
渠便解道我國晏然。
從此更不挂域中日月。
獨立劫外乾坤。
凜凜高風千古莫繼。
雖然如是。
大丈夫漢人人鼻中有竅。
若個皮下無血。
豈肯甘自陸沉不求出離。
敢問大衆。
祇如藥山道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底。
且畢竟是阿誰。
參。
茶話 師曰。
不用參禅。
不須學佛法。
但識得生死二字。
一生參學事畢。
所以博山老人當時常教人看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若果識得生所從來死所去處。
更有什麼事。
雖然如是。
還有三件亦須道破。
吃茶不得打濕舌頭。
咬果子不得沾着牙齒。
歸寮去不得撞着露柱。
此三件事若有人透得過。
明日别設茶筵為渠接風。
若透不得。
天色已晚。
切須緊峭草鞋。
除夕茶話。
師雲。
今夕是除夕。
雲堂上燈火熒煌果盤錯落。
山中三百大衆聚首分歲。
相與啖雲門餅。
吃趙州茶。
送舊迎新。
共享太平之樂。
正當恁麼時。
但見雍雍肅肅熙熙陶陶。
不知孰賓孰主孰我孰人。
孰親孰疏孰同孰異。
而監院九兄以一年院事圓滿。
到這裡更要霈上座錦上鋪花饒個注腳。
不免舉一則古話與大衆商量。
也要大家知有。
大智度論雲。
在有情數中名曰佛性。
在非有情數中名曰法性。
敢問大衆是甚麼在有情數中名曰佛性。
在非有情數中名曰法性。
有情無情從甚麼處得來。
佛性法性誰為安立。
會麼。
自?瓶去沽村酒。
又着衫來作主人。
珍重。
元宵茶話。
師曰。
月當歲首節屆元宵。
極一夜之清觀。
燦萬枝之燈火。
當斯時也。
然燈佛處處分身。
釋迦文在在受記。
轉法輪于一塵之内。
現寶刹于一毛之端。
會得也目前包褁雲灑晴空雨。
會不得也目前包褁春開鐵樹花。
會得會不得則且置。
且道無陰陽地上即今是甚麼時節。
良久雲。
吃茶去。
舉古 僧舉浮山遠送投子青禅師偈請益。
師曰。
須彌立大虛(事理不涉)。
日月輔而轉(偏正縱橫)。
群峰漸倚他(依倚成誤)。
白雪方改變(昧卻本明)。
少林風起叢(迷雲吹散)。
曹溪洞簾
且道與古人相去幾何。
若向這裡揀辨得出。
親為老和尚祝壽來。
若揀辨不出。
藏中七百函一任從頭翻過。
珍重。
臘月八日授戒。
石燈心間二開士請秉拂普說。
僧問如何是正中偏。
師雲露柱立庭前。
進雲如何是偏中正。
師雲喚甚麼作露柱。
進雲如何是正中來。
師便喝。
進雲如何是兼中至。
師雲今日且共汝颠倒。
進雲如何是兼中到。
師雲明日向汝道。
進雲。
恁麼則鐵牛吼出長空外。
金殿重重顯至尊。
便禮拜。
師乃雲。
曠劫來事祇在如今。
蓦拈拄杖雲。
今日釋迦老子在霈上座拄杖頭上成等正覺。
諸人見麼。
卓一卓雲。
又歎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而不證得。
諸人聞麼。
若也直下聞得。
不妨與釋迦老子同證。
直下見得。
不妨與釋迦老子同成。
既同證又同成。
正當恁麼時。
釋迦老子即是諸人自己。
諸人自己即是釋迦老子。
自己即是釋迦老子則自己不可得。
釋迦老子即是自己則釋迦老子亦不可得。
證亦不可得。
成亦不可得。
妄想執着亦不可得。
智慧德相亦不可得。
隻個不可得亦不可得。
且道是個甚麼。
良久雲。
皮膚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
乃擲下拄杖複雲。
今日乃世尊成道之辰。
伏承諸山法友慕先老和尚遺風。
特到本山求受戒法。
又蒙石燈心間二開士遠來設齊。
殷勤啟請要道。
霈與衆戒子發明個戒的道理。
夫戒之一字乃防非止惡為義。
須知當人自己心體本無是。
何處有非。
本無善。
何處着惡。
無善無惡無是無非。
淨裸裸赤灑灑。
怎奈衆生日用而不知。
既不知則于無是非中妄構其非。
無善惡中妄興其惡。
由是内熾三毒外染六塵。
汩沒三界之中輪轉四生之内。
迷淪苦海無有出期。
是故世尊成道首立戒法。
且為防其非而止其惡。
還其是而修其善。
善極則惡化。
惡化則善亦不存。
是極則非忘。
非忘則是亦不立。
譬如借路還家。
家還而棄路。
假舟到岸。
岸到而捐舟。
又如國家兵器益為讨亂誅奸安邦定國不得已而用之也。
然戒法雖多不出四種。
曰五戒。
曰沙彌十戒。
曰比丘二百五十戒。
曰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此四種戒雖有世間出世間小乘大乘之不同。
然皆以五戒為根本。
根本若深枝葉自茂。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淫欲。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凡受戒者須于此五戒中深明止作。
善達持犯。
如不殺生是止。
救護一切衆生是作。
戒殺是持。
故殺是犯。
如不偷盜是止。
修行檀波羅蜜是作。
戒盜是持。
非理貪求是犯。
如不淫是止。
精修梵行是作。
戒淫是持。
染心内萠是犯。
如不妄語是止。
真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合語是作。
戒妄是持。
故妄是犯。
如不飲酒是止。
修行慧業是作。
戒飲是持。
故飲是犯。
若唯持而不犯止而不作。
是人天五戒。
若持而不犯止而亦作。
但安于自利不能利人。
是聲聞五戒。
若以此止作持犯自利亦複以此廣化衆生。
是菩薩五戒。
唯一五戒由持者不同。
故有此種種差别。
更須知聲聞持戒但執身不行。
菩薩持戒直令執心不起。
從淺而至深。
由近而緻遠。
如倒食蔗法漸入佳境矣。
諸仁者。
三界無安四大不實。
光陰難可把玩。
生死不是細事。
雖則已入佛門着佛袈裟受佛禁戒。
若不知有自己本分事。
亦不知有三界生死苦。
但乃耽着髑髅。
将謂百年可保留戀塵世。
豈知萬丈深坑五欲火日夜燒心。
六根賊時刻侵害。
雖有出家受戒之名。
而無自利利人之實。
一旦無常卒至。
不覺不知錯過一生了也。
豈唯一生錯過。
将恐百劫千生皆從這裡錯去。
故古德雲。
地獄未是苦。
向袈裟下失卻人身是為最苦。
諸仁者。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善友難值。
今日一會不是小緣。
所以弗惜苦口相與?發。
從今日去。
宜各人人發出世心。
立出世志。
行出世事。
年深月久習以性成。
自然漸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回六識為六神通。
回煩惱為菩提。
回無明為大智。
非有假于他術。
乃自心之常分爾。
複舉高沙彌參藥山。
山問甚處來。
答雲南嶽山來。
山曰甚麼處去。
答雲江陵受戒去。
山曰受戒圖甚麼。
答雲圖免生死。
山曰。
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
汝知麼。
答雲恁麼則佛戒何用。
山曰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至晚上堂。
山召曰。
早來沙彌在何處。
高沙彌出衆立。
山曰。
我聞長安甚鬧。
汝還知麼。
高沙彌雲我國晏然。
山雲何不受戒去。
高沙彌雲。
知是般事便休。
更喚甚麼作戒。
師曰。
高沙彌最初發心受戒便要圖免生死。
志氣何等猛烈。
及藥山推出個無面目漢。
要與渠相見。
渠到這裡卻自疑雲。
恁麼則佛戒何用。
及聞藥山曰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方乃知歸。
故藥山再勘雲。
長安甚鬧。
渠便解道我國晏然。
從此更不挂域中日月。
獨立劫外乾坤。
凜凜高風千古莫繼。
雖然如是。
大丈夫漢人人鼻中有竅。
若個皮下無血。
豈肯甘自陸沉不求出離。
敢問大衆。
祇如藥山道有一人不受戒亦無生死可免底。
且畢竟是阿誰。
參。
茶話 師曰。
不用參禅。
不須學佛法。
但識得生死二字。
一生參學事畢。
所以博山老人當時常教人看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若果識得生所從來死所去處。
更有什麼事。
雖然如是。
還有三件亦須道破。
吃茶不得打濕舌頭。
咬果子不得沾着牙齒。
歸寮去不得撞着露柱。
此三件事若有人透得過。
明日别設茶筵為渠接風。
若透不得。
天色已晚。
切須緊峭草鞋。
除夕茶話。
師雲。
今夕是除夕。
雲堂上燈火熒煌果盤錯落。
山中三百大衆聚首分歲。
相與啖雲門餅。
吃趙州茶。
送舊迎新。
共享太平之樂。
正當恁麼時。
但見雍雍肅肅熙熙陶陶。
不知孰賓孰主孰我孰人。
孰親孰疏孰同孰異。
而監院九兄以一年院事圓滿。
到這裡更要霈上座錦上鋪花饒個注腳。
不免舉一則古話與大衆商量。
也要大家知有。
大智度論雲。
在有情數中名曰佛性。
在非有情數中名曰法性。
敢問大衆是甚麼在有情數中名曰佛性。
在非有情數中名曰法性。
有情無情從甚麼處得來。
佛性法性誰為安立。
會麼。
自?瓶去沽村酒。
又着衫來作主人。
珍重。
元宵茶話。
師曰。
月當歲首節屆元宵。
極一夜之清觀。
燦萬枝之燈火。
當斯時也。
然燈佛處處分身。
釋迦文在在受記。
轉法輪于一塵之内。
現寶刹于一毛之端。
會得也目前包褁雲灑晴空雨。
會不得也目前包褁春開鐵樹花。
會得會不得則且置。
且道無陰陽地上即今是甚麼時節。
良久雲。
吃茶去。
舉古 僧舉浮山遠送投子青禅師偈請益。
師曰。
須彌立大虛(事理不涉)。
日月輔而轉(偏正縱橫)。
群峰漸倚他(依倚成誤)。
白雪方改變(昧卻本明)。
少林風起叢(迷雲吹散)。
曹溪洞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