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颠道濟禅師語錄

關燈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9冊No.1361濟颠道濟禅師語錄 無競齋質湖隐 非俗非僧。

    非凡非仙。

    打開荊棘林。

    透過金剛圈。

    眉毛厮結。

    鼻孔撩天。

    燒了護身符。

    落紙如雲煙。

    有時結茅晏坐荒山巅。

    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

    氣吞九州。

    囊無一錢。

    時節到來。

    奄如蛻蟬。

    湧出舍利。

    八萬四千。

    贊歎不盡。

    而說偈言。

    嗚呼此其所以為濟颠者耶。

     錢塘湖隐濟颠禅師語錄 仁和 沈孟柈 叙述 裂網掀番出愛纏  金田得入效金仙 發随刀落塵根淨  衣逐雲生頂相圓 悟處脫離煩惱海  定來超出死生關 皇恩佛德俱酬足  一朵争開火裡蓮 此八句詩。

    見三教中惟禅最妙。

    且說大宋高宗時。

    有一金身羅漢。

    在天台山。

    托化來臨安府顯聖。

    天台山在浙東台州府。

    國清寺有一長老。

    名一本。

    号法空。

    乃累劫修來活佛。

    時值年終。

    密布彤雲。

    揚揚飛雪。

    長老在方丈中獨坐。

    令廚下整晚飯。

    一聲雲闆衆僧皆集。

    至齋堂飯罷。

    長老仍于方丈禅椅中坐。

    侍者進茶。

    忽聞一聲響過如霹靂。

    長老曰。

    是甚麼響。

    乃與侍者同行至法堂。

    轉上佛殿。

    入羅漢堂。

    見一羅漢連椅仆地。

    惟長老陰知。

    佯曰。

    另作理會。

    衆至方丈。

    令侍者燃香點燭。

    此時雪下愈大。

    有詩雲。

     姑射真人宴紫薇  雙成擊碎玉琉璃 朗然宇宙難分辨  大地衆生正路迷 長老危坐禅椅。

    閉目垂眉。

    入定少頃回來。

    曰也去不遠。

    衆僧曰。

    某等心愚道淺。

    不谙禅機。

    願聞其詳。

    長老曰。

    便說無妨。

    适來紫腳羅漢。

    厭靜思動。

    已投他處去了。

    異日若等亦有知者。

    老僧待一月餘親往。

    分付他一言。

    衆各散訖。

    且說台州府天台縣李茂春者。

    乃高宗朝李附馬之後。

    宮拜春坊贊善。

    為人純厚。

    不願為官。

    辭職隐于天台山。

    止有夫人王氏。

    年三十餘未曾生長。

    每每祈神求佛。

    忽一夜王夫人。

    夢吞日光。

    自此得孕。

    十月分娩。

    時值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一更時分。

    生得一男。

    紅光滿室。

    瑞氣盈門。

    贊善大喜。

    漸至月餘。

    有國清寺長老來谒。

    贊善迎接。

    上堂茶畢。

    長老曰。

    近聞公相弄璋。

    特來拜賀。

    就求一觀。

    可乎。

    贊善曰。

    承吾師盛意。

    柰小兒離胎日淺。

    身體未淨。

    焉敢見吾師哉。

    長老曰。

    願見何妨。

    贊善曰。

    吾師少坐。

    即入内。

    王安世者乃贊善之妻兄也。

    贊善曰。

    國清寺長老。

    欲見小兒不識可乎。

    安世曰。

    彼僧道高德厚。

    欲見此兒君勿吝也。

    贊善乃令丫鬟捧出面僧。

    長老忙接過手曰。

    你好快腳。

    不要差走了路頭。

    兒但微微笑。

    長老看訖。

    遞與丫鬟曰。

    此子日後通天達地。

    入聖超凡。

    老僧送一名。

    曰修元。

    令他修本命元辰。

    贊善起謝。

    長老作别。

    贊善曰。

    本留吾師素齋。

    柰舍下葷筵。

    尚容扣刹。

    長老曰。

    老僧十月西歸。

    大人不棄。

    願一送為感。

    贊善曰。

    吾師。

    春秋未盛。

    正當安享清福。

    相别回寺。

    贊善是日廣設華筵。

    款待親友。

    至晚而散。

    長老回寺數日。

    時屆上元。

    長老于法堂升座。

    擊鼓三通。

    僧衆雲集魚貫。

    焚香兩班排立。

    大衆淨聽。

     正月半放華燈。

    黎民處處樂升平。

    元辰令節無敷演。

    歸去來兮話一聲。

    既歸去弗來兮。

    自家之事自家知。

    若使傍人知得此。

    定被他人說是非。

    故不說隻成呆。

    生死事不須猜。

    山僧二九西歸去。

    特報諸山次第來。

    話生死誰谙悟。

    個個原來有此路。

    光陰趱過幾多人。

    綠水青山還是故。

    山色青水光綠。

    閻羅老子無面目。

    寄語大衆早修行。

    來世同登極樂國。

     長老念罷。

    衆皆跪下。

    告曰。

    我師願再留數十載。

    長老曰。

    死是定數。

    焉可稽留。

    衆僧淚下。

    長老令侍者抄錄法語。

    速報諸山。

    令十八日早來送我。

    是日長老下法座。

    遂令置龛畢。

    至十八日諸山人等鹹至。

    李贊善亦至。

    齋罷。

    入方丈相見。

    長老沐浴更衣。

    到安樂堂禅椅上危坐。

    諸山和尚一應人等。

    左右站立。

    後先簇擁。

    長老呼五弟子。

    衣缽之類若等均派。

    監寺可記數。

    若等五人各宜謹慎。

    為人毋得放肆。

    弟子大恸。

    長老曰。

    時候已至。

    急焚香點燭。

    衆僧辭拜。

    偕聲誦經。

    長老令取紙筆。

    遂作一絕雲。

     耳順年逾又九  事事性空無醜 今朝撒手西歸  極樂國中間走 書畢。

    正值午時。

    下目垂眉圓寂訖。

    衆各舉哀。

    請法身入龛。

    後二月初九日。

    已三七日矣。

    是日天朗氣清。

    近遠畢至送殡。

    乃請祇園寺道清長老指路。

    長老立于轎上曰。

    大衆聽着。

     柳媚花嬌二月天。

    绮羅錦繡簇名園。

    上人不愛春光好。

    撒手西歸返本源。

    恭惟國師長老。

    性空和尚。

    覺靈。

    本性既空。

    事情何有。

    争柰禅心明明不朽。

    經誦楞嚴。

    字書科蚪。

    佛氏為親。

    泉石為友。

    六十九年。

    無妍無醜。

    天命臨終。

    自知弗守。

    約死期生。

    果然應口。

    穩坐龛中便不須走。

    休得呆癡聽吾指剖。

     咦  西方是你舊路 弗用彌陀伸手。

     贊罷。

    衆人悒快不已。

    迤??而行。

    到山化局。

    停下龛子松林深處。

    五弟子遂請寒石岩長老下火。

    長老立于轎上。

    手執火把曰。

    大衆聽着。

     火光焰焰号無名。

    若坐龛中驚不驚。

    回首未知非是錯。

    了然何必問他人。

    恭惟圓寂紫霞堂上性空大和尚本公覺靈。

    原是南昌儒裔。

    歸依東土禅宗。

    脫離塵俗性皆空。

    真是佛家之種。

    無喜無嗔和氣。

    有才有學從容。

    名山獨占樂其中。

    六十九年一夢。

     咦  不随流水入天台 趁此火光歸淨土。

     念罷。

    舉火燒着。

    舍利如雨。

    火光叢中現出一和尚。

    騰空而起叫曰。

    多虧了汝等。

    又曰。

    李茂春。

    汝子誠非官吏。

    但可為僧。

    切勿差了。

    倘出家可投印别峰遠瞎堂為師。

    駕青雲而去。

    贊善蒙長老雲衢分囑之言。

    折折不忘。

    不覺修元年登八歲。

    有舅王安世一子年十歲。

    贊善乃與安世。

    議延師教子修元入學。

    無書不讀。

    漸年一十二歲。

    吟詩作賦。

    舉筆成章。

    時屆清明。

    贊善令設席款待先生。

    乃攜金銀段疋束修之禮。

    作酬先生。

    家居不遠。

    次日贊善令二子送先生去。

    回至祇園寺門首。

    王全曰。

    賢弟生雖居此。

    未嘗遊此寺。

    今是清明時候。

    盍進嬉戲。

    可乎。

    修元曰。

    如此美哉。

    二人攜手入寺。

    升階登殿。

    遍繞回廊。

    欲進方丈。

    忽見二人言曰。

    内裡官員。

    願小舍莫進。

    修元曰。

    某等系李贊善府中舍人。

    内者何人便見無礙。

    遂入方丈。

    但見一床。

    于中。

    左坐一官。

    右坐一僧。

    兩邊排立數十行童。

    各執紙筆。

    修元向前揖曰。

    許多行童在此何為。

    長老曰。

    在此争功。

    修元曰。

    學生年幼。

    不識争何功也。

    長老曰。

    此位大人因下海。

    至黑水洋蓦然浪波狂起。

    許此一願方得平安還家。

    乃舍财一千貫請道度牒。

    開剃一僧。

    為見行童多雜。

    乃成一詞。

    後歇二句。

    但有續得者便剃為僧。

    修元曰。

    此詞在何處。

    見賜一觀。

    那官人因見修元人物俊雅。

    語言灑落。

    遂令取出與修元。

    修元接了一看。

    乃滿江紅也。

    詞雲。

     蔔築溪山随問蓋數椽茅屋。

    共嘯傲明月清風翠陰籠竹。

    靜坐洗開名利眼。

    困眠常飽詩書腹。

    任粗衣淡飯度平生。

    無拘束清晝永。

    尋棋局。

    深夜靜彈琴曲。

    算人情卻似雨翻雲覆。

    到底淵明歸去也。

    依然三徑存秋菊。

    笑卞和未遇楚王時荊山璞。

     修元看畢。

    遂續二句雲。

     淨眼觀來三界  總是一椽茅屋 官人并長老。

    一見駭然。

    便請修元王全。

    坐定。

    長老曰。

    二位先生。

    請問姓名居住。

    修元曰。

    表兄王安世子。

    王全也。

    學生乃李贊善子。

    李修元。

    長老曰。

    可知可知。

    十餘年前國清寺長老歸天之日。

    曾與尊府言。

    公子隻可出家。

    今日既續此詞。

    理合剃為僧矣。

    修元曰。

    家父止生學生一子。

    豈有出家之理。

    長老曰。

    貧僧自造宅。

    見令尊大人禮請。

    今日豈敢造次。

    二公子不棄。

    可于敝寺暫宿一宵。

    修元曰。

    因送受業師還。

    路由上刹。

    偷閑半日。

    父親不知。

    焉敢擅便。

    長老送出山門。

    回方丈與官人曰。

    此子非凡。

    異日不可量也。

    倘相公舍千貫。

    剃得此。

    一則大人名望。

    二則光顯貧僧。

    不知此子肯出家否。

    且說修元兄弟二人。

    回府參見父母。

    贊善曰。

    汝二人出去。

    何回晚甚。

    修元曰。

    多蒙先生設酒相待。

    回由祇園寺過。

    因入相玩。

    正遇衆行童在方丈争功。

    孩兒一時續了兩句詞。

    以此擔閣工夫。

    彼寺長老言明日親到。

    來禀父親。

    贊善曰。

    孩兒隻知其一。

    不知其二。

    天台山中有三百餘寺。

    曩者國清寺長老性空禅師。

    并寒岩和尚皆已西歸。

    近今卻尊祇園寺長老。

    若何輕視此也。

    王全曰。

    姑爹何慮。

    孩兒亦知方才賢弟兩句詞。

    遂驚動那長老。

    倘彼明日來。

    孩兒自有答應。

    贊善乃笑而罷。

    次早忽報祇園寺長老至。

    贊善遂出迎接。

    相見禮畢。

    長老曰。

    日昨公子到敝寺。

    偶值行童争功。

    感令郎續成一詞。

    故此特來拜請令嗣出家。

    不識尊意何如。

    贊善曰。

    荷上人盛德。

    感佩無既。

    其柰下官特此一子。

    難以奉命。

    長老曰。

    諺雲。

    一子出家。

    九族升天。

    抑又十餘年前。

    性空長老之言。

    大人何故頓忘。

    話間。

    忽圍屏後。

    走出修元。

    向前行禮畢。

    曰感蒙長老盛情。

    學生隻有三事。

    難以出家。

    長老曰。

    何也。

    修元曰。

    學生年未及冠。

    不谙正事。

    父母在堂乏人奉養。

    遍觀天台僧衆。

    無可為師。

    有此三事難以奉命。

    長老曰。

    貧僧已年六十。

    何不能為汝師乎。

    修元曰。

    學生有句言語。

    動問長老。

    長老曰。

    公子年幼何猖狂也。

    修元向前曰。

    上人高壽。

    長老曰。

    年六十二矣。

    修元曰。

    既年六十二歲。

    不知前此一點靈光在于何處。

    長老赧然無答良久。

    修元曰。

    隻此一句尚未省悟。

    焉能為我師乎。

    長老惶懼。

    置身無地。

    贊善待齋。

    長老堅辭還寺。

    于心不樂。

    連卧三晝。

    乃起忽報觀音寺長老道淨相探。

    相見坐定。

    茶罷曰。

    聞知師兄清體不快。

    特來拜訪。

    不知因何染病。

    道清長老曰。

    多感雅意。

    一言難盡。

    一一道說。

    道淨曰。

    若此何難。

    道清曰。

    賢弟毋得小視。

    此子才學誠然拔萃。

    話間又報李贊善。

    及子二人來見。

    長老曰。

    請進。

    禮畢獻茶。

    贊善曰。

    小兒。

    日昨狂裴犯上。

    尊師釋怒為愛。

    道清曰。

    惶恐惶恐。

    道淨曰。

    此間公子就是。

    道清曰然。

    道淨曰。

    公子甚表。

    元曰名修元。

    道淨曰。

    字号修元。

    本命元辰修未易。

    修元勃然曰。

    名為道淨。

    淨生極樂道須戒。

    二上人竦然起敬。

    道清待齋罷。

    贊善乃返。

    修元每日在書院吟詠。

    不覺年已二九。

    豈料夫人王氏。

    卧病不起。

    時年五十一歲而亡。

    比及母服阕。

    仍繼父喪畢。

    母兄王安世。

    累與元言婚事。

    元亦不挂懷。

    時往諸寺。

    但覓印别峰遠瞎堂。

    二長老不知下落。

    越半年。

    始知音耗。

    印别峰和尚。

    在臨安徑山寺住持。

    遠瞎堂。

    先在蘇州虎丘住持。

    今在靈隐。

    元禀舅氏王安世曰。

    此事未必盡善。

    亦未必誠然。

    但汝家許多産業再無以次兄弟誰當管事。

    元曰。

    喜得賢兄善治家事。

    料必無妨。

    決定二月十三日吉起行。

    安世曰。

    如此去急。

    須得整治衣服。

    我極老邁。

    乃令王全送去。

    元曰。

    家中無人。

    何必賢兄去。

    止希一二侍者足矣。

    吉日已至。

    元乃取鈔若幹。

    拜辭舅氏遂行。

    安世再三叮囑。

    元一一聽領。

    迤??過錢塘江。

    登岸入城。

    迳到新宮橋客店安歇。

    次早偕王全。

    帶侍者。

    繞城閑玩。

    至晚乃還。

    謂主人曰。

    久仰臨安勝概。

    小人特來閑玩。

    主人曰。

    此城市中。

    無非官府衙門。

    街坊鋪店有何好處。

    若要閑戲。

    盍往西南二山諸寺。

    西湖勝景。

    天下罕有。

    元曰。

    有一靈隐寺。

    卻在何處。

    主人曰。

    此寺正在西山飛來峰對。

    元曰。

    路從何達。

    主人曰。

    出錢塘門便是西湖。

    過保叔塔下。

    沿湖北山。

    至嶽武穆王墳入西。

    乃是靈隐寺。

    前有石佛洞。

    冷泉亭。

    呼猿洞。

    無窮佳景。

    水明山秀。

    元曰。

    此寺有幾多僧衆。

    主人曰。

    約有三五百僧。

    上年殁了住持長老。

    往姑蘇虎丘山。

    請得一僧名遠瞎堂。

    此僧善知過去未來之事。

    元曰。

    來早即當往見。

    元乃扮一秀士。

    同侍者沿路出錢塘門。

    時三月天。

    風日晴和。

    元顧謂侍者曰。

    聞說杭州西湖景緻。

    果不謬矣。

    入昭慶寺。

    見大悲像。

    頌曰。

     一手動時千手動  一眼觀時千眼觀 既是名為觀自在  何須拈弄幾多般 題畢。

    行至大佛寺。

    見大佛半身。

    頌曰。

     背倚寒岩  面如滿月  盡大地人  隻見半截 題畢。

    迤??過飛來峰。

    坐冷泉亭。

    元仰觀亭側。

    有唐賢白樂天詩雲。

     朔風凜凜雪漫漫  未比清泉一道寒 六月炎天不飛雨  請君就此倚欄幹 修元稱羨好景不已。

    但見許多和尚。

    随長老迳進寺去。

    惟一僧在後。

    修元急向前施禮曰。

    适此長老從何而來。

    和尚曰。

    是本寺新住持遠瞎堂長老。

    因徑山寺印别峰西歸。

    請去下火方回。

    元曰。

    學生欲見長老。

    敢煩引進。

    和尚向前覆長老。

    長老令請進。

    元乃進見。

    行禮畢。

    長老曰。

    秀才何來。

    元曰。

    弟子從天台山特來。

    系出李驸馬之裔。

    贊善之子。

    小字修元。

    不幸父母雙亡。

    一意出家。

    近聞我師飛錫。

    特來拜投。

    乞希清目。

    長老曰。

    若未知出家容易坐禅難。

    彼處天台山。

    三百餘寺。

    何為舍近而趨遠。

    元曰。

    幼奉國清長老遺言。

    故特投禮。

    長老曰。

    若後侍者誰也。

    元曰。

    弟子家中取帶賤仆。

    長老曰。

    人家各有大小。

    急可遣還。

    元乃取出所帶之鈔若幹。

    納付長老。

    以為設齋請度牒常住公用等費。

    餘者付仆人作路資。

    仆人曰。

    某等随侍官人抵此。

    滿望衣錦還鄉。

    豈期于此寺出家。

    元曰。

    你隻合遠回。

    傳覆我舅氏言。

    我在杭州靈隐寺出家。

    二仆汪然流涕。

    不忍而别。

    且說長老在方丈中。

    令侍者焚香點燭。

    危坐禅椅。

    入定半晌。

    乃曰。

    善哉善哉。

    此種姻緣卻在斯乎。

    遂揀吉日。

    修齋請度牒。

    齋完鳴鐘擊鼓。

    會衆于法堂。

    長老令元跪在法座下曰。

    出家容易還俗難。

    汝知之乎。

    元曰。

    弟子誠然心悅。

    非勉強也。

    是時遂披剃。

    将發分绾五丫髻。

    長老曰。

    此五發。

    前是天堂。

    後是地獄。

    左為父。

    右為母。

    中者本命元辰也。

    元曰。

    弟子已理會矣。

    方落發畢。

    長老摩頂受記。

    名為道濟。

    長老曰。

    汝受三皈五戒。

    殺盜淫酒氣。

    自後俱可除下。

    每日在雲堂坐禅。

    道濟曰。

    如斯而已乎。

    長老令監寺送道濟入雲堂。

    道濟坐定。

    監寺分付曰。

    汝宜謹慎。

    休得跌。

    地道濟坐至三更。

    身漸疲困。

    忽從禅床颠倒一跌。

    不知所之。

    連聲叫苦。

    不覺趺起一大胳??。

    監寺曰。

    道濟汝何故跌下。

    姑恕這次。

    倘後定行痛治。

    道濟起來再坐。

    睡意昏昏甚難消遣。

    連跌二次。

    監寺曰。

    今已二次亦難恕饒。

    少頃又跌。

    如此三次。

    跌得七塊八塊。

    監寺曰。

    道濟新剃光頭。

    正好乞幾竹篦。

    道濟曰。

    跌了許多胳??。

    又加一竹篦打一大塊。

    我去告訴師父。

    監寺曰。

    我看你面隻打一下。

    你到要去告訴師父。

    道濟曰。

    阿哥是我不是。

    監寺含笑而去。

    漸漸天明。

    道濟起來。

    頭上摸着胳??。

    連聲叫苦惱苦惱。

    坐得一夜。

    頭上許多塊起。

    若坐幾月。

    頭上塊子無處安頓矣。

    隻得又熬兩月。

    道濟陰思道。

    未出家時大塊肉大碗酒。

    恁我意吃。

    如今隻是粥菜。

    要多吃半碗也不能勾。

    身漸黃瘦。

    如何受得過。

    不如辭别長老還俗去。

    于是急跳下禅床走至雲堂門首。

    二監寺曰。

    适間已去小解。

    今何又去。

    道濟曰。

    牢裡罪人也放水火。

    你何多管閑事。

    監寺道放你去便來。

    道濟出得雲堂門迳入方丈。

    先是伽藍已告知長老言。

    天台山出家的羅漢。

    近差念頭。

    我師可點化他。

    休得放去。

    隻見道濟已到面前問訊。

    長老曰。

    道濟你不坐禅來此何幹。

    道濟曰。

    告我師。

    弟子出家不得。

    正欲還俗。

    長老曰。

    快休出此言。

    我前日曾與你說出家容易還俗難。

    汝既出家豈有還俗之理。

    道濟曰。

    都是弟子不是。

    望我師慈悲。

    看弟子苦惱面饒了。

    長老曰。

    有甚苦惱。

    熬守二年管職事。

    道濟曰。

    弟子守不過。

    寺中酒肉不曾見。

    面粥又吃得不飽。

    禅床上坐不穩。

    跌下來又被監寺大竹篦打。

    遍身黃瘦如何熬得過。

    長老道。

    我自罵監寺不打你了。

    道濟曰。

    便打幾下無妨。

    隻是無東西吃熬不過。

    弟子有兩句佛語。

    長老曰。

    說與我聽。

    道濟曰。

    一塊兩塊。

    佛也不怪。

    一醒兩醒。

    佛也不嗔。

    一碗兩碗。

    佛也不管。

    長老道。

    你辏得雖好。

    不要差了念頭。

    正說間隻見齋堂敲雲闆。

    長老令侍者将粥來。

    就令道濟同吃。

    道濟見長老亦無受用。

    碗内隻有些粗麸觔。

    餘外是黃酸齑菜。

    道濟遂念出四句雲。

     小黃碗内幾星麸  半是酸齑半是瓠 誓不出生違佛教  出生之後碗中無 長老曰。

    善哉善哉。

    汝卻曉得。

    道濟曰。

    曉便曉得。

    隻是熬不過。

    長老乃吟四句雲。

     月白風清涼夜何  靜中思動意差訛 雲山巢頂蘆穿膝  鐵杵成針石上磨 道濟曰。

    弟子自禮長老為師之後。

    并不曾開發。

    如何得成正果。

    長老曰。

    汝忒性急。

    既如此可近前來。

    道濟向前。

    被長老扯住隻一掌。

    道此人必悟。

    隻見道濟扒将起來。

    看着長老??前。

    隻一頭将長老撞番跌下禅椅。

    迳奔走了。

    長老高叫有賊。

    忽衆僧雲集。

    問曰。

    偷去甚物。

    長老曰。

    禅門大寶。

    衆僧問。

    兀誰偷了。

    長老曰。

    道濟。

    衆僧曰。

    不妨某等即便拿來。

    長老曰。

    且休。

    老僧明日自問他。

    衆皆散訖。

    惟道濟一迳直入雲堂内。

    口言好好。

    扒上禅床。

    看着上首坐的和尚。

    隻一頭撞去道妙妙。

    和尚曰。

    道濟甚麼道理。

    道濟曰。

    閑要何妨。

    須臾又将次首坐的和尚亦撞一頭。

    道妙妙好耍好耍。

    衆曰。

    道濟風了。

    道濟曰。

    我癡則癡自家知。

    是夜道濟在禅床上。

    戲了一夜。

    監寺亦不能禁約。

    次早長老方丈獨坐尋思。

    道濟雖如此。

    未知他參得透否。

    且問。

    他幾句佛語便知端的。

    遂令侍者往雲堂内。

    擂鼓敲鐘會衆。

    長老升法座。

    念了一遍淨土咒。

    衆僧焚香。

    長老曰。

    衆僧聽看。

     昨夜三更月正明  有人曉得點頭燈 蓦然思起當時事  大道方知一坦平 念罷道。

    大衆有記得當時事者麼。

    道濟此時在浴堂洗浴。

    聽得道我卻理會得。

    連忙系了浴裙。

    穿上直裰。

    直奔入雲堂問訊道。

    弟子記得當時事。

    長老曰。

    既然曉得。

    盍從大衆之前發露。

    道濟就法座前。

    打一根鬥正露出當面物事。

    衆僧掩口而笑。

    長老曰。

    真乃吾家之種。

    遂下法座衆僧都散。

    長老入方丈中。

    隻見監事等職事僧皆侍于前。

    長老曰。

    汝等何事。

    監寺曰。

    告我師适間道濟已犯禅門正法。

    該責二十下。

    特取我師法旨。

    長老曰。

    單子在何處。

    首座呈上單子。

    長老接過手。

    令取文房四寶。

    乃于單子後面。

    批十字雲。

     禅門廣大豈不容一颠僧 颠者乃真字也。

     批訖。

    付與首座。

    首座接過與衆僧看。

    曰長老何亦護短如此。

    自後衆僧都叫他做濟颠。

    每日發風。

    惱得滿寺僧人。

    無柰何。

    難過活。

    或告長老。

    長老隻是護短。

    濟颠越風起來。

    常去冷泉亭下打根鬥撲交。

    入呼猿洞引猿猴番根鬥。

    引小的兒。

    上酒店唱山歌。

    有時衆僧在殿看經接施主。

    他卻托着一盤肉。

    手敲引磬兒。

    攪在衆内。

    口唱山歌。

    塌地坐在佛殿上吃肉。

    衆僧告長老。

    長老曰。

    他是風子。

    汝等休得與他一般見識。

    忽一日長老在方丈中坐。

    隻見濟颠手拿着一頂傘兒燈。

    引着七八十小的兒。

    口内唱山歌曲兒。

    前面舞将入來。

    長老曰。

    道濟你沒正經。

    連累老僧忍氣。

    濟颠曰。

    我師不可信。

    這幹賊秃做一路。

    隻顧難為我。

    今日是正月半元宵。

    因此閑戲。

    長老曰。

    今日既是正月半。

    令侍者擂鼓撞鐘。

    須臾衆僧都到法堂焚香。

    長老升座。

    念淨土文曰。

    大衆聽着。

     鬧處莫入頭。

    靜處着眼看。

    明暗不相幹。

    比各分一半。

    一半作貴人。

    教誰賣柴炭。

    不可毀。

    不可贊。

    望着虛空無邊岸。

    相呼相喚去來休。

    看取明年正月半。

     長老念罷。

    下法座。

    大衆都敗。

    看看過了一年。

    又是正月半。

    有臨安府。

    知府來望。

    長老。

    交請入來方丈相見了。

    長老道。

    相公無事。

    同往冷泉亭上着盤棋。

    知府道好。

    侍者随到冷泉亭去。

    這靈隐寺。

    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