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三之餘

關燈
水臭濁。

    新泉不來。

    理須汲盡。

    并撤污泥。

    則泉脈冷然。

    不改渫冽也。

    問曰。

    經中制令要見好相。

    坐時何不谛觀諸佛相好。

    乃令推簡入空耶。

    答曰。

    欲觀諸佛相好。

    須是戒根清淨。

    及了達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者。

    方可修習。

    今戒既有缺。

    解未必圓。

    若作意觀相。

    恐招魔事。

    故必以空觀洗滌罪塵也。

    問曰。

    經雲。

    觀佛相好。

    滅無量劫生死重罪。

    豈不能滌破戒垢。

    答曰。

    觀相好者。

    實能滅罪。

    然須利智上根。

    方堪修習妙觀。

    而推簡性空。

    則是大乘初門。

    正治破戒心垢。

    問曰。

    彼韋提希。

    及五百侍女。

    何必盡是利智上根。

    答曰。

    梵語韋提希。

    此翻思惟修。

    豈非利智。

    生值佛世。

    親感佛臨。

    豈非上根。

    問曰。

    五停心中。

    多障衆生。

    應修念佛觀。

    豈反招魔。

    答曰。

    報障重者。

    令念佛功德。

    以除夙罪。

    亦未必單念相好。

    若現罪未拔。

    辄求好相。

    戒慧俱劣。

    魔必得便。

    問曰。

    若爾。

    則經中不應令得好相。

    答曰。

    夫好相者。

    不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無心得。

    今但深觀罪性本空。

    罪既拔已。

    自成感應。

    譬如磨鏡。

    垢淨像現。

    方超有心無心二過。

    問曰。

    圓覺經明修三觀者。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

    終不可取。

    今既觀罪性空。

    設複得見好相。

    豈不境觀相違。

    答曰。

    此事理二忏。

    秪期滅罪。

    原無着意求相之心。

    惟其空觀既深。

    罪根永拔。

    感應道交。

    好相斯現。

    雖見好相。

    仍了性空。

    故無喜動擾心。

    亦不驚愕亂意。

    如此方是罪滅戒複之相。

    若見好相時。

    不與空觀種應。

    或複喜動擾心。

    不能寂靜。

    或複驚愕亂意。

    不得輕安。

    當知即是魔事。

    切須谙識。

    勿被境迷。

    爾時仍須深入空觀。

    但念惟心。

    若是魔事。

    必漸隐沒。

    若實好相。

    倍複增明。

    而能助發空慧。

    令無取着。

    故知推簡法門。

    於滅罪障。

    有大功能。

    初心易入。

    令蕩無始虛妄我法二執。

    頓達大乘實相止理。

    行者若能如是事理二忏。

    精進勤修。

    不惟滅罪。

    亦有三根證相不同。

    下根先獲戒品清淨。

    複有三品。

    一下品者。

    得諸好夢。

    并覺諸根明淨。

    四大輕安。

    道心增長。

    二中品者。

    於坐禅中。

    見諸靈瑞。

    光華異香。

    善聲稱贊等。

    得法喜樂。

    三上品者。

    於靜心中。

    自見身相端嚴。

    威儀無缺。

    篇聚戒相。

    次第現前。

    安隐無怖。

    中根證得定品清淨。

    或發世間淨禅。

    或發亦世間亦出世禅。

    或複發出世禅。

    是為三品。

    上根證得慧品清淨。

    或發觀行。

    或階相似。

    或入分真。

    具如法華三昧等廣明。

     在家律要廣集卷三之餘(終) 嘉慶丁醜。

    由白下買舟詣廣陵。

    谒性海大師於高旻。

    溫厚質直。

    德慧具足。

    歎為當代善知識。

    乃歸依座下。

    蒙開示淨業之要。

    尤諄諄以戒律相勉。

    嘗語予學佛以戒為始基。

    志求佛法。

    而不禀受佛戒。

    猶處門外也。

    更何望升堂而入室。

    嗣予為業緣所牽。

    涉洞庭。

    登南嶽。

    複由湖湘下九江。

    訪東林遺迹。

    素耳浙中為法道所萃。

    因便至杭。

    既至不謬所聞。

    遂止焉。

    越五年辛巳。

    修行稍稍進步。

    思欲禀受五戒。

    以副性老人囑語。

    既又思受戒者。

    當先明戒相。

    與夫作止持犯之義。

    今日諸方授受。

    都隻敷衍儀文。

    未聞委明實義。

    初發心之士。

    於律藏望洋向若。

    知何者為切要之部。

    而肄業及之。

    又律文奧衍。

    律意深微。

    且不能以句讀。

    矧能達其旨趣。

    即欲詢之知識。

    晨星落落。

    又烏從而詢之。

    此見末法講律之難也。

    而在家為尤難。

    資生艱難。

    既不能如出家兒。

    三年五年。

    廣閱教典。

    妻子眷屬之累。

    複不能如參方人。

    千裡百裡。

    單丁遠行。

    勢必抱其殘阙。

    守其固陋。

    以沒世耳。

    豈不重可惜哉。

    曩曾聞明藕益大師。

    有在家律要箋釋之刻。

    年久闆朽。

    傳本寥寥。

    竊作是念。

    自欲受戒而苦其懵。

    推之於人亦當然。

    何弗即吾世。

    竭吾才。

    尋取舊章。

    以為依據。

    重訂一善本以行。

    既以自利。

    亦以利後之有志於此者。

    用是留心咨訪。

    冀獲原集。

    年餘。

    值回龍源洪上人。

    與武林錢伊庵居士。

    各檢得集中數種授予。

    校之原目。

    尚缺受戒品一種。

    又年餘。

    緻書越郡戒珠禅遠法師。

    轉求得之。

    而原集始全。

    嗚呼。

    求法如此其難。

    守法者宜何如寶貴矣。

    唯是集所載。

    猶屬簡略。

    因勉成予重訂之始願。

    而增廣之。

    首錄四分律藏一節。

    以着歸戒之始。

    次錄厭離功德一經。

    以要歸戒之終。

    他如護身咒經。

    免惡道經。

    所以備勸發歸戒之用。

    無我義經。

    心地觀經。

    所以示大乘了義之談。

    彙入原集。

    在家持律之要。

    可雲粗備。

    後複增威儀梵網二經者。

    威儀詳持守之科條。

    梵網為菩薩之行履。

    今既委質於佛法中。

    即不應以拘墟苟簡之見。

    自安於小乘之域。

    至於梵網一忏。

    則以末世衆生。

    障深慧淺。

    易犯難持。

    有此一法。

    庶不終棄。

    錄成。

    質之源洪上人。

    以為可行。

    并為募梓以行。

    足征其愛法之誠雲。

     道光乙酉正月元日。

    優婆塞真益陳熙願複齋氏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