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三

關燈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 姚秦 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 譯 陳隋 天台國清 智者大師 疏 明 古杭雲栖沙門 袾宏 發隐 明 孝豐靈峰沙門 智旭 合注 清 優婆塞真益 陳熙願 節要 清 瓶窯真寂後學 儀潤 重刊 天台智者大師說曰。

    菩薩戒者。

    運善之初章。

    卻惡之前陣。

    直道而歸。

    生源可盡。

     雲栖蓮池大師發隐。

    生源可盡者。

    夫塵劫受生。

    源源不竭。

    良繇謬行邪道。

    迷背忘歸故耳。

    今從此戒。

    止惡行善。

    是繇於正直之道。

    而息妄歸真也。

    豈不能枯愛河之流注。

    乾苦海之汪洋。

    而了證無生耶。

     聲聞小行。

    尚自珍敬木叉。

    大士兼懷。

    豈不精持戒品。

    内外二途。

    鹹皆敬奉。

    王家衆庶。

    委質虔恭。

     委身為質。

    一心向服。

     斯乃趨極果之勝因。

    結道場之妙業。

     繇戒成佛。

    故曰極果勝因。

    運善意也。

    仗戒降魔。

    故曰道場妙業。

    卻惡意也。

     經稱梵網者。

    欲明諸佛教法不同。

    猶如梵王網目。

    品言心地者。

    菩薩律儀。

    徧防三業。

    心意識。

    體一異名。

    三業之中。

    意業為主。

    身口居次。

    據勝為論。

    故言心地也。

     體一名異者。

    初惟一真凝寂之體。

    繇集起有心之名。

    繇籌量有意之名。

    繇了别有識之名。

    究其根源。

    無二體也。

     菩薩。

    譯雲大道心成衆生。

    以其運心廣普。

    因立斯号。

    從初發心。

    終至等覺。

    皆名菩薩也。

    法号即是戒義。

    梵音屍羅。

    大論雲。

    秦言性善。

    亦雲清涼。

    以其能止破戒熱惱。

    從能得名。

    亦雲波羅提木叉。

    譯雲保解脫。

     保持三業。

    離諸縛也。

     亦雲淨命。

     清淨自活。

     亦言成就威儀。

     威嚴可畏。

    儀軌可則。

     未來生處。

    離三惡道。

    淨土受形。

    防非止惡。

    亦言戒是約義。

     約束而不放縱。

     訓義。

     訓教規誡。

     複言勒義禁義。

     如馬受勒。

    又如奉王禁敕。

    靡敢違犯。

     并是随義立名。

    今言戒者。

    有律儀戒。

    定共戒。

    道共戒。

    律是遮止。

    儀是形儀。

    能止形上諸惡。

    定是靜攝。

    入定之時。

    自然調善。

    防止諸惡。

    道是能通。

    發真以後。

    自無毀犯。

    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道共力也。

    此二戒法。

    既是心上勝用。

    力能發戒。

    道定與律儀并起。

    故稱為共。

     定共者。

    心寂則諸惡不行。

    道共者。

    心明則群妄自息。

    但修道定。

    戒即圓成。

    故曰與律儀并起。

     若攝律儀。

    攝善法。

    攝衆生。

    此三聚戒。

    名出方等地持。

    不通三藏。

    大士律儀。

    通止三業。

    今從身口相顯。

    皆名律儀也。

     戒兼三業。

    今律儀似偏屬身口者。

    從相顯也。

     攝善者。

    於律儀上。

    起大菩提心。

    能止一切不修善事。

    勤修諸善。

    滿菩提願也。

     戒以止惡為義。

    而曰攝善者。

    即止惡處。

    衆善奉行。

    故曰律儀上起菩提心也。

     攝生者。

    菩薩利益衆生。

    有十一事。

     一衆生饒益事。

    悉與同事。

    二看病。

    三說法。

    四報恩。

    五救苦難。

    開解憂惱。

    六給貧。

    七以德畜衆。

    八安慰衆生。

    九稱有德。

    十折伏過惡令改。

    十一神通示現過惡。

    令人畏避也。

     律儀能令心住。

    攝善自成佛法。

    攝生成就衆生。

    此三。

    攝大士諸戒盡也。

    大論戒品。

    列十種戒。

    一。

    不缺。

     缺者。

    已全廢壞。

    屬根本。

     二。

    不破。

     破者。

    損而未壞。

    屬僧殘。

     三。

    不穿。

     穿者。

    漏而未損。

    屬波夜提。

     四。

    不雜。

     身心俱攝。

    名曰不雜。

    則三失皆免矣。

     五。

    随道。

    随順谛理。

    能破見惑。

    六。

    無着。

    見真成聖。

    於思惟惑。

    無所染着。

    此兩約真谛持戒也。

    七。

    智所贊。

    八。

    自在。

    約菩薩化他。

    為佛所贊。

    於世中間。

    而得自在。

    此約俗谛持戒也。

    九。

    随定。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示十界像。

    導利衆生。

    雖威儀起動。

    任運常淨。

    故名随定戒。

     滅定示現。

    即真而俗。

    起動常淨。

    即俗而真。

    任運者。

    猶言自然也。

     十具足。

    前來諸戒律儀防止。

    名不具足。

    中道之戒。

    無戒不備。

    故名具足。

    用中道慧。

    徧入諸法。

    故名具足。

    此是持中道第一義谛戒也。

     如是之戒。

    攝一切戒又複入一切戒。

     疏。

    大梵天王因陀羅網。

    千重文彩。

    不相障閡。

    諸佛教門。

    亦複如是。

    莊嚴梵身。

    無所障閡。

    從譬立名。

    總喻一部所證。

    參差不同。

    如梵王網也。

    品名心地者。

    亦是譬名。

    品内所明大士要用。

    如人身之有心。

    能總萬事。

    能生勝果。

    為大士所依。

    義言如地也。

     發隐。

    因陀羅者。

    此雲天帝。

    又雲天赤珠。

    言大梵天王赤珠羅網。

    紅光互射。

    寶色交輝。

    文彩千重。

    不相障閡也。

    引此以明十方世界。

    安立無量。

    亦複如是。

    十方諸佛教門。

    施設無量。

    亦複如是。

    十方諸菩薩依教修證。

    參差無量。

    亦複如是。

    莊嚴梵身者。

    諸佛本源清淨心體。

    名曰梵身。

    列之為無量世界。

    開之為無量教門。

    化導之為無量修證。

    所以莊嚴此身。

    猶梵王之以珠網為華飾也。

    心地者。

    亦喻。

    言人身百骸并集。

    必有主宰之心。

    菩薩衆德交修。

    必有要妙之用。

    要用者。

    即本源心體戒也。

    萬事因之總統。

    猶地之承載一切也。

    勝果因之發生。

    猶地之長養一切也。

    經名梵網。

    品名心地者。

    以此。

     靈峰藕益大師合注。

    自性本淨名梵。

    塵界含攝名網。

     【科】爾時盧舍那佛。

    為此大衆。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

    如毛頭許。

     疏。

    盧舍那。

    翻為淨滿。

    以諸患都盡。

    故稱為淨。

    衆德悉圓。

    名為滿也。

     發隐。

    諸患盡。

    則無妄不消。

    止惡果也。

    衆德圓。

    則無美不集。

    行善果也此大衆者。

    指千華上佛也。

    如毛頭許。

    以少況多。

    極言法門之廣大也。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号吾為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

    開心地道。

     發隐。

    萬聖傳無異辭。

    千賢受無二法。

    亦是自己已試之成法。

    明當遵而可信也。

    轉者。

    傳佛語而及衆生。

    開心地道者。

    本來心地。

    平直虛通。

    無始妄情。

    壅塞滞礙。

    制之以戒。

    則壅去礙除。

    蕩然平直。

    廓爾虛通矣。

    此一經之要旨。

    問。

    攝心為戒。

    雲何名開。

    答。

    小乘之戒。

    僅收攝而自守。

    大乘之戒。

    兼開通而利生。

    故攝之義狹。

    開之義廣也。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

    師子座上。

    盧舍那佛。

    放光。

    光告千華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

    複轉為千百億釋迦。

    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

     發隐。

    蓮華台藏者。

    華藏世界也。

    光告者。

    如華嚴雲台等皆說法也。

    千百億者。

    西域億有四種。

    十萬百萬千萬萬萬。

    今千百億。

    謂千華上百億。

    取千萬為億。

    稱大千之數也。

    轉為連下句。

    言兼為諸佛衆生也。

    約華嚴。

    舍那即是釋迦。

    分勝劣故非一。

    融本迹故非異。

    今乃逐機随緣。

    在化度門。

    理應開耳。

     合注。

    放光普告者。

    顯心地法門。

    若本若迹。

    若因若果。

    無不以智為前導也。

    故上卷釋迦放光發起。

    菩薩放光集衆。

    今則舍那放光囑授。

    後複釋迦放光誦戒。

     爾時千華上佛。

    千百億釋迦。

    從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

    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華台藏世界而沒。

    沒已。

    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

    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出已。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

    說十世界海。

    複從座起。

    至帝釋宮。

    說十住。

    複從座起。

    至焰天中。

    說十行。

    複從座起。

    至第四天。

    說十回向。

    複從座起。

    至化樂天。

    說十禅定。

    複從座起。

    至他化天。

    說十地。

    複至一禅中。

    說十金剛。

    複至二禅中。

    說十忍。

    複至三禅中。

    說十願。

    複至四禅中。

    摩酰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其餘千百億釋迦。

    亦複如是。

    無二無别。

    如賢劫品中說。

     發隐。

    千佛化為千百億。

    千百億複化無量。

    表心地戒法。

    出生無窮盡也。

    體性三昧者。

    體性繇來本空。

    華光任運自現如太虛遼闊。

    雲霞日月。

    飛走草木。

    萬類紛纭。

    起滅隐顯。

    并行不悖。

    故佛於此定或入或出。

    随心自在也。

    釋迦千百億身。

    皆先於舍那前受戒。

    乃於十處說法。

    後仍結歸心地。

    表萬法至心而極。

    其餘千百億等者。

    一百億世界佛。

    如是覆述說法。

    推而例之。

    千百億皆然也。

    賢劫品見大本。

    後仿此。

    問華嚴言釋迦以境本定身。

    現起舍那。

    此經言舍那說。

    釋迦受。

    則先有舍那。

    後授釋迦。

    舍那又非釋迦現起者矣。

    二說差異。

    雲何會通。

    答。

    釋迦證清淨法身。

    及報應身。

    而法身無形。

    報身有象故現起舍那。

    說此戒法。

    複以應身。

    流布無盡。

    是知據迹。

    則華嚴乃釋迦現起舍那。

    梵網又舍那授法釋迦。

    原本則釋迦舍那。

    雖交相現授而法身則本自常定。

    未嘗動也。

    要之佛證三身。

    非三非一。

    常一常三。

    可先可後。

    誰先誰後。

    不可思議者也。

     合注。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者。

    迹光與本光無異。

    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也。

    光皆化無量佛者。

    此智是諸佛之母。

    諸佛由此出生也。

    無量華供養者。

    華表妙因。

    妙因從果德起。

    還用莊嚴果德也。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者。

    若據下文。

    東方來入天王宮。

    說魔受化經雲雲。

    應雲還至四禅摩酰首羅天王宮。

    先說魔受化經。

    方乃下生人間。

    示現出家。

    詣菩提樹。

    今經明菩提樹下。

    從三昧出。

    正顯八相成道。

    始終皆不離此三昧也。

    又前接至華藏。

    既稱為還。

    今複至南洲。

    亦名還本源世界者。

    前表理為事本。

    今表事為理本。

    故皆得稱還。

    稱本源也。

    何謂理為事本。

    謂本惟圓教一實之理。

    而衆生迷有深淺。

    悟有難易。

    故更設别教通教藏教以開示之。

    又本惟一行是如來行。

    而衆生根有利鈍。

    修有巧拙。

    故更立五行萬行等以收羅之。

    又本惟真常法身。

    而衆生久在輪轉。

    不能自見。

    故更現勝應劣應等身以覺悟之。

    又本惟寂光淨土。

    而衆生迷背日久證入無繇。

    故更垂實報方便同居等土以攝受之。

    是名理為事本也。

    何謂事為理本。

    謂隻此因緣生法。

    此法即空即假即中。

    總不得離此正因緣境。

    而别談理性。

    又隻此施戒等行。

    或達其三輪體空。

    或知其莊嚴無盡。

    或了其體是法界。

    總不得廢此六度事行。

    而高談理觀。

    又隻此丈六常身。

    名為境本定身。

    界内利根。

    即見其坐天衣座。

    轉無生四谛法輪。

    界外鈍根即見其相好無量。

    徧坐道場。

    界外利根。

    即見其一一色相。

    當體無非真實法身。

    故法華經雲。

    微妙淨法身。

    具。

    相三十二。

    何處别有四佛。

    為四人說四教耶。

    又隻此同居一土。

    斷見思者。

    便能橫見方便。

    破無明者。

    便能橫見實報。

    無明盡者。

    便能橫見寂光。

    方便一土。

    猶可雲别在界外。

    實報寂光。

    則未有隔於此土者。

    是名事為理本也。

    方者。

    正也。

    安住正法。

    故雲方坐也。

    金剛千光王座。

    下去名華光王座。

    千字即華字之誤。

    妙光堂。

    即普光明殿。

    華嚴七處九會。

    多雲不起本處。

    此雲複從座起。

    機宜不同。

    所見各别。

    複至四禅。

    乃說此心地法門者。

    本從四禅中放光發起。

    接至華藏世界。

    秉受此法。

    故今仍於四禅說之。

    又帝釋宮等。

    分說此心地法。

    四禅宮中。

    合說此心地法。

    分說表於行布。

    合說表於圓融。

    又顯此心地法。

    雖位位差别總趣極果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華台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

    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

    父字白淨。

    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酰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

    因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為此娑婆世界。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酰首羅天王宮。

    為是中一切大衆。

    略開心地法門竟。

    複從天王宮。

    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為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暗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

    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是法戒。

    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為此大衆。

    重說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

    本源自性清淨。

     疏。

    梵網大本。

    一百一十二卷。

    六十一品。

    惟第十菩薩心地品。

    什師誦出上下兩卷。

    上序菩薩階位。

    下明菩薩戒法。

     發隐。

    此戒是梵網經多品中之一品。

    又一品中之下卷。

    前所說法。

    徧指諸世界之一佛。

    今所說法。

    專指此世界之一佛。

    故語似重複。

    而實不濫。

    東方者。

    言此界當華藏中東也。

    下生等者。

    叙釋迦下生之世界國邑。

    父母姓氏。

    出家修道。

    成佛度生之大略也。

    閻浮提。

    此雲勝金。

    河出金沙。

    樹流金汁。

    南天下也。

    四天下中。

    惟此有三事勝。

    三事者。

    一勇猛強記。

    二勤修梵行。

    三佛出其土。

    故佛出南洲也。

    迦夷羅。

    此雲黃發。

    昔有黃色仙人於此修道。

    大千世界。

    此為最中。

    故佛於南洲生迦夷也。

    摩耶。

    此雲大幻。

    以大幻術。

    母諸佛也。

    白淨。

    或雲淨飯。

    悉達。

    具雲薩婆悉達。

    此翻頓吉。

    太子生時。

    諸吉祥瑞。

    皆悉具故。

    於寂滅等者。

    明次第周徧。

    說法教化。

    一佛與前多佛同也。

    十住。

    非十住法。

    乃所住十處也。

    八千返者。

    世尊悲願宏深。

    度化無盡。

    追思返此。

    曆數八千。

    金剛座者。

    三世諸佛坐斯成道。

    無少變壞。

    即實相心地為此者。

    為此界衆生。

    坐道場。

    成正覺。

    宏法化也。

    此是總說一代時教。

    摩酰宮中。

    開心地法門。

    則正說此心地戒也。

    複從天宮下至菩提樹下。

    為此衆生說盧舍那初發心所誦戒。

    即是十重四十八輕也。

    初發心者。

    三世諸佛。

    皆先受菩薩戒為初因也。

    一戒。

    猶言此戒。

    又此戒是最上第一戒也。

    光明金剛寶戒者。

    贊此一戒。

    破黑暗如光明。

    碎煩惱如金剛。

    具足法财功德如寶也。

    如來果海此戒為本源。

    菩薩因地。

    亦此戒為本源。

    佛性種子者。

    言此戒是佛性德戒。

    而佛性乃衆生悉具。

    則此戒亦一切衆生從菩薩因。

    至如來果之本源也。

    意識色心而等之以一切。

    蓋言不論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正明衆生皆有佛性也。

    佛性雲戒者。

    此戒為佛性種子故也。

    當當雲者。

    蓋此戒既佛性種子。

    故受之者。

    當永為成佛正因。

    不堕邪因也。

    當永住於清淨法身。

    不為色身諸欲所染也。

    重言當者。

    決當獲如是大益也。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專言十重者。

    舉重以攝輕也出於世界者。

    世所難值。

    而今出焉。

    宜生慶幸。

    勿空過也。

    法戒者。

    此戒既佛性種子。

    是乃衆生法則之戒。

    故當頂戴受持。

    頂戴。

    尊之至也。

    受持。

    執之固也。

    重說者。

    戒為道本。

    不厭頻宣。

    故諸佛半月自誦。

    宣公十遍為期。

    今之重說。

    未為多也。

    無盡藏者。

    此戒含攝無盡。

    無量戒法。

    皆具足也。

    一切衆生戒者。

    此戒上傳千佛。

    下被群生。

    僧俗同歸。

    鬼畜得與。

    非如聲聞戒之局也。

    本源自性者。

    此戒是佛菩薩之本源。

    本源者。

    即一切衆生同源之自性也。

    性本清淨。

    無有污染。

    此戒乃複其本淨之體。

    非有加於本性之外也。

     合注。

    從初現蓮華台藏世界者。

    指上卷初於四禅中放光徹照。

    乃至擎接還歸事也。

    寂滅道場。

    即菩提道場。

    菩提是智。

    寂滅是理。

    由坐此處。

    以菩提智。

    證寂滅理。

    故名為菩提道場。

    佛性種子者。

    此戒本以正因佛性為種子。

    起信所謂以知法性無染污故。

    随順修行屍波羅蜜。

    而緣了佛性。

    又以此戒為種子。

    涅盤所謂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一切衆生既皆有佛性。

    佛性徧一切法。

    則若意若識。

    若色若心。

    但凡是情是心。

    無不入於佛性戒中。

    此戒的的是常有真因。

    此戒的的是常住法身妙果。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

    出於世界。

    普被群機。

    故此法戒。

    乃三世一切衆生。

    皆應頂戴受持者也。

    思量名意。

    别指第七。

    了别名識。

    别指第六。

    集起名心。

    别指第八。

    當當。

    猶雲的的确确保任行人。

    到解脫岸。

    故名波羅提木叉。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

    複見千釋迦。

     疏。

    我今者。

    八自在我也。

    方者。

    正也。

    安住正法。

    故雲坐也。

     發隐。

    涅盤雲。

    第一能示一身多身。

    乃至第八身如虛空。

    存沒随宜。

    如是之我。

    非情見我相之我。

     蓮華台。

    世界形相似蓮華。

    故雲蓮華藏。

    華嚴雲。

    華在下擎。

    蓮華二義。

    處穢不污。

    譬舍那居穢不染也。

    藏者。

    包含十方法界。

    悉在中也。

     華含法界。

    表戒含萬法。

     台者。

    中也。

    表因能起果。

    故譬台也。

     台以中位為因而成華。

    表戒以中道為體而成聖。

     又以本佛坐於華台。

    表戒是衆德之本。

    千華者。

    人中華有十餘葉。

    天華百葉。

    佛菩薩華千葉。

     發隐。

    葉者。

    花瓣。

     一葉有一佛世界。

    故有千佛淨土。

    又一世界中一佛國土。

    此猶略說。

     華嚴重重無盡世界。

    如微塵然。

    乃名廣說。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發隐。

    一華。

    即一葉。

    非全華也。

    上明一葉上一釋迦。

    今明一葉上複有百億國。

    則有百億釋迦。

    舍那為本。

    千釋迦為迹。

    千釋迦為本。

    複生百億為迹。

    本佛迹佛。

    不分前後。

    一時成佛。

    表體用無二道也。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疏。

    如是二句。

    明千百億皆以舍那為本。

     發隐。

    雖名本迹。

    勿生二想。

    千百億身。

    即舍那一身耳。

    千江散影。

    長空止見孤輪。

    萬口傳聲。

    空谷曾無二響。

    應化無窮。

    法身不動。

    亦猶是也。

     接者。

    取有緣之義。

    能接之人。

    是千百億釋迦也。

     自覺己圓。

    力能覺他。

    名能接人。

    各接者。

    千百億佛。

    接千百億塵衆。

    接取有緣。

    揀無緣不接也。

    俱來者。

    能所俱至。

    表體用歸一心也。

     誦佛戒者。

    問。

    何故誦。

    不道說耶。

    答。

    此是三世十方諸佛之法。

    非始自作。

    故秪得稱誦。

    不得道說。

    甘露門者。

    譬服甘露。

    令人長壽不死。

    要因此戒。

    得至涅盤常樂我淨。

    教能通理。

    譬之如門。

    又戒能濟拔。

    免離生死。

    譬如甘露。

    服得命長。

    大經雲。

    有山從四方來。

    惟當持戒布施也。

     戒能濟拔下。

    文似濫前。

    然前雲長壽。

    自永處涅盤之極位言也。

    如平時服之。

    得仙道故。

    後雲濟拔自暫離生死之苦果言也。

    如病患服之。

    得痊可故。

    故不相濫。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發隐。

    本道場表本心。

    菩提樹。

    表覺體。

    言以本心覺體。

    持本戒也。

     合注。

    本師。

    指舍那也。

     十重四十八。

     發隐。

    此一句。

    攝全部戒法。

    奉持之要。

    良在於斯。

     戒如日月明。

    亦如璎珞珠。

     疏。

    持此戒。

    能除罪霧。

    譬之於日。

    使得清涼。

    喻之若月。

    富有善法。

    如璎珞珠。

    又日能長萬物。

    戒亦如是。

    能生長萬善。

    又如璎珞能差貧窮。

    戒亦如是。

    能差衆生貧。

    長善法财。

    又如日月麗天。

    無不瞻仰。

    持戒在體。

    無不歸崇。

    璎珞在身。

    莊嚴第一。

    持戒離醜。

    如端正也。

     發隐。

    離醜有二。

    一以身心言。

    繇此戒故。

    内無邪念。

    離心醜也。

    外無過動。

    離身醜也。

    二以因果言。

    今生持戒。

    來生當得相好端嚴。

    離報醜也。

     合注。

    日消罪霧。

    月照夜幽。

    珠療貧窮。

    律儀義也。

    日長善法。

    月得清涼。

    珠富法财。

    攝善義也。

    日月麗天。

    無不瞻仰。

    璎珞在身。

    觀者愛敬。

    攝生義也。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疏。

    如人渡海。

    必假舟航。

    若渡生死。

    要因於戒。

     發隐。

    此勸持也。

    舍那自誦。

    我亦随誦。

    況諸菩薩乎。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衆生。

     疏。

    三十心菩薩。

    轉受外凡發大乘心也。

     發隐。

    始聞戒者。

    皆名新學。

    三十心者。

    據别教住行向為内凡。

    十信為外凡。

    則此衆生。

    指信位也。

    推而言之。

    先聞戒者。

    轉授未聞也。

     谛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疏。

    此戒簡異外道雞等戒。

    淨戒為因。

    木叉為果。

     發隐。

    簡異者。

    簡别佛法中戒。

    異於外道中戒也。

    波羅提木叉。

    此雲保解脫。

    保衛三業。

    得解脫也。

    亦雲别解脫。

    持一事。

    得一解脫。

    别别不同故也。

    因果者。

    依戒法因。

    至解脫果也。

     合注。

    戒藏者。

    一切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

    無不從此大戒流出。

    亦無不攝入此大戒中。

    所謂菩薩毗尼。

    猶如大海也。

     大衆心谛聽。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疏。

    信是入道初門。

    我持此戒。

    得成正覺。

    汝亦應爾。

     發隐。

    戒已具足者。

    一念信心。

    萬惑俱遣。

    防非止惡。

    盡在於斯。

    何待遮難重詢。

    羯磨三舉。

    然後為戒乎。

    佛唱善來。

    即成沙門。

    正此意也。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發隐。

    有心者。

    言唯除木石無心則已。

    六道含靈。

    皆應受戒。

    攝者。

    納義。

    外聞内納。

    永持勿失也。

    佛位至遠。

    雲何受戒即入。

    蓋此戒是千佛相傳心地。

    佛佛繇此成佛。

    受佛戒。

    豈不即入佛位耶。

    又惡無不除。

    善無不備。

    生無不度者。

    佛也。

    而攝律儀。

    攝善法。

    攝衆生者。

    三聚戒也。

    此受戒所以入佛位也。

    問。

    位既同佛。

    何不名佛。

    而名佛子。

    答。

    位雖同佛。

    功德未圓如儲君決當正位。

    今在東宮。

    名王子也。

    名之王子必紹王位。

    名之佛子。

    必紹佛位。

    豈細故哉。

     大衆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發隐。

    佛自重戒。

    故敕大衆至心。

    今誦戒於千載之下。

    可不如對佛面。

    如聞佛語乎。

    恭者外肅。

    敬者内虔。

    内外精誠。

    是名至心。

    心地戒品。

    若非至心何繇得入。

     爾時釋迦牟尼佛。

    初坐菩提樹下。

    成無上正覺已。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疏。

    釋迦牟尼。

    化主大聖釋尊也。

    樹下得道。

    因名道樹。

     發隐。

    今初字。

    聯後文初字為意。

    初成道果。

    即最初結戒。

    急先務也。

     無上正覺。

    即正徧知号。

     今曰正覺。

    正中自具正徧二義。

    波羅提木叉标菩薩者。

    簡非聲聞。

    是大乘菩薩法也。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疏。

    爾雅雲。

    善事父母為孝。

    孝即順也。

     發隐。

    戒雖萬行。

    以孝為宗。

    師僧者。

    是己和尚。

    非泛僧也。

    經舉三種孝因。

    疏唯釋一者。

    父母於人。

    最為切近。

    舉一以例餘也。

    又師僧三寶。

    亦名父母。

    法身繇和尚教誨之力而生。

    即法身父母。

    慧命繇三寶熏修之力而得。

    即慧命之父母也。

    道而曰至。

    揀非偏淺。

    蘭盆疏雲。

    大孝釋迦尊。

    累劫報親恩。

    積因成正覺。

    孔子贊孝曰至德要道。

    又謂聖人之德。

    無以加於孝。

    而程子亦以性命孝悌為一事。

    孝曰至道。

    其誠然乎。

    孝名為戒者。

    結而斷之。

    直以孝名戒也。

    法苑雲。

    戒即是孝。

    謂衆生皆吾父母。

    不殺不盜。

    是即為孝。

    意正同此。

    然是戒名為孝。

    未是孝名為戒。

    今明孝順自具戒義。

    如孝順父母。

    則下氣怡聲。

    言無犷逆。

    名口戒。

    定省周旋。

    事無拂逆。

    是名身戒。

    深愛終慕。

    心無乖逆。

    是名意戒。

    順止惡義。

    恐辱其親。

    名律儀戒。

    順行善義。

    思顯其親。

    名善法戒。

    順兼濟義。

    拾椹回兇。

    舍肉悟主。

    錫類不匮。

    名攝生戒。

    師僧三寶。

    亦複如是。

    以要言之。

    但能孝順。

    自然梵行具足。

    戒之得名。

    良以此耳。

    優婆塞戒經雲。

    受持戒已。

    不能供養父母師長者得罪。

    正言孝是戒也。

    亦名制止者。

    言制止亦以孝名也。

    制為戒法。

    以止其惡謂之制止。

    今惟孝順自不造惡。

    豈非制止。

    孝經雲。

    孝親者非法不言。

    非道不行。

    亦止惡意也。

    上戒字。

    泛指戒體。

    下制止。

    則指所列戒品。

    如十重四十八輕是也。

    隻一孝字。

    可概戒義。

    故下制戒中。

    十重第一二三四以至第九第十。

    皆曰孝順心。

    輕垢第一十三十七二十九三十五四十八。

    亦皆曰孝順心。

    至於餘戒。

    多舉父母為言。

    則是貫徹乎十重之始終。

    聯絡乎四十八輕之首尾。

    一孝立而諸戒盡矣。

     合注。

    父母生我色身。

    依之修道。

    師僧生我戒身。

    繇之成佛。

    三寶生我慧命。

    成就菩提。

    故一一須孝順也。

    繇此得至無上大菩提道。

    故雲至道之法。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疏。

    瑞者。

    信也。

    欲說大事。

    前須放光。

    故稱為瑞。

    光是色像之勝。

    放勝光明。

    召有緣衆。

    同來聽戒。

    戒是諸善最勝。

    能滅惡生善。

    口放者。

    表釋尊今日宣說大乘菩薩戒法。

     發隐。

    勝事欲興。

    休征先現。

    況此心地戒。

    道傳千佛。

    化被群生。

    莫大於此者。

    安得前無瑞應耶。

    口放有二義。

    一者。

    表此戒法金口敷宣。

    二者。

    表此戒法。

    菩薩聽受而成勝果。

    從佛口生也。

     是時百萬億大衆。

    諸菩薩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十六大國王。

    合掌至心。

    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疏。

    十六國。

    名出長阿含。

     發隐。

    合掌身業淨。

    至心意業淨。

    耳聽則心專而言寂。

    口業淨。

    聽法者當如是矣。

     佛告諸菩薩言。

    我今半月半月。

    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

    乃至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諸菩薩亦誦。

     發隐。

    此萬世誦戒立法之始也。

    半月半月者。

    望日晦日也。

    月勤二誦。

    恐遺忘也。

    又白月黑月。

    喻善業惡業應自考也。

     合注。

    此日誦戒。

    名為布薩。

    正呼為褒灑陀。

    褒灑是長養義。

    陀是淨義。

    言長養善法。

    淨除不善也。

    佛尚自誦。

    何況餘人。

    佛既自誦。

    益知至佛乃廢之說。

    非盡理矣。

     疏。

    汝等下。

    凡舉五位人。

    一。

    發心。

    謂共地菩薩。

    二。

    十發趣謂初十心。

    依梵網列名。

    一舍。

    二戒。

    三忍。

    四進。

    五定。

    六慧。

    七願。

    八護。

    九喜。

    十頂心。

    三。

    十長養。

    謂中十心。

    一慈。

    二悲。

    三喜。

    四舍。

    五施。

    六好說。

    七益。

    八同。

    九定。

    十慧。

    四。

    十金剛。

    後十心。

    一信。

    二念。

    三回向。

    四達。

    五圓。

    六不退。

    七大乘。

    八無相。

    九慧。

    十不壞心。

    五十地。

    謂登地以上。

    一體性平等地。

    二體性善方便地。

    三體性光明地。

    四體性爾炎地。

    五體性慧照地。

    六體性華光地。

    七體性滿足地。

    八體性佛吼地。

    九體性華嚴地。

    十體性入佛界地。

     共地菩薩者。

    十信發心。

    與佛共地。

    一雲即三乘共十地也。

    發趣長養金剛。

    分初中後。

    名三十心。

    初十心。

    即住位。

    中十心。

    即行位。

    後十心。

    即向位十地。

    平等地至入佛界地。

    即歡喜至法雲十地是也。

    此三十心十地。

    與華嚴諸經。

    名小不同。

    其實則一。

    亦誦者。

    舉況之辭。

    菩薩尚誦。

    何況凡小。

    問。

    此言共地。

    與善戒中分十二住為七地。

    六菩薩地。

    一菩薩如來共地。

    同異何如。

    答。

    彼要其終。

    以果言也。

    謂菩薩修行至此。

    同如來故。

    此原其始。

    以因言也。

    謂初發心即同如來故。

    又此經以心地為宗。

    此三十心。

    正心地種種法門。

    十重四十八輕。

    皆三十心中戒心中出。

    如制戒中所明。

    問。

    十地何不言心。

    答。

    三十心是十地之因。

    至十地。

    則所發心。

    成就圓滿。

    上荷佛法。

    下載衆生。

    有地之象。

    故易心言地。

    實心外無地也。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

    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疏。

    口能出光名緣。

    必有繇緻名因。

     發隐。

    意謂有緣必有因故光。

    光是所得之果。

    必有因以緻之也。

    非青黃色心。

    不堕妄境妄情。

    凡小之果也。

    非有無。

    不堕執斷執常。

    偏見之果也。

    非因果。

    不堕有修有證。

    權乘之果也。

    此心地戒。

    本自超情境。

    離斷常。

    絕修證。

    故其得果如是。

    問。

    既曰有因。

    曰得果。

    又曰非因果法。

    何也。

    答。

    有二義。

    一者。

    非世間因果。

    二者。

    非因非果。

    乃所以為正因正果也。

    是諸佛等者。

    諸佛正徧知海汪洋無盡。

    此心地戒為之本源也。

    菩薩萬行開敷。

    成就妙果。

    此心地戒為之根本也。

    一切衆生。

    生生不窮。

    乃至後當作佛者。

    亦此心地戒為之根本也。

    徹聖通凡。

    鹹因此戒。

    戒因清淨。

    淨極光通。

    有自來矣。

     合注。

    此光即表無作戒體。

    此無作戒。

    全以性德為其本因。

    故非無因既是全性所起。

    即複全體是性。

    是故非青黃。

    乃至非因果法。

    非青黃等色。

    非分别識心。

    不堕凡愚妄情妄境果也。

    非有非無。

    不堕邪見斷常果也。

    非因果法。

    不堕權小有修有證果也。

    不堕此等諸果。

    乃是法身妙果。

    既是法身妙果。

    亦即成佛真因。

    故諸佛菩薩大衆佛子。

    皆以此為本源。

     是故大衆諸佛子。

    應受持。

    應讀誦。

    應善學。

     發隐。

    受者。

    領納不拒。

    持者。

    操執不忘。

    讀誦者。

    口演其文。

    善學者。

    力行其事。

    舊本善學上無應字。

    連下文佛子為句。

    似為穩當。

    後十重結文中。

    有善學諸仁者句。

    與此正合。

     佛子谛聽。

    若受佛戒者。

    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邱。

    比邱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金剛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發隐。

    黃門。

    内宦之通稱。

    金剛神者。

    有大威力。

    能捍外魔。

    護佛法。

    喻如金剛也。

    變化人。

    非如來所作化人。

    應是天龍鬼畜變化而成者也。

    以要言之。

    一切種類。

    皆可作戒器。

    但須能解法師語耳。

    受戒者便得清淨。

    如百川入海。

    同一鹹味也。

     聲聞秉佛剃染。

    若不揀擇。

    恐損正法。

    故重難輕遮。

    稽防特甚。

    菩薩專主利生。

    若不兼容。

    化度有限。

    故淫賤鬼畜。

    容納無餘。

     合注。

    金剛神。

    亦名執金剛神。

    亦名金剛力士。

    持杵随侍諸佛者。

     佛告諸佛子言。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

    一切菩薩已學。

    一切菩薩當學。

    一切菩薩今學。

    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應當學。

    敬心奉持。

     發隐。

    非菩薩者。

    失現在大乘之名。

    非佛種者。

    失當來極位之果。

    相貌者。

    戒雖無形。

    而有可持守。

    亦雲相貌。

     ○第一殺戒 合注。

    此等皆是後人科文。

     發隐。

    淫者。

    生死之原。

    聲聞怖生死。

    故淫先。

    殺者。

    慈悲之敵。

    大士大悲。

    普度。

    故殺先。

     疏。

    淫欲非性罪。

    殺是性罪。

    言殺。

    斷他命故。

    五陰相續有衆生。

    而今斷此相續。

    故雲殺也。

    七衆同犯。

    聲聞五衆。

    大同小異。

     合注。

    七衆者。

    一比邱。

    二比邱尼。

    三式叉摩那。

    四沙彌。

    五沙彌尼。

    六優婆塞。

    七優婆夷。

    前五是出家。

    後二是在家。

    大同小異者。

    大謂大乘七衆。

    小謂聲聞七衆。

     發隐。

    五衆者。

    揀在家二衆。

    純舉出家也。

     同者。

    同不許殺。

    異者。

    略三事。

    一開遮異。

    大士見機得殺。

    聲聞雖見不許。

     發隐。

    如殺一人而救多人。

    斷色身而全慧命。

    乃大士之宏規。

    非聲聞力量所及。

    故菩薩開聲聞遮。

     二色心異。

    大士制心。

    聲聞制色。

     發隐。

    制心。

    則并絕殺心。

    制色。

    則僅除殺事。

     三輕重異。

    大士害師犯逆。

    聲聞非逆。

     發隐。

    師能長養法身。

    是佛種。

    子故大士害之犯逆。

    聲聞無望成佛。

    故輕。

    若恃此而故害師。

    則出於有心。

    必堕無間。

     又大士重。

    重於聲聞重也。

     佛言。

    若佛子。

    若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

    贊歎殺。

    見作随喜。

    乃至咒殺。

    殺因。

    殺緣。

    殺法。

    殺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發隐。

    受佛大戒即佛所生。

    行當紹隆佛種。

    有子之義。

    毋自輕也。

     疏。

    自殺。

    謂自害他命。

    凡三種法。

    内色。

    外色。

    内外色。

     合注。

    内色。

    謂手足等。

    外色。

    謂刀杖木石等。

    内外色。

    謂手執刀杖等。

    令前人命斷。

    名之為殺。

    教人殺者。

    或面教。

    或遣使或作書等。

     方便殺者。

    殺前方便。

    所謂束縛系等。

     發隐。

    繇束縛系等而後殺也。

     合注。

    或指示道路。

    令前人捕獲。

    亦名方便。

    贊歎殺者。

    前人本無殺心。

    贊譽令起。

    随喜殺者。

    前人先有殺心。

    獎勸令成。

     咒殺。

    謂毗陀羅等。

    雖假餘緣。

    亦皆同犯。

     發隐。

    毗陀羅。

    惡咒名。

    假餘緣者。

    雖非全用咒殺。

    而惡心魇魅咒為之主也。

     合注。

    乃至咒殺者。

    作起屍咒。

    及伏弩火坑等種種惡事。

    具如五戒相經廣明△殺因者。

    心欲前人命斷。

    殺緣者。

    方便助成其事。

    殺法者。

    刀劍坑弩毒藥咒術等。

    殺業者。

    前人命根不得相續。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下及微細有情。

    如蜎飛蠕動等。

    不得故殺者。

    揀非誤傷。

     常住慈悲心。

    兩解。

    一雲應學常住佛起慈悲。

    二雲心恒應常住慈悲之地。

    孝順心。

    秉教不惱他。

     發隐。

    殺事逆天悖理。

    即是不孝不順。

     方便救護。

    非直爾不惱。

    乃應涉事救解。

     發隐。

    但能不惱。

    差可免愆。

    若不救護。

    何名大士故不殺仍應救生。

    不盜仍應布施。

    後皆例此。

    合注。

    恣心者。

    因貪起殺。

    不知制止。

    快意者。

    因瞋起殺。

    洩其怨恨。

    是菩薩者。

    繇本受戒。

    故有此名。

    波羅夷罪者。

    此雲棄罪。

    犯此戒者。

    永棄佛海邊外。

    永失妙因妙果。

    亦雲堕罪。

    犯此戒者。

    堕落三途。

    亦雲他勝處法。

    受菩薩戒。

    本欲破壞煩惱。

    摧伏魔軍。

    今犯此戒。

    反被煩惱所勝。

    又被魔軍所勝。

    亦雲是極惡法。

    亦雲是斷頭法。

    亦雲如斷多羅樹心。

    如針鼻缺。

    如大石破二分等。

     發隐。

    波羅夷。

    此雲極惡。

    又雲棄。

    言極惡罪大。

    永為棄物。

    僧祗律三義。

    一退沒義。

    道果喪失故。

    二不共住義。

    法衆不容故。

    三堕落義。

    死入地獄故。

     合注。

    此戒具二業成罪。

    一性業。

    二遮業。

    性業者。

    雖不受佛戒。

    世間法爾有罪。

    如輪王十善。

    亦制殺生。

    國制殺人。

    會須償命。

    遮業者。

    佛制之所遮止。

    犯者得破戒罪。

    此之殺業。

    不受戒人。

    但得性罪。

    已受戒者。

    兼得性遮二罪也。

    問。

    同一殺盜淫妄等事。

    未受戒人。

    止得一罪。

    已受戒人。

    反得二罪。

    則受戒乃招罪之途。

    有損無益。

    答。

    受佛戒。

    即入佛位。

    皆名第一清淨。

    功德豈可思議。

    惟其持者功德力大。

    所以破者罪業倍深。

    功德力大。

    必宜秉受。

    罪業倍深。

    必宜莫犯也。

    【科】此戒備四緣成重。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有殺心四前人命斷。

    一是衆生者。

    略為三品。

    上品謂諸佛聖人。

    父母師僧。

    佛不受害。

    但令惡心出其身血。

    即犯逆罪。

    害阿羅漢。

    犯逆。

    三果以下。

    但犯重。

    菩薩取發趣以上。

    害者犯逆。

    害外凡位。

    未入畢定性者。

    但犯重。

    殺父。

    殺母。

    殺和尚。

    殺阿阇黎。

    同犯逆罪。

    中品謂一切人天。

    害皆犯重。

    下品謂四趣衆生。

    修羅鬼神畜生等。

    此有兩解。

    一雲同重。

    大士防殺嚴故。

    一雲但輕垢。

    在重戒中兼制。

    以非道器故。

    文雲有命者。

    舉輕況重耳。

    二衆生想者。

    有當。

    有疑。

    有僻。

    共成六句。

    謂實是衆生。

    實衆生想。

    實非衆生。

    非衆生想二句為當。

    實是衆生。

    心中疑為是衆生耶。

    非衆生耶。

    實非衆生。

    心中疑為是衆生耶。

    非衆生耶。

    二句為疑。

    實是衆生。

    心中決謂非衆生想。

    實非衆生。

    心中決謂是衆生想。

    二句為僻。

    若衆生衆生想。

    衆生疑。

    殺者犯重。

    若衆生非衆生想。

    如見蛇誤以為繩。

    見蟲誤以為土。

    雖斫之撚之。

    本無殺心。

    無犯戒罪。

    若非衆生作衆生想及疑。

    如見繩誤以為蛇。

    見土誤以為蟲。

    斫之撚之。

    雖無所害。

    具有殺心。

    犯輕垢罪。

    若非衆生非衆生想。

    此全無罪。

    又聖人聖人想。

    父母父母想。

    師僧師僧想。

    人天人天想等。

    各有六句。

    結判逆與非逆。

    若重若輕。

    可以例知。

    三殺心者。

    謂惱害前境。

    願其命斷。

    正是業主。

    殺心複二。

    一通心。

    二隔心。

    通心者。

    如漫作坑弩。

    漫為燒斫。

    随有死者。

    皆悉犯重。

    都無死者。

    犯方便罪。

    隔心者。

    本為此人作殺方便。

    誤傷彼人。

    於彼人都無殺心。

    故不結罪。

    仍於此人邊結方便罪。

    四前人命斷者。

    色心連持相續不斷。

    名為命根。

    今使不得相續。

    故成殺業。

     發隐。

    或問沙門專慈悲之業。

    王臣主生殺之權。

    有罪不誅。

    何以為國。

    答。

    準見機得殺之例。

    則有罪而殺。

    殺何犯焉。

    況斷死必為流涕。

    三覆然後行刑。

    是國政佛心。

    兩無妨礙也。

    問。

    人可見機。

    物應無論。

    是以太牢享帝。

    大烹養賢。

    雲何王臣。

    制殺畜類。

    答。

    人惟犯惡而服上刑。

    物成何罪而就死地。

    且神享克誠。

    不妨[袖-由+龠]祭。

    孔樂蔬水。

    豈必肥甘。

    宴享用牲。

    蓋佛法未入中國之權教耳。

    執為常法可乎。

    即如梁武帝面為犧牲。

    祀先之禮既成。

    殺生之戒不破。

    亦曲盡權宜之法。

    然而準孔子謂象人而葬為無後之義。

    則梁武之行。

    君子猶不滿焉。

    何也。

    以其象牲以祀。

    彼生固無傷。

    而吾心則已薄也。

    奈何用真牲而不恤也。

    吾知拘墟之見。

    必執人畜貴賤之說以相難。

    而有生同原之理。

    則彼不知。

    人死為羊。

    羊死為人之言。

    則彼不信。

    吾其如之何哉。

    有志者。

    亦自淑其身而可矣問。

    牛羊犬豕。

    可弗殺矣。

    豺狼當道。

    虎豹食人。

    則将如之何。

    答。

    猛獸懷德而渡河。

    鳄魚感誠而遠徙。

    果能如是。

    安用殺為。

    其或不然。

    捕蝗斬蛟。

    除害為民。

    等國常刑。

    應所不禁。

     合注。

    凡於戒律。

    須善識開遮。

    唐譯菩薩戒本雲。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善權方便。

    為利他故。

    於諸性罪。

    少分現行。

    繇是因緣。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謂如是菩薩。

    見劫盜賊。

    為貪财故。

    欲殺多生。

    或複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

    或複欲造多無間業。

    見是事已。

    發心思惟。

    我若斷彼惡衆生命。

    堕那落迦如其不斷。

    無間業成。

    當受大苦。

    我甯殺彼。

    堕那落迦。

    終不令其受無間苦。

    如是菩薩意樂思惟。

    於彼衆生。

    為當來故。

    深生慚愧。

    以憐愍心。

    而斷彼命。

    繇是因緣。

    於菩薩戒。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此則大悲增上。

    純以代苦之心。

    而行殺業也。

    深生慚愧明其不自以為功能。

    以憐愍心。

    明其實無一念瞋忿。

    故雖甘受犯戒之罪。

    而究竟無違犯耳。

    倘私念未忘。

    或貪圖功德。

    駕言於大士宏規。

    豈能免性遮二業哉。

     又須明異熟果報。

    異熟者。

    異時而熟。

    異處而熟異時者。

    今生造業。

    或現生受報。

    或來生受報。

    或無量生後受報。

    異性者。

    造業通於三性。

    謂善不善。

    無記。

    受報惟屬無記之性。

    異處者。

    人中造業。

    六道酬償也。

    此殺生罪。

    果報何如。

    華嚴二地品雲。

    殺生之罪。

    能令衆生堕於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解曰三塗是正報。

    人中是餘報也。

    上殺堕地獄。

    中殺堕畜生。

    下殺堕餓鬼。

    或約前文三品衆中分上中下。

    或約殺心猛弱分上中下。

    或雖造上罪。

    殷勤悔過。

    轉成中下雖造下罪。

    護過飾非。

    不知慚愧。

    轉成中上。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殺生。

    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一。

    於諸衆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衆生。

    起大慈心。

    三。

    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

    身常無病。

    五。

    壽命長遠。

    六。

    恒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

    常無惡夢。

    寝覺快樂。

    八。

    滅除怨結。

    衆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

    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随心自在壽命。

    解曰。

    離十惱法。

    是花報。

    自在在壽命。

    是果報也。

     ○第二盜戒 合注。

    不與而取他物。

    名之為盜。

     疏。

    七衆同犯。

    聲聞五衆有同有異。

    同者皆不應盜。

    異者有三。

    一開遮異。

    如見機得不得等。

    大士為物。

    種種運為皆得。

    聲聞自度。

    必依規矩。

     發隐。

    非菩薩至公無我。

    大慈利物。

    不得見機辄開也。

     聲聞人。

    佛滅後盜佛物輕。

    菩薩恒重。

     發隐。

    良由聲聞止為一身。

    菩薩紹隆三寶。

    應護持所有。

    增益所無。

    而反取之。

    是監守自盜也。

    豈不倍常人一等。

     又本應與他外命反取豈是大士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