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二

關燈
名不犯。

     十一。

    語須決定 菩薩如是見。

    如是語。

    菩薩不應樂於涅盤。

    不應背涅盤。

    不應畏煩惱。

    不應滅煩惱。

    何以故。

    菩薩三阿僧祗往來生死故。

    如是語者。

    犯重垢罪。

    何以故。

    如菩薩樂於涅盤。

    畏於煩惱。

    比於聲聞。

    千萬倍不可為喻。

    何以故。

    聲聞之人。

    順自為己。

    菩薩常為一切衆生故。

    菩薩雖處有漏。

    於滅煩惱而得自在。

    過於羅漢處無漏者上。

     十二。

    自護身口 若菩薩起身口業。

    應自防護。

    莫使他人慢堕罪。

    若故不自護。

    使他堕罪者。

    犯重垢罪。

    若不作意自護。

    放散所作。

    生他罪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外道。

    若随出家。

    如法所作。

    若值多瞋惡人。

    是名不犯。

     十三。

    随權行杖 菩薩見前衆生。

    須加杖痛。

    然後有利。

    自護不治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利少苦多。

    是名不犯。

     十四。

    戒報雠 菩薩以罵報罵。

    以瞋報瞋。

    以打報打。

    以牽挽者。

    犯重垢罪。

     十五。

    鬥即忏悔 菩薩與他共鬥。

    及共相嫌。

    惡心瞋心。

    若憍慢心。

    不如法悔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放逸。

    一不求悔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彼外道要作非法。

    若彼喜鬥。

    怨更增上。

    若知彼人終不受悔。

    若向彼悔。

    起彼重慢。

    是名不犯。

     十六。

    允受彼悔 菩薩共他嫌恨。

    他如法求悔。

    菩薩惡心不受。

    為惱他者。

    犯重垢罪。

    若無瞋心不受他悔。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惡非法。

    是名不犯。

     十七。

    修忍不瞋 菩薩瞋他受者。

    瞋事不休息者。

    犯重垢罪。

    不犯者。

    若常制之。

    瞋心猶起。

    是名不犯。

     十八。

    權畜徒衆 菩薩受畜徒衆。

    但為給事。

    及與衣食。

    是名不犯。

     十九。

    勤護齋戒 菩薩起懶惰意。

    樂於非時食。

    貪着睡眠。

    若倚若卧者。

    犯重垢罪。

    不犯者。

    若病若犯。

    無巧便。

    若道路行極。

    若常制之。

    是名不犯。

     二十。

    不說世樂 菩薩以染着心。

    談說世樂事者。

    犯重垢罪。

    若忘誤說。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有人問。

    正心少說。

    若談異聞。

    若談論法事。

    是名不犯。

     二十一。

    為法謙求 菩薩樂欲坐禅。

    知他有法。

    以瞋慢心。

    不能下意從他求受法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心。

    不求受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巧便。

    若知彼人不順法教。

    若自有巧便多聞。

    攝其心者。

    是名不犯。

     二十二。

    勤觀對治 菩薩起欲界欲。

    不觀對治。

    疾除滅者。

    犯重垢罪。

    不犯者。

    常勤欲滅。

    欲心猶起。

    是名不犯。

    如欲。

    餘蓋亦爾。

     二十三。

    不着禅定 若菩薩貪味於禅。

    着功德者。

    犯重垢罪。

    不犯者。

    常欲舍着。

    着心猶起。

    是名不犯。

     二十四。

    不輕二乘 菩薩如是見。

    如是語。

    菩薩不應聽受誦學聲聞法藏。

    菩薩之人。

    用學是為。

    作是語者。

    犯重垢罪。

    何以故。

    菩薩於外道經書。

    尚應當學。

    何況佛語。

    不犯者為欲調伏聲聞入大乘故。

    是名不犯。

     二十五。

    不學二乘 菩薩法藏。

    一向舍置。

    貪學讀誦聲聞經者。

    犯輕垢罪。

     二十六。

    不習外典 菩薩有佛經藏。

    不能勤學。

    乃更勤學外道俗典。

    犯重垢罪。

    不犯者。

    若極根利。

    一聞能持。

    同佛語者。

    取用助化。

    以彼妙辭。

    助明佛法。

    於佛法。

    於佛經義。

    意不傾動。

    是名不犯。

    菩薩欲學外道經典。

    應如上學。

    若於中受。

    樂生着心。

    不如服苦藥者。

    犯重垢罪。

     二十七。

    不謗深義 菩薩若聞菩薩法藏。

    甚深秘密第一實義。

    不思議事。

    純是諸佛菩薩境界。

    於此義中。

    生誣謗心。

    言此義無益。

    非佛所說。

    不能佑利一切衆生。

    作是謗者。

    犯重垢罪。

    不犯者。

    若思惟定義。

    若方便說。

    菩薩聞於甚深義時。

    若不生信。

    以不谄心。

    為生信故。

    應作是念。

    我不應爾。

    我如盲者。

    無有慧眼。

    佛口所說。

    我雲何謗。

    如是菩薩自責由癡。

    是佛境界。

    非我所及。

    若能如是。

    是為正行。

    若意不解。

    不生诽謗。

    是名不犯。

     二十八。

    不毀他人 菩薩為飲食故。

    以瞋惡心。

    自贊毀他。

    犯重垢罪。

    不犯者。

    若為伏外道。

    若伏憍慢。

    增長佛法。

    若為不信者信。

    已信者增。

    是名不犯。

     二十九。

    随宜聽法 菩薩有說法家。

    若說毗尼處。

    大法會處。

    瞋嫉慢心。

    不往聽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心。

    不往聽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自不聞。

    又無人喚。

    若病。

    若無巧便。

    若知彼說法。

    不順義理。

    若知說者於己有難。

    若知彼說更無異聞。

    若得總持。

    自多聞。

    若勤修善根。

    是名不犯。

     三十。

    任倩共作 菩薩有人來倩。

    我有事緣。

    當為營辦。

    所謂共去共還。

    營佐衆事。

    有所營了。

    守護财物。

    和合鬥訟。

    經辦飲食。

    修福德業。

    若一二事。

    不為作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不為。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巧便。

    若自有事。

    若彼能辦。

    若不相倩。

    若無益事。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無他倩。

    若報他作。

    勤修善根。

    若自暗鈍。

    恐失業次。

    若有僧限。

    護多人意。

    是名不犯。

     三十一。

    慈心瞻病 若菩薩。

    見病衆生。

    以惡心瞋心。

    不贍養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不養。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自有病。

    若無巧便。

    若倩他看。

    若彼病者。

    自有眷屬。

    若知病者。

    能自經給。

    若久病。

    若人猶能起止。

    若欲勤修增上善根。

    若極自暗鈍。

    恐失黨次。

    若失看病。

    如病。

    餘貧窮苦惱。

    亦複如是。

    是名不犯。

     三十二。

    随宜教示 菩薩。

    見前衆生。

    應有利宜。

    無有方便而能發起。

    菩薩惡心瞋心。

    不教示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不教。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無方便。

    若使他教。

    若彼自有善知識。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示彼方便。

    更瞋反戾。

    無有敬愛心。

    強得自用。

    是名不犯。

     三十三。

    念報施恩 菩薩。

    衆生給施所須。

    應念其恩。

    若惡心瞋心。

    不念恩報恩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不報。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自無力。

    若無巧便。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欲念報。

    施主不受。

    是名不犯。

     三十四。

    慰喻亡失 菩薩。

    見人親裡死亡。

    若亡失财物。

    種種憂苦。

    若惡心瞋心。

    不往慰喻者。

    犯重垢罪。

    不犯者。

    如前倩菩薩中說。

     三十五。

    索物須與 菩薩。

    有人從索飲食所須。

    不與者。

    犯重垢罪。

    不犯者。

    若自無物。

    若索不淨物。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王所制。

    若護僧限。

    是名不犯。

     三十六。

    誨給弟子 菩薩。

    弟子應随時教誨。

    若弟子有乏。

    應從笃信人邊勸索供給。

    若惡心瞋心。

    不教誨。

    不供給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心。

    不教供給。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護僧限。

    若病。

    若無巧便。

    若倩人教。

    若弟子福德能緻供養。

    若弟子本是外道。

    無好善心。

    是名不犯。

     三十七。

    慈心護他 菩薩。

    以瞋心惡心。

    不護他意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放逸。

    不護他意。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非法事。

    若病。

    若有僧限。

    護多人意。

    若外道。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是名不犯。

     三十八。

    贊揚他善 菩薩。

    見他德行。

    不能稱贊。

    以惡心瞋心隐藏他善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放逸。

    不稱他善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知彼人不樂贊歎。

    若病。

    若無巧便。

    若為調伏滅惡增善。

    若護僧限。

    若知聞贊更生驕慢。

    若彼無實德。

    若言似善。

    實無善義。

    若為外道。

    若贊時未到。

    是名不犯。

     三十九。

    如法治衆 菩薩。

    為多人頭首。

    見諸眷屬。

    不如法事。

    應呵應擯。

    若瞋心惡心。

    舍不呵治者。

    犯重垢罪。

    若懶惰放逸。

    不教呵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知彼人惡性健瞋。

    不受教呵。

    若待時教呵。

    若畏破僧。

    若知彼質直。

    宿習少羞。

    喜數犯悔。

    是名不犯。

     四十。

    随機應現 菩薩。

    有神通變化。

    應為衆生。

    随時變現。

    或方便恐怖。

    令生信心。

    若畏信施。

    不現變化者。

    犯輕垢罪。

    不犯者。

    若人深着惡法邪見。

    若是外道。

    若罵賢聖。

    若着邪見。

    若狂苦痛。

    是名不犯。

     持戒獲益分第四 菩薩戒聚成就。

    具足無量妙果。

    以是戒聚因緣力故。

    具足屍波羅蜜。

    受者雖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得具足五事功德。

    一者。

    常為諸佛菩薩所護念。

    二者。

    受常淨樂。

    三者。

    臨終無悔。

    四者。

    舍身得生諸佛世界。

    五者。

    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受持菩薩戒者。

    不自為身。

    唯為利他。

    及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戒。

    悉是過去未來現在。

    恒河沙等諸佛菩薩之所成就。

    乃至十方諸佛菩薩。

    亦複如是。

    菩薩弘慈。

    普恩及六道衆生。

    三塗八難苦惱。

    十方無不蒙益。

     功德不可計  福慧如虛空  略說其要竟  歡喜禮奉行  普發菩提心  福慧命得成  慈悲男女長  喜舍次第生  一切成佛道  永盡無有餘  十方同其願  巍巍無極尊 無師自受分第五 欲為菩薩優婆塞。

    放逸五戒威儀者。

    若無師從受處。

    爾時受者若無師。

    應向佛像前。

    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

    應如是作禮。

    偏袒右肩。

    胡跪合掌。

    應如是言。

    我某甲。

    白十方佛。

    及住大地諸菩薩等。

    今於諸佛前。

    欲受一切戒。

    學一切菩薩戒。

    優婆塞五戒威儀。

    攝一切善法菩薩戒。

    為利衆生戒。

    是戒。

    過去諸菩薩已學。

    未來諸菩薩當學。

    現在諸菩薩今學。

    我亦如是學。

    第二第三。

    亦如是說竟。

    其餘諸事。

    應如前廣說。

     具五遠離分第六 離欲優婆塞。

    具行五戒。

    遠離身四惡。

    一者殺。

    二者盜。

    三者淫。

    四者飲酒。

    遠離口五惡。

    一者妄語。

    二者惡口。

    三者兩舌。

    四者無義語。

    五者绮語。

    遠離五邪命。

    一者賣肉。

    二者沽酒。

    三者賣毒。

    四者賣衆生。

    五者賣兵仗。

    遠離嚴飾五事。

    一者香。

    二者華。

    三者璎珞。

    四者香油塗身。

    五者香熏衣。

    遠離放逸五事。

    一者歌。

    二者舞。

    三者作樂。

    四者嚴飾樂器。

    五者不往觀聽。

    此五戒。

    随力所堪。

    若能終身具持五為上。

    若不能。

    随持多少年月日夜。

    乃至須臾。

    亦得暫持。

    不但如持全。

    念佛臨涅盤。

    敕四大聲聞。

    及六應真。

    吾滅度後。

    如是真法之中。

    若出家二衆。

    淨持禁戒。

    及在學二衆。

    随力多少。

    心次近持上戒者。

    若造房舍床蓐。

    衣服飲食。

    一切順道資生之具。

    施四方僧。

    及諸賢聖。

    汝等盡應受請。

    若不受者得罪。

    以此觀之。

    賢聖不遠。

    感至則應。

    若作功德。

    先當竭力受持上戒。

    然後至心請四方僧。

    及諸賢聖。

    若不能終身。

    至一日一夕者善。

    若不能者。

    設供之時便受。

    罷便止。

    此諸賢聖。

    皆來受請。

     如法忏悔分第七 若有所犯。

    即如法悔。

    此一切菩薩。

    犯當突吉羅罪。

    當向大小乘人。

    能解說。

    能受悔者。

    如法忏悔。

    若菩薩以增上煩惱。

    犯波羅彜處法者。

    失律儀戒。

    應當更受。

    若中煩惱。

    犯波羅彜處法者。

    當向三人。

    若過三人。

    長跪合掌。

    作突吉羅忏悔。

    所犯罪多。

    作是說言。

    大德。

    憶念我某甲。

    舍菩薩毗尼。

    如所稱事。

    犯突吉羅罪。

    餘如比邱突吉羅罪忏悔法說。

    若下煩惱。

    犯波羅彜處法。

    及餘所犯。

    向一人忏。

     此下有禮三寶。

    并發心立願。

    禮四方佛儀則。

    及受繩床法。

    受錫杖法。

    結座移行受食等法。

    以系戒外餘文。

    未錄。

    閱藏自悉。

     附辯五則 一辯禀戒 按諸律部。

    戒分七衆。

    名位各别。

    在家出家。

    倫次不同。

    其出家五衆。

    俱可作在家禀戒之師。

    其義有二。

    一。

    謂發心定期。

    恐大僧難遇。

    有失利益。

    若有比邱。

    當從求受。

    若無比邱。

    即於比邱尼前求受。

    若二部大僧俱無。

    即於式叉摩那尼受。

    若式叉亦無。

    即於沙彌前受。

    若上四衆無者。

    即於沙彌尼前受。

    此則約應期開受。

    二。

    謂雖有比邱。

    而不持戒。

    可從持戒比邱尼所受。

    或雖有比邱尼。

    傥持戒亦未潔。

    乃至從持戒沙彌尼所受。

    此則開聽從人。

    若有比邱。

    而複持戒。

    别從餘衆乞受戒者。

    此則不開。

    須依大僧所受為正。

    五戒如此。

    八關齋戒亦然。

    乃至菩薩大戒。

    在出家五衆菩薩受。

    例此可推。

    又菩薩戒有二種。

    一梵網。

    二本部。

    當随宜受一。

     二辯稱禮 夫佛門之有七衆。

    如儒職之有九品。

    雖同一臣屬。

    而尊卑不失其次。

    此乃住世大禮。

    不可紊亂也。

    迩來缁素。

    名位不别。

    冒認法屬。

    或曾歸依起名。

    或曾禀受戒品。

    謬與出家同派。

    遂以師兄弟稱。

    至在下者。

    呼之為師侄輩。

    讵止僧俗違制。

    抑且反索禮敬。

    甚至罵辱等事。

    按地藏十輪經雲。

    於歸我法而出家者。

    若是法器。

    若非法器。

    剃除須發。

    被服袈裟。

    諸弟子所。

    不生恭敬。

    惱亂呵罵。

    或加楚撻。

    或閉牢獄。

    乃至斷命。

    此於三世諸佛。

    犯諸大罪。

    斷滅善根。

    乃至決定當生無間城獄。

    究斯源委。

    皆由為師者。

    多存情愛。

    苟就利養以違法。

    緻居家者。

    不聆嚴訓。

    憍矜富貴以慢僧。

    嗚呼。

    魔風日作。

    法道陵夷。

    冀諸缁素。

    欽遵佛制。

    恪理僧倫。

     三辯衣制 按律所制。

    在家男女。

    禀受優婆塞。

    優婆夷戒者準成實論。

    聽蓄一禮忏衣。

    名曰缽咤(梵語缽咤。

    唐言缦條。

    缦謂無文。

    即一幅[疊*毛]也)唯異俗服。

    染作壞色。

    不同僧衣割截縫成以表田相。

    缦條而言禮忏衣者。

    但令禮敬三寶。

    旋繞殿塔。

    讀誦經典。

    熏修忏法。

    一一許着。

    善業一畢。

    應随即去之。

    若家庭飲食。

    市裡遊行。

    一切時中。

    皆不許着。

    迩來居家受戒者。

    多形是俗侶。

    濫着田衣。

    出入城市。

    往來伽藍。

    壞僧伽之表相。

    違法王之制儀。

    如斯披着。

    豈罪受者。

    謬行仍歸師家。

    若遵梵網明條。

    在家二衆菩薩。

    全無三衣缽杖之說。

    若依優婆塞戒經。

    但雲儲畜僧伽黎衣缽錫杖。

    亦無言其披者(殆預備施僧耳。

    施已即更造新儲畜)。

    冀諸仁者。

    見家在善信。

    欲受戒者。

    先當将此衣制。

    而為諄誨。

    仰遵佛敕。

    光樹正法。

     四辯忏誦 按律中。

    在家二衆受戒。

    或有毀犯者。

    逢月十四。

    二十九初夜。

    當往僧中忏悔。

    黑白半月(每月三十名黑月。

    十五日名白月)。

    正布薩日(梵語布薩。

    此翻說戒)。

    應誦戒經。

    其小乘在自舍。

    誦五戒相經。

    及戒消災經。

    其大乘在家二衆。

    所受戒相有殊。

    一是梵網十重四十八輕。

    此則僧俗菩薩。

    七衆同受。

    一是優婆塞戒經。

    六重二十八輕。

    唯攝居家。

    不收出家。

    此世尊應機制止。

    施法由人。

    若受十重四十八輕者。

    半月布薩。

    當詣有菩薩僧界聽誦。

    傥近處無有僧坊。

    本宅佛堂。

    許自誦之。

    若受六重二十八輕者。

    唯在自舍佛像前跪誦。

    縱是近有僧坊。

    不得聽誦。

    以戒相不同故。

    兩經戒相。

    已具本集。

    茲不錄。

     五辯謬稱 按大小二乘。

    經律論藏。

    在家受戒。

    唯優婆塞優婆夷二衆。

    未見童女(即未嫁閨女)受戒。

    即得稱式叉摩那者。

    今時傳戒。

    訛誤頗多。

    至於式叉摩那一種。

    尤為訛誤之甚。

    茲不可以不辯。

    梵語式叉摩那。

    此雲學戒女。

    是出家沙彌尼。

    受此戒。

    可學大比邱尼戒也。

    按佛世。

    諸尼辄度人。

    出家受具戒。

    以不知戒相。

    故造作非法。

    佛言。

    應與二歲學戒羯磨(二歲。

    即兩年也)。

    令先習學已。

    然後受具。

    一切大尼戒。

    皆應學之。

    除自手取食。

    授食與他。

    故諸經律論忏中。

    出家五衆次第。

    式叉尼居沙彌之上。

    以其具學大尼戒故。

    所謂比邱。

    比邱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是也。

    至衆集會時。

    佛以儀式不便。

    雖大尼亦列沙彌之後。

    式叉尼列大尼後。

    故僧祇律雲。

    在比邱尼下。

    沙彌尼上坐。

    自有明中葉。

    封閉戒壇。

    屍羅軌則。

    幾不可聞。

    不唯學戒之法久廢。

    而式叉名義。

    亦罔聞知。

    至謂未剃發閨女。

    求受五戒者。

    為式叉摩那。

    以訛傳訛。

    至今不改。

    按大智度論。

    佛在世時。

    有一長者婦。

    不覺懷妊出家。

    受具足戒。

    其後身大轉現。

    諸長者譏嫌。

    比邱尼因此。

    制有二年學戒。

    受六法。

    然後受具足戒。

    文據此。

    則婦亦可作式叉摩那。

    不專指童女言矣。

    又論雲。

    式叉摩那有二種。

    一者。

    十八歲童女受六法。

    二者。

    夫家十歲。

    得受六法。

    文此則指童女言。

    夫家十歲。

    解者謂或因母亡。

    或母家貧苦。

    不能護養。

    即将小女。

    歸於夫家。

    已養十年。

    情窦漸開。

    又在夫家。

    難無欲事。

    又十八童女。

    雖未嫁而年已長。

    故須預防也。

    然不必論是女是婦。

    其為已出家者。

    則決定無疑。

    至其位收在沙彌之上。

    比邱尼之下者。

    以其出家志求具足。

    不過因妨嫌之意。

    暫遲二年。

    以為學戒之地。

    不比沙彌等。

    尚無具足志也。

    又此式叉尼。

    不同優婆夷所受戒相。

    故另有式叉尼學戒法等。

    茲不具述。

    據律所制。

    式叉摩那。

    的系出家尼。

    非在家閨女戒也。

    按華嚴經。

    善财童子。

    詣安住王都大城。

    欲參不動優婆夷。

    不知處所。

    無量人衆。

    鹹告之言。

    不動優婆夷。

    身是童女。

    在其家内。

    父母守護雲雲。

    據此。

    可見童女。

    亦稱優婆夷。

    更一明證矣。

     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