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乃能斷盡。
然一受戒。
即須折伏令斷。
不應以此因緣。
而作虛妄事也。
七。
問離五遊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五處所。
所不應遊。
屠兒。
淫女。
酒肆。
國王。
旃陀羅舍。
如是五處汝能離不。
旃陀羅。
此翻屠者。
或翻嚴幟。
謂惡業自嚴。
行時搖鈴持竹。
為幖幟故。
即今打狗。
及劊子手之類。
是也。
問。
屠兒。
淫女。
酒肆。
旃陀羅舍。
不遊可矣。
國王處亦不應遊。
豈優婆塞。
并不許出仕耶。
答。
菩薩優婆塞戒。
既從二十僧中秉受。
理應清淨自居。
樂道忘勢。
何得更遊國王。
類彼趨炎附勢者耶。
古來儒者。
亦有不事王侯。
高尚其志。
如子思孟子段幹薛柳之屬。
不一而足。
既受菩薩優婆塞戒。
自應如是矣。
八。
問離五不應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五事所不應作。
一者。
不賣生命。
二者。
不賣刀劍。
三者。
不賣毒藥。
四者。
不沽酒。
五者不壓酒。
如是五事。
汝能離不。
賣生命。
則傷慈悲。
賣刀劍。
毒藥。
則近殺業。
沽酒。
則招呼引召。
亂性迷魂。
西域壓油。
亦多損害蟲命。
故均名惡律儀也。
此方壓油。
不令先出蟲者。
無罪。
九。
問離三不作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複有三事。
所不應為。
一者不作羅網。
二者不作藍染。
三者不作釀皮。
如是三事。
汝能離不。
西土藍染。
亦多殺蟲。
名惡律儀。
此土不然。
亦應無罪也。
釀皮者。
以硝制皮。
然後可用。
既傷慈悲。
又複臭穢。
故不應作。
十。
問離二事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複有二事。
所不應為。
一者。
摴蒲圍碁六博。
二者。
種種歌舞伎樂。
如是二事。
汝能離不。
此等皆屬無記散亂邪業。
妨廢正道。
故不應為。
十一。
問離四人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四種人不應親近。
一者碁博。
二者飲酒。
三者欺诳。
四者沽酒。
如是四人。
汝能離不。
十二。
問離放逸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法放逸。
所不應作。
何等放逸。
寒時。
熱時。
饑時。
渴時。
多食飽時。
清旦暮時。
懅時(懅。
音渠。
懼。
怯也。
又心急也。
亦音據。
慚懼也)。
作時。
初欲作時。
失時。
得時。
怖時。
喜時。
賊難谷貴時。
病苦少壯年衰老時。
富時。
貧時。
為命财時。
如是時中。
不修善法(是名放逸)。
汝能離不。
十三。
問能作世事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先學世事。
既學通達。
如法求财。
若得财物。
應作四分。
一分應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屬。
二分應作如法販轉。
留餘一分。
藏積俟用。
如是四事。
汝能作不。
十四。
問離四寄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财物不應寄付四處。
一者老人。
二者遠處。
三者惡人。
四者大力。
如是四處。
不應寄付。
汝能離不。
十五。
問離四惡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四惡人。
常應離之。
一者樂說他過。
二者樂說邪見。
三者口軟心惡。
四者少作多說。
是四惡人。
汝能離不。
問。
菩薩應勸化一切惡人。
皆令修善。
今誡遠離四種惡人。
甯不違失菩提心耶。
答。
久修大士。
力堪化人。
初心菩薩。
應先自護。
若不遠離惡友。
必至受其熏染。
既遠離已。
令菩提心修習增長。
不患不能化度此輩也。
十六。
時僧兩滿 若言能者。
應令是人。
滿六月日。
親近承事出家智者。
智者複應至心。
觀其身四威儀。
若知是人能如教作。
過六月已。
和合衆僧滿二十人。
作白羯磨。
白者。
秉白也。
羯磨。
此翻為業。
亦翻所作。
亦翻辦事。
亦翻作法。
謂白衆作法。
為其成辦受戒事業也。
問。
外道求出家。
但制四月共住。
沙彌受具戒。
止須三師七證。
今此善人。
欲受優婆塞戒。
何故必令滿六月日。
觀四威儀。
能如教作。
方於二十僧中。
作白授戒。
豈出家尚易。
此反難耶。
又設有他緣。
不滿六月。
無二十僧。
亦可受否。
答。
此一種菩薩優婆塞。
乃是居士中尊。
與比邱内外夾輔。
共興佛法者。
故授法獨加慎重。
他緣既無開聽。
恐難輕許。
止可授通途五戒。
并梵網地持等戒耳(梵網。
即流通心地品。
地持。
即菩薩戒本經)。
十七。
正白羯磨 大德僧聽。
是某甲。
今於僧中。
乞受優婆塞戒。
滿六月中。
淨四威儀。
至心受持。
淨莊嚴地。
是人丈夫。
具男子身。
若僧聽者。
僧皆默然。
不聽者說。
此正作白羯磨文也。
由僧默然。
即是共許彼人作優婆塞。
從此便得為優婆塞。
故雲成辦事業也。
十八。
勸持受歸 僧若聽者。
智者複應作如是言。
善男子。
谛聽谛聽。
僧已和合。
聽汝持作優婆塞戒。
是戒即是一切善法根本。
若有成就如是戒者。
當得須陀洹果。
乃至阿那含果。
若破是戒。
命終當堕三惡道中。
善男子。
優婆塞戒。
不可思議。
何以故。
受是戒已。
雖受五欲。
而能不障須陀洹果。
至阿那含果。
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汝能憐愍諸衆生故。
受是戒不。
若言能受。
爾時智者。
次應為說三歸依法。
第二第三。
亦如是說。
受三歸已。
名優婆塞。
問。
雖受五欲。
不障聖果。
與惡邪見中。
所謂淫不障道何異。
答。
佛為出家人制斷淫欲。
彼乃妄雲淫不障道。
故名惡邪見也。
今佛為在家人。
但制邪淫。
不制非時食。
殘宿食等。
然苟依戒行持。
遵修念處。
便得證於初二三果。
故雲雖受五欲。
而能不障初果等也。
然彼設證阿那含果。
則正淫亦必永斷。
豈淫不障道之邪說哉。
問。
優婆塞何故不證第四阿羅漢果。
答。
由尚居家。
未斷殘宿食故。
不成應供德故。
問。
沙彌亦無殘宿食戒。
何故得證四果。
答。
沙彌雖未受殘宿戒。
而住僧伽藍内。
即可斷殘宿食。
故亦得證四果。
證四果已。
無漏戒與律儀戒共發。
即得名比邱也。
問。
斷邪。
已受三歸。
尋常五戒。
亦受三歸。
今既滿六月後。
二十僧中作白羯磨。
何須又受三歸。
答。
三歸是一切戒之本源。
故一切戒并由三歸而得。
但由期心各别。
故令所發無作。
亦各不同。
今正依此三歸。
得名菩薩優婆塞也。
十九。
問定所持 爾時智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谛聽谛聽。
如來正覺說優婆塞。
或有一分。
或有半分。
或有無分。
或有多分。
或有滿分。
若優婆塞受三歸已。
不受五戒。
是名優婆塞。
(但三歸菩薩優婆塞也)若受三歸。
受持一戒。
是名一分(一分戒菩薩優婆塞)。
受三歸已。
受持二戒。
是名少分(少分戒菩薩優婆塞也。
更有受三戒者。
名半分菩薩優婆塞。
前标半分。
今不重出。
但淨身三。
故僅名半也)若受三歸。
持二戒已。
若破一戒。
是名無分(受一戒而破。
亦名無分。
受三戒四戒五戒。
而破一戒。
亦名無分。
此略不說。
可以例知)。
若受三歸。
受持四戒。
是名多分。
若受三歸。
受持五戒。
是名滿分。
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
作滿分耶。
若随意說。
爾時智者。
當随意授。
問。
菩薩優婆塞戒。
雲何得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既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雲何授已。
複說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答。
此義今當辨。
佛之正法。
重在責實。
不重虛名。
以其雖是在家。
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滿六月中。
淨四威儀。
悅可僧意。
故於二十僧中。
作白羯磨。
受三歸依。
爾時即名為菩薩優婆塞。
縱令不受五戒。
亦必於此六重二十八輕。
應學應持。
但五種淨戒。
位粗實細。
似易實難。
故教令谛審思維。
甯可少受多持。
不可多受少持。
不受則已。
受則必持。
持則必當充類至義之盡。
極其精細。
方得名為一分優婆塞等。
當知始從不受五戒優婆塞。
一分優婆塞。
乃至滿分優婆塞。
總當學持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縱使六重二十八輕。
悉皆無犯。
僅稱滿分。
乃至一分。
以一分戒。
求其微細無缺。
亦甚不易故也。
故一一戒。
并攝六重二十八輕。
一一戒。
并能克證初二三果。
乃至遠階無上菩提。
惟佛方能圓滿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功德。
惟佛方名究竟一切。
究竟二分。
乃至究竟滿分戒耳。
縱令此生未即證果。
而但三歸。
定生人道。
一分戒。
定生四王天。
二分戒。
定生忉利天。
三分戒。
定生夜摩天。
四分戒。
定生兜率天。
滿分戒。
定生化樂他化等天。
若以此但三歸。
及一分戒等。
回向淨土。
定生極樂世界。
随功力之淺深。
分蓮華之九品。
約因辨果。
分毫不濫。
不啻如鏡寫形也。
願受持者。
圖此實益。
勿挂虛名。
二十。
正授六重 既授戒已。
複作是言。
優婆塞者。
有六重法。
謂從但三歸優婆塞。
乃至滿分。
皆有此六重法也。
二十一。
分列輕戒 第一不殺生 善男子。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乃至蟻子。
悉不應殺。
若受戒已。
若口教授。
若身自殺。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優婆塞。
旃陀羅優婆塞。
垢優婆塞。
結優婆塞。
是名初重。
雖為身命。
舉重以況輕也。
為身命尚不應殺。
況餘事耶。
乃至蟻子。
舉輕以況重也。
蟻子至微。
尚不應為身命殺。
況他物乎。
若準五戒相經。
則殺人犯不可悔。
即失優婆塞戒。
殺非人犯中可悔。
殺畜生犯下可悔。
不名失戒。
悔則犯戒罪滅。
性罪不滅。
不悔則雖犯小罪。
亦堕三塗。
細玩今文。
似殺蟻子。
亦即失戒。
應更分别。
若但受三歸。
或受盜等一分二分戒者。
宜依五戒相經。
結判輕重。
若正受此一分殺戒。
或兼餘分。
或受滿分者。
則依此經結判也。
暖法者。
内凡四善根之初位。
從四念處觀。
發得相似智慧。
得善有漏五陰。
伏見思惑。
如鑽火先覺暖相。
故名暖位。
依於淨戒。
而修念處。
由四正勤。
修如意足。
方得暖法。
乃至世第一法。
而階無漏。
若破淨戒。
一切念處慧等。
悉不成就。
如樹無根。
不發芽莖。
如屋無基。
不立堂構也。
所受無作戒品清淨道器。
今已毀壞。
故名破戒。
譬如死屍。
無複香氣。
故名為臭。
堕在下賤種姓。
故名為旃陀羅。
遠清淨道。
故名為垢。
難得解脫。
故名為結 問。
倘能無覆藏心。
誠懇發露。
通忏悔否。
若通忏悔。
法式雲何。
答。
本經無忏悔法。
設欲忏悔。
須依梵網。
或依方等。
及觀虛空藏。
占察經等。
諸大乘法。
随用一法。
畢志行持。
心極殷重。
事極懇到。
乃克有濟。
殊非可草率也。
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盜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偷盜。
乃至一錢。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
五錢為不可悔。
四錢以下為中可悔。
一錢為下可悔。
受此一分戒者。
一錢亦不可悔。
餘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虛說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虛說。
我得不淨觀。
至阿那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三重。
此戒受與不受。
其罪是均。
或不受者。
為身命故。
萬不得已。
而偶虛說。
猶為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淫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邪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四重此戒受與不受。
罪亦是均。
或不受者。
為身命故。
惡女以死相逼。
而強從之。
猶為中可悔也。
第五不說四衆過罪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宣說比邱。
比邱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所有罪過。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五重。
口宣人過。
如吐蛆蟲。
已是惡口兩舌之業。
況宣如來四衆弟子過罪。
豈非惡口之最重者。
不論實與不實。
但令陷沒治罰心說。
必皆失戒。
若獎勸心。
及僧差說過。
并名非犯。
若有瞋心。
亦犯輕垢也。
第六不酤酒(上分重戒竟)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酤酒。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六重。
問。
酤酒一事。
資生之業。
不貪不飲。
何故反重。
若貪飲酒。
斷智慧種。
為愚癡人。
何故反輕。
答。
飲酒但自迷惑。
酤酒迷惑一切。
是故罪重。
資生自有正業。
所謂商估。
如法求利。
不應作此惡律儀也。
無論但三歸依。
一分滿分。
犯此皆失菩薩優婆塞戒。
二十二。
結重起輕 善男子。
若受如是優婆塞戒。
能至心持。
不令毀犯。
則能獲得如是戒果。
善男子。
優婆塞戒。
名為璎珞。
名為莊嚴。
其香微妙。
熏無不徧。
遮不善法。
為善法律。
即是無上妙寶之藏。
上族種姓大寂靜處。
是甘露味。
生善法地。
直發是心。
尚得如是無量利益。
況複一心受持不毀。
此結歎受持功德也。
璎珞莊嚴。
對破戒而言之。
破戒則無慚愧。
如裸露故。
妙香徧熏。
對臭言之。
遮不善法。
乃至上族種姓。
對旃陀羅言之。
旃陀羅名惡律儀。
罪業之藏。
下賤種姓。
今受戒。
則任運止惡行善。
出生無上菩提妙寶。
堪紹諸佛種姓也。
大寂靜處。
對垢言之。
是甘露味。
對結言之。
生善法地。
總歎戒為平地也。
又璎珞莊嚴。
是樂德。
香遮不善。
是淨德。
上族寂靜。
是我德。
甘露不死。
是常德。
初發菩提受戒之時。
便得如是四德無作戒體。
念念受持。
則念念具足四德利益△(上說六重戒竟下說二十八輕)。
二十三。
分列輕戒 第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善男子。
如佛說言。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此下二十八種失意之罪。
亦名違無作罪。
亦名不淨有作。
倘一犯之。
即應忏悔。
若不忏悔。
皆能堕落三塗。
不論但三歸菩薩優婆塞。
一分乃至滿分。
無不爾也。
世人雖不歸依三寶為優婆塞。
亦須供養父母師長。
若不供養。
亦必有罪。
況為菩薩優婆塞耶。
言失意者。
謂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間善意念也。
言不起者。
改過自新。
名之為起。
起則不緻堕落。
不起則當堕落也。
言不淨有作者。
善惡皆論無作有作。
今是有作惡。
故名不淨有作也。
未受戒前。
未得無作戒體。
則善名有作。
已受戒後。
已得無作戒體。
雖犯失意之罪。
僅名有作不淨。
以例未受惡戒。
未發無作惡律儀時。
則惡名有作。
已受惡戒。
已發無作。
雖或有時遇生不殺。
遇物不盜等。
僅名有作善也。
夫初受戒時。
即發無作妙戒。
所有功德。
念念無量。
故於二十八種失意之罪。
雖或偶犯。
但違無作。
名為有作。
如人偶病。
服藥則痊。
惟不服藥。
則能緻重。
或複緻死。
倘不受戒。
縱發菩提。
如中陰未曾受身。
依何行菩提道。
紹佛種姓也哉。
第二。
耽樂飲酒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耽樂飲酒。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随落。
不淨有作。
滿分菩薩。
一滴入口。
亦失意罪。
四分以下。
耽樂方成失意罪也。
以酒為藥。
以酒塗瘡。
并名非犯。
第三。
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惡心。
故得罪。
有慈心而力不逮者。
非犯。
第四。
有乞者不與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見有乞者。
不能多少随宜丐(音蓋乞取也行請也)分與。
空遣還者。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所乞非宜。
或自實缺乏此物。
無以應之。
非犯。
第五。
見四衆不能迎拜問訊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若見比邱。
比邱尼。
長老先宿。
優婆塞。
優婆夷等。
不起承迎禮拜問訊。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或有重病。
或在說法衆中。
或坐禅入定。
非犯。
第六。
見四衆毀戒。
心生憍慢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若有比邱。
比邱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毀所受戒。
心生憍慢。
言我勝彼。
彼不如我。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見他毀戒。
應生大悲。
又應自省。
何可生憍慢耶。
第七。
月六齋不加受八戒。
供三寶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一月之中。
不能六日受持八戒。
供養三寶。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不敬好時。
則善法衰損。
故有罪也。
重病非犯。
第八。
不往聽法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四十裡中。
有講法處。
不能往聽。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或自修勝業。
或有重病。
或彼颠倒說法。
不往非犯。
第九。
受僧用物 若優婆塞。
受持
然一受戒。
即須折伏令斷。
不應以此因緣。
而作虛妄事也。
七。
問離五遊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五處所。
所不應遊。
屠兒。
淫女。
酒肆。
國王。
旃陀羅舍。
如是五處汝能離不。
旃陀羅。
此翻屠者。
或翻嚴幟。
謂惡業自嚴。
行時搖鈴持竹。
為幖幟故。
即今打狗。
及劊子手之類。
是也。
問。
屠兒。
淫女。
酒肆。
旃陀羅舍。
不遊可矣。
國王處亦不應遊。
豈優婆塞。
并不許出仕耶。
答。
菩薩優婆塞戒。
既從二十僧中秉受。
理應清淨自居。
樂道忘勢。
何得更遊國王。
類彼趨炎附勢者耶。
古來儒者。
亦有不事王侯。
高尚其志。
如子思孟子段幹薛柳之屬。
不一而足。
既受菩薩優婆塞戒。
自應如是矣。
八。
問離五不應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五事所不應作。
一者。
不賣生命。
二者。
不賣刀劍。
三者。
不賣毒藥。
四者。
不沽酒。
五者不壓酒。
如是五事。
汝能離不。
賣生命。
則傷慈悲。
賣刀劍。
毒藥。
則近殺業。
沽酒。
則招呼引召。
亂性迷魂。
西域壓油。
亦多損害蟲命。
故均名惡律儀也。
此方壓油。
不令先出蟲者。
無罪。
九。
問離三不作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複有三事。
所不應為。
一者不作羅網。
二者不作藍染。
三者不作釀皮。
如是三事。
汝能離不。
西土藍染。
亦多殺蟲。
名惡律儀。
此土不然。
亦應無罪也。
釀皮者。
以硝制皮。
然後可用。
既傷慈悲。
又複臭穢。
故不應作。
十。
問離二事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複有二事。
所不應為。
一者。
摴蒲圍碁六博。
二者。
種種歌舞伎樂。
如是二事。
汝能離不。
此等皆屬無記散亂邪業。
妨廢正道。
故不應為。
十一。
問離四人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四種人不應親近。
一者碁博。
二者飲酒。
三者欺诳。
四者沽酒。
如是四人。
汝能離不。
十二。
問離放逸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法放逸。
所不應作。
何等放逸。
寒時。
熱時。
饑時。
渴時。
多食飽時。
清旦暮時。
懅時(懅。
音渠。
懼。
怯也。
又心急也。
亦音據。
慚懼也)。
作時。
初欲作時。
失時。
得時。
怖時。
喜時。
賊難谷貴時。
病苦少壯年衰老時。
富時。
貧時。
為命财時。
如是時中。
不修善法(是名放逸)。
汝能離不。
十三。
問能作世事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先學世事。
既學通達。
如法求财。
若得财物。
應作四分。
一分應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屬。
二分應作如法販轉。
留餘一分。
藏積俟用。
如是四事。
汝能作不。
十四。
問離四寄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财物不應寄付四處。
一者老人。
二者遠處。
三者惡人。
四者大力。
如是四處。
不應寄付。
汝能離不。
十五。
問離四惡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四惡人。
常應離之。
一者樂說他過。
二者樂說邪見。
三者口軟心惡。
四者少作多說。
是四惡人。
汝能離不。
問。
菩薩應勸化一切惡人。
皆令修善。
今誡遠離四種惡人。
甯不違失菩提心耶。
答。
久修大士。
力堪化人。
初心菩薩。
應先自護。
若不遠離惡友。
必至受其熏染。
既遠離已。
令菩提心修習增長。
不患不能化度此輩也。
十六。
時僧兩滿 若言能者。
應令是人。
滿六月日。
親近承事出家智者。
智者複應至心。
觀其身四威儀。
若知是人能如教作。
過六月已。
和合衆僧滿二十人。
作白羯磨。
白者。
秉白也。
羯磨。
此翻為業。
亦翻所作。
亦翻辦事。
亦翻作法。
謂白衆作法。
為其成辦受戒事業也。
問。
外道求出家。
但制四月共住。
沙彌受具戒。
止須三師七證。
今此善人。
欲受優婆塞戒。
何故必令滿六月日。
觀四威儀。
能如教作。
方於二十僧中。
作白授戒。
豈出家尚易。
此反難耶。
又設有他緣。
不滿六月。
無二十僧。
亦可受否。
答。
此一種菩薩優婆塞。
乃是居士中尊。
與比邱内外夾輔。
共興佛法者。
故授法獨加慎重。
他緣既無開聽。
恐難輕許。
止可授通途五戒。
并梵網地持等戒耳(梵網。
即流通心地品。
地持。
即菩薩戒本經)。
十七。
正白羯磨 大德僧聽。
是某甲。
今於僧中。
乞受優婆塞戒。
滿六月中。
淨四威儀。
至心受持。
淨莊嚴地。
是人丈夫。
具男子身。
若僧聽者。
僧皆默然。
不聽者說。
此正作白羯磨文也。
由僧默然。
即是共許彼人作優婆塞。
從此便得為優婆塞。
故雲成辦事業也。
十八。
勸持受歸 僧若聽者。
智者複應作如是言。
善男子。
谛聽谛聽。
僧已和合。
聽汝持作優婆塞戒。
是戒即是一切善法根本。
若有成就如是戒者。
當得須陀洹果。
乃至阿那含果。
若破是戒。
命終當堕三惡道中。
善男子。
優婆塞戒。
不可思議。
何以故。
受是戒已。
雖受五欲。
而能不障須陀洹果。
至阿那含果。
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汝能憐愍諸衆生故。
受是戒不。
若言能受。
爾時智者。
次應為說三歸依法。
第二第三。
亦如是說。
受三歸已。
名優婆塞。
問。
雖受五欲。
不障聖果。
與惡邪見中。
所謂淫不障道何異。
答。
佛為出家人制斷淫欲。
彼乃妄雲淫不障道。
故名惡邪見也。
今佛為在家人。
但制邪淫。
不制非時食。
殘宿食等。
然苟依戒行持。
遵修念處。
便得證於初二三果。
故雲雖受五欲。
而能不障初果等也。
然彼設證阿那含果。
則正淫亦必永斷。
豈淫不障道之邪說哉。
問。
優婆塞何故不證第四阿羅漢果。
答。
由尚居家。
未斷殘宿食故。
不成應供德故。
問。
沙彌亦無殘宿食戒。
何故得證四果。
答。
沙彌雖未受殘宿戒。
而住僧伽藍内。
即可斷殘宿食。
故亦得證四果。
證四果已。
無漏戒與律儀戒共發。
即得名比邱也。
問。
斷邪。
已受三歸。
尋常五戒。
亦受三歸。
今既滿六月後。
二十僧中作白羯磨。
何須又受三歸。
答。
三歸是一切戒之本源。
故一切戒并由三歸而得。
但由期心各别。
故令所發無作。
亦各不同。
今正依此三歸。
得名菩薩優婆塞也。
十九。
問定所持 爾時智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谛聽谛聽。
如來正覺說優婆塞。
或有一分。
或有半分。
或有無分。
或有多分。
或有滿分。
若優婆塞受三歸已。
不受五戒。
是名優婆塞。
(但三歸菩薩優婆塞也)若受三歸。
受持一戒。
是名一分(一分戒菩薩優婆塞)。
受三歸已。
受持二戒。
是名少分(少分戒菩薩優婆塞也。
更有受三戒者。
名半分菩薩優婆塞。
前标半分。
今不重出。
但淨身三。
故僅名半也)若受三歸。
持二戒已。
若破一戒。
是名無分(受一戒而破。
亦名無分。
受三戒四戒五戒。
而破一戒。
亦名無分。
此略不說。
可以例知)。
若受三歸。
受持四戒。
是名多分。
若受三歸。
受持五戒。
是名滿分。
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
作滿分耶。
若随意說。
爾時智者。
當随意授。
問。
菩薩優婆塞戒。
雲何得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既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雲何授已。
複說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答。
此義今當辨。
佛之正法。
重在責實。
不重虛名。
以其雖是在家。
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滿六月中。
淨四威儀。
悅可僧意。
故於二十僧中。
作白羯磨。
受三歸依。
爾時即名為菩薩優婆塞。
縱令不受五戒。
亦必於此六重二十八輕。
應學應持。
但五種淨戒。
位粗實細。
似易實難。
故教令谛審思維。
甯可少受多持。
不可多受少持。
不受則已。
受則必持。
持則必當充類至義之盡。
極其精細。
方得名為一分優婆塞等。
當知始從不受五戒優婆塞。
一分優婆塞。
乃至滿分優婆塞。
總當學持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縱使六重二十八輕。
悉皆無犯。
僅稱滿分。
乃至一分。
以一分戒。
求其微細無缺。
亦甚不易故也。
故一一戒。
并攝六重二十八輕。
一一戒。
并能克證初二三果。
乃至遠階無上菩提。
惟佛方能圓滿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功德。
惟佛方名究竟一切。
究竟二分。
乃至究竟滿分戒耳。
縱令此生未即證果。
而但三歸。
定生人道。
一分戒。
定生四王天。
二分戒。
定生忉利天。
三分戒。
定生夜摩天。
四分戒。
定生兜率天。
滿分戒。
定生化樂他化等天。
若以此但三歸。
及一分戒等。
回向淨土。
定生極樂世界。
随功力之淺深。
分蓮華之九品。
約因辨果。
分毫不濫。
不啻如鏡寫形也。
願受持者。
圖此實益。
勿挂虛名。
二十。
正授六重 既授戒已。
複作是言。
優婆塞者。
有六重法。
謂從但三歸優婆塞。
乃至滿分。
皆有此六重法也。
二十一。
分列輕戒 第一不殺生 善男子。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乃至蟻子。
悉不應殺。
若受戒已。
若口教授。
若身自殺。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優婆塞。
旃陀羅優婆塞。
垢優婆塞。
結優婆塞。
是名初重。
雖為身命。
舉重以況輕也。
為身命尚不應殺。
況餘事耶。
乃至蟻子。
舉輕以況重也。
蟻子至微。
尚不應為身命殺。
況他物乎。
若準五戒相經。
則殺人犯不可悔。
即失優婆塞戒。
殺非人犯中可悔。
殺畜生犯下可悔。
不名失戒。
悔則犯戒罪滅。
性罪不滅。
不悔則雖犯小罪。
亦堕三塗。
細玩今文。
似殺蟻子。
亦即失戒。
應更分别。
若但受三歸。
或受盜等一分二分戒者。
宜依五戒相經。
結判輕重。
若正受此一分殺戒。
或兼餘分。
或受滿分者。
則依此經結判也。
暖法者。
内凡四善根之初位。
從四念處觀。
發得相似智慧。
得善有漏五陰。
伏見思惑。
如鑽火先覺暖相。
故名暖位。
依於淨戒。
而修念處。
由四正勤。
修如意足。
方得暖法。
乃至世第一法。
而階無漏。
若破淨戒。
一切念處慧等。
悉不成就。
如樹無根。
不發芽莖。
如屋無基。
不立堂構也。
所受無作戒品清淨道器。
今已毀壞。
故名破戒。
譬如死屍。
無複香氣。
故名為臭。
堕在下賤種姓。
故名為旃陀羅。
遠清淨道。
故名為垢。
難得解脫。
故名為結 問。
倘能無覆藏心。
誠懇發露。
通忏悔否。
若通忏悔。
法式雲何。
答。
本經無忏悔法。
設欲忏悔。
須依梵網。
或依方等。
及觀虛空藏。
占察經等。
諸大乘法。
随用一法。
畢志行持。
心極殷重。
事極懇到。
乃克有濟。
殊非可草率也。
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盜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偷盜。
乃至一錢。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
五錢為不可悔。
四錢以下為中可悔。
一錢為下可悔。
受此一分戒者。
一錢亦不可悔。
餘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虛說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虛說。
我得不淨觀。
至阿那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三重。
此戒受與不受。
其罪是均。
或不受者。
為身命故。
萬不得已。
而偶虛說。
猶為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淫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邪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四重此戒受與不受。
罪亦是均。
或不受者。
為身命故。
惡女以死相逼。
而強從之。
猶為中可悔也。
第五不說四衆過罪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宣說比邱。
比邱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所有罪過。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五重。
口宣人過。
如吐蛆蟲。
已是惡口兩舌之業。
況宣如來四衆弟子過罪。
豈非惡口之最重者。
不論實與不實。
但令陷沒治罰心說。
必皆失戒。
若獎勸心。
及僧差說過。
并名非犯。
若有瞋心。
亦犯輕垢也。
第六不酤酒(上分重戒竟) 優婆塞戒。
雖為身命。
不得酤酒。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
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六重。
問。
酤酒一事。
資生之業。
不貪不飲。
何故反重。
若貪飲酒。
斷智慧種。
為愚癡人。
何故反輕。
答。
飲酒但自迷惑。
酤酒迷惑一切。
是故罪重。
資生自有正業。
所謂商估。
如法求利。
不應作此惡律儀也。
無論但三歸依。
一分滿分。
犯此皆失菩薩優婆塞戒。
二十二。
結重起輕 善男子。
若受如是優婆塞戒。
能至心持。
不令毀犯。
則能獲得如是戒果。
善男子。
優婆塞戒。
名為璎珞。
名為莊嚴。
其香微妙。
熏無不徧。
遮不善法。
為善法律。
即是無上妙寶之藏。
上族種姓大寂靜處。
是甘露味。
生善法地。
直發是心。
尚得如是無量利益。
況複一心受持不毀。
此結歎受持功德也。
璎珞莊嚴。
對破戒而言之。
破戒則無慚愧。
如裸露故。
妙香徧熏。
對臭言之。
遮不善法。
乃至上族種姓。
對旃陀羅言之。
旃陀羅名惡律儀。
罪業之藏。
下賤種姓。
今受戒。
則任運止惡行善。
出生無上菩提妙寶。
堪紹諸佛種姓也。
大寂靜處。
對垢言之。
是甘露味。
對結言之。
生善法地。
總歎戒為平地也。
又璎珞莊嚴。
是樂德。
香遮不善。
是淨德。
上族寂靜。
是我德。
甘露不死。
是常德。
初發菩提受戒之時。
便得如是四德無作戒體。
念念受持。
則念念具足四德利益△(上說六重戒竟下說二十八輕)。
二十三。
分列輕戒 第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善男子。
如佛說言。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此下二十八種失意之罪。
亦名違無作罪。
亦名不淨有作。
倘一犯之。
即應忏悔。
若不忏悔。
皆能堕落三塗。
不論但三歸菩薩優婆塞。
一分乃至滿分。
無不爾也。
世人雖不歸依三寶為優婆塞。
亦須供養父母師長。
若不供養。
亦必有罪。
況為菩薩優婆塞耶。
言失意者。
謂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間善意念也。
言不起者。
改過自新。
名之為起。
起則不緻堕落。
不起則當堕落也。
言不淨有作者。
善惡皆論無作有作。
今是有作惡。
故名不淨有作也。
未受戒前。
未得無作戒體。
則善名有作。
已受戒後。
已得無作戒體。
雖犯失意之罪。
僅名有作不淨。
以例未受惡戒。
未發無作惡律儀時。
則惡名有作。
已受惡戒。
已發無作。
雖或有時遇生不殺。
遇物不盜等。
僅名有作善也。
夫初受戒時。
即發無作妙戒。
所有功德。
念念無量。
故於二十八種失意之罪。
雖或偶犯。
但違無作。
名為有作。
如人偶病。
服藥則痊。
惟不服藥。
則能緻重。
或複緻死。
倘不受戒。
縱發菩提。
如中陰未曾受身。
依何行菩提道。
紹佛種姓也哉。
第二。
耽樂飲酒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耽樂飲酒。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随落。
不淨有作。
滿分菩薩。
一滴入口。
亦失意罪。
四分以下。
耽樂方成失意罪也。
以酒為藥。
以酒塗瘡。
并名非犯。
第三。
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惡心。
故得罪。
有慈心而力不逮者。
非犯。
第四。
有乞者不與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見有乞者。
不能多少随宜丐(音蓋乞取也行請也)分與。
空遣還者。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所乞非宜。
或自實缺乏此物。
無以應之。
非犯。
第五。
見四衆不能迎拜問訊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若見比邱。
比邱尼。
長老先宿。
優婆塞。
優婆夷等。
不起承迎禮拜問訊。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或有重病。
或在說法衆中。
或坐禅入定。
非犯。
第六。
見四衆毀戒。
心生憍慢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若有比邱。
比邱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毀所受戒。
心生憍慢。
言我勝彼。
彼不如我。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見他毀戒。
應生大悲。
又應自省。
何可生憍慢耶。
第七。
月六齋不加受八戒。
供三寶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一月之中。
不能六日受持八戒。
供養三寶。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不敬好時。
則善法衰損。
故有罪也。
重病非犯。
第八。
不往聽法 若優婆塞。
受持戒已。
四十裡中。
有講法處。
不能往聽。
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或自修勝業。
或有重病。
或彼颠倒說法。
不往非犯。
第九。
受僧用物 若優婆塞。
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