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律要廣集卷第二

關燈
菩薩。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身被如是金剛甲冑。

    當勤修習三種秘密。

    於現世中。

    具大福智。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

    及諸大衆。

    聞佛所說。

    三種秘密。

    心地妙法。

    及三十二金剛甲冑。

    一切菩薩所應學處。

    各脫無價璎珞寶衣。

    供養毗盧遮那如來。

    及十方尊。

    而贊佛言。

    善哉善哉。

    薄伽梵。

    演說無邊菩薩行願。

    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舍凡夫身。

    使入佛地。

    今者。

    我等海會大衆。

    為報佛恩。

    不惜身命。

    為諸衆生。

    徧諸佛土。

    分别演說此微妙法。

    受持讀誦。

    書寫流布。

    令不斷絕。

    惟願如來。

    遙垂護念。

    爾時大會聞此妙法。

    得大饒益。

    不可稱計。

    無數菩薩。

    各得證悟不轉退位。

    一切人天。

    皆獲勝利。

    乃至五趣一切有情。

    斷諸重障。

    得無量樂。

    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論卷十三 持戒之人。

    單遊獨行。

    無所畏難。

    持戒之人。

    命欲終時。

    其心安樂。

    無疑無悔。

    若生天上。

    若人在中。

    常得長壽。

    是為得道因緣。

    乃至得佛。

    住壽無量。

     心地觀經卷一序品。

    集聲聞菩薩天龍八部。

    為證信序。

    世尊入心璎珞寶莊嚴王定。

    天雨寶華。

    地六震動。

    一切衆生。

    念報佛恩。

    來供養佛。

    佛放金色光。

    名菩薩遊戲神通。

    普現三世依正。

    及現如來行六度種種相貌。

    會中有菩薩。

    名師子吼。

    白衆。

    謂如來放光。

    出定當演說心地觀門。

    及廣重頌。

    卷二報恩品上。

    佛為五百長者等。

    廣說四恩。

    一。

    父母恩。

    二。

    衆生恩。

    三。

    國王恩。

    四。

    三寶恩。

    卷三報恩品下。

    佛為智光長者。

    重頌四恩。

    卷四厭舍品。

    佛為智光長者。

    廣贊出家菩薩。

    勝於在家。

    不可為比。

    何以故。

    出家菩薩。

    以正慧力。

    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

    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等。

    然舍宅有二種。

    一。

    依報。

    即屋宇田産等。

    二。

    正報。

    即自他五蘊身。

    其宅主者。

    即汝本識。

    誰有智者。

    樂有為宅。

    唯有菩提安樂寶宮。

    離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有利根。

    淨信深厚。

    善男子等。

    欲度父母妻子眷屬。

    令入無為甘露宅者。

    須歸三寶出家。

    共十二翻長行重頌。

    廣說舍宅過失。

    不染世間諸五欲樂。

    厭離三界生死苦難。

    得入清涼安樂大城。

    卷五無垢性品。

    智光長者。

    出家已。

    請問出家菩薩。

    應雲何住。

    雲何修習無垢之業。

    雲何調伏有漏之心。

    佛答大意。

    觀苦。

    空。

    無常。

    忏罪。

    持戒。

    知足。

    忍辱。

    不貪衣服卧具飲食湯藥。

    贊歎袈裟。

    有十勝利。

    乞食有十勝利。

    恒服棄藥。

    有十勝利。

    住阿蘭若。

    有十勝德。

    次阿蘭若品。

    梵語阿蘭若。

    此雲寂靜處。

    此品廣贊住寂靜處。

    能圓滿萬行。

    卷六離世間品。

    有菩薩名樂遠離行。

    承佛威力。

    普告大衆。

    分别種種住阿蘭若事。

    次厭身品。

    佛為彌勒等。

    廣說觀身不淨等事。

    卷七波羅蜜多品。

    廣說十度。

    次功德莊嚴品。

    說種種功德莊嚴法。

    卷八共四品。

    前三品。

    即今所錄。

    末囑累品。

    廣贊持經勝妙功德。

    終也。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出龍藏則字函)陳增 宋 西天三藏朝散太夫試鴻胪少卿傳教大師 法天奉 诏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大衆中。

    爾時外道有疑欲決。

    迷大乘行。

    來至佛所。

    稽首恭重。

    合十指掌。

    問無我義。

    大丈夫。

    是一切智。

    常說此身無我。

    若身無我。

    本性亦無。

    雲何說有哀啼戲笑憎愛兩舌等事。

    當何所生。

    是我所疑。

    願賜除斷。

    如來所言。

    身與本性。

    有無雲何。

    佛言。

    外道。

    谛聽谛受。

    當為汝說。

    佛言。

    身與本性。

    體本空故。

    說或有或無。

    斯成二法。

    言是有者。

    斯更虛妄。

    佛言。

    當觀全身發甲皮毛。

    兩手雙足。

    至於脂筋脾腸骨髓等事。

    周徧内外。

    不見本性。

    外道言。

    大丈夫。

    若彼不見本性。

    以我肉眼。

    雲何能見。

    或以天眼。

    而能見乎。

    佛言。

    天眼見彼。

    無色。

    無相。

    無住。

    此見非見。

    外道言。

    若如是說。

    大聖妄語。

    若彼非者。

    雲何現見有此啼笑嬉戲瞋怒憎愛兩舌等事。

    以如是故。

    何得說無。

    又說或有或無。

    斯成二義。

    又言。

    大丈夫。

    若彼有無不得說者。

    雲何說言。

    彼有所着。

    彼無所着。

    又言空者。

    當何所如。

    佛言。

    如是如是。

    空非所如。

    體不可得故。

    外道言。

    若此者。

    笑哭嬉戲瞋怒。

    憎愛兩舌等事。

    當何所見。

    佛言。

    如夢。

    如幻。

    如化。

    如影像相。

    外道言。

    雲何夢相。

    雲何幻化相。

    雲何影像相。

    佛言。

    幻化非相。

    空非執持。

    夢本體空。

    如陽焰故。

    影像無色。

    虛假不實。

    如是所見。

    乃至一切事。

    皆如幻。

    如化。

    如夢。

    如影。

    當如是見。

    複次有二種見。

    莊嚴真如。

    彼莊嚴者。

    此即名我。

    此即名他。

    是名人補特伽羅。

    名人世間思惟。

    至於資财男女兄弟妻妾等。

    名心所思惟。

    莊嚴彼如是法。

    無自無他。

    無人無命。

    無補特伽羅。

    無有情。

    無世間。

    無見者。

    無資财。

    無男女。

    無朋友。

    無妻妾等。

    彼一切事。

    不見自性。

    雲何彼出世間莊嚴果報。

    善惡生滅。

    彼真如莊嚴果報。

    無善無惡。

    不生不滅。

    無煩惱。

    無快樂。

    而彼諸法。

    各各如是。

    又彼世間。

    及出世間。

    二種莊嚴。

    令諸有情。

    因莊嚴故。

    而生煩惱。

    處於輪回。

    久久展轉。

    不知真如。

    彼知法者。

    思惟莊嚴。

    疑此苦受。

    彼苦受。

    惡遠離解脫而不見道。

    愚癡有情。

    以迷執故。

    輪轉生死。

    堕於惡趣。

    行世間法。

    不見真如。

    盡彼輪回。

    猶如織網。

    用線展轉。

    複去複來。

    又如日月二種。

    行往晝夜。

    隐顯出沒。

    世間諸行無常。

    不久破壞。

    輪轉生死。

    來往亦然。

    而真如體。

    離莊嚴句。

    又彼天人乾闼婆等。

    及彼女等。

    住彼天上。

    次彼莊嚴果報。

    堕一切有。

    複有持明成就夜義。

    緊那羅。

    摩睺羅伽。

    彼以一切莊嚴果報。

    複堕地獄。

    惡精進天。

    以彼神通而作功德。

    以彼一切莊嚴果報。

    或堕彼天。

    又若帝釋。

    及轉輪王。

    具最上德。

    及最上句。

    以彼一切莊嚴果報。

    複生旁生。

    智者於一切時。

    宜應遠離天上最上大樂。

    恒觀菩提之心。

    靈明廓徹。

    無自性。

    無挂礙。

    亦無所住。

    一切皆空。

    亦複遠離一切戲論外道。

    菩提心相。

    不硬不軟。

    不熱不冷。

    無觸無執。

    又菩提心相。

    非長非短。

    不圓不方。

    不肥不瘦。

    又菩提心相。

    不白不黑。

    不赤不黃。

    非色非相。

    彼菩提心不作相。

    非顯耀。

    無性無纏縛。

    由如虛空而無色。

    故菩提心相。

    而離觀察。

    外道。

    而汝不知菩提心相。

    與般若波羅蜜多而相應故。

    又菩提心相。

    自性清淨。

    無物無喻。

    不可睹視。

    是最上句。

    又菩提心相。

    非諸物像。

    無相似者。

    如水成漚。

    雖睹非有。

    如幻化。

    如陽焰。

    喻如泥團作諸坯器。

    衆名雖具。

    鹹成戲論。

    貪瞋癡等。

    亦幻化有。

    一味空故。

    如電之住。

    剎那不見。

    觀於般若波羅蜜多。

    及作諸善。

    亦複如是。

    至於談笑嬉戲。

    歌舞歡樂。

    飲食愛欲。

    一切如夢。

    有情諸行。

    畢竟體空。

    心喻虛空。

    疑當何立。

    行般若行。

    恒若此觀。

    了一切性。

    自然解脫。

    得最上句。

    諸佛所說無上菩提。

    由斯生出。

    當作是觀。

    作此觀者。

    得最上涅盤。

    乃至往昔造作諸過。

    鹹悉除減。

    生無量德。

    而於此生。

    不染諸過。

    專精觀行。

    決定成就。

    若與真如不相應者。

    應念非真如咒。

    及金剛鈴真如無生印。

    而起真如相應之行。

    決定圓滿如上功德。

    爾時外道聞是語已。

    審谛觀察。

    而彼疑網。

    皆悉除斷。

    作是觀已。

    獲住大乘。

    瞻奉歡喜。

    作禮而退。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終) 問。

    既名在家律要。

    當純集律中之經。

    何得集此經中二經耶。

    答。

    前第一卷。

    已明頓漸二種歸戒。

    則自利已周。

    茲第二卷。

    将欲受持大乘戒相。

    當須先發菩提心。

    以為持戒之體。

    故律中将受菩薩戒之前。

    戒師先問言。

    諸佛子聽。

    汝是菩薩否。

    答言。

    是菩薩。

    又問。

    汝發菩提心未。

    答言。

    已發菩提心。

    須知此兩問答。

    當先識其來源。

    方令答之真實。

    不然。

    依樣畫葫蘆。

    於問答有何用。

    欲識菩提心之來源。

    應先知此二經之義。

    故直名心地觀經觀心品。

    發菩提心品。

    成佛品。

    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悟此題名。

    則二經大旨。

    已了了矣。

    又菩提心者。

    非止一發。

    惟應數發。

    令菩提心。

    相續不斷。

    當與戒相。

    同一受持。

    故先冠於大乘戒之卷首。

    以便時習也。

    又律藏中。

    有自誓受菩提心戒儀一卷。

    謂西土。

    普賢瑜伽阿阇黎集。

    唐特試鴻胪卿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诏譯。

    大意與下梵網忏相類。

    不若心地觀經。

    及無我義經之切實。

    故首冠此二經。

    為發菩提心之本。

    即大乘戒體也。

    又此經名聖大乘法無我義者。

    此無我義。

    當體即空。

    所謂今所發覺心。

    遠離諸性相。

    蘊處及界等。

    能取所取執。

    諸法悉無我。

    平等如虛空。

    自心本不生。

    空性圓寂故。

    如諸佛菩薩。

    發大菩提心。

    我亦如是發。

    受持菩提戒。

    此偈文簡義周。

    包括二經要義。

    出發菩提心戒儀中。

    既知戒性。

    當識戒相。

    故次之以受戒品箋要。

    但此品。

    藏本與箋要。

    每段節次。

    雖文義宛然。

    而鈍根初學。

    終難記憶。

    於是儀潤特加标目。

    使其眉目清楚一觀瞭然。

    便於記憶而已。

    故於經前。

    另行低二格寫。

    下五戒威儀經标目。

    例此可知。

    又此集。

    便於簡約易持。

    故但錄受戒品一品。

    若欲廣知。

    當自悉優婆塞戒經全部。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出龍藏定字函) 北涼 天竺三藏 昙無谶 譯 古吳 藕益沙門 智旭 箋要 古杭 源洪沙門 儀潤 标目 先。

    啟求聽許 若人欲受優婆塞戒。

    增長财命。

    先當谘啟所生父母。

    父母若聽。

    次報妻子奴婢僮使。

    此輩若聽。

    次白國主。

    國主聽已。

    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

    便往其所。

    頭面作禮。

    軟言問訊。

    作如是言。

    大德。

    我是丈夫。

    具男子身。

    欲受菩薩優婆塞戒。

    唯願大德。

    憐愍故聽。

     按此經。

    佛為善生長者而說。

    故亦名善生經。

    凡七卷。

    二十八品。

    一。

    集會品。

    二。

    發菩提心品。

    三。

    悲品。

    四。

    解脫品。

    五。

    三種菩提品。

    六。

    修三十二相業品。

    七。

    發願品。

    八。

    名義菩薩品。

    九。

    義菩薩心堅固品。

    十。

    自利利他品。

    十一。

    自他莊嚴品。

    十二。

    二莊嚴品。

    十三。

    攝取品。

    十四。

    受戒品。

    十五。

    淨戒品。

    十六。

    息惡品。

    十七。

    供養三寶品。

    十八。

    六波羅蜜品。

    十九。

    雜品。

    二十。

    淨三歸品。

    二十一。

    八戒齋品。

    二十二。

    五戒品。

    二十三。

    屍波羅蜜品。

    二十四。

    業品。

    二十五。

    羼提品。

    二十六。

    毗梨耶品。

    二十七。

    禅品。

    二十八。

    般若品。

    今即第十四品。

    文也。

    本因善生請問外道禮六方法。

    佛以六波羅蜜答之。

    於此品初。

    複明東方即是父母。

    南方即是師長。

    西方即是妻子。

    北方即善知識。

    下方即是奴婢。

    上方即是沙門婆羅門等。

    若有供養是六方者。

    是人則得增長财命。

    能得受持優婆塞戒。

     二。

    問七遮難 是時比邱應作是言。

    汝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

    若言聽者。

    複應問言。

    汝不負佛法僧物。

    及他物耶。

    若言不負。

    複應問言。

    汝今身中無内外身心病耶。

    若言無者。

    複應問言。

    汝不於比邱比邱尼所。

    作非法耶。

    若言不作。

    複應問言。

    汝不作五逆罪耶。

    若言不作。

    複應問言。

    汝不作盜法人耶(謂盜聽比邱比邱尼戒法)。

    若言不作。

    複應問言。

    汝非二根。

    壞八戒齋。

    父母師病。

    不棄去耶。

    不殺發菩提心人。

    盜現前僧物。

    兩舌。

    惡口。

    於母姊妹作非法耶。

    不於大衆作妄語耶。

     問。

    此優婆塞戒法。

    似被界内菩薩。

    何故種種遮難。

    皆不許受。

    梵網戒法。

    是别圓菩薩。

    何故惟除七逆。

    餘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豈藏通法門。

    反難於别圓耶。

    答。

    此六重二十八輕律行。

    别被一種根機。

    故下文雲。

    出家菩薩。

    得畜二種弟子。

    謂出家弟子。

    在家弟子。

    在家菩薩。

    亦得畜一種弟子。

    謂在家弟子。

    既有為師作範之義。

    殊非泛常優婆塞可比。

    則遮難安得不嚴。

    又由界内教法。

    扶事為急。

    必事境不虧。

    然後理谛可發也。

    若梵網。

    是界外教。

    收機則廣。

    故惟除七遮。

    餘皆不揀。

    但所謂解法師語。

    亦非易易。

    如經雲。

    大衆心谛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有此信者。

    方能解法師語。

    則似易而實難矣。

     三。

    問能受 若言無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優婆塞戒。

    極為甚難。

    何以故。

    是戒能為沙彌戒。

    大比邱戒。

    及菩薩戒。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作根本。

    至心受持優婆塞戒。

    則能獲得如是等戒。

    無量利益。

    若有毀破如是戒者。

    則於無量無邊世中。

    處三惡道。

    受大苦惱。

    汝今欲得無量利益。

    能至心受不。

     受此戒者。

    亦可出家為沙彌。

    亦可出家為比丘。

    亦可進受梵網戒。

    亦可成無上菩提。

    譬如本立道生。

    故得無量利益。

    若毀破者。

    罪亦無量也。

     四。

    問能歸三寶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優婆塞戒。

    極為甚難。

    若歸佛已。

    甯舍身命。

    終不依於自在天等。

    若歸法已。

    甯舍身命。

    終不依於外道典籍。

    若歸僧已。

    甯舍身命。

    終不依於外道邪衆。

    汝能如是至心歸依於三寶不。

     問。

    菩薩戒經雲。

    菩薩尚聽外道異論。

    又雲。

    若於日日。

    常以二分受學佛經。

    一分外典。

    是名不犯。

    此義雲何。

    又複今時寺院。

    往往莊飾神像。

    朝暮禮拜。

    為有過不。

    答。

    聽學外典。

    為欲降伏外人。

    非依外典修行也。

    護伽藍神。

    理可莊飾。

    然比邱。

    沙彌。

    決定不應禮拜。

    近時叢林陋習。

    不足挂齒。

    但當依律行持。

    天神自然喜悅。

    若大自在天。

    護正法者。

    優婆塞緻禮。

    亦自不妨。

    彼亦歸依三寶。

    不異法門昆仲也。

     五。

    問能施無畏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優婆塞戒。

    極為甚難。

    若人歸依於三寶者。

    是人則為施諸衆生無怖畏已。

    若人能施無怖畏者。

    是人則得優婆塞戒。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能如是施諸衆生無怖畏不。

     六。

    說犯戒過(分二) 先标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人有五事。

    現在不能增長财命。

    何等為五。

    一者樂殺。

    二者盜。

    三者邪淫。

    四者妄語。

    五者飲酒。

     次釋(又分六) 一。

    殺生過 一切衆生。

    因殺生故。

    現在獲得惡色。

    惡力。

    惡名。

    短命。

    财物耗減。

    眷屬分離。

    賢聖诃責。

    人不信用。

    他人作罪。

    橫罹其殃。

    是名現在惡業之果。

    舍此身已。

    當堕地獄。

    多受苦惱。

    饑渴長命。

    惡色惡力惡名等事。

    是名後世惡業之果。

    若得人身。

    複受惡色。

    短命貧窮。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令外一切。

    五谷果蓏。

    悉皆減少。

    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五谷。

    黍菽麻麥稻也。

    果。

    木實。

    蓏。

    草實 問。

    一人惡業。

    與天下何幹。

    若是同業相感。

    何為歸罪一人。

    若一人惡業如是力強。

    今作惡者。

    不可勝數。

    世界雲何安立。

    答。

    然旃檀而香味遠聞。

    動糞廁而臭氣四達。

    善惡業力。

    亦複如是。

    今作惡者雖多。

    而修善者亦自不少。

    所以世界苦樂相參。

    若無惡人因緣力故。

    應成淨土。

    若無善人因緣力故。

    惡道充滿矣。

     二。

    偷盜過 善男子。

    若人樂偷。

    是人亦得惡色。

    惡力。

    惡名。

    短命。

    财物耗減。

    眷屬分離。

    他人失物。

    於己生疑。

    雖親附人。

    人不見信。

    常為賢聖之所诃責。

    是名現在惡業之果。

    舍此身已。

    堕於地獄。

    受得惡色惡力惡名。

    饑渴苦惱。

    壽命長遠。

    是名後世惡業之果。

    若得人身。

    貧於财物。

    雖得随失。

    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

    身常受苦。

    心懷愁惱。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一切人民。

    凡所食啖。

    不得色力。

    是人惡果。

    殃流萬姓。

     三。

    妄語過 善男子。

    若複有人。

    樂於妄語。

    是人現得惡口惡色。

    所言雖實。

    人不信受。

    衆皆憎惡。

    不喜見之。

    是名現世惡業之報。

    舍此身已。

    入於地獄。

    受大苦楚。

    饑渴熱惱。

    是名後世惡業之報。

    若得人身。

    口不具足。

    所說雖實。

    人不信受。

    見者不樂。

    雖說正法。

    人不樂聞。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一切外物。

    資産減少。

     四。

    飲酒過 善男子。

    若複有人樂飲酒者。

    是人現世。

    喜失财物。

    身心多病。

    常樂鬥诤。

    惡名遠聞。

    喪失智慧。

    心無慚愧。

    得惡色力。

    常為一切之所诃責。

    人不樂見。

    不能修善。

    是名飲酒現在惡報。

    舍此身已。

    處在地獄。

    受饑渴等。

    無量苦惱。

    是名後世惡業之報。

    若得人身。

    心常狂亂。

    不能系念思惟善法。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一切外物。

    資産臭爛。

     五。

    邪淫過 善男子。

    若複有人。

    樂為邪淫。

    是人不能護自他身。

    一切衆生。

    見皆生疑。

    所作之事。

    妄語在先。

    於一切時。

    常受苦惱。

    心常散亂。

    不能修善。

    喜失财物。

    所有妻子。

    心不戀慕。

    壽命短促。

    是名邪淫現在惡果。

    舍此身已。

    處在地獄。

    受惡色力。

    饑渴長命。

    無量苦惱。

    是名後世惡業果報。

    若得人身。

    惡色惡口。

    人不喜見。

    不能守護妻妾男女。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一切外物。

    不得自在。

     六。

    問離四虛 善男子。

    是六惡法。

    汝今真實能遠離不。

    若言能者。

    複應語言。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

    有四事法。

    所不應作。

    何等為四。

    為貪因緣。

    不應虛妄。

    為瞋恚癡恐怖因緣。

    不應虛妄。

    是四不應法。

    汝能離不。

     貪。

    恚。

    怖。

    癡。

    四法種子。

    惟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