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苑遺編卷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徽二年重修。
本三卷。
後為四卷。
今分八卷。
見行。
四分律删定僧戒本一卷 貞觀二十一年仲冬出。
删定文詞。
備世誦習。
今時盛行。
四分律比丘尼鈔三卷 諸錄不出。
今準後流通。
題雲。
貞觀十九年撰。
今分六卷。
見行。
四分律注比丘尼戒本二卷 貞觀中出。
本一卷。
後為二卷。
未見。
四分律删定尼戒本一卷 永徽二年出。
見行。
量處輕重儀一卷 有雲。
處量輕重儀。
貞觀十一年制。
乾封二年重修。
見行。
釋門章服儀一卷 顯慶四年制。
此年重修。
見行。
護三寶物儀二卷 未見。
律相感通傳一卷 乾封二年制。
見行。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一卷 貞觀八年制。
永徽元年重修。
見行。
釋門集僧軌度圖經一卷 武德七年制。
見行。
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 乾封二年制。
見行。
淨廚诰一卷 乾封二年制。
見行。
護僧物制一卷 或但雲僧制。
顯慶四年制。
見行。
淨心誡觀一卷 雖非專律部。
然本被學宗。
故於此列。
見行。
教俗士設齋儀一卷 顯慶四年制。
未見。
諸方或立教藏。
更寫大律一部六十卷。
置於首。
弘贊經論部。
七件。
合六十四卷。
妙法蓮華經苑三十卷 未見。
妙法蓮華經音義一卷 未見。
有經論家。
指南山音義是也。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一卷 見經首。
衆經律論音義叙緻一卷 未見。
諸經要集二十卷 今藏中題雲。
玄恽撰。
随函音雲。
道世撰。
又雲。
道集.道譯等。
皆誤也。
今據卷首。
祖師自序雲。
嘗於顯慶中。
讀一切經。
随情逐要。
人堪行者。
善惡業報。
條出于此。
述篇三十。
勒成兩帙。
冀道俗依行等。
則驗非他撰明矣。
見大藏。
大唐内典錄十卷 麟德元年甲子。
於西明寺撰。
見大藏。
注時非時經一卷 未見。
護法住持部。
十五件。
合七十六卷。
廣弘明集三十卷 見大藏。
結集正教住持遺法儀六卷 杭州祥符賢聖藏有本。
集古今佛道論衡三卷 開光錄雲。
前三卷龍朔元年撰。
第四卷麟德元年撰。
故或為四卷。
見大藏。
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 麟德元年六月於清官精舍集。
亦雲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見大藏。
釋門護法儀一卷 未見。
護法住持儀一卷 未見。
佛法東漸圖贊二卷 顯慶五年制。
或雲化佛。
未見。
佛教東漸化迹一卷 顯慶五年夏中制。
未見。
聖迹見在圖贊一卷 名出内典錄。
未見。
住法圖贊一卷 顯慶五年制。
後分二卷。
見行。
釋迦略譜二卷 麟德二年九月十八日。
於西明寺撰。
或雲釋氏譜。
或無略字。
或雲一卷。
見大藏。
釋迦法志四卷 永徽元年撰。
或雲二卷。
見大藏。
感應圖錄一卷 未見。
感通記十卷 未見。
付囑儀十卷 宋僧傳雲。
從天人口傳偈頌。
号付囑儀。
未見。
禮敬行儀部。
四件。
合六卷。
釋門正行忏悔儀三卷 永徽二年季夏制。
未見。
有指方等忏者恐是。
六時禮佛忏悔儀一卷 或雲六時禮文。
顯慶四年制。
見行。
集佛經六時行道儀一卷 見行。
釋門歸敬儀一卷 龍朔元年撰。
見行。
圖傳雜錄部。
十四件合八十四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 或三十二卷。
見大藏。
後集高僧傳十卷 開元錄雲。
尋本未獲。
高僧傳音義一卷 未見。
高僧傳鈔一卷 一雲要錄。
或雲二卷。
未見。
祗桓寺圖二卷 乾封二年制。
未見。
圖經一卷 乾封二年制。
未見。
舊連書於上。
故省祗桓二字。
終南山靈感傳二卷 乾封二年。
於靈感寺撰。
見行。
[褒-保+公]法師别傳一卷 未見。
廬山遠大師文集十一卷 或雲十卷。
未見。
支道林集十卷 未見。
南山文集十卷 未見。
西明寺錄三卷 顯慶四年制。
未見。
初撰西明寺記一卷 顯慶四年制。
未見。
終南山化感寺制一卷 乾封二年制。
未見。
已上五類。
總五十七件。
計二百六十七卷。
若約小卷。
則二百九十卷。
又諸家目錄互出不同。
内典錄列十八部一百十四卷。
開元錄列八部八十一卷。
見今藏錄列九部一百四卷。
且據見者。
如上所錄。
餘俟後來續之。
佛教流及此土。
自後漢至曹魏僅二百載。
從其化者。
但剪落殊俗而已。
歸戒則未嘗禀焉。
至嘉平中。
昙摩迦羅者至。
自西梵闡化京洛。
始依法正學宗。
立十僧受戒。
仍出僧祗戒心。
用輔随行。
祖師所謂東夏戒律之先者是也。
逮至姚秦。
首譯十誦。
以夫真教濫觞。
源流未辨。
攝修之侶於即承用。
是則納體從乎四分。
戒本誦彼僧祗。
随行宗於十誦。
宗部之亂。
由茲始矣。
爾後四分.僧祗.五分三律繼翻。
有以先出戒本。
诠相允符。
故僧祗一部。
獨盛當世。
降及元魏。
聰師探源究本。
克體辨行。
遂辍舊所習。
首講四分。
道覆而下。
章疏出焉。
已來傳習之英。
遞代不乏。
然猶群部乖競。
假實争驅。
化制兩宗。
混而未判。
首師披釋宗緒。
雖分而行事謀猷。
亦未甚詳備。
逮于。
南山律師出於隋唐間。
博究群宗。
獨權戒學。
稽極聖之洪範。
追法密之遺蹤。
顧眄乎舊章。
哀矜乎後學。
由是着撰興焉。
大抵得意在乎行事。
故首述事鈔。
統四藏.括兩乘。
區别異部。
搜駁衆說。
實維持之宏綱。
發趣之夷經也。
其次拾義鈔者。
拾毗尼之秘要。
戒業疏者。
展止作之毛目。
故得受随體相。
持犯重輕。
衆别儀軌。
治心理身。
日用之行盡矣。
故凡預吾門者。
其所習雖異。
而日蒙其賜。
無得而稱。
豈非數仞之牆。
得其門者寡矣。
天時之雨。
物無謝於天乎。
自是九代諸師之作。
蔑如無聞。
殁後數百年間。
霈然莫禦。
非四依大士垂示像季者。
其孰能至於此哉。
自外鈔.注.傳錄.儀集.圖紀。
或發明己宗。
或贊述經論。
卷帙繁富。
不可遽數。
但地之相遠。
歲之相後。
況經會昌之孽。
五代之亂。
諸宗典籍率為煨燼。
故祖師之訓。
亡逸過半矣。
且夫教者所以辨其道。
文者所以持其教。
文或墜則教不存。
教不存則道不明。
故文之於世。
是可廢耶。
是以在昔尊道輔教之士。
患斯文之将喪。
嘗攬諸名。
題集為别錄。
使來者得其名而獲其本。
其所列亦已博矣。
但搜括未詳。
時代差誤。
布厝紊雜。
不足披撿。
今以内典.開元等錄及戒疏.後序諸文。
批志看詳對會重纂一本。
各從其類。
節為五科。
以其遠惡清身行根道本者。
莫大乎戒律。
故有初也。
窮神蕩累。
莫深乎經論。
故有次也。
持危禦侮。
必在乎弘護。
故有三也。
克勤自進。
必假乎軏度。
故有四也。
勝迹光遠。
必藉乎傳錄。
故有五也。
至於卷數之開合。
年曆之前後。
若見行.若遺逸。
或編入大藏。
或标題不同。
悉備見于注。
仍不媿蹇陋。
辄系序于後。
庶覽者識吾宗之大略焉。
時皇宋元豐改号之歲後安居日餘杭郡沙門釋元照重錄 芝苑遺編卷之下(終) 貞和三年(丁亥)大蔟五日前泉湧老比丘淳樸於竹園軒看讀校訂之次卒點旁訓雲今寬文九年孟秋下旬更校潤色之以壽梓流世矣欲繼法燈而永照迷暗濟群生而遠沾妙道忝浴祖恩欽拟報答雲。
止止堂老乞士(中)讷翁
本三卷。
後為四卷。
今分八卷。
見行。
四分律删定僧戒本一卷 貞觀二十一年仲冬出。
删定文詞。
備世誦習。
今時盛行。
四分律比丘尼鈔三卷 諸錄不出。
今準後流通。
題雲。
貞觀十九年撰。
今分六卷。
見行。
四分律注比丘尼戒本二卷 貞觀中出。
本一卷。
後為二卷。
未見。
四分律删定尼戒本一卷 永徽二年出。
見行。
量處輕重儀一卷 有雲。
處量輕重儀。
貞觀十一年制。
乾封二年重修。
見行。
釋門章服儀一卷 顯慶四年制。
此年重修。
見行。
護三寶物儀二卷 未見。
律相感通傳一卷 乾封二年制。
見行。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一卷 貞觀八年制。
永徽元年重修。
見行。
釋門集僧軌度圖經一卷 武德七年制。
見行。
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 乾封二年制。
見行。
淨廚诰一卷 乾封二年制。
見行。
護僧物制一卷 或但雲僧制。
顯慶四年制。
見行。
淨心誡觀一卷 雖非專律部。
然本被學宗。
故於此列。
見行。
教俗士設齋儀一卷 顯慶四年制。
未見。
諸方或立教藏。
更寫大律一部六十卷。
置於首。
弘贊經論部。
七件。
合六十四卷。
妙法蓮華經苑三十卷 未見。
妙法蓮華經音義一卷 未見。
有經論家。
指南山音義是也。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一卷 見經首。
衆經律論音義叙緻一卷 未見。
諸經要集二十卷 今藏中題雲。
玄恽撰。
随函音雲。
道世撰。
又雲。
道集.道譯等。
皆誤也。
今據卷首。
祖師自序雲。
嘗於顯慶中。
讀一切經。
随情逐要。
人堪行者。
善惡業報。
條出于此。
述篇三十。
勒成兩帙。
冀道俗依行等。
則驗非他撰明矣。
見大藏。
大唐内典錄十卷 麟德元年甲子。
於西明寺撰。
見大藏。
注時非時經一卷 未見。
護法住持部。
十五件。
合七十六卷。
廣弘明集三十卷 見大藏。
結集正教住持遺法儀六卷 杭州祥符賢聖藏有本。
集古今佛道論衡三卷 開光錄雲。
前三卷龍朔元年撰。
第四卷麟德元年撰。
故或為四卷。
見大藏。
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 麟德元年六月於清官精舍集。
亦雲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見大藏。
釋門護法儀一卷 未見。
護法住持儀一卷 未見。
佛法東漸圖贊二卷 顯慶五年制。
或雲化佛。
未見。
佛教東漸化迹一卷 顯慶五年夏中制。
未見。
聖迹見在圖贊一卷 名出内典錄。
未見。
住法圖贊一卷 顯慶五年制。
後分二卷。
見行。
釋迦略譜二卷 麟德二年九月十八日。
於西明寺撰。
或雲釋氏譜。
或無略字。
或雲一卷。
見大藏。
釋迦法志四卷 永徽元年撰。
或雲二卷。
見大藏。
感應圖錄一卷 未見。
感通記十卷 未見。
付囑儀十卷 宋僧傳雲。
從天人口傳偈頌。
号付囑儀。
未見。
禮敬行儀部。
四件。
合六卷。
釋門正行忏悔儀三卷 永徽二年季夏制。
未見。
有指方等忏者恐是。
六時禮佛忏悔儀一卷 或雲六時禮文。
顯慶四年制。
見行。
集佛經六時行道儀一卷 見行。
釋門歸敬儀一卷 龍朔元年撰。
見行。
圖傳雜錄部。
十四件合八十四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 或三十二卷。
見大藏。
後集高僧傳十卷 開元錄雲。
尋本未獲。
高僧傳音義一卷 未見。
高僧傳鈔一卷 一雲要錄。
或雲二卷。
未見。
祗桓寺圖二卷 乾封二年制。
未見。
圖經一卷 乾封二年制。
未見。
舊連書於上。
故省祗桓二字。
終南山靈感傳二卷 乾封二年。
於靈感寺撰。
見行。
[褒-保+公]法師别傳一卷 未見。
廬山遠大師文集十一卷 或雲十卷。
未見。
支道林集十卷 未見。
南山文集十卷 未見。
西明寺錄三卷 顯慶四年制。
未見。
初撰西明寺記一卷 顯慶四年制。
未見。
終南山化感寺制一卷 乾封二年制。
未見。
已上五類。
總五十七件。
計二百六十七卷。
若約小卷。
則二百九十卷。
又諸家目錄互出不同。
内典錄列十八部一百十四卷。
開元錄列八部八十一卷。
見今藏錄列九部一百四卷。
且據見者。
如上所錄。
餘俟後來續之。
佛教流及此土。
自後漢至曹魏僅二百載。
從其化者。
但剪落殊俗而已。
歸戒則未嘗禀焉。
至嘉平中。
昙摩迦羅者至。
自西梵闡化京洛。
始依法正學宗。
立十僧受戒。
仍出僧祗戒心。
用輔随行。
祖師所謂東夏戒律之先者是也。
逮至姚秦。
首譯十誦。
以夫真教濫觞。
源流未辨。
攝修之侶於即承用。
是則納體從乎四分。
戒本誦彼僧祗。
随行宗於十誦。
宗部之亂。
由茲始矣。
爾後四分.僧祗.五分三律繼翻。
有以先出戒本。
诠相允符。
故僧祗一部。
獨盛當世。
降及元魏。
聰師探源究本。
克體辨行。
遂辍舊所習。
首講四分。
道覆而下。
章疏出焉。
已來傳習之英。
遞代不乏。
然猶群部乖競。
假實争驅。
化制兩宗。
混而未判。
首師披釋宗緒。
雖分而行事謀猷。
亦未甚詳備。
逮于。
南山律師出於隋唐間。
博究群宗。
獨權戒學。
稽極聖之洪範。
追法密之遺蹤。
顧眄乎舊章。
哀矜乎後學。
由是着撰興焉。
大抵得意在乎行事。
故首述事鈔。
統四藏.括兩乘。
區别異部。
搜駁衆說。
實維持之宏綱。
發趣之夷經也。
其次拾義鈔者。
拾毗尼之秘要。
戒業疏者。
展止作之毛目。
故得受随體相。
持犯重輕。
衆别儀軌。
治心理身。
日用之行盡矣。
故凡預吾門者。
其所習雖異。
而日蒙其賜。
無得而稱。
豈非數仞之牆。
得其門者寡矣。
天時之雨。
物無謝於天乎。
自是九代諸師之作。
蔑如無聞。
殁後數百年間。
霈然莫禦。
非四依大士垂示像季者。
其孰能至於此哉。
自外鈔.注.傳錄.儀集.圖紀。
或發明己宗。
或贊述經論。
卷帙繁富。
不可遽數。
但地之相遠。
歲之相後。
況經會昌之孽。
五代之亂。
諸宗典籍率為煨燼。
故祖師之訓。
亡逸過半矣。
且夫教者所以辨其道。
文者所以持其教。
文或墜則教不存。
教不存則道不明。
故文之於世。
是可廢耶。
是以在昔尊道輔教之士。
患斯文之将喪。
嘗攬諸名。
題集為别錄。
使來者得其名而獲其本。
其所列亦已博矣。
但搜括未詳。
時代差誤。
布厝紊雜。
不足披撿。
今以内典.開元等錄及戒疏.後序諸文。
批志看詳對會重纂一本。
各從其類。
節為五科。
以其遠惡清身行根道本者。
莫大乎戒律。
故有初也。
窮神蕩累。
莫深乎經論。
故有次也。
持危禦侮。
必在乎弘護。
故有三也。
克勤自進。
必假乎軏度。
故有四也。
勝迹光遠。
必藉乎傳錄。
故有五也。
至於卷數之開合。
年曆之前後。
若見行.若遺逸。
或編入大藏。
或标題不同。
悉備見于注。
仍不媿蹇陋。
辄系序于後。
庶覽者識吾宗之大略焉。
時皇宋元豐改号之歲後安居日餘杭郡沙門釋元照重錄 芝苑遺編卷之下(終) 貞和三年(丁亥)大蔟五日前泉湧老比丘淳樸於竹園軒看讀校訂之次卒點旁訓雲今寬文九年孟秋下旬更校潤色之以壽梓流世矣欲繼法燈而永照迷暗濟群生而遠沾妙道忝浴祖恩欽拟報答雲。
止止堂老乞士(中)讷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