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苑遺編卷之下

關燈


    波離以律藏付弟子陀寫俱。

    俱付須俱。

    須俱付悉伽婆。

    婆付目揵連子帝須。

    須付旃陀跋阇。

    中間不顯名氏。

    乃至付僧伽跋羅。

    是則波離别分一枝。

    專弘上座一律。

    安得橫以法正繼其後乎。

    若謂佛世多所疑問者。

    律中阿難.身子請決尤多。

    況身子請佛制戒。

    為發起之端。

    其功益大。

    何不為祖。

    若謂律序初标波離為首者。

    此乃部主将與集律。

    祈本衆聖。

    以為證信。

    而波離結集當衆之長。

    故言為首耳。

    苟泥此文。

    必立為祖。

    則餘身證者五百之衆。

    同是所祈。

    皆應為祖。

    豈特波離乎。

    此謂不系傳襲。

    二不可也。

    又曆觀西天付法藏傳此土經論之家。

    未見取結集者為祖。

    必如所立。

    亦應經宗例。

    以阿難為祖邪。

    此無此例。

    三不可也。

    又諸家并立覺明者。

    且覺明止是翻譯廣文。

    亦非傳法。

    又此附餘宗。

    亦無此例。

    況安清.童壽.法顯.玄奘等傳譯功高。

    亦應彼宗推之為祖。

    靈源仁師立增輝者。

    意以天台荊溪為例。

    然天台筆記前代無聞。

    自操染成章。

    一家宗奉。

    況荊溪之嗣天台。

    非唯記述。

    當大唐之世南北性相大振于時。

    天台之教遏絕墜地。

    荊溪禅師辭而辟之。

    贊而述之。

    其道由是牽複。

    其教所以中興。

    後學尊之為祖。

    不亦宜乎。

    今增輝者前代五十餘家。

    後世改作猶将數本。

    當今學者傳授幾希。

    矧又律宗南山之後。

    天下同風。

    曾無建立興複之功。

    輙廁宗祀。

    是可得乎。

    又天台堪師立昙谛者。

    謂始翻羯磨即四分。

    先蠶先農之人。

    且昙谛之前已有僧铠。

    羯磨非谛始翻。

    況行受戒。

    功在法時。

    昙谛但是翻文而已。

    故法時傳雲請胡僧出羯磨耳。

    既而始翻。

    由铠行受。

    因時先蠶先農。

    其義安在。

    況非傳授。

    複無類例。

    安足為祖。

    請觀諸師所立。

    俱非允當。

    必欲強祀。

    所謂非其鬼而祭之。

    無乃谄乎(已上斥其妄立。

    自下責其遺漏)。

    自漢明之世。

    佛教創傳。

    至曹魏之初。

    未聞戒法。

    及行齋忏。

    事同祠祀。

    至嘉平年有西域僧昙摩迦羅。

    依法正部行千人受戒。

    改先妄習。

    始立僧儀。

    逮今千載之間。

    天下釋子莫不皆受其賜。

    論其功不在諸師之下。

    況祖師事鈔.兩疏.内典錄等。

    累稱其德。

    而古今學者一槩遺之。

    豈非戴天履地。

    而不知其高厚乎。

    或曰。

    事鈔.戒疏并序法時昙谛。

    為此方戒律之先。

    今則取時除谛。

    其故何邪。

    對曰。

    凡預祖例。

    不出兩端。

    一者本乎相承。

    二乃尊其功德。

    時則依宗行受。

    備具二能。

    谛則循古翻文。

    未全一德。

    然則祖師所叙。

    名有其由。

    鈔.疏則昭示教源。

    故兼明昙谛。

    業疏則正推本受。

    而獨美法時。

    豈敢任情。

    蓋存典據故也。

     第二申今去留。

    夫緻必有宗。

    學必有承。

    教非宗則其學無所歸。

    學不承則其教無所自。

    南山律師宗於四分。

    承於智首。

    首承洪。

    洪承雲。

    雲承光。

    光承覆。

    覆承聰。

    聰則初傳四分。

    因考本受。

    即承於時。

    時則創行受法。

    專依四分。

    即承於正。

    若乃遠推本始。

    則法正承鞠多。

    多承和修。

    修承阿難。

    難承迦葉。

    葉承我佛。

    是則金口祖承一十四世。

    今以四分開宗為始。

    斷自法正而下。

    至于南山。

    蹑迹傳通九人。

    而聰首南山。

    覆.光.雲.洪則獨取霅溪。

    至於推部主為始祖。

    立法時為二祖。

    則前代阙如。

    始見今錄耳。

    或曰。

    法時自出僧祇戒心。

    那為此宗之祖。

    對曰。

    今家唯取受體。

    不論傳譯。

    又曰。

    然則受依四分。

    那出彼宗戒本乎。

    對曰。

    大士弘闡非凡。

    所籌事在濫觞。

    化存由漸。

    且如騰蘭至漢。

    士庶雲從。

    雖削染成儀。

    而歸戒不舉。

    此豈暗於教相。

    有所不行。

    直欲示其所遺。

    推功於後。

    迦羅翻戒其事例然(已上叙立。

    自下引證)。

    儒宗七廟。

    并以祖考已上。

    父子相因。

    以存享祀。

    其例一也。

    禅宗六祖第付衣盂。

    其例二也。

    天台九祖。

    相傳心觀。

    其例三也。

    以至西竺二十四祖。

    繼世傳持。

    師資疊授。

    其例四也。

    諸經律論次列七佛。

    雖取空劫已前三佛足成其數。

    亦将表示法道相承有由。

    其例五也。

    請詳諸例。

    足為明據。

    獨此律宗。

    浪引結集翻傳之師。

    間絕紊亂。

    可謂逐流迷源。

    尋枝忘本。

    以故出沒互見得失相形。

    終南已來五百餘年。

    宗祖差訛。

    傳持失緒。

    考其所學。

    可謂知本乎(已上舉例證。

    自下引文證)。

    然祖承之所出。

    備見南山教部。

    而非私說。

    今第而引之。

    戒疏序雲。

    四分肇興。

    祖習綿遠。

    正法初百。

    便列其宗。

    斯人博考三機。

    殷鑒兩典。

    包括權實。

    統收名理。

    集結斯藏。

    通被時實。

    據此以法正開宗。

    尊為始祖明矣。

    業疏雲。

    此方赤縣曹魏已前。

    并不受具。

    至嘉平年。

    法時沙門依法正部。

    行羯磨法。

    十人受戒。

    又雲。

    神州一統。

    約受并誦四分之文。

    據此法時遠承法正。

    立為第二祖也(行事鈔.戒疏.内典錄文亦同此)續高僧傳論雲。

    四分一律。

    雖翻在姚秦。

    而創敷元魏。

    是由赤髭論主初乃誦傳。

    未展談授。

    尋還西域。

    此方學侶竟絕維持。

    迩及聰覆。

    方開學肆等。

    相傳雲。

    法聰本習僧祇。

    因考受體。

    首傳四分。

    據此聰師遠承法時。

    故為第三祖也。

    又論雲。

    自初開律。

    師号法聰。

    元魏孝文北台揚緒。

    口以傳授。

    時所榮之沙門道覆。

    即紹聰緒。

    缵疏六卷。

    但是長科。

    至於義舉。

    未聞于世。

    據此覆師親承法聰。

    即為第四祖也。

    傳雲。

    慧光從佛陀禅師出家。

    陀曰。

    此沙彌非常人。

    若受大戒。

    宜先聽律。

    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

    若初依經論。

    必輕戒網。

    邪見滅法。

    障道之源。

    由是依覆師。

    通四分等。

    據此光師承覆。

    故為第五祖也。

    傳雲。

    道雲早依師禀。

    奉光遺令。

    專弘律部。

    造疏九卷。

    為衆所先。

    成匠極多。

    流衍彌遠。

    加以威容嚴肅。

    動止有儀。

    談吐慈和。

    言行相撿。

    據此雲師承光。

    故為第六祖也(附光師傳)。

    傳雲。

    道洪據相州。

    紹通雲胤。

    容止沈正。

    宣解有儀。

    學門七百。

    諸經論士。

    将欲導世。

    皆停洪講席。

    觀其風略。

    采為軌躅。

    據此洪師承雲。

    故為第七祖也(附洪遵傳)。

    傳雲。

    智首二十有二。

    方禀大戒。

    預於古佛塔前。

    請祈顯證。

    蒙降佛摩頂。

    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

    及尋律部。

    多會其文。

    明若夙知。

    後聽道洪律席。

    同侶七百。

    鋒颕如林。

    至於尋文比義。

    首言逈拔。

    及玄思厲勇。

    通冠群宗。

    剛正嚴明。

    莫尚於首矣。

    據此首師承洪。

    故為第八祖也(上至聰師。

    并出續高僧傳。

    即祖師所撰文。

    見大藏)。

    輕重儀雲。

    先所宗承首律師者。

    孤情絕照。

    映古奪今。

    鈔疏山積。

    學徒雲踴。

    齊流五部之輝。

    通開衆見之表。

    事鈔序雲。

    學有所承。

    承必知本。

    據此南山承首。

    故為第九祖也。

    厥後文綱已下。

    師徒傳講至于今多矣。

    然考其功業。

    不足亞於前修。

    故所不論也。

    上據從本至末。

    順而列之。

    故以法正為初。

    南山繼後。

    蓋效儒家立廟之式。

    若約從親至疎。

    逆而推之。

    則應南山為始。

    法正為終。

    例準戒疏雲。

    至後彌勒佛興。

    即以屍葉為七祖也。

    今日從衆。

    略如上明。

    或所未安。

    以俟來哲。

     元豐四年九月十五日 餘杭郡沙門元照錄 南山律師撰集錄 宗承律藏部。

    二十一件。

    合三十七卷(支開有五十九卷) 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三卷 内典錄題雲。

    行事删補律儀武德九年制。

    貞觀四年重修。

    或雲。

    八年。

    或為六卷。

    今分十二卷。

    并後人支開。

    然非本數。

    有雲祖師自分者。

    非也。

    見行。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三卷 有本題雲。

    拾毗尼要。

    貞觀元年制。

    後流新羅。

    此方絕本。

    至大中四年。

    彼國附還。

    元有三卷。

    今始獲上中二卷。

    未見下卷。

    近人分中為下。

    且成上數。

    失其本矣。

    今以兩卷。

    開為四卷。

    見行。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二卷 貞觀八年出。

    二十一年重修。

    本一卷。

    後分三卷。

    見大藏。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四卷 貞觀九年撰。

    二十二年重修。

    本二卷。

    後增為四卷。

    今分為八卷。

    見行。

     四分律含注戒本二卷 貞觀八年出。

    永徽二年重修。

    本一卷。

    後為二卷。

    今分三卷。

    見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 貞觀八年制。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