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苑遺編卷之上

關燈
得述。

    費時損日。

    徒張無益。

    自宗猶困於未聞。

    況餘經論何由道盡。

    可謂不識分量也。

    須臾死去莫浪多事等。

    請考斯文。

    無事冰執。

    聞義不徙。

    吾甯不憂。

    此其所不可四也。

    若爾。

    俱是聖教。

    那不許學。

    況複疏.鈔時複引之。

    何事輕言。

    輙見排毀。

    答。

    野哉斯問。

    是何言欤。

    但為混於教宗。

    豈是抑令不學。

    南山所謂縱有前聞。

    亦不得述。

    可不明乎。

    諸文撮要助釋今宗。

    豈比後人别開戶牖。

    前所謂随律之經。

    略知名相而已。

    又何得不明乎。

     大小乘論 律師臨終口授 門弟子守傾執筆 大小二乘。

    半滿兩教。

    佛法關鍵。

    修行大途。

    世多不曉。

    故曲辨之。

    有謂。

    學律為小乘。

    聽教為大乘。

    參禅為最上乘。

    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豈有多岐哉。

    又複。

    世人見講經論者謂之小乘。

    見參禅者謂之大乘。

    斯皆寡學無稽之論。

    夫大乘者。

    謂發菩提心。

    行菩薩行。

    忘己利物。

    曆劫不舍。

    小乘者。

    厭苦求樂。

    樂出三界。

    獨善一身。

    唯求脫離。

    略示大途。

    今為細辨。

    大分五門。

    一曰正名。

    二曰示體。

    三曰辨行。

    四曰明功。

    五曰簡異。

    初.正名者。

    梵雲摩诃衍。

    摩诃翻大。

    衍即翻乘。

    入此乘者。

    謂發菩提心人。

    即經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阿耨多羅。

    此翻無上。

    三藐三菩提。

    此翻正等正覺。

    此即如來果上之号。

    諸經或曰。

    發無上道心.發大乘意.發無上心。

    皆略言耳。

    誠能發此心者。

    即是佛心。

    即下佛種。

    衆生界中。

    若有一人。

    能發此心。

    則三寶住持。

    佛法光顯。

    群生依賴。

    三界導師。

    今人但言發菩提心。

    不知發心之理。

    口雖雲發心。

    實未發也。

    徒有其名。

    而無其實。

    二示體者。

    欲發此心。

    須知發處。

    未識此心。

    依何而發。

    今依二經。

    略明其相。

    金剛般若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我當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此則明示菩提心體。

    普賢行願第九願雲。

    言常順衆生者。

    謂盡法界.虛空界。

    十方剎海所有衆生。

    種種差别。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

    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号.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

    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此普賢菩薩明示菩薩心體。

    如華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廣說。

    乃至法界衆生。

    即是諸佛菩薩菩提心體。

    更非他法。

    一切諸佛萬行莊嚴。

    河沙果德。

    皆從此生。

    若無衆生。

    定無生處。

    是以發此心者。

    誓入五濁惡世。

    垂手提耳。

    種種方便。

    成熟衆生。

    雖證涅盤。

    而不離生死。

    種種方便。

    勸化調伏。

    皆是成就無上菩提無有邊餘。

    經雲。

    如一衆生不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又經雲。

    我觀十方一切諸佛。

    無有終窮入涅盤者。

    唯除方便示現耳。

    又經雲。

    無有涅盤佛。

    亦無佛涅盤。

    何以故。

    衆生無盡。

    惡業無盡。

    煩惱無盡故也。

    三明行者。

    既知衆生是菩提本。

    即當運廣大心。

    起無礙行。

    於如是等一一衆生。

    種種承事。

    種種供養。

    如欽父母。

    如奉師長及阿羅漢。

    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於諸病苦。

    為作良醫。

    於失道者。

    示其正路。

    於夜暗中。

    為作光明。

    於貧窮者。

    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何以故。

    菩薩若能随順衆生。

    則為随順供養諸佛。

    若於衆生尊重承事。

    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衆生生歡喜者。

    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衆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木王。

    若根得水。

    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木王。

    亦複如是。

    一切衆生而為木根。

    諸佛菩提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

    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何以故。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

    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提屬於衆生。

    若無衆生。

    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此即普賢明示大乘行也。

    四明功者。

    既發此心。

    能行是行。

    則於世間得大饒益。

    依經略說十種利益。

    一者。

    順道益。

    經雲。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

    随順趣入。

    則能成熟一切衆生。

    則能随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者。

    獲福益。

    經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

    及諸人天最勝安樂。

    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

    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

    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不斷。

    所得功德。

    若複有人聞此願王。

    一經於耳。

    所有功德。

    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三者。

    破障益。

    經雲。

    或複有人。

    以深信心。

    於此大願受持讀誦。

    乃至書寫一四句偈。

    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

    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

    皆得消除。

    四者。

    摧邪益。

    經雲。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

    若鸠盤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

    飲血取肉諸惡鬼神。

    皆悉遠離。

    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五者。

    自在快樂益。

    經雲。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行於世間。

    無有障礙。

    如空中月出於雲翳。

    諸佛菩薩之所稱贊。

    一切人天皆應欽禮。

    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六者。

    獲果益。

    經雲。

    此善男子。

    善得人身。

    圓滿普賢所有功德。

    不久當如普賢菩薩。

    速得成就微妙色身。

    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七者。

    離過益。

    經雲。

    若生人天。

    所在之處。

    常居勝族。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

    悉能遠離一切惡友。

    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

    如師子王摧伏群獸。

    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八者。

    不失善根益。

    經雲。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

    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舍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輔相大臣。

    宮城内外。

    象馬車乘。

    珍寶伏藏。

    如是一切無複相随。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九者。

    往生淨土益。

    經雲。

    一剎那中。

    得即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

    功德具足。

    所共圍繞。

    十者。

    生彼獲記益。

    經雲。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

    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

    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以智慧力随衆生心而為利益。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

    降伏魔軍。

    成等正覺。

    轉妙法輪。

    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

    随其根性。

    教化成熟。

    乃至盡於未來劫海。

    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五簡異者。

    一者。

    發心異。

    小乘發心。

    專期脫苦。

    畏炎炎火宅。

    如鬼虎龍蛇。

    求寂滅涅盤。

    自在解脫。

    大乘發心。

    非謂脫苦。

    愍念三界受苦衆生。

    誓入五濁惡世。

    三界六道。

    拔濟群生。

    令其出離。

    衆生未盡。

    不離三界。

    二者。

    境量異。

    小乘發心。

    斷惡修善。

    不出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界外曠無一物。

    即是所證涅盤之處。

    所謂二乘出三界也。

    大乘發心。

    修菩薩行。

    盡十方法界。

    通如華嚴不可說不可說極微塵數剎佛剎微塵數世界。

    盡是菩薩所期境量也。

    三者。

    教主異。

    小乘之人。

    華葉内百億釋迦中。

    一世界一釋迦也。

    一世界外更無佛土。

    一釋迦外更無他佛。

    小教所談限齊至此。

    大乘則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法報應身以為教主。

    若自.若他同一佛性。

    四.禀戒異。

    小乘則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俱名别解脫戒。

    發得禅定。

    名定共戒。

    發得無漏慧。

    名道共戒。

    破三界見思。

    證四果羅漢。

    大乘則以十重.四十八輕.八萬威儀。

    戒善戒經.璎珞經所述不同。

    無非發菩提心。

    行菩薩行。

    名為大乘戒。

    五.趣向異。

    小乘之人。

    一向求出三界火宅。

    自安其身。

    大乘之人。

    一向趣入五濁惡世。

    三途八難。

    垂形五道。

    調熟衆生。

    六.造行異。

    小乘之人。

    随所動用。

    無非利己。

    不能利他。

    大乘之人。

    動必利他。

    無非救攝三有衆生。

    護持三寶。

    令法久住。

    七.趣果異。

    小乘之人。

    修因證果。

    初果.二果。

    乃至四果。

    證真空涅盤。

    趣寂滅樂。

    大乘菩薩。

    從初發心。

    直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斷盡無明。

    三惑永盡。

    二死俱忘。

    證大涅盤.常樂我淨四德之樂。

    雖證涅盤。

    不舍生死。

    十方剎土。

    随機應物。

    如水中月。

    随類說法。

    如谷答響。

    盡未來際無有窮盡。

    上來略辨大小二乘教門差别。

    餘如經論。

    不可具書。

    已上五科。

    略舉梗槩。

    餘如華嚴及諸大乘經。

    廣演分别。

    此乃諸佛出世之大事。

    群生獲遇之妙緣。

    若不曉此。

    徒稱傳教。

    謾說參禅。

    予觀向上宗師。

    雖雲出世利人。

    祇是光榮一己。

    雖十方諸佛。

    三世如來。

    四辨八音。

    百千方便。

    更有多說。

    無出吾言。

    各請細詳。

    如說而發。

    如說而行。

    展轉流通。

    佛種不斷。

     始終戒要 夫三聚者。

    圓修之戒德也。

    律儀聚者。

    攝一切止也。

    善法聚者。

    攝一切作也。

    饒益聚者。

    攝一切慈也。

    舉一即三。

    非前後也。

    含生所無。

    必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

    識藏不顯。

    蓋三妄之所覆也。

    故惡染翳乎清淨。

    愚癡蔽乎智慧。

    愛憎阻乎慈悲。

    然茲三妄乃無始之故業也。

    於是大師怃然歎曰。

    一識體内絕虛妄之因緣。

    塵沙境中蘊無邊之聖法。

    但衆生迷倒。

    不念受持。

    莫之能護。

    由是立乎三誓。

    淨乎三戒。

    翻乎三妄。

    成乎三行。

    趣乎三脫。

    證乎三佛。

    止誓者斷一切惡。

    受攝律儀戒。

    翻惡染業。

    成清淨行。

    趣無願解脫門。

    證法身佛。

    作誓者修一切善。

    受善法戒。

    翻愚癡業。

    成智慧行。

    趣空解脫門。

    證報身佛。

    慈誓者度一切衆生。

    受饒益戒。

    翻愛憎業。

    成慈悲行。

    趣無相解脫門。

    證應身佛。

    然茲三誓.三戒.三行.三脫.三佛。

    非各别也。

    非異時也。

    本受無作具諸德故。

    然此三聚修之必爾。

    迷茲三聚。

    轉萦三妄。

    妄返藉于三誓。

    誓立發乎三戒。

    戒發起乎三行。

    行起成乎三脫。

    脫成證乎三佛。

    從因至果非漸修也。

    說之次第。

    行非次第。

    大綱如此。

    網目可尋。

     芝苑遺編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