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華嚴同教一乘策

關燈
事。

    二攝歸真實。

    三彰其無礙。

    四周徧含融。

    釋曰。

    上之四門。

    初即法相。

    二即無相。

    三即同教。

    四即别教。

    若下同諸乘。

    通四無礙。

    皆别教分齊。

    法界三觀。

    其義一揆。

    詳之可見。

    若爾何謂非餘經法界釋。

    體勢縱橫。

    不可定準。

    故祖曰。

    此經所宗。

    諸經通體等)。

     評曰。

    既曰不融為同。

    非泯二名同。

    不亦顯然乎。

    又此同教一乘。

    是合終頓。

    義亦明矣(已上蹑〔疏〕印定)。

     又曰。

    若自他相絕。

    則與衆生心。

    同一體故。

    無心外也。

    不壞能所。

    故能知也。

    自解曰。

    此通終頓二教。

    但同一體是頓教。

    兼不壞能所知義。

    即是終教。

    若總取雙絕雙存亦圓(教中)同教義也(地經雲皆如實知。

    疏五十八雲。

    審於事實。

    見理實故。

    亦非心外見法。

    亦非無境可知。

    若自他相絕。

    則與衆生心同一體故。

    無心外也。

    不壞能所。

    故能知也。

    又他心是總。

    餘皆是别。

    六相圓融。

    一乘之實知也。

    抄四十一雲。

    皆如實下。

    總釋如實知義。

    有五教意。

    初通小乘初教。

    理實通人法二空故。

    二亦非心外下。

    通始終二教。

    唯識之義通二教故。

    三若自他相絕下。

    通於終頓兩教。

    相同一體。

    即是頓教。

    兼取不壞。

    能所知義。

    即是終教。

    又總取雙絕雙存亦圓中同教義故。

    四又他心是總下。

    六相圓融。

    唯屬〔同〕教一乘之别教義。

    釋曰。

    約教分别。

    故雲有五教意等。

    若約融通。

    皆别教也)。

     評曰。

    既稱總取。

    合二教也。

    亦圓教中。

    □同非離之終頓。

    乃海具之江水。

    安得不醎。

    正同此間之同教一乘也(問。

    引文可爾。

    且四中同教。

    探玄果於共教分出。

    豈亦圓中同邪。

    答。

    太一曰。

    為成普〔法〕所成。

    法性論中三處入法界。

    法華等教。

    非圓中同。

    而何故圭山雲。

    若約頓開。

    但悟至此。

    便入圓教也)。

     密祖釋能所證義曰。

    能所無二。

    大乘終教也。

    能所俱泯。

    大乘頓教中證道也(願抄二後)。

     觀祖曰。

    以能所曆然。

    證事法界。

    能所一相。

    證理法界。

    及事理無礙相即之門。

    能所俱泯。

    證事理無礙形奪無寄門。

    存亡無礙。

    全證事理無障礙門。

    與一全收。

    證事事無礙門(貞元一之下)。

     評曰。

    能所存亡無礙。

    得非總取雙絕雙存圓中同教義乎。

    是乃同前密祖之終頓也。

    舉一全收。

    證事事無礙别教也。

    此前更不立圓中同。

    又於終頓之後。

    别有此門。

    義可見矣(作此評者。

    判存亡無礙。

    是猶入海江水也)。

     密祖釋理事無礙中。

    至存泯同時。

    則曰逦迤有此三重。

    事理無礙之義方足。

    智者一一審之(揚雄吾子篇雲。

    升東嶽而知衆山之逦迤也。

    況介丘乎。

    注雲。

    逦迤猶[(白-日+田)/廾]眇)。

     評曰。

    即前觀祖能所一相。

    所證事理無礙相即之門。

    一重也。

    (願鈔二釋俱存。

    現前故雲即前等也)能所俱泯。

    證理事無礙形奪無寄門。

    二重也。

    (事理雙奪)存亡無礙。

    全證事理無障礙門。

    三重也。

    (為一事理無礙法界)如次前二祖取之。

    第三重。

    乃圓中之同。

    如日月矣。

    非合終頓乎。

    (二祖即清涼。

    第一重終教。

    第二重頓教。

    第三重。

    乃圓中同也)。

     觀祖釋事理無礙曰。

    會法性者。

    以是同教一乘義理分齊故(演義第七雲。

    又十對中。

    唯會法性。

    以是同教一乘義分齊故)。

     評曰。

    此蓋後三教。

    并揀於權。

    總是一乘。

    開之為同别。

    (貞元曰。

    實教大乘亦名一乘。

    即後三教合名為實。

    就實教中。

    約圓融不融。

    分成二種。

    即實教頓教。

    并皆不融。

    為同教一乘。

    唯第五教圓融具德。

    名别教一乘)此事理無礙。

    是同教一乘之義理分齊故。

    (圭山雲。

    已當大乘同教之趣緻)故一一會前終頓能揀權三之義也。

    (清涼雲。

    三乘一乘别。

    今但會一乘等)以同教一乘是該取頓實故也(太一曰。

    此中所明如來藏佛性。

    雖約諸義。

    差别不同。

    皆是同教一乘義也。

    何以故。

    為成普法故。

    普法所成故)。

     密祖又曰。

    具此十門。

    方名理事無礙。

    又曰。

    當同教大乘之極緻。

    後觀别教等(觀注)。

     評曰。

    即前清涼存亡無礙全證之事理無礙門。

    此大乘亦名一乘。

    故理義正齊。

    不必疑也。

    後觀别教。

    此觀同教。

    何疑之有。

    次前即言。

    是同教一乘之義理分齊。

    可為良證(貞元一之上曰。

    實教大乘。

    亦名一乘)。

     觀祖又曰。

    實教大乘。

    亦名一乘。

    謂會三歸一。

    唯有一乘法故。

    即後三教合為一實。

    即今性相二宗。

    有多差别。

    略列十條。

    此能揀十義。

    亦即此經中同教之義。

    密祖亦曰。

    即華嚴同教義(演義六曰。

    此經同經者。

    三摩娑釋。

    依主得名。

    補盧沙聲。

    屬聲受稱。

    此經之同教也。

    大抄四雲。

    即華嚴中同教之義)。

     評曰。

    此亦後三合為一實。

    開二即同别。

    開三即圓終頓也。

    是以為四。

    即但有同别。

    是合取頓實。

    即圓中之同也。

    以一乘三乘小乘三宗不同。

    一乘有二故(配五教者。

    後三一乘宗。

    始教三乘宗。

    愚法小乘宗。

    如貞元等說)。

     此上釋合後三也。

    合為一乘。

    後段釋開後三也。

    則唯後一中。

    自有同别。

    不取終頓。

    以一乘唯有同别。

    無餘乘故。

    故成三一也(此上白書。

    乃善住新加入。

    問。

    清涼義分齊中。

    合後三。

    開同别邪。

    答。

    仰觀文意。

    直以後一。

    該取終頓作同。

    故雲圓教攝。

    即太一謂。

    一乘即一乘也。

    若約影前二者。

    即攝前四教。

    為一方便。

    故太一謂。

    即有二義。

    通說一乘等。

    全同教章行位中也)。

     或五則終頓圓。

    若後一自開同别。

    則離之之終頓。

    非合之之終頓。

    亦以一乘三乘小乘不同。

    (此中圓教為一乘。

    宗始終頓為三乘宗。

    愚法為小乘宗。

    如教章等說。

    終頓二教。

    進退雖殊。

    然皆不違梁攝論也)終頓各诠雙存俱泯。

    偏而非圓。

    若取終頓。

    全同四中。

    (白書順明。

    此中反顯)此理顯然。

    宜深思之。

    若将四教作五教通。

    開合不分。

    偏圓難辨。

    (如會解釋分四曰。

    非即合終頓)但見理事無礙之言。

    便名終教。

    如法華等。

    理事無礙一宗所收。

    大乘一發。

    判為偏淺。

    (多謂華藏。

    餘親問頤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