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遷正量證
關燈
小
中
大
果有堕而決不可救耶?是皆非然也。
蓋此數尊宿者,皆忘名大士,為法通人,見澄師駁義有所不周,而人師之見有所未盡,故一一拈出,與澄師發揮之,豈誠學不足而識不逮也?豈不遷之義果有堕也?不然,諸尊宿何以徒有是肇之婆心,并無匡肇之手眼?且因明乃破立之綱維,推邪之良範,澄師方挾此以為破肇之本,諸師皆忽而不論,是何異欲救長平之百萬,而将空拳以拒強秦?又何異公輸方執檃括以繩材,而離婁恃己明而橫谏?雖離婁之明,固無惑於材之美惡,要非公輸所心伏,亦非彼材之知己也。
如是而救肇,非但數尊宿之所不能,正恐将大千世界盡抹為塵,一塵一尊宿,每一尊宿複有如塵之口,猶恐愈辯則愈增肇師之過,而不足以伏澄師之辯也。
吾故知此皆非諸尊宿之本意,盡是裝聾作啞,務欲互相發揮不遷之休奧而已。
夫澄師既以因明破肇師之宗,吾今亦即借因明而立不遷之義,是所謂借手行拳,就路還家也。
澄師破立之宗因,具在駁論,皆澄師佯為謬立。
略引一條,試為評之。
其一,法自相相違。
因雲: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
是則向有今無,此因向異品上轉,故犯法自相相違也。
此甚不然。
蓋因明之法,自許寄言簡過。
肇師不曰是有,而曰未嘗無;不曰是無,而曰未嘗有。
斯皆兩言一會,空有雙融。
言未嘗無者,但釋人之斷見,豈執有而膠常?言未嘗有者,但閑彼之常執,豈堕無以明斷?乃知未嘗之為語,正寄言以簡過也。
如是,則肇師之三支本圓,而破家之諸過徒顯。
其他違因,一皆類此,故不繁引。
雖然,此且就澄師所立而施辨,要之皆非肇師之本意。
若準論立,應雲:物是有法,不遷為宗。
因雲:各住真空,即寂之性。
故同喻如江河競注,即濕之靜流;異喻如洶湧奔波,随風之動浪。
斯論有明文,乃真能立也。
是則物乃性家之物,性乃即物之性,舉一物而全體即性,語斯性而無物不備矣。
所以布毛拈起,則豁悟本心;吹息紙燈,而大千照破。
如是而言性住,法華有法住法位之真诠;如是而語性空,則般若有即色即空之明訓。
華嚴譚各不相到,淨名演業因不忘,是皆澄師引以駁不遷者也,吾皆藉以證不遷而已。
此非所謂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耶?雖然,亦豈澄師實有所不同耶?蓋有是論而無是駁,雖予亦必草草同近日人師而讀,過矣。
故吾曰:理固有贊歎不如彈駁者,第顧所駁何如耳。
故知澄師之駁論,非駁不遷也,乃善於解不遷者也。
讀不遷者,其可忽乎?是則不遷之義,決是大乘性空之妙理,何以清涼國師亦雲濫同小乘有見之常情?此亦清涼語自昭然,讀者昧之耳。
夫既曰濫同,決非真同也。
如曰珷玞之濫玉,魚目之濫珠,豈珠與玉即魚目與珷玞耶?清涼語其濫同者,正恐學者誤同近日人師也,安可反因是以證其謬哉?嗚呼!據斯衆義,則知觀國師之唱於前,澄禅師之和於後,以至諸尊宿之交攻於傍,皆其言似相胡越,其意實相表裡,務欲互相發揮不遷之休奧者也。
予故為之證雲。
正量論跋 或曰:肇公以物各住位立不遷,而澄僧駁之,何謂也?曰:據不遷義有五:曰剎那滅,曰性空,曰即真,曰事理無礙,曰事事無礙。
是五者,各有聖經為據,即為小.始.終.頓.圓之五教也。
而物各住位之談,五教不攝,是以駁之。
香山子曰:咦!唏!若果如是,則肇師奔逸絕塵,不可以見也。
以其超然獨見於五教三乘之外,故昔者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猶不能於此敢措一辭,而況辯者乎?汝能於是體取少分,便得徹困,何用駁為?又曰:肇師因不昔滅,而果得生。
澄僧引經曰:如食雖念念滅,而能令饑得飽;藥雖念念滅,而能令病得瘥;乃至日月光明雖念念滅,而能生長草木。
由是而知,一切有為生滅無性,乃能轉變增長,成辦衆事。
若法不滅,其性常定,則無因無果,世界不成安立矣。
又如會楞伽、金剛、佛舍利,非剎那之說,可以破千古之疑。
此等理趣甚多,不能枚舉。
使微澄公,吾恐終不得而釋耳。
則正量之作,其大有功於聖教矣乎!香山子曰:不然。
子隻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也。
譬之長風所吹,若無百竅,則異響焉生?肇公略開孔竅,以俟知音久矣。
二千年來,風恬浪靜,更無一人正眼觑着。
迩來塞上出一多口阿師,忍俊不禁,憤底一吹,而異響俱聞。
然則是響也,於竅有之乎?於風有之乎?即二有之乎?離二有之乎?法本常寂,因緣适會耳,澄僧何有焉?雖然如是,二俱不了,一則不合師悟,一則不合泥經。
若無事道人門下,更須買草鞋始得。
至是舉筆雲:還委息麼?自是鳥栖林麓易,從來人出是非難。
時皇明萬曆癸卯夏香醉山隐者無似道人書于獨寐庵中
蓋此數尊宿者,皆忘名大士,為法通人,見澄師駁義有所不周,而人師之見有所未盡,故一一拈出,與澄師發揮之,豈誠學不足而識不逮也?豈不遷之義果有堕也?不然,諸尊宿何以徒有是肇之婆心,并無匡肇之手眼?且因明乃破立之綱維,推邪之良範,澄師方挾此以為破肇之本,諸師皆忽而不論,是何異欲救長平之百萬,而将空拳以拒強秦?又何異公輸方執檃括以繩材,而離婁恃己明而橫谏?雖離婁之明,固無惑於材之美惡,要非公輸所心伏,亦非彼材之知己也。
如是而救肇,非但數尊宿之所不能,正恐将大千世界盡抹為塵,一塵一尊宿,每一尊宿複有如塵之口,猶恐愈辯則愈增肇師之過,而不足以伏澄師之辯也。
吾故知此皆非諸尊宿之本意,盡是裝聾作啞,務欲互相發揮不遷之休奧而已。
夫澄師既以因明破肇師之宗,吾今亦即借因明而立不遷之義,是所謂借手行拳,就路還家也。
澄師破立之宗因,具在駁論,皆澄師佯為謬立。
略引一條,試為評之。
其一,法自相相違。
因雲:求向物於向,於向未嘗無;責向物於今,於今未嘗有。
是則向有今無,此因向異品上轉,故犯法自相相違也。
此甚不然。
蓋因明之法,自許寄言簡過。
肇師不曰是有,而曰未嘗無;不曰是無,而曰未嘗有。
斯皆兩言一會,空有雙融。
言未嘗無者,但釋人之斷見,豈執有而膠常?言未嘗有者,但閑彼之常執,豈堕無以明斷?乃知未嘗之為語,正寄言以簡過也。
如是,則肇師之三支本圓,而破家之諸過徒顯。
其他違因,一皆類此,故不繁引。
雖然,此且就澄師所立而施辨,要之皆非肇師之本意。
若準論立,應雲:物是有法,不遷為宗。
因雲:各住真空,即寂之性。
故同喻如江河競注,即濕之靜流;異喻如洶湧奔波,随風之動浪。
斯論有明文,乃真能立也。
是則物乃性家之物,性乃即物之性,舉一物而全體即性,語斯性而無物不備矣。
所以布毛拈起,則豁悟本心;吹息紙燈,而大千照破。
如是而言性住,法華有法住法位之真诠;如是而語性空,則般若有即色即空之明訓。
華嚴譚各不相到,淨名演業因不忘,是皆澄師引以駁不遷者也,吾皆藉以證不遷而已。
此非所謂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耶?雖然,亦豈澄師實有所不同耶?蓋有是論而無是駁,雖予亦必草草同近日人師而讀,過矣。
故吾曰:理固有贊歎不如彈駁者,第顧所駁何如耳。
故知澄師之駁論,非駁不遷也,乃善於解不遷者也。
讀不遷者,其可忽乎?是則不遷之義,決是大乘性空之妙理,何以清涼國師亦雲濫同小乘有見之常情?此亦清涼語自昭然,讀者昧之耳。
夫既曰濫同,決非真同也。
如曰珷玞之濫玉,魚目之濫珠,豈珠與玉即魚目與珷玞耶?清涼語其濫同者,正恐學者誤同近日人師也,安可反因是以證其謬哉?嗚呼!據斯衆義,則知觀國師之唱於前,澄禅師之和於後,以至諸尊宿之交攻於傍,皆其言似相胡越,其意實相表裡,務欲互相發揮不遷之休奧者也。
予故為之證雲。
正量論跋 或曰:肇公以物各住位立不遷,而澄僧駁之,何謂也?曰:據不遷義有五:曰剎那滅,曰性空,曰即真,曰事理無礙,曰事事無礙。
是五者,各有聖經為據,即為小.始.終.頓.圓之五教也。
而物各住位之談,五教不攝,是以駁之。
香山子曰:咦!唏!若果如是,則肇師奔逸絕塵,不可以見也。
以其超然獨見於五教三乘之外,故昔者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猶不能於此敢措一辭,而況辯者乎?汝能於是體取少分,便得徹困,何用駁為?又曰:肇師因不昔滅,而果得生。
澄僧引經曰:如食雖念念滅,而能令饑得飽;藥雖念念滅,而能令病得瘥;乃至日月光明雖念念滅,而能生長草木。
由是而知,一切有為生滅無性,乃能轉變增長,成辦衆事。
若法不滅,其性常定,則無因無果,世界不成安立矣。
又如會楞伽、金剛、佛舍利,非剎那之說,可以破千古之疑。
此等理趣甚多,不能枚舉。
使微澄公,吾恐終不得而釋耳。
則正量之作,其大有功於聖教矣乎!香山子曰:不然。
子隻見錐頭利,不見鑿頭方也。
譬之長風所吹,若無百竅,則異響焉生?肇公略開孔竅,以俟知音久矣。
二千年來,風恬浪靜,更無一人正眼觑着。
迩來塞上出一多口阿師,忍俊不禁,憤底一吹,而異響俱聞。
然則是響也,於竅有之乎?於風有之乎?即二有之乎?離二有之乎?法本常寂,因緣适會耳,澄僧何有焉?雖然如是,二俱不了,一則不合師悟,一則不合泥經。
若無事道人門下,更須買草鞋始得。
至是舉筆雲:還委息麼?自是鳥栖林麓易,從來人出是非難。
時皇明萬曆癸卯夏香醉山隐者無似道人書于獨寐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