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遷正量證
關燈
小
中
大
續藏經物不遷正量證
明道衡述
物不遷正量論證
慧日永明寺道衡述。
理,固有贊歎無足以揚其休,務加彈駁以發其奧者。
肇師物不遷論,意淵詞麗,文短義周,非徒學者之指南,實海藏之精華也。
而數千百年,未有知其解者,盡将性空不遷之旨,認作确定死常之執。
故有月川澄禅師者,愍其精義之淪沒,悲彼聾俗之難喻,知诠釋之無補於頹靡,故彈駁以揚其休奧。
所謂正言若反,以楔出楔者也。
雖然,是豈無說乎?請試為論之。
蓋澄師駁論,雖不下數萬言,約其要,不過以其因非也。
今論其要,則餘可忽矣。
所謂因非者無他,修多羅以諸法性空故不遷,而肇師以物各性住為不遷。
據澄師之駁意,則性空性住,似同水火。
其實性空之於性住,但異其名,非異其體也。
所謂性空者,以色性自空,非推之使空,故謂之性空。
即般若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
所謂性住者,以諸法恒住於真空實性之中,故謂之性住。
即妙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也。
能如是見,則澄師能破之真因,即肇師能立之妙趣,曷容有所異同其間哉?而澄師佯為不知,謬解性住,雲言性住者,即彼所謂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乃至新故老少成壞因果等物,各住自位,故謂性住。
嗚呼冤哉!性住之義,若果如是,肇師不遷之義且置,而妙華是法住法位實相常住之宗,豈亦同於外道死常之執,及勝宗六句定異之見耶?是固近日人師之物不遷,非肇師之物不遷也。
故澄師曰:吾非駁肇公也,駁是肇公者也。
良有以哉!雖然,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等雲雲,皆肇師本論之文。
是乃即以不遷之語,用釋性住之理,是何容間然而非之耶?蓋其言實未嘗異,而其所以言恐未嘗同耳。
夫肇師雲: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者,皆即相明空之妙旨。
而澄師悉誤作定異死常之偏執,又何怪夫所談之不水火然也?又何怪夫性住之不違性空也?夫言昔物自在昔,相有也;非從今以至昔,體寂也。
體寂則性空,相有則用妙。
用妙故雖有而常寂,性空故雖寂而恒照。
斯皆會空有於同緻,齊體用於一言。
以是而釋性住,則性住為不遷之真因也明矣。
豈同澄師所謂性住為定常,而各住為定異哉?所以涅盤指化身為即真,法華稱諸相而鹹妙。
本論亦雲:言去不必去,稱住不必住。
可以神會,難以事求。
則肇師明告之矣,又安可滞於事迹,而難性空不遷之理哉?澄師雲:肇公求向物,既曰於向未嘗無,於今未嘗有,是則此物向有今無也。
冤哉澄師!此豈肇師之意耶?夫肇師但曰於向未嘗無,而不曰決定是有;但曰於今未嘗有,而不雲決定是無也。
蓋言未嘗無者,但遮空見.斷見之無,非執有見.常見之有;言未嘗有者,但遮有見.常見之有,非執斷見.空見之無。
豈如駁家以有為有之有,以無為無之無?所以論雲: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謂之塞,順之謂之通。
然則論所謂昔物未嘗有無者,本無通塞,而通塞自在人情之逆順而已。
本論又雲: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不遷之緻明矣。
而澄師非之曰:若昔因不滅不化,則衆生永無成佛之理。
是皆澄師左會論意,以咎肇師耳。
夫肇師雲:果不俱因者,謂正當果時,因相已滅也。
因因而果者,謂果雖非因,因用不忘也。
故曰:因因而果,因不昔滅。
即淨名所謂性雖空寂,所作不忘也。
以果不俱因故,雖有不有;以因因而果故,雖空不空。
不有不空,而不遷之緻明矣。
豈凝然有物,不滅不化,方謂之不遷也耶?又豈昔因必定斷滅,而謂之性空也耶?若必曰因滅故,然後果生,是何異索死雞之再鳴,而求焦芽以結果也?既知昔因不滅不化,衆生永無成佛之理,然則昔因已成斷滅者,衆生亦安有成佛之理耶?是皆澄師但知錐頭利,而不知鑿頭方也。
又曰:既有因果,即是無常。
無常則遷流轉變,何以謂之物不遷?蓋澄師不知常與無常,遷與不遷,非犁然兩法,但昧者異之耳。
苟能的見無常之緻,便可徹悟性空之理。
既悟性空,則恒居性住,而物不遷矣。
如是,則不遷.性住.無常.性空,四言一會。
所以圓覺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也。
故知肇師每發一言,必忘空有於機先,而融真俗於言外。
且章必寄言以簡其過,又安從而求其疵焉?澄師固欲指鹿為馬,肇師豈肯心伏哉?雖然,此皆澄師大權方便,佯為不知,以賊攻賊,用謬辟謬而已,豈其實然也哉?或曰:澄師駁論以來,海内尊宿大老,駁其駁者,亡慮數十家,何以皆不能杜澄師之口?每一議發,徒資其電辨之風,以益肇師之過,是豈諸尊宿識果不逮澄師?抑不遷之義
理,固有贊歎無足以揚其休,務加彈駁以發其奧者。
肇師物不遷論,意淵詞麗,文短義周,非徒學者之指南,實海藏之精華也。
而數千百年,未有知其解者,盡将性空不遷之旨,認作确定死常之執。
故有月川澄禅師者,愍其精義之淪沒,悲彼聾俗之難喻,知诠釋之無補於頹靡,故彈駁以揚其休奧。
所謂正言若反,以楔出楔者也。
雖然,是豈無說乎?請試為論之。
蓋澄師駁論,雖不下數萬言,約其要,不過以其因非也。
今論其要,則餘可忽矣。
所謂因非者無他,修多羅以諸法性空故不遷,而肇師以物各性住為不遷。
據澄師之駁意,則性空性住,似同水火。
其實性空之於性住,但異其名,非異其體也。
所謂性空者,以色性自空,非推之使空,故謂之性空。
即般若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
所謂性住者,以諸法恒住於真空實性之中,故謂之性住。
即妙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也。
能如是見,則澄師能破之真因,即肇師能立之妙趣,曷容有所異同其間哉?而澄師佯為不知,謬解性住,雲言性住者,即彼所謂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乃至新故老少成壞因果等物,各住自位,故謂性住。
嗚呼冤哉!性住之義,若果如是,肇師不遷之義且置,而妙華是法住法位實相常住之宗,豈亦同於外道死常之執,及勝宗六句定異之見耶?是固近日人師之物不遷,非肇師之物不遷也。
故澄師曰:吾非駁肇公也,駁是肇公者也。
良有以哉!雖然,昔物住昔,不來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等雲雲,皆肇師本論之文。
是乃即以不遷之語,用釋性住之理,是何容間然而非之耶?蓋其言實未嘗異,而其所以言恐未嘗同耳。
夫肇師雲: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者,皆即相明空之妙旨。
而澄師悉誤作定異死常之偏執,又何怪夫所談之不水火然也?又何怪夫性住之不違性空也?夫言昔物自在昔,相有也;非從今以至昔,體寂也。
體寂則性空,相有則用妙。
用妙故雖有而常寂,性空故雖寂而恒照。
斯皆會空有於同緻,齊體用於一言。
以是而釋性住,則性住為不遷之真因也明矣。
豈同澄師所謂性住為定常,而各住為定異哉?所以涅盤指化身為即真,法華稱諸相而鹹妙。
本論亦雲:言去不必去,稱住不必住。
可以神會,難以事求。
則肇師明告之矣,又安可滞於事迹,而難性空不遷之理哉?澄師雲:肇公求向物,既曰於向未嘗無,於今未嘗有,是則此物向有今無也。
冤哉澄師!此豈肇師之意耶?夫肇師但曰於向未嘗無,而不曰決定是有;但曰於今未嘗有,而不雲決定是無也。
蓋言未嘗無者,但遮空見.斷見之無,非執有見.常見之有;言未嘗有者,但遮有見.常見之有,非執斷見.空見之無。
豈如駁家以有為有之有,以無為無之無?所以論雲: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謂之塞,順之謂之通。
然則論所謂昔物未嘗有無者,本無通塞,而通塞自在人情之逆順而已。
本論又雲: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不遷之緻明矣。
而澄師非之曰:若昔因不滅不化,則衆生永無成佛之理。
是皆澄師左會論意,以咎肇師耳。
夫肇師雲:果不俱因者,謂正當果時,因相已滅也。
因因而果者,謂果雖非因,因用不忘也。
故曰:因因而果,因不昔滅。
即淨名所謂性雖空寂,所作不忘也。
以果不俱因故,雖有不有;以因因而果故,雖空不空。
不有不空,而不遷之緻明矣。
豈凝然有物,不滅不化,方謂之不遷也耶?又豈昔因必定斷滅,而謂之性空也耶?若必曰因滅故,然後果生,是何異索死雞之再鳴,而求焦芽以結果也?既知昔因不滅不化,衆生永無成佛之理,然則昔因已成斷滅者,衆生亦安有成佛之理耶?是皆澄師但知錐頭利,而不知鑿頭方也。
又曰:既有因果,即是無常。
無常則遷流轉變,何以謂之物不遷?蓋澄師不知常與無常,遷與不遷,非犁然兩法,但昧者異之耳。
苟能的見無常之緻,便可徹悟性空之理。
既悟性空,則恒居性住,而物不遷矣。
如是,則不遷.性住.無常.性空,四言一會。
所以圓覺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也。
故知肇師每發一言,必忘空有於機先,而融真俗於言外。
且章必寄言以簡其過,又安從而求其疵焉?澄師固欲指鹿為馬,肇師豈肯心伏哉?雖然,此皆澄師大權方便,佯為不知,以賊攻賊,用謬辟謬而已,豈其實然也哉?或曰:澄師駁論以來,海内尊宿大老,駁其駁者,亡慮數十家,何以皆不能杜澄師之口?每一議發,徒資其電辨之風,以益肇師之過,是豈諸尊宿識果不逮澄師?抑不遷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