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八

關燈
第八及觸等。

    能緣種子故。

    種于彼現有能助力或不障礙。

    為增上緣。

    生淨下。

    例淨種生現。

    三緣亦爾。

     現起分别展轉相望容作三緣無因緣故。

     現起下。

    次明現為緣生現。

    先總标。

    八現分别前後相望。

    作等無間。

    意識緣餘。

    識。

    第七緣第八。

    作所緣緣。

    此識望彼識有能助力。

    或不障礙。

    自他相望。

    作增上緣。

    無因緣者。

    此唯約現。

    皆從自種生故。

     謂有情類自他展轉容作二緣除等無間。

     謂有下。

    次别釋。

    先明自他為緣。

    諸有情類自他相望他心通者。

    能緣彼心。

    作所緣緣。

    彼此有能助力。

    作增上緣。

    除等無間者。

    自他隔故。

     自八識聚展轉相望(至)五識唯托第八相故。

     自八下。

    明自聚為緣。

    自八識聚。

    彼此互望有能助力。

    或不障礙。

    定有增上。

    無等無間者。

    非自類故。

    所緣緣下。

    先總标有無。

    八于七有者。

    第七能緣第八見故。

    第六能緣心法故。

    前五以第八相分為所仗質故。

    七于八無者。

    餘七非八所仗質故。

    第七于六五無一有者。

    五識唯緣外色。

    是故言無。

    第六能緣意根。

    是故言有。

    餘六于彼第七無者。

    第七唯緣第八。

    不緣前六故。

    第六于五無者。

    五于外轉。

    不緣内故。

    唯托第八相故。

    餘五于六有者。

    第六能緣十八界故。

     自類前後第六容三(至)能熏成彼相見種故。

     自類下。

    明自類為緣。

    第六前後容三者。

    後念得緣前念。

    是所緣緣。

    前念引生後念。

    是等無間。

    得不障礙。

    助後令起。

    是增上緣。

    非種生故。

    無親因緣。

    餘八七五唯有等無間。

    增上。

    更除所緣緣。

    不緣已滅。

    取現境故。

    許五後見緣刹那過去相者。

    五七前後亦作三緣。

    以前識相分。

    為後識所緣故。

    前七于八所緣容有。

    能薰成相見種者。

    前五薰八相分種。

    第七薰八見分種。

    第六雙薰相見種故。

    為彼第八所緣境故。

     同聚異體展轉相望(至)勿相分境不同質故。

     同聚下。

    明同聚為緣。

    心與心所和合似一。

    名為同聚。

    相用各别。

    稱為異體。

    即心心所展轉相望。

    有能助力。

    唯有增上。

    而無所緣。

    所仗質同。

    不相緣故。

    或依下。

    簡判所緣緣有無。

    先标。

    或依見分。

    說不相緣。

    依相分說。

    有相緣義。

    謂諸下。

    釋義。

    謂各相分互為質起。

    如識下。

    例明。

    如本識中所持種子。

    為觸等五似種相所托之質。

    觸等與識所緣等故。

    無色觸等有所緣故。

    親所緣緣定應有故。

    若不爾者。

    無色既無器界根身。

    觸等應無所緣境故。

    設許變色。

    亦定緣種。

    勿相分境不同質故。

    觸等定應變似種相故。

    諸相分互為質起。

    有相緣義。

     同體相分為見二緣(至)但說現起互為緣故。

     同體下。

    明同體四分為緣。

    由上從廣以至狹。

    此中從疏以至親。

    相分為見增上所緣。

    見分于相但為增上。

    相分必無能緣用故。

    見于自證。

    容作增上。

    所緣。

    自證于見但有增上。

    見通非量。

    不能證故。

    第三第四俱作二緣。

    展轉更互相緣。

    俱通能緣所緣故。

    上約同聚王所種子相分。

    彼此可互為質緣。

    此中同體四分。

    不依種子相分說。

    但說現起四分互為緣故。

    非相分等定俱互為所緣。

    故言見分不為相所緣。

    自證不為見所緣。

     淨八識聚自他展轉(至)相分理無能緣用故。

     淨八下。

    明淨識為緣。

    淨八識聚現起分别。

    若自若他。

    自類前後。

    異體同體。

    展轉相望皆有所緣。

    淨心心所能遍緣故。

    唯除見分非相所緣。

    相分理無能緣用故。

    自證亦為見分所緣。

    淨見屬現量故。

     既現分别緣種現生(至)現種于種能作幾緣。

     既現下。

    例問現種生種。

    初句牒前種現為緣生現分别。

    次句例問。

    種子亦應從現從種起。

    現種一句。

    正問。

    現及種。

    能作幾緣生于種子。

     種必不由中二緣起(至)于非親種亦但增上。

     種必下。

    答。

    初句先簡等無間。

    所緣緣。

    次句釋成。

    得現起心心所立中二緣故。

    現于下。

    明種由親因緣增上緣起。

    初二句以現為緣生種。

    次二句以種為緣生種。

    皆約親疏。

    具緣雙隻。

    如文。

     依斯内識互為緣起(至)況違教理何固執為。

     依斯下。

    結斥。

    前問若唯内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别。

    故此結雲。

    内識為緣等。

    即頌所謂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别生。

     雖分别言總顯三界(至)如餘論中具廣分别。

     雖分下。

    指廣。

    雖分别言。

    顯心心所。

    而随勝者。

    諸教立門不同顯示差别。

    二謂真識。

    現識。

    三謂業。

    轉。

    現。

    四加智識五加相續識等。

    餘論廣說。

     雖有内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

     雖有下。

    次申第三頌結顯歸源廣明唯識以成前義。

    明生死亦不離識。

    初句領前。

    次句問後。

    衆生生死輪轉随業受報。

    皆假外緣。

    若無外緣。

    由何生死相續。

     頌曰由諸業習氣(至)前異熟既盡複生餘異熟。

     頌曰下。

    舉第三頌答。

     論曰諸業謂福非福(至)此顯當果勝增上緣。

     論曰下。

    釋有四番。

    今初解。

    先釋初句。

    福業。

    謂能感善趣異熟。

    及順人天受善業。

    非福業者。

    謂能感惡趣異熟。

    及順三塗受不善業。

    不動業者。

    謂能感色無色界異熟。

    及順色無色界受善業。

    對欲散動。

    得不動名。

    福非福等。

    即果報相。

    以果名因也。

    因即黑白。

    上上白業。

    此三種業。

    皆以思為體性。

    餘心所法立眷屬名。

    同招引滿異熟果故。

    俱名為業。

    真異熟果。

    酬牽引業。

    異熟生者。

    唯酬滿業。

    此雖下。

    釋習氣名。

    問曰。

    業生即滅。

    何能感果。

    釋曰。

    業雖即滅無招果義。

    然薰本識起自功能。

    即此功能說名習氣。

    是業氣分薰所成故。

    簡曾下。

    簡非現在實有。

    簡非過去曾業。

    是業氣分。

    簡非現所作業。

    如是下。

    正明為緣感果。

    如是習氣數數灌溉至成熟時。

    招異熟果。

    此業習氣。

    正顯能感當果勝增上緣。

     相見名色心及心所(至)業招生顯故頌先說。

     相見下。

    釋次句。

    一者相見。

    謂即取彼實能取實所取。

    故名二取。

    二者取名色。

    色者色蘊。

    名者四蘊。

    即是執取五蘊為義。

    前所言相中亦通取無為以為本質故。

    今此唯顯取親所緣。

    不能緣得心外法故。

    又變無為之相分影。

    亦是名所攝。

    不離心故。

    三者取心及心所法。

    一切五蘊法不離此二故。

    四者取本末。

    謂取親果。

    第八識是諸異熟之根本故。

    又總報品。

    故名為本。

    餘轉識等異熟。

    是别報品。

    故名為末。

    即取一異熟也。

    彼取者。

    彼上四取。

    此上諸取皆二取攝。

    即是現行之二取也。

    彼所下。

    釋習氣名。

    初彼字。

    即能熏現行。

    後彼字。

    即所生現行。

    初後即能熏所生。

    本識上功能。

    即所熏能生。

    文舉初後以顯其中。

    功能差别。

    名為習氣。

    此顯下。

    正明為緣感果。

    此二取習氣。

    正顯當來世異熟果心及彼相應諸親因緣種。

    俱謂下。

    釋俱字。

    謂業種與二取種俱。

    此明增上緣與親因緣互相助義。

    問。

    頌應親前疏後。

    文何反之。

    答。

    業種雖疏。

    招報實顯。

    故頌先說。

     前異熟者謂前前生(至)謂後後生業異熟果。

     前異下。

    釋後二句。

    異熟果。

    謂現在總報。

    或即前一生業感。

    或二生三生前業。

    乃至百千生前業感。

    合名前前。

    餘異熟。

    謂當來總報。

    對前名後。

    或二生多生業感。

    合名後後。

     雖二取種受果無窮(至)何假外緣方得相續。

     雖二下。

    通妨。

    伏問曰。

    二取種子。

    于熏處即生。

    生處即熏。

    生生不已。

    受果無窮。

    頌中何言異熟既盡。

    雖二取下答。

    初一句牒問。

    業習氣下一句。

    總答。

    如因戒善。

    今報人天。

    若不更修。

    人天果盡。

    惡因苦果。

    例此而言。

    償足自停。

    故言既盡。

    由異下。

    轉釋。

    由異熟果一句。

    釋有盡。

    一者性别。

    業通善惡。

    果唯無記。

    因果性殊。

    不多相順。

    二者難招。

    業雖招果然必異世。

    果方成熟。

    故業習氣有盡。

    如沉麝伊蘭有萎歇故。

    等流增上一句。

    釋無窮。

    一者性同。

    因果無殊。

    體性相順。

    二者易感。

    因果同時。

    互相生故。

    此念熏已。

    即能生果。

    故二取種易感無窮。

    等流增上二兼舉者。

    增上果寬。

    等流亦有。

    等流者。

    種與現行為俱生因。

    種望自類種為同類因故。

    增上無别體。

    即等流性故。

    又是等流果故性同。

    是增上果故易感。

    又二取種。

    望自現行是增上。

    望自類種是等流。

    業種望彼現行及種。

    皆異性故。

    但是異熟。

    由感當來餘生業等種子成熟。

    于今身中前異熟果受用盡時。

    即是此身臨命終位。

    彼所成熟之業。

    複别能生餘異熟果。

    先業盡處。

    後種熟時。

    其異熟果而得複生。

    所以生死不斷絕也。

    由斯下。

    結答。

    由此業果相續無窮。

    何假心外之緣方得生死相續。

     此頌意說由業二取(至)心心所法為彼性故。

     此頌下。

    總釋頌意。

    由業二取生死輪回。

    業以思為體。

    二取即心法。

    故皆不離識。

    雜心心所無别性故。

     複次生死相續由諸習氣(至)作有為法各别因緣。

     複次下。

    第二解。

    先總标生死相續由三習氣。

    次别釋三相。

    一名下。

    初句标名。

    由名言氣分熏習所成。

    故名習氣。

    因名起種。

    名名言習氣。

    謂有下一句。

    出體。

    名言下。

    釋相。

    一表義音聲。

    二顯境心法。

    随二下。

    結成因緣。

    随二名言所熏成種。

    作有為法各别親因緣。

    故名習氣。

    有為法。

    即色心也。

     二我執習氣謂虛妄執(至)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二我下。

    初句标名。

    謂虛下一句。

    出體。

    問。

    我是虛妄遍計。

    何得熏種。

    答。

    因執蘊等為我之時。

    熏蘊等種名我執習氣。

    我執下。

    釋相。

    一俱生。

    二分别。

    随二下。

    結成别立義。

    問。

    我執即名言攝。

    何義别立。

    答。

    随二我執所熏成種。

    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故别立之。

     三有支習氣謂招三界(至)于差别果是增上緣。

     三有下。

    初句标名。

    謂招下。

    出體。

    三界異熟是所招。

    業是能招。

    熏成習氣名種。

    有支下。

    釋相。

    一有漏善業。

    二諸不善業。

    随二下。

    結成趣别。

    随二有支所熏成種。

    令異熟果善惡趣别。

    應知下。

    結判為緣。

    名言習氣。

    是親因緣。

    我執有支。

    是增上緣。

    問。

    有支業是能招。

    可是增上緣。

    我執種親生異熟果。

    應是親因緣。

    雲何亦增上。

    答。

    令自他别。

    故成增上。

     此頌所言業習氣者(至)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此頌下。

    結會頌文。

    如文。

    取我下。

    結釋二取名。

    問。

    何故我執名言皆名二取。

    答。

    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

    皆說名取。

    取是着義。

    俱字指前釋。

     複次生死相續由惑業苦(至)能作因緣親生苦故。

     複次下。

    第三解。

    明三道輪轉。

    初總攝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業下。

    别釋三相。

    頌雲。

    受取無明惑。

    行有二名業。

    除五餘七支。

    一一皆名苦。

    前二下。

    結判為緣。

    惑業二種助感生死苦。

    故為增上緣。

    衆苦習氣親生生死苦。

    故作親因緣。

     頌三習氣如應當知(至)俱等餘文義如前釋。

     頌三下。

    結會頌文。

    惑苦即二取。

    惑即能取。

    苦即所取。

    業即業種。

    問。

    業何不名取。

    答。

    取是着義。

    業不得名。

    俱字指前釋。

     此惑業苦應知總攝(至)然十二支略攝為四。

     此惑下。

    明攝有支。

    初句總标相攝。

    次句列十二支名。

    如論廣釋。

    無明體。

    謂行蘊中癡。

    行支體。

    謂身語意思。

    識支體。

    謂第八識種。

    名色支體。

    四蘊名名。

    色蘊名色。

    六處體。

    謂内六處。

    即六根。

    觸支體。

    謂第八觸全。

    前六異熟。

    除第七觸。

    唯有覆故。

    受支體。

    謂遍行受。

    愛支體。

    謂三界貪。

    取支體。

    通取煩惱。

    有支體取識等五及行支種。

    愛取潤已。

    轉名有故。

    生支體謂識等五現。

    老死支體生支變滅即老死支。

    又稱十二牽連。

    十二重城。

    十二棘園緣生緣起。

    四句三世。

    十二時。

    一刹那具十二等。

    總此十二。

    略攝為四。

     一能引支謂無明行(至)别助當業皆非行支。

     一能引支。

    先總标二支。

    謂無明。

    行。

    次出能引義。

    此二能引從識至受五果種故。

    此中下。

    别釋二支相。

    先釋無明。

    此中唯取能發正感當果善惡業者後世果是所感。

    善惡業是能感。

    業是所發。

    無明是能發。

    次釋行支。

    即彼所發。

    正感後世善惡諸業。

    乃名為行。

    由此下簡别。

    由此義故。

    順現受業。

    即現作現受。

    别助當業。

    即滿業。

    助滿當果。

    此二皆非行支。

    意顯須感生報後報之業及正引當果業。

    方是行支。

     二所引支謂本識内(至)是前二支所引發故。

     二所引支。

    先總标五支謂本識内識名色六入觸受五種。

    親能生起當來世中異熟果攝識等五法。

    次出所引義。

    是無明行所引發故。

    問。

    業即善惡行。

    識等五種通色心。

    雲何言業薰五種耶。

    答。

    業即身口意三業。

    有色有心故。

    故薰色心五種。

    于諸行中植心種子。

    即是所引識等五種。

    于一刹那為行所集。

    無有所後。

    約為異熟之種。

    名六處支。

    為異熟觸受種。

    名觸受支。

    除本識種。

    為識支體。

    及此三種諸餘異熟蘊種。

    皆名色支。

     此中識種謂本識因(至)六處與識總别亦然。

     此中下。

    别釋五支相。

    識種通八。

    此中識種。

    謂本識因。

    簡非餘七。

    餘因皆是名色種攝。

    餘因。

    謂七識因。

    皆是名種攝。

    根身因皆是色種攝。

    後六入觸受三因。

    如名次第即後三種。

    或名下。

    約總别釋。

    名色為總。

    總攝五因故。

    識及意入觸受。

    即名中攝。

    餘五入。

    即色中攝。

    餘四為别。

    各别立因故。

    四中随勝。

    亦立餘種。

    因種名異義同。

    文中别指者何也。

    因約未潤言。

    種約發現言。

    随勝别立故。

    六處與識。

    例上總别。

    複有二重總别。

     集論說識亦是能引(至)識是名色依非名色攝故。

     集論下。

    會通經論。

    先會論。

    集論說識亦是能引。

    次句釋成感識業種名識支故。

    問。

    業種名識。

    識種何攝。

    答。

    異熟識種名色攝故。

    次會經。

    經說識支通能所引。

    次句釋成。

    業種識種皆識支故。

    業屬能引。

    識屬所引。

    問。

    論言識屬名色。

    此雲何通。

    答。

    識為名色依。

    非名色攝故。

    論約能依名色言。

    故說識是名色攝。

     識等五種由業薰發(至)潤未潤時必不俱故。

     識等下。

    明五支次第。

    問。

    識等五種。

    由業薰發俱時而有。

    雲何而分前後次第。

    釋中初句牒問雖實同時。

    次句約義而分前後。

    識為主。

    餘為伴。

    名色為總餘三為别。

    六入為勝。

    後二為劣。

    六觸是因。

    六受是果。

    聖教約此四義。

    假說前後。

    或依下。

    依現起位。

    說有前後。

    由斯下。

    結答。

    現起時有前後義。

    故于種位對現行時說。

    初薰因位。

    定無現行次第義故。

    複由當來現起果位。

    所生所引得說同時。

    種生現果。

    必定俱故。

    若依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