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應思。
上地下。
明上惑緣下。
初句标上緣下。
說生下。
釋。
陵恃即慢。
我我所即身見。
斷常邊見。
愛即貪。
疑後三見。
八皆緣下。
不言瞋癡者。
上不行瞋故。
癡為惑本。
遍故不言。
而說上惑不緣下者彼依多分或别緣說。
而說下。
通妨。
如文。
此十煩惱學等何攝非學無學彼唯善故。
此十下。
三學攝。
初徴。
次釋。
學與無學唯善攝。
此十唯染。
故非二攝。
此十煩惱何所斷耶(至)唯修所斷粗易斷故。
此十下。
明所斷攝。
初句徴。
次釋。
無漏善法非所斷。
彼非染故。
此十唯染。
非非所斷。
反顯通二斷。
次約分别俱生粗細判二斷。
見所斷十實俱頓斷以真見道總緣谛故。
見所下。
先明粗相唯見所斷。
初句标。
十粗煩惱見道頓斷。
次句釋。
以真見道總緣三界四谛故。
谛既頓明。
迷谛煩惱應俱頓斷。
此以所迷對顯能迷。
然迷谛相有總有别(至)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然迷下。
明迷谛總别。
初句總标。
次别釋。
總謂下。
先釋總迷。
初句标十通迷四。
次二句釋迷所以。
苦謂身心。
即彼依處。
集謂煩惱。
即是彼因。
滅即斷果。
道即淨因。
治障相違。
是彼怖畏。
由迷四谛。
不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别謂别迷四谛相起(至)别空非我屬苦谛故。
别謂下。
次釋别迷。
初句标。
次二句判别迷相。
二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下。
先釋二唯迷苦。
苦是世間生死果報。
身邊二見迷此果起。
次句約能治釋所治。
别修空觀及無我觀。
對治身見及邊執見。
二觀唯觀苦谛境故。
謂疑三見親迷苦理(至)不共無明親迷苦理。
謂疑下。
次釋八通迷四。
先明十迷苦谛。
标中标八。
釋中通十者。
苦具身邊二見故。
疑與身邊邪親迷苦理。
略五取蘊總名為苦。
愚夫于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
五句見我。
餘見我所。
是名迷苦薩迦耶見。
即用此見以為依止。
于五取蘊見我斷常。
故邊執見亦迷于苦。
又諸邪見。
謂無施等。
乃至妙行惡行業果。
及與異熟。
是迷苦邪見。
若于苦谛心懷猶豫。
是迷苦疑。
二取執彼三見戒禁及所依蘊。
為勝能淨。
若有見取。
妄取迷苦所有諸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
解脫出離。
如是名為迷苦見取。
若有妄取随順此見。
此見随法所受戒禁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如是名為迷苦戒取。
于自他見及彼眷屬。
如次随應起貪恚慢。
若于如是自所起見寶愛堅着。
是迷苦貪。
若于異分他所起見。
心懷違損。
是迷苦恚。
若恃此見。
于彼眷屬心生高舉。
是迷苦慢。
相應無明。
與九同疏迷。
不共無明。
親迷苦理。
若有無智。
與此諸見及疑貪等相應。
若唯于苦獨行無智。
此二并名迷苦無明。
此十煩惱皆迷苦谛。
見苦所斷。
疑及邪見親迷集等(至)迷谛親疏粗相如是。
疑及下次釋八通迷三。
疑及邪見。
親迷集等。
二取貪等準苦應知。
謂諸沙門婆羅門。
謗因邪見。
計自在等。
是一切物生者。
化者。
及與作者。
無施無受。
亦無祠祀。
無有妙行。
亦無惡行。
是迷集谛所起邪見。
若有見取。
取彼諸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是迷集谛所起見取。
若于随順此見。
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
能得清淨。
是迷集戒取。
餘疑貪等。
如前應知。
如是八種煩惱随眠。
迷于集谛。
見集所斷。
若諸沙門婆羅門等。
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
及說現法涅槃論者。
撥阿羅漢所有斷德。
诽謗滅谛。
橫計解脫。
是迷滅谛所起邪見。
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
是迷滅谛所起見取。
若于随順彼見。
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
能得清淨。
是迷滅谛所起戒取。
所餘貪等。
如前應知。
如是八種煩惱随眠。
迷于滅谛。
見滅所斷。
若撥無世間真阿羅漢。
一切智為導首。
有為無漏。
不死矯亂一分。
诽謗道谛。
非真出離。
妄計非道以為正道。
能盡能出一切諸苦。
如是名為迷道邪見。
若有見取。
取彼邪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如是名為迷道見取。
若于随順彼見。
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是名迷道所起戒取。
所餘貪等。
如前應知。
如是八種煩惱随眠。
迷于道谛。
見道所斷。
然瞋亦能親迷滅道。
由怖畏彼生憎嫉故。
謂迷滅道起怖畏心。
起損害心。
起恚惱心。
如是瞋恚迷于滅道。
下結。
迷谛親疏粗相如是。
委細說者貪嗔慢三(至)不違谛觀故修所斷。
委細下。
次明細相通修所斷。
若分别貪瞋慢疑邪見二取。
相應起者。
随應如彼見谛所斷。
若俱生身邊二見。
與彼相應愛慢無明。
此五雖迷苦理。
細故難斷。
修道方斷。
又瞋及餘愛。
别迷事生。
不違谛觀。
故修所斷。
雖諸煩惱皆有相分(至)名緣有事無事煩惱。
雖諸下。
明所緣差别。
先明有質無質。
皆有相分者。
如前雲。
自心内蘊。
一切皆有。
本質不定。
自心外蘊。
或有或無。
若緣現境。
所仗質有。
名緣有事。
若緣過未。
所仗質無。
名緣無事。
彼親所緣雖皆有漏(至)名緣有漏無漏煩惱。
彼親下。
明緣漏無漏。
親所緣有漏者。
能變之心唯煩惱故。
本質通無漏者。
道滅屬無漏故。
緣自地者相分似質(至)餘門分别如理應思。
緣自下。
明名境事境。
緣自地者。
相分似質。
故名事境。
他地道滅。
相不似質。
故名名境。
瑜伽論雲。
煩惱所緣。
略有五種。
一緣邪分别所起事境。
二緣見境。
三緣戒禁境。
四緣自分别所起名境。
五緣任運堅固事境。
餘門下。
結示。
已說根本六煩惱相諸随煩惱其相雲何。
已說下。
釋随煩惱。
初文結前問後。
頌曰随煩惱謂忿(至)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頌曰下。
次舉頌答。
論曰唯是煩惱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煩惱。
論曰下。
解釋。
先釋通名。
煩惱。
即前根本。
分位。
謂無自體。
是前支分品位。
差别。
謂三性中染分攝者。
等流。
謂有自體。
是前平等流類。
皆随根本而起。
随惱于心。
令不離染。
令不解脫。
令不斷障。
故名随煩惱。
此二十種類别有三(至)遍染心故名大随煩惱。
此二下。
依義分類。
忿等各别起者。
謂其性猛利。
各自為主。
自類不俱。
不遍二性。
不遍染心。
故名小随。
無慚無愧。
自類俱起。
唯遍不善。
不遍有覆。
不遍染心。
故名中随。
掉舉等八。
自類俱起。
遍染二性。
遍諸染心。
故名大随。
雲何為忿依對現前(至)離瞋無别忿相用故。
雲何下。
依類别釋。
先小随。
先徴釋忿體用。
憑觸現前多損害境。
憤發為性。
謂懷下。
轉釋執仗為業。
身表業者。
瑜伽雲。
若瞋恚纏。
能令面貌慘烈奮發。
若煩惱纏。
能令執持器仗。
鬥訟違诤。
瞋一分故。
此即下。
反覆釋成瞋為體。
雲何為恨由忿為先(至)離瞋無别恨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恨體用。
懷忿畜惡。
結怨為性。
先對不饒益境。
後即念念懷結怨恨不舍。
謂結下。
轉釋熱惱。
結恨不能容耐。
心熱發火。
鑄氣為金。
恒熱惱故。
此亦下。
反覆釋成瞋為體。
雲何為覆于自作罪(至)後必悔惱不安隐故。
雲何下。
徴釋覆體用。
自己作罪。
恐失利養名譽。
隐蔽遮藏而為自性。
謂覆下。
轉釋悔惱。
罪由忏滅。
覆必堕苦。
後時追悔。
恒憂惱故。
有義此覆癡一分攝(至)不懼當苦覆自罪故。
有義下。
明分位。
初釋癡分攝。
次引論證。
由癡暗覆藏。
不懼後苦故。
有義此覆貪癡一分攝(至)不可執為唯是貪分。
有義下。
次釋貪癡各一分攝。
恐失利養名譽是貪分故。
次通論唯癡義。
如說下。
舉掉舉例明。
掉舉貪分。
亦據粗顯非實貪分。
雲何為惱忿恨為先(至)離瞋無别惱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惱體用。
忿恨為先者。
追往過惡。
觸現違緣。
兇狠乖戾而為自性。
謂追下。
轉釋。
蛆螫。
蟲行毒也。
此亦下。
反覆釋瞋為體。
雲何為嫉殉自名利(至)離瞋無别嫉相用故。
雲何下。
徴嫉體用。
殉者。
以物循身也。
謂嫉下。
轉釋。
此亦下。
反覆釋體。
雲何為悭耽着财法(至)離貪無别悭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悭體用。
謂悭下。
轉釋。
此亦下。
反覆釋。
雲何為诳為獲利譽(至)離二無别诳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诳體用。
為獲利譽。
假現威儀顯異惑衆。
彰己有德。
詭谲欺詐。
或現親事。
或行染語。
故名詭詐。
謂矯下。
轉釋。
邪命者。
四邪。
謂方口。
維口。
仰口。
下口。
五邪者。
一詐現奇特。
二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兇。
四高聲現儀。
五為他說法。
此即下。
釋貪癡為體。
雲何為谄為罔他故(至)離二無别谄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谄體用。
謂谄下。
轉釋。
曲順時宜。
謂高低逐物。
進退合宜。
歡戚逢迎。
顔膝取意之類。
此亦下。
反覆釋貪癡為體。
雲何為害于諸有情(至)瞋害别相準善應說。
雲何下。
徴釋害體用。
謂有下。
轉釋逼惱。
此亦下。
反覆釋體。
瞋害别相者。
瞋斷物命。
害損惱他。
瞋障大慈。
害障大悲。
是二别相。
雲何為憍于自盛事(至)離貪無别憍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憍體用。
自盛事者。
盛壯。
種性。
富豪。
自在。
年壽。
聰明。
行善。
顔色。
文句用對八鳥。
鸱枭雕鹫烏鵲鸠鴿。
醉傲者。
于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謙敬故。
謂憍下。
轉釋染依。
此亦下。
反覆釋貪為體。
雲何為慚不顧自法(至)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下。
别釋中随。
先徴釋無慚體用。
忽絕賢善。
于諸功德及有德人。
無敬無崇。
無所忌難。
無所随屬。
名為無慚。
謂于下。
轉釋。
雲何無愧不顧世間(至)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下。
徴釋無愧體用。
謂于下。
轉釋。
不恥過惡是二通相(至)複違論說俱遍惡心。
不恥下。
料簡。
先定通别。
無慚無愧。
各有通别二相。
聖教依通假說為體。
若執下一句。
牒執通相為體。
則應下。
難破。
非受下。
例破。
若待下。
牒救。
應非下。
牒破。
若許下。
複牒救破。
并如慚愧翻說。
不善心時随緣何境(至)所緣不異無别起失。
不善下。
由有伏難雲。
善惡境殊。
所緣有别。
應不俱生。
不俱。
别起。
二義既同。
何乃偏責。
若起一無二。
又不遍惡心。
故今答雲。
凡諸惡心随境生起。
皆有拒善崇惡義。
故此下。
結答。
俱遍惡心。
所緣無異。
然諸聖教說不顧自他者(至)是彼等流非即彼性。
然諸下。
通妨。
已上釋義。
并如慚愧翻說。
而論下。
問。
此二既各有體。
雲何論說貪分。
通義如文。
雲何掉舉令心于境(至)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
雲何下。
别釋大随。
先徴釋掉舉體用。
掉動輕舉。
令心于境不寂靜故。
身如獨落。
口似春蛙。
意若風燈。
行舍。
靜住為業。
奢摩他。
此雲止。
息妄體真。
此令易解。
令能緣不寂。
故俱障之。
有義掉舉貪一分攝(至)此由憶昔樂事生故。
有義下。
明分位。
先初解貪分。
引證。
釋成。
如文。
有義掉舉非唯貪攝(至)而貪位增說為貪分。
有義下。
第二解。
初句斥前。
次句引論遍諸染心。
故非貪分。
又掉下。
明共相攝。
凡諸煩惱皆不寂靜故。
次句反明。
掉舉離此不寂靜。
無别相故。
雖依下。
通妨。
難雲。
既共相攝。
論何說此而為貪分。
釋此如文。
有義掉舉别有自性遍諸染心如不信等。
有義下。
第三解。
立量明有别體。
掉舉。
别有自性。
遍諸染心故。
喻如不信等。
八大随中不信。
懈怠。
遍諸染心。
别有自性故。
非說他分體便非實(至)如睡眠等随他相說。
非說下。
斥初解。
初解貪攝。
無别自體。
故非實有。
今斥雲。
非說他分體便非實。
如不信等。
雖說他分。
而是實有。
勿字反斥之辭。
而論下。
通妨。
難雲。
此既實有。
雲何論說世俗。
今舉例答。
例如睡眠體雖實有。
而論亦言世俗。
此亦應然。
量雲。
掉舉。
别有自性。
随他相說名世俗有故。
喻如睡眠。
掉舉别相謂即嚣動令俱生法不寂靜故。
掉舉下。
正申體相。
嚣浮躁動。
令俱生心心所不寂靜。
是掉舉相。
若離煩惱無别此相(至)故不寂靜非此别相。
若離下。
斥次解。
次解掉舉。
謂不寂靜。
煩惱共相攝。
依共相假立。
今二句牒釋。
若離煩惱共相無别自體。
不應别說障止。
既别障止。
必有别相。
故不下一句。
結斥。
雲何惛沉令心于境(至)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
雲何下。
徴釋惛沉體用。
惛懵沉重。
令心于境不能明了。
無勝堪任。
不能修持一切善法。
輕安。
遠離粗重。
堪任修持。
毗缽舍那。
此雲觀。
靈明洞達。
此無堪任。
故俱障之。
有義惛沉癡一分攝(至)惛昧沉重是癡相故。
有義下。
明分位。
先初解癡分。
引證。
釋成。
如文。
有義惛沉非但癡攝(至)而癡相增但說癡分。
上地下。
明上惑緣下。
初句标上緣下。
說生下。
釋。
陵恃即慢。
我我所即身見。
斷常邊見。
愛即貪。
疑後三見。
八皆緣下。
不言瞋癡者。
上不行瞋故。
癡為惑本。
遍故不言。
而說上惑不緣下者彼依多分或别緣說。
而說下。
通妨。
如文。
此十煩惱學等何攝非學無學彼唯善故。
此十下。
三學攝。
初徴。
次釋。
學與無學唯善攝。
此十唯染。
故非二攝。
此十煩惱何所斷耶(至)唯修所斷粗易斷故。
此十下。
明所斷攝。
初句徴。
次釋。
無漏善法非所斷。
彼非染故。
此十唯染。
非非所斷。
反顯通二斷。
次約分别俱生粗細判二斷。
見所斷十實俱頓斷以真見道總緣谛故。
見所下。
先明粗相唯見所斷。
初句标。
十粗煩惱見道頓斷。
次句釋。
以真見道總緣三界四谛故。
谛既頓明。
迷谛煩惱應俱頓斷。
此以所迷對顯能迷。
然迷谛相有總有别(至)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然迷下。
明迷谛總别。
初句總标。
次别釋。
總謂下。
先釋總迷。
初句标十通迷四。
次二句釋迷所以。
苦謂身心。
即彼依處。
集謂煩惱。
即是彼因。
滅即斷果。
道即淨因。
治障相違。
是彼怖畏。
由迷四谛。
不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别謂别迷四谛相起(至)别空非我屬苦谛故。
别謂下。
次釋别迷。
初句标。
次二句判别迷相。
二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下。
先釋二唯迷苦。
苦是世間生死果報。
身邊二見迷此果起。
次句約能治釋所治。
别修空觀及無我觀。
對治身見及邊執見。
二觀唯觀苦谛境故。
謂疑三見親迷苦理(至)不共無明親迷苦理。
謂疑下。
次釋八通迷四。
先明十迷苦谛。
标中标八。
釋中通十者。
苦具身邊二見故。
疑與身邊邪親迷苦理。
略五取蘊總名為苦。
愚夫于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
五句見我。
餘見我所。
是名迷苦薩迦耶見。
即用此見以為依止。
于五取蘊見我斷常。
故邊執見亦迷于苦。
又諸邪見。
謂無施等。
乃至妙行惡行業果。
及與異熟。
是迷苦邪見。
若于苦谛心懷猶豫。
是迷苦疑。
二取執彼三見戒禁及所依蘊。
為勝能淨。
若有見取。
妄取迷苦所有諸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
解脫出離。
如是名為迷苦見取。
若有妄取随順此見。
此見随法所受戒禁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如是名為迷苦戒取。
于自他見及彼眷屬。
如次随應起貪恚慢。
若于如是自所起見寶愛堅着。
是迷苦貪。
若于異分他所起見。
心懷違損。
是迷苦恚。
若恃此見。
于彼眷屬心生高舉。
是迷苦慢。
相應無明。
與九同疏迷。
不共無明。
親迷苦理。
若有無智。
與此諸見及疑貪等相應。
若唯于苦獨行無智。
此二并名迷苦無明。
此十煩惱皆迷苦谛。
見苦所斷。
疑及邪見親迷集等(至)迷谛親疏粗相如是。
疑及下次釋八通迷三。
疑及邪見。
親迷集等。
二取貪等準苦應知。
謂諸沙門婆羅門。
謗因邪見。
計自在等。
是一切物生者。
化者。
及與作者。
無施無受。
亦無祠祀。
無有妙行。
亦無惡行。
是迷集谛所起邪見。
若有見取。
取彼諸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是迷集谛所起見取。
若于随順此見。
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
能得清淨。
是迷集戒取。
餘疑貪等。
如前應知。
如是八種煩惱随眠。
迷于集谛。
見集所斷。
若諸沙門婆羅門等。
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
及說現法涅槃論者。
撥阿羅漢所有斷德。
诽謗滅谛。
橫計解脫。
是迷滅谛所起邪見。
若有見取取彼諸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
是迷滅谛所起見取。
若于随順彼見。
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
能得清淨。
是迷滅谛所起戒取。
所餘貪等。
如前應知。
如是八種煩惱随眠。
迷于滅谛。
見滅所斷。
若撥無世間真阿羅漢。
一切智為導首。
有為無漏。
不死矯亂一分。
诽謗道谛。
非真出離。
妄計非道以為正道。
能盡能出一切諸苦。
如是名為迷道邪見。
若有見取。
取彼邪見以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如是名為迷道見取。
若于随順彼見。
諸法所受戒禁取為第一。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
是名迷道所起戒取。
所餘貪等。
如前應知。
如是八種煩惱随眠。
迷于道谛。
見道所斷。
然瞋亦能親迷滅道。
由怖畏彼生憎嫉故。
謂迷滅道起怖畏心。
起損害心。
起恚惱心。
如是瞋恚迷于滅道。
下結。
迷谛親疏粗相如是。
委細說者貪嗔慢三(至)不違谛觀故修所斷。
委細下。
次明細相通修所斷。
若分别貪瞋慢疑邪見二取。
相應起者。
随應如彼見谛所斷。
若俱生身邊二見。
與彼相應愛慢無明。
此五雖迷苦理。
細故難斷。
修道方斷。
又瞋及餘愛。
别迷事生。
不違谛觀。
故修所斷。
雖諸煩惱皆有相分(至)名緣有事無事煩惱。
雖諸下。
明所緣差别。
先明有質無質。
皆有相分者。
如前雲。
自心内蘊。
一切皆有。
本質不定。
自心外蘊。
或有或無。
若緣現境。
所仗質有。
名緣有事。
若緣過未。
所仗質無。
名緣無事。
彼親所緣雖皆有漏(至)名緣有漏無漏煩惱。
彼親下。
明緣漏無漏。
親所緣有漏者。
能變之心唯煩惱故。
本質通無漏者。
道滅屬無漏故。
緣自地者相分似質(至)餘門分别如理應思。
緣自下。
明名境事境。
緣自地者。
相分似質。
故名事境。
他地道滅。
相不似質。
故名名境。
瑜伽論雲。
煩惱所緣。
略有五種。
一緣邪分别所起事境。
二緣見境。
三緣戒禁境。
四緣自分别所起名境。
五緣任運堅固事境。
餘門下。
結示。
已說根本六煩惱相諸随煩惱其相雲何。
已說下。
釋随煩惱。
初文結前問後。
頌曰随煩惱謂忿(至)放逸及失念散亂不正知。
頌曰下。
次舉頌答。
論曰唯是煩惱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煩惱。
論曰下。
解釋。
先釋通名。
煩惱。
即前根本。
分位。
謂無自體。
是前支分品位。
差别。
謂三性中染分攝者。
等流。
謂有自體。
是前平等流類。
皆随根本而起。
随惱于心。
令不離染。
令不解脫。
令不斷障。
故名随煩惱。
此二十種類别有三(至)遍染心故名大随煩惱。
此二下。
依義分類。
忿等各别起者。
謂其性猛利。
各自為主。
自類不俱。
不遍二性。
不遍染心。
故名小随。
無慚無愧。
自類俱起。
唯遍不善。
不遍有覆。
不遍染心。
故名中随。
掉舉等八。
自類俱起。
遍染二性。
遍諸染心。
故名大随。
雲何為忿依對現前(至)離瞋無别忿相用故。
雲何下。
依類别釋。
先小随。
先徴釋忿體用。
憑觸現前多損害境。
憤發為性。
謂懷下。
轉釋執仗為業。
身表業者。
瑜伽雲。
若瞋恚纏。
能令面貌慘烈奮發。
若煩惱纏。
能令執持器仗。
鬥訟違诤。
瞋一分故。
此即下。
反覆釋成瞋為體。
雲何為恨由忿為先(至)離瞋無别恨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恨體用。
懷忿畜惡。
結怨為性。
先對不饒益境。
後即念念懷結怨恨不舍。
謂結下。
轉釋熱惱。
結恨不能容耐。
心熱發火。
鑄氣為金。
恒熱惱故。
此亦下。
反覆釋成瞋為體。
雲何為覆于自作罪(至)後必悔惱不安隐故。
雲何下。
徴釋覆體用。
自己作罪。
恐失利養名譽。
隐蔽遮藏而為自性。
謂覆下。
轉釋悔惱。
罪由忏滅。
覆必堕苦。
後時追悔。
恒憂惱故。
有義此覆癡一分攝(至)不懼當苦覆自罪故。
有義下。
明分位。
初釋癡分攝。
次引論證。
由癡暗覆藏。
不懼後苦故。
有義此覆貪癡一分攝(至)不可執為唯是貪分。
有義下。
次釋貪癡各一分攝。
恐失利養名譽是貪分故。
次通論唯癡義。
如說下。
舉掉舉例明。
掉舉貪分。
亦據粗顯非實貪分。
雲何為惱忿恨為先(至)離瞋無别惱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惱體用。
忿恨為先者。
追往過惡。
觸現違緣。
兇狠乖戾而為自性。
謂追下。
轉釋。
蛆螫。
蟲行毒也。
此亦下。
反覆釋瞋為體。
雲何為嫉殉自名利(至)離瞋無别嫉相用故。
雲何下。
徴嫉體用。
殉者。
以物循身也。
謂嫉下。
轉釋。
此亦下。
反覆釋體。
雲何為悭耽着财法(至)離貪無别悭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悭體用。
謂悭下。
轉釋。
此亦下。
反覆釋。
雲何為诳為獲利譽(至)離二無别诳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诳體用。
為獲利譽。
假現威儀顯異惑衆。
彰己有德。
詭谲欺詐。
或現親事。
或行染語。
故名詭詐。
謂矯下。
轉釋。
邪命者。
四邪。
謂方口。
維口。
仰口。
下口。
五邪者。
一詐現奇特。
二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兇。
四高聲現儀。
五為他說法。
此即下。
釋貪癡為體。
雲何為谄為罔他故(至)離二無别谄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谄體用。
謂谄下。
轉釋。
曲順時宜。
謂高低逐物。
進退合宜。
歡戚逢迎。
顔膝取意之類。
此亦下。
反覆釋貪癡為體。
雲何為害于諸有情(至)瞋害别相準善應說。
雲何下。
徴釋害體用。
謂有下。
轉釋逼惱。
此亦下。
反覆釋體。
瞋害别相者。
瞋斷物命。
害損惱他。
瞋障大慈。
害障大悲。
是二别相。
雲何為憍于自盛事(至)離貪無别憍相用故。
雲何下。
徴釋憍體用。
自盛事者。
盛壯。
種性。
富豪。
自在。
年壽。
聰明。
行善。
顔色。
文句用對八鳥。
鸱枭雕鹫烏鵲鸠鴿。
醉傲者。
于諸尊重及以福田心不謙敬故。
謂憍下。
轉釋染依。
此亦下。
反覆釋貪為體。
雲何為慚不顧自法(至)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下。
别釋中随。
先徴釋無慚體用。
忽絕賢善。
于諸功德及有德人。
無敬無崇。
無所忌難。
無所随屬。
名為無慚。
謂于下。
轉釋。
雲何無愧不顧世間(至)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下。
徴釋無愧體用。
謂于下。
轉釋。
不恥過惡是二通相(至)複違論說俱遍惡心。
不恥下。
料簡。
先定通别。
無慚無愧。
各有通别二相。
聖教依通假說為體。
若執下一句。
牒執通相為體。
則應下。
難破。
非受下。
例破。
若待下。
牒救。
應非下。
牒破。
若許下。
複牒救破。
并如慚愧翻說。
不善心時随緣何境(至)所緣不異無别起失。
不善下。
由有伏難雲。
善惡境殊。
所緣有别。
應不俱生。
不俱。
别起。
二義既同。
何乃偏責。
若起一無二。
又不遍惡心。
故今答雲。
凡諸惡心随境生起。
皆有拒善崇惡義。
故此下。
結答。
俱遍惡心。
所緣無異。
然諸聖教說不顧自他者(至)是彼等流非即彼性。
然諸下。
通妨。
已上釋義。
并如慚愧翻說。
而論下。
問。
此二既各有體。
雲何論說貪分。
通義如文。
雲何掉舉令心于境(至)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
雲何下。
别釋大随。
先徴釋掉舉體用。
掉動輕舉。
令心于境不寂靜故。
身如獨落。
口似春蛙。
意若風燈。
行舍。
靜住為業。
奢摩他。
此雲止。
息妄體真。
此令易解。
令能緣不寂。
故俱障之。
有義掉舉貪一分攝(至)此由憶昔樂事生故。
有義下。
明分位。
先初解貪分。
引證。
釋成。
如文。
有義掉舉非唯貪攝(至)而貪位增說為貪分。
有義下。
第二解。
初句斥前。
次句引論遍諸染心。
故非貪分。
又掉下。
明共相攝。
凡諸煩惱皆不寂靜故。
次句反明。
掉舉離此不寂靜。
無别相故。
雖依下。
通妨。
難雲。
既共相攝。
論何說此而為貪分。
釋此如文。
有義掉舉别有自性遍諸染心如不信等。
有義下。
第三解。
立量明有别體。
掉舉。
别有自性。
遍諸染心故。
喻如不信等。
八大随中不信。
懈怠。
遍諸染心。
别有自性故。
非說他分體便非實(至)如睡眠等随他相說。
非說下。
斥初解。
初解貪攝。
無别自體。
故非實有。
今斥雲。
非說他分體便非實。
如不信等。
雖說他分。
而是實有。
勿字反斥之辭。
而論下。
通妨。
難雲。
此既實有。
雲何論說世俗。
今舉例答。
例如睡眠體雖實有。
而論亦言世俗。
此亦應然。
量雲。
掉舉。
别有自性。
随他相說名世俗有故。
喻如睡眠。
掉舉别相謂即嚣動令俱生法不寂靜故。
掉舉下。
正申體相。
嚣浮躁動。
令俱生心心所不寂靜。
是掉舉相。
若離煩惱無别此相(至)故不寂靜非此别相。
若離下。
斥次解。
次解掉舉。
謂不寂靜。
煩惱共相攝。
依共相假立。
今二句牒釋。
若離煩惱共相無别自體。
不應别說障止。
既别障止。
必有别相。
故不下一句。
結斥。
雲何惛沉令心于境(至)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
雲何下。
徴釋惛沉體用。
惛懵沉重。
令心于境不能明了。
無勝堪任。
不能修持一切善法。
輕安。
遠離粗重。
堪任修持。
毗缽舍那。
此雲觀。
靈明洞達。
此無堪任。
故俱障之。
有義惛沉癡一分攝(至)惛昧沉重是癡相故。
有義下。
明分位。
先初解癡分。
引證。
釋成。
如文。
有義惛沉非但癡攝(至)而癡相增但說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