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六

關燈


    名無常性。

    四者知想陰滅。

    見行陰流。

    行陰常流。

    計為常性。

    色受想滅。

    名為無常。

    有想十六者。

    或自固身。

    雲色是我。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

    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随我回複。

    雲色屬我。

    或複我依行中相續。

    雲我在色。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無想八論者。

    見其色滅。

    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

    心無所系。

    知其受滅。

    無複連綴。

    陰性銷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

    與草木同。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死後雲何更有諸相。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

    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俱非八論者。

    色受想中。

    見有非有。

    行遷流内。

    觀無不無。

    如是循環。

    窮盡陰界八俱非相。

    七斷滅論者。

    或計身滅。

    或欲盡滅。

    或苦盡滅。

    或極樂滅。

    或極舍滅。

    如是循環。

    窮盡七際。

    現前銷滅。

    滅已無複。

    諸外道等計度而起。

     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至)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三邪見。

    謗因果作用實事者。

    謂依世間諸靜慮故。

    見世施主。

    一期壽命恒行布施無有斷絕。

    從此命終生下賤家。

    貧窮匮乏。

    彼作是思。

    定無施與愛養祠祀。

    複見有人一期壽終。

    恒行妙行。

    或行惡行。

    見彼命終堕于惡趣。

    生諸捺洛迦或往善趣。

    生于人天樂世界中。

    彼作是思。

    定無妙行及與惡行。

    亦無妙行惡行二業果異熟。

    複見有一刹帝利種。

    命終之後。

    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種性中。

    或婆羅門命終之後。

    生刹帝利吠舍戍陀羅諸種性中。

    吠舍戍陀羅等。

    亦複如是。

    彼作是思。

    定無此世刹帝利等。

    從彼世間刹帝利等種性中來。

    亦無彼世刹帝利等。

    從此世間刹帝利等種性中去。

    又複觀見諸離欲者。

    生于下地。

    又見母命終已。

    生而為女。

    女命終已。

    還作其母。

    父終為子。

    子還作父。

    彼見父母不決定已。

    作如是思。

    世間畢定無父無母。

    或複見人身壞命終。

    或生無想。

    或生無色。

    或入涅槃。

    求彼生處不能得見。

    彼作是思。

    決定無有化生衆生。

    以彼處所不可知故。

    或于自身起阿羅漢增上慢已。

    臨命終時遂見生相。

    彼作是念。

    世間必無真阿羅漢。

    無施無受。

    亦無祠祀。

    是名謗因。

    無有妙行。

    亦無惡行。

    是名謗因。

    無有妙行惡行。

    諸業果及異熟。

    是名謗果。

    無父無母。

    無化生有情。

    亦無世間真阿羅漢。

    諸漏永盡。

    乃至廣說。

    如是一切名壞實事。

    二無因論者。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機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見八萬劫所有衆生。

    業流灣環。

    死此生彼。

    八萬劫外冥無所觀。

    便作是解。

    此等世間十方衆生。

    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見其根。

    知人生人。

    悟鳥生鳥。

    烏從來黑。

    鹄從來白。

    人天本豎。

    畜生本橫。

    從八萬劫無複改移。

    今盡此形亦複如是。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四有邊者。

    一者心計生元流用不息。

    計過未者名為有邊。

    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二者觀八萬劫則見衆生。

    八萬劫前寂無聞見。

    無聞見處。

    名為無邊。

    有衆生處。

    名為有邊。

    三者計我遍知。

    得無邊性。

    彼一切人現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

    但有邊性。

    四者窮行陰空。

    以其所見心路籌度。

    一切衆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邊。

    一半無邊。

    不死矯亂者。

    一者觀變化元。

    變恒生滅。

    增減有無。

    以理都觀。

    用心别見。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

    亦有亦無。

    亦增亦減。

    于一切時皆亂其語。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二者谛觀其心。

    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有人來問唯答一字。

    但言其無。

    除無之外。

    無所言說。

    三者谛觀其心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

    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

    無所言說。

    四者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

    答言。

    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

    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五現涅槃者。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

    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

    或以二禅心無苦故。

    或以三禅極悅随故。

    或以四禅苦樂雙忘。

    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迷有漏天。

    作無為解。

    五處安隐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或計自在世主等者。

    如初卷釋。

    邪解脫者非果計果也。

    非道為道者。

    非因計因也。

    因果單計。

    是故言或。

    諸如是等。

    皆邪見攝。

     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至)一切鬥诤所依為業。

     四見取。

    諸見。

    謂單四。

    複四。

    具足四等。

    納本末。

    三世。

    起不起。

    成百非。

    執為最極殊勝第一之因。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之果。

    一切鬥诤者。

    有與無诤。

    無與有诤等。

    諸見互違。

    多诤競故。

     五戒禁取謂于随順諸見(至)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五戒禁取。

    謂牛狗等戒。

    眠針卧棘。

    拔發熏鼻。

    五熱炙身等。

    執為勝因。

    能得淨果。

    無利勤苦者。

    謂取戒者。

    多行無益諸苦行事。

    以苦舍苦故。

     然有處說執為最勝(至)說為邪見非二取攝。

     然有下。

    釋妨。

    難雲。

    有餘處說執為最勝。

    名為見取。

    執能得淨。

    名為戒取。

    此複雲何。

    釋雲。

    二取各說一單句者。

    是影略說。

    或随轉門。

    不爾下。

    若言非影略者。

    執為最勝。

    即非滅計滅。

    執能得淨。

    即非道計道。

    如何此二因果單計。

    說為邪見攝。

    非二取者。

    反言二取因果雙計也。

    故知餘處是影略耳。

    見取。

    戒禁。

    皆在因故。

    皆得清淨果故。

     如是總别十煩惱中(至)自審思察方得生故。

     如是下。

    異門分攝。

    先明俱生分别。

    總别者。

    前五名總。

    不分析故。

    後五名别。

    見所開故。

    貪瞋癡慢。

    身見。

    邊見。

    通二所攝。

    疑。

    邪見。

    見取。

    戒取。

    唯分别起。

    次二句。

    釋分别義。

     邊執見中通俱生者(至)皆恐我斷而起驚怖。

     邊執下。

    别明邊見。

    先初解。

    邊見中。

    唯斷見通俱生。

    次句釋常見不通。

    常相粗故。

    惡教引故。

    此是分别。

    不通俱生。

    瑜伽下。

    引證。

    問。

    何邊執見是俱生耶。

    答。

    謂斷見攝。

    何以知然。

    先引人證。

    謂見道前學現觀者。

    已伏分别諸惑随眠。

    而于心中起如是怖。

    今者我我何所在耶。

    此俱生見。

    甯非是斷。

    次引禽獸證。

    禽獸恐怖我斷。

    此屬俱生。

     有義彼論依粗相說(至)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有義下。

    次解。

    先通論。

    依粗相說。

    斷通俱生。

    理推常見亦通俱生。

    造集長時資具者。

    謂蟄蟲壞戶。

    群鳥養羞。

    獸構穴。

    鵲架巢等。

    諸如是類執我常故。

    顯揚下。

    引證斷常通二。

     此十煩惱誰幾相應(至)貪與五見相應無失。

     此十下。

    明自類相應。

    初句徴起。

    先以貪對餘八。

    貪是愛。

    瞋是憎。

    二境不同故。

    疑境不決。

    貪則不生。

    貪與慢見或相應者。

    影不相應一句。

    愛陵非一故不俱。

    染恃境同故俱起。

    見皆可愛。

    與貪相應。

     瞋與慢疑或得俱起(至)如次說瞋或無或有。

     瞋與下。

    次以瞋對餘七。

    瞋與慢疑或得俱起。

    亦影不俱一句。

    瞋恃非一故不俱。

    蔑憎境同故俱起。

    猶豫未憎故不俱。

    不決憤發故俱起。

    疑順違者。

    順事猶豫。

    瞋得相應。

    違未審決。

    瞋不俱起。

    瞋與二取必不相應。

    瞋與三見或俱不俱。

    樂蘊常見。

    瞋不相應。

    苦蘊常見。

    瞋得俱起。

    斷翻此者。

    樂蘊斷見。

    瞋得相應。

    苦蘊斷見。

    瞋不俱起。

    邪見诽撥惡事無瞋。

    诽撥好事。

    瞋得俱起。

     慢于境定疑則不然(至)與身邪見一分亦爾。

     慢于下。

    三以慢對餘六。

    慢疑不俱。

    定不定故。

    慢與五見皆容俱起。

    行相不違故。

    慢與斷見不俱。

    我斷無恃故。

    與身邪見一分亦爾者。

    薩迦耶見。

    執苦劣蘊。

    邪見诽撥所有好事。

    慢皆不相應。

     疑不審決與見相違故疑與見定不俱起。

     疑不下。

    四以疑對五見。

    疑不審決。

    見于境定。

    故不相應。

     五見展轉必不相應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五見下。

    五以五見互對。

    皆慧為體。

    必不相應。

     癡與九種皆定相應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癡與下。

    六以癡對餘九。

    癡是諸惑根本。

    故皆相應。

     此十煩惱何識相應(至)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此十下。

    明諸識相應。

    初句徴起。

    次釋。

    藏識全無。

    意識全具。

    末那有四。

    皆如前釋。

    五識唯貪瞋癡。

    任運起故。

    無分下。

    釋不與慢疑五見相應。

    稱量思察即分别。

    由此起慢等七。

    五識無計度分别故。

    故不與慢疑見等相應。

     此十煩惱何受相應(至)瞋遇順境喜樂俱故。

     此十下。

    明諸受相應。

    初句徴起。

    貪瞋下。

    别釋。

    貪瞋癡三。

    皆與五受相應。

    貪會下。

    釋妨。

    問。

    貪境适情。

    癡通憂苦。

    瞋境逆心。

    何有喜樂。

    釋此如文。

     有義俱生分别起慢(至)恃苦劣蘊憂相應故。

     有義下。

    初釋俱生分别慢。

    與四受俱。

    除苦。

    問曰。

    慢唯高舉。

    何得有憂。

    釋此如文。

     有義俱生亦苦俱起(至)要分别起能發彼故。

     有義下。

    次釋俱生慢。

    亦與苦俱。

    純苦趣中意有苦故。

    次分别慢。

    不與苦俱。

    純苦趣中無此慢故。

    何故無耶。

    彼無邪師邪教等故。

    苦趣中不造引惡趣業故。

    要分别慢能發惡業故。

    此釋苦趣無分别。

    正顯分别慢不與苦俱。

     疑後三見容四受俱(至)爾時得與憂相應故。

     疑後下。

    釋疑後三見。

    四俱除苦。

    疑何容喜。

    欲界系疑。

    猶豫未來無違苦等事。

    亦喜相應故。

    二取何憂。

    緣憂俱見戒及所依蘊。

    與憂相應故。

     有義俱生身邊二見(至)斷見翻此與憂相應故。

     有義下。

    釋身邊二見。

    先初解。

    初句明俱生二見。

    喜樂舍俱。

    次二句明不與苦憂俱。

    五識有苦。

    非五識俱。

    非苦相應。

    論說憂根非無記。

    身邊二見唯無記性。

    非憂相應。

    次明分别二見四俱除苦。

    次釋有憂。

    執苦蘊常執樂蘊斷。

    皆與憂相應。

     有義二見若俱生者(至)廣說如前餘如前說。

     有義下。

    次解。

    俱生二見。

    非唯喜樂舍。

    亦通苦受。

    次釋成有苦。

    純苦苦蘊。

    苦相應故。

    論說下。

    引證。

    廣說如前者。

    謂通一切識身等。

    餘如前說者。

    餘分别二見。

    準前初家。

    四俱除苦。

     此依實義随粗相者(至)邪見及疑四俱除苦。

     初依下。

    約粗相釋。

    初句結前。

    次句起後。

    粗相者。

    一往大略分也。

    皆如文。

     貪癡俱樂通下四地(至)餘受俱起如理應知。

     貪癡下。

    明所通樂居界地。

    貪癡俱樂。

    通欲界至三禅。

    通六識故。

    餘七俱樂。

    通初二三禅。

    除欲者。

    疑慢五見唯意俱故。

    不言瞋者。

    瞋非樂故。

    疑獨行癡。

    欲界唯憂舍。

    餘上二界。

    餘七煩惱。

    與餘喜苦受。

    如理應知。

     此與别境幾互相應(至)見非慧俱不異慧故。

     此與下。

    明别境相應。

    初句徴起。

    次釋。

    貪瞋癡慢。

    容五俱起。

    問。

    此相粗動。

    何容定俱。

    答。

    專注一境。

    得有定故。

    如戲忘天。

    專注一境起貪等故。

    疑及五見。

    各容四俱。

    下二句明疑見各互除一。

    疑除勝解。

    不審決故。

    見非慧俱。

    見即慧故。

     此十煩惱何性所攝(至)雖數現起不障善故。

     此十下。

    三性攝。

    初句徴起。

    次下釋成。

    瞋唯不善。

    餘九通不善及有覆無記。

    上二下。

    轉釋餘九通二。

    上二界九。

    唯無記攝。

    若欲界系九。

    分别起者。

    唯不善攝。

    俱生能發惡行。

    亦不善攝。

    餘俱生九。

    不發惡行。

    細不障善。

    上二界者。

    非極損惱自他處故。

    皆無記攝。

    俱生身邊二見。

    唯無記攝。

    不發惡業故。

    起不障善故。

     此十煩惱何界系耶(至)俱生諸惑皆容現前。

     此十下。

    界系攝。

    初句徴。

    次句判。

    生在下。

    明現起位。

    先明下地不起上惑。

    九地傳傳論上下。

    先二句明未離下染。

    上染不現。

    次二句明已離下染。

    上染現前。

    得彼定者。

    離下染故。

    諸有下。

    問。

    有漏道不能伏惑。

    雲何證得上定。

    有漏道。

    世間味禅也。

    分别惑在意識。

    細俱生在第七。

    有漏雖不能伏。

    以六行觀能伏第六中俱生。

    展轉伏下證上。

    故雲漸次。

    問。

    雲何唯伏第六俱生。

    釋雲。

    但迷事故。

    緣外境故。

    散亂粗動正障定故。

    第七俱生反此。

    伏此俱生方得彼定。

    彼地諸惑皆容現前。

     生在上地下地諸惑(至)起下潤生俱生愛故。

     生在下。

    明上地能起下惑。

    初二句釋上起下惑。

    生第下。

    轉釋。

    先明起分别。

    第四定。

    謂無想天。

    彼計四禅為四果。

    自謂阿羅漢。

    果報既滿。

    中陰現前。

    如無聞比丘謗阿羅漢身遭後有。

    生地獄故。

    次明起俱生。

    上地生下。

    起下潤生俱生愛故。

     而言生上不起下者依多分說或随轉門。

     而言下。

    通妨。

    問。

    有處言生上不起下。

    何也。

    答。

    多分不起。

    今依少分言起。

     下地煩惱亦緣上地(至)餘五緣上其理極成。

     下地下。

    明下惑緣上。

    初句标下緣上。

    瑜伽下。

    引證貪緣上地。

    既說下。

    例嗔緣上。

    總緣下。

    證身邊慢皆得緣上。

    總緣諸行者。

    通緣三界五陰為我我所。

    執斷執常起慢故。

    上五既爾。

    餘癡疑三見例然。

    皆得緣上。

     而有處言貪瞋慢等(至)邊見必依身見起故。

     而有下。

    通妨。

    問。

    有說下惑不緣上者。

    何也。

    答。

    或依粗相。

    言不緣上。

    或依别緣。

    三界五陰各别緣故。

    唯緣自地故。

    次二句轉釋不緣義。

     上地煩惱亦緣下地(至)疑後三見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