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六

關燈
四法。

    雲何有别。

    釋中約體同用别以立二名。

    先明用别。

    除離雜染。

    不放逸用。

    令心靜住。

    是行舍用。

    先後有别故。

    次明體同。

    舍如不放逸。

    皆依四法以顯相用。

    故無别體。

    次二句轉釋舍依四法。

    上雲舍能令心寂靜。

    似乎有異。

    今複言離四無相用。

    又似無差。

    同異雲何。

    故今雲。

    能令即四法。

    所令即心等。

    欲顯此能。

    是故别立。

    雖皆四法。

    不放逸離染。

    舍令心靜。

    體同用别故。

     雲何不害于諸有情(至)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雲何下。

    徴釋不害體用。

    此以無瞋為體。

    謂即下。

    轉釋。

    初句明不害依無瞋假立。

    無瞋下。

    簡異。

    問曰。

    不害既以無瞋為體。

    雲何顯此二别。

    釋中初二句體上差别。

    無瞋翻瞋。

    不害翻害。

    次二句用上差别。

    無瞋與樂。

    不害拔苦。

    次一句結差别相。

    次二句判假實異。

    無瞋有體。

    不害假立。

    問雲。

    假實雖異。

    總即一體。

    雲何而分與拔。

    釋雲。

    為顯慈悲二相别故。

    顯此何意。

    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有說不害非即無瞋(至)慈悲賢善是無瞋故。

     有說下。

    斥異解。

    先叙。

    初句反斥前。

    次出體。

    謂賢善性。

    次自徴釋。

    無瞋下。

    次斥。

    不損惱仍是無瞋性。

    次轉釋。

    無瞋于物不為損惱。

    甯得離此有不害性。

     及顯十一義别心所(至)而體無異故不别立。

     及顯下。

    釋及字。

    先總标義别。

    及言。

    為顯十一法。

    外義别心所故。

    謂欣下。

    總列别名。

    雖義下。

    釋妨。

    問曰。

    名義既别。

    應須别立。

    雲何以及字顯之。

    今釋雲。

    名義雖别。

    而體無異。

    故不别立。

    根随染法二十六種。

    十一善中已翻十一。

    不信翻信。

    無慚翻慚。

    無愧翻愧。

    貪瞋癡翻無貪瞋癡。

    懈怠翻勤。

    惛沉翻安。

    放逸翻不放逸。

    掉舉翻舍。

    害翻不害。

    餘十五染。

    用别體同。

    故無翻對。

    餘欣等善。

    義别體同。

    故不别立。

    今以及言顯之。

     欣謂欲俱無瞋一分(至)随應正翻瞋一分故。

     先釋欣。

    欲俱者。

    與善欲相應起故。

    不忿恨惱嫉。

    不字貫下。

    下仿此。

    俱無瞋一分。

    正翻瞋分。

     厭謂慧俱無貪一分(至)随應正翻貪一分故。

     次釋厭。

    慧俱者與善慧相應起故。

    不悭。

    不憍。

    俱無貪分。

    正翻貪分。

     不覆诳謟無貪癡一分(至)無處說覆亦貪一分故。

     次釋不覆诳謟。

    無貪癡分。

    正翻貪癡。

    次解不覆唯無癡。

    次句簡貪。

     有義不慢信一分攝(至)若崇重彼不慢彼故。

     次三家釋不慢。

    或信。

    或舍。

    或慚。

    皆初句标相攝。

    次句釋攝義。

    正翻慢分。

    如次兼攝不信。

    掉舉。

    無慚。

     有義不疑即信所攝(至)以正見者無猶豫故。

     次三家釋不疑。

    皆初句标。

    次句釋。

    正翻疑分。

    初兼不信。

    次家兼解。

    三家兼慧。

     不散亂體即正定攝(至)不忘念者即是正念。

     次釋不散亂等四法。

    即定慧念相攝。

    如文。

     悔眠尋伺通染不染如觸欲等無别翻對。

     悔眠下。

    釋不定無翻。

    不定四法。

    通染不染。

    如遍行别境。

    通三性故。

    無别翻對。

     何緣諸染所翻善中(至)餘善不然故不應責。

     何緣下。

    料簡。

    先約善法立不立問。

    諸染翻善。

    染有二十六。

    善亦應二十六。

    今唯立十一。

    餘不立者。

    何也。

    初約相用别不别答。

    信等十一相用各别。

    便别立之。

    餘善相用不别。

    便不爾也。

    不應并責。

     又諸染法遍六識者(至)翻入别境善中不說。

     又諸下。

    次約勝劣遍不遍答。

    諸染遍六識者。

    根本中貪瞋癡。

    中二無慚無愧。

    大随中不信懈怠放逸掉舉惛沉。

    小随害。

    從勝别立。

    根本中慢疑見。

    小随忿等九。

    唯意識俱。

    故不别立。

    問。

    害亦意識俱。

    何立不害。

    答中初句牒問。

    次二句舉過。

    數損他故。

    障大悲故。

    為知過失。

    翻立不害。

    又問。

    失念。

    散亂。

    不正知亦遍六識。

    何不别立。

    答雲。

    此三翻入别境中善念。

    正定。

    善慧。

    善中不說。

     染淨相翻淨甯少染(至)故于染淨不應齊責。

     染淨下。

    複約染淨多少問。

    答中先約勝劣多少答。

    次約迷悟通局答。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至)餘八實有相用别故。

     此十下。

    異門分攝。

    先釋假實。

    三是假有。

    随他相故。

    餘八是實。

    相用别故。

     有義十一四遍善心(至)攝衆生時有不害故。

     有義下。

    次釋遍不遍。

    先異解。

    初明四遍善心。

    次明餘七不定。

    推尋下。

    出不定相。

    未決定時不生信。

    若決定時。

    亦可生信。

    慚愧同類者。

    皆以羞恥為性故。

    依處各别者。

    自法世間故。

    起一無二。

    故成不定。

    斷煩惱有輕安。

    不斷則無。

    無漏道時起不放逸舍。

    有漏則不起。

    悲愍有不害。

    不愍則無。

    此七或有或無。

    故成不定。

    論說下。

    引證如文。

     有義彼說未為應理(至)違能損法有不害故。

     有義下。

    次正解。

    先斥前。

    初句總斥。

    推尋下。

    别斥。

    立量雲。

    推尋事理未決定心。

    應非是善。

    無淨信故。

    如染心等。

    慚愧類異。

    謂崇善拒惡。

    依别。

    謂自法世間。

    境同。

    謂随緣何境。

    皆有崇拒義。

    若世間道有輕安。

    出世道無。

    則安覺支非無漏攝。

    若無漏道時有不放逸舍。

    世間道無。

    應非寂靜防修。

    不伏掉舉放逸。

    立量雲。

    有漏善心。

    應有二法。

    具四法故。

    如出世道。

    善心起時皆不損物。

    應有不害。

    違能損法。

     論說六位起十一者(至)故彼所說定非應理。

     論說下。

    通前引論。

    依彼彼增者。

    謂決定位信增。

    乃至攝衆生時不害增。

    作此此說者。

    謂決定位說有信。

    乃至攝衆生時說有不害。

    依彼增勝。

    故作此說。

    非此位有。

    他位無也。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至)定地心中增輕安故。

     應說下。

    正釋。

    初二句明十遍善心。

    輕安不遍。

    次二句明不遍義。

    定位方有。

    散位則無。

    次引決擇分證。

    初句證十善遍。

    定地。

    謂四禅四空。

    不定地。

    謂五趣雜居。

    次句反證不遍。

    定地增安。

    反顯散地則無。

     有義定加行亦得定地名(至)信等十一通一切地。

     有義下。

    别釋輕安。

    先異解。

    論說定地增輕安者。

    不必根本。

    定前加行亦得定地名。

    彼亦下一句。

    轉釋加行亦名定義。

    由斯下一句。

    結欲界亦有輕安。

    不爾者。

    若謂欲界無有輕安。

    便違論說十一通一切地。

    謂三界九地也。

     有義輕安唯在定有(至)通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

     此與下。

    明别境相應。

    彼此不違故。

    十一下明三性。

    唯善者。

    簡非染二。

    輕安下。

    明界系。

    輕安非欲。

    唯在上二。

    十通三界。

    皆學下。

    十一皆通學無學非二。

    非見下。

    明斷位。

    非見斷者。

    意明唯修所斷。

    及非所斷。

    有漏十一屬修所斷。

    無漏十一非所斷。

    六根。

    謂信。

    進。

    念。

    定。

    慧。

    未知當知根。

    信進既爾。

    餘可例然。

    餘門下結示。

     如是已說善位心所(至)謂貪瞋癡慢疑惡見。

     如是下。

    釋煩惱。

    先結前徴後。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

     論曰下。

    先釋通名。

    此六體是根本煩惱。

    昏煩之法。

    惱亂心性故。

    能生随惑枝葉。

    故言根本。

    合則言六。

    開則成十。

    即五鈍五利也。

     雲何為貪于有有具(至)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雲何下。

    徴釋貪體用。

    貪海吞流。

    無有飽足。

    義翻善相可知。

    謂由一句。

    轉釋貪能生苦。

    愛力。

    即貪。

    取蘊即五蘊苦。

    愛水沃灌。

    能生有芽。

    此貪依十事生。

    一取蘊。

    二諸見。

    三未得境界。

    四已得境界。

    五己所受用過去境界。

    六惡行。

    七男女。

    八親友。

    九資具。

    十後有及中有也。

     雲何為瞋于苦苦具(至)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雲何下。

    徴釋瞋體。

    用。

    瞋蚖螫毒。

    撓諸世間。

    義翻善相。

    謂嗔下。

    轉釋業用。

    身心熱惱。

    故不安隐。

    起諸惡業。

    故為惡行所依。

    此屬不善性故。

    問。

    憎恚苦具。

    似是善相。

    何稱不善。

    答。

    苦具是同類。

    尚自憎之。

    善非同類。

    豈不恚耶。

    此愈顯瞋之不善。

    此嗔依十事生。

    一己身。

    二所愛有情。

    三非所愛有情。

    四過去怨親。

    五未來怨親。

    六現在怨親。

    七不可意境。

    八嫉妒。

    九宿習。

    十他見。

     雲何為癡于諸理事(至)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雲何下。

    徴釋癡體用。

    癡暗頑嚚。

    過諸墨漆。

    理。

    謂真如法性等。

    事。

    謂因果實事等。

    于此愚迷闇昧而為自性。

    能障無癡。

    煩惱。

    業。

    生。

    雜染所依而為業用。

    謂由下。

    轉釋雜染所依。

    無明能起根随煩惱。

    及有漏業。

    此二能招後生五趣果故。

    無明還為此三雜染作依。

    此癡依七事起。

    一世事。

    二世間安立事。

    三運轉事。

    四最勝事。

    五真實事。

    六雜染清淨事。

    七增上慢事。

     雲何為慢恃己于他(至)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雲何下。

    徴釋慢體用。

    陵高下視。

    輕忽一切。

    恃己勝事。

    于他有情令心高舉而為自性。

    能障不慢。

    生苦為業。

    謂若下。

    轉釋慢能生苦。

    德。

    謂三寶淨德。

    有德謂有德之者。

    心不謙下。

    即慢相。

    由慢堕苦故。

     此慢差别有七九種(至)慢類由斯起亦無失。

     此慢下。

    出慢差别。

    七種者。

    于他下劣謂己為勝。

    或複于等。

    于己為等。

    令心高舉。

    故名為慢。

    于等謂勝。

    于勝謂等。

    令心高舉。

    故名過慢。

    于勝謂勝。

    令心高舉名慢過慢。

    妄觀諸行為我我所。

    令心高舉。

    故名我慢。

    于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

    令心高舉。

    名增上慢。

    于多勝中。

    謂己少劣。

    令心高舉。

    名下劣慢。

    實無其德。

    謂己有德。

    令心高舉。

    故名邪慢。

    九種類者。

    一我勝慢類。

    二我等慢類。

    三我劣慢類。

    四有勝我慢類。

    五有等我慢類。

    六有劣我慢類。

    七無勝我慢類。

    八無等我慢類。

    九無劣我慢類。

    三品我德處者。

    謂依六事生慢。

    一劣有情。

    二等有情。

    三勝有情。

    四内取蘊。

    五已得未得颠倒。

    六功德颠倒。

    當知二慢依勝有情事生。

    餘各依一事。

    謂慢。

    依劣等二品有情事生。

    過慢。

    依等勝二品有情事生。

    慢過慢。

    卑慢。

    此二依勝品有情事生。

    邪及增上二慢。

    依颠倒起。

    即德處生也。

    我慢妄計取蘊為我我所。

    即我處生也。

    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者。

    此明慢通粗細分别俱生有異故。

    聖位下。

    通妨。

    問曰。

    修所斷即聖位。

    雲何得有諸慢現起。

    答。

    如文。

    下文别有斷文一科。

    此中不須約斷釋。

     雲何為疑于諸谛理(至)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雲何下。

    徴釋疑體用。

    疑網無信。

    不可告實。

    于真俗不決。

    疑真為俗。

    疑俗為真。

    如世尊與彌勒談俗谛。

    聲疑聞說真谛。

    即此類也。

    此疑依六事生。

    一聞不正法。

    二見師邪行。

    三見所信受意見差别。

    四性自愚魯。

    五甚深法性。

    六廣大教法。

     有義此疑以慧為體(至)末底般若義無異故。

     有義下。

    簡異解。

    先異解。

    初句執慧為疑體。

    次三句釋成。

    簡擇。

    即慧相也。

    毗者。

    比義。

    助者。

    輔助。

    末底。

    此雲慧。

    比助于慧。

    即是疑義。

    助慧之法應是慧故。

    般若此雲智。

    智慧二義。

    無别異故。

     有義此疑别有自體(至)是故此疑非慧為體。

     有義下。

    次正解。

    疑非即慧。

    而自有體。

    令慧猶豫。

    非即慧故。

    次引論證。

    論說六中見假。

    餘皆實故。

    此證疑有實體。

    次破毗助。

    疑助慧故。

    執慧為疑。

    若南。

    此雲智。

    識助于智。

    智應為識。

    非由助力。

    義随所助而即轉變。

    是故下。

    結慧非疑體。

     雲何惡見于諸谛理(至)謂惡見者多受苦故。

     雲何下。

    徴釋惡見體用。

    邪見交馳。

    不能得出。

    猶如羅網。

    亦似稠林。

    于諸谛理颠倒推求者。

    由染慧故。

    以苦計樂。

    以染計淨。

    非滅計滅。

    非道計道。

    能障如理清淨正見。

    招集苦事而為業用。

    謂惡下。

    轉釋。

    謂惡見者。

    以苦舍苦。

    于此他世恒受苦故。

     此見行相差别有五(至)六十五等分别起攝。

     此見下。

    出見差别。

    初句總标。

    次别釋身見。

    薩迦耶。

    此雲積聚。

    即五蘊身。

    于五取蘊心執增益。

    計我我所。

    一切見趣之所依止為業。

    二十句者。

    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

    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

    即色是我。

    離色是我。

    四蘊亦然。

    成二十句。

    六十五句者。

    一陰為我。

    四陰為所。

    所中各具璎珞。

    僮仆。

    窟宅。

    三法。

    我與我所合十三句。

    五陰互論。

    成六十五。

    分别起者。

    諸外道等計度而起。

     二邊執見謂即于彼(至)七斷滅論等分别起攝。

     二邊執見。

    于五取蘊薩迦耶見增上力故。

    心執增益。

    計我斷常。

    障處中行解脫出離。

    令堕偏僻系縛為業。

    此見差别。

    四遍常論者。

    一者窮心境性。

    二處無因。

    知二萬劫衆生生滅循環不失。

    計以為常。

    二者窮四大元。

    四性常住。

    知四萬劫衆生生滅體恒不失。

    計以為常。

    三者窮心意識。

    本性常恒。

    知八萬劫一切衆生循環不失。

    本來常住。

    窮不失性。

    計以為常。

    四者既盡想元。

    生理更無流止運轉。

    因心所度。

    計以為常。

    一分常論者。

    一者觀妙明心遍十方界。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

    衆生于此自生自死。

    則我心性名之為常。

    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二者遍觀十方恒沙國土。

    見劫壞處。

    名為無常。

    劫不壞處。

    名究竟常。

    三者别觀我心精細微密。

    流轉十方性無移改。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

    名我性常。

    一切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