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五

關燈
中言随一者。

    三受中随一受也。

    思中言随一者。

    思能役心造善惡無記之業。

    三業中随作一業也。

    由此下。

    結。

    餘非遍行者。

    指别境也。

     次别境者謂欲至慧(至)于六位中次初說故。

     次别下。

    釋别境。

    初句标名。

    次句釋别境義。

    多分不同者。

    定慧同一所觀故。

     雲何為欲于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雲何下。

    别釋欲。

    先徴出體用。

    希求冀望而為自性。

    精進斷依而為業用。

     有義所樂謂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見聞等有希望故。

     有義下。

    先初解。

    所樂。

    謂可欣樂。

    非是可厭及中容境也。

    欲見聞等。

    謂非不欲也。

     于可厭事希彼不合(至)若不希望亦無欲起。

     于可下。

    通妨。

    難雲。

    于可厭事。

    若未合時。

    希彼不合。

    若正合時。

    望彼别離。

    豈非有欲。

    此但下。

    釋。

    希彼不合者。

    此但求彼不合之時。

    謂有可欣自體可合故。

    望彼别離者。

    此但求彼别離之時。

    謂有可欣自體不離故。

    非于可厭之事而起希望。

    故于下。

    簡。

    先簡可厭中容境無欲。

    次簡于可欣境若不希望。

    亦無有欲。

    此明欲以希望為體。

     有義所樂謂所求境(至)若不希求亦無欲起。

     有義下。

    次解。

    所樂。

    謂所樂求。

    可欣求合。

    可厭求離。

    希望有欲。

    于中下。

    簡。

    中容境。

    及欣厭境。

    若不希求。

    皆無有欲。

     有義所樂謂欲觀境(至)由斯理趣欲非遍行。

     有義下。

    第三解。

    所樂。

    謂樂欲觀。

    一切事者。

    遍通欣厭中容三境也欲觀察。

    謂非任運。

    若不下。

    簡。

    若不欲觀。

    及随境任運觀者。

    此全無欲。

    由斯一句。

    結成前文餘非遍行。

     有說要由希望境力(至)故經說欲為諸法本。

     有說下。

    簡異解。

    先叙。

    由希望力引生心心所。

    方取所緣。

    複引經欲為諸法本。

    以證欲為心心所本。

    意成欲是遍行。

     彼說不然心等取境(至)由欲能生心心所故。

     彼說下。

    破。

    初句略斥。

    次約義斥。

    作意引心令趣自境。

    諸心心所取自所緣。

    非由樂欲。

    又聖教說。

    若根不壞。

    境界現前。

    作意正起。

    方能生識。

    不說由欲生心心所。

     如說諸法愛為根本豈心心所皆由愛生。

     如說下。

    例破。

    由經說欲為諸法本。

    諸心心所皆因欲起。

    經中亦說諸法愛為根本。

    豈心心所皆由愛生。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故說欲為諸法本者(至)故論說此勤依為業。

     故說下。

    通經結示。

    說欲所起身口意若善若惡一切事業。

    或說欲發勤。

    由勤助成一切善事。

    故經言諸法欲為其本。

     雲何勝解于決定境(至)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雲何下。

    釋勝解。

    先徴出體用。

    于決定境。

    謂非猶豫印定任持而為自性。

    不可誘引改轉為業。

    謂邪下。

    轉釋。

    謂依教理明證之力。

    于境審谛決定印持。

    由斯異緣不能牽引。

    令移此義而趣餘義。

     故猶豫境勝解全無(至)由斯勝解非遍行攝。

     故猶下。

    簡非遍行。

    故猶豫境。

    非審決心。

    全無勝解。

    非遍行攝。

     有說心等取自境時無拘礙故皆有勝解。

     有說下。

    簡異解。

    先叙。

    取境無礙。

    由勝解力。

    意成解是遍行。

     彼說非理所以者何(至)此應複待餘便有無窮失。

     彼說下。

    破。

    初句略斥。

    次徴釋非理。

    不為礙者。

    即所緣諸法。

    不被礙者。

    即心心所。

    能作增上緣。

    警覺發起心等者。

    根及作意。

    皆非勝解能成此事。

    若謂由此勝解。

    根及作意方勝發起。

    則此勝解複應待餘。

    便有無窮失。

     雲何為念于曾習境(至)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雲何下。

    釋念。

    先徴出體用。

    于曾習境。

    謂非未習。

    明審記憶不忘為性。

    等持所依而為業用。

    謂數下。

    轉釋。

    謂由念力。

    數數憶持曾所受境。

    令心明記而不忘失。

    能引定起。

    故為彼依。

     于曾未受體類境中(至)故念必非遍行所攝。

     于曾下。

    簡非遍行。

    曾未受境。

    及不明記。

    即全無念。

    故非遍行。

    體。

    謂所受自體。

    類。

    曾受同類相似之境。

     有說心起必與念俱能為後時憶念因故。

     有說下。

    簡異解。

    先叙。

    若心起時。

    必與念俱。

    何也。

    由念于境明審記持。

    能為後時憶念因故。

    意成念是遍行。

     彼說非理勿于後時(至)足為後時憶念因故。

     彼說下。

    破。

    初句略斥。

    次例破。

    若謂後時有憶念故。

    前必有念而為其因。

    不可後時有癡信等。

    前亦有此而為其因。

    然前心等。

    或想勢力。

    足為後時憶念之因。

    故不可執心前定有念。

     雲何為定于所觀境(至)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雲何下。

    釋定。

    先徴出體用。

    謂系心所觀。

    專精傾注。

    不令散亂。

    而為自性。

    智慧所依而為業用。

    謂觀下。

    轉釋。

    謂觀如理。

    不如理。

    及俱非境。

    由定勢力。

    令心專注而不散逸。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定能發慧故。

     心專注言顯所欲住(至)前後境别應無等持。

     心專下。

    釋專注。

    心專注言。

    謂表此心所欲住境。

    此定令心即便能住。

    非唯一境而不遷移。

    不爾下。

    反顯。

    見道曆觀上下八谛。

    前後境别。

    而不是一。

    若非專注。

    應無等持。

    故專注言。

    非唯一境。

    境雖改轉。

    心随專注。

    若散心緣境。

    為境所牽。

    若定心緣境。

    非境牽心。

    故名為定。

     若不系心專注境位便無定起故非遍行。

     若不下。

    簡非遍行。

     有說爾時亦有定起但相微隐。

     有說下。

    簡異解。

    先叙設。

    不系心專注境位。

    亦有定起。

    但相微隐而不昭著。

    非是全無。

    意成定是遍行。

     應說誠言若定能令(至)作意令心取所緣故。

     應說下。

    破。

    初句誡。

    次句設執反诘。

    理亦下。

    破。

    三和合位。

    是觸用故。

    若謂下。

    複設執诘。

    亦不下。

    破。

    一刹那心。

    時之最促。

    自不易故。

    若言下。

    重設執诘。

    彼亦下。

    破。

    心取所緣。

    由作意力。

    皆非定故。

     有說此定體即是心經說為心學心一境性故。

     有說下。

    簡異解。

    初叙定體即心。

    次引經貼釋。

    心學者。

    三學中定為心學。

    戒為身學。

    慧為口學。

    智在說故。

    心一境性句。

    轉釋心學。

    此定為心一境性故。

     彼非誠證依定攝心(至)如念慧等非即心故。

     彼非下。

    破。

    先破引經。

    依定攝心。

    定能令心一于境。

    故言定乃心之學。

    根力下。

    立量破即心。

    定。

    非即心。

    根力覺道等道品攝故。

    如念慧等。

    念慧等。

    道品攝故。

    非即是心。

    此雲何然。

     雲何為慧于所觀境(至)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雲何下。

    釋慧。

    先徴出體用。

    于所觀境料簡決擇而為自性。

    斷除猶豫而為業用。

    謂觀下。

    轉釋。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

    由慧推求而得決定。

    依斯永斷所有疑惑。

     于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非遍行攝。

     于非下。

    簡非遍行。

    于非所觀。

    及迷暗心中。

    無決擇智。

    故非遍行。

     有說爾時亦有慧起(至)對法說為大地法故。

     有說下。

    簡異解。

    先叙。

    爾時者。

    指上非觀境及愚昧心。

    但慧相微隐。

    而亦有起。

    非慧全無。

    大受句。

    舉例。

    如纖微物。

    為大物所受。

    隐覆甯知。

    對法句。

    引證遍行。

    愚智心中皆有故。

    意成慧是遍行。

     諸部對法展轉相違(至)說十非經不應固執。

     諸部下。

    破。

    初二句破論互違不為定量。

    次二句破違經謬執。

     然欲等五非觸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貪等。

     然欲下。

    立量總結。

    欲等五。

    定非遍行。

    非觸等故。

    如信貪等。

     有義此五定互相資随一起時必有餘四。

     有義下。

    明現起分位。

    先初解。

    此欲等五。

    行相無違。

    更互資益。

    所在恒俱。

    随一起時。

    必有餘四。

     有義不定瑜伽說此(至)所緣能緣非定俱故。

     有義下。

    次解。

    先總明此欲等五現起不定。

    次引瑜伽證。

    四一切中無後二者。

    不遍一切時故。

    不遍一切心故。

    所緣四境不定俱起。

    對顯能緣五位非恒相應。

    或俱或不俱故。

    起一至四名不俱。

    起五名俱。

     應說此五或時起一(至)謂不專注馳散推求。

     應說下。

    别明不定相。

    先唯起一。

    能所各别獨自行單境隻心名起一。

    所樂起欲。

    決定起解。

    曾習起念。

    所觀起定。

    謂愚下。

    料簡通妨。

    簡意明有專注而無簡擇。

    彼加下。

    妨雲。

    愚昧心中既無簡擇。

    何故說彼緣所觀境。

    釋雲。

    定前加行。

    少有聞思故。

    或依下。

    轉難。

    既言少有聞思。

    亦可兼慧。

    何雲所解唯定。

    釋雲。

    今依多分。

    不約少時。

    故言唯定。

    如戲下。

    引事證成。

    或于下。

    所觀起慧。

    不專注故無定。

    馳散推求故唯慧。

     或時起二謂于所樂(至)起定及慧合有十二。

     或時下。

    起二。

    境若兩兩不同。

    心則雙雙各異。

    合有十個二。

    乃至二字。

    超文。

    下文例然。

    所樂。

    決定。

    起欲解。

    所樂。

    曾習。

    起欲。

    念。

    所樂。

    所觀。

    起欲。

    定。

    所樂。

    所觀。

    起欲。

    慧。

    決定。

    曾習。

    起解。

    念。

    決定。

    所觀。

    起解。

    定。

    決定所觀。

    起解。

    慧。

    曾習。

    所觀。

    起念。

    定。

    曾習。

    所觀。

    起念。

    慧。

    于所觀。

    起定。

    慧。

     或時起三謂于所樂(至)起念定慧合有十三。

     或時下。

    起三。

    境既三三共起。

    心亦三三合生。

    合有十個三。

    所樂。

    決定。

    曾習。

    起欲。

    解。

    念。

    所樂。

    決定。

    所觀。

    起欲。

    解。

    定。

    所樂。

    決定。

    所觀。

    起欲。

    解。

    慧。

    所樂。

    曾習。

    所觀。

    起欲。

    念。

    定。

    所樂。

    曾習。

    所觀。

    起欲。

    念。

    慧。

    所樂。

    所觀起欲。

    定。

    慧。

    決定。

    曾習。

    所觀。

    起解。

    念。

    定。

    決定。

    曾習。

    所觀。

    起解。

    念。

    慧。

    決定。

    所觀。

    起解。

    定。

    慧。

    曾習。

    所觀。

    起念定。

    慧。

     或時起四謂于所樂(至)起後四種合有五四。

     或時下。

    起四。

    境若前後變更。

    心則逆次除一。

    合有五個四。

    所樂。

    決定。

    曾習。

    所觀。

    起欲。

    解。

    念。

    定。

    或于此四起欲。

    解。

    念。

    慧。

    所樂。

    決定。

    所觀。

    起欲。

    解。

    定。

    慧。

    所樂。

    曾習。

    所觀。

    起欲。

    念。

    定。

    慧。

    決定。

    曾習。

    所觀。

    起解。

    念。

    定。

    慧。

     或時起五謂于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具起五種。

     或時下。

    起五。

    所緣既俱心亦共。

    境總心齊名起五。

     如是于四起欲等五總别合有三十一句。

     如是下。

    總結。

    初句标結。

    言總意别。

    雖有單雙三四合離不同。

    皆名于四起五。

    次句結數。

    起五名總。

    起一至四名别。

    合三十一句。

    欲等各起成單五。

    欲對後四成四句。

    解三念二定唯一。

    是則名為十句二。

    欲解對三隻成三。

    欲念對二欲定一。

    解念對二解定一。

    念定慧三一成十。

    欲等五句逆次除。

    如是隻成五句四。

    欲等俱起成一句。

    是名總别三十一。

     或有心位五皆不起(至)及藏識俱此類非一。

     或有下。

    次明不起。

    如非四境者。

    非所樂等四境也。

    率爾心者。

    創始刹那心也。

    藏識俱者。

    有漏第八也如此類中。

    五皆不起。

     第七八識此别境五(至)依轉未轉皆不遮故。

     第七下。

    明諸識相應。

    随位有無者。

    未轉依位。

    第七唯一慧。

    第八全無。

    若已轉依。

    二識皆具五。

    第六下。

    先标。

    諸位皆與五法相應。

    次釋。

    依轉未轉皆不遮故。

     有義五識此五皆無(至)不能推度無簡擇故。

     有義下。

    明五識二師有無。

    初師明皆無。

    如文。

     有義五識容有此五(至)餘三準此有慧無失。

     次師明容有。

    但相微劣。

    而非增上。

    皆如文。

    遮等下。

    通妨。

    問雲。

    五識性散。

    雲何有定。

    釋中等引者。

    梵語三摩呬多。

    通于有心無心。

    離沉掉故名等。

    引生功德名引。

    等持者。

    梵語三摩缽底。

    唯局有心散心。

    論遮等引之定。

    五識無故。

    言性散動。

    非遮等持之定。

    故容五識有定。

    由此下。

    引證有慧。

    眼耳二通。

    通名慧性。

    以例餘三。

    五皆有慧。

     未自在位此五或無(至)五識皆有作事智故。

     未自下。

    明未轉或無。

    已轉定有。

    通緣真俗。

    正遍知故。

    取境親明。

    無猶豫故。

    因窮久遠。

    之實修。

    果窮久遠之實證故。

    又三世宿命明故。

    那伽常在定故。

    五皆具有智故。

    最極增上。

    而非微劣。

     此别境五何受相應(至)以審決等五識無故。

     此别下。

    明受相應。

    初句徴起。

    有義下。

    先初解。

    欲與喜樂舍相應。

    以彼一句。

    釋除意。

    憂苦二境非所樂故。

    解念定慧。

    通憂喜樂舍。

    除苦。

    以審一句。

    釋除苦意。

    審決等。

    謂解念定慧。

    與第六相應。

    不與五識相應。

    五識有苦。

    意識無苦。

    此四既不與五識相應。

    是故除苦。

    此前意地無苦師釋也。

     有義一切五受相應(至)由斯欲等五受相應。

     有義下。

    次解。

    一切。

    謂五法。

    總明五法皆與五受相應。

    論說下。

    别證欲有憂苦。

    初句證欲有憂。

    愁戚即憂相。

    次句釋有苦。

    希求即欲。

    意有苦根等者。

    此前意地有苦師釋也。

    論說下。

    引論通證欲有憂苦。

    貪愛即欲相應法也。

    苦根下。

    釋四法有苦。

    意識既有苦根。

    解念定慧。

    是意識相應法。

    以此證知。

    審決等四。

    應有苦受。

    又五下。

    複以五識有苦。

    證四法亦通苦。

    印境等四。

    即前微細解念定慧。

    由斯下。

    總結别境與五受相應。

     此五複依性界學等諸門分别如理應思。

     此五下。

    結例餘門分别。

    性。

    謂三性。

    界。

    謂欲界系等。

    學。

    謂三學。

    此五既具四一切中初二。

    則知三性三界皆通。

    第六意識。

    依轉未轉既皆不遮。

    則知學等。

    亦應皆有。

    如是等類。

    例推可知。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