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五

關燈
既通有心定。

    彼依多分。

    或可言無。

    此約少分。

    或可言有。

    故彼此文不相違反。

     若五識中三性俱轉(至)已永滅除戲論種故。

     若五下。

    結判俱起。

    問。

    五俱意識既不能與前五同性。

    何故前文說六識三性亦容俱起。

    文中約偏不偏答。

    偏注者。

    一向也。

    如眼識屬善。

    意識一向偏注。

    亦成于善。

    或餘識不善。

    意識偏注。

    亦成不善。

    若不偏注。

    意便無記。

    故六下。

    結成俱起。

    得自在下。

    明佛位唯善性攝。

    後二句簡二性。

    道谛攝故。

    非不善。

    滅戲論故。

    非無記。

     六識與幾心所相應頌曰(至)三受共相應。

     六識下。

    明相應心所門。

    初句問起。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此六轉識總與六位(至)如屬我物立我所名。

     論曰下。

    總标六位。

    恒依下。

    先釋心所通名。

    以心為依。

    方能現起故。

    更互相應。

    和合似一故。

    系縛攝屬于自心王。

    故名心所。

    次舉例明。

    如屬我物。

    立我所名。

    屬心之法名為心所。

     心于所緣唯取總相(至)如??師資作模填彩。

     心于下。

    釋行相。

    心于所緣唯取總相。

    唯者。

    明不取别相。

    心所于境。

    不唯取總。

    亦取别相。

    亦者。

    明兼取總相。

    心事者。

    了境作用名事。

    次舉喻。

    心如畫師。

    所如弟子。

    取總相如作模。

    取别相如填彩。

     故瑜伽說識能了别(至)此表心所亦緣總相。

     故瑜下。

    引證遍行。

    初句明心王唯了境之總相。

    作意下諸句。

    明心所兼了總别相。

    即諸心所取所别相者。

    此句該通上下。

    未了者。

    未明了也。

    今作意能明了之。

    可意等。

    等非可意。

    及俱非相。

    攝受。

    謂順益。

    等。

    謂損害。

    俱相違相。

    言說因者。

    由想安立境之分齊。

    方能生起種種名言。

    正因等。

    等邪因。

    俱非相。

    故作下一句。

    結名心所。

    諸句皆言此者。

    指總相也。

     餘處複說欲亦能了(至)皆于所緣兼取别相。

     餘處下。

    引證别境。

    諸句中亦字。

    兼總相言也。

    由此下。

    例餘四位兼取總别相。

    由此二字。

    承上二位。

    作意能警心心所起。

    觸能令心對境。

    皆有順生心所功能。

    受與想俱。

    受能起愛。

    愛生諸取。

    思為行蘊主。

    欲能希望。

    解能決定。

    念能記憶。

    定慧了得失。

    由此二位緣境。

    方能引起善染等四位諸心所法。

    後一句。

    釋成諸位。

    亦兼取總别相。

     雖諸心所名義無異而有六位種類差别。

     雖諸下。

    依标分類。

    問曰。

    通名心所。

    通具恒依等義名義無異。

    何分六位差别。

    答中初句牒問。

    次句依類分六。

    善染等種類差别故。

     謂遍行有五别境亦五(至)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謂遍下。

    依類列數。

    一切下。

    略釋六位别義。

    如文。

     然瑜伽論合六為五(至)由此五位種類差别。

     然瑜下。

    引證合意。

    根随俱染。

    共為一位。

    複以下。

    依四辨五。

    先标四一切。

    一切性。

    謂善等三性。

    一切地。

    謂三界九地。

    一切時。

    謂過未現三時。

    一切俱。

    謂與八種識俱相應。

    次正辨差别。

    遍行具四一切。

    可知。

    别境唯初二者。

    通三性故。

    遍九地故。

    善唯有一。

    善遍九地故。

    染四皆無者。

    不通善淨故。

    不遍上地故。

    善時無故。

    第八不相應故。

    不定唯一者。

    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次一句結。

    此字。

    指四一切。

     此六轉識易脫不定(至)非逼非悅名不苦樂受。

     此六下。

    釋頌第四句受俱門。

    先總标三受相應。

    六識有易脫。

    故與變易受相應。

    領順下。

    别釋受相。

    非逼非悅者。

    中容境也。

    不苦不樂者。

    舍受也。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至)苦受亦由無漏起故。

     如是下。

    增數分判。

    先标分二。

    釋中初約身心。

    次約漏無漏。

    後句釋無漏通苦受。

    問曰。

    無漏是道谛攝。

    永盡諸苦。

    雲何通苦受。

    釋雲。

    修無漏者。

    勞心苦志。

    然後方得。

    是故苦受亦由無漏起。

     或各分三謂見所斷(至)又學無學非二為三。

     或各下。

    先标分三。

    釋中初約三斷。

    次約三學。

    非所斷。

    謂無漏受也。

    非學非無學。

    謂凡位也。

     或總分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覆二無記受。

     或總下。

    先總标分四。

    釋中初約四性總分四。

    樂受即善。

    苦即不善。

    舍即二無記。

     有義三受容各分四(至)彼皆容與苦根相應。

     有義下。

    次約一一受别分四。

    謂善與三受相應。

    不善。

    二無記。

    亦皆與三受相應。

    五識下。

    釋。

    五識相應任運煩惱。

    純苦趣中任運煩惱。

    此二煩惱不發惡業者。

    是有覆無記。

    故與苦根相應。

    論說憂根非無記故。

    此釋有覆無記既通苦受。

    例之亦通樂舍。

    有覆說通三受。

    例之無覆無記。

    及善。

    不善。

    亦應通三受。

    是故三受容各分四。

     瑜伽論說若任運生(至)意地一切根相應。

     瑜伽下。

    引證。

    證任運生一切煩惱。

    有覆無記攝。

    皆于三受現行可得。

    若通前六識無記者。

    遍與諸識中三受相應。

    不通一切識身者。

    唯與意地三受相應。

    此證有覆既通三受。

    例善。

    不善。

    無覆。

    亦通三受。

     雜集論說若欲界系(至)故知三受各容有四。

     雜集下。

    證不善。

    有覆。

    通三受。

    前約任運煩惱不發惡行者。

    是有覆攝。

    今約雖是任運。

    發惡行者。

    亦是不善。

    亦者。

    顯任運者通二性也。

    所餘。

    謂欲界系餘不發惡者。

    及餘上二界任運煩惱。

    皆是有覆無記所攝。

    此證不善。

    有覆。

    通三受。

    例善。

    及無覆。

    亦通三受。

    故知下。

    結。

    據标結文。

    釋及引證。

    應皆例之。

    三受各容有四。

     或總分五謂苦樂憂喜舍(至)無分别故平等轉故。

     或總下。

    初總标分五。

    次列名。

    三中下。

    釋分意。

    逼身名苦。

    悅身名樂。

    逼心名憂。

    悅心名喜。

    無分别者。

    通前五識。

    名為苦樂。

    有分别者。

    唯在第六。

    名為憂喜。

    尤重者。

    苦樂。

    輕微者。

    憂喜。

    舍不分者。

    非逼非悅。

    于身于心無别異相。

    純無分别。

    無有輕重。

    故不分二。

     諸适悅受五識相應(至)安靜尤重無分别故。

     諸适下。

    約諸識相應分樂喜。

    适悅受者。

    領順益境故。

    五識相應。

    恒名為樂。

    意識相應。

    約界地分。

    有三種别。

    欲界。

    及初禅近分。

    二禅近分。

    名喜。

    初禅根本。

    二禅根本。

    名樂名喜。

    三禅近分。

    及根本。

    名樂。

    近分。

    謂未至地。

     諸逼迫受五識相應(至)意地戚受名憂根故。

     諸逼下。

    約諸識相應分苦憂。

    逼迫受者。

    領違損境故。

    五識相應。

    恒名為苦。

    意識相應。

    有二家釋不同。

    先初家解。

    初句正釋唯憂。

    次引教貼釋唯憂。

     瑜伽論說生地獄中(至)尚名為憂況餘輕者。

     瑜伽下。

    雙證六識通苦憂。

    異熟生者。

    即前六識。

    五識俱者。

    屬苦。

    意識俱者。

    屬憂。

    逼迫無間。

    名曰相續。

    又引尋伺者。

    乃意識相應不共法。

    一分者。

    一向苦受處也。

    故知下。

    結。

    意地重蹙尚名為憂。

    輕者亦爾。

    此釋意識唯憂無苦。

     有義通二人天中者(至)純受尤重無分别故。

     有義下。

    次家解。

    意戚通二。

    約五趣分。

    有三種别。

    人天唯憂。

    地獄唯苦。

    旁生鬼界名憂名苦。

    捺洛迦。

    此雲苦器。

     瑜伽論說若任運生(至)現行可得廣說如前。

     瑜伽下。

    引證旁生鬼界通苦。

    任運煩惱。

    有覆無記性攝。

    皆通三受。

    廣說如前者。

    通一切識身者。

    遍與一切根相應。

    不通一切識身者。

    意地一切根相應。

    此證意識通苦。

     又說俱生薩迦耶見(至)論說憂根非無記故。

     又說下。

    引證地獄意識唯通苦受。

    俱生。

    簡非分别。

    身邊二見意識相應。

    唯無記故。

    是苦非憂。

    後句引論貼釋憂非無記。

    反顯無記是苦。

    此釋意識唯苦無憂。

     又瑜伽說地獄諸根(至)純苦鬼界傍生亦爾。

     又瑜下。

    此段乃次家引證地獄意地唯苦無憂之文。

    瑜伽中二十二根。

    八根定成就。

    謂眼耳鼻舌身命苦舍。

    三根定不成就。

    謂樂喜憂。

    餘十一根或成或不成。

     餘三定是樂喜憂根以彼必成現行舍故。

     餘三下二句。

    乃次家判論定成定不成之文也。

    初句判憂定不成。

    次句判舍定成。

    今判憂既不成。

    隻證地獄唯苦無憂。

    以成己意。

    複奪初家意地憂不成也。

     豈不容舍彼定不成甯知彼文唯說容受。

     豈不下二句。

    乃初家奪他救己之文。

    因次家判舍定成。

    今奪雲。

    舍定不成。

    因次家判樂喜憂不成。

    今救雲。

    甯知彼文唯說容受。

    此句徴結次家。

    汝甯知三受中憂不成也。

    容受者。

    即樂喜憂三受。

    雖通言三受。

    救家意許憂是成就根。

     應不說彼定成意根彼容六識有時無故。

     應不下二句。

    乃次家縱難初家之文。

    先難初家不許舍成就。

    初家不許舍。

    次家不許憂。

    二家互奪。

    各不許一。

    則成就根中止有七。

    今縱難之。

    今文言意根者。

    如下文雲。

    意根總以八識為自性。

    又瑜伽雲能令依止随自在轉。

    增上義故。

    八識皆随意轉。

    故别立一根。

    地獄位中六識既無。

    意根不成。

    故不可以意根足成第八。

    意根既不可為第八。

    必以舍根為第八。

    舍根既是成就根。

    憂根定是不成就根。

     不應彼論唯說容受(至)如何說彼定成八根。

     不應下四句。

    乃初家诘難次家憂不成就之文。

    初句直難不可以憂為不成根。

    次句指論難破。

    論言諸根中三不成就。

    此文通漫。

    而無的指之辭。

    又無别因以顯憂不成。

    汝何為判憂不成耶。

    第三句縱問。

    若論言憂不成就。

    則成就根中止有七。

    故第四句诘難如何定成八根。

     若謂五識不相續故(至)可有希求淫欲事故。

     若謂下。

    乃次家破初家伏救之文。

    初家伏救雲。

    五識相應是苦受。

    意識相應是憂受。

    今地獄中分形碎質。

    五根不成。

    根不成故。

    則五識不相續。

    則無苦受。

    違境唯逼心根。

    故有憂受。

    此救憂是成就。

    今文牒執破雲。

    死生悶絕甯有憂根。

    有執喜根亦爾。

    設執下。

    牒執。

    一形者。

    謂男女根中随指一根也。

    理亦下。

    初句總破。

    次釋義可知。

     由斯第八定是舍根第七八識舍相應故。

     由期下結。

    先結舍是成根。

    由斯二字。

    承上所簡餘諸根既不可當第八。

    故結雲。

    定是舍根。

    次句釋舍義。

    前六有不行時。

    七八恒相續故。

     如極樂地意悅名樂(至)故餘三言定憂喜樂。

     如極下。

    次結憂是不成根。

    先舉例。

    極樂地意悅名樂。

    無喜。

    以例極苦處意迫名苦。

    無憂。

    後句指論餘三定憂喜樂。

    以結憂是不成根。

     餘處說彼有等流樂(至)無異熟樂名純苦故。

     餘處下。

    通妨。

    妨雲。

    今判餘三中樂不成。

    餘處不妨說地獄有等流樂。

    例之。

    今雖判憂不成。

    何妨地獄亦有憂。

    初句牒妨。

    應如下。

    釋。

    随轉者。

    随順機宜權轉施設也。

    立世毗昙雲。

    人養六畜。

    飲食溫清者。

    在熱獄得冷間。

    在寒獄得溫間。

    此之溫冷果似前因。

    假名等流。

    是異熟果。

    應知彼是随轉理說。

    或說雜受處者。

    謂輕獄中或可有樂。

    純受重獄必無異熟果報樂。

    故名純苦。

     然諸聖教意地戚受(至)或随轉門無相違過。

     然諸下。

    通前引教。

    初句牒前引教。

    次釋。

    依多分說者。

    人天名憂。

    旁生鬼界名憂名苦故。

     瑜伽論說生地獄中(至)傍生亦爾者亦依随轉門。

     瑜伽下。

    牒前引教。

    次釋。

    亦依随轉故。

     又彼苦根意識俱者是餘憂類假說為憂。

     又彼下。

    引類通。

    意俱苦根名為憂者。

    是餘趣憂之類。

    假說為憂。

    而實是苦。

     或彼苦根損身心故(至)顯揚論等具顯此義。

     或彼下。

    比例明。

    地獄苦損身心故。

    而亦名憂。

    例如近分喜益身心故。

    而亦名樂。

    既近分名樂。

    而實是喜。

    以例明之地獄名憂。

    而實是苦。

     然未至地定無樂根說彼唯有十一根故。

     然未下。

    通妨。

    難雲。

    甯知是喜而亦名樂。

    豈不容彼定成樂根。

    釋雲。

    未至地唯有十一根故。

    十一根中無樂故。

    十一。

    謂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命。

    苦。

    憂。

    喜。

    舍。

     由此應知意地戚受(至)恐文增廣故不繁述。

     由此下。

    總結。

     有義六識三受不俱(至)非一生滅無相違過。

     有義下。

    明三受俱不俱。

    初正明不俱。

    瑜伽下。

    通妨。

     有義六識三受容俱(至)諸佛已斷憂苦事故。

     有義下。

    次正明俱起義。

    以順違中境俱起。

    對顯三受容俱。

    如前三性。

    故不重釋。

     前所略标六位心所(至)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前所下。

    廣明六位體用差别。

    先徴二位。

    頌曰下。

    舉頌答。

    遍行。

    别境。

     論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至)由教及理為定量故。

     論曰下。

    先釋遍行。

    初文體用指前。

    次文徴遍行相。

    次句總舉教理答。

     此中教者如契經言(至)由斯觸等四是遍行。

     初引經證觸受想思四是遍行。

    心起定有故。

    廣說者。

    指耳聲乃至意法等。

     又契經說若根不壞(至)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次引經證作意亦是遍行。

    雖根境和合。

    必由作意方能生識故。

    心起必有。

    故是遍行。

    複引雲。

    于此者。

    謂境也。

    心所于境作意。

    心王即于境了别。

    王若了别。

    所即作意。

    共和合者。

    王所同時。

    故是遍行。

    廣說者。

    觸對。

    領納。

    想取。

    造作。

    皆與王同時。

    恒共和合。

    故是遍行。

    此等下。

    結。

     理謂識起必有三和(至)餘非遍行義至當說。

     理謂下。

    引理釋。

    彼定生觸。

    必由觸有。

    即前文觸依彼生。

    令彼和合。

    此明觸是遍行。

    若無下。

    反釋。

    作意等四。

    文中皆反覆釋。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