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所托緣是疏。
與力助成故。
雖有親因。
若無助力。
則不能生。
雖有助緣。
若無親種。
亦不能生。
是以因須依緣。
緣須依因。
此二相依。
方能生法。
此不簡親疏。
皆名為依。
立量雲。
一切生滅諸所仗托是有法。
皆說為依宗。
互相依故因。
如王與臣。
王依臣輔有宰治。
臣依君主得令行。
故言相依。
若法決定有境為主(至)此但如王非如臣等。
若法下。
次釋所依。
初文先立所依四義。
決定者。
定有也。
簡非或有或無不定有故。
有境者。
有照境義故。
為主者。
不由他力。
自在轉故。
令心心所取所緣者。
有發心心所功能。
令各緣自境故。
具此四義。
乃是所依。
即内六處。
此句出體。
謂六根。
乃不共顯自名處增上生所依。
餘非下。
簡。
餘字。
出所簡法。
即色等五塵。
種子。
轉識。
及心所。
不相應行也。
非有境者。
此簡色等五塵及種子。
塵是所緣。
無能緣故。
種子潛伏故。
非定者。
此簡轉識心王。
間斷不定有故。
非為主者。
此簡心所。
依王不自在故。
不相應行。
不能令心心所取所緣故。
舉喻雲。
此字。
指内六處。
如王但為所依。
非能依。
非如臣是能依。
非所依。
故諸聖教唯心心所(至)或所依為依皆随宜假說。
故諸下。
引教證成。
初句唯心心所名有所依者。
此證内六處。
謂心心所皆依根轉故。
非色下。
證簡意。
色等。
等餘塵。
及種子。
無所緣者。
反顯無能緣故。
但說下。
證心是所依。
簡心所非是所依。
無主義故。
上立所依。
唯取六根。
此引證中。
兼取心王者。
何也。
上約不共近所依。
故唯取根。
此約其遠依。
故兼取心王。
又前五依色根。
後三依心故。
然有下。
通妨可知。
由此五識俱有所依(至)又必同境近相順故。
由此下。
結判諸識所依。
先明前五所依。
同境者。
根識同一境故。
分别者。
前五緣境無别分析。
由第六标指。
分明了别故。
染淨者。
由第七執不執。
令前六染淨随之。
六轉呼為染淨依故。
根本者。
諸識種子由第八之所攝藏故。
如樹之根本故。
聖教下。
會異。
不共者。
如眼根是眼識不共依。
不與餘識共故。
諸識例之。
近者。
後三依為遠。
根是近故。
順者。
根識同境故順。
餘三各約别義言依。
故不言順。
第六意識俱有所依(至)同轉識攝近相順故。
第六下。
明意識所依。
第七是俱有根。
又是染淨依。
第八根本依。
雖五下。
明不取五識為依意。
若同時意識。
可須五識。
若觸頭意識。
不須五識。
可有可無。
故言不定。
聖教下。
會異如文。
第七意識俱有所依(至)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
第七下。
明末那所依。
初文明第八為所依。
次句反顯。
論言藏識恒與一識俱轉故。
如伽下。
引證第八為第七所依。
依止下。
通證六轉識。
依第七第八。
阿賴耶識俱有所依(至)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阿賴下。
明第八所依。
初文明第七為所依。
彼識下。
反顯。
引論證成。
而說下。
通妨。
問。
前說三位無末那。
第八以何為所依。
通意如文。
三位者。
謂阿羅漢。
滅定。
出世道。
有覆者。
染污意也。
四位者。
謂聲聞。
緣覺。
菩薩八地以上。
及如來位。
雖有色界亦依五根(至)可有依義而無所依。
雖有下。
遮前異解。
五根不定有者。
無色無故。
識種不能取現境者。
潛伏藏識故。
故皆非所依。
心所所依随識應說(至)若作是說妙符理教。
心所下。
明心所随王說所依。
複加心王。
若作下。
結。
後開導依有義五識(至)但以自類為開導依。
三釋開導依。
有三家。
先初家釋。
初句明五識皆不能為開導依。
自他者。
眼識望眼識為自。
望耳識為他。
次二句明必以意識為開導依。
第六下。
明第六開導依。
初句明獨頭意識自相續故。
次句明同時意識由前五引故。
以前下一句。
總結意識以前六為開導依。
次明七八自類。
各自開導。
有義前說未有究理(至)遇非勝境可如所說。
有義下。
次家釋。
初句總斥。
且前下。
縱。
未自在位者。
謂有漏位。
非勝境者。
謂微劣境。
如此二義。
可言五識不相續。
若自在位如諸佛等(至)如何不許多念相續。
若自下。
先明自在位。
諸根互用者。
此奪五識他不相續。
任運決定者。
此奪五識自不相續。
尋求是意識相應法。
言不假者。
此明無漏位五識不由意識引。
彼五識身自能相續。
等流下。
仍約有漏位明。
瑜伽中五輪心。
初率爾。
二尋求。
三決定。
四染淨。
五等流。
如眼識初刹那對境。
名率爾。
屬無記。
次意識于境尋求。
尋求已。
即于境決定好醜善惡等。
決定已。
即起染淨心。
次眼識随染則染。
随淨則淨。
名曰等流。
初後是眼識。
中三是意識。
等流眼識既為意識三心引起。
專注所緣未能舍頃。
此句明五識雖由意識引生。
于境不移。
自力亦能相續。
如何下。
一句。
奪前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故。
此段仍約有漏釋者。
自在位中無染故。
有漏位中假尋求故。
故瑜伽說決定心後(至)故非二識互相續生。
故瑜下。
引證。
意識染。
眼識不善轉。
意識淨。
眼識善轉。
不由自分别力者。
此明眼識由意識為分别依引生。
不趣餘境者。
此明意識同眼緣色。
不趣餘聲香等。
或善或染者。
此明二識同一性而轉。
如眼下。
例餘識亦然。
彼意下。
判論意二識同時而轉。
意識自相續轉。
眼識亦自相續轉。
既眼下一句。
牒上二識同時。
故非一句。
奪前第六前五互相引生。
若增盛境相續現前(至)如熱地獄戲忘天等。
若增下。
次明增盛境。
熱地獄。
苦境增盛。
戲忘天。
樂境增盛。
境既增盛相續。
五識對之亦自相續。
故瑜伽言若此六識(至)故知五識有相續義。
故瑜下。
引證。
此。
謂前念。
彼。
謂後念。
等無間有引生後義。
故名意根。
若五下。
牒初家五六互為開導。
彼論下。
引論斥。
初句斥意識引五識。
次句斥五識引意識。
既不下。
結成五識自相續。
五識起時必有意識(至)亦應與彼為開導依。
五識下。
明意識開導。
由自類同時意識引。
何假下一句。
斥前意識由五開導。
五位無心。
由七八引。
若彼用前自類開導(至)此既不然彼雲何爾。
若彼下。
兩家互難。
初家伏難雲。
彼無心位意識用前自類引。
何假七八引生。
次家牒彼難辭反難雲。
五識亦應許自類。
何假意識引生。
此既不然者。
此句縱彼五識不用自類。
彼雲何爾一句奪。
雲何意識要用自類耶。
平等性智相應末那初起(至)亦應相彼為開導依。
平等下。
明第七開導。
末那初轉依時。
由意識修二空觀。
乃得轉染成淨。
故用意識為開導依。
圓鏡智俱第八淨識(至)由此彼言都未究理。
圓鏡下。
明第八開導。
無垢識初起。
由第六修我空觀。
第七我執不行。
煩惱障滅。
初舍藏名。
由第六修法空觀。
第七法執不行。
所知障滅。
後空異熟。
故雲六七方便引生。
又有漏異熟。
以染污意為俱有依轉。
又依悲願相應善心。
悲願即意識相應法。
此即随第六引業轉。
故雲六七為開導依。
由此句。
總斥。
應說五識前六識内(至)皆不違理由前說故。
應說下。
結判諸識開導依。
開蒙雲。
五識于前六内随用何識。
即知前五有六重依也。
第六用自類及七八。
知有三重依也。
第七用自類及第六。
知有二重依也。
第八用自類及六七。
知有三重依也。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至)此但屬心非心所等。
有義下。
第三家釋。
初句斥前。
開導者。
須自類不俱。
此遮異類俱起。
初家五識自他不續。
則全用他。
意識自續。
亦由前五。
兼用自他。
七八自類相續。
則全用自。
此則前非後是。
次家諸識開導。
兼用自他。
此各有是有非。
三家自類不俱。
皆全用自。
唯是不非。
深契教理。
故斥前雲。
亦不應理。
開導下。
先立開導法體正義。
一有所緣境故。
二自在能為主故。
三作等無間緣故。
若是等無間非開導。
此名則通。
通王所故。
若是等無間非開導。
此名則局。
唯局王故。
此字。
指前念心王。
有開辟引導力。
令後念心心所得生。
此開導依但屬心王。
故非心所等。
等色法也。
避字。
應作辟。
若此與彼無俱起義(至)便同異部心不并生。
若此下。
舉開導正義以是斥非。
此與彼者。
謂自類前念後念也。
無俱起者。
簡非同時。
謂要自類不俱二義。
有開導力。
一身下。
斥前。
八識互望。
則無自類義。
一身俱起。
則無不俱義。
此縱其俱起。
如何下一句。
奪其異類。
斥前諸識互作等無間之過。
若許為依者。
縱其異類。
應不俱起者。
奪其俱起。
若不俱起。
則心不并生。
故斥雲便同小乘小乘。
止許一意識有見聞覺知之用故。
又一身中諸識俱起(至)等無間緣唯心心所。
又一下。
縱其諸識異類若多若少可作等無間緣。
次舉例破。
色等與心異類。
亦應作等無間緣。
若色等可為緣。
又違聖教。
然攝大乘說色亦容有(至)異類識作等無間緣。
然攝下。
舉論立妨。
然字。
是牒論辭。
是縱奪言者。
出論意。
謂假下。
申縱奪意。
小乘謂色心可互為親因緣。
論以等無間縱之。
奪其因緣。
不爾者。
救。
謂非縱辭。
實是等無間。
等言下一句。
斥。
等者。
一力用齊等故。
二遮多少故。
三表同類故。
若言色心互作開導。
三義俱阙。
故言無用若謂下。
牒救非遮多少者。
欲成多識引一識故。
但表同類者。
三義中唯得一義。
田虧二故。
彼言同類謂心望心為同類。
雖言同類。
還成異類。
故以異類作等無間破之。
此以彼言陳破彼意許也。
是故八識各唯自類(至)心所此依應随識說。
是故下。
結如文。
心所亦以心王為開導。
故言随識。
雖心心所異類并生(至)諸識不然不應為例。
雖心下。
通妨。
妨雲。
上言自類不俱。
今言心所随識。
豈非異類。
又與後念心王同起。
豈非并生耶。
初句牒難。
次以六義釋。
王所展轉相應故。
展轉曰互。
如衆燈之明。
和合難分故。
同王起滅故。
所依根事同故。
緣境業用同故。
一開導餘亦開導故。
謂一引一聚。
一聚酬一。
一聚引一。
一酬一聚。
一引一。
一酬一。
一聚引一聚。
一聚酬一聚。
故展下一句。
結。
前念心王引後念王所。
此所又引彼所。
故雲展轉。
諸識下。
問。
心王既能引異類心所。
此心王亦應引彼心王。
答雲。
諸識不然者。
諸心相望。
六義皆無。
不應為例。
然諸心所非開導依(至)諸心心所皆四緣生。
然諸下。
問。
上言展轉者。
如。
王為開導引所令起。
所亦展轉開導王否。
答如文。
問雲。
若心所無主義。
後念心所誰所引生。
又所不能引所。
展轉之說亦複不成。
雖無主義。
還應自類引生。
此約等無間所引所難問。
若心下一句。
牒難。
第七下。
答雲。
七八二識有漏位中無信等。
無漏位中有信等。
若後信等必由前引。
前無信等。
此緣便阙。
此約心王為開導依引生答。
次一句引教四緣證成。
由王開導引起。
故前雲随識應說。
四緣者。
一親因緣。
二等無間緣。
三所緣緣四增上緣。
心法具四緣。
色法唯初後二緣。
無心睡眠悶絕等位(至)何煩異類為開導依。
問。
上言無間可為開導。
五位無心。
意識已斷。
後時誰為開導。
答釋如文。
無自類一句。
應回文雲。
自類心于中無間隔。
名無間故。
彼先滅時力用齊等。
已于後時為開導故。
何煩一句。
責前不應以七八為第六開導。
然聖教中說前六識(至)非等無間故不相違。
然聖下。
通前互引意。
教中說互引。
此言陳也。
意許是增上緣相引。
非等無間相引。
瑜伽論說若此識無間(至)故自類依深契教理。
瑜伽下。
通論。
此。
指前念。
彼。
指後念。
前者引生後義。
名之意根。
言總意别者。
總言六識。
其意一一别陳。
眼識望眼識。
乃至意識望意識。
各各自為等無間緣故自下。
結唯自類。
傍論已了應辯正論(至)或開導依易了知故。
傍論下。
結歸原文。
初文結前起後。
此末那雖具三所依。
今文中依彼轉之言。
但顯因緣依。
及增上依。
因緣即識種子。
增上即現識。
為顯一句。
釋成。
依同者。
以第八為俱有依故。
緣同者。
以第八為所緣自内我故。
又前下。
約
與力助成故。
雖有親因。
若無助力。
則不能生。
雖有助緣。
若無親種。
亦不能生。
是以因須依緣。
緣須依因。
此二相依。
方能生法。
此不簡親疏。
皆名為依。
立量雲。
一切生滅諸所仗托是有法。
皆說為依宗。
互相依故因。
如王與臣。
王依臣輔有宰治。
臣依君主得令行。
故言相依。
若法決定有境為主(至)此但如王非如臣等。
若法下。
次釋所依。
初文先立所依四義。
決定者。
定有也。
簡非或有或無不定有故。
有境者。
有照境義故。
為主者。
不由他力。
自在轉故。
令心心所取所緣者。
有發心心所功能。
令各緣自境故。
具此四義。
乃是所依。
即内六處。
此句出體。
謂六根。
乃不共顯自名處增上生所依。
餘非下。
簡。
餘字。
出所簡法。
即色等五塵。
種子。
轉識。
及心所。
不相應行也。
非有境者。
此簡色等五塵及種子。
塵是所緣。
無能緣故。
種子潛伏故。
非定者。
此簡轉識心王。
間斷不定有故。
非為主者。
此簡心所。
依王不自在故。
不相應行。
不能令心心所取所緣故。
舉喻雲。
此字。
指内六處。
如王但為所依。
非能依。
非如臣是能依。
非所依。
故諸聖教唯心心所(至)或所依為依皆随宜假說。
故諸下。
引教證成。
初句唯心心所名有所依者。
此證内六處。
謂心心所皆依根轉故。
非色下。
證簡意。
色等。
等餘塵。
及種子。
無所緣者。
反顯無能緣故。
但說下。
證心是所依。
簡心所非是所依。
無主義故。
上立所依。
唯取六根。
此引證中。
兼取心王者。
何也。
上約不共近所依。
故唯取根。
此約其遠依。
故兼取心王。
又前五依色根。
後三依心故。
然有下。
通妨可知。
由此五識俱有所依(至)又必同境近相順故。
由此下。
結判諸識所依。
先明前五所依。
同境者。
根識同一境故。
分别者。
前五緣境無别分析。
由第六标指。
分明了别故。
染淨者。
由第七執不執。
令前六染淨随之。
六轉呼為染淨依故。
根本者。
諸識種子由第八之所攝藏故。
如樹之根本故。
聖教下。
會異。
不共者。
如眼根是眼識不共依。
不與餘識共故。
諸識例之。
近者。
後三依為遠。
根是近故。
順者。
根識同境故順。
餘三各約别義言依。
故不言順。
第六意識俱有所依(至)同轉識攝近相順故。
第六下。
明意識所依。
第七是俱有根。
又是染淨依。
第八根本依。
雖五下。
明不取五識為依意。
若同時意識。
可須五識。
若觸頭意識。
不須五識。
可有可無。
故言不定。
聖教下。
會異如文。
第七意識俱有所依(至)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
第七下。
明末那所依。
初文明第八為所依。
次句反顯。
論言藏識恒與一識俱轉故。
如伽下。
引證第八為第七所依。
依止下。
通證六轉識。
依第七第八。
阿賴耶識俱有所依(至)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阿賴下。
明第八所依。
初文明第七為所依。
彼識下。
反顯。
引論證成。
而說下。
通妨。
問。
前說三位無末那。
第八以何為所依。
通意如文。
三位者。
謂阿羅漢。
滅定。
出世道。
有覆者。
染污意也。
四位者。
謂聲聞。
緣覺。
菩薩八地以上。
及如來位。
雖有色界亦依五根(至)可有依義而無所依。
雖有下。
遮前異解。
五根不定有者。
無色無故。
識種不能取現境者。
潛伏藏識故。
故皆非所依。
心所所依随識應說(至)若作是說妙符理教。
心所下。
明心所随王說所依。
複加心王。
若作下。
結。
後開導依有義五識(至)但以自類為開導依。
三釋開導依。
有三家。
先初家釋。
初句明五識皆不能為開導依。
自他者。
眼識望眼識為自。
望耳識為他。
次二句明必以意識為開導依。
第六下。
明第六開導依。
初句明獨頭意識自相續故。
次句明同時意識由前五引故。
以前下一句。
總結意識以前六為開導依。
次明七八自類。
各自開導。
有義前說未有究理(至)遇非勝境可如所說。
有義下。
次家釋。
初句總斥。
且前下。
縱。
未自在位者。
謂有漏位。
非勝境者。
謂微劣境。
如此二義。
可言五識不相續。
若自在位如諸佛等(至)如何不許多念相續。
若自下。
先明自在位。
諸根互用者。
此奪五識他不相續。
任運決定者。
此奪五識自不相續。
尋求是意識相應法。
言不假者。
此明無漏位五識不由意識引。
彼五識身自能相續。
等流下。
仍約有漏位明。
瑜伽中五輪心。
初率爾。
二尋求。
三決定。
四染淨。
五等流。
如眼識初刹那對境。
名率爾。
屬無記。
次意識于境尋求。
尋求已。
即于境決定好醜善惡等。
決定已。
即起染淨心。
次眼識随染則染。
随淨則淨。
名曰等流。
初後是眼識。
中三是意識。
等流眼識既為意識三心引起。
專注所緣未能舍頃。
此句明五識雖由意識引生。
于境不移。
自力亦能相續。
如何下。
一句。
奪前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故。
此段仍約有漏釋者。
自在位中無染故。
有漏位中假尋求故。
故瑜伽說決定心後(至)故非二識互相續生。
故瑜下。
引證。
意識染。
眼識不善轉。
意識淨。
眼識善轉。
不由自分别力者。
此明眼識由意識為分别依引生。
不趣餘境者。
此明意識同眼緣色。
不趣餘聲香等。
或善或染者。
此明二識同一性而轉。
如眼下。
例餘識亦然。
彼意下。
判論意二識同時而轉。
意識自相續轉。
眼識亦自相續轉。
既眼下一句。
牒上二識同時。
故非一句。
奪前第六前五互相引生。
若增盛境相續現前(至)如熱地獄戲忘天等。
若增下。
次明增盛境。
熱地獄。
苦境增盛。
戲忘天。
樂境增盛。
境既增盛相續。
五識對之亦自相續。
故瑜伽言若此六識(至)故知五識有相續義。
故瑜下。
引證。
此。
謂前念。
彼。
謂後念。
等無間有引生後義。
故名意根。
若五下。
牒初家五六互為開導。
彼論下。
引論斥。
初句斥意識引五識。
次句斥五識引意識。
既不下。
結成五識自相續。
五識起時必有意識(至)亦應與彼為開導依。
五識下。
明意識開導。
由自類同時意識引。
何假下一句。
斥前意識由五開導。
五位無心。
由七八引。
若彼用前自類開導(至)此既不然彼雲何爾。
若彼下。
兩家互難。
初家伏難雲。
彼無心位意識用前自類引。
何假七八引生。
次家牒彼難辭反難雲。
五識亦應許自類。
何假意識引生。
此既不然者。
此句縱彼五識不用自類。
彼雲何爾一句奪。
雲何意識要用自類耶。
平等性智相應末那初起(至)亦應相彼為開導依。
平等下。
明第七開導。
末那初轉依時。
由意識修二空觀。
乃得轉染成淨。
故用意識為開導依。
圓鏡智俱第八淨識(至)由此彼言都未究理。
圓鏡下。
明第八開導。
無垢識初起。
由第六修我空觀。
第七我執不行。
煩惱障滅。
初舍藏名。
由第六修法空觀。
第七法執不行。
所知障滅。
後空異熟。
故雲六七方便引生。
又有漏異熟。
以染污意為俱有依轉。
又依悲願相應善心。
悲願即意識相應法。
此即随第六引業轉。
故雲六七為開導依。
由此句。
總斥。
應說五識前六識内(至)皆不違理由前說故。
應說下。
結判諸識開導依。
開蒙雲。
五識于前六内随用何識。
即知前五有六重依也。
第六用自類及七八。
知有三重依也。
第七用自類及第六。
知有二重依也。
第八用自類及六七。
知有三重依也。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至)此但屬心非心所等。
有義下。
第三家釋。
初句斥前。
開導者。
須自類不俱。
此遮異類俱起。
初家五識自他不續。
則全用他。
意識自續。
亦由前五。
兼用自他。
七八自類相續。
則全用自。
此則前非後是。
次家諸識開導。
兼用自他。
此各有是有非。
三家自類不俱。
皆全用自。
唯是不非。
深契教理。
故斥前雲。
亦不應理。
開導下。
先立開導法體正義。
一有所緣境故。
二自在能為主故。
三作等無間緣故。
若是等無間非開導。
此名則通。
通王所故。
若是等無間非開導。
此名則局。
唯局王故。
此字。
指前念心王。
有開辟引導力。
令後念心心所得生。
此開導依但屬心王。
故非心所等。
等色法也。
避字。
應作辟。
若此與彼無俱起義(至)便同異部心不并生。
若此下。
舉開導正義以是斥非。
此與彼者。
謂自類前念後念也。
無俱起者。
簡非同時。
謂要自類不俱二義。
有開導力。
一身下。
斥前。
八識互望。
則無自類義。
一身俱起。
則無不俱義。
此縱其俱起。
如何下一句。
奪其異類。
斥前諸識互作等無間之過。
若許為依者。
縱其異類。
應不俱起者。
奪其俱起。
若不俱起。
則心不并生。
故斥雲便同小乘小乘。
止許一意識有見聞覺知之用故。
又一身中諸識俱起(至)等無間緣唯心心所。
又一下。
縱其諸識異類若多若少可作等無間緣。
次舉例破。
色等與心異類。
亦應作等無間緣。
若色等可為緣。
又違聖教。
然攝大乘說色亦容有(至)異類識作等無間緣。
然攝下。
舉論立妨。
然字。
是牒論辭。
是縱奪言者。
出論意。
謂假下。
申縱奪意。
小乘謂色心可互為親因緣。
論以等無間縱之。
奪其因緣。
不爾者。
救。
謂非縱辭。
實是等無間。
等言下一句。
斥。
等者。
一力用齊等故。
二遮多少故。
三表同類故。
若言色心互作開導。
三義俱阙。
故言無用若謂下。
牒救非遮多少者。
欲成多識引一識故。
但表同類者。
三義中唯得一義。
田虧二故。
彼言同類謂心望心為同類。
雖言同類。
還成異類。
故以異類作等無間破之。
此以彼言陳破彼意許也。
是故八識各唯自類(至)心所此依應随識說。
是故下。
結如文。
心所亦以心王為開導。
故言随識。
雖心心所異類并生(至)諸識不然不應為例。
雖心下。
通妨。
妨雲。
上言自類不俱。
今言心所随識。
豈非異類。
又與後念心王同起。
豈非并生耶。
初句牒難。
次以六義釋。
王所展轉相應故。
展轉曰互。
如衆燈之明。
和合難分故。
同王起滅故。
所依根事同故。
緣境業用同故。
一開導餘亦開導故。
謂一引一聚。
一聚酬一。
一聚引一。
一酬一聚。
一引一。
一酬一。
一聚引一聚。
一聚酬一聚。
故展下一句。
結。
前念心王引後念王所。
此所又引彼所。
故雲展轉。
諸識下。
問。
心王既能引異類心所。
此心王亦應引彼心王。
答雲。
諸識不然者。
諸心相望。
六義皆無。
不應為例。
然諸心所非開導依(至)諸心心所皆四緣生。
然諸下。
問。
上言展轉者。
如。
王為開導引所令起。
所亦展轉開導王否。
答如文。
問雲。
若心所無主義。
後念心所誰所引生。
又所不能引所。
展轉之說亦複不成。
雖無主義。
還應自類引生。
此約等無間所引所難問。
若心下一句。
牒難。
第七下。
答雲。
七八二識有漏位中無信等。
無漏位中有信等。
若後信等必由前引。
前無信等。
此緣便阙。
此約心王為開導依引生答。
次一句引教四緣證成。
由王開導引起。
故前雲随識應說。
四緣者。
一親因緣。
二等無間緣。
三所緣緣四增上緣。
心法具四緣。
色法唯初後二緣。
無心睡眠悶絕等位(至)何煩異類為開導依。
問。
上言無間可為開導。
五位無心。
意識已斷。
後時誰為開導。
答釋如文。
無自類一句。
應回文雲。
自類心于中無間隔。
名無間故。
彼先滅時力用齊等。
已于後時為開導故。
何煩一句。
責前不應以七八為第六開導。
然聖教中說前六識(至)非等無間故不相違。
然聖下。
通前互引意。
教中說互引。
此言陳也。
意許是增上緣相引。
非等無間相引。
瑜伽論說若此識無間(至)故自類依深契教理。
瑜伽下。
通論。
此。
指前念。
彼。
指後念。
前者引生後義。
名之意根。
言總意别者。
總言六識。
其意一一别陳。
眼識望眼識。
乃至意識望意識。
各各自為等無間緣故自下。
結唯自類。
傍論已了應辯正論(至)或開導依易了知故。
傍論下。
結歸原文。
初文結前起後。
此末那雖具三所依。
今文中依彼轉之言。
但顯因緣依。
及增上依。
因緣即識種子。
增上即現識。
為顯一句。
釋成。
依同者。
以第八為俱有依故。
緣同者。
以第八為所緣自内我故。
又前下。
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