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四

關燈
明武林蓮居弟子 大惠 錄 又契經說一切有情(至)彼識食體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識食證有第八。

    若無下。

    反證。

     謂契經說食有四種(至)以變壞時色無用故。

     謂契下。

    總釋四食。

    一者下。

    别釋。

    先釋段食。

    初标名示相。

    段者。

    一謂形段。

    有形質可搏取故。

    二謂分段。

    簡非數取。

    有時分故。

    食者。

    資益為義。

    轉變消壞為相。

    若不變壞。

    反增違損。

    謂欲下。

    出體顯能。

    三界中唯欲界系。

    以上三界不假段食故。

    鼻舌二識不起故。

    此以香味觸三微為體。

    馨香。

    甘辛。

    冷暖等。

    此三轉變[冰-水+肖]壞。

    長養諸根。

    資益身命。

    此即食之能事。

    由此下。

    簡别。

    四微中不取色者。

    以變壞時色無資益之用。

    故色處非段食所攝。

    或有段物而非是食。

    謂諸段物。

    不能長養諸根大種。

    或有是食而非段物。

    謂若有觸意思及識。

    能令諸根大種長養。

    或有是風亦是段物。

    謂諸段物。

    能令諸根大種長養。

    或非段物亦非是食。

    謂若有觸意思及識。

    不能長養諸根大種。

    如是所餘觸。

    乃至識。

    随其所應。

    當作四句。

     二者觸食觸境為相(至)及順益舍資養勝故。

     二者下。

    釋觸食。

    初标名示相。

    觸。

    謂觸對。

    即五遍行之一。

    觸對塵境為相。

    謂有下。

    出體顯能。

    有漏者。

    簡非無漏識相應之觸。

    觸對可意等境。

    攝受喜樂。

    怡适諸根。

    身心悅豫。

    此即食之能事。

    此觸下。

    簡别。

    問觸是遍行。

    遍一切心。

    何者為食。

    答。

    如文。

    屬六識偏勝者。

    觸對六塵粗顯境故。

    攝喜樂受故。

    能生順益身之舍故。

    簡去七八二識中觸者。

    行相所緣微細故。

    不攝喜樂受故。

    雖與舍俱。

    非益非損故。

     三意思食希望為相(至)意識于境希望勝故。

     三意下。

    釋思食。

    初标名示相。

    意即第六。

    思亦遍行之一。

    希冀攀望為相。

    謂有下。

    出體顯能。

    有漏者。

    簡非無漏識相應之思。

    與别境中欲俱轉。

    可愛境雖未能得。

    由思惟希望故。

    未得欲得。

    亦能資延身命。

    此即食之能事。

    如懸沙止饑。

    望梅止渴之類是也。

    此思下。

    簡别。

    思遍八識。

    今取意識相應者。

    希望勝故。

     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至)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四者下。

    釋識食。

    初标名示相。

    識即第八。

    執持根身令不散壞故。

    謂有下。

    出體顯能。

    有漏者。

    簡非無漏識。

    無漏識不仗前三食增長。

    有漏識由三食增長。

    方能執持。

    此即食之能事。

    此識下。

    簡别。

    簡前七識取第八者。

    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由是集論說此四食(至)令不壞斷故名為食。

     由是下。

    結判。

    先約三科判。

    四食三科攝者。

    段食。

    色蘊攝。

    觸思。

    行蘊攝。

    識食。

    識蘊攝。

    又段食。

    香味觸三處攝。

    觸思。

    法處攝。

    識是意處攝。

    又段是香味觸三界攝。

    觸思法界攝。

    識是六識及意界攝。

    此四下。

    結食義。

     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至)而依識轉随識有無。

     段食下。

    約三界判。

    段食欲界有用者。

    欲者。

    此界有飲食。

    睡眠。

    淫欲故。

    上界不如是故。

    觸思雖遍一切地。

    随識有無故。

    觸遍六識。

    若随鼻舌二識。

    唯欲界有。

    若随眼耳身三。

    通二地居。

    若随意識。

    雖遍三界。

    唯除無想天。

    觸思随之。

    以判有無。

    識食遍界。

    略不言之。

     眼等轉識有間有轉(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眼等下。

    初簡轉識非識食體。

    有執轉識可為食體。

    初二句标簡。

    謂無下。

    釋。

    約無心位明有間斷。

    約有心位明有轉易。

    無想天中無故不遍。

    諸有下。

    結斥外執。

    執無第八。

    身命誰持。

    非但違理。

    亦複違經。

     非無心位過去未來(至)如虛空等非食性故。

     非無下。

    二破過未識為食。

    由前雲無心位中轉識間斷。

    今計無心位中雖現無識。

    過未有識及心所故。

    可以為食。

    立量破雲。

    過未識等是有法。

    不可為無心位食宗。

    彼非現常無體用故因。

    喻如空華。

    設有下。

    縱過未識有體用。

    立量破雲。

    過去有體用識是有法。

    非食性宗。

    非現在攝故因。

    喻如虛空。

     亦不可說入定心等(至)過去非食已極成故。

     亦不下。

    三破入定心心所為食。

    入定心等。

    謂定前加行。

    破如文。

     又不可說無想定等(至)不相應法非實有故。

     又不下。

    四破無想定等為食。

    牒破如文。

     有執滅定等猶有第六識于彼有情能為食事。

     有執下。

    複破滅定等。

    以第六識為食。

    先叙。

     彼執非理後當廣破(至)于彼身命不可為食。

     彼執下。

    初句總破。

    指廣在後。

    又彼下。

    先略破無漏心非食。

    應說者。

    反徴辭也。

    無漏下。

    破。

    破壞有者。

    未證轉依所有身命。

    晝屬有漏。

    治障相違故。

     亦不可執無漏識中(至)不能執持有漏種故。

     亦不下。

    二破有漏種為食。

    初文牒執。

    無漏下。

    立量破。

    無漏識中有漏種是有法。

    不能為彼食宗。

    不能執持有漏種故因。

    喻如涅槃。

     複不可說上界有情(至)衆同分等無實體故。

     複不下。

    三破身命互為食。

    初文牒執。

    四食一句。

    直破。

    又無下。

    身命互破。

    初句無色無身。

    則命無食。

    次句衆同分。

    即命根。

    無實體故。

    則身無食。

     由此定知異諸轉識(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由此下。

    正明異熟是識食體。

    世尊下。

    引聖言量證。

     唯依取蘊建立有情(至)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唯依下。

    通伏妨。

    問曰。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佛依食住。

    應是有情耶。

    答如文。

    取蘊者。

    取是着義。

    謂有漏五蘊。

    佛非有漏。

    五蘊空故。

    非有情攝。

    又問。

    衆生無上者佛是。

    亦着衣持缽乞食城中。

    豈非有情耶。

    答如文。

    随機應現故。

    既異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住滅定身(至)不離身識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滅定識證有第八。

    身行。

    謂出入息。

    語行謂尋伺。

    心行。

    謂受想。

    此三名行者。

    三之加行也。

    在滅定中皆悉滅故。

    壽即命根。

    一期果報連持不斷故。

    暖即第八識之相分。

    根謂五根。

    亦第八相分。

    由有執持。

    故不離壞。

    識即第八。

    是總報主。

    故不離身。

    若無下。

    反證。

     謂眼等識行相粗動(至)依何而說識不離身。

     謂眼下。

    明住滅定者轉識皆滅。

    此段成立經中身語心行無不皆滅。

    若不下。

    反顯不離身識即是第八。

    何之一字。

    徴顯第八。

     若謂後時彼識還起(至)如壽暖等實不離身。

     若謂下。

    破轉救。

    先立似能立量救。

    滅定中轉識是有法。

    名不離身宗。

    後時還起故因。

    喻如隔日瘧。

    是則下。

    以想受心行為同品立二量。

    反覆例破無轉識。

    滅定中想受心行是有法。

    不應滅宗。

    後時還起故因。

    喻如轉識。

    以轉識不滅。

    喻受想不滅。

    何名滅受想定。

    亦違經中心行滅言。

    又量雲。

    滅定中轉識是有法。

    應滅宗。

    起滅同故因。

    喻如心行滅。

    以心行滅。

    喻轉識應滅。

    雲何計有轉識還起。

    次以壽暖根三為同品立二量。

    反覆例成有第八。

    壽暖根三是有法。

    亦應壞滅宗。

    四法互相依持故因。

    喻如識。

    以轉識滅。

    喻滅定中壽暖根滅。

    如同無情。

    便成大過。

    又量雲。

    第八識是有法。

    實不離身宗。

    四法互相依持故因。

    喻壽暖根三。

    以壽等喻不離身識。

    定是第八。

    非謂後時還起之轉識。

     又此位中若全無識(至)豈得說為住滅定者。

     又此下。

    立量斥同無情。

    滅定位中行者是有法。

    非有情數攝宗。

    全無識故因。

    喻如瓦礫。

    全無識者。

    轉識不起。

    又不許有第八故。

     又異熟識此位若無(至)離托餘身無重生故。

     又異下。

    立量斥無執持。

    滅定位中諸根壽暖是有法。

    皆應壞滅宗。

    無識執持故因。

    喻如死屍。

    既爾下。

    牒上諸根壽暖皆滅。

    汝謂後時還起。

    今破雲。

    後識必不還生。

    何故不還生。

    根壽既俱無。

    汝說不離身識。

    彼識何所依。

    何所屬。

    或雲後識必不還生。

    汝說不離身者。

    彼名為何者。

    諸異下。

    釋不還生義。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

    故無重生。

     又若此位無持種識(至)受熏持種亦已遮故。

     又若下。

    破無持種識。

    初文謂無能持故。

    則無所持。

    無因種故。

    則無現識。

    過去下。

    明諸法不能受熏持種。

     然滅定等無心位中(至)決定有識實不離身。

     然滅下。

    立量明滅定有識。

    滅定等無心位中是有法。

    定實有識宗。

    具諸根壽暖有情攝故因。

    喻如有心位。

    由斯下。

    結成有第八。

     若謂此位有第六識(至)此定亦名無心定故。

     若謂下。

    約名體相違破。

    初句牒計如文。

    亦不下。

    破。

    若有第六識。

    又立名無心定。

    名體失當。

    兩不相符。

    前雲後當廣破。

    指此文起。

     若無五識名無心者(至)如五識身滅定非有。

     若無下。

    約諸定濫名破。

    初句牒計。

    謂無五識名無心。

    此救名體不相違。

    意成有第六識。

    名不離身。

    又遮無第八。

    應一下。

    先破彼以五識救。

    諸定者。

    謂九次第等定。

    是則諸定皆無五識。

    皆濫無心名故。

    意識下。

    立量破彼意成有第六。

    意識是有法。

    滅定非有宗。

    六轉識攝故因。

    喻如五識身。

     或此位識行相所緣(至)可了知識入此定故。

     或此下。

    約可知不可知。

    對顯有第八。

    初量雲。

    此位識是有法。

    非第六識宗。

    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因。

    喻如壽暖等。

    次量雲。

    此位有識是有法。

    非此位攝宗。

    行相所緣可知故因。

    喻如餘散心位。

    本為下。

    結斥當文。

    本為止息可了知識。

    故入此定。

    雲何入此定。

    猶有第六識。

    應知不可知識。

    即是第八。

     又若此位有第六識(至)又不應名滅受想定。

     又若下。

    約心所有無破。

    先立有無兩關。

    若有下。

    先破有心所。

    初句牒計。

    次破。

    一違聖言量。

    二違本定名。

     此定加行但厭受想(至)說心行滅何所相違。

     此定下。

    轉救二失。

    初文唯滅受想。

    此救無有違名失。

    受想下。

    受想資助功強。

    獨名心行。

    此救無有違教失。

    意謂受想心行雖滅。

    餘所猶存。

    還成有心所。

    又成滅受想。

     無想定中應唯想滅(至)此二滅時心亦應滅。

     無想下。

    舉無想例破初救。

    若謂滅定中唯滅受想。

    例而言之。

    無想定中秪唯滅想。

    然汝不許者。

    無想定中不唯滅想。

    亦滅一切心所。

    受想滅定中亦然。

    何謂有心所耶。

    既唯下。

    破資助心強次救。

    此二既能資助。

    能助既無。

    所助應滅。

    膏盡明滅故。

    何謂有第六識。

     如身行滅而身猶在甯要責心令同行滅。

     如身下。

    叙轉救。

    以身行滅。

    例心行滅。

    以身在例心亦應在。

    安住定中出入息雖滅。

    而身不滅。

    甯要責心令同受想滅。

     若爾語行尋伺滅時語應不滅而非所許。

     若爾下。

    以語行并破。

    若爾者。

    牒上救詞。

    若謂身行滅而身猶在。

    以例心行滅而心猶在。

    亦應語行滅而語猶在。

    而非所許者。

    然汝不許滅定有語。

    例應不許滅定有心。

     然行于法有遍非遍(至)如何可說彼滅心在。

     然行下。

    出三行有别。

    不應齊例。

    初句通判三行有遍有不遍。

    遍者。

    遍大地法故。

    不遍者。

    不遍大地故。

    次二句釋義。

    非遍下。

    依義判定三行差别。

    如文。

    許如下。

    舉思等為同喻。

    以大地法故因。

    證成受想是遍行攝。

    量雲。

    受想于心是有法。

    亦遍行攝宗。

    大地法故因。

    喻如思觸作意。

    受想下一句。

    以語尋伺為同喻。

    證受想滅時心亦随滅。

    量雲。

    受想滅是有法。

    心定随滅宗。

    大地法故因。

    喻如語尋伺。

    如何下一句。

    結責救詞。

    如何說受想滅而心猶在。

    尋伺即思。

    以思為體故。

     又許思等是大地法(至)如何可言有餘心所。

     又許下。

    以受想為同喻。

    證思等亦應滅。

    以成心所皆滅。

    雲何言有心所。

    一滅一切滅故。

    量雲。

    思等是有法。

    亦應滅宗。

    大地法故因。

    喻如滅受想。

    既爾。

    牒上思等既滅。

    信貪等餘心所亦應皆無。

    非遍下一句。

    證成餘心所滅。

    遍行滅時餘随滅故。

    如何下一句。

    結責有餘心所。

     既許思等此位非無(至)想亦應生不相離故。

     既許下。

    以思等為同喻。

    證成受想非無。

    雲何名滅受想定。

    一立一切立故。

    量雲。

    受想是有法。

    此位非無宗。

    大地法故因。

    喻如思等。

    又此下一句。

    牒上有思等。

    亦應下。

    例思等是有。

    亦應有餘心所。

    此中大地法故一因。

    一成受想是遍行攝。

    二成心定随滅。

    三成思等亦應滅。

    四成受想非無。

     如受緣非一切受(至)由斯所難其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