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熟心。
酬引業。
簡非前六是酬滿業。
遍者。
簡非諸識局依自根故。
不遍三界故。
無斷者。
簡非間斷。
變為下一句。
明異熟功能。
身器一句。
反顯。
以所變對顯能變心是有。
不相應下二句。
簡不相應及心心所。
皆無有變器身功能。
若無下。
反顯。
文中誰字何字。
反顯是異熟心。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至)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又在下。
約定散身受明有異熟心。
定位無思慮。
身心寂靜。
後有怡适之樂。
散位有思慮。
身心掉亂。
後有勞損之苦。
此若下。
反明定散後時勞怡。
皆由定散位中苦樂身受。
後時怡适。
由定位樂受。
後時勞損。
由散位苦受。
若不下。
反顯。
意顯有異熟心。
方能持定散位中苦樂受。
問雲。
異熟唯與舍受俱。
雲何能持苦樂受。
答。
舍受不違苦樂品故。
非佛起餘善心等位(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非佛下。
約三性破。
明降佛已還一切有情。
皆有真異熟心。
餘善心等者。
謂有漏善惡。
許時彼者。
謂起無記心。
以餘善惡心為有法。
無記心為同喻。
此明凡起三性心。
皆有情攝。
皆應有真異熟心。
立量雲。
起餘善心等位是有法。
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宗。
非佛有情故因。
喻如起彼無記時。
由是下。
結有第八。
又吃經說有情流轉(至)彼趣生體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趣生體。
若無下。
反證。
謂要實有恒遍無雜彼法可立正實趣生。
謂要下。
正明趣生體。
須具實有。
恒常。
周遍。
無雜亂。
四義。
實有。
簡非分位。
恒常。
簡非間斷。
周遍。
須體周三界。
無維。
須一類無記。
非異熟法趣生雜亂(至)皆不可立正實趣生。
非異下。
約四義逆次簡。
先明雜亂。
非異熟法者。
此句有二義。
一者反顯是善惡法也。
由此。
趣生雜亂。
二者趣生不雜亂者。
由此異熟為趣生體故也。
若非異熟。
趣生雜亂。
住此一句。
釋成。
因通易識。
果隔難知故。
住此者。
如住人道起十善心。
則成天趣。
起三品惡心。
則成三塗趣。
何也。
以無趣生體故。
諸異下。
簡不遍。
諸異熟色。
謂五根。
屬無記。
五識中業所感者。
謂無記五識。
此皆不遍趣生。
無色下一句。
釋成。
無色全無者。
根識俱無故。
反顯色界五識分無。
眼耳身三二地居故。
諸生下。
簡不恒。
生得善者。
謂過去修因感報善。
如四禅八定。
定皆屬善。
及意識中無記一分。
雖遍下二句。
牒周遍不雜。
無色名為意成天故。
意遍三界。
善故不雜。
而不恒有者。
三塗則無報得善。
五位無心無意識故。
不相應下。
簡非實有。
依分位故。
皆不一句。
總簡。
唯異熟心及彼心所實恒遍無雜是正實趣生。
唯異下。
結成異熟心是趣生體。
此心若無生無色界(至)故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
此心下。
約無色無異熟色破。
又無異熟心。
應名超界聖人。
先約善心難。
無色界無異熟心。
唯有意識。
若起善心。
應名聖者。
無趣生體故。
設許下。
救。
雖無色起善心。
猶是界内趣生。
善名有漏善。
是趣生攝。
次約無漏心難。
如那含人居無色界。
起無漏觀智。
應非趣生。
上地思惑未盡。
猶是趣生故。
故雲違理。
勿有下。
結。
前過。
指趣生雜亂等四過。
此失。
指應非趣生失。
以異熟心為趣生體。
免此二過。
由是如來非趣生攝(至)故知别有此第八識。
由是下。
引如來反證非趣生攝。
佛無下。
釋成。
世尊下。
轉釋。
三界果。
屬苦谛。
有漏因。
屬集谛。
無記法。
是戲論種。
已舍已斷。
故非趣生攝。
正實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有色根身(至)彼能執受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能執受心。
執受根身。
若無下。
反證。
謂五色根及彼依處(至)彼定由有能執受心。
謂五下。
正明能執受心。
先二句以根身是所執受。
對明有能執受心。
唯異熟心先業所引(至)眼等轉識無如是義。
唯異下。
出能執受體。
即第八異熟心。
眼等下一句。
簡轉識非是能執受心。
無如是一類等義故。
此言意顯眼等轉識(至)唯異熟心故作是說。
此言下。
出簡意。
此眼等轉識無如是義之言。
其意秪要顯轉識無一類等執受根身義。
非是要反顯能執受唯果熟心。
問。
上言能執受唯異熟心。
今言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
前後相違者何也。
答。
若言能執受唯異熟心。
諸佛已離異熟。
無漏色身應無執受。
無漏色身即無垢識之所執受。
問。
既雲諸佛色身為無垢識執受。
上文何言唯異熟心是能執受。
然能下。
答。
如文。
謂諸轉識現緣起故(至)不能執受有漏色身。
謂諸下。
釋上簡轉識意。
立三量簡。
皆如文。
皆以不能執受有漏色身為宗。
初一量明轉識。
随現緣起滅。
轉易故因。
如聲如風。
故不能執受。
次量明善染轉識。
非業所引。
如非擇滅。
此無為屬淨善。
緣阙理顯。
非業引故因。
故不能執受。
三量明無記轉識。
是異熟生。
非遍依者。
各依自根故因。
故不能執受。
諸心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如唯識言。
諸心下。
心所例王亦非執受。
非諸色根不相應行(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非諸下。
明五色根及不相應行。
亦不能執受。
無所緣者。
反明無能緣也。
立量如文。
故應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壽暖識三(至)令久住識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持壽暖識。
若無下。
反證。
謂諸轉識有間有轉(至)不可立為持壽暖識。
謂諸下。
簡轉識不可立為持壽暖識。
有間斷如聲。
有轉易如風。
立量如文。
唯異熟識無間無轉(至)故可立為持壽暖識。
唯異下。
立異熟可為持壽暖識。
立量如文。
經說三法更互依持(至)唯識不然豈符正理。
伏問雲經說識言。
或诠轉識。
何理定知是第八識。
經說下。
釋。
引經三法更互依持義。
以明簡轉識意。
識為能持。
壽暖為所持壽暖為能依。
識為所依。
故雲更互。
轉識非一類。
非相續。
故雲不然。
違經正理。
雖說三法更互依持(至)何不許識獨有間轉。
雖說下。
申難意欲成轉識為能持識。
初句牒經。
而許下。
舉暖不遍為例。
以例識有間轉。
何妨不能為能持識耶。
暖不遍者。
無色無暖。
此以不遍例有間轉。
不遍即有間義。
此于前理非為過難(至)故前所說其理極成。
此于下。
斥。
初句直斥。
謂若下。
約理斥。
是處者。
三界中依法有無處随指也。
如欲色界具有三法無間無轉。
則三法恒相持。
必有無間無轉異熟識。
不爾者。
若無此識。
則于壽暖無恒持用。
前以此理者。
指前二量反覆證成以無間無轉因。
成立異熟是能持壽暖識。
非诠轉識。
舉暖下。
斥引例不當。
如無色界無暖。
暖便無相持用。
何妨壽與識二恒相持。
以舍暖時。
餘二不舍。
餘二若舍。
暖必随舍。
豈舉暖不遍。
成立有間之轉識欲壞我所立無間之異熟。
故前下。
結顯極成異熟。
又三法中壽暖二種(至)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又三下。
明三法皆有漏。
可互相持。
若以意識為能持。
生無色界起無漏心。
爾時何識能持彼壽。
無漏觀心破壞有故。
亦不可言暖能持壽。
無色無暖故。
由此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諸有情類(至)生死時心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生死時心。
受生時。
命終時。
必住散心。
有心。
非無心。
非定心。
若無下。
反證。
謂生死時身心惛昧(至)必可知如餘時故。
謂生下。
明轉識非生死心。
立量雲。
生死時明了轉識是有法。
必不現起宗。
身心惛昧極悶絕故因。
喻如睡無夢。
又此下。
立量反覆證明。
初量雲。
生死位中六轉識是有法。
必不現起宗。
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因。
喻如無心位。
次量雲。
生死位中六轉識是有法。
有是宗。
行相所緣必可知故因。
喻如餘散心時。
此二量明生死位轉識。
有則必可知無則不現行。
反顯異熟心不如此。
真異熟識極微細故(至)名生死心不違正理。
真異下。
明真異熟是生死心。
真異熟心者。
若此是有。
行相所緣俱不可了。
非如轉識有必可知。
亦非是無。
微細運行。
非如轉識無不現行。
此識微細運行。
而又不可了。
正契經中散有心。
生死心。
有說五識此位定無(至)故受生位意識亦無。
有說下。
出異解。
上言行相所緣俱不可了。
名生死心。
今執謂生死位中轉識俱無名不可了。
不必約不可了名生死心。
初句直明生死位中無五識。
意識下。
明無意識。
意識生起須賴三因。
同時意識。
須同時五識為明了門。
散位獨頭意識。
須聞他言教引起。
定位獨頭。
須禅定引起。
生位五識未明着故。
耳惛不聞言教故。
散心無定故。
生因既無。
故此意識亦無。
若爾有情生無色界(至)引定散心無由起故。
若爾下。
牒執破。
若謂由三種因。
意識方生。
有情下。
約永不生破。
非但初生無意識。
生後永遠皆不得生。
何也。
無三因故。
意識若不生。
何名意成天。
定心下。
出無三因所以。
無色四空名定地定心必由散意識引。
由散心作念加行故。
此句标起。
五識下二句。
正明無三因。
無五根。
故無五識。
無言語。
故無他教。
承上無散心别。
故無定心。
若謂彼定由串習力(至)此即前因何勞别說。
若謂下。
救定心由串習故。
後時現前。
今牒救詞例破雲。
彼天初生時。
意識亦由串習。
甯不現起。
又欲下。
例下二界初生。
串習意識亦應現起。
若謂串習現起。
前言三因。
俱成虛設。
若由下。
約初生惛昧未即現前為救。
此即下。
斥同前因破。
有餘部執生死等位(至)極成意識不如是故。
有餘下。
出餘部執。
應知下。
奪彼執意。
以成正理。
極成意識不如是故。
有則必可知。
無則不現起。
又将死時由善惡業(至)若無此識彼事不成。
又将下。
約死位執受不執受。
以證第八。
下上冷觸漸起者。
由善惡業。
故上下執受有異。
頂聖眼生天。
人心餓鬼腹。
旁生膝蓋離。
地獄腳闆出。
若無下。
反證無此識故。
彼事不成。
轉識不能執受身故(至)不應冷觸由彼漸生。
轉識下。
明轉識不能執受。
各别依者。
各依自根故。
不行者。
惛昧不現故。
不住身者。
依心根故。
境不定者。
遍緣十八界故。
遍寄身中者。
同五緣境故。
其心在在常處諸根故。
不應一句結。
唯異熟心由先業力(至)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唯異下。
正明異熟執受。
由識執受。
壽不滅。
暖不離。
三法不相離故。
識不執受。
冷觸便生。
即屬非情。
三法相離故。
雖變下。
伏問雲。
若不執受。
同于非情。
則非識變。
亦非所緣耶。
答如文。
執受四義中但有領以為境義。
持令不散義。
唯有執持。
而無執受。
故知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識緣名色(至)彼識自體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證為緣義。
識。
即第八。
名色。
謂胎中五位。
識為緣者。
由業牽識走。
與赤白和合而成名色。
故雲識緣名色。
名色為緣者。
由名色持識。
令識不散。
故雲名色緣識。
十二有支中。
唯此二支逆順互緣。
故雲展轉相依。
餘十支唯順緣。
若無下。
反證。
謂彼經中自作是釋(至)此識若無說誰為識。
謂彼下。
出經中自釋意。
非色四蘊者。
謂受想行識。
羯邏藍等。
等謂遏蒲昙。
閉屍。
健南。
缽羅奢佉。
此胎中五位相。
量雲。
名色與識。
相依而住。
更互為緣故。
如二蘆束。
眼等下。
簡轉識非此中識。
有謂轉識可當此識。
簡意如文。
此識下。
反顯。
說誰為識者。
反顯第八識也。
亦不可說名中識蘊(至)羯邏藍時無五識故。
亦不下。
遮異解。
初文牒異解。
羯邏藍時無五識者。
第六即是名中識。
蘊為緣之識即第八識。
又諸轉識有間轉故(至)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又諸下。
正簡轉識。
如文。
故彼下。
結顯第八。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三
酬引業。
簡非前六是酬滿業。
遍者。
簡非諸識局依自根故。
不遍三界故。
無斷者。
簡非間斷。
變為下一句。
明異熟功能。
身器一句。
反顯。
以所變對顯能變心是有。
不相應下二句。
簡不相應及心心所。
皆無有變器身功能。
若無下。
反顯。
文中誰字何字。
反顯是異熟心。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至)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又在下。
約定散身受明有異熟心。
定位無思慮。
身心寂靜。
後有怡适之樂。
散位有思慮。
身心掉亂。
後有勞損之苦。
此若下。
反明定散後時勞怡。
皆由定散位中苦樂身受。
後時怡适。
由定位樂受。
後時勞損。
由散位苦受。
若不下。
反顯。
意顯有異熟心。
方能持定散位中苦樂受。
問雲。
異熟唯與舍受俱。
雲何能持苦樂受。
答。
舍受不違苦樂品故。
非佛起餘善心等位(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非佛下。
約三性破。
明降佛已還一切有情。
皆有真異熟心。
餘善心等者。
謂有漏善惡。
許時彼者。
謂起無記心。
以餘善惡心為有法。
無記心為同喻。
此明凡起三性心。
皆有情攝。
皆應有真異熟心。
立量雲。
起餘善心等位是有法。
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宗。
非佛有情故因。
喻如起彼無記時。
由是下。
結有第八。
又吃經說有情流轉(至)彼趣生體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趣生體。
若無下。
反證。
謂要實有恒遍無雜彼法可立正實趣生。
謂要下。
正明趣生體。
須具實有。
恒常。
周遍。
無雜亂。
四義。
實有。
簡非分位。
恒常。
簡非間斷。
周遍。
須體周三界。
無維。
須一類無記。
非異熟法趣生雜亂(至)皆不可立正實趣生。
非異下。
約四義逆次簡。
先明雜亂。
非異熟法者。
此句有二義。
一者反顯是善惡法也。
由此。
趣生雜亂。
二者趣生不雜亂者。
由此異熟為趣生體故也。
若非異熟。
趣生雜亂。
住此一句。
釋成。
因通易識。
果隔難知故。
住此者。
如住人道起十善心。
則成天趣。
起三品惡心。
則成三塗趣。
何也。
以無趣生體故。
諸異下。
簡不遍。
諸異熟色。
謂五根。
屬無記。
五識中業所感者。
謂無記五識。
此皆不遍趣生。
無色下一句。
釋成。
無色全無者。
根識俱無故。
反顯色界五識分無。
眼耳身三二地居故。
諸生下。
簡不恒。
生得善者。
謂過去修因感報善。
如四禅八定。
定皆屬善。
及意識中無記一分。
雖遍下二句。
牒周遍不雜。
無色名為意成天故。
意遍三界。
善故不雜。
而不恒有者。
三塗則無報得善。
五位無心無意識故。
不相應下。
簡非實有。
依分位故。
皆不一句。
總簡。
唯異熟心及彼心所實恒遍無雜是正實趣生。
唯異下。
結成異熟心是趣生體。
此心若無生無色界(至)故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
此心下。
約無色無異熟色破。
又無異熟心。
應名超界聖人。
先約善心難。
無色界無異熟心。
唯有意識。
若起善心。
應名聖者。
無趣生體故。
設許下。
救。
雖無色起善心。
猶是界内趣生。
善名有漏善。
是趣生攝。
次約無漏心難。
如那含人居無色界。
起無漏觀智。
應非趣生。
上地思惑未盡。
猶是趣生故。
故雲違理。
勿有下。
結。
前過。
指趣生雜亂等四過。
此失。
指應非趣生失。
以異熟心為趣生體。
免此二過。
由是如來非趣生攝(至)故知别有此第八識。
由是下。
引如來反證非趣生攝。
佛無下。
釋成。
世尊下。
轉釋。
三界果。
屬苦谛。
有漏因。
屬集谛。
無記法。
是戲論種。
已舍已斷。
故非趣生攝。
正實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有色根身(至)彼能執受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能執受心。
執受根身。
若無下。
反證。
謂五色根及彼依處(至)彼定由有能執受心。
謂五下。
正明能執受心。
先二句以根身是所執受。
對明有能執受心。
唯異熟心先業所引(至)眼等轉識無如是義。
唯異下。
出能執受體。
即第八異熟心。
眼等下一句。
簡轉識非是能執受心。
無如是一類等義故。
此言意顯眼等轉識(至)唯異熟心故作是說。
此言下。
出簡意。
此眼等轉識無如是義之言。
其意秪要顯轉識無一類等執受根身義。
非是要反顯能執受唯果熟心。
問。
上言能執受唯異熟心。
今言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
前後相違者何也。
答。
若言能執受唯異熟心。
諸佛已離異熟。
無漏色身應無執受。
無漏色身即無垢識之所執受。
問。
既雲諸佛色身為無垢識執受。
上文何言唯異熟心是能執受。
然能下。
答。
如文。
謂諸轉識現緣起故(至)不能執受有漏色身。
謂諸下。
釋上簡轉識意。
立三量簡。
皆如文。
皆以不能執受有漏色身為宗。
初一量明轉識。
随現緣起滅。
轉易故因。
如聲如風。
故不能執受。
次量明善染轉識。
非業所引。
如非擇滅。
此無為屬淨善。
緣阙理顯。
非業引故因。
故不能執受。
三量明無記轉識。
是異熟生。
非遍依者。
各依自根故因。
故不能執受。
諸心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如唯識言。
諸心下。
心所例王亦非執受。
非諸色根不相應行(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非諸下。
明五色根及不相應行。
亦不能執受。
無所緣者。
反明無能緣也。
立量如文。
故應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壽暖識三(至)令久住識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持壽暖識。
若無下。
反證。
謂諸轉識有間有轉(至)不可立為持壽暖識。
謂諸下。
簡轉識不可立為持壽暖識。
有間斷如聲。
有轉易如風。
立量如文。
唯異熟識無間無轉(至)故可立為持壽暖識。
唯異下。
立異熟可為持壽暖識。
立量如文。
經說三法更互依持(至)唯識不然豈符正理。
伏問雲經說識言。
或诠轉識。
何理定知是第八識。
經說下。
釋。
引經三法更互依持義。
以明簡轉識意。
識為能持。
壽暖為所持壽暖為能依。
識為所依。
故雲更互。
轉識非一類。
非相續。
故雲不然。
違經正理。
雖說三法更互依持(至)何不許識獨有間轉。
雖說下。
申難意欲成轉識為能持識。
初句牒經。
而許下。
舉暖不遍為例。
以例識有間轉。
何妨不能為能持識耶。
暖不遍者。
無色無暖。
此以不遍例有間轉。
不遍即有間義。
此于前理非為過難(至)故前所說其理極成。
此于下。
斥。
初句直斥。
謂若下。
約理斥。
是處者。
三界中依法有無處随指也。
如欲色界具有三法無間無轉。
則三法恒相持。
必有無間無轉異熟識。
不爾者。
若無此識。
則于壽暖無恒持用。
前以此理者。
指前二量反覆證成以無間無轉因。
成立異熟是能持壽暖識。
非诠轉識。
舉暖下。
斥引例不當。
如無色界無暖。
暖便無相持用。
何妨壽與識二恒相持。
以舍暖時。
餘二不舍。
餘二若舍。
暖必随舍。
豈舉暖不遍。
成立有間之轉識欲壞我所立無間之異熟。
故前下。
結顯極成異熟。
又三法中壽暖二種(至)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又三下。
明三法皆有漏。
可互相持。
若以意識為能持。
生無色界起無漏心。
爾時何識能持彼壽。
無漏觀心破壞有故。
亦不可言暖能持壽。
無色無暖故。
由此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諸有情類(至)生死時心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生死時心。
受生時。
命終時。
必住散心。
有心。
非無心。
非定心。
若無下。
反證。
謂生死時身心惛昧(至)必可知如餘時故。
謂生下。
明轉識非生死心。
立量雲。
生死時明了轉識是有法。
必不現起宗。
身心惛昧極悶絕故因。
喻如睡無夢。
又此下。
立量反覆證明。
初量雲。
生死位中六轉識是有法。
必不現起宗。
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因。
喻如無心位。
次量雲。
生死位中六轉識是有法。
有是宗。
行相所緣必可知故因。
喻如餘散心時。
此二量明生死位轉識。
有則必可知無則不現行。
反顯異熟心不如此。
真異熟識極微細故(至)名生死心不違正理。
真異下。
明真異熟是生死心。
真異熟心者。
若此是有。
行相所緣俱不可了。
非如轉識有必可知。
亦非是無。
微細運行。
非如轉識無不現行。
此識微細運行。
而又不可了。
正契經中散有心。
生死心。
有說五識此位定無(至)故受生位意識亦無。
有說下。
出異解。
上言行相所緣俱不可了。
名生死心。
今執謂生死位中轉識俱無名不可了。
不必約不可了名生死心。
初句直明生死位中無五識。
意識下。
明無意識。
意識生起須賴三因。
同時意識。
須同時五識為明了門。
散位獨頭意識。
須聞他言教引起。
定位獨頭。
須禅定引起。
生位五識未明着故。
耳惛不聞言教故。
散心無定故。
生因既無。
故此意識亦無。
若爾有情生無色界(至)引定散心無由起故。
若爾下。
牒執破。
若謂由三種因。
意識方生。
有情下。
約永不生破。
非但初生無意識。
生後永遠皆不得生。
何也。
無三因故。
意識若不生。
何名意成天。
定心下。
出無三因所以。
無色四空名定地定心必由散意識引。
由散心作念加行故。
此句标起。
五識下二句。
正明無三因。
無五根。
故無五識。
無言語。
故無他教。
承上無散心别。
故無定心。
若謂彼定由串習力(至)此即前因何勞别說。
若謂下。
救定心由串習故。
後時現前。
今牒救詞例破雲。
彼天初生時。
意識亦由串習。
甯不現起。
又欲下。
例下二界初生。
串習意識亦應現起。
若謂串習現起。
前言三因。
俱成虛設。
若由下。
約初生惛昧未即現前為救。
此即下。
斥同前因破。
有餘部執生死等位(至)極成意識不如是故。
有餘下。
出餘部執。
應知下。
奪彼執意。
以成正理。
極成意識不如是故。
有則必可知。
無則不現起。
又将死時由善惡業(至)若無此識彼事不成。
又将下。
約死位執受不執受。
以證第八。
下上冷觸漸起者。
由善惡業。
故上下執受有異。
頂聖眼生天。
人心餓鬼腹。
旁生膝蓋離。
地獄腳闆出。
若無下。
反證無此識故。
彼事不成。
轉識不能執受身故(至)不應冷觸由彼漸生。
轉識下。
明轉識不能執受。
各别依者。
各依自根故。
不行者。
惛昧不現故。
不住身者。
依心根故。
境不定者。
遍緣十八界故。
遍寄身中者。
同五緣境故。
其心在在常處諸根故。
不應一句結。
唯異熟心由先業力(至)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唯異下。
正明異熟執受。
由識執受。
壽不滅。
暖不離。
三法不相離故。
識不執受。
冷觸便生。
即屬非情。
三法相離故。
雖變下。
伏問雲。
若不執受。
同于非情。
則非識變。
亦非所緣耶。
答如文。
執受四義中但有領以為境義。
持令不散義。
唯有執持。
而無執受。
故知下。
結有第八。
又契經說識緣名色(至)彼識自體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證為緣義。
識。
即第八。
名色。
謂胎中五位。
識為緣者。
由業牽識走。
與赤白和合而成名色。
故雲識緣名色。
名色為緣者。
由名色持識。
令識不散。
故雲名色緣識。
十二有支中。
唯此二支逆順互緣。
故雲展轉相依。
餘十支唯順緣。
若無下。
反證。
謂彼經中自作是釋(至)此識若無說誰為識。
謂彼下。
出經中自釋意。
非色四蘊者。
謂受想行識。
羯邏藍等。
等謂遏蒲昙。
閉屍。
健南。
缽羅奢佉。
此胎中五位相。
量雲。
名色與識。
相依而住。
更互為緣故。
如二蘆束。
眼等下。
簡轉識非此中識。
有謂轉識可當此識。
簡意如文。
此識下。
反顯。
說誰為識者。
反顯第八識也。
亦不可說名中識蘊(至)羯邏藍時無五識故。
亦不下。
遮異解。
初文牒異解。
羯邏藍時無五識者。
第六即是名中識。
蘊為緣之識即第八識。
又諸轉識有間轉故(至)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又諸下。
正簡轉識。
如文。
故彼下。
結顯第八。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