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三

關燈
如實際等。

    大者。

    廣博為義。

    乘者。

    運載為功。

    即大白牛車。

    小乘羊鹿。

    負寡運近。

    止至化城。

    大白牛車。

    任重緻遠。

    通至寶所。

    若信有大乘理。

    亦應信有大乘教。

    教能诠理。

    離教無理故。

    離大乘無有成佛者。

    聲聞位曆四階。

    大乘果登圓極。

    是聲聞非大教。

    故不應理。

     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至)故應信此是佛所說。

     六能對治故。

    修行者。

    謂萬行可修。

    六度攝盡。

    藏人唯修事度。

    通以即空心修。

    别次第修。

    圓不次修。

    雖四教有殊。

    皆能引得無分别智。

    皆能對治一切煩惱。

    以六度行。

    破六敝故。

     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至)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七義異文故。

    謂如說有。

    不可以有取。

    有即非有。

    性色真空。

    舉體全空故。

    如言空。

    不可以空取。

    空即不空。

    性立真色。

    理具三千故。

     如莊嚴論頌此義言(至)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如莊下。

    引頌證。

    如次對上七義。

     餘部經中亦密意說(至)非眼等識有如是義。

     餘部下。

    引餘乘五教證有第八。

    初總标。

    謂大下。

    别引。

    初引大衆部。

    密意者。

    言非顯了。

    餘乘不知有第八故。

    此約根本識證知。

    非眼下。

    反顯。

     上座部經分别論者(至)唯此恒遍為三有因。

     次引上座部。

    及分别論。

    約有分識證知。

     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至)唯此識名窮生死蘊。

     三引化地部窮生死蘊證知。

    蘊有三種。

    一者一念頃蘊。

    謂一刹那有生滅法。

    二者一期蘊。

    從生至老死恒随轉法。

    三者窮生死蘊。

    從無始乃至金剛定恒随轉法。

    謂此第八遍三界九地。

    有生死處。

    即以此為依。

    直至金剛心後煩惱盡時方舍。

    故名窮生死蘊。

    離第下。

    反顯總簡。

    謂無下。

    别簡。

    初簡色蘊。

    次簡心所蘊。

    三簡不相應行蘊。

    唯此下。

    正成此識名窮生死蘊。

     說一切有部增一經中(至)三世境故立此四名。

     四引說一切有部四賴耶證知。

    初标列四種。

    謂阿下。

    别釋。

    愛樂欣喜。

    俱名為貪。

    初句愛者。

    總貪三世賴耶為我境。

    樂者。

    樂現在正生賴耶。

    欣者。

    欣過去已生賴耶。

    喜者。

    喜未來當生賴耶。

    依此總别。

    立此四名。

     有情執為真自内我(至)不應執餘五取蘊等。

     有情下。

    廣釋。

    初明從無始乃至七地已還。

    未斷我執恒生愛着。

    不應一句。

    總簡。

     謂生一向苦受處者(至)令我自在受快樂故。

     謂生下。

    别簡。

    先簡餘取蘊。

    一向苦受處。

    謂苦偏重處。

    即極熱等地獄。

    無等流樂故。

    餘取蘊。

    謂不相應行蘊。

    即命根衆同分。

    及五蘊身心。

    此餘取蘊。

    彼恒厭逆不生愛着。

    唯愛賴耶。

    文中念我令我二我字。

    即指賴耶。

     五欲亦非真愛着處(至)雖不貪着而愛我故。

     五欲下。

    次簡五欲。

    五欲。

    謂欲界五塵。

    離欲者。

    謂不還果人。

    已斷欲界九品思盡。

    俱生我執未盡。

    故于賴耶猶生愛着或約初禅已上說。

     樂受亦非真愛着處(至)雖厭樂受而愛我故。

     三簡樂受。

    離第三靜慮染者。

    謂第四禅已離下地染。

    苦樂兩舍。

    鬥心不交故。

     身見亦非真愛着處(至)而于内我猶生愛故。

     四簡身見。

    非無學。

    謂有學人。

    已禀信無我。

    故不貪着。

    雖斷分别。

    俱生未離故。

     轉識等亦非真愛着處(至)雖厭轉識等而愛我故。

     五簡轉識。

    求滅心者。

    謂有學求入滅定。

    外道欲入無想。

    皆厭轉識故。

     色身亦非真愛着處離色染者雖厭色身而愛我故。

     六簡色身。

    離色染者。

    謂無色界聖凡。

    以離色界煩惱。

    居四空故。

     不相應行離色心等無别自體是故亦非真愛着處。

     七簡不相應。

    離色心無體者。

    依色心分位假立。

    色心尚不愛着。

    故不相應亦非愛者。

     異生有學起我愛時(至)定唯顯此阿賴耶識。

     異生下。

    總結。

    餘蘊有愛。

    指異生。

    不愛。

    指有學。

    而于此識定愛。

    由是下。

    結歸引教。

    彼說。

    指所引經。

     已引聖教當顯正理。

     已引下。

    顯理。

    文結前起後。

    引理有十。

    頌曰。

    持種異熟心。

    趣生有受識。

    生死緣依食。

    滅定心染淨。

     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至)彼持種心不應有故。

     謂契下。

    引經證有持種心。

    顯理複引經者。

    謂依教立理。

    理不憑教。

    則同臆說。

    故憑聖言以顯理。

    若無下。

    反證。

    經中所謂集起持種心。

    應知即此第八識。

     謂諸轉識在滅定等(至)非染淨種所集起心。

     謂諸下。

    先簡轉識非持種心。

    有謂諸轉識可為集起心。

    今釋雲。

    二無心等位有間斷。

    有心位中易起脫。

    立量雲。

    諸轉識是有法。

    不能持種非可熏習。

    非染淨集起心宗。

    根境作意善等類别有間斷故。

    易脫起故。

    不堅住故因。

    喻如電光。

    電喻有間斷。

    光喻有轉易。

     此識一類恒無間斷(至)契當彼經所說心義。

     此識下。

    正明第八是持種心。

    量雲。

    此第八識是有法。

    契當彼經集起心宗。

    一類故。

    恒無間斷故。

    堅住可熏故。

    喻如苣蕂。

     若不許有能持種心(至)應同外道執自然生。

     若不下。

    反顯。

    初違教理失。

    謂諸下。

    現行不熏成種失。

    所起染淨是能熏。

    第八是所熏。

    若無所熏。

    能熏無功。

    是故成失。

    染淨下。

    無因同外失。

    若無因種。

    染淨法起皆自然生。

     色不相應非心性故(至)甯可執為内種依止。

     色不下。

    簡色不相應。

    立量雲。

    色不相應是有法。

    非染淨内法所熏豈能持種宗。

    非心性故因喻如聲光。

    内法。

    謂染淨轉識。

    聲喻色。

    光喻不相應。

    又彼下。

    複約離識無實自性破。

    色是第八所變相分。

    外分所攝非識體性。

    不相應是心之分位。

    離識無體。

    不可執為内種依止。

     轉識相應諸心所法(至)故持種心理應别有。

     轉識下。

    簡相應。

    立量如文。

     有說六識無始時來(至)何要執有第八識性。

     有說下。

    叙異執。

    前言轉識有轉易有間斷。

    不可受熏不能持種。

    今謂六識依根境緣起。

    前念識随緣有起滅。

    後之分位乃識之類。

    無有間斷。

    類者。

    似也即識帶起相似之影名類。

    識之體事通三性。

    有轉易。

    識之類唯無記而無别。

    是所熏。

    能持種。

    由斯下。

    斯字。

    指六識類。

    即此受熏持種成因果。

    何須第八。

     彼言無義所以者何(至)應不能持内法實種。

     彼言下。

    約假實破。

    數論執大等法是三本事變起。

    是實非假。

    今執類是前念識變起是實。

    應同外道。

    若假。

    則無受熏持種用。

     又執識類何性所攝(至)别類必同别事性故。

     又執下約三性破。

    初句徴三性。

    次立量别破善惡性。

    善惡類是有法。

    應不受熏宗。

    許有記故因。

    喻如擇滅。

    若是下。

    破無記。

    如文。

    非事下。

    破轉救。

    救雲。

    心體是善惡。

    而類唯無記。

    故類不斷。

    破雲。

    非事屬善惡。

    類可無記。

    次句釋。

    别者。

    謂三性随一。

    如識體善。

    類性必同善。

    餘性例同。

     又無心位此類定無(至)如何可執持種受熏。

     又無下。

    破無心位。

    則無類。

    如文。

     又阿羅漢或異生心(至)無漏法熏許便有失。

     又阿下。

    約凡聖類同破。

    上謂識類無記可受熏。

    又謂識體善惡。

    類唯無記。

    今雲。

    阿羅漢識。

    無執藏唯淨。

    異生識。

    有執藏唯染。

    若凡聖識類同無記。

    應羅漢識類受染熏。

    可成異生。

    此抑聖同凡過。

    異生識類受淨熏。

    不假修持可成聖人。

    此将凡濫聖過。

    二俱有失。

    羅漢是有法。

    應受諸染熏宗。

    識類無記故因。

    喻如異生。

    異生是有法。

    應受無漏熏宗。

    識類無記故因。

    喻如羅漢。

     又眼等根或所餘法(至)故不應執識類受熏。

     又眼下。

    約根法類同破。

    眼等根。

    等餘五根。

    所餘法。

    謂六塵。

    眼等識。

    等餘五識。

    根塵識類同皆無記。

    若謂識類無記受熏。

    根塵無記亦應受熏。

    然汝不許根塵受熏。

    亦不應執識類受熏。

    反覆立量雲。

    根塵是有法。

    應受熏宗。

    無記性故因。

    喻如識類。

    識類是有法。

    應不受熏宗。

    無記性故因。

    喻如根塵。

     又六識身若事若類(至)能熏所熏必俱時故。

     又六下。

    約能所不同時破。

    有執前念識為能熏。

    後起分位類為所熏。

    立量破雲。

    六識若事若類是有法。

    非互相熏宗。

    前後二念不俱有故因。

    喻如隔念者。

    隔念者。

    謂二人身。

    後一句出非互熏所以。

    能熏所熏必俱時故。

     執唯六識俱時轉者(至)故彼亦無能持種義。

     執唯下。

    破六識受熏持種。

    初句出執。

    謂前五識為能熏。

    第六為所熏。

    俱時轉故。

    不同隔念。

    前理者。

    有間斷故。

    有轉易故。

    故不能受熏持種。

     有執色心自類無間(至)故先所說為證不成。

     有執下。

    破色心為種。

    先叙執。

    色心各各自類前因後果。

    故先下。

    遮前所引教理證有第八。

    引證不成。

     彼執非理無熏習故(至)如何可執前為後種。

     彼執下。

    破自類前為後種。

    種子義須熏習。

    方得生長。

    彼執自類前為後種。

    既無熏習。

    種義不成。

    如何下一句。

    正破。

    如何可執自類前為後種。

     又間斷者應不更生(至)死位色心為後種故。

     又間下。

    破無間。

    彼執無間前為後種。

    破雲。

    又間斷者應不更生。

    無色界色間斷。

    無心位心間斷。

    後退殁出定。

    應不更生。

    二乘無學。

    或入滅定。

    或灰身泯智。

    此已間斷。

    應無三種意成身。

    何以無後蘊。

    汝雲無間方為後種。

    死位色心已自間斷。

    豈為後種。

    又上句破間斷不生。

    後句破色心不為後種。

     亦不應執色心展轉(至)非所熏習前已說故。

     亦不下。

    破轉救。

    救雲。

    色心展轉互為種生者。

    無色雖無色。

    以有心在二無心定雖無心。

    以有身存。

    即色心互為種生。

    是故二乘無學不無後蘊。

    初句牒執直破。

    次句引前說破。

    轉識有間故。

    色非心性故。

     有說三世諸法皆有(至)起染淨法勢用強故。

     有說下。

    破三世因果。

    先叙。

    前因現果。

    現因後果。

    然經下。

    通經意。

    經說染淨。

    諸法種子集起名心者。

    起染淨法心用強故。

     彼說非理過去未來(至)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彼說下。

    立量破三世非實。

    又無下。

    破三世因果無作用故。

    不可為因緣。

    若無下。

    反顯須有持染淨種識。

    方成因果。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至)彼特違害前所引經。

     有執下。

    破執空。

    先叙。

    大乘之理。

    非空非不空。

    般若中偏譚空者。

    為破衆生相着。

    乃應機施設。

    有執為究竟撥無一切。

    特違前經引證第八。

     智斷證修染淨因果(至)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

     智斷下。

    破所執成邪。

    如文。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至)求石女兒用為軍旅。

     若一下。

    約菩薩修行反釋。

    初句牒執。

    菩薩下。

    法喻反明。

    幻敵喻生死。

    石女兒為軍。

    喻菩提資糧。

    若謂生死涅槃一切諸法皆非實有。

    菩薩不應為斷幻化生死。

    勤集夢影資糧。

    期證空華佛果。

    誰有智者行此事耶。

     故應信有能持種心(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故應下。

    總結勸信。

    證有第八。

     又契經說有異熟心(至)彼異熟心不應有故。

     又契下。

    引經證有異熟心。

    若無下。

    反證。

     謂眼等識有間斷故(至)是異熟生非真異熟。

     謂眼下。

    先簡眼等六識非異熟心。

    有謂眼等諸識皆是心法。

    可為異熟心。

    今簡雲。

    随緣起脫有間斷故。

    三性轉易故。

    業果者。

    謂滿業所感一分無記。

    非一切時者。

    言此時善時惡。

    如電光之有間轉故。

    非異熟心。

    立量如文。

    異熟下二句。

    轉釋有間非異熟心義。

    異熟果及命根等。

    等暖也。

    住時決定。

    豈應斷已更續。

    異熟是有法。

    不應斷已更續宗。

    三法相依住時決定故因。

    如命根等。

    眼等下。

    簡業所感無記六識非真異熟。

    有謂若屬無記者。

    是異熟心。

    今六識中滿業所感者。

    屬無記。

    可為異熟心。

    故此簡雲。

    猶如聲等。

    非恒相續。

    是異熟生。

    立量如文。

     定應許有真異熟心(至)複依何法恒立有情。

     定應下。

    顯有真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