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論家複诘。
謂觸下。
出救詞。
似種相者。
觸等緣境。
要托第八所緣三類境為質。
自變相分為所緣。
即以所變似種相名一切種。
顯依所緣得名。
非謂受熏持種名一切種。
下複以三句因。
成立必有似種相。
識緣三類境觸等若不變似種。
則與識所緣不等。
觸等與識所緣既等。
故應有似種。
又若謂觸等但緣似根身等。
不緣似種。
生無色界無色可托。
則無所緣。
無色有所緣故。
此即似種。
又心王緣種。
觸等雖托為質。
但名疏所緣緣。
親所緣緣定應有故。
此即似種。
此似種相不為因緣生現識等一句。
欲免前五過。
謂約所緣緣名一切種。
非謂受熏持種。
如何難言。
種必生果。
或一或多。
若頓若漸耶。
如觸下。
舉似根不為識所依。
以例似種不為親因緣。
亦如下。
舉似火無燒用。
以喻似種不為親因緣。
彼救非理觸等所緣(至)不爾本頌有重言失。
彼救下。
破。
觸等所緣似種似根等相。
于後第三句頌文中執受處。
王緣執受處三類境。
觸等例王亦變三類似相而緣。
此句王所可相例。
由此第二句中一切種言。
定目受熏持種義。
不爾者。
若謂前一切種言。
亦是所緣似種相。
則本論有重言之咎。
又彼所說亦如是言(至)随所應說非謂一切。
又彼下。
破無簡别。
初文牒執總破。
勿觸下。
别破。
若謂無簡别。
觸等如識亦能了别。
勿字是破辭。
觸等亦與觸等相應者。
文總意别。
應一一言之。
若謂無簡别者。
觸應如王亦與觸相應。
觸與餘四可論相應。
自不相應故。
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餘四例說。
心所與五法相應者。
如觸與一王四所論相應也。
由此下。
結責。
故知亦如是言。
随所應例而例之。
非謂一切無簡别也。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至)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阿賴下。
釋因果法喻門。
初約斷常問。
次約非斷非常答。
恒轉二字釋成。
頌中以恒轉二字立門。
今論約斷常為問。
徴出非斷非常。
以恒轉釋成。
意在非斷非常釋成恒轉。
反覆相成。
可謂義嚴辭巧也。
恒謂下。
轉釋初一句釋恒相。
無記連持名相續。
綴前引後名無間。
次二句釋恒義。
由體恒常。
故為五趣四生之本。
由一類相續。
故能持種不失。
轉謂下。
初一句釋轉相。
新新不住名生滅。
因移果易名變異。
次二句釋轉義。
生滅故非常。
因果故非一。
此明變異義。
種子義須刹那滅。
故可為轉識熏成種。
此明生滅義。
恒言遮斷轉表非常(至)外觸等法恒相随轉。
恒言二句結成。
猶如下。
舉喻。
前流喻因。
後流喻果。
流流無盡故非斷。
波波轉易故非常。
阿賴耶識是有法。
非斷非常宗。
恒轉故因。
喻如暴流。
又此四句結前起後。
法喻雙标。
如暴下。
法喻合釋。
初喻漂溺有情不出離。
喻前是界趣生施設本。
未舍阿賴耶識以來。
恒溺二死苦海。
由此有諸趣故。
次喻随緣起識浪。
喻前可為轉識熏成種。
而體恒相續。
如楞伽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後喻内習氣外相應。
恒相随轉。
喻前随業升沉。
持種不失。
習氣乃是識所執受。
攝為自體同安危故。
如水内魚。
觸等乃是識所相應。
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如水外草。
上下者。
意明此識随業升沉流轉。
此内外法恒随不離。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至)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如是下。
總結立喻意。
又三。
初文标。
謂此下。
釋。
刹那刹那果生因滅者。
謂一一刹那中即因即果。
即生即滅。
現種熏生。
刹那無住。
非斷非常。
緣起正理。
故說下。
結。
過去未來既非實有(至)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過去下。
第一番通妨顯理。
餘乘牒前出妨。
由前二卷初破餘乘雲。
過未非實。
猶如空華。
今聞果生因滅。
以成非斷非常。
因滅在過去。
果生在未來。
若謂二世非實。
此乃無因無果。
則成非常。
何成非斷。
此蹑世難理。
過去未來若是實有(至)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次過去下。
對斥如文。
此約常斥斷。
豈斥他過己義便成(至)何假去來方成非斷。
豈斥下。
顯理。
初二句承前起後。
非為斥他成己。
意在顯正摧邪。
前因下。
正顯緣起。
前言果生因滅者。
非謂二時。
前因滅位。
後果即生。
義言前後。
秪在刹那現識上即因即果。
非異刹那。
如秤下。
舉喻喻明。
秤喻現識。
兩頭喻因果。
低昂喻生滅。
非異刹那雲時等。
雖因果事異。
生滅相殊。
同居一時。
更非前後。
如是因果念念皆爾。
相續長時。
如暴流水。
何假下。
結斥。
餘乘約二世前後立因立果。
大乘在一念即因即果。
非斷非常。
此大小立義之不同也。
因現有位後果未生(至)既無因果誰離斷常。
因現下。
第二番通妨顯理。
餘乘牒前立難。
由上雲前因滅位。
後果即生。
餘乘不契因果相即。
而于前後二字生疑。
還将因果分屬二世為難。
初難無因。
望果名因故。
次難無果。
望因名果故。
因果俱無。
仍成斷滅。
若有因時已有後果(至)無因無果豈離斷常。
若有下。
對斥餘乘約二世相望對立因果。
此則因時有果。
故今斥雲果既本有等。
仍是無因無果。
還成斷滅。
此約斷斥斷。
因果義成依法作用(至)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因果下。
責過勸信。
初句略申正義。
謂大乘依刹那現法上生滅作用。
義成因果。
故所下。
責過。
汝以二世因果。
诘難。
反招自愆。
體用即果。
因緣即因。
彼此相望。
互奪俱無。
次勸信。
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
謂此下。
顯理。
初句明理絕言思。
次句明名言假設。
因果等言者。
謂果生因滅。
非斷非常。
如此名言。
皆假施設。
觀現在法有引後用(至)假謂現識似彼相現。
觀現下。
釋假立相。
觀。
謂觀待。
謂觀待現在法有引後用。
依所引後法。
假立當果。
當果雖無。
對之仍說現在為後果之因。
此即現在因。
假對當果而立也。
觀待現在法有酬前相。
依所酬前相。
假立曾因。
曾因雖無。
對之仍說現在為前因之果。
此即現在果。
假對曾因而立也。
現識似彼相現者。
彼。
指因果。
即于現在一念識上。
觀待過未假名因果。
餘乘因果二世實有。
大乘因果依現假立。
此大小假實之有别也。
如是因果理趣顯然(至)諸有智者應順修學。
如是下。
總結勸修。
遠離二邊者。
因滅故非常。
果生故非斷。
酬前故非斷。
引後故非常。
前後兩番顯理者。
前于一刹那上即因即果。
非斷非常。
以成緣起正理。
對破餘乘二世立因立果之不當也。
後約引後酬前假名施設。
用顯離言中道。
對破餘乘實因實果之謬執也。
有餘部說雖無去來(至)體相雖殊而俱是有。
有餘下。
斥餘部異解。
初二句總标。
由上斥二世立因果為不當。
今于現法初後分因果。
謂現下二句。
标叙一念二時。
現在法極迅速者。
如石火電光。
法雖迅疾。
猶有初生後滅二時。
生時下二句。
釋成因果。
生時酬因。
此即為果。
何藉曾因對說現果耶。
滅時引果。
此即為因。
何藉當果對說現因耶。
此約現在一念法上。
初後生滅二時建立因果。
時雖下二句。
标叙二時一體。
乃反覆申明之意也。
前因下二句。
釋成。
約一體上論二時。
故言正滅正生。
體相下二句。
結成。
體。
謂因果。
相。
謂生滅。
雖殊。
結二時。
俱有結一體。
前大乘言前因滅位後果即生。
今餘部言前因正滅後果正生。
二文似同。
其義迥别。
前于滅位即生。
意顯一刹那上即生即滅。
此雖亦約現法仍分初後言正滅正生。
此大小乘詞同義異也。
如是因果非假施設(至)誰有智者舍此信餘。
如是下。
結。
無前難者。
無因時有果之難也。
彼有虛言都無實義(至)生既現有滅應現無。
彼有下。
總斥。
何容下。
分斥。
先破一念二時。
初約相違破。
滅若下。
約三世破。
次滅若下。
約有無反覆破。
若于現法初後分生滅。
則有義同水火。
三世各居。
有無相異。
等過。
又二相違如何體一非苦樂等見有是事。
次破二時一體。
先立量破。
生滅是有法。
如何體一宗。
相違故因。
喻如苦樂等。
生滅若一時應無二(至)同依一體理必不成。
生滅下。
時體疊破。
初二句約體破時。
生滅一體。
則不應言時雖有二。
次二句約時破體。
生滅時異。
則不應言而體是一。
故生下。
結破。
經部師等因果相續(至)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經部下。
直斥經部因果不成。
彼不下。
以正義反顯。
阿賴耶與轉識現種熏生。
互為因果故。
由此下。
結勸。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舍。
此識下。
釋斷伏位次門。
初句牒前。
次句問後。
阿羅漢位方究竟舍(至)永遠離故說之為舍。
阿羅下。
舉頌答。
謂諸下。
正釋。
諸聖者。
謂三乘無學。
斷煩惱障究竟盡者。
分别俱生二俱斷盡。
八地已前才舍藏故。
粗重即種子。
永遠離者。
文中諸聖通三乘。
此約如來言。
若約二乘。
猶未永離。
金剛道後異熟空故。
不言所知者。
所知不執藏故。
此中所說阿羅漢者(至)永不複受分段生故。
此中下。
轉釋羅漢名不局故。
次三句出殺賊。
應供。
無生。
三德義。
雲何知然決擇分說(至)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雲何下。
先引瑜伽通證三乘斷現名舍。
次引集論獨證菩薩。
斷種名舍。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至)亦不成就阿賴耶識。
若爾下。
釋妨。
約集論以難瑜伽。
集論言頓斷煩惱成阿羅漢。
舍阿賴耶。
反而言之。
菩薩若未斷盡。
應皆成就賴耶。
何故瑜伽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
等是菩薩。
雲何集論言成就。
瑜伽言不成就耶。
彼說二乘無學果位(至)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彼說下。
先約回心向大答。
二乘無學位中已舍阿賴耶。
不定性故。
回心向大。
煩惱已斷故。
必不退轉複起煩惱。
念念趣菩提故。
轉名不退菩薩。
先已舍故。
不成就阿賴耶。
雖名菩薩。
即在羅漢中攝。
故集論菩薩言成就。
瑜伽菩薩言不成就。
文雖似異。
兩不相違。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至)此位方名不退菩薩。
又不下。
約深位不退答。
不動以上。
即八九十地位。
一切煩惱。
謂分别俱生。
法駛流。
謂所知障。
任運轉。
謂自在不為所拘故。
于一行中起諸行。
或二至多。
或無量一至多。
皆起諸行故。
念念流入薩婆海故。
然此菩薩雖未斷盡(至)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然此下。
通妨。
前雲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
說名為舍。
今雖深位。
猶居在因。
異熟未空。
種子尚在。
何亦言舍。
通意如文。
此識。
謂阿賴耶。
我見愛等。
謂末那相應四煩惱。
即俱生我執。
生空智果任運現前。
不複執藏。
故亦名舍。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至)能一行中起諸行故。
有義下。
叙異解。
此解言不唯第八已上。
初地已來。
亦名不退。
證理得智斷障起行故。
雖為利益起諸煩惱(至)故此亦名不退菩薩。
問雲。
論言不退菩薩不成就阿賴耶。
深位不起煩惱。
可名不退。
七地已前以同事攝化。
猶現煩惱。
何故亦名不退。
雖為下。
通意如文。
然此菩薩雖未斷盡(至)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問雲。
前雲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
今雲何七地已前俱生未盡名阿羅漢。
然此下。
通意如文。
故集論中作如是說(至)故亦說彼名阿羅漢。
故集下。
引論證。
論文通十地故。
煩惱如毒。
禅定觀智如咒藥。
彼說非理七地已前(至)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彼說下。
斥。
如文。
若謂斷分别不複執藏說名為舍者。
次約預流并破。
預流初果已斷分别。
亦應名舍。
若言初果名舍。
則與諸論相違。
諸論皆言四果羅漢方名舍故。
地上菩薩所起煩惱(至)甯可以彼例此菩薩。
地上下。
叙轉救。
謂地上煩惱。
由正智所伏不為過失。
預流不然。
不可以預流例菩薩為難。
彼六識中所起煩惱(至)由
論家複诘。
謂觸下。
出救詞。
似種相者。
觸等緣境。
要托第八所緣三類境為質。
自變相分為所緣。
即以所變似種相名一切種。
顯依所緣得名。
非謂受熏持種名一切種。
下複以三句因。
成立必有似種相。
識緣三類境觸等若不變似種。
則與識所緣不等。
觸等與識所緣既等。
故應有似種。
又若謂觸等但緣似根身等。
不緣似種。
生無色界無色可托。
則無所緣。
無色有所緣故。
此即似種。
又心王緣種。
觸等雖托為質。
但名疏所緣緣。
親所緣緣定應有故。
此即似種。
此似種相不為因緣生現識等一句。
欲免前五過。
謂約所緣緣名一切種。
非謂受熏持種。
如何難言。
種必生果。
或一或多。
若頓若漸耶。
如觸下。
舉似根不為識所依。
以例似種不為親因緣。
亦如下。
舉似火無燒用。
以喻似種不為親因緣。
彼救非理觸等所緣(至)不爾本頌有重言失。
彼救下。
破。
觸等所緣似種似根等相。
于後第三句頌文中執受處。
王緣執受處三類境。
觸等例王亦變三類似相而緣。
此句王所可相例。
由此第二句中一切種言。
定目受熏持種義。
不爾者。
若謂前一切種言。
亦是所緣似種相。
則本論有重言之咎。
又彼所說亦如是言(至)随所應說非謂一切。
又彼下。
破無簡别。
初文牒執總破。
勿觸下。
别破。
若謂無簡别。
觸等如識亦能了别。
勿字是破辭。
觸等亦與觸等相應者。
文總意别。
應一一言之。
若謂無簡别者。
觸應如王亦與觸相應。
觸與餘四可論相應。
自不相應故。
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餘四例說。
心所與五法相應者。
如觸與一王四所論相應也。
由此下。
結責。
故知亦如是言。
随所應例而例之。
非謂一切無簡别也。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至)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阿賴下。
釋因果法喻門。
初約斷常問。
次約非斷非常答。
恒轉二字釋成。
頌中以恒轉二字立門。
今論約斷常為問。
徴出非斷非常。
以恒轉釋成。
意在非斷非常釋成恒轉。
反覆相成。
可謂義嚴辭巧也。
恒謂下。
轉釋初一句釋恒相。
無記連持名相續。
綴前引後名無間。
次二句釋恒義。
由體恒常。
故為五趣四生之本。
由一類相續。
故能持種不失。
轉謂下。
初一句釋轉相。
新新不住名生滅。
因移果易名變異。
次二句釋轉義。
生滅故非常。
因果故非一。
此明變異義。
種子義須刹那滅。
故可為轉識熏成種。
此明生滅義。
恒言遮斷轉表非常(至)外觸等法恒相随轉。
恒言二句結成。
猶如下。
舉喻。
前流喻因。
後流喻果。
流流無盡故非斷。
波波轉易故非常。
阿賴耶識是有法。
非斷非常宗。
恒轉故因。
喻如暴流。
又此四句結前起後。
法喻雙标。
如暴下。
法喻合釋。
初喻漂溺有情不出離。
喻前是界趣生施設本。
未舍阿賴耶識以來。
恒溺二死苦海。
由此有諸趣故。
次喻随緣起識浪。
喻前可為轉識熏成種。
而體恒相續。
如楞伽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後喻内習氣外相應。
恒相随轉。
喻前随業升沉。
持種不失。
習氣乃是識所執受。
攝為自體同安危故。
如水内魚。
觸等乃是識所相應。
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如水外草。
上下者。
意明此識随業升沉流轉。
此内外法恒随不離。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至)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如是下。
總結立喻意。
又三。
初文标。
謂此下。
釋。
刹那刹那果生因滅者。
謂一一刹那中即因即果。
即生即滅。
現種熏生。
刹那無住。
非斷非常。
緣起正理。
故說下。
結。
過去未來既非實有(至)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過去下。
第一番通妨顯理。
餘乘牒前出妨。
由前二卷初破餘乘雲。
過未非實。
猶如空華。
今聞果生因滅。
以成非斷非常。
因滅在過去。
果生在未來。
若謂二世非實。
此乃無因無果。
則成非常。
何成非斷。
此蹑世難理。
過去未來若是實有(至)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次過去下。
對斥如文。
此約常斥斷。
豈斥他過己義便成(至)何假去來方成非斷。
豈斥下。
顯理。
初二句承前起後。
非為斥他成己。
意在顯正摧邪。
前因下。
正顯緣起。
前言果生因滅者。
非謂二時。
前因滅位。
後果即生。
義言前後。
秪在刹那現識上即因即果。
非異刹那。
如秤下。
舉喻喻明。
秤喻現識。
兩頭喻因果。
低昂喻生滅。
非異刹那雲時等。
雖因果事異。
生滅相殊。
同居一時。
更非前後。
如是因果念念皆爾。
相續長時。
如暴流水。
何假下。
結斥。
餘乘約二世前後立因立果。
大乘在一念即因即果。
非斷非常。
此大小立義之不同也。
因現有位後果未生(至)既無因果誰離斷常。
因現下。
第二番通妨顯理。
餘乘牒前立難。
由上雲前因滅位。
後果即生。
餘乘不契因果相即。
而于前後二字生疑。
還将因果分屬二世為難。
初難無因。
望果名因故。
次難無果。
望因名果故。
因果俱無。
仍成斷滅。
若有因時已有後果(至)無因無果豈離斷常。
若有下。
對斥餘乘約二世相望對立因果。
此則因時有果。
故今斥雲果既本有等。
仍是無因無果。
還成斷滅。
此約斷斥斷。
因果義成依法作用(至)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因果下。
責過勸信。
初句略申正義。
謂大乘依刹那現法上生滅作用。
義成因果。
故所下。
責過。
汝以二世因果。
诘難。
反招自愆。
體用即果。
因緣即因。
彼此相望。
互奪俱無。
次勸信。
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
謂此下。
顯理。
初句明理絕言思。
次句明名言假設。
因果等言者。
謂果生因滅。
非斷非常。
如此名言。
皆假施設。
觀現在法有引後用(至)假謂現識似彼相現。
觀現下。
釋假立相。
觀。
謂觀待。
謂觀待現在法有引後用。
依所引後法。
假立當果。
當果雖無。
對之仍說現在為後果之因。
此即現在因。
假對當果而立也。
觀待現在法有酬前相。
依所酬前相。
假立曾因。
曾因雖無。
對之仍說現在為前因之果。
此即現在果。
假對曾因而立也。
現識似彼相現者。
彼。
指因果。
即于現在一念識上。
觀待過未假名因果。
餘乘因果二世實有。
大乘因果依現假立。
此大小假實之有别也。
如是因果理趣顯然(至)諸有智者應順修學。
如是下。
總結勸修。
遠離二邊者。
因滅故非常。
果生故非斷。
酬前故非斷。
引後故非常。
前後兩番顯理者。
前于一刹那上即因即果。
非斷非常。
以成緣起正理。
對破餘乘二世立因立果之不當也。
後約引後酬前假名施設。
用顯離言中道。
對破餘乘實因實果之謬執也。
有餘部說雖無去來(至)體相雖殊而俱是有。
有餘下。
斥餘部異解。
初二句總标。
由上斥二世立因果為不當。
今于現法初後分因果。
謂現下二句。
标叙一念二時。
現在法極迅速者。
如石火電光。
法雖迅疾。
猶有初生後滅二時。
生時下二句。
釋成因果。
生時酬因。
此即為果。
何藉曾因對說現果耶。
滅時引果。
此即為因。
何藉當果對說現因耶。
此約現在一念法上。
初後生滅二時建立因果。
時雖下二句。
标叙二時一體。
乃反覆申明之意也。
前因下二句。
釋成。
約一體上論二時。
故言正滅正生。
體相下二句。
結成。
體。
謂因果。
相。
謂生滅。
雖殊。
結二時。
俱有結一體。
前大乘言前因滅位後果即生。
今餘部言前因正滅後果正生。
二文似同。
其義迥别。
前于滅位即生。
意顯一刹那上即生即滅。
此雖亦約現法仍分初後言正滅正生。
此大小乘詞同義異也。
如是因果非假施設(至)誰有智者舍此信餘。
如是下。
結。
無前難者。
無因時有果之難也。
彼有虛言都無實義(至)生既現有滅應現無。
彼有下。
總斥。
何容下。
分斥。
先破一念二時。
初約相違破。
滅若下。
約三世破。
次滅若下。
約有無反覆破。
若于現法初後分生滅。
則有義同水火。
三世各居。
有無相異。
等過。
又二相違如何體一非苦樂等見有是事。
次破二時一體。
先立量破。
生滅是有法。
如何體一宗。
相違故因。
喻如苦樂等。
生滅若一時應無二(至)同依一體理必不成。
生滅下。
時體疊破。
初二句約體破時。
生滅一體。
則不應言時雖有二。
次二句約時破體。
生滅時異。
則不應言而體是一。
故生下。
結破。
經部師等因果相續(至)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經部下。
直斥經部因果不成。
彼不下。
以正義反顯。
阿賴耶與轉識現種熏生。
互為因果故。
由此下。
結勸。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舍。
此識下。
釋斷伏位次門。
初句牒前。
次句問後。
阿羅漢位方究竟舍(至)永遠離故說之為舍。
阿羅下。
舉頌答。
謂諸下。
正釋。
諸聖者。
謂三乘無學。
斷煩惱障究竟盡者。
分别俱生二俱斷盡。
八地已前才舍藏故。
粗重即種子。
永遠離者。
文中諸聖通三乘。
此約如來言。
若約二乘。
猶未永離。
金剛道後異熟空故。
不言所知者。
所知不執藏故。
此中所說阿羅漢者(至)永不複受分段生故。
此中下。
轉釋羅漢名不局故。
次三句出殺賊。
應供。
無生。
三德義。
雲何知然決擇分說(至)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雲何下。
先引瑜伽通證三乘斷現名舍。
次引集論獨證菩薩。
斷種名舍。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至)亦不成就阿賴耶識。
若爾下。
釋妨。
約集論以難瑜伽。
集論言頓斷煩惱成阿羅漢。
舍阿賴耶。
反而言之。
菩薩若未斷盡。
應皆成就賴耶。
何故瑜伽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
等是菩薩。
雲何集論言成就。
瑜伽言不成就耶。
彼說二乘無學果位(至)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彼說下。
先約回心向大答。
二乘無學位中已舍阿賴耶。
不定性故。
回心向大。
煩惱已斷故。
必不退轉複起煩惱。
念念趣菩提故。
轉名不退菩薩。
先已舍故。
不成就阿賴耶。
雖名菩薩。
即在羅漢中攝。
故集論菩薩言成就。
瑜伽菩薩言不成就。
文雖似異。
兩不相違。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至)此位方名不退菩薩。
又不下。
約深位不退答。
不動以上。
即八九十地位。
一切煩惱。
謂分别俱生。
法駛流。
謂所知障。
任運轉。
謂自在不為所拘故。
于一行中起諸行。
或二至多。
或無量一至多。
皆起諸行故。
念念流入薩婆海故。
然此菩薩雖未斷盡(至)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然此下。
通妨。
前雲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
說名為舍。
今雖深位。
猶居在因。
異熟未空。
種子尚在。
何亦言舍。
通意如文。
此識。
謂阿賴耶。
我見愛等。
謂末那相應四煩惱。
即俱生我執。
生空智果任運現前。
不複執藏。
故亦名舍。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至)能一行中起諸行故。
有義下。
叙異解。
此解言不唯第八已上。
初地已來。
亦名不退。
證理得智斷障起行故。
雖為利益起諸煩惱(至)故此亦名不退菩薩。
問雲。
論言不退菩薩不成就阿賴耶。
深位不起煩惱。
可名不退。
七地已前以同事攝化。
猶現煩惱。
何故亦名不退。
雖為下。
通意如文。
然此菩薩雖未斷盡(至)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問雲。
前雲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
今雲何七地已前俱生未盡名阿羅漢。
然此下。
通意如文。
故集論中作如是說(至)故亦說彼名阿羅漢。
故集下。
引論證。
論文通十地故。
煩惱如毒。
禅定觀智如咒藥。
彼說非理七地已前(至)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彼說下。
斥。
如文。
若謂斷分别不複執藏說名為舍者。
次約預流并破。
預流初果已斷分别。
亦應名舍。
若言初果名舍。
則與諸論相違。
諸論皆言四果羅漢方名舍故。
地上菩薩所起煩惱(至)甯可以彼例此菩薩。
地上下。
叙轉救。
謂地上煩惱。
由正智所伏不為過失。
預流不然。
不可以預流例菩薩為難。
彼六識中所起煩惱(至)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