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一

關燈
若言下。

    别破身表。

    先破形。

    形即長短形量。

    有宗計形為身表。

    分析長短形量至極微時。

    極微上形量不可得故。

     若言是動亦非實有(至)滅若待因應非滅故。

     次破動。

    動。

    謂動作。

    即屈伸俯仰等。

    正量部計動為身表。

    初生即滅。

    不至餘方。

    諸動轉義不可得故。

    俱舍雲。

    身表許别形。

    非行動為體。

    以諸有為法。

    有刹那盡故。

    有為下二句。

    展轉釋成。

    雲何才生即滅耶。

    有為法滅。

    不待所因。

    譬如電光。

    即現即滅。

    雲何法滅不待因耶。

    緣合名生。

    緣離名滅。

    滅若待因。

    應非滅故。

     若言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

     次破心所引生。

    先叙計。

    非顯。

    謂非青黃等顯色。

    非形。

    謂非長短等形色。

    意謂有色非形顯攝。

    是心力用所引生者。

    由此能動手等。

    名身表業也。

     理亦不然此若是動(至)非顯香味類觸應知。

     次破。

    動。

    義如前破。

    動因。

    即風。

    風性無體。

    何所表示。

    又風屬觸。

    觸唯無記。

    不通善惡。

    瑜伽論雲。

    身語表業通三性故。

    非顯下。

    例餘二塵亦非身表。

    上明色觸此例香味。

    聲唯語表。

    則知五塵皆非身表業也。

     故身表業定非實有。

     故身下。

    結破。

     然心為因令識所變(至)表示心故假名身表。

     然心下。

    申正義。

    大乘約心變。

    即異小乘。

    心。

    謂第六。

    識。

    謂第八。

    謂以意識為因。

    動身發語獨為最故。

    令本識所變手等。

    前滅後生。

    相似相續。

    轉至餘方。

    雖非實動。

    似有動作。

    表示心之善惡。

    假名身表。

    非謂離心别有也。

     語表亦非實有聲性(至)外有對色前已破故。

     語表下。

    次破語表。

    初句直破非實。

    一刹下。

    釋。

    一刹那聲雖是實有。

    其相至微。

    無诠表故。

    此句縱其實有。

    奪其诠表。

    多念下一句。

    縱其诠表。

    奪其實有。

    外有下。

    例前。

    聲屬有對。

    前已破竟。

    今不應執。

     然因心故識變似聲(至)假名語表于理無違。

     然因下。

    申正義。

    準上應知。

     表既實無無表甯實。

     表既下。

    破無表。

    以有表例破。

     然依思願善惡分限(至)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然依下。

    申正義。

    思。

    即遍行中思。

    願。

    即别境中欲。

    謂第六識相應若善若惡思欲分齊定限。

    動身發語獨為最故。

    依此假立無表之名。

    謂此下。

    别分釋。

    此字。

    謂無表。

    善惡身語。

    是所發。

    思種。

    是能發。

    增長。

    謂種子将發現行時。

    成熟位也。

    若發則屬有表。

    今于将發。

    猶名無表。

    此依散心通善惡位釋。

    定中約現行思造作位立者。

    以定中現行相不外彰。

    唯己獨知。

    亦名無表。

    此以定心善位釋。

    若種若現俱依思立。

    故非實有。

     世尊經中說有三業撥身語業豈不違經。

     世尊下。

    先設難。

    約三業一有二無設難。

    今但言心。

    撥無身口。

    豈不違經。

     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至)異熟果故亦名為道。

     不撥下。

    釋。

    初二句直答。

    言非色者。

    謂皆思為性也。

    能動下。

    明三種思皆名為業。

    審。

    謂審慮思。

    決。

    謂決定思。

    意。

    謂第六識。

    此二思與意相應。

    能作動意。

    說名意業。

    若思體動作名業。

    此持業釋。

    若身口意三之業。

    此依主釋。

    起身下。

    釋業字義。

    思名業者。

    造作為義。

    是審下。

    釋異名。

    此之身口。

    是審決思遊行履踐故。

    又身口現作善不善因。

    能通能生未來苦樂之果。

    履故。

    通故。

    名道。

    道。

    猶路也。

    通也。

    輔行引成論問雲。

    何名業道。

    答。

    意即是業。

    于中行故。

    故名業道。

    前行後三中。

    後行前七中。

    三是業非道。

    七亦業亦道。

    意即是業者。

    意地思也。

    于中行者。

    行身等也。

    故知身等為意所行。

    名為業道。

    前行等者。

    辯起先後。

    将教所列。

    對起先後。

    文列次第。

    身口居先。

    意三居後。

    起之次第。

    意三在先。

    身口居後。

    先起意地。

    故雲前行。

    文列在後。

    故雲後三。

    後動身口。

    故雲後行。

    文列在前。

    故雲前七。

    中字。

    但是助句而已。

    雲在此七及三中耳。

    然論文。

    意三是業非道者。

    非身口故。

    亦業亦道者。

    身口二業為意業所行故。

    複名為道。

    今文義立意為能通。

    亦得名道。

    是故後三通至身口。

    故雲而能通七。

    前七是業。

    複為意行。

    是故論雲亦業亦道。

     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

     故前下。

    結成。

    不唯意業思為自性。

    身語二業體亦是思。

    七業者。

    身三口四善惡業也。

     或身語表中思發故假說為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

     或身下。

    複釋身語二表。

    上約能動身發語之思名業。

    此約所發身語表。

    假名為業。

    由内思發故。

    思所履故。

    雙名業道。

    此約依主釋。

     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内識變似色生。

     由此下。

    結色唯識變。

    上破色法竟。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至)但依色等分位假立。

     不相下。

    破不相應。

    先釋通名。

    相應者。

    和順義。

    謂此非能緣故。

    不與心相應。

    非通善染。

    不與心所相應又非質礙。

    不與色相應。

    又有生滅。

    不與無為相應揀四位法。

    故名不相應。

    謂得。

    非得。

    同分。

    命根。

    無想定。

    滅盡定。

    無想異熟。

    生。

    住。

    異。

    滅。

    名身。

    句身。

    文身。

    共有一十四。

    初總破總徴。

    下三句釋非實所以。

    非如下一句。

    以明非實有體。

    非異下一句。

    以明非異色心别有用。

    由此句。

    結。

    但依下。

    明依色心分位假立。

     此定非異色心心所(至)如餘假法非實有體。

     此定下。

    約三量釋成前三義。

    初量雲。

    此。

    指得非得等。

    是有法。

    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宗。

    許蘊攝故因。

    如色心等喻。

    此以非異色心等宗。

    顯此非異色心别有用也。

    次量仍以此字為有法。

    此以心心所等所不攝故因。

    顯此定非實有體也。

    後量亦以此字為有法。

    此以餘假法喻。

    顯此依分位假立也。

    餘實法。

    謂色心等。

    餘假法。

    謂鏡像水月等。

    依形質真月假立也。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

     且彼下。

    别釋得非得。

    先大乘問。

     契經說故如說如是(至)成不成言顯得非得。

     契經下餘乘答。

    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十無學法者。

    正語。

    正業。

    正命。

    是戒蘊。

    正念。

    正定。

    是定蘊。

    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

    是慧蘊。

    正解脫。

    是解脫蘊。

    正智。

    是解脫知見蘊。

    此十即無學五分法身也。

    成不成下。

    結。

    經所說二成言。

    正顯于得。

    二不成言。

    顯于非得。

    故知實有體用也。

     經不說此異色心等(至)現在必有善種等故。

     經不下。

    破。

    初句斥引經不當。

    亦說下。

    引例破。

    七寶者。

    主兵臣。

    主藏臣。

    女寶。

    象寶。

    馬寶。

    此即他身。

    如意寶。

    輪寶。

    此即非情。

    若謂得即成就。

    豈輪王實成就他身及非情耶。

    若謂下。

    遮救。

    初句牒救詞。

    于善下。

    斥。

    若謂輪王于寶有自在力。

    假說成就。

    于善惡法亦有自在力。

    何不許假說成就。

    而執為實得耶。

    若謂下。

    複遮救。

    初句牒救詞。

    甯知下。

    斥。

    若謂七寶是現在可假說者。

    甯知善等非是現在有。

    次句反釋現有。

    理無實法離現有故。

    現在一句。

    轉釋善等種是實非假。

    此言善惡種子是現在法。

    而是實有。

    非是假說。

    雲何執七寶是現在而要假說耶。

    七寶現在而可假說。

    種子現在亦應是假。

    如何執為實得。

     又得于法有何勝用(至)若待餘因得便無用。

     又得下。

    推诘破。

    初一句诘問。

    若言下。

    诘破。

    若言有情具此得故。

    能起一切法者。

    不勞修證。

    應起無為而成聖道。

    又一切無情無得應永不起。

    如何現見草木春生夏長耶。

    又未得已失皆無得。

    應永不生。

    雲何亦有未得而得。

    已失複得耶。

    若俱下。

    遮救。

    若謂未得已失雖無現得。

    由有無始俱生得為因。

    所以後時複起。

    破雲。

    是則同彼外道一因論便違自教因緣二生。

    又得具三性。

    三性應頓現前。

    救雲。

    雖具三性。

    須待若善若惡餘因方起。

    今破雲。

    餘因自生。

    得便無用。

     若得于法是不失因(至)故得于法俱為無用。

     若得下。

    破不失因。

    轉計雲。

    得是法之不失因。

    法者。

    即善惡業法。

    得。

    謂得繩。

    輔行七之三。

    準于有部立以得得。

    漸以後得。

    得于前得。

    故使往業。

    能至未來。

    故有部中業入過去。

    得至未來。

    身死得謝。

    未來報起。

    如一業成。

    以一大得。

    得于業法。

    又以小得。

    得于大得。

    第二刹那。

    以三大得。

    得前二得。

    及以業法。

    初念之得。

    俱成法故。

    又三小得。

    得前三大。

    并初刹那九法成就。

    第三刹那二十七法。

    此之得義出自法相釋作無作。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者。

    以由得繩不斷使之然也。

    故雲不失。

    一切有情以此為因。

    成就善等諸法。

    諸可下。

    破。

    成法是有情成。

    于得何為。

     得實無故非得亦無。

     得實下。

    例破非得。

     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至)三現行成就。

     然依下。

    申正義。

    初明得。

    三種成就。

    正顯于得。

    所有染污法。

    諸無記法。

    生得善法。

    不由功用而現行者。

    彼諸種子。

    若未為奢摩他之所損伏。

    若未為聖道之所永害。

    若不為邪見損伏諸善。

    如斷善根者。

    如是名為種子成就。

    若加行所生善法。

    及一分無記法。

    生緣所攝受。

    增盛因種子。

    名自在成就。

    若現在諸法自相現前轉。

    名現行成就。

     翻此假立不成就名(至)于諸聖法未成就故。

     翻此下。

    明非得。

    未成就。

    正顯非得。

    如文。

    此類下。

    指廣結略。

    舉一蔽諸。

     複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同分。

     複如下。

    釋同分。

    同分者。

    謂彼彼處受生有情。

    同界。

    同趣。

    同生。

    同類。

    位。

    性。

    形等。

    由彼彼分互相似性。

    是名衆同分。

    亦名有情同分。

    先大乘問。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

     次餘乘答。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同分為證不成。

     此經下。

    斥引經不當。

     若同智言因斯起故(至)彼既不爾此雲何然。

     若同下。

    牒計例破。

    先牒計。

    智。

    謂智解。

    言。

    謂诠表。

    同分者。

    其境均等。

    若同智言因斯同分境均故起者。

    例破雲。

    草木境均。

    亦應有同分。

    亦應起同智言。

    今草本境均而無同分。

    不起同智言。

    則衆有情不因境均起同智言。

    亦無實同分。

    又于下。

    約無窮責破。

    如文。

     若謂為因起同事欲(至)何要别執有實同分。

     若謂下。

    牒計破。

    先牒計。

    同事。

    謂同所事。

    同欲。

    謂同願樂。

    由同分為因。

    方起同事願樂。

    故知同分實有者。

    理亦下。

    破。

    習以成性。

    由性欲生。

    何須别執。

     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别假立同分。

     然依下。

    申正義。

    身心相似。

    即同義。

    分者。

    因也。

    分位差别者。

    謂天同類。

    人同類等。

    類各非一故。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也。

     複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命根。

     複如下。

    釋命根。

    命根者。

    識息暖三事連持。

    一期果報不斷。

    名曰命根。

    此依第八種子假立。

    先大乘問。

     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壽暖識三應知命根說名為壽。

     次餘乘答。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壽體為證不成。

     此經下。

    斥引經不當。

     又先已成色不異識(至)應如受等非實命根。

     又先下。

    舉例破。

    立量比破色不異識。

    前已極成。

    暖是色法。

    應當比知命根亦不離識。

    先一量明若是命根。

    不離識有。

    命根是有法。

    離識無别有宗。

    不異識故因。

    同喻如暖。

    次一量明若離識有。

    非是命根。

    命根是有法。

    非實命根宗。

    異識有故因。

    喻如受想行。

     若爾如何經說三法(至)有此識因後當廣說。

     若爾下。

    三番問答釋妨。

    初問雲。

    若壽暖皆識。

    隻應雲識。

    經中何言壽暖識三耶。

    義别下。

    答。

    雖皆是識。

    約義言三。

    阿賴耶識相分色名暖。

    此識種子名壽。

    此識現行名識。

    如四正勤。

    約已生未生善惡二法。

    義說為四。

    但是一精進。

    住無下。

    次問雲。

    義雖說三。

    但唯一識。

    住無心位既無有心。

    亦應無壽暖。

    雲何經說而壽不滅。

    亦不離暖。

    豈不下。

    答。

    住無心位識不離身。

    故壽暖亦不滅。

    既爾下。

    三問雲。

    既爾者。

    牒上識不離身。

    此名有心。

    何謂無心。

    彼滅下。

    答。

    無心位但滅轉識。

    非謂第八。

    證有此識。

    如後引教理。

     此識足為界趣生體(至)無勞别執有實命根。

     此識下。

    結。

    指體遮執。

     然依親生此識種子(至)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然依下。

    顯正義。

    此字。

    揀餘識種。

    識字。

    揀相應法。

    種子。

    揀現行。

    彼所揀者皆非命根。

    今取親生第八種子。

    此種由先善惡業所引。

    業既不同。

    所引種子亦有差别。

    住時随因。

    長短決定。

    依此種子假立命根。

     複如何知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異色心等有實自性。

     複如下。

    釋二無心定及無想異熟。

    先大乘問。

     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

     若無下。

    餘乘答。

    文中反答。

    意謂離識别有實法。

    方能遮心等不起。

     若無心位有别實法(至)如堤塘等假亦能遮。

     若無下。

    牒計舉例破。

    先牒計。

    應無下。

    舉例。

    彼既下。

    例破。

    又遮下。

    引假破實。

     謂修定時于定加行(至)此種善故定亦名善。

     謂修下。

    顯正義。

    先明二無心。

    加行者。

    謂定前方便也。

    正在定時。

    心心寂滅無複厭患期願。

    是以厭期但在加行位。

    二定差别者。

    厭期不同。

    若無想定。

    但厭前六不恒行心心所。

    若滅盡定。

    兼厭第七染污恒行心心所故。

    又此二定所依不同。

    一依外道。

    一依聖教。

    界地不同。

    色界五地。

    無色究竟。

    作意不同。

    一欲滅除。

    一求暫息。

    依此不同。

    假立二定。

     無想定前求無想果(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

     無想下。

    次明無想異熟。

    此于加行位求無想果。

    執彼天以為最極寂靜真解脫處。

    發勝期願而希得故。

    此與無想定有别者。

    彼在因。

    此唯果。

    彼有修。

    此無行。

    彼屬心。

    此屬色。

    所有生得不恒行粗動心心所滅。

    于此分位假立。

     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故此下。

    總結三法非實。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