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一

關燈
故因。

    喻如沙水銅藥。

    果受因。

    如沙受水。

    因入果。

    如藥入銅。

    誰許下。

    直奪破。

    法法住自位。

    各各不相到。

    或應下。

    縱奪破。

    縱許能受能入。

    今破雲。

    受則可離。

    離則非一。

    入則須變。

    變則非常。

    既非一非常。

    則汝宗常義自壞上計量德合。

    遍自因。

    多分合。

    二同處。

    總皆不越因量轉變計成。

     又粗色果體若是一(至)但是随情虛妄計度。

     九約事理相違破。

    一分。

    謂少分。

    一切。

    謂全分。

    彼。

    即一切。

    此。

    即一分。

    彼此一體。

    得應俱得。

    故雲彼一切。

    應如此一分。

    不許得一切。

    則違道理。

    許得一切。

    則違現事。

    世間現觸見璧等物時。

    唯得此邊。

    不得彼邊。

    故彼下。

    結責。

    進退。

    即許不許也。

     然諸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

     然諸下。

    束廣從略。

    先總标四執。

     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論等。

     次别破。

    先叙一執。

    有法。

    謂大等二十三法。

    有等性。

    謂薩埵等冥谛。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色等應無青黃等異。

     彼執下。

    立量破。

    一切法是有法。

    體無差别宗。

    即有性故因。

    喻如有性。

    一切法。

    即事。

    有性。

    即理。

    事有千差。

    理無二緻。

    若法即性。

    體則無差。

    便違己宗我德體異。

    此則自教相違過。

    亦違下。

    世間相違過。

    又若下。

    現量相違過。

    色若即性。

    色無青黃異。

    與眼現量違。

    聲無宮商異。

    香無馨臭異。

    味無甘辛異。

    觸無冷暖異。

    則與諸根識現量俱違。

     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

     二執下。

    叙異執。

    有法。

    謂實等。

    有等性。

    謂大有性。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彼執下。

    立量破。

    一切法是有法。

    體不可得宗。

    非有執故因。

    喻如已滅無。

    非有性。

    則同無。

    已滅無。

    體類虛空。

    便違一句。

    責成自教相違過。

    亦違下。

    世間相違過。

    又若下。

    現量相違過。

    立量雲。

    色等是有法。

    非眼等境宗。

    非色等性故因。

    喻如聲等。

    餘聲等例立。

     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

     三執下。

    叙俱亦執。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而執為實理定不成。

     彼執下。

    破。

    初句同前二家過。

    次句一異相違。

    如炎涼相别。

    勿執體同次句一異互奪。

    兩俱不成。

    如水火同器。

    自相陵滅。

    一異是有法。

    兩俱不成宗。

    體同互奪故。

    如水火一器。

    次句意雲。

    二相極違可令同體。

    一切諸法皆然。

    便違世間差别。

    故以勿字破之。

    或同體故。

    此之一異如鏡中水火影。

    是假非實。

    量雲。

    一異是有法。

    是假非實宗。

    和合同體故因。

    喻如鏡中水火影。

    而執下。

    結破。

     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

     四執下叙俱非執。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色等有法決定實有。

     彼執下。

    破。

    初句亦同前過。

    次約表遮破。

    表。

    謂表顯。

    遮。

    謂遮覆。

    如說水冷。

    是表诠。

    不熱。

    是遮诠。

    四句皆成有過。

    又非下。

    一異俱非。

    成違世過。

    亦違下。

    出違教過。

     是故彼言唯矯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是故下。

    結。

    勿謬許者。

    良以内外大小。

    所立名言率多相似。

    須以邪正定其内外。

    空中甄其大小。

    漸頓分其别圓。

    則使名言纖毫不濫。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以名求義。

    萬無一得。

    是故勿以名同雙非。

    而謬許之謂為中道。

    上破外道法執竟。

     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

     餘乘下。

    别破餘乘法執。

    先徴。

    餘者。

    對大而言。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一執實有。

    二執離識。

     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

     彼所下。

    總破。

    小乘法相五位。

    别分七十五。

    色法十一。

    心法唯一。

    心所四十六。

    不相應行十四。

    無為有三。

    今但破三位者。

    以不執心心所法離心别有故。

     且所執色總有二種(至)二者無對非極微成。

     且所下。

    先列色法。

    有對者。

    對礙也。

    二色相對。

    互相窒礙。

    如木石不相過。

    根塵相對故。

    一可見有對。

    謂色塵。

    及能造四大。

    二者不可見有對。

    謂五色根。

    及聲香味觸。

    小乘有宗。

    謂極微所成。

    大乘即是識變。

    無對。

    謂法處所攝色。

    皆從對色以立其名。

    略有五種。

    一極略。

    以假想觀折須彌等至極微處。

    二極迥以假想觀析遠迥等至極微時。

    三受所引。

    從所防所發善惡之色得名。

    四遍計所執。

    執色為實。

    從所得色得名。

    五定果色。

    解脫定。

    亦魚米肉山威儀身等。

     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

     彼有下。

    先略破有對非實有。

    此以能成破所成。

    何以故。

    能成極微非實有故。

     謂諸極微若有質礙(至)如何可集成瓶衣等。

     謂諸下。

    次廣破極微非實有。

    彼一執極微是實有。

    二執極微是能成。

    今初一量約有質礙破極微非實有。

    次一量約無質礙破極微不能成有對。

     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

     又諸下。

    立量約有方分破。

    極微。

    便非實有。

    有方分可分折故。

    喻如粗色。

     若無方分則如非色雲何和合承光發影。

     若無下。

    約無方分破。

    文有五段。

    初立量破極微無方分。

    如何成粗色。

    承光發影者。

    粗色也。

    此破極微不能成粗色。

    既能成粗色。

    此則有方分。

    何謂無方分。

    極微是有法。

    雲何和合承光發影宗。

    無方分故因。

    喻如非色。

     日輪才舉照柱等時(至)所執極微定有方分。

     日輪下。

    第二舉粗色現事破。

    以明極微有方分。

    先引事。

    日輪東升照柱壁等時。

    逐日光移。

    随光影轉。

    東面承光。

    西面發影。

    承光下。

    牒事破。

    所成粗色光影處既不同。

    能成極微定有方分。

     又若見觸壁等物時(至)故此極微必有方分。

     又若下。

    第三約現量破。

    眼見身觸俱現量境。

    得此不得彼者。

    以有方分故。

    所成既爾。

    能成亦然。

     又諸極微随所住處(至)由此極微定有方分。

     又諸下。

    第四約和集成粗破。

    不爾者。

    應如非色無質礙。

    如何和集成瓶衣等。

    又彼此相涉。

    亦不成粗。

    由此下。

    結。

    既許和集成粗。

    所執極微定有方分。

     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至)所執極微必有方分。

     執有下。

    第五約名實相違疏。

    有對者。

    障隔質礙義。

    如木石不相過。

    若能成極微無障隔。

    若爾者。

    則有對色亦無障隔。

    則可山壁由之直度。

    便非障礙有對。

    此則名實相違。

     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實有故有對色實有不成。

     有方下。

    結。

    追責本計。

    承上能成極微有方分故定非實有。

    故所成有對色實有不成。

     五識豈無所依緣色。

     五識下。

    次破離識。

    文先徴起。

    餘乘徴雲。

    如上破有對非實有。

    豈眼等五識。

    無所依緣色耶。

    既有依緣之色。

    故知心外有法。

    所依。

    謂五根。

    是眼識等增上所依。

    所緣。

    謂五塵。

    是眼識等所緣。

     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至)即以此相為所依緣。

     雖非下。

    總釋所依所緣唯識所變。

    謂眼等識雖有所依所緣之色。

    而是本識所變現。

    非是心外别有極微以成根境。

    但諸識生時。

    由内因緣種子力等。

    于第八識上變似五根五塵。

    眼等五識。

    依彼所變根。

    托彼本質境。

    雖不親得。

    要托彼五塵質上變作五塵相現。

    即以彼五根為所依。

    以彼及此二種五塵為所緣緣。

    五識若不托第八識所變。

    便無所緣緣。

    所緣緣中有親疏故。

     然眼等根非現量得(至)此為所依生眼等識。

     然眼等下。

    别明所依。

    謂眼等根雖識變現。

    而不同色等五塵是現量得。

    既非現量得。

    何以知有。

    以能發生眼等五識。

    由彼彼用。

    比知是有。

    此但等者。

    謂此五根雖屬色法。

    但是識上所現功能。

    非是心外别有大種所造之色。

    此功能言。

    即是發生五識作用。

    觀用知體。

    如觀芽生。

    比知種體。

    故此功能在識在餘雖不可說。

    而外求之理既非有。

    定應許此在識非餘。

    此能發識。

    名眼等根。

    此為增上依。

    生眼識等。

     此眼等識外所緣緣(至)自識所變為所緣緣。

     此眼下。

    别明所緣。

    初句外所緣緣理非有故者。

    此遮外本質非唯心境。

    宗鏡謂能緣緣不着處。

    此是疏所緣緣。

    下句自識所變者。

    此許眼等識所變相分境。

    是親所緣緣。

     謂能引生似自識者汝執彼是此所緣緣。

     謂能下。

    破能生為所緣緣。

    先牒計。

    謂若有法。

    能牽引生似己相識。

    汝執彼能引生法。

    是此似自識之所緣緣。

    緣似自者。

    以相是識之自分故。

     非但能生勿因緣等亦名此識所緣緣故。

     非但下。

    破。

    所緣緣要具二支。

    一能生。

    二帶相。

    非但能生一義可是所緣緣。

    如彼論雲。

    所緣緣者。

    謂能緣識帶彼相起。

    及有實體。

    令能緣識托彼而生。

    今此雖有見托彼生。

    且無此識帶彼相起。

    若唯能生一義是所緣緣。

    則因緣。

    增上。

    等無間。

    此三皆有能生義。

    亦可名此識所緣緣。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眼等五識了色等時但緣和合似彼相故。

     眼等下。

    破和合為所緣緣。

    先牒計。

    彼計和合者。

    以五識了色等時。

    帶彼和合相故。

     非和合相異諸極微(至)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

     非和下。

    破。

    初明和合是假非實。

    謂和合相。

    非離極微外有實自體。

    以分析彼和合相至極微時。

    似彼相識定不生故。

    既可分析令識不生。

    故知和合是假非實。

    彼和下。

    承上非實。

    顯非識生緣。

    勿第下。

    引喻證。

    論雲。

    和合于五識。

    設所緣非緣。

    彼體實無故。

    猶如第二月。

    如眼錯亂見第二月。

    彼無實體。

    不能生識故。

     非諸極微共和合位(至)色等極微非五識境。

     非諸下。

    破極微為所緣緣。

    先牒計。

    執家謂共和合位諸極微。

    以微圓實體。

    可與五識各各作所緣。

    今以非字非之。

    此識下一句。

    出其所以。

    謂眼等識上不帶極微相故。

    此約極微破。

    帶彼相起是所緣義。

    今既不帶。

    故非所緣。

    非諸下。

    破極微無和合。

    上計和合位極微有和合相。

    可與五識作所緣。

    今以非字破之。

    不和下一句。

    出其所以。

    謂不和合時無此和合相故。

    謂極微體相。

    合不合同。

    故引不合以證于合。

    非和下。

    牒上。

    若謂不和合時無和合相。

    已和合位有和合相。

    則應合與不合極微體相有異。

    今以非字非之。

    故和下。

    結承上體相既無有異。

    故合不合皆非識所緣境。

    論雲。

    極微于五識。

    設緣非所緣。

    彼相識無故。

    猶如眼根等。

    色等極微設有實體能生五識。

    然非所緣。

    前破能生。

    引三緣為例。

    今破極微。

    舉不帶彼相之因。

    共成一量。

    以顯極微非五識境。

     有執色等一一極微(至)彼相實有為此所緣。

     有執下。

    破和集為所緣緣。

    先牒計。

    謂極微不和集時。

    體微圓故。

    非五識境。

    共和集位。

    彼彼相資有粗相生。

    彼相不離極微故。

    而是實有。

    為此所緣。

    有粗相生。

    即帶彼相起義。

    彼相實有。

    即見托彼生義。

    二支既具。

    故與五識作所緣緣。

     彼執不然共和集位(至)一識應緣一切境故。

     彼執下。

    破。

    初句總非。

    共和下。

    釋。

    謂集未集極微體一。

    甯以共集而為所緣。

    論雲。

    和集如堅等。

    設于眼等識。

    是緣非所緣。

    許極微相故。

    瓶瓯下。

    破轉計。

    彼計緣瓶瓯等覺相複有别生。

    此仍救成帶彼相義。

    今破雲。

    瓶瓯等物能成極微。

    微圓平等體無差别。

    緣彼相識亦應無别。

    帶彼相義還複不成。

    論雲。

    瓶瓯等覺相。

    彼執應無别。

    非形别故别。

    形别非實故。

    共和下。

    複破轉計。

    彼計極微亦有差别。

    今牒破雲。

    若共和集位極微有粗相别生。

    為此識境。

    則共和集位一一極微各各應舍微圓小相。

    何以應舍。

    非粗相識可緣細相境。

    何以不緣細境。

    勿餘境識緣餘境故。

    言餘者。

    諸塵互望名餘。

    如緣色眼識。

    可緣聲等。

    若餘識可緣餘。

    一識應緣一切境故。

     許有極微尚緻此失況無識外真實極微。

     許有下。

    結況如文。

    故五識所緣緣非外色等。

    其理極成。

     由此定知自識所變(至)見托彼生帶彼相故。

     由此下。

    顯内所緣緣。

    由此者。

    承上而言由前外色理非有故。

    故知識變相似色塵等相。

    為眼等五識真所緣緣。

    以具見托彼生。

    帶彼相起二義故。

    見謂見分。

    彼。

    謂似色等。

    即有實體能生識義。

    帶有二義。

    一者挾帶。

    即能緣心親挾境而緣。

    二者變帶。

    即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

    相亦有二義。

    一者體相相。

    二者相狀相。

    五識緣境。

    于二二義中唯是後義。

    謂于五識體上變帶色等相狀。

    而為眼等見分所緣。

    故論雲。

    内色如外現。

    為識所緣緣。

    許彼相在識。

    及能生識故。

     然識變時随量大小(至)故說極微是色邊際。

     然識下。

    明識所變相非極微成。

    謂五識變色等時。

    随其本質量之大小。

    對至即現。

    所現形量如彼本質。

    非别變作衆多極微。

    然後和合共成一物。

    為執下。

    釋妨。

    妨曰。

    識變色等。

    頓現可爾。

    經說極微。

    甯不相違。

    釋雲。

    為執粗色有實體人。

    佛說極微令其除折。

    非謂實有極微。

    諸師乘教。

    以假想觀七分七分漸除至不可析。

    又妨雲。

    前說極微定有方分。

    是可分析。

    今何又言不可析耶。

    釋雲。

    雖此極微等。

    故說下。

    如楞嚴雲。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

    至鄰虛塵。

    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即實空性。

    故說極微是色邊際。

     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

     由此下。

    結。

    成已唯識。

    斥彼外計。

     餘無對色是此類故(至)而可說為真實色法。

     餘無下。

    破無對色。

    先例破。

    或無下。

    立量破。

    餘無對色是有法。

    定非實有宗。

    許無對故因。

    喻如心心所。

     表無表色豈非實有。

     表無下。

    破表無表色。

    表者。

    表彰。

    表顯也。

    即身口二業。

    彰顯心之善惡也。

    無表。

    即意業餘。

    乘徴雲。

    有表。

    色聲二塵攝。

    無表。

    法處色攝。

    此諸色法豈非實有。

     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性。

     此非下。

    總破總徴。

    且身下。

    牒表色中身表徴問。

     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