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今不和合亦見一色。
三合成一此言謬矣。
若謂和合。
則本事三體三相俱失。
又與汝執三事體相各别相違。
進退推之。
二俱有咎。
如何可言三合成一。
不可說三各有二相(至)總亦應三如何見一。
不可下。
八約二相破。
彼執三事各有總相。
可成一大。
三事各有别相。
不失自體。
下約總别相即破。
應補一句雲。
别即總故。
别亦應一。
如何見三。
以相即言之。
總别二相自壞。
若謂三體各有三相(至)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
若謂下。
九約三相破。
先叙執。
三體各有三相者。
如薩埵一體。
即具剌阇。
答摩。
三相。
二體各具三相亦然。
今一體隻見一相者。
和雜難知故。
既有下。
約見一破。
既有三相。
應當見三。
甯見唯一。
今隻見一。
一體三相之義不成。
複如下。
約無異破。
若彼彼具三。
展轉相望。
三事應無差别。
體同名亦混。
如何知三事有異。
今既有異。
各具三相仍複不成。
若彼下。
約待三破。
既待三而成一色。
以驗一中原不具三。
又約體相相即破。
若體即相故。
三三應成九體。
不應唯三。
若相即體故。
隻應是三相。
不應言各三。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至)皆應無異便為大失。
又大下。
十約諸法無異破。
因。
謂三本事。
果。
謂大等法。
唯量。
即五塵。
五大。
十一根。
應皆無别。
此則自教相違過。
又色等諸境若皆三合成。
諸塵無别。
應為一根所得。
眼等諸根若皆三合成。
體無差别。
眼能得色。
耳鼻等亦能得色。
此則現量相違過。
又世間所見。
現比量所知。
若皆無異。
此則世間相違過。
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故彼下。
總結責。
勝論所執實等句義多實有性現量所得。
次破勝論。
梵音吠世史迦薩多羅。
此雲勝。
立六句義最為勝故。
先叙執。
六句。
一實。
二德。
三業。
四大有五同異。
六和合。
實者。
謂諸法實體。
德業所依。
名之為實。
實有九種。
一地。
二水。
三火。
四風。
五空。
六時。
七方。
八我。
九意。
德者。
謂道德。
有二十四種。
一色。
二香三味。
四觸。
五數。
六量。
七别性。
八合。
九離。
十彼性。
十一此性。
十二覺。
十三樂。
十四苦。
十五欲。
十六嗔。
十七勤勇。
十八重性。
十九液性。
二十潤。
二十一行。
二十二法。
二十三非法。
二十四聲。
業者。
謂業用。
動作義也。
有五種。
謂取。
舍。
屈。
伸。
行。
大有者。
此唯一種。
實德業同一有故。
離實德業外别有一法為體。
由此大有。
有實等故。
同異者。
亦唯一也。
如地望地。
有其同義。
望于水有其異義。
諸句相望亦然。
亦離實等别有自體。
和合者。
謂法和聚。
由和合句令法和合。
如鳥飛空。
忽至樹枝住而不去。
由和合句令有住等。
多實有性者。
謂此六句多分是實。
及有自性。
是現量所得之境也。
彼六句中亦有非實非現量得故。
如和合非現量得。
故言多。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應非離此有實自性。
彼執下。
破。
先總破諸句。
初量約能生作用。
破常。
此是法自相相違因。
同品中無。
異品中有故。
諸句中常住者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能生有作用故因。
喻如所生果。
次量約不生果。
破彼離識有性。
此是能别不極成。
諸句中常住者是有法。
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宗。
不生果故因。
喻如兔角等。
兔角無實體。
不離遍計心。
故引為喻。
以破離識實有。
諸無下。
約質礙破諸句無常實有。
此亦法自相相違因。
諸句中無常者是有法。
非實有性宗。
有質礙方分可分析故因。
喻如軍林等。
次量以無質礙。
破其離識實有。
此亦能别不極成。
諸句中無常者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實自性宗。
無質礙故因。
喻如心心所。
心心所無質礙。
不離自心。
以破彼諸句中無常法。
若無質礙。
亦非離識别有自性。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至)亦非眼見實地水火風。
又彼下。
别破諸句。
文中實德二句立量對破。
實句所攝地水火風是有法。
應非有礙非實句義攝宗。
身根所觸故因。
喻如堅濕暖動。
複以堅濕暖動是有法。
非無礙非德句攝宗。
身根所觸故因。
喻如地水火風。
此因犯共不定過。
意令實句有礙成無礙。
德句無礙成有礙。
彼此互奪。
兩俱不成。
則實德二句皆是謬立。
業句兼在破中。
地水火三。
準上立量。
地水火實句所攝。
青色等德句所攝。
立量雲。
地水火三是有法。
應非有礙非實句攝宗。
眼所見故因喻如青色等。
青黃色等是有法。
應非無礙非德攝宗。
眼所見故因。
喻如地水火三。
此眼所見因。
亦犯共不定過。
準此者。
例上。
應責者。
意令兩俱不成。
故知下。
結。
先結前二量。
次結後二量。
風字是衍文。
例上結文。
應加故知無實地水火與青色等各别有性之文。
文無者。
略也。
無實等者。
正顯諸句皆謬立。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至)如粗地等應是無常。
又彼下。
立量破實句中常法。
實句中有礙常者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皆有礙故因。
喻如粗地等。
有礙者。
即地水火。
此是有法自相相違因。
諸句義中色根所取(至)許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風。
次量破諸句中無質礙法。
無質礙法。
即實句中空時方我意。
德句堅等。
諸句中無質礙法是有法。
應皆有礙宗。
色根所取故因。
喻如地水火風。
此亦有法自相相違因。
又彼所執非實德等(至)非有攝故如空華等。
又彼下。
立量破諸句離識外别有自性。
二量如文可立。
非實德等。
謂非實所攝德業也。
非有實等者。
謂非大有所攝實等三句也。
彼執諸句其體定異故彼此不相攝。
以空華石女為同品喻者。
以成實等離識之外本無。
非謂顯唯識也。
此俱所立法不成過。
能成立有。
所成立無故。
彼所執有應離實等(至)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彼所下。
立量破大有句。
初量許其有性。
破其離實等。
能别不極成過。
立量可知。
次量許其離實等。
破其非有性。
所依不成過。
離實大有是有法。
應非有性宗。
許異實等故因。
喻如畢竟無。
即龜毛兔角等。
如有下。
舉例破。
先一句舉能例。
如有非無。
離有之外無别有性。
下一句所例。
如何實等之外有别大有。
若離下。
反覆縱奪破。
上句覆縱。
上有法。
指實等。
下有性。
指大有。
下句反縱。
無法。
謂虛空等。
彼既二句。
奪破。
下一句。
結責。
又彼所執實德業性(至)故同異性唯假施設。
又彼下。
破同異。
初二句略叙外執。
初文實德業性。
即同異性也。
彼言同異。
即于實德業上論同論異。
複執離實德業之外别有同異性。
理定不然一句。
總破。
勿此下。
牒執家量破。
此亦下。
全申執家似能立量。
此字。
指同異性。
是有法。
非實德業性宗。
此言離實德業外别有體性。
異實等故因。
喻如德業等。
勿之一字方是破辭。
亦字。
對上大有句而來。
彼執離實德業之外别有大有句。
今同異句如之。
是故言亦。
又應下至實等亦應無别實性等。
乃舉例破。
先舉例。
又應二字。
承上。
若謂同異句異實德業别有。
則同異句非同異句攝。
又應實句非實句攝。
異實性故。
如德。
文中字句繁疊。
義似難明。
今逐字立為有法。
互為同喻。
共成三個量。
又應德句非德句攝。
異德性故。
如業。
業句例立。
地等下一行。
準此實等複立八個三支。
地等諸性。
即德句所攝堅濕暖動。
地等體。
即實句所攝地水火風。
以堅性為有法。
非堅攝宗。
異地體故因。
同喻如濕。
字字互為有法同喻。
故雲更相徴诘。
準此者準上實德業句。
如實下二句。
牒例翻破。
初一句牒例。
由上十一量文長義廣。
故此一句總束牒之。
次一句翻破。
如實性等外無别實等性。
例而明之。
實德業之外亦應無别同異性。
若離下。
反覆縱??破。
初句覆縱。
次句反縱。
彼既下二句。
奪破。
下一句結破。
又彼所執和合句義(至)由前理故亦非實有。
又彼下。
立量破和合。
立量可知。
彼許下。
況破。
設執下。
縱奪破。
然彼實等非緣離識(至)許所知故如龜毛等。
然彼下。
總破所緣諸句非現量境。
實等六句是有法。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宗。
許所知故因。
喻如龜毛等。
彼執六句法實有自體。
是離識别有。
為我現量所緣得。
今以非字破之。
龜毛是妄意識非量所緣。
用為同喻。
以破彼六句法非現量得。
又緣實智非緣離識(至)假合生故如實智等。
又緣下。
立量分破能緣之智非現量智攝。
初以緣實智立量。
餘五例立。
假合生者。
虛妄根塵假合生故。
故勝論者實等句義亦是随情妄所施設。
下二句結責。
亦字對前數論言也。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至)亦應頓起因常有故。
三破大自在天。
先叙執。
即塗灰外道所計。
彼執此天為萬物因。
體實。
周遍。
常住。
能生諸法。
具此四德。
破中先以能生展轉逆次而破。
後破能生。
先以能生破常。
若能生果。
應是無常。
有作用故。
次以無常破遍。
才生即滅。
無動義故。
無容從此轉至餘方。
次以不遍破實。
無為體遍。
性是真實。
有為不遍。
性非真實。
體既下。
破能生。
初句牒執。
次句破。
常應居一切時。
遍應在一切處。
具諸功能。
應頓生一切法。
待欲下。
破救。
救雲。
體雖常遍具諸功能。
要待衆生樂欲及緣會方生。
故無頓生之過。
違一下。
斥違教過。
既待欲緣。
雖免頓過。
複違本宗。
或欲下。
破。
欲緣不須待。
亦應頓起。
何以故。
大自在天因常有故。
因緣具足。
法應頓生。
餘執有一大梵時方(至)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四例破餘執。
先列名叙執。
大梵者。
即圍陀論師。
計梵天為萬物之祖。
能作一切命無命物。
是故名常。
是涅槃因。
時者。
即時散外道。
執一切法皆從時生。
故時是常。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方者。
即方論師。
方生人。
人生天地。
滅後還入于方。
故方是常。
是一等。
本際者。
即安茶論師計。
謂世界最初。
唯有大水。
時有大安茶出。
形如雞卵。
周匝金色。
時熟破為二段。
上段為天。
下段為地。
中生一切萬物。
自然者。
即無因論師計。
一切萬物。
無因無緣自然生滅。
故此是常。
生一切物。
是涅槃因。
虛空者。
即口力論師。
謂虛空是萬物因。
别有一法是實。
是常。
展轉生一切法。
故空是萬物因。
我者。
即計我論師。
謂彼計有薩埵。
命者。
生者。
養育者。
數取趣者。
如是等谛實常住故。
眼能見色。
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然。
等者。
等取宿作因論等。
皆同此破者。
例上破之。
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至)如瓶衣等待衆緣故。
五破聲論。
初叙執。
明論。
即五明論也。
謂因明。
聲明。
内明。
工巧明。
醫方明。
定量者。
楷定不易。
量度不謬。
亘煥今古。
故執為常。
由聲故。
表彰诠量諸法。
次執一切聲性是常。
不從緣生。
待緣顯發。
顯時方有诠表。
如鐘鼓待桴而響。
金石待考而鳴。
絲竹待指而出。
文義待吐宣而顯。
彼俱下。
次破。
先立量破明論。
次立量破餘聲。
如文。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至)雖是無常而體實有。
六破路伽耶論。
先叙執。
即順世外道。
計一切色心等法。
皆極微成。
地具四微。
水具三。
除香。
火具色觸二。
風唯觸一。
是故四微是實是常。
能生粗色。
言粗色者。
即是子微。
因量者。
即父母微。
最初極微名為父母。
聚生粗色名曰子微。
子微雖是無常。
不越父母。
故是實有。
此中四執。
極微是實。
是常。
能生粗色。
所生粗色不越因量。
越者。
超越。
違越。
言其不超不違也。
彼亦非理所以者何(至)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彼亦下。
九番破斥。
先破因微。
先立三量破三執。
初量約有方分破實。
蟻行者。
行。
謂行伍。
即蟻陣也。
次量約無方分破其不能生果。
三量約有作用能生果破常。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至)色根所取便違自執。
又所下。
四破果不越因量。
又所生果是有法。
不名粗色宗。
不越因量故因。
喻如極微。
則此下。
出相違過。
極微至細。
非眼等色根所取。
若謂粗果色不越因量。
即同極微。
亦非色根所取。
此則違自宗粗色是色根所取。
一者自教相違過。
二者現量相違過。
彼計因果各異。
能生所生不同。
故此下文皆約因果疊破。
若謂果色量德合故(至)如粗果色處無别故。
五約量德粗細相混破。
若謂下。
牒轉計。
量。
謂因量。
德。
謂粗德。
不越因量故非粗。
粗德合故似粗。
由斯故是色根所取。
所執下。
立量破。
所執果色是有法。
無粗德合宗。
同因量故因。
喻如極微。
此以同因量故之因。
破果色粗不成粗。
或應極微是有法。
亦粗德合宗。
處無别故因。
喻如粗果色。
此以處無别故因。
破極微細應非細。
粗細混然。
因果無辨。
若謂果色遍在自因(至)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六約果遍自因破。
先牒轉計。
遍在自因者。
謂所生果色遍在能生自因極微上。
由因微衆多不一。
故果可名粗。
還為色根所取。
則此下。
立量破。
果色是有法。
體應非一宗。
處各别故因。
喻如所在因。
處各别者。
一一極微各住自位也。
若謂果遍自因。
因體既多非一。
果體如因亦應非一。
因各别故不成粗。
果既如因。
還不成粗。
由此亦非色果所取。
二過同前。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至)則汝所執前後相違。
七約多分合成破。
初句牒轉計。
多分。
謂衆多支分。
謂果色多分合故成粗。
可成色根所緣之境。
多因下。
以因奪果。
因合足成根境。
何用果合成粗。
既多下。
追破本計非實。
則汝下。
結相違過。
前雲不越因量而體是實。
今雲多分合故非實。
故雲前後相違。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至)或應離變非一非常。
八約俱有質礙破。
有質礙。
即承上多分合義。
同處。
即不越因量義。
立量雲。
果與因是有法。
應不同處宗。
俱有質礙故因。
喻如二極微。
俱有質礙者。
如木石不相過。
極微雖細。
猶有方分。
若謂下。
立量轉救雲。
因果是有法。
可同處宗。
體相受入
三合成一此言謬矣。
若謂和合。
則本事三體三相俱失。
又與汝執三事體相各别相違。
進退推之。
二俱有咎。
如何可言三合成一。
不可說三各有二相(至)總亦應三如何見一。
不可下。
八約二相破。
彼執三事各有總相。
可成一大。
三事各有别相。
不失自體。
下約總别相即破。
應補一句雲。
别即總故。
别亦應一。
如何見三。
以相即言之。
總别二相自壞。
若謂三體各有三相(至)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
若謂下。
九約三相破。
先叙執。
三體各有三相者。
如薩埵一體。
即具剌阇。
答摩。
三相。
二體各具三相亦然。
今一體隻見一相者。
和雜難知故。
既有下。
約見一破。
既有三相。
應當見三。
甯見唯一。
今隻見一。
一體三相之義不成。
複如下。
約無異破。
若彼彼具三。
展轉相望。
三事應無差别。
體同名亦混。
如何知三事有異。
今既有異。
各具三相仍複不成。
若彼下。
約待三破。
既待三而成一色。
以驗一中原不具三。
又約體相相即破。
若體即相故。
三三應成九體。
不應唯三。
若相即體故。
隻應是三相。
不應言各三。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至)皆應無異便為大失。
又大下。
十約諸法無異破。
因。
謂三本事。
果。
謂大等法。
唯量。
即五塵。
五大。
十一根。
應皆無别。
此則自教相違過。
又色等諸境若皆三合成。
諸塵無别。
應為一根所得。
眼等諸根若皆三合成。
體無差别。
眼能得色。
耳鼻等亦能得色。
此則現量相違過。
又世間所見。
現比量所知。
若皆無異。
此則世間相違過。
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故彼下。
總結責。
勝論所執實等句義多實有性現量所得。
次破勝論。
梵音吠世史迦薩多羅。
此雲勝。
立六句義最為勝故。
先叙執。
六句。
一實。
二德。
三業。
四大有五同異。
六和合。
實者。
謂諸法實體。
德業所依。
名之為實。
實有九種。
一地。
二水。
三火。
四風。
五空。
六時。
七方。
八我。
九意。
德者。
謂道德。
有二十四種。
一色。
二香三味。
四觸。
五數。
六量。
七别性。
八合。
九離。
十彼性。
十一此性。
十二覺。
十三樂。
十四苦。
十五欲。
十六嗔。
十七勤勇。
十八重性。
十九液性。
二十潤。
二十一行。
二十二法。
二十三非法。
二十四聲。
業者。
謂業用。
動作義也。
有五種。
謂取。
舍。
屈。
伸。
行。
大有者。
此唯一種。
實德業同一有故。
離實德業外别有一法為體。
由此大有。
有實等故。
同異者。
亦唯一也。
如地望地。
有其同義。
望于水有其異義。
諸句相望亦然。
亦離實等别有自體。
和合者。
謂法和聚。
由和合句令法和合。
如鳥飛空。
忽至樹枝住而不去。
由和合句令有住等。
多實有性者。
謂此六句多分是實。
及有自性。
是現量所得之境也。
彼六句中亦有非實非現量得故。
如和合非現量得。
故言多。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應非離此有實自性。
彼執下。
破。
先總破諸句。
初量約能生作用。
破常。
此是法自相相違因。
同品中無。
異品中有故。
諸句中常住者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能生有作用故因。
喻如所生果。
次量約不生果。
破彼離識有性。
此是能别不極成。
諸句中常住者是有法。
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宗。
不生果故因。
喻如兔角等。
兔角無實體。
不離遍計心。
故引為喻。
以破離識實有。
諸無下。
約質礙破諸句無常實有。
此亦法自相相違因。
諸句中無常者是有法。
非實有性宗。
有質礙方分可分析故因。
喻如軍林等。
次量以無質礙。
破其離識實有。
此亦能别不極成。
諸句中無常者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實自性宗。
無質礙故因。
喻如心心所。
心心所無質礙。
不離自心。
以破彼諸句中無常法。
若無質礙。
亦非離識别有自性。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至)亦非眼見實地水火風。
又彼下。
别破諸句。
文中實德二句立量對破。
實句所攝地水火風是有法。
應非有礙非實句義攝宗。
身根所觸故因。
喻如堅濕暖動。
複以堅濕暖動是有法。
非無礙非德句攝宗。
身根所觸故因。
喻如地水火風。
此因犯共不定過。
意令實句有礙成無礙。
德句無礙成有礙。
彼此互奪。
兩俱不成。
則實德二句皆是謬立。
業句兼在破中。
地水火三。
準上立量。
地水火實句所攝。
青色等德句所攝。
立量雲。
地水火三是有法。
應非有礙非實句攝宗。
眼所見故因喻如青色等。
青黃色等是有法。
應非無礙非德攝宗。
眼所見故因。
喻如地水火三。
此眼所見因。
亦犯共不定過。
準此者。
例上。
應責者。
意令兩俱不成。
故知下。
結。
先結前二量。
次結後二量。
風字是衍文。
例上結文。
應加故知無實地水火與青色等各别有性之文。
文無者。
略也。
無實等者。
正顯諸句皆謬立。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至)如粗地等應是無常。
又彼下。
立量破實句中常法。
實句中有礙常者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皆有礙故因。
喻如粗地等。
有礙者。
即地水火。
此是有法自相相違因。
諸句義中色根所取(至)許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風。
次量破諸句中無質礙法。
無質礙法。
即實句中空時方我意。
德句堅等。
諸句中無質礙法是有法。
應皆有礙宗。
色根所取故因。
喻如地水火風。
此亦有法自相相違因。
又彼所執非實德等(至)非有攝故如空華等。
又彼下。
立量破諸句離識外别有自性。
二量如文可立。
非實德等。
謂非實所攝德業也。
非有實等者。
謂非大有所攝實等三句也。
彼執諸句其體定異故彼此不相攝。
以空華石女為同品喻者。
以成實等離識之外本無。
非謂顯唯識也。
此俱所立法不成過。
能成立有。
所成立無故。
彼所執有應離實等(至)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彼所下。
立量破大有句。
初量許其有性。
破其離實等。
能别不極成過。
立量可知。
次量許其離實等。
破其非有性。
所依不成過。
離實大有是有法。
應非有性宗。
許異實等故因。
喻如畢竟無。
即龜毛兔角等。
如有下。
舉例破。
先一句舉能例。
如有非無。
離有之外無别有性。
下一句所例。
如何實等之外有别大有。
若離下。
反覆縱奪破。
上句覆縱。
上有法。
指實等。
下有性。
指大有。
下句反縱。
無法。
謂虛空等。
彼既二句。
奪破。
下一句。
結責。
又彼所執實德業性(至)故同異性唯假施設。
又彼下。
破同異。
初二句略叙外執。
初文實德業性。
即同異性也。
彼言同異。
即于實德業上論同論異。
複執離實德業之外别有同異性。
理定不然一句。
總破。
勿此下。
牒執家量破。
此亦下。
全申執家似能立量。
此字。
指同異性。
是有法。
非實德業性宗。
此言離實德業外别有體性。
異實等故因。
喻如德業等。
勿之一字方是破辭。
亦字。
對上大有句而來。
彼執離實德業之外别有大有句。
今同異句如之。
是故言亦。
又應下至實等亦應無别實性等。
乃舉例破。
先舉例。
又應二字。
承上。
若謂同異句異實德業别有。
則同異句非同異句攝。
又應實句非實句攝。
異實性故。
如德。
文中字句繁疊。
義似難明。
今逐字立為有法。
互為同喻。
共成三個量。
又應德句非德句攝。
異德性故。
如業。
業句例立。
地等下一行。
準此實等複立八個三支。
地等諸性。
即德句所攝堅濕暖動。
地等體。
即實句所攝地水火風。
以堅性為有法。
非堅攝宗。
異地體故因。
同喻如濕。
字字互為有法同喻。
故雲更相徴诘。
準此者準上實德業句。
如實下二句。
牒例翻破。
初一句牒例。
由上十一量文長義廣。
故此一句總束牒之。
次一句翻破。
如實性等外無别實等性。
例而明之。
實德業之外亦應無别同異性。
若離下。
反覆縱??破。
初句覆縱。
次句反縱。
彼既下二句。
奪破。
下一句結破。
又彼所執和合句義(至)由前理故亦非實有。
又彼下。
立量破和合。
立量可知。
彼許下。
況破。
設執下。
縱奪破。
然彼實等非緣離識(至)許所知故如龜毛等。
然彼下。
總破所緣諸句非現量境。
實等六句是有法。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宗。
許所知故因。
喻如龜毛等。
彼執六句法實有自體。
是離識别有。
為我現量所緣得。
今以非字破之。
龜毛是妄意識非量所緣。
用為同喻。
以破彼六句法非現量得。
又緣實智非緣離識(至)假合生故如實智等。
又緣下。
立量分破能緣之智非現量智攝。
初以緣實智立量。
餘五例立。
假合生者。
虛妄根塵假合生故。
故勝論者實等句義亦是随情妄所施設。
下二句結責。
亦字對前數論言也。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至)亦應頓起因常有故。
三破大自在天。
先叙執。
即塗灰外道所計。
彼執此天為萬物因。
體實。
周遍。
常住。
能生諸法。
具此四德。
破中先以能生展轉逆次而破。
後破能生。
先以能生破常。
若能生果。
應是無常。
有作用故。
次以無常破遍。
才生即滅。
無動義故。
無容從此轉至餘方。
次以不遍破實。
無為體遍。
性是真實。
有為不遍。
性非真實。
體既下。
破能生。
初句牒執。
次句破。
常應居一切時。
遍應在一切處。
具諸功能。
應頓生一切法。
待欲下。
破救。
救雲。
體雖常遍具諸功能。
要待衆生樂欲及緣會方生。
故無頓生之過。
違一下。
斥違教過。
既待欲緣。
雖免頓過。
複違本宗。
或欲下。
破。
欲緣不須待。
亦應頓起。
何以故。
大自在天因常有故。
因緣具足。
法應頓生。
餘執有一大梵時方(至)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四例破餘執。
先列名叙執。
大梵者。
即圍陀論師。
計梵天為萬物之祖。
能作一切命無命物。
是故名常。
是涅槃因。
時者。
即時散外道。
執一切法皆從時生。
故時是常。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方者。
即方論師。
方生人。
人生天地。
滅後還入于方。
故方是常。
是一等。
本際者。
即安茶論師計。
謂世界最初。
唯有大水。
時有大安茶出。
形如雞卵。
周匝金色。
時熟破為二段。
上段為天。
下段為地。
中生一切萬物。
自然者。
即無因論師計。
一切萬物。
無因無緣自然生滅。
故此是常。
生一切物。
是涅槃因。
虛空者。
即口力論師。
謂虛空是萬物因。
别有一法是實。
是常。
展轉生一切法。
故空是萬物因。
我者。
即計我論師。
謂彼計有薩埵。
命者。
生者。
養育者。
數取趣者。
如是等谛實常住故。
眼能見色。
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然。
等者。
等取宿作因論等。
皆同此破者。
例上破之。
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至)如瓶衣等待衆緣故。
五破聲論。
初叙執。
明論。
即五明論也。
謂因明。
聲明。
内明。
工巧明。
醫方明。
定量者。
楷定不易。
量度不謬。
亘煥今古。
故執為常。
由聲故。
表彰诠量諸法。
次執一切聲性是常。
不從緣生。
待緣顯發。
顯時方有诠表。
如鐘鼓待桴而響。
金石待考而鳴。
絲竹待指而出。
文義待吐宣而顯。
彼俱下。
次破。
先立量破明論。
次立量破餘聲。
如文。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至)雖是無常而體實有。
六破路伽耶論。
先叙執。
即順世外道。
計一切色心等法。
皆極微成。
地具四微。
水具三。
除香。
火具色觸二。
風唯觸一。
是故四微是實是常。
能生粗色。
言粗色者。
即是子微。
因量者。
即父母微。
最初極微名為父母。
聚生粗色名曰子微。
子微雖是無常。
不越父母。
故是實有。
此中四執。
極微是實。
是常。
能生粗色。
所生粗色不越因量。
越者。
超越。
違越。
言其不超不違也。
彼亦非理所以者何(至)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彼亦下。
九番破斥。
先破因微。
先立三量破三執。
初量約有方分破實。
蟻行者。
行。
謂行伍。
即蟻陣也。
次量約無方分破其不能生果。
三量約有作用能生果破常。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至)色根所取便違自執。
又所下。
四破果不越因量。
又所生果是有法。
不名粗色宗。
不越因量故因。
喻如極微。
則此下。
出相違過。
極微至細。
非眼等色根所取。
若謂粗果色不越因量。
即同極微。
亦非色根所取。
此則違自宗粗色是色根所取。
一者自教相違過。
二者現量相違過。
彼計因果各異。
能生所生不同。
故此下文皆約因果疊破。
若謂果色量德合故(至)如粗果色處無别故。
五約量德粗細相混破。
若謂下。
牒轉計。
量。
謂因量。
德。
謂粗德。
不越因量故非粗。
粗德合故似粗。
由斯故是色根所取。
所執下。
立量破。
所執果色是有法。
無粗德合宗。
同因量故因。
喻如極微。
此以同因量故之因。
破果色粗不成粗。
或應極微是有法。
亦粗德合宗。
處無别故因。
喻如粗果色。
此以處無别故因。
破極微細應非細。
粗細混然。
因果無辨。
若謂果色遍在自因(至)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六約果遍自因破。
先牒轉計。
遍在自因者。
謂所生果色遍在能生自因極微上。
由因微衆多不一。
故果可名粗。
還為色根所取。
則此下。
立量破。
果色是有法。
體應非一宗。
處各别故因。
喻如所在因。
處各别者。
一一極微各住自位也。
若謂果遍自因。
因體既多非一。
果體如因亦應非一。
因各别故不成粗。
果既如因。
還不成粗。
由此亦非色果所取。
二過同前。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至)則汝所執前後相違。
七約多分合成破。
初句牒轉計。
多分。
謂衆多支分。
謂果色多分合故成粗。
可成色根所緣之境。
多因下。
以因奪果。
因合足成根境。
何用果合成粗。
既多下。
追破本計非實。
則汝下。
結相違過。
前雲不越因量而體是實。
今雲多分合故非實。
故雲前後相違。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至)或應離變非一非常。
八約俱有質礙破。
有質礙。
即承上多分合義。
同處。
即不越因量義。
立量雲。
果與因是有法。
應不同處宗。
俱有質礙故因。
喻如二極微。
俱有質礙者。
如木石不相過。
極微雖細。
猶有方分。
若謂下。
立量轉救雲。
因果是有法。
可同處宗。
體相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