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支。
回為我真能破。
又所執我複有三種(至)三者與蘊非即非離。
次叙我即離俱非三種。
文中雖列三執。
即外道四句中即色是我。
離色是我二句。
合前大小成四句。
五蘊展轉成二十句。
三世成六十。
并根本斷常。
成六十二句也。
此俱有宗犢子部中所執。
諸部論師共推不受。
呼為附法外道。
初即蘊我理且不然(至)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初破即蘊。
先總斥。
次立量總破五蘊。
我是有法。
非常一宗。
即蘊故因。
喻如五蘊。
五則不一。
蘊歸生滅。
蘊非常一。
我亦應爾。
下别破。
先立量破色蘊。
内諸色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有質礙故因。
喻如外諸色。
内諸色即五根四大。
外色即五塵諸法。
次立量破受想行識四蘊。
心心所法是有法。
亦非實我宗。
不恒相續。
待衆緣故因。
喻如電瓶。
電不恒續。
瓶假輪繩。
以喻心心所法衆緣随故。
有起滅故。
後立量破餘蘊。
餘行即不相應行。
餘色。
即法處所攝色。
此二猶是色行二蘊攝故。
餘行餘色是有法。
亦非實我宗。
非覺性故因。
喻如虛空。
以喻餘行無體性。
餘色無覺知。
次立量破離蘊。
離蘊我是有法。
理非實我宗。
無作受故因。
喻如虛空。
後立量破俱非蘊。
俱非蘊我是有法。
非實我宗。
非即非離蘊故因。
喻如瓶。
瓶無覺知。
非即内蘊。
瓶有色質。
非離色蘊。
瓶非即離非是實我。
我亦應然。
依蘊立者。
如依杌。
方疑是人非人。
又既下。
重牒破。
非即蘊故。
不可說有為。
非離蘊故。
不可說無為。
有為是我。
無為非我。
例上說之。
下一句結破。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又諸下。
四番徴核。
破彼有法宗因。
無實我破有法。
無常破宗。
無作受破因。
諸字。
牒前大小即離等。
初約思慮有無兩關核之。
初約有思慮立量破。
有思慮我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非一切時有思慮故因。
喻如緣慮心。
次約無思慮立量破。
所執實我是有法。
不能作業不受果宗。
無思慮故因。
喻如虛空。
下一句結。
若有若無俱非我體。
又宗因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二俱不成。
二約作用有無兩關核之。
初量約有作用破。
我體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有作用故因。
喻如手足等。
次量約無作用破。
我體是有法。
應非實我宗。
無作用故因。
喻如兔角。
下一句結有無不成。
又宗及有法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三約我見所緣是不兩關核之。
我見者。
執我之見。
即乖理謬執之心。
若非所緣。
甯知有我。
如眼不見。
孰别青黃。
既非我見所緣。
故無實我。
若是所緣。
如實知故。
見應非倒。
無中執有。
名為颠倒。
若爾下。
引教反覆難破。
先四句引教。
次二句出毀贊辭。
若以有我倒見為正。
則令無我正智為邪。
豈有下。
反覆難破。
豈有無我邪見能證涅槃。
有我正見翻令沉淪生死耶。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至)随自妄情種種計度。
四約能所緣立量破。
我見是有法。
不緣實我宗。
有所緣故因。
喻如緣餘心。
有所緣者。
謂内識所變蘊。
然非實我。
緣餘心者。
謂緣色等眼識等。
我見所緣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是所緣故因。
喻如所餘法。
所餘法者。
謂色等諸塵。
初量破能緣我見如翳眼。
次量破所緣實我如空華。
二俱虛妄。
我皆非實。
是故下結。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然諸下。
束廣從略。
上文我執多種。
今略束唯二。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至)任運而轉故名俱生。
先明俱生起相。
恒與身俱者。
與身俱滅俱生故。
此正明俱生相。
不待等者。
簡異分别。
任運而轉者。
簡非随緣也。
此複二種一常相續(至)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此複下。
明執相。
常相續者。
能緣所緣無間轉故。
此執在第七識中。
托第八見分為本質。
變起相分影。
執為内我。
言自心相者。
即四分中一也。
下說準知。
有間斷者。
能緣所緣多轉易故。
在第六識者。
俱生通六七故。
識所變者。
謂本識所變也。
單言五蘊。
即聖教法相。
今加取者。
取是着義。
即煩惱取也。
總。
謂總緣五蘊為實我。
别。
謂五中随執一為實我。
此二我執細故難斷(至)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此二下。
明斷位。
後修道中者。
二乘則須陀洹已上。
菩薩則初地已上。
數數修習者。
地地重慮緣真也。
勝生空觀者。
地前緣修為劣。
登地真修為勝。
生空觀。
即我執正對治。
數修數滅。
此言六七俱生地地除也。
分别我執亦由現在(至)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次明分别起相。
亦由外緣者。
兼上内因言也。
非與身俱者。
簡異俱生。
邪教。
謂外緣。
邪分别。
謂邪思惟。
在第六意識者。
第六能強思計度故。
此亦二種一緣邪教(至)分别計度執為實我。
此亦下。
明執相。
邪教所說蘊。
即實德業等。
所說我。
即神我大小即離等。
本質相分實我。
例上可知。
此二我執粗故易斷(至)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此二下。
明斷位。
分别言粗者。
俱生任運。
隐密故細。
分别對緣。
相顯故粗。
見道。
即初果初地初心。
生空真如。
即所顯理。
上約能觀觀。
此約所觀理。
文互見耳。
此言分别二執極喜無也。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至)五取蘊相妄執為我。
如是下。
結判。
初約相分本質判有無。
自心外蘊者。
指上俱生分别文中四段本質境也。
或有者。
謂第七所緣第八見分。
第六緣識所變五取蘊相。
二從緣生。
故言或有。
或無者。
謂邪教所說蘊相。
及所說我相。
二皆妄說。
故言或無。
凡緣境。
以本質有無不定故。
自心内蘊者。
謂四句起自心相。
即心所變影。
凡緣境。
必有相分。
故雲一切皆有。
是故下。
總結。
然諸蘊相從緣生故(至)橫計度故決定非有。
然諸下。
約依他遍計判有無。
四句中前二自心外蘊。
亦并四句自心内蘊。
皆依他緣生故。
是如幻有。
四句中後二所說外蘊。
并四句執為實我。
遍計橫執故。
決定是無。
故契經說苾刍當知(至)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故契下。
引證。
五蘊之法。
約衆生界說。
以智推之。
五蘊俱空。
經雲。
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
即色蘊空。
是身如泡。
不得久立。
即受蘊空。
是身如??。
從渴愛生。
即想蘊空。
是身如芭蕉。
中無有堅。
即行蘊空。
是身如幻。
從颠倒起。
即識蘊空。
五蘊皆空。
誰為主宰。
良由衆生于五蘊中颠倒取着。
妄計有我。
故雲所有我見。
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實我若無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實我下。
三番通妨顯理。
初約憶識誦習設難。
憶曾更境。
識現在塵。
誦未來事。
益我損我。
成恩成怨。
此以實我對憶識等疊難。
以明實我不無。
所執實我既常無變(至)體不離用應非常故。
所執下。
牒執破。
初句牒彼常執。
後應如前下。
申出常義。
後。
謂今時。
前。
謂往昔。
是事。
謂憶識恩怨等。
如嬰兒未閑經史。
壯年則習。
未習則無。
已習則有。
若我常恒無變。
則應後如前無。
前如後有。
以我前後體無别故。
方成常義。
今則不然。
常義安在。
若謂下。
轉救。
我用變易。
則順現事。
我體恒常。
則成己宗。
理亦下。
破。
體用相即。
用如體常。
仍違現事。
體如用變。
常義不成。
然諸有情各有本識(至)于汝有失非于我宗。
然諸下。
顯理。
本識。
謂第八識。
一類者。
唯屬無記。
相續者。
無有間轉。
任持種子。
即持種義。
更互為因。
即受熏義。
一切法。
謂前七轉識及名言熏習等。
由斯能所熏習力故。
得有憶識等事。
總不離識。
何有實我。
故所下。
結責。
于汝有失者。
常我不成。
非于我宗者。
唯識理顯。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
若無下。
次約造業受果設難。
以實我對作受疊難。
以成實我不無。
此二誰字。
意成有我。
所執實我既無變易(至)若有變易應是無常。
所執下。
牒執立量破。
無變易者。
仍牒常宗。
實我是有法。
如何可能造業受果宗。
無變易故因。
喻如虛空。
此以無變易因。
破彼造業受果宗。
次量雲。
實我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有變易故因。
喻如電光。
此以有變易因。
破彼常宗。
常宗不成。
實我焉有。
變易即作受也。
然諸有情心心所法(至)造業受果于理無違。
然諸下。
顯理。
心。
謂有漏心王。
心所。
謂相應煩惱。
煩惱能發業。
煩惱能潤生。
由此心心所力。
得有作受。
總不離識。
何有實我。
我若實無誰于生死輪回諸趣誰複厭苦求趣涅槃。
我若下。
三約生死涅槃疊難。
以成實我不無。
此二誰字。
審核之辭。
意成有我。
所執實我既無生滅(至)故彼所言常為自害。
所執下。
牒執立量破。
實我是有法。
如何可說生死輪回宗。
無生滅故因。
喻如虛空。
又量雲。
常我是有法。
何為厭舍求趣涅槃宗。
非苦所惱故因。
喻如虛空。
此以彼所執常。
破彼輪回厭求。
既許流轉還滅。
常我不成。
故結雲。
故彼所言常。
隻為自害。
然有情類身心相續(至)厭患苦故求趣涅槃。
然有下。
顯理。
舍生趣生。
謂之相續。
煩惱。
即根本染心所。
業。
以思為體。
厭。
即随煩惱心所。
由斯心心所力。
得有輪回厭求。
亦不離識。
何有實我。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至)愚者于中妄執為我。
由此下。
總結。
結中言但有諸識者。
由上三段顯理中。
皆約心心所故也。
故皆不離識。
此中破我。
但破外道。
不破餘乘。
且開章标叙預流一來等。
此聖位名字我也。
賢位雖未斷我。
已禀如來無我教故。
其執頗輕。
雖有我衣我缽之诤。
不同外計大小即離。
姑且置之。
有雲。
犢子部中所計。
即聖教我。
不然。
已在附法外道中收故上破我執竟。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至)所執外法理非有故。
如何下。
破法執。
先總徴總破。
外道所執雲何非有。
外道下。
别徴外道。
且數論者執我是思(至)是實非假現量所得。
先破數論。
梵語僧佉。
此翻為數。
即慧數也。
數度諸法。
根本立名。
從數起論。
名為數論。
論能生數。
亦名數論。
先叙執。
執我是思者。
我。
謂神我。
以思為性。
即第二十五冥谛也。
受用薩埵等所成者。
謂此神我欲有所須。
彼薩埵等随起覺慧。
造化大等為我自在受用也。
薩埵。
此雲勇猛。
剌阇。
此雲塵坌。
答摩。
此雲闇昧。
敵體而言。
即貪嗔癡也。
此三即自性三德亦名勝性。
未生大等。
但住自分。
名為自性。
若生大等。
名為勝性。
有勝用故。
即二十五谛之初谛也。
所成大等等者。
謂此自性初生覺。
覺生我執。
我執生五微塵即聲觸色味香。
五微生五大。
即空風火水地。
五大生十一根。
初生五知根。
謂耳身眼鼻舌。
次生五作業根。
謂語具手足大小便道。
後生心平等根。
自大至平等。
即中間二十三法也。
然大下。
正明所執。
謂大等二十三法。
俱薩埵等三本事合成。
體皆實有。
現量之所緣。
現。
謂顯現。
明證衆境。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親得法體。
名之為現。
量。
謂度量。
是楷定之義。
心于境上楷定自相不錯謬故。
名之曰量。
此中三執。
一三合成。
二是實有。
三現量得。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彼執下。
十番破斥。
初立量破所成非實。
大等諸法是有法。
應假非實宗。
多事成故因。
喻如軍林等。
多事。
謂三本事也。
既非實有。
亦非現量得。
現量緣實不緣假故。
此以彼三合成。
破非實有。
以非實。
轉破非現量得。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至)轉變非常為例亦爾。
又大下。
二以能所互破。
大等諸法是有法。
非三合成宗。
是實有故因。
喻如三本事。
此以能成實有。
破所成非三合成。
次量雲。
薩埵等三是有法。
亦三合成宗。
即大等故因。
喻如大等。
此以所成三合成。
破能成亦應一二三合成。
薩埵等即大等者。
由數論家執有法與有等性是一故也。
轉變非常者。
謂薩埵等能轉變成大等諸法。
所變大等果是無常。
為例亦爾者。
如上立量互破。
薩埵等是有法。
亦應非常宗。
即大等故因。
喻如大等。
又量雲。
大等是有法亦應轉變宗。
即薩埵等故因。
喻如薩埵等。
又三本事各多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
又三下。
三約多功能破。
謂薩埵等三本事能生大等諸法。
則各有多功能。
體亦應有多。
汝宗執能體一故。
體一于能。
能多體亦應多。
雲何隻三也。
能一于體。
體一能亦應一。
雲何執有能成二十三法之功能也。
三體既遍一處變時餘亦應爾體無别故。
三體下。
四約體周遍破。
三體既遍者。
謂體既能生諸法。
則體遍在一切處。
謂此三事于一處起用變一法時。
應一切處俱應起用頓變諸法。
彼執體遍而無别故。
今則不爾。
故知體非遍也。
或可雲。
一處一法變滅時。
餘處餘法亦應變滅。
以體遍無别故。
許此三事體相各别(至)故不應言三合成一。
許此下。
五破三合成一。
三事體相各别。
不應和合共成一相。
如三人各霸。
彼此不臣。
如何可執三合成一。
不應下。
破伏救。
救雲。
未合時有三。
合時變為一相。
今破雲合與未合體無别故。
未合體三。
合時甯一。
若謂下。
轉救。
體異者。
如金。
銅。
鍮石。
相同者。
色皆是黃。
體異故有三。
相同故合一。
今牒破成自教相違之過。
體相既一。
體應如相。
冥然是一。
體異之義不成。
冥然者。
隐密難分。
隻應言一合成一。
相應如體。
顯然有三。
相同之義不成。
顯然者。
彰灼可了。
隻應言三合成三。
故不一句。
結破。
又三是别大等是總總别一故應非一三。
又三下。
六約總别破。
總一于别。
應非一。
别一于總應非三。
此三變時若不和合(至)應失本别相體亦應随失。
此三下。
七約一相破。
若謂不和合。
如未變時應見三相。
回為我真能破。
又所執我複有三種(至)三者與蘊非即非離。
次叙我即離俱非三種。
文中雖列三執。
即外道四句中即色是我。
離色是我二句。
合前大小成四句。
五蘊展轉成二十句。
三世成六十。
并根本斷常。
成六十二句也。
此俱有宗犢子部中所執。
諸部論師共推不受。
呼為附法外道。
初即蘊我理且不然(至)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初破即蘊。
先總斥。
次立量總破五蘊。
我是有法。
非常一宗。
即蘊故因。
喻如五蘊。
五則不一。
蘊歸生滅。
蘊非常一。
我亦應爾。
下别破。
先立量破色蘊。
内諸色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有質礙故因。
喻如外諸色。
内諸色即五根四大。
外色即五塵諸法。
次立量破受想行識四蘊。
心心所法是有法。
亦非實我宗。
不恒相續。
待衆緣故因。
喻如電瓶。
電不恒續。
瓶假輪繩。
以喻心心所法衆緣随故。
有起滅故。
後立量破餘蘊。
餘行即不相應行。
餘色。
即法處所攝色。
此二猶是色行二蘊攝故。
餘行餘色是有法。
亦非實我宗。
非覺性故因。
喻如虛空。
以喻餘行無體性。
餘色無覺知。
次立量破離蘊。
離蘊我是有法。
理非實我宗。
無作受故因。
喻如虛空。
後立量破俱非蘊。
俱非蘊我是有法。
非實我宗。
非即非離蘊故因。
喻如瓶。
瓶無覺知。
非即内蘊。
瓶有色質。
非離色蘊。
瓶非即離非是實我。
我亦應然。
依蘊立者。
如依杌。
方疑是人非人。
又既下。
重牒破。
非即蘊故。
不可說有為。
非離蘊故。
不可說無為。
有為是我。
無為非我。
例上說之。
下一句結破。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又諸下。
四番徴核。
破彼有法宗因。
無實我破有法。
無常破宗。
無作受破因。
諸字。
牒前大小即離等。
初約思慮有無兩關核之。
初約有思慮立量破。
有思慮我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非一切時有思慮故因。
喻如緣慮心。
次約無思慮立量破。
所執實我是有法。
不能作業不受果宗。
無思慮故因。
喻如虛空。
下一句結。
若有若無俱非我體。
又宗因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二俱不成。
二約作用有無兩關核之。
初量約有作用破。
我體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有作用故因。
喻如手足等。
次量約無作用破。
我體是有法。
應非實我宗。
無作用故因。
喻如兔角。
下一句結有無不成。
又宗及有法俱不成。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三約我見所緣是不兩關核之。
我見者。
執我之見。
即乖理謬執之心。
若非所緣。
甯知有我。
如眼不見。
孰别青黃。
既非我見所緣。
故無實我。
若是所緣。
如實知故。
見應非倒。
無中執有。
名為颠倒。
若爾下。
引教反覆難破。
先四句引教。
次二句出毀贊辭。
若以有我倒見為正。
則令無我正智為邪。
豈有下。
反覆難破。
豈有無我邪見能證涅槃。
有我正見翻令沉淪生死耶。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至)随自妄情種種計度。
四約能所緣立量破。
我見是有法。
不緣實我宗。
有所緣故因。
喻如緣餘心。
有所緣者。
謂内識所變蘊。
然非實我。
緣餘心者。
謂緣色等眼識等。
我見所緣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是所緣故因。
喻如所餘法。
所餘法者。
謂色等諸塵。
初量破能緣我見如翳眼。
次量破所緣實我如空華。
二俱虛妄。
我皆非實。
是故下結。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然諸下。
束廣從略。
上文我執多種。
今略束唯二。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至)任運而轉故名俱生。
先明俱生起相。
恒與身俱者。
與身俱滅俱生故。
此正明俱生相。
不待等者。
簡異分别。
任運而轉者。
簡非随緣也。
此複二種一常相續(至)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此複下。
明執相。
常相續者。
能緣所緣無間轉故。
此執在第七識中。
托第八見分為本質。
變起相分影。
執為内我。
言自心相者。
即四分中一也。
下說準知。
有間斷者。
能緣所緣多轉易故。
在第六識者。
俱生通六七故。
識所變者。
謂本識所變也。
單言五蘊。
即聖教法相。
今加取者。
取是着義。
即煩惱取也。
總。
謂總緣五蘊為實我。
别。
謂五中随執一為實我。
此二我執細故難斷(至)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此二下。
明斷位。
後修道中者。
二乘則須陀洹已上。
菩薩則初地已上。
數數修習者。
地地重慮緣真也。
勝生空觀者。
地前緣修為劣。
登地真修為勝。
生空觀。
即我執正對治。
數修數滅。
此言六七俱生地地除也。
分别我執亦由現在(至)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次明分别起相。
亦由外緣者。
兼上内因言也。
非與身俱者。
簡異俱生。
邪教。
謂外緣。
邪分别。
謂邪思惟。
在第六意識者。
第六能強思計度故。
此亦二種一緣邪教(至)分别計度執為實我。
此亦下。
明執相。
邪教所說蘊。
即實德業等。
所說我。
即神我大小即離等。
本質相分實我。
例上可知。
此二我執粗故易斷(至)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此二下。
明斷位。
分别言粗者。
俱生任運。
隐密故細。
分别對緣。
相顯故粗。
見道。
即初果初地初心。
生空真如。
即所顯理。
上約能觀觀。
此約所觀理。
文互見耳。
此言分别二執極喜無也。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至)五取蘊相妄執為我。
如是下。
結判。
初約相分本質判有無。
自心外蘊者。
指上俱生分别文中四段本質境也。
或有者。
謂第七所緣第八見分。
第六緣識所變五取蘊相。
二從緣生。
故言或有。
或無者。
謂邪教所說蘊相。
及所說我相。
二皆妄說。
故言或無。
凡緣境。
以本質有無不定故。
自心内蘊者。
謂四句起自心相。
即心所變影。
凡緣境。
必有相分。
故雲一切皆有。
是故下。
總結。
然諸蘊相從緣生故(至)橫計度故決定非有。
然諸下。
約依他遍計判有無。
四句中前二自心外蘊。
亦并四句自心内蘊。
皆依他緣生故。
是如幻有。
四句中後二所說外蘊。
并四句執為實我。
遍計橫執故。
決定是無。
故契經說苾刍當知(至)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故契下。
引證。
五蘊之法。
約衆生界說。
以智推之。
五蘊俱空。
經雲。
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
即色蘊空。
是身如泡。
不得久立。
即受蘊空。
是身如??。
從渴愛生。
即想蘊空。
是身如芭蕉。
中無有堅。
即行蘊空。
是身如幻。
從颠倒起。
即識蘊空。
五蘊皆空。
誰為主宰。
良由衆生于五蘊中颠倒取着。
妄計有我。
故雲所有我見。
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實我若無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實我下。
三番通妨顯理。
初約憶識誦習設難。
憶曾更境。
識現在塵。
誦未來事。
益我損我。
成恩成怨。
此以實我對憶識等疊難。
以明實我不無。
所執實我既常無變(至)體不離用應非常故。
所執下。
牒執破。
初句牒彼常執。
後應如前下。
申出常義。
後。
謂今時。
前。
謂往昔。
是事。
謂憶識恩怨等。
如嬰兒未閑經史。
壯年則習。
未習則無。
已習則有。
若我常恒無變。
則應後如前無。
前如後有。
以我前後體無别故。
方成常義。
今則不然。
常義安在。
若謂下。
轉救。
我用變易。
則順現事。
我體恒常。
則成己宗。
理亦下。
破。
體用相即。
用如體常。
仍違現事。
體如用變。
常義不成。
然諸有情各有本識(至)于汝有失非于我宗。
然諸下。
顯理。
本識。
謂第八識。
一類者。
唯屬無記。
相續者。
無有間轉。
任持種子。
即持種義。
更互為因。
即受熏義。
一切法。
謂前七轉識及名言熏習等。
由斯能所熏習力故。
得有憶識等事。
總不離識。
何有實我。
故所下。
結責。
于汝有失者。
常我不成。
非于我宗者。
唯識理顯。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
若無下。
次約造業受果設難。
以實我對作受疊難。
以成實我不無。
此二誰字。
意成有我。
所執實我既無變易(至)若有變易應是無常。
所執下。
牒執立量破。
無變易者。
仍牒常宗。
實我是有法。
如何可能造業受果宗。
無變易故因。
喻如虛空。
此以無變易因。
破彼造業受果宗。
次量雲。
實我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有變易故因。
喻如電光。
此以有變易因。
破彼常宗。
常宗不成。
實我焉有。
變易即作受也。
然諸有情心心所法(至)造業受果于理無違。
然諸下。
顯理。
心。
謂有漏心王。
心所。
謂相應煩惱。
煩惱能發業。
煩惱能潤生。
由此心心所力。
得有作受。
總不離識。
何有實我。
我若實無誰于生死輪回諸趣誰複厭苦求趣涅槃。
我若下。
三約生死涅槃疊難。
以成實我不無。
此二誰字。
審核之辭。
意成有我。
所執實我既無生滅(至)故彼所言常為自害。
所執下。
牒執立量破。
實我是有法。
如何可說生死輪回宗。
無生滅故因。
喻如虛空。
又量雲。
常我是有法。
何為厭舍求趣涅槃宗。
非苦所惱故因。
喻如虛空。
此以彼所執常。
破彼輪回厭求。
既許流轉還滅。
常我不成。
故結雲。
故彼所言常。
隻為自害。
然有情類身心相續(至)厭患苦故求趣涅槃。
然有下。
顯理。
舍生趣生。
謂之相續。
煩惱。
即根本染心所。
業。
以思為體。
厭。
即随煩惱心所。
由斯心心所力。
得有輪回厭求。
亦不離識。
何有實我。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至)愚者于中妄執為我。
由此下。
總結。
結中言但有諸識者。
由上三段顯理中。
皆約心心所故也。
故皆不離識。
此中破我。
但破外道。
不破餘乘。
且開章标叙預流一來等。
此聖位名字我也。
賢位雖未斷我。
已禀如來無我教故。
其執頗輕。
雖有我衣我缽之诤。
不同外計大小即離。
姑且置之。
有雲。
犢子部中所計。
即聖教我。
不然。
已在附法外道中收故上破我執竟。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至)所執外法理非有故。
如何下。
破法執。
先總徴總破。
外道所執雲何非有。
外道下。
别徴外道。
且數論者執我是思(至)是實非假現量所得。
先破數論。
梵語僧佉。
此翻為數。
即慧數也。
數度諸法。
根本立名。
從數起論。
名為數論。
論能生數。
亦名數論。
先叙執。
執我是思者。
我。
謂神我。
以思為性。
即第二十五冥谛也。
受用薩埵等所成者。
謂此神我欲有所須。
彼薩埵等随起覺慧。
造化大等為我自在受用也。
薩埵。
此雲勇猛。
剌阇。
此雲塵坌。
答摩。
此雲闇昧。
敵體而言。
即貪嗔癡也。
此三即自性三德亦名勝性。
未生大等。
但住自分。
名為自性。
若生大等。
名為勝性。
有勝用故。
即二十五谛之初谛也。
所成大等等者。
謂此自性初生覺。
覺生我執。
我執生五微塵即聲觸色味香。
五微生五大。
即空風火水地。
五大生十一根。
初生五知根。
謂耳身眼鼻舌。
次生五作業根。
謂語具手足大小便道。
後生心平等根。
自大至平等。
即中間二十三法也。
然大下。
正明所執。
謂大等二十三法。
俱薩埵等三本事合成。
體皆實有。
現量之所緣。
現。
謂顯現。
明證衆境。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親得法體。
名之為現。
量。
謂度量。
是楷定之義。
心于境上楷定自相不錯謬故。
名之曰量。
此中三執。
一三合成。
二是實有。
三現量得。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彼執下。
十番破斥。
初立量破所成非實。
大等諸法是有法。
應假非實宗。
多事成故因。
喻如軍林等。
多事。
謂三本事也。
既非實有。
亦非現量得。
現量緣實不緣假故。
此以彼三合成。
破非實有。
以非實。
轉破非現量得。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至)轉變非常為例亦爾。
又大下。
二以能所互破。
大等諸法是有法。
非三合成宗。
是實有故因。
喻如三本事。
此以能成實有。
破所成非三合成。
次量雲。
薩埵等三是有法。
亦三合成宗。
即大等故因。
喻如大等。
此以所成三合成。
破能成亦應一二三合成。
薩埵等即大等者。
由數論家執有法與有等性是一故也。
轉變非常者。
謂薩埵等能轉變成大等諸法。
所變大等果是無常。
為例亦爾者。
如上立量互破。
薩埵等是有法。
亦應非常宗。
即大等故因。
喻如大等。
又量雲。
大等是有法亦應轉變宗。
即薩埵等故因。
喻如薩埵等。
又三本事各多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
又三下。
三約多功能破。
謂薩埵等三本事能生大等諸法。
則各有多功能。
體亦應有多。
汝宗執能體一故。
體一于能。
能多體亦應多。
雲何隻三也。
能一于體。
體一能亦應一。
雲何執有能成二十三法之功能也。
三體既遍一處變時餘亦應爾體無别故。
三體下。
四約體周遍破。
三體既遍者。
謂體既能生諸法。
則體遍在一切處。
謂此三事于一處起用變一法時。
應一切處俱應起用頓變諸法。
彼執體遍而無别故。
今則不爾。
故知體非遍也。
或可雲。
一處一法變滅時。
餘處餘法亦應變滅。
以體遍無别故。
許此三事體相各别(至)故不應言三合成一。
許此下。
五破三合成一。
三事體相各别。
不應和合共成一相。
如三人各霸。
彼此不臣。
如何可執三合成一。
不應下。
破伏救。
救雲。
未合時有三。
合時變為一相。
今破雲合與未合體無别故。
未合體三。
合時甯一。
若謂下。
轉救。
體異者。
如金。
銅。
鍮石。
相同者。
色皆是黃。
體異故有三。
相同故合一。
今牒破成自教相違之過。
體相既一。
體應如相。
冥然是一。
體異之義不成。
冥然者。
隐密難分。
隻應言一合成一。
相應如體。
顯然有三。
相同之義不成。
顯然者。
彰灼可了。
隻應言三合成三。
故不一句。
結破。
又三是别大等是總總别一故應非一三。
又三下。
六約總别破。
總一于别。
應非一。
别一于總應非三。
此三變時若不和合(至)應失本别相體亦應随失。
此三下。
七約一相破。
若謂不和合。
如未變時應見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