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一

關燈
明武林蓮居弟子 大惠 錄 成唯識論者。

    乃标宗會旨摧邪顯正之說也。

    明諸佛權實二智。

    開契經勸誡二門。

    立諸法真俗二谛。

    成菩薩自他二益。

    示行人邪正二解。

    破衆生我法二執。

    轉煩惱所知二障。

    證菩提涅槃二果。

    題中四字。

    通别合稱。

    言異衆典故雲别。

    名與他同故雲通。

    二題皆具教行理三。

    茲不繁述。

    就别題中。

    成。

    謂能成立法。

    略則宗因喻三支。

    廣有八種。

    一立宗。

    二辨因。

    三引喻。

    四同類。

    五異類。

    六比量。

    七現量。

    八正教量。

    要而言之。

    即安立義。

    謂安布言教。

    成立義理也。

    唯識。

    謂所成立義。

    即真俗二谛之理。

    然此二字。

    若離釋者。

    唯。

    謂獨一之稱。

    此外無餘。

    略有三義。

    一者簡持義。

    簡去遍計所執虛妄我法。

    任持依他圓成二性。

    此以理簡情故言唯。

    二者決定義。

    決無離心之境。

    定有具境之心。

    此約心簡境故言唯。

    三顯勝義。

    五位百法。

    一心變影故。

    二心自體故。

    三心相應故。

    四心分位故。

    五心實性故。

    五中唯心顯著。

    為主。

    能變。

    勝餘法故。

    此則舉識該餘故言唯。

    識。

    謂了别。

    眼等諸識各各皆能了别自分所緣境故。

    若合釋者。

    以唯言遮境非有。

    識言表心不無。

    心有境無。

    故名唯識。

    諸教所明唯識。

    不出十界依正。

    略則凡聖因果四位。

    一約凡顯唯識。

    如一恒河。

    六道各見不同。

    經雲。

    鬼旁生人天。

    各随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境若是實。

    不應異見。

    故雲唯識。

    二約聖顯唯識。

    如二乘人修九想等觀。

    随觀一境。

    衆相現前。

    頌雲。

    心意識所緣。

    皆非離自性。

    故我說一切。

    唯有識無餘。

    境若是實。

    甯随心轉。

    故雲唯識。

    三約因顯唯識。

    依定自在。

    心境雙寂。

    随欲轉變。

    地等皆成。

    如頌雲。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境若是實。

    何容隐顯。

    故雲唯識。

    四約果顯唯識。

    大圓鏡智。

    諸處境識皆于中現。

    如莊嚴頌雲。

    如來無垢識。

    是淨無漏界。

    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

    萬境森羅。

    豈離鏡智。

    故雲唯識。

    通題論者。

    較言旨歸。

    審明要會。

    評量本頌意趣。

    決了唯識宗旨。

    聖人設教垂範。

    無越三種方便。

    破法方便。

    袪遣餘乘外道情計心外我法故。

    立法方便。

    成就三種能變唯識性相故。

    饒益有情方便。

    令諸衆生修行斷障曆位證果故。

    論有宗。

    釋。

    本。

    末。

    今者是宗非釋。

    是末非本。

    此之四字。

    能所合标。

    通别兼舉。

    是故雲也。

     護法等薩薩造 按佛滅後九百年中。

    世親菩薩以慈氏瑜伽論文浩瀚深淵。

    是以提挈綱維。

    作唯識三十頌。

    同時有親勝火辨二師造釋。

    各有十卷。

    千一百年。

    繼有護法。

    安慧。

    陳那。

    德慧。

    難陀。

    淨月。

    勝友。

    智月。

    八師。

    相次造釋。

    亦各十卷。

    故卷有百。

    慈恩基師以十師制作。

    旨殊見異。

    禀者無依。

    固請奘師揉成今之十卷。

    然而文多影略。

    所尚者以護法為司南。

    故先标首。

    諸師等之。

    菩薩略梵語。

    具雲菩提質谛薩埵。

    此雲覺有情。

    禀受大乘教法。

    深達唯識理趣。

    名自覺之有情。

    以斯道覺斯民。

    名覺他有情。

    具斯二利。

    故稱菩薩。

    造者。

    如法相解。

    如法相說。

    稱理建言。

    故雲造也。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唐。

    代名。

    三藏。

    謂經律論。

    正法自任。

    弘辯導他。

    名曰法師。

    玄奘者。

    大師之諱。

    譯者猶言易也。

    以唐易梵。

    以顯了義代未顯了義故。

     △論文大分有三。

    初宗前敬叙分。

    次依教廣成分。

    後釋結施願分。

    義當序正流通三段。

    初序中。

    先一偈歸敬述意。

    次申造論緣起。

    先歸敬述意。

     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

     初稽首二句。

    歸敬請加。

    稽首二字。

    總攝能歸三業。

    既身儀端莊。

    口必贊歎。

    意必虔謹。

    一非一。

    舉一必攝三。

    唯識等八字。

    即所歸三寶。

    唯識性。

    即法寶。

    有二義。

    一謂遍計所遣清淨。

    即世俗唯識相。

    二謂圓成所證清淨。

    即勝義唯識性。

    性勝相劣。

    舉性該之。

    又三十頌中。

    初釋唯識相。

    次顯唯識性。

    後明唯識位。

    舉中以攝初後。

    總以一部為所歸也。

    滿分清淨者。

    即佛僧二寶。

    佛是究竟果人。

    十障究盡。

    二死永捐。

    如蓮華開。

    睡夢覺。

    名滿清淨者。

    三乘因位。

    于二障中斷未窮源。

    名分清淨者。

    雖别言三。

    三非三。

    言三體即一。

    豈唯三一圓融。

    亦複能所不二。

    能歸之外無别所歸。

    方成唯識歸敬。

    菩薩造論。

    恐未符頌意。

    必藉三寶冥加。

    故先歸敬也。

    我今下。

    述造論意。

    我。

    即論主自稱。

    彼說指天親三十頌。

    利。

    謂利益。

    令生解起行。

    因中得聞法之利。

    樂。

    謂安樂。

    斷障證果。

    果上得菩提覺法樂。

    涅槃寂靜樂。

    諸有情。

    即所被機。

    菩薩造論。

    意在于斯。

     △次申造論緣起。

    文三。

    初通彰所為。

    二别為凡小。

    三别破四執。

    今初。

     今造此論為于二空(至)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今造下。

    初句先申起。

    次二句正明造論緣由。

    二空者。

    謂真理。

    理尚非一。

    今言二者。

    對所執而言也。

    外道無中執有謂之迷。

    餘乘心外計法謂之謬。

    正解生時。

    翻破迷謬。

    二空理顯。

    此作論之因緣也。

    生解等一句。

    明生解力用。

    二障謂煩惱所知。

    即事理二障。

    下二句。

    轉釋二障起滅所由。

    我法。

    二障。

    二空。

    各相主對起滅。

    随斷者。

    執有雙單。

    障有輕重。

    空有淺深。

    随分證。

    随分斷。

    斷障等一句。

    明斷障功能。

    下二句。

    轉釋斷障所得之果。

    真解脫者。

    簡非孤調解脫。

    大菩提者。

    簡非二乘菩提。

    文中绮文互見。

    左右言之耳。

    此段緣起。

    總令一切有情解二空。

    斷二障。

    證二果。

    故此論之所以作也。

     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至)于唯識理如實知故。

     又為下。

    二别為凡小。

    謬執我者。

    如下文執我體常周遍等。

    謬執法者。

    即數論冥谛等。

    勝論六句義等。

    餘乘所計離識實有色等諸法。

    亦是謬執。

    故今開示。

    令其稱實而知。

    了達心外無法。

    翳眼若除。

    空華自滅。

    若達二空。

    我法本寂。

    此段開示。

    總為凡小顯唯識理。

     複有迷謬唯識理者(至)或執離心無别心所。

     複有下。

    三别破四執。

    初句總标迷理。

    或執下。

    别明四執。

    初增益謗。

    即有宗依十二處教。

    執心境俱有。

    次損減謗。

    即清辨依密意空教。

    撥識亦無。

    三迷體用即大乘一類菩薩。

    言八識體唯是一。

    如一水鏡。

    多波像生。

    四迷王所。

    即經部覺天所計。

    以經言士夫六界。

    染淨由心。

    無别心所。

    雖于蘊中亦言心所。

    但于識上分位假立。

    無别實有。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至)得如實解故作斯論。

     為遮下。

    結破。

    種種異執。

    指上四師。

    今明實無外境。

    唯有内心。

    體用條然。

    王所宛爾。

    則令四執冰釋。

    真唯識量理成。

    此結亦兼前迷謬二空。

    及謬執我法者。

    種種之言該之。

    令于下。

    總結三段作論所由。

     △第二正宗。

    依教廣成分。

    此釋天親三十頌。

    初二十四行明唯識相。

    次一行明唯識性。

    後五行明唯識行位。

    初明唯識相。

    先假問起。

     若唯有識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此之一問。

    以唯識對我法互相疊難以為問端。

    上根利智者。

    于此問下。

    即便了然。

    既言唯識。

    雲何得有我法。

    悟知心外無境。

    如良馬見鞭影。

    即歸正道。

    何煩論主殷勤。

    隻為中下之機未契。

    障重執深。

    聞不能解。

    是以大士大悲不已。

    巧智無邊。

    假立賓主。

    互為砧錘。

    舉頌拈出。

    此問乃一論之提綱。

    立義之關鍵。

    破執之前矛。

    邪正之權衡也。

     頌曰由假說我法(至)謂異熟思量及了别境識。

     舉頌答中。

    初六句先總标三能變。

    前三句略明所變我法。

    次三句略明能變三相。

    異熟。

    即第八識。

    思量。

    即第七識。

    了别境。

    即前六識。

    第八具有三名。

    阿賴耶。

    異熟。

    一切種。

    今不言餘二。

    獨标異熟者。

    異熟果報義最顯故。

    第七梵語末那。

    唐言意。

    思量。

    乃功能。

    今不舉名。

    唯标思量者。

    思量性相力最勝故。

    前六各有别名。

    了别是用。

    今不列諸名。

    總标用者。

    以總用能該六别體故。

     論曰世間聖教說有我法(至)我謂主宰法謂軌持。

     論曰下。

    釋頌。

    先釋前三句。

    初牒頌第一句。

    假字有二義。

    一無體随情假。

    即外道随自妄情計我法故。

    二随緣施設假。

    即聖教随位随緣假施設故。

    我謂主宰者。

    主。

    謂主質。

    如君主。

    有自在力。

    宰。

    謂宰治。

    如宰輔。

    有斷割能。

    又主是我體。

    宰是我用。

    言我有體用故。

    法謂軌持者。

    軌。

    謂軌範。

    可生物解故。

    持。

    謂任持。

    不舍自性故。

     彼二俱有種種相轉(至)轉謂随緣施設有異。

     彼二下。

    牒頌第二句。

    初句總标。

    我種種下。

    别釋。

    有情命者等。

    等十六知見。

    一我。

    二衆生。

    三壽者四命者。

    五生者。

    六養育七衆數。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見者。

    即世間謬立我也。

    預流一來等。

    等那含羅漢辟支菩薩佛。

    即聖教假名我也。

    實德業等。

    即勝論六句。

    并數論等所計法也。

    蘊處界等。

    即内典三科。

    并谛緣度等。

    世出世法也。

    随緣施設有異者。

    一随世間虛妄分别緣。

    二随聖教逗機施設緣。

    我有異者。

    外于五蘊和合法上。

    妄計實有我人衆生有情命者等。

    内于斷惑淺深處。

    假名施設預流三乘等。

    法有異者。

    外論兢生。

    建言各别。

    時方本際。

    實德業等。

    内教被機。

    色心開合。

    三科破迷。

    根界異同。

    四句料揀。

     如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

     如是下。

    先徴釋第三句。

    何字。

    是徴辭。

    徴出下文能變識體。

     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至)彼二離此無所依故。

     彼相下。

    次釋。

    初句舉頌。

    下轉釋。

    了别者。

    了。

    謂了達。

    别。

    謂分别。

    八識皆能了别自分所緣境故。

    定相應者。

    王所同依根故。

    同緣境故。

    定俱生滅故。

    和合似一故。

    如王臣主仆。

    不相離故。

    轉變有二義。

    初随因緣變。

    施設我法。

    識體者。

    謂識自證分。

    似二分。

    即相見二分。

    變似能緣。

    謂之見分。

    變似所緣。

    謂之相分。

    相見俱依自證起者。

    此明用從體變。

    如蝸牛頭二角。

    出則似二。

    縮則一頭。

    彼二者。

    指我法。

    此者。

    相見二分。

    相見為所依。

    我法為能依。

    離所依無能依故也。

    相見依他起。

    過不在茲。

    我法強設。

    所執有咎。

     或複内識轉似外境(至)緣此執為實有外境。

     或複下。

    次随分别變。

    執實我法。

    先約法釋。

    初一句标似外境者。

    謂似我法。

    非外似外。

    我法下二句。

    轉釋。

    分别熏習者。

    我執等三種習氣也。

    由無始虛妄熏習。

    令諸識生起。

    還變相似妄我妄法。

    此我下二句。

    釋妨。

    問雲。

    既言内識轉變。

    此不在外。

    何由似外境耶。

    通意可知。

    諸有下。

    結過。

    次舉喻。

    以喻合法。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至)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愚夫下。

    結判。

    先約假實判。

    亦兼釋前頌中假字。

    遍計所執實我實法。

    情有理無。

    此虛假之假。

    内識所變似我似法。

    随緣施設。

    此緣假之假。

    外境下。

    約有無判。

    外境非如識之有。

    内識非如境之無。

    此約外境内心判有無由此一句。

    遮過。

    境依下。

    約二谛判。

    問。

    情計外境是無。

    緣起内境是有。

    與識何别。

    釋雲。

    境唯俗有。

    識通真俗。

    故雲亦勝義有。

    事即體也。

     雲何應知實無外境(至)實我實法不可得故。

     雲何下。

    廣釋所變我法。

    先總徴總釋。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

     如何下。

    别破我執。

    先徴。

     諸所執我略有三種(至)潛轉身中作事業故。

     諸所下。

    先叙我大小不定三量。

    文中雖列三執。

    即外道四句中。

    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

    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二句。

    初句略标三種。

    三執皆叙似能立量。

    初計我量是有法。

    體常周遍宗。

    随處造業受苦樂故因。

    喻如虛空。

    次計我量是有法。

    不定宗。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因。

    舒之大如修羅。

    卷之小如蚊蚋。

    取下破中喻。

    如橐籥風。

    三執我量是有法。

    至細宗。

    潛轉身中作事業故因。

    喻如一極微。

    潛轉身中作事業者。

    謂時乎在眼見。

    時乎在耳聞。

    或手舞或足蹈等。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至)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先破初家。

    初句總斥。

    次徴起。

    先牒執。

    回彼宗因。

    為我因宗。

    立量破之。

    以彼所執常遍宗。

    破彼後半句随身受苦樂因。

    遍則不局身中。

    常則不受苦樂。

    又以彼常遍宗。

    破彼初半句能造業因。

    常則無動。

    遍應無轉。

    遍故如何随身。

    常故如何造業。

    因能成宗。

    因既被破。

    宗義甯立。

    次約同異破。

    先立兩關。

    若謂我同。

    則作受應通一切。

    此成善惡無分過。

    因果相違過。

    解脫應通一切。

    此成凡聖混濫過。

    若謂我異。

    此中仍約體遍破。

    異若是遍。

    則成彼此相雜過。

    若言異不相雜。

    仍複遍義不成。

    又約一人作受應名一切作受。

    應有如前二過。

    一切我處無别者。

    無别即遍義。

    仍約彼遍義破。

    若作受不通一切。

    仍複遍義不成。

    若謂下。

    牒救詞。

    此約各屬為救。

    欲遮前過。

    理亦下。

    破。

    遍則必合。

    屬則不遍。

    合義即遍義。

    如水乳之難分。

    故約合破屬。

    解脫例前。

    凡聖混濫。

     中亦非理所以者何(至)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次破次家。

    先總斥。

    次徴起。

    文中牒彼宗因更相擊破。

    先以宗破因。

    我體是有法。

    不應随身而有舒卷宗常住故因。

    喻如虛空。

    次以因破宗。

    我體是有法。

    應非常住宗。

    有卷舒故因。

    喻如橐籥風。

    橐籥。

    鼓風具也。

    次又一量。

    約随身破體一。

    一即常也。

    我體是有法。

    如何可執一宗。

    應可分析故因。

    同喻如身。

    下一句結責。

    童豎相撲。

    一起一伏。

    以喻宗成因破。

    因成宗破。

     後亦非理所以者何(至)諸有往來非常一故。

     三破後家。

    先總斥。

    次徴起。

    先牒執破。

    我量是有法。

    如何能令大身遍動宗。

    至小故因。

    喻如一極徴。

    遍動者。

    即彼所執潛轉身中作事業也。

    若謂下。

    救。

    以速巡救遍動。

    我雖小是有法。

    似遍動宗。

    速巡身故因喻如旋火輪。

    破中以往來因破彼常一宗。

    往來即速巡也。

    我體是有法非常一宗。

    有往來故因。

    喻如旋火輪。

    旋火不局一方。

    輪相定歸生滅。

    以救家似能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