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三

關燈
乘人。

    說大乘經。

    不是佛說。

    佛滅度後。

    有餘人為壞小乘正法故。

    說此大乘。

    慈氏破雲。

    何故世尊先不授記。

    諸可怖事者。

    佛于經中說。

    末法世時。

    有諸魔王。

    入我法中。

    着我袈裟。

    破我正法。

    法必滅盡。

    諸如是等。

    可怖之事。

    佛先授記。

    若說大乘壞小乘正法。

    應先授記。

    何故不說。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至)甯知大乘獨非佛說。

     大乘小乘。

    本俱流行。

    何許小乘是佛所說。

    獨言大乘不是佛語。

    既非佛語。

    何又俱行。

     三非餘境故大乘所說(至)故大乘經非非佛說。

     謂大乘教。

    唯大根黠慧人知。

    非餘人境界。

    豈有餘人。

    能解是經。

    彼經論中。

    曾未與說。

    說亦不信。

    故知大乘。

    決是佛說。

     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至)是佛所說其理極成。

     今佛餘佛。

    均是佛故。

    大乘若是餘佛所說。

    真是佛說。

    其理極成。

     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至)非大乘教不應正理。

     若許有大乘。

    即是此佛所說大乘。

    離此之外。

    無大乘可得。

    若無大乘。

    小乘亦無。

    何則。

    以依大乘。

    修得成佛。

    佛出于世。

    說大小乘。

    故許小乘。

    是佛所說。

    非大乘教。

    理不應然。

     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至)故應信此是佛所說。

     佛化有情。

    令斷煩惱。

    斷煩惱者。

    必無生智。

    此智必依大乘修得。

    應信大乘。

    是佛所說。

     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至)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大乘妙趣。

    意在言外。

    不可随文取義。

    诽謗大乘。

    謂非佛語。

    離言至教。

    非聖莫談。

    故知大乘。

    真是佛說。

     如莊嚴論頌此義言(至)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引論總頌已上七種因名。

    次第如文。

    此不重釋。

     △二慈氏七因竟。

    下三小乘四部。

     餘部經中亦密意說(至)非眼等識有如是義。

     密意說者。

    恐彼分别起執。

    故密其意許。

    而不顯說。

    今論主指出。

    皆是此中第八識體。

    大衆部。

    是小乘經中部名。

    阿笈摩。

    是大衆部中經名。

    謂此經中。

    密意說此第八識。

    為根本識。

    以是眼等所依止故。

    樹根喻第八。

    莖等喻眼等。

    以彼執無第八。

    論主破雲。

    非眼等識。

    有根本義。

     上座部經分别論者(至)唯此恒遍為三有因。

     經是上座部中經。

    分别論者。

    是解經之論。

    謂此經論。

    俱密意說名有分識。

    即此第八有恒遍義。

    為三有因。

     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至)唯此識名窮生死蘊。

     引化地部中密意說為蘊法之語。

    證有第八。

    攝論釋雲。

    于彼部中。

    有三種蘊。

    一者一念頃蘊。

    謂一刹那有生滅法。

    二者一期生蘊。

    謂生乃至死。

    恒随轉法。

    三者窮生死蘊。

    謂乃至得金剛喻定。

    恒随轉法離第八下。

    論主釋義。

    謂彼說蘊法。

    必是第八。

    離第八外。

    餘别蘊法。

    皆間斷故。

    謂無色界。

    諸色間斷者。

    釋色蘊不窮生死。

    無想天等。

    餘心等滅者。

    釋受想識三蘊不窮生死。

    不相應行下。

    釋行蘊不窮生死。

    唯此第八。

    能窮生死。

    故顯第八。

    是彼部說。

    窮生死蘊。

     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至)令我自在受快樂故。

     說一切下。

    引彼經中。

    密意說為愛樂欣喜阿賴耶名。

    謂阿賴耶下。

    論主釋義。

    攝論釋雲。

    阿賴耶者。

    此句總說貪着阿賴耶識。

    樂阿賴耶者。

    樂現在阿賴耶識。

    欣阿賴耶者。

    欣過去世已生阿賴耶識。

    喜阿賴耶者。

    喜未來世當生阿賴耶識。

    此性于彼極希願故。

    由樂欣喜。

    是故總名愛阿賴耶。

    有情下。

    謂諸衆生。

    念念執此第八為我。

    故唯第八。

    是真愛處。

    謂生一向下。

    釋成不愛餘取蘊義。

    餘取蘊者。

    一切身也。

    連持色心不斷為命。

    五蘊和合名衆同分。

    總此五蘊名苦身心。

    謂一向受苦者。

    于餘取蘊。

    恒生厭逆。

    念我何時當舍此命。

    得自在樂。

    故知餘蘊皆非真愛着處。

    唯此第八。

    是真愛處。

     五欲亦非真愛着處(至)定唯顯此阿賴耶識。

     五欲非真愛者。

    謂離欲者。

    即不愛故。

    雖不愛欲而愛我故。

    樂受非真愛者。

    第三禅天。

    是離喜妙樂地。

    離三禅者不愛樂故。

    雖厭妙樂而愛我故。

    身見非真愛者。

    有身見者。

    念念執身。

    有學聖人。

    既信無我。

    不愛身見。

    雖于身見不貪。

    猶貪我故。

    轉識非真愛者。

    有學聖者。

    念念滅心不愛轉識。

    雖求滅心。

    而愛我故。

    色身非真愛者。

    四空天人。

    既離色染。

    不愛彼故。

    雖厭色染而恒執我。

    及識無邊等。

    故知第八。

    是真愛處。

    不相應行非真愛者。

    彼無自體。

    愛不生故。

    總前我愛唯是異生。

    及有學者。

    于前所簡餘蘊法中。

    雖有愛及非愛。

    而于第八。

    我愛定生。

    故名真愛着處。

    由是下。

    結顯小乘經中說彼四種阿賴耶名。

    定唯此中大乘所說阿賴耶識。

     △三小乘四部竟。

    通上一引聖教竟。

    下二引正理分二。

    一結前标科。

     已引聖教當顯正理。

     謂前已引大小乘教。

    證有第八識體。

    今當顯示正理。

    以明第八決定有體。

     △一結前标科竟。

    下二正釋引理分十。

    一引持種心分二。

    一引經比量。

     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至)非但違經亦違正理。

     雖謂顯理。

    亦引經中佛所說義。

    以理比量。

    故引經說集起名心之義。

    若無下。

    論主推經顯理。

    謂經言集起者。

    集有漏無漏種子。

    起染淨現行。

    故名為心若無第八。

    彼經所說持種之心。

    不應有故。

    謂諸下。

    簡别轉識間斷。

    不當契經所說心義。

    根境作意者。

    生轉識之緣也。

    善等類别易脫起者。

    謂諸轉識。

    從衆緣生。

    于善等三性。

    轉變不常。

    故名間斷。

    如電光等不堅住者。

    喻無常也。

    非可熏習等。

    釋成轉識。

    非經所說持種心義。

    此識一類下。

    結顯第八。

    方契彼經所說心義。

    若不下。

    結前違經。

    起後違理。

     謂諸所起染淨品法(至)故持種心理應别有。

     以正理破熏時無種也。

    謂諸轉識。

    雖是能熏。

    若無第八。

    熏不成種。

    所起能熏。

    則唐喪其功矣。

    染淨下。

    複破生時無因也。

    謂既無因種。

    轉識生時。

    是無因生。

    應同外道。

    自然生義。

    上破轉識。

    下破色及不相應行。

    非持種義。

    色法非心。

    不相應行。

    但從心顯。

    又非心性。

    如聲一刹那。

    如光無實體。

    豈得受熏能持種耶。

    又彼下。

    重破前義。

    色是識所變。

    不相應行是識所顯。

    彼二離識。

    無實自性。

    既無實性。

    非種所依。

    轉識相應諸心所者。

    簡别心所非持種義。

    謂諸心所。

    如識間斷。

    既名心所。

    無自在義。

    又非心體。

    豈有受熏能持種義。

    故持種心。

    理應别有者。

    結顯離轉識等。

    别有第八名持種心。

     △一引經比量竟。

    下二牒執辨破分四。

    一同類受熏。

     有說六識無始時來(至)何要執有第八識性。

     謂有餘乘說。

    前五是能熏。

    第六是所熏。

    前五現行事雖轉變。

    與第六識。

    自類無别。

    故第六識。

    是所熏性。

    又能持種。

    反破大乘執有第八。

     彼言無義所以者何(至)别類必同别事性故。

     論主先以假實。

    難破非理也。

    若執類實。

    則同數論。

    事雖轉變。

    而體是一。

    若執是假。

    何理能持真實種子。

    又執下。

    問三性中。

    屬于何性。

    若屬善惡。

    善惡強盛。

    必不受熏。

    又善惡性。

    是有記法。

    定有念故。

    念如擇滅。

    如何受熏。

    若屬無記。

    善惡心時。

    無記心斷。

    類亦應斷。

    如何受熏。

    非事下。

    恐彼轉計。

    故先抑之。

    若事善惡。

    類可無記。

    應是别類。

    若是别類。

    必同别事。

    何成所熏。

    能熏所熏。

    類必同故。

     又無心位此類定無(至)故彼亦無能持種義。

     複以間斷同類。

    難破無心位中。

    無六轉識。

    是有間斷。

    無堅住義。

    受熏持種事類不成。

    若許六識同類受熏。

    羅漢異生。

    識類既同。

    應互相熏。

    羅漢同異生。

    應雜染法。

    熏成羅漢。

    異生同羅漢。

    應無漏法。

    熏成異生。

    許互相熏。

    便有過失。

    又若六識同類受熏。

    應眼等根。

    類同餘法。

    亦互相熏。

    眼等同餘法。

    應于餘法熏生眼等。

    餘法同眼等。

    應于眼等熏生餘法。

    然汝不許。

    故不應執識類受熏。

    攝論釋雲。

    謂眼等根。

    清淨色性。

    皆根種類之所随逐。

    意根亦應成造色性。

    根義等故。

    今言所餘法者。

    即彼攝論意根義故。

    又六識下。

    重破互熏義。

    前六俱生滅。

    何法為所熏。

    以所熏識。

    無生滅故。

    前後二念者。

    謂六轉識。

    或有前滅後生。

    必不同時。

    是生滅念隔。

    豈互相熏。

    以能所熏。

    必俱時故。

    攝論釋雲。

    若言前念熏于後念。

    成熏習者。

    此義不然。

    以其二念。

    不俱有故。

    若執俱轉。

    成能所熏。

    前以理破。

    六種轉識。

    俱有間斷。

    無堅住義。

    亦非受熏。

    何得持種。

     △一同類受熏竟。

    下二前為後種。

     有執色心自類無間(至)非所熏習前已說故。

     謂有執前已滅色法。

    為後生起色法之種。

    中無間隔。

    以遮前章隔念之難。

    色法既爾。

    心法亦然。

    是則前因後果義立。

    反破先引契經中說。

    染淨種子。

    集起名心。

    為證不成。

    彼執下。

    論主破。

    既執自類。

    無能所熏。

    熏習既無。

    從何有種。

    故不可執前為後種。

    既執無間。

    前為後種。

    則間斷者。

    應不更生。

    二乘無學。

    最後色心。

    是有漏攝。

    必定永斷。

    故不可說。

    死位有漏色心。

    為後無漏色心之種。

    亦不應下。

    謂色心等。

    非所熏習。

    前既已破。

    不應轉計。

     △二前為後種竟。

    下三三世因果。

     有說三世諸法皆有(至)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謂執過去諸法能感為因。

    現在諸法所赴為果。

    現在能感為因。

    未來所赴為果。

    三世因果。

    自然感赴何勞别執第八持種。

    然經下。

    執者釋前論主引契經中義。

    彼說下。

    論主破。

    過去已滅。

    法非常住。

    何執為因。

    未來未生。

    法非現在。

    何執為果。

    故以空華喻非實有。

    又去來世。

    既無實體。

    亦無實用。

    何成因緣。

    因是種子。

    必實體故。

    緣是現行。

    必實用故。

    若無下。

    結顯因果。

    必從種生。

    種子必從持種識有。

    若無第八。

    種與因果。

    俱不得成。

     △三三世因果竟。

    下四遣相空理。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大乘經意随事遮遣。

    衆生執有。

    佛說為空。

    以遣有執。

    愚者不解。

    以為究竟。

    依似比量。

    撥無一切。

    彼特下。

    論主破。

    謂撥無此識。

    違害前來所引大小乘經。

    說有此識。

    又撥起智斷惑修因證果。

    染淨俱無。

    成大邪見。

    世尊說為不可治者。

    外道下。

    謂空見全撥無。

    毀謗但非實。

    優劣顯然。

    一切法者。

    生死涅槃菩提資糧。

    是一切類。

    若總非有。

    菩薩不應精勤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