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等如識。
名一切種。
謂觸下。
外人辯救。
似種相者。
謂第八識。
緣種子時。
相應觸等。
托種變相。
名似種相。
即此似種。
名一切種。
所緣等者。
謂彼心王緣種子時。
五心所法。
必同緣故。
無色下。
證成本識。
必緣種子。
宗鏡雲。
無色界。
即無色可扶托。
故無疏所緣。
是顯第八親所緣義。
又雲。
第八五所。
托心王三境為質而緣故。
此顯心所是疏所緣。
此似下。
結明不當以無因緣為難也。
似眼根等者。
亦是本識緣眼根等時。
相應觸等托根為質。
變似眼等。
非識所依。
以有親根。
為所依故。
似火無燒。
亦喻似種無能生用。
彼救非理觸等所緣(至)随所應說非謂一切。
論主破。
謂觸等所緣似種似根等相。
于後執受及處方與本識。
而有親疏相例。
何于一切種中。
即言似相。
後執受者。
對前一切種說。
由後執受中有所緣種。
前說一切種言。
定名受熏。
若不名受熏。
亦名所緣種者。
本頌應犯重言過失。
以執受中。
又有所緣種故。
安得已說所緣似種相已。
又言似種相耶。
又彼下。
牒前執詞難破。
謂若執言。
鹹相例者。
應說觸等法法如識。
故複破雲。
勿觸等五。
亦能了别。
勿觸等五。
亦各與觸等五所相應。
由此下。
結明頌中亦如是言。
随其所應。
非謂一切。
皆如本識。
△二廣辨失錯竟。
通上六釋同性竟。
下七釋引喻分二。
一問答正釋。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至)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問答以明初能變識。
性非斷常也。
恒謂下。
釋恒字義。
無始一類。
恒無記故。
長時相續。
恒無間故。
三界五趣。
恒為本故。
性堅持種。
恒不失故。
轉謂下。
釋轉字義。
生滅變異。
皆名轉變。
非同外道。
執一執常。
無轉變義。
恒言下。
結顯恒轉。
遮彼斷常。
複引喻釋成因果法爾。
自然相續。
如暴流水非斷非常(至)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如暴流下。
釋喻體。
明非斷常義。
謂相續長時。
明非斷。
有所漂溺。
明非常。
此識下。
以法合喻。
初又如下。
喻果生非斷。
風等喻衆緣。
波浪喻轉識。
而恒相續。
顯非斷義。
次又如下。
喻因滅非常。
漂水上草。
喻人天善趣。
漂水下魚。
喻三途惡趣。
習氣即業。
觸等法。
是善惡趣境。
恒相随轉。
是非常義。
如是下。
總結法喻。
顯非斷常。
謂此下。
釋成上意。
以顯因果非斷非常。
是緣起理。
宗鏡雲。
緣起者。
順性無分别。
即是相即相融。
顯平等義。
正順第一義谛體也。
△一問答正釋竟。
下二外難内釋。
過去未來既非實有(至)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外人難。
由論主立果生是現在。
因滅是去來。
故攝去來二世為難。
謂此二世所有識性。
既非實有。
唯是非常。
何又非斷。
非常即斷。
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又去來世。
所有識性。
若是實有。
應同未滅。
唯是非斷。
何又非常。
非斷即常。
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豈斥他過己義便成(至)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論主将釋外難。
先白己意。
謂此立論。
非是徒炫虛名。
空争人我。
意在摧邪顯正。
化利有情耳。
前因下。
正釋緣起。
果生因滅。
如稱兩頭。
低喻因滅。
昂喻果生。
生滅非常。
如流非斷。
何假去來。
二世實有。
方成非斷。
因現下。
以三世破無因果。
先破因根隔世。
謂有因無果。
因不名因。
有果無因。
果不名果。
不名因果。
非斷即常。
既執斷常。
遠離中道。
若有下。
破因果同世。
若謂因時已有現果。
果不待因。
果不待因。
因義亦無。
因義既無。
果義不立。
不立因果。
又是斷常。
執斷執常。
亦非中道。
因果義成下。
意顯因果不成。
徒為诘難。
體既本有下。
恐彼轉計雲。
前說已有後果。
但有果體。
待有因緣。
果用方現。
破雲。
果體既本有。
果用亦本有。
用若待因生。
體亦有本故。
若定本有。
亦是執常。
常無轉變。
非因果義。
由斯下。
結勸谛信緣起正理。
謂此正理深妙離言(至)諸有智者應順修學。
謂此緣起正理。
正順第一義谛。
故雲深妙。
聲不能及。
故曰離言。
釋成因果之言。
皆假施設。
初觀現在下。
釋假立果名也。
以彼果未現前。
對現因而說當果。
次觀現在下。
釋假立因名也。
以彼因已謝滅。
對現果而說曾因。
假者謂從現起分别識上。
變似因果相現。
是知因果。
原無實體。
理趣顯然。
如是下。
結勸智者應當遠離斷常二邊。
随順修學。
有餘部說雖無去來(至)誰有智者舍此信餘。
由前論主假立因果。
故有餘部執因果體。
決定實有。
方恒相續。
謂現在下。
釋恒相續義。
極迅速者。
如石火電光類。
雖則迅速。
猶有生時酬因。
滅時引果之别。
時雖二别。
法體是一。
前因下。
釋成因果生滅同時實有體性。
如是下。
結顯離難。
意反破前。
故雲。
誰有智者。
舍此實有因果。
而信餘處假說言義。
彼有虛言都無實義(至)同依一體理必不成。
論主總破義理無實。
極迅速者。
唯在一念。
豈一念中。
又有二時。
生滅相違。
甯同現在者。
重破彼執生滅同世。
滅若現在下。
以三世反常難破。
謂滅本過去。
執為現在。
生是現在。
應名未來。
汝何不許。
若言生非未來。
是現在有。
滅非現在。
是過去無。
何執已滅。
名為現在。
滅若非無下。
複以生滅互相例難。
苦體非樂。
樂亦非苦。
生滅體一。
苦樂亦然。
故抑雲。
非苦樂等。
見有是事。
若執生滅。
其體是一。
又不應說。
生滅二時。
若執生滅其體定異。
如何又說生滅體同。
語自相違。
義無的據。
故生滅下。
結破前執非理。
經部師等因果相續(至)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因果相續。
理必受熏。
從熏成種。
從種起現。
現又熏種。
依他緣起。
是相續義。
經部師等。
不許第八受熏持種。
而言因果相續。
理定不成。
由此下。
結勸有情。
深信勿疑。
△二外難内釋竟。
通上七釋引喻竟。
下八釋舍位分三。
一正釋舍位。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至)永不複受分段生故。
問答以明舍識位次。
初入預流。
即名聖者。
煩惱未盡。
不名羅漢。
至都盡位。
方得此名。
梵語阿羅漢。
此雲無生。
煩惱不生。
不續後有。
名阿羅漢。
粗重。
即種子。
此識含藏雜染種子。
究竟斷故。
說之為舍。
所藏種子既盡。
能藏之名亦無。
三乘者。
謂獨覺。
聲聞。
菩薩。
彼三乘人。
至無學位。
俱盡煩惱。
事業皆同。
故雲。
皆已永害煩惱賊者。
以彼煩惱劫法财故。
應受世間妙供養者。
堪作福田故。
永不複受分段生者。
唯有變易生死故。
△一正釋舍位竟。
下二廣辯執疑有二。
一問答疑辯。
雲何知然決擇分說(至)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雲何知然者。
外人問上通攝三乘義。
決擇分下。
論主引論答。
謂鈍根利根二種羅漢。
及諸如來。
皆舍藏識故。
集論下。
複引論證阿羅漢名。
攝菩薩衆。
此中斷煩惱有三。
一頓斷分别現種。
即得初果。
二分斷俱生現種。
得中二果。
三成阿羅漢時。
俱生現種俱永斷故。
菩薩登八地時。
但斷現行。
名阿羅漢。
成如來時。
方斷種子。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至)亦不成就阿賴耶識。
外人疑難。
若謂菩薩得菩提時。
方能頓斷煩惱。
則菩薩位。
煩惱未斷。
應皆成就阿賴耶識。
何故論說。
不退菩薩。
不成就阿賴耶識。
彼說二乘無學果位(至)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論主辯明。
謂決擇分說。
二乘斷盡煩惱。
回趣大乘。
必不再起煩惱。
故名不退。
以彼趣求菩提。
名為菩薩。
說彼不成就阿賴耶識。
即攝在此頌中所說阿羅漢中。
故彼決擇分論文。
不違此集論中義。
不動以上者。
通後三地。
法駛流。
即是法執。
以所知障。
未曾斷故。
謂諸菩薩。
登八地時。
一切煩惱。
永伏不起。
雖有種子。
随法駛流。
任運而轉。
不障因故。
能諸行中起諸行者。
化利之功。
展轉不已。
刹那刹那轉增進者。
無有一念有漏退堕。
故此位中。
亦名不退。
然此下。
釋成八地以上菩薩。
雖未斷煩惱種。
彼之七識相應我見愛等。
不執藏識為我。
由不執故。
說彼不成阿賴耶。
故此頌中。
亦說彼名阿羅漢。
△一問答疑辯竟。
下二執辯七地。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至)故亦說彼名阿羅漢。
此義偏執。
謂前七地諸菩薩等。
已證二空。
已得二智。
已斷分别我法二障。
亦于一行能起諸行。
雖起煩惱。
為利生故。
不為過失。
故此亦名不退菩薩。
然此下。
釋上前七地中。
雖未斷盡俱生煩惱。
分别我執永斷。
不執藏識為自内我。
亦說不成阿賴耶。
故此頌中。
亦應說彼。
名阿羅漢。
故集論下。
引證執義。
咒喻禅定。
藥喻智慧。
毒喻煩惱。
雖有種子。
被禅定智慧所伏。
不為煩惱過失。
由彼論說。
一切地中。
如阿羅漢。
以證前七地中。
亦名阿羅漢義。
彼說非理七地已前(至)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論主破。
謂七地已前。
我執常起。
定執藏識為我。
如何說舍阿賴耶名。
若彼下。
論主例難。
若諸菩薩但斷我見愛等。
即舍藏識。
預流果人。
亦應已舍阿賴耶名。
以預流果。
永斷分别我見愛故。
地上菩薩所起煩惱(至)由此故知彼說非理。
執者辯救。
謂地上菩薩。
為度生故。
示起煩惱。
無實過咎。
非預流等亦有如是利生事故。
得與菩薩為一例耳。
彼六下。
論主通釋。
菩薩六識所起煩惱。
可為正知。
無有過失。
第七有漏念念執我。
甯不與彼預流等同。
故知彼說前七地中名阿羅漢。
決定非理。
△二執辯七地竟。
通上二廣辯執疑竟。
下三結顯有體。
然阿羅漢斷此識中(至)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結前正義。
由有煩惱。
常起我執。
斷盡煩惱。
不執賴耶為自内我。
即舍此名。
故頌中說。
阿羅漢位舍。
設問雲。
若舍藏識。
所知障種。
及色根身。
何識能持。
答雲。
非舍一切第八識體。
若舍識體。
最後身智。
無能執受。
故雲。
勿阿羅漢無識持種。
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以彼斷盡煩惱。
身智未泯。
但名有餘依。
未得無餘故。
△三結顯有體竟。
通上一正釋頌意竟。
下二别顯多名分二。
一正釋多名。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至)此等諸名通一切位。
此中标舉。
識體雖一。
而随積集依止等義。
立種種名。
謂或下。
先釋四種名。
通一切位。
謂或名心者。
以此識體。
受染淨法。
熏成種子。
起現行故。
或名阿陀那者。
此雲執持。
名一切種。
謂觸下。
外人辯救。
似種相者。
謂第八識。
緣種子時。
相應觸等。
托種變相。
名似種相。
即此似種。
名一切種。
所緣等者。
謂彼心王緣種子時。
五心所法。
必同緣故。
無色下。
證成本識。
必緣種子。
宗鏡雲。
無色界。
即無色可扶托。
故無疏所緣。
是顯第八親所緣義。
又雲。
第八五所。
托心王三境為質而緣故。
此顯心所是疏所緣。
此似下。
結明不當以無因緣為難也。
似眼根等者。
亦是本識緣眼根等時。
相應觸等托根為質。
變似眼等。
非識所依。
以有親根。
為所依故。
似火無燒。
亦喻似種無能生用。
彼救非理觸等所緣(至)随所應說非謂一切。
論主破。
謂觸等所緣似種似根等相。
于後執受及處方與本識。
而有親疏相例。
何于一切種中。
即言似相。
後執受者。
對前一切種說。
由後執受中有所緣種。
前說一切種言。
定名受熏。
若不名受熏。
亦名所緣種者。
本頌應犯重言過失。
以執受中。
又有所緣種故。
安得已說所緣似種相已。
又言似種相耶。
又彼下。
牒前執詞難破。
謂若執言。
鹹相例者。
應說觸等法法如識。
故複破雲。
勿觸等五。
亦能了别。
勿觸等五。
亦各與觸等五所相應。
由此下。
結明頌中亦如是言。
随其所應。
非謂一切。
皆如本識。
△二廣辨失錯竟。
通上六釋同性竟。
下七釋引喻分二。
一問答正釋。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至)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問答以明初能變識。
性非斷常也。
恒謂下。
釋恒字義。
無始一類。
恒無記故。
長時相續。
恒無間故。
三界五趣。
恒為本故。
性堅持種。
恒不失故。
轉謂下。
釋轉字義。
生滅變異。
皆名轉變。
非同外道。
執一執常。
無轉變義。
恒言下。
結顯恒轉。
遮彼斷常。
複引喻釋成因果法爾。
自然相續。
如暴流水非斷非常(至)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如暴流下。
釋喻體。
明非斷常義。
謂相續長時。
明非斷。
有所漂溺。
明非常。
此識下。
以法合喻。
初又如下。
喻果生非斷。
風等喻衆緣。
波浪喻轉識。
而恒相續。
顯非斷義。
次又如下。
喻因滅非常。
漂水上草。
喻人天善趣。
漂水下魚。
喻三途惡趣。
習氣即業。
觸等法。
是善惡趣境。
恒相随轉。
是非常義。
如是下。
總結法喻。
顯非斷常。
謂此下。
釋成上意。
以顯因果非斷非常。
是緣起理。
宗鏡雲。
緣起者。
順性無分别。
即是相即相融。
顯平等義。
正順第一義谛體也。
△一問答正釋竟。
下二外難内釋。
過去未來既非實有(至)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外人難。
由論主立果生是現在。
因滅是去來。
故攝去來二世為難。
謂此二世所有識性。
既非實有。
唯是非常。
何又非斷。
非常即斷。
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又去來世。
所有識性。
若是實有。
應同未滅。
唯是非斷。
何又非常。
非斷即常。
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豈斥他過己義便成(至)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論主将釋外難。
先白己意。
謂此立論。
非是徒炫虛名。
空争人我。
意在摧邪顯正。
化利有情耳。
前因下。
正釋緣起。
果生因滅。
如稱兩頭。
低喻因滅。
昂喻果生。
生滅非常。
如流非斷。
何假去來。
二世實有。
方成非斷。
因現下。
以三世破無因果。
先破因根隔世。
謂有因無果。
因不名因。
有果無因。
果不名果。
不名因果。
非斷即常。
既執斷常。
遠離中道。
若有下。
破因果同世。
若謂因時已有現果。
果不待因。
果不待因。
因義亦無。
因義既無。
果義不立。
不立因果。
又是斷常。
執斷執常。
亦非中道。
因果義成下。
意顯因果不成。
徒為诘難。
體既本有下。
恐彼轉計雲。
前說已有後果。
但有果體。
待有因緣。
果用方現。
破雲。
果體既本有。
果用亦本有。
用若待因生。
體亦有本故。
若定本有。
亦是執常。
常無轉變。
非因果義。
由斯下。
結勸谛信緣起正理。
謂此正理深妙離言(至)諸有智者應順修學。
謂此緣起正理。
正順第一義谛。
故雲深妙。
聲不能及。
故曰離言。
釋成因果之言。
皆假施設。
初觀現在下。
釋假立果名也。
以彼果未現前。
對現因而說當果。
次觀現在下。
釋假立因名也。
以彼因已謝滅。
對現果而說曾因。
假者謂從現起分别識上。
變似因果相現。
是知因果。
原無實體。
理趣顯然。
如是下。
結勸智者應當遠離斷常二邊。
随順修學。
有餘部說雖無去來(至)誰有智者舍此信餘。
由前論主假立因果。
故有餘部執因果體。
決定實有。
方恒相續。
謂現在下。
釋恒相續義。
極迅速者。
如石火電光類。
雖則迅速。
猶有生時酬因。
滅時引果之别。
時雖二别。
法體是一。
前因下。
釋成因果生滅同時實有體性。
如是下。
結顯離難。
意反破前。
故雲。
誰有智者。
舍此實有因果。
而信餘處假說言義。
彼有虛言都無實義(至)同依一體理必不成。
論主總破義理無實。
極迅速者。
唯在一念。
豈一念中。
又有二時。
生滅相違。
甯同現在者。
重破彼執生滅同世。
滅若現在下。
以三世反常難破。
謂滅本過去。
執為現在。
生是現在。
應名未來。
汝何不許。
若言生非未來。
是現在有。
滅非現在。
是過去無。
何執已滅。
名為現在。
滅若非無下。
複以生滅互相例難。
苦體非樂。
樂亦非苦。
生滅體一。
苦樂亦然。
故抑雲。
非苦樂等。
見有是事。
若執生滅。
其體是一。
又不應說。
生滅二時。
若執生滅其體定異。
如何又說生滅體同。
語自相違。
義無的據。
故生滅下。
結破前執非理。
經部師等因果相續(至)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因果相續。
理必受熏。
從熏成種。
從種起現。
現又熏種。
依他緣起。
是相續義。
經部師等。
不許第八受熏持種。
而言因果相續。
理定不成。
由此下。
結勸有情。
深信勿疑。
△二外難内釋竟。
通上七釋引喻竟。
下八釋舍位分三。
一正釋舍位。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至)永不複受分段生故。
問答以明舍識位次。
初入預流。
即名聖者。
煩惱未盡。
不名羅漢。
至都盡位。
方得此名。
梵語阿羅漢。
此雲無生。
煩惱不生。
不續後有。
名阿羅漢。
粗重。
即種子。
此識含藏雜染種子。
究竟斷故。
說之為舍。
所藏種子既盡。
能藏之名亦無。
三乘者。
謂獨覺。
聲聞。
菩薩。
彼三乘人。
至無學位。
俱盡煩惱。
事業皆同。
故雲。
皆已永害煩惱賊者。
以彼煩惱劫法财故。
應受世間妙供養者。
堪作福田故。
永不複受分段生者。
唯有變易生死故。
△一正釋舍位竟。
下二廣辯執疑有二。
一問答疑辯。
雲何知然決擇分說(至)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雲何知然者。
外人問上通攝三乘義。
決擇分下。
論主引論答。
謂鈍根利根二種羅漢。
及諸如來。
皆舍藏識故。
集論下。
複引論證阿羅漢名。
攝菩薩衆。
此中斷煩惱有三。
一頓斷分别現種。
即得初果。
二分斷俱生現種。
得中二果。
三成阿羅漢時。
俱生現種俱永斷故。
菩薩登八地時。
但斷現行。
名阿羅漢。
成如來時。
方斷種子。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至)亦不成就阿賴耶識。
外人疑難。
若謂菩薩得菩提時。
方能頓斷煩惱。
則菩薩位。
煩惱未斷。
應皆成就阿賴耶識。
何故論說。
不退菩薩。
不成就阿賴耶識。
彼說二乘無學果位(至)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論主辯明。
謂決擇分說。
二乘斷盡煩惱。
回趣大乘。
必不再起煩惱。
故名不退。
以彼趣求菩提。
名為菩薩。
說彼不成就阿賴耶識。
即攝在此頌中所說阿羅漢中。
故彼決擇分論文。
不違此集論中義。
不動以上者。
通後三地。
法駛流。
即是法執。
以所知障。
未曾斷故。
謂諸菩薩。
登八地時。
一切煩惱。
永伏不起。
雖有種子。
随法駛流。
任運而轉。
不障因故。
能諸行中起諸行者。
化利之功。
展轉不已。
刹那刹那轉增進者。
無有一念有漏退堕。
故此位中。
亦名不退。
然此下。
釋成八地以上菩薩。
雖未斷煩惱種。
彼之七識相應我見愛等。
不執藏識為我。
由不執故。
說彼不成阿賴耶。
故此頌中。
亦說彼名阿羅漢。
△一問答疑辯竟。
下二執辯七地。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至)故亦說彼名阿羅漢。
此義偏執。
謂前七地諸菩薩等。
已證二空。
已得二智。
已斷分别我法二障。
亦于一行能起諸行。
雖起煩惱。
為利生故。
不為過失。
故此亦名不退菩薩。
然此下。
釋上前七地中。
雖未斷盡俱生煩惱。
分别我執永斷。
不執藏識為自内我。
亦說不成阿賴耶。
故此頌中。
亦應說彼。
名阿羅漢。
故集論下。
引證執義。
咒喻禅定。
藥喻智慧。
毒喻煩惱。
雖有種子。
被禅定智慧所伏。
不為煩惱過失。
由彼論說。
一切地中。
如阿羅漢。
以證前七地中。
亦名阿羅漢義。
彼說非理七地已前(至)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論主破。
謂七地已前。
我執常起。
定執藏識為我。
如何說舍阿賴耶名。
若彼下。
論主例難。
若諸菩薩但斷我見愛等。
即舍藏識。
預流果人。
亦應已舍阿賴耶名。
以預流果。
永斷分别我見愛故。
地上菩薩所起煩惱(至)由此故知彼說非理。
執者辯救。
謂地上菩薩。
為度生故。
示起煩惱。
無實過咎。
非預流等亦有如是利生事故。
得與菩薩為一例耳。
彼六下。
論主通釋。
菩薩六識所起煩惱。
可為正知。
無有過失。
第七有漏念念執我。
甯不與彼預流等同。
故知彼說前七地中名阿羅漢。
決定非理。
△二執辯七地竟。
通上二廣辯執疑竟。
下三結顯有體。
然阿羅漢斷此識中(至)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結前正義。
由有煩惱。
常起我執。
斷盡煩惱。
不執賴耶為自内我。
即舍此名。
故頌中說。
阿羅漢位舍。
設問雲。
若舍藏識。
所知障種。
及色根身。
何識能持。
答雲。
非舍一切第八識體。
若舍識體。
最後身智。
無能執受。
故雲。
勿阿羅漢無識持種。
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以彼斷盡煩惱。
身智未泯。
但名有餘依。
未得無餘故。
△三結顯有體竟。
通上一正釋頌意竟。
下二别顯多名分二。
一正釋多名。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至)此等諸名通一切位。
此中标舉。
識體雖一。
而随積集依止等義。
立種種名。
謂或下。
先釋四種名。
通一切位。
謂或名心者。
以此識體。
受染淨法。
熏成種子。
起現行故。
或名阿陀那者。
此雲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