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三

關燈
天親菩薩造頌 護法等菩薩造論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明西蜀沙門 明昱 俗诠 前初能變中。

    正釋頌意分為八科。

    一釋三名。

    二釋行相。

    二卷中竟。

    此中三釋相應分三。

    一問答總釋。

     此識與幾心所相應(至)以是遍行心所攝故。

     問答以明王所相應也。

    謂此藏識。

    從無始來。

    至第八地。

    名未轉依。

    前七地中。

    及三賢六道。

    名一切位。

    于諸位中。

    恒與此五心所相應。

    以五心所。

    是遍行故。

    故與藏識遍一切位。

     △一問答總釋竟。

    下二别釋五所分六。

    一釋觸心所分二。

    一體性業用。

     觸謂三和分别變異(至)引觸起時勝彼識境。

     根境生識。

    故名三和。

    變異。

    是三和之功能。

    分别。

    是分取之義。

    謂觸分取三和中一分功能。

    故能令心心所觸境為性。

    餘心所法。

    皆依觸生。

    故說受等所依為業。

    謂根境下。

    釋上三和與觸互為緣義。

    觸依下。

    釋成。

    謂觸依三和而得生。

    三和由觸而得合。

    故說為彼互相生義。

    彼即三和也。

    三和合位下。

    釋上分别變異。

    變異是三和生心所之功能。

    觸所亦似三和能生受等。

    故說觸所。

    分别三和中變異功能也。

    三和功能唯根勝者。

    有四義。

    一由主故。

    二由近故。

    三由遍故。

    四由續故。

    境雖能生心心所。

    以非主非近故。

    心雖是主。

    近生心所。

    不能生心。

    又非遍故。

    境與識。

    皆阙續義。

    故唯根勝。

     △一體性業用竟。

    下二經論差别。

     故集論等但說分别(至)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故集論下。

    引證根力獨勝。

    兼釋觸所體性業用。

    起盡經說者。

    據五蘊論雲。

    行蘊有七十三數。

    謂五十一心所中。

    除去受想二蘊。

    餘四十九法。

    合不相應行二十四法。

    共有七十三數。

    皆名行蘊。

    今言受想行蘊一切者。

    是除觸法。

    則有七十四法。

    以觸為緣。

    識觸受等。

    二三四生者。

    謂根境二法生識。

    根境識三法生觸。

    根境識觸四法生受。

    受以下。

    一切心所。

    皆四法生。

    瑜伽中唯言思。

    不言行蘊者。

    思于行蘊為主。

    舉思一法以攝餘。

    集論但說觸為受依者。

    以觸境時。

    必有領納。

    受所依近。

    勝故偏說。

    謂觸下。

    釋上觸受近勝義。

    然觸下。

    因他處謂觸性即三和。

    非實有體。

    論主特顯觸體實有。

    謂觸于六位中。

    是心所性。

    六位。

    南北藏皆訛為六六。

    今從義改正。

    于四食中。

    是觸食攝。

    七十四法。

    用觸為緣。

    故知觸體是實。

    喻如受等。

    各别有體。

    非即三和。

     △二經論差别竟。

    通上一釋觸心所竟。

    下二作意心所。

     作意謂能警心為性(至)應非遍行不異定故。

     釋作意心所體性業用。

    謂心未起。

    警心令起。

    心既起已。

    引令趣境。

    謂此下。

    釋上所言體用。

    是顯作意之名。

    設有問雲。

    作意亦能引起心所。

    此何獨名引心耶。

    答。

    心是主故。

    但說引心。

    心所在焉。

    回趣是不遍義。

    遍行是普周義。

    持心令住是定義。

    論主舉他處執詞。

    文中逐一難破。

    彼俱下。

    謂二執違義。

    故言俱非。

    若言回趣。

    回此趣彼。

    應非遍行。

    若令心住。

    不異定故。

    何名作意。

     △二作意心所竟。

    下三釋受心所。

     受謂領納順違俱非(至)名境界受不共餘故。

     釋受心所體性業用。

    以受有三。

    領順境時。

    名樂受。

    領違境時。

    名苦受。

    領俱非境。

    為舍受。

    受為欲所依。

    故起愛為業。

    能起合離非二欲者。

    釋上起愛。

    随受有三。

    非二。

    即苦樂俱非。

    舍受義也。

    有作下。

    謂他處說。

    餘相。

    即是境界。

    以境界受。

    領所緣境故。

    俱。

    即三和。

    觸。

    即觸所。

    謂受從三和并觸四法生。

    反領能生俱觸。

    名自性受。

    以唯是受自相。

    不同境界受。

    共餘相故。

    彼說下。

    論主破。

    受于三和。

    境雖可緣。

    決不緣觸。

    故雲。

    受定不緣俱生觸故。

    若似觸生下。

    謂彼受果。

    同彼觸因。

    似三和生。

    令三和合。

    故執受果。

    從觸所生。

    能領于觸。

    則諸世間。

    似因之果。

    應皆受性。

    亦應領因。

    以因生果。

    多似因故。

    既謂觸是受因。

    受能領觸。

    應名因受。

    何名自性受耶。

    若謂如王下。

    王喻自性。

    食諸國邑。

    喻受。

    此意雖喻自性受。

    不能喻領能生之觸。

    以王非諸國邑生故。

    是故破雲。

    違自所執。

    以彼執領能生故。

    不自證者。

    亦非證成領能生義。

    若謂受不舍自性觸。

    名自性受。

    則一切法。

    是受自性。

    以一切法。

    不離自性故。

    故彼所說。

    但誘嬰兒者。

    結破非理。

    然境界下。

    牒釋境界受。

    不共餘相義。

    謂領順境時。

    其順境相。

    定屬于己。

    名順境受。

    此領順時。

    不領違舍。

    若領違舍。

    于順亦然。

    故境界受。

    定屬于己。

    不共餘相故。

     △三釋受心所竟。

    下四釋想心所。

     想謂于境取像為性(至)方能随起種種名言。

     釋想心所體性業用。

    想以取像為體。

    安立名言為業。

    謂要下。

    釋上義。

    安立。

    即取像。

    由取方圓等分齊相已。

    然後随起方圓等名言。

     △四釋想心所竟。

    下五釋思心所。

     思謂令心造作為性(至)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釋思心所體性業用。

    造作。

    即思惟籌度。

    是思體性。

    役心心所。

    為思業用。

    故他處雲。

    作意如馬行。

    思惟如騎者。

    謂能下。

    釋成上義。

    謂取境正事邪事為因。

    然後役心令造。

     △五釋思心所竟。

    下六總結五所。

     此五既是遍行所攝(至)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釋遍行宜與藏識相應。

    藏識亦遍一切位故。

    其遍行相。

    後五卷中。

    當廣解釋。

    言行相異者。

    識以了境為行相。

    作意以警心為行相。

    乃至思以造作為行相。

    而時依同。

    所緣事等者。

    謂心王心所。

    同時起。

    同所依根。

    同所緣境。

    同一自證分體事。

    故名相應。

     △六總結五所竟。

    通上二别釋五所竟。

    下三問答簡别。

    文在舍受後如何下一章。

    四釋舍受。

     此識行相極不明了(至)如無記法善惡俱招。

     舍受五相。

    與此第八行相皆同。

    故宜相應。

    五相者。

    一不明了。

    無慧念故。

    二不分别。

    緣中境故。

    三者微細。

    相不顯故。

    四者一類。

    無易脫故。

    五相續轉。

    無間斷故。

    又此下。

    釋成舍受相應義。

    唯是異熟者。

    簡非異熟生。

    謂異熟無記。

    随先業引。

    不待現在善惡業緣。

    任先世善惡業力所轉。

    故唯是舍受。

    苦樂二受。

    非相應義。

    異熟生者。

    是前六識。

    苦樂二受。

    待現緣起。

    與彼相應。

    非此第八可與相應。

    又由下。

    謂第八是舍受。

    故無轉變。

    無轉變故。

    有情念念恒執為我。

    若與變易受俱。

    随彼轉變。

    有情何得念念執我。

    故此但與舍受相應者。

    結成相應唯是舍受。

    若爾下。

    外人難問雲。

    第八與舍受相應。

    舍受是寂靜法。

    應同禅定寂靜。

    如何此識亦招惡果。

    若謂舍受不招惡果。

    汝前既許善業能招舍受。

    此惡業招。

    理亦應然。

    舍受下。

    論主答。

    舍雖寂靜。

    不同禅定能斷障染。

    故于苦樂俱不相違。

    如無記法善惡俱招。

     △四釋舍受竟。

    下釋前相應下三問答簡别。

     如何此識非别境等(至)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問答以明不與餘心所相應義。

    别境中欲。

    是希望故。

    此識任業。

    故無有欲。

    本識瞢味。

    不能印持。

    無勝解義。

    昧劣之識。

    明記遠離。

    故無有念。

    任運之心。

    心非專住。

    故無定俱。

    微昧簡擇。

    決不相應。

    故藏識俱。

    無慧心所。

    此識唯是異熟性者。

    總釋善染二位互相違義。

    異熟性。

    即無記性。

    故與善染無相應理。

    惡作下。

    釋不定位中心所相違義。

    謂彼心所。

    雖同無記。

    而有間斷。

    非異熟俱。

    以異熟識。

    無間斷故。

    是故但與五遍行俱。

     △三問答簡别竟。

    通上三釋相應竟。

    下五釋無覆。

     法有四種謂善不善(至)無覆無記異熟性故。

     此中先标四種性。

    複申問答。

    以明初能變識唯與一性相應也。

    問。

    何故他處說通善染。

    下文答釋。

     異熟若是善染性者(至)故此唯是無覆無記。

     以他處言。

    第八識是善不善性論主牒計難破。

    流轉是染門。

    還滅是淨門。

    由業故流。

    由苦故轉。

    由修故還。

    由證故滅。

    以第八體是無記性。

    受善染熏。

    得成流轉及還滅法。

    若是善染。

    自性強盛。

    不受他熏。

    則此二門。

    俱不成就。

    又此下。

    複以所依所熏難破。

    互相違者。

    善違不善。

    不善違善。

    自性無記。

    容善染依。

    自若善染。

    俱不容故。

    極香喻善。

    極臭喻染。

    體非香臭。

    受香臭熏。

    極臭極香。

    何容熏習。

    無熏習故。

    因果皆無。

     覆謂染法障聖道故(至)此非善惡故名無記。

     覆謂下。

    釋名無覆義。

    謂此第八。

    持無漏種。

    故不障道。

    真如所依。

    又不蔽心。

    故名無覆。

    無記下。

    将釋無記。

    先明有記。

    然後例顯無記也。

    謂愛是善果。

    非愛是惡果。

    彼二俱有強盛善惡自體可記可别。

    此識無彼。

    故名無記。

     △五釋無覆竟。

    下六釋同性分二。

    一正釋同性。

     觸等亦如是者(至)故說觸等亦如是言。

     标舉頌詞牒釋。

    以明王所必同性故。

    謂此藏識。

    是無覆無記性。

    觸等亦爾。

    相應心所。

    性必同故。

    又觸等下。

    重釋頌意。

    異熟。

    即無記性。

    所緣行相。

    俱不可知者。

    識以了别為行相。

    以微隐故。

    而不可知。

    觸等以令心等為行相。

    亦微隐故。

    而不可知。

    不可知者。

    即是無記。

    故言緣三種境。

    五法相應無覆無記。

    是故頌中說觸等亦如是。

     △一正釋同性竟。

    下二廣辨失錯。

     有義觸等如阿賴耶(至)如何同識能持種子。

     此義偏執。

    亦如是者。

    謂觸等。

    亦有如是異熟一切種下六句頌中義。

    故雲。

    無簡别故。

    彼說下。

    先破不能受熏持種。

    謂心所非心王。

    故不自在。

    貪是不善。

    信等是善。

    善染既不受熏。

    觸等亦不受熏。

    如何同識。

    能持種子。

     又若觸等亦能受熏(至)六眼識等俱時生故。

     此中縱彼受熏。

    複以多種難破。

    先破六種生一果。

    謂若五所受熏。

    同根本識。

    則有六種。

    種既有六。

    唯生一果。

    理不應然。

    若說下。

    破從一種生。

    謂既從一生。

    餘五俱無用。

    何同受熏。

    不同生果。

    亦不可下。

    破次第生果。

    謂熏時勢力相等。

    果起必齊。

    何容次第。

    又不可下。

    破齊生六果。

    若謂六果一時頓生。

    則一有情。

    眼識有六。

    根塵亦然。

    十八界種。

    成百八界。

    既不如是。

    何容頓生。

     誰言觸等亦能受熏(至)亦如似火無能燒用。

     誰言下。

    外人辯。

    因論主以受熏持種為難。

    故彼異謀。

    矯遮前過。

    不爾下。

    論主反诘。

    謂既不執觸等受熏。

    如何說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