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二

關燈
天親菩薩造頌 護法等菩薩造論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明西蜀沙門 明昱 俗诠 前餘乘法執中。

    正釋所執分三。

    一色法。

    二不相應行法。

    三無為法。

    二中分三。

    一牒執總破。

    二依執别破。

    三舉執結餘。

    二又分六。

    一得非得。

    二衆同分。

    三命根。

    四二無心定。

    無想異熟。

    首卷釋竟。

    此中第五三有為分五。

    一問答總破。

     複如何知諸有為相(至)色心之體即色心故。

     複如何下。

    論主問。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如契經說者。

    說一切有部雲。

    三有為相。

    别有實體等。

    言三有為者。

    謂生住滅。

    三法無常。

    有轉變義。

    故名有為。

    此經下。

    總破。

    言第六聲者。

    按開蒙引八轉聲中。

    第六名屬聲。

    如奴屬主。

    故名屬聲。

    奴主各别。

    表異體故。

    今言非第六聲者。

    以色心體。

    即生等體。

    不同屬聲。

    奴主體異。

    若據因明中數。

    異品名第六聲。

    以有法為第一聲。

    宗為第二聲。

    因為第三聲。

    喻為第四聲。

    同品為第五聲。

    異品為第六聲。

    以彼異品。

    異于同品。

    是各别義。

    不同生等。

    即色心故。

    故雲非第六聲也。

     △一問答總破竟。

    下别破能所。

     非能相體定異所相(至)又住異滅用不應俱。

     能相即生等。

    所相即色心。

    堅濕暖動。

    四大性也。

    地水火風。

    四大相也。

    堅等地等性相不異。

    生等有為。

    豈異色心。

    有為無為。

    相待有故。

    無為一法。

    能所雙非。

    豈有所相。

    異于無為。

    意顯有為。

    不異所相耳。

    又生等下。

    破能相體俱有也。

    若彼餘乘執三有為。

    三體俱有。

    不必色心為三法體。

    破雲。

    應一切時。

    齊興作用。

    言俱有者。

    謂生體有住滅。

    住體有生滅。

    滅體有生住。

    三法同體。

    故名俱有。

    言作用者。

    生住滅法。

    俱有作用。

    各不相順。

    故以齊興總破。

    廣百論雲。

    法體生時。

    住滅未有。

    至住滅位。

    生相已無。

    而言體同。

    極為迷謬。

    若相違下。

    以生住二法。

    與滅相違。

    破彼所執體俱有義。

    先以生異滅破。

    謂若生滅是相違法。

    不能齊興。

    則用如此。

    體亦應然。

    何執一體俱有生滅。

    次以住異滅破。

    謂若住滅。

    作用各異。

    亦不應俱。

    何執體同。

    故雲。

    又住異于滅。

    用亦不應俱。

     能相所相體俱本有(至)彼此異因不可得故。

     此破能所體俱有也。

    若謂有為能相。

    必離色心所相實有。

    故執能所二法。

    體俱本有。

    則體本有。

    用亦應然。

    何以故。

    有色心體。

    有有為用。

    有有為體。

    有生滅用。

    以體與用。

    無别性故何不頓興。

    若謂下。

    破轉計因緣生生等也。

    若待因緣。

    是因緣生。

    何執離心别有實體。

    故複破雲。

    又執生等。

    離心實有。

    便為無用。

    若謂所相色心恒有。

    生等有時而合。

    遮前頓興之難。

    則無為法。

    亦是恒有。

    亦生等合。

    設許無為亦生等合。

    彼此異因。

    不可得故。

    以無為法。

    無生滅故。

     △二别破能所竟。

    下三三世難破。

     又去來世非現非常(至)故彼所執進退非理。

     先破二世皆屬滅義。

    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二世同無。

    無即滅也。

    論主破意。

    謂生住且置。

    又如去來滅法。

    已滅非常。

    未來非現。

    體如空華。

    何執離心有實自性。

    生名為有下。

    次以三世。

    難破彼執生滅體俱本有也。

    若謂生滅俱同體者。

    生既名有。

    甯同已滅之未來。

    滅既名無。

    應非已生之現在。

    若許滅同已生之非無。

    應許生同已滅之非有。

    故執同體。

    便違三世。

    又滅下。

    複破住法。

    進與滅同。

    退與生異。

    俱非理也。

     △三三世難破竟。

    下四正明假立。

     然有為法因緣力故(至)後一是無故在過去。

     結顯正義唯假立名。

    本無下。

    釋成假立四名。

    前三下。

    複合四法為二世。

    意顯諸法皆是無常。

    随世遷流。

    刹那假立。

     △四正明假立竟。

    下五問答明表。

     如何無法與有為相(至)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如何下。

    餘乘問。

    與。

    共也。

    謂滅是無法。

    何共現在有為法相。

    表此下。

    論主答。

    謂過去滅法。

    表此現在生住異法。

    後定是無。

    為有為相。

    有何過失。

    生表下。

    釋成表義。

    複結顯表義不同。

    此依下。

    結前假立唯一刹那。

    起後一期亦得假立。

    一期者。

    一生果報始終也。

    初有下。

    釋一期假立四相。

    初有者。

    初生時也。

    後無者。

    命終時也。

    相似相續者。

    謂既生已。

    而後漸長。

    長而後壯。

    壯而後老。

    容雖轉變。

    體相相似。

    總此長時。

    通名為住。

    于此住中。

    相續轉變。

    複名為異。

    或但名住。

    以攝異名。

    是故下。

    結成假立。

    顯非實有。

     △五問答明表竟。

    通上五三有為竟。

    下六名句文身分二。

    一問答廣破。

     複如何知異色心等(至)此足能诠何用名等。

     複如何下。

    論主問。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瑜伽雲。

    雲何名身。

    謂依諸法自性自相随起言說。

    是謂名身。

    如言眼耳。

    各别诠故。

    雲何句身。

    謂即依彼諸法自性。

    建立染淨功德過失。

    是謂句身。

    如言眼能見色。

    耳能聞聲。

    義差别故。

    雲何文身。

    謂即名句二所依止。

    所有字身。

    是謂文身。

    又于所知所诠事中。

    略想是文。

    唯了音韻。

    不能了達自性差别。

    中想是名。

    了達自性。

    及了音韻。

    廣想是句。

    音韻自性。

    及與差别。

    皆悉了達。

    佛所得者。

    離名句相。

    離文字相。

    故名希有。

    餘乘所計。

    異色心外。

    實有名句文身。

    故引經為證。

    此經下。

    論主總破。

    謂此經中。

    唯說佛得希有名句文身。

    不說離心别有實體。

    為證不成。

    若名下。

    謂此名等。

    為離聲有。

    為依聲生。

    若離聲有。

    應如色等。

    非實能诠。

    以離音聲。

    無能诠義。

    若依聲生。

    聲有音韻。

    足成能诠。

    何用别執名等實有。

    為能诠耶。

     若謂聲上音韻屈曲(至)執能诠異語天愛非餘。

     若謂下。

    以色處例破聲處也。

    若謂依聲所生音韻屈曲。

    即名句文。

    然而離聲。

    别有實體者。

    則汝所見色上形量屈曲。

    應離色處亦有實體。

    然離色處。

    無屈曲故。

    又若謂下。

    破彼轉計。

    複難聲不能生名等也。

    謂前執音韻屈曲。

    不成離聲實有。

    彼即知音韻屈曲。

    如弦管聲。

    非實能诠。

    意在轉計依聲實有名等。

    有能诠用。

    故又破雲。

    此語音聲。

    既如弦管。

    不生名等。

    何執依聲。

    能生名等。

    又誰說彼定不能诠者。

    餘乘執辯。

    彼字。

    即聲字。

    意許聲生名等為能诠。

    聲若下。

    論主牒破。

    若許聲作能诠。

    風鈴等聲。

    應有诠用。

    不爾。

    此語音聲。

    如風鈴等。

    何執依聲。

    能生名等。

    若唯下。

    論主方便顯理。

    兼責執情。

    謂迷執語聲生名等。

    不悟唯語即能诠。

    何理下。

    餘乘诘。

    謂将何理。

    知語能诠者。

    彼執名句文為能诠故也。

    由彼不悟語及名等。

    如錦繡之背面。

    但左右不同耳。

    甯知異語有能诠者。

    意取他界為證。

    決不許言語為能诠。

    語不異下。

    論主釋。

    人天共了者。

    謂人與天。

    共聽語言。

    曉了諸義。

    天愛非餘者。

    或有天中不用語為能诠。

    如光音天。

    葉持圓光。

    成就教體是也。

     △一問答廣破竟。

    下二正明假立。

     然依語聲分位差别(至)妙香味等假立三故。

     結顯正義。

    唯假建立。

    非實有體。

    分位差别者。

    即語聲中。

    高低清濁。

    縱奪抑揚。

    一名多名。

    短句長句。

    依此分位假立三種。

    自性者。

    形名自體也。

    差别者。

    多名各别也。

    單名為名。

    多名為句。

    文即是字。

    為名句二法之所依。

    文者彰義。

    彰表二故。

    設問雲。

    三既假立。

    體即是聲。

    何謂此三。

    各别有體。

    答雲。

    此三與聲。

    不即不離。

    三從聲有。

    故不離。

    假實各别。

    故不即。

    以聲塵是實有。

    名等假立故。

    由此下。

    明假實各别。

    清涼雲。

    法無礙解。

    緣假名等。

    詞無礙解。

    緣實聲等。

    雖二自性互不相離。

    法對所诠。

    故緣名等。

    詞多對機。

    故但緣聲。

    耳聞聲己意了義故。

    以其所對不同。

    說二有異。

    非體有異。

    體即聲也。

    聲與名等蘊處界攝者。

    色蘊聲處聲界。

    唯屬于聲。

    聲是色法故。

    行蘊法處法界。

    屬名句文。

    不相應行中。

    有名等故。

    且依下。

    結成彼此皆假立義。

    謂且依此土。

    依聲假立名句文身。

    非謂一切界土。

    亦依聲立。

    設問雲。

    餘界土中。

    依何假立。

    答雲。

    諸餘佛土。

    亦依光明妙香味等。

    假立名句文身。

    以彼見聞覺知光明香味。

    能了義故。

     △二正明假立竟。

    通上二依執别破竟。

    下三舉執結餘。

     有執随眠異心心所(至)準前理趣皆應遮止。

     有執下。

    舉彼執詞。

    随眠。

    即貪等染心所。

    随是俱生義。

    眠是種子義。

    彼執貪等種子。

    異心心所。

    是不相應行。

    破雲。

    彼執非理。

    若執随眠是貪等種。

    如從種起貪等現行。

    定與染心相應。

    豈得名為不相應耶。

    執别下。

    總結餘行也。

    有餘不相應行者。

    即後未破十種。

    謂流轉。

    定異。

    相應。

    勢速。

    次第。

    時。

    方。

    數。

    和合性。

    不和合性。

    準前理趣者。

    謂前以理已破十四種。

    謂得。

    非得。

    同分。

    命根。

    無想定。

    滅盡定。

    無想報。

    生。

    住異。

    滅。

    名身。

    句身。

    文身。

    皆應遮止者。

    亦如前理。

    破後十也。

     △三舉執結餘竟。

    通上二不相應行竟。

    下三無為法分三。

    一總破。

     諸無為法離色心等(至)由彼彼用證知是有。

     牒前科總标總破。

    且定有法。

    略有三種者。

    将破無為。

    先舉有為為例。

    故标三種。

    現所知法。

    如色心者。

    心是能緣。

    色是所緣。

    現在所知。

    是有為義。

    現受用法。

    如瓶衣者。

    瓶可受物。

    衣可覆身。

    現在受用。

    是有為義。

    如是二法。

    世共知有。

    不待因成者。

    結上所知受用二法。

    世人共知。

    不待立量。

    然後可曉。

    故雲不待因成也。

    有作用法。

    如眼耳者。

    謂由眼等五根。

    發識緣于五塵。

    由彼彼根。

    各各發識。

    因發識用。

    比量知有五勝義根。

    不同前二。

    不待因成。

    此即現在有作用法。

    亦是有為義。

     無為非世共知定有(至)離色心等實無為性。

     正破無為非實有也。

    謂汝執無為。

    非上二法。

    世共知有。

    世不共知。

    而執有者。

    與世相違。

    又執無為。

    非如眼等。

    有作用故。

    設有作用。

    應是無常。

    既是無常。

    違自常宗。

    故不可執無為實有。

    然諸下。

    結顯無為不實。

    所知性者。

    謂從聞說無為名。

    領納心中有無為性。

    所顯性者。

    色心有為。

    因果義盡。

    或緣阙時。

    無有為用。

    顯是無為。

    此所知性。

    及所顯性。

    如色心等。

    皆是無常。

    故不可執離心實有。

     △一總破竟。

    下二别破。

     又虛空等為一為多(至)執彼體一理應爾故。

     又虛空等為一為多者。

    先以一多總問。

    然後别破。

    謂虛空等諸無為法。

    各為一體耶。

    各為多體耶。

    若體下。

    先破虛空一體。

    謂若體一。

    一體虛空必許法合。

    能合諸法。

    既有多體。

    所合虛空。

    體亦應多。

    何執體一。

    故雲一所合處。

    餘不合故。

    不爾。

    諸法應互相遍者。

    謂一體虛空。

    若定能與一切法合。

    應一切法。

    各各互遍如虛空體。

    法若不遍。

    則此分寸之物。

    豈合遍界虛空。

    若謂下。

    破彼轉計。

    虛空不與法合。

    以能容受。

    故名虛空。

    若不合法。

    如餘無為。

    何名虛空。

    故又問雲。

    色等中有虛空不。

    有應相雜。

    雜則不分。

    何名空色。

    無應不遍。

    何名虛空遍一切處。

    次破擇滅。

    及非擇滅。

    各唯一體。

    結法。

    是思惑。

    有八十一品。

    分屬九部。

    部即地也。

    若此擇滅。

    唯是一體。

    斷一品時。

    應得餘品。

    何則。

    體唯一故。

    非擇滅者。

    謂即諸法。

    性本清淨。

    不由擇力。

    其體自淨。

    或謂諸法。

    緣阙不生。

    顯諸法體。

    是無生義。

    若執體一。

    一法緣阙不生。

    應得餘法非擇滅性。

    故複結雲。

    執彼體一。

    理應爾故。

     若體是多便有品類(至)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

     總破無為各多體也。

    若諸無為。

    各有多體。

    便有品類。

    應如色等。

    既如色等。

    應是有為。

    無實常義。

    何執無為。

    是實常有。

    虛空又應非遍容受者。

    單破虛空多體也。

    空體若多。

    多空多法。

    各受各容。

    何名虛空。

    能遍容受。

    以一容多。

    名為遍故。

    餘部所執者。

    以彼小乘。

    唯許前三。

    今舉餘部。

    或有所執後三種者。

    謂不動滅無為。

    想受滅無為。

    真如無為。

    準前應破者。

    謂或執後三。

    準同前破。

    又諸下。

    執諸無為離心實有。

    不從因生。

    既不從因。

    亦無有果。

    應如兔角。

    以說兔角。

    無因果故。

    何執離心。

    有實常體。

     △二别破竟。

    下三引經正義。

     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至)無有變易假說為常。

     然契經下。

    引經标數。

    謂曾聞下。

    釋上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