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至)故有對色實有不成。
謂執粗色。
既許有礙。
能成極微。
必有方分。
若無方分。
便非障礙有對。
是故下。
結成能所。
俱無有實。
△一能成極微竟。
下二正義識變。
五識豈無所依緣色(至)謂能引生似自識者。
五識下。
外人問。
意謂五識所依所緣。
必有實色。
若無有對。
五識豈無所緣緣耶。
論主答意。
謂雖有色。
非同汝執極微所成。
而是内識變現。
謂識下。
釋上識變義。
識生時。
八識現起時也。
内因緣者。
能所熏也。
眼等即根。
名為所依。
色等即境。
名為所緣。
故所依緣。
皆是識變。
問。
若識生時。
皆緣内色。
如何亦說眼等為緣。
故答雲。
然眼等根。
非現量得。
乃至此但功能。
非外所造者。
所造。
即色也。
功能即根也。
根色無二。
原一識生。
亦同一體。
但以有知無知。
分根境二。
以有知故。
故能發識。
以無知故。
故能為境。
外有下。
答上所依之問。
此眼等下。
答上所緣之問。
引生似自者。
自即是境。
境能牽心。
心似境轉。
故名似自境生之識。
△二正義識變竟。
下三牒執辨破。
汝執彼是此所緣緣(至)不和合時無此相故。
此舉外執難破。
彼字。
指極微。
非但能生者。
謂不獨為生因。
亦有作所緣之意。
此上舉外執。
下難意雲。
既破汝執極微無實。
則無所緣緣。
莫得汝将因緣。
等無間緣。
增上緣。
作此識之所緣緣故。
觀所緣論雲。
如眼根等。
于眼等識。
無彼相故。
如是極微。
于眼等識。
無所緣義。
故知極微。
非五識境。
眼等五識。
乃至和合似彼相者。
相字。
即識轉變相分色。
和合。
即外宗所執離識色。
應雲但緣似彼和合相分色故。
此即内色如外現義。
非和合相。
至定不生者。
破外計和合不實。
無生識用。
是無緣也。
觀所緣緣論雲。
彼無實體。
不能生故。
如是和合于眼等識。
無有緣義。
彼和合下。
結顯非實。
不得為緣。
複以第二月。
喻和合無生五識之用。
非諸極微下。
破極微共和合位。
無所緣境。
極微和合。
原是極微。
故眼等識。
無所緣義。
觀所緣緣論雲。
眼等識上。
無彼相故。
色等極微。
諸和集相。
理亦應爾。
彼俱執為極微相故。
又非諸極微下。
破極微體具和合。
亦非所緣。
故雲。
不和合時。
無此相故。
非和合位與不合時(至)與未集時體相一故。
釋上極微體無差别。
和合位與不和合位。
于眼等識。
無所緣義。
有執下。
舉執詞。
釋上極微體中。
具和合義。
色等。
五塵也。
一一。
亦五塵各别也。
謂一一五塵之極微。
不和集時。
雖具和合相。
此相不顯。
非五識境。
極微辏集。
更相資助。
粗相方顯。
為此識境。
粗相顯現。
由體具有和合相故。
當知體具和合。
與和集原同。
和集或細。
和合或粗。
彼相實有者。
謂是極微體中具故。
能作五識所緣。
彼執下。
論主總破。
謂諸極微。
集與未集。
其體無别。
何有粗相。
為五識境。
陳那菩薩頌雲。
和集如堅等。
設于眼等識。
是緣非所緣。
許極微相故。
瓶瓯等物極微等者(至)況無識外真實極微。
複舉外宗轉計難破。
觀所緣緣論雲。
執眼等識。
能緣極微諸和集相。
複有别生。
彼論轉計極微體中具和合相。
論主頌以如堅等破之。
故又轉計和集之相即是極微。
以和集為境。
極微生識。
是所緣緣義。
複頌以瓶瓯等破之。
今此舉者。
是彼論中釋頌破詞。
謂瓶瓯等物。
大小等者。
能成極微。
多少同故。
緣彼覺相。
應無差别。
共和集下。
若謂瓶瓯生識。
故有差别相者。
則共和集瓶瓯等位。
應離極微圓滿相故。
若離極微。
瓶瓯假相。
豈生識耶。
故彼論雲。
非瓶瓯等能成極微有形量别。
舍微圓故。
粗相。
瓶瓯也。
細相。
極微也。
若謂不舍極微。
極微生識。
不離瓶瓯。
似瓶瓯相。
故有差别。
破雲。
非粗相識緣細相境。
謂非粗細二識互緣。
若互相緣。
餘識亦爾。
故又抑雲。
勿餘境識。
緣餘境故。
若緣餘境。
複難彼雲。
一識應緣一切境故。
許有下。
結成識外無極微義。
由此定知自識所變(至)衆多極微合成一物。
結成五識正所緣緣義。
見托彼生。
是緣義。
帶彼相起。
是所緣義。
觀所緣緣論雲。
外境雖無。
而有内色似外境現。
為所緣緣。
許眼等識。
帶彼相起。
及從彼生。
然識下。
結顯識所變相。
兼破心外有法。
随量者。
随其業力境量。
故所變色。
小大不同。
非别下。
破外執。
△三牒執辨破竟。
下四明極微假立。
為執粗色有實體者(至)皆識變現非極微成。
明極微之說。
是權非實。
故無識外真實極微。
瑜伽梵語。
此雲相應。
以佛說法。
相應一切。
依教奉行。
亦名相應。
假想慧。
即分别心也。
以分别心。
遍計粗色。
展轉析除。
成極微想。
故諸聖教。
假說極微。
雖此下。
重重模寫假想觀中光景耳。
由此下。
結破前義。
△四極微假立竟。
通上一破有對竟。
下二破無對。
餘無對色是此類故(至)而可說為真實色法。
此類者。
指上極微。
假想之類。
餘無對色也。
假許有色。
名為無對。
猶如心法。
又非實色。
上有對色。
許識變現。
唯可假說。
離識之外。
決定非有。
況無色相。
為實有耶。
△二破無對色竟。
通上一正舉對無對色竟。
下二傍問表無表色分二。
一破有表。
表無表色豈非實有(至)表示心故假名身表。
表即表顯。
相可見故。
無表反此。
且身下。
論主問定。
然後别破。
表色有二。
一身。
二語。
故問身表。
何為實有之性。
若言下。
破有宗計形為身表。
謂若是形。
必可分析。
理非實有。
長等下。
釋上可分析義。
謂析長作短。
析大為小。
乃至極微。
不可得故。
若言下。
破正量部計動為身表。
謂若以動為身表色。
動非常理。
滅無動義。
有為即動義。
動以風為因。
有因不更待因而動無。
無因不必待因有滅。
生滅動如流。
何待風有無。
故雲。
滅若待因。
應非滅故。
今言因者。
以顯身表是果。
果必待因。
因盡果生。
果生因滅。
故執動義。
非身表色。
以動滅不待因也。
若言下。
有宗轉計。
謂有色法。
非影顯色。
非是形色。
從心引生。
能動手等。
瑜伽雲。
有對色有三種。
謂顯色。
形色。
表色。
顯色者。
謂青黃赤白。
影光明闇。
雲煙塵霧。
及空一顯色。
形色者。
謂長短方圓。
粗細正不正。
高下色。
表色者。
謂取舍屈伸。
行住坐卧等。
既雲非顯非形。
即诠表色。
理亦不然者。
論主總破。
此若下。
謂動如前破。
風亦非表。
所計有色。
于何所似。
上破根非有表色也。
又觸下。
破塵非有表。
觸者身塵也。
唯無記性。
不同身業通善惡性。
性既不同。
觸非身表。
非顯香味者。
謂香味塵。
亦非表顯身業。
類觸者。
亦無記性。
故身下。
結成不實。
然心下。
結顯正義。
但約心變。
即異小乘。
言生滅相續者。
即動作相也。
如手上下。
如足前後。
上相既生。
下相即滅。
前相才滅。
後相即生。
故名相續。
似動表心。
但何假名。
決非實義。
語表亦非實有(至)假名語表于理無違。
總舉語表不實。
複破聲無诠表。
刹那者。
時極少也。
仁王經雲。
一念中具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具九百生滅。
以多刹那聲。
集成一字。
一字成名。
多名成句。
方有诠表。
若執聲為語表者。
故破雲。
聲性一刹那。
聲無诠表故。
多念成語。
又非實故。
外有對色。
前已破者。
複破色法。
又非語表也。
然因心下。
結顯正義唯識所變。
△一有表竟。
二無表。
表既實無無表甯實(至)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以有例無。
不實可知。
無表色者。
他處雲。
受所引色。
以是受戒引生色故。
思受戒法。
願樂護善遮惡。
故有善惡分限色現。
但無表示。
名曰無表。
謂此下。
釋立無表義。
身語思。
即三業也。
以受戒時。
是最勝三業。
雖無表示。
戒色種子自知增長。
故立此名。
惡現行者。
即身行惡事。
口出惡言。
顯現色聲。
容為止息。
唯能發作身語之思。
是無表示。
必在定中。
方能止息。
亦名無表。
通上二種俱是假名。
何執為實。
世尊經中說有三業(至)唯有内識變似色生。
外人引經難問。
言身業者。
約所依立。
身謂色身。
業依身起。
故名身業。
言語業者。
約自性立。
語即業故。
言意業者。
依等起立。
業即是思。
與意相應。
意等引起。
名為意業。
不撥為無。
但言非色者。
論主答上問意。
謂經說三業不無。
但非汝執實色。
能動下。
釋上三業非色義。
業即是思。
思即是心。
以顯三業唯心。
故以動身發語之思。
名身語業也。
審決二思。
即審慮思。
決定思也。
與意相應。
顯唯是心。
作者發作語言。
動者能動身手。
皆是意故。
說名意業。
起身語下。
釋立業名。
是審決下。
審決思。
即意也。
以身語處。
意所遊履。
又此業道。
通引苦樂。
具此二義。
複立道名。
故前七業道。
亦思為自性者。
通釋業道唯心。
故說思為自性。
前七者。
即身三口四也。
思即意也。
身口二業。
以意為體。
故名自性。
或身語下。
釋上表色亦業道攝。
以身語表。
無思不發。
聽思往來。
故名所履。
由此下。
結破表無表色。
非心外實有體。
唯内識所變現。
△二無表竟。
通上一色法竟。
下二不相應行法分二。
一牒執總破。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至)如餘假法非實有體。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者。
牒執總破。
問。
何名不相應行。
答。
得等非能緣。
不與心心所相應。
非質礙故。
不與色相應。
有生滅故。
不與無為相應。
故名不相應行。
得非得等下。
總破不相應行。
體非實有。
得者成就義。
非得不成義。
等者。
等餘二十二法。
此不相應行。
即色心所顯。
故無體相。
如色心等。
亦無作用。
異色心等。
由無體相。
及無作用。
故知非實。
但有假名。
此定下。
謂彼得等。
離色心等。
必無實體。
應知行蘊。
攝不相應。
決定不離色心所顯。
故雲許蘊攝故。
又心法心所。
色及無為。
四中不攝。
體畢竟無。
餘實法者。
即真如實際等。
彼既不攝。
是假非實。
△一牒執總破竟。
下二依執别破分六。
一得非得。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至)現在必有善種等故。
且彼下。
論主問也。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梵語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謂數數造業。
取善惡趣。
即異生性。
十無學法。
即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
正解脫。
正智。
十種皆正。
故名聖法。
異生處染。
聖法全無。
羅漢出纏。
煩惱永斷。
經不說此至為證不成者。
論主依經總破。
亦說下。
引經例難。
顯不離色心。
而有得也。
七寶者。
輪寶。
象寶。
馬寶。
摩尼珠寶。
女寶。
主藏臣寶。
主兵臣寶。
又雲青食樹寶。
黃食樹寶。
赤食樹寶。
白食樹寶。
飲樹寶。
衣樹寶。
乘樹實。
謂彼經中。
亦說輪王成就七寶。
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者。
他身異色。
非情異心。
豈即者。
謂不異色心而有得。
既不異色異心。
何執離心實有得耶。
若謂下。
餘乘轉計得等必異色心。
謂于寶上有自在力。
假說成就。
得不在王。
何難不離色心而有得義。
論主徴雲。
于善惡法。
何不許然。
而執實得。
若謂寶有自在力。
則善業亦有自在力。
何不依業假說成就。
而偏執離心。
實有得等。
若謂七寶在現在故。
而可假說寶有得義。
甯知善惡離于現在。
以善惡業。
通三世故。
亦可依善假立得名。
離現實法下。
釋成善惡現在必有。
縱不起現行。
而種子常存也。
又得于法有何勝用(至)得實無故非得亦無。
又得于法。
有何勝用者。
論主徴問。
得于諸法。
勝用何似。
若言下。
牒計難破。
已失者。
過去也。
未得者。
未來也。
非情是無為。
對有情說。
以有情是有為故。
能起者。
即能生也。
謂得若有能生勝用。
應生無為。
若謂無為。
無有起滅。
既不得起。
一切非情。
亦是無為。
應永不起。
去來二世。
亦是無為。
亦永不生。
若謂二世俱生。
以得為因。
而生起者。
執二無因。
便為無用。
言二生者。
彼謂本有而生。
本無而生。
皆無因生。
今以得為因。
而計未得已失俱生者。
是有因生。
故彼所執二無因生。
便為無用。
故廣百論雲。
若本無而生。
先無何不起。
本有而生者。
後有複應生。
又具下。
重破上俱生義。
謂去來世。
以得為因而俱生者。
若具三性。
三性現行。
應頓現前。
若待餘因次第生者。
執俱生因。
便為無用。
若得下。
牒餘乘轉計。
謂得是諸法不失之因。
由有此得。
成就彼法。
破雲。
若謂有情成就諸法。
應知諸法。
不離有情。
若離有情。
實不可得。
汝等雲何執離色心。
有得等耶。
故得于法。
俱為無用者。
結破得法。
勝用俱無。
得既實無。
非得亦無矣。
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至)于諸聖法未成就故。
然依下。
正義總顯得與非得。
皆是假名。
種子業因也。
自在業力也。
現行業果也。
此類下。
釋成非得義。
見所斷種。
即分别惑。
若斷此惑。
成就聖法。
由未永害。
非得聖法。
名異生性。
△一得非得竟。
下二衆同分。
複如何知異色心等(至)分位差别假立同分。
複如何下。
論主問。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謂天與天同。
人與人同。
故知有同分。
此經下。
論主總破。
同智言者。
智即分别。
言即言說。
若因同分。
使天言與天同。
人言與人同。
則草木等。
應有同分。
何不草言與草同。
木言與木同。
若由同分方起言說。
亦由同分别起同分。
别起同分。
既雲不爾。
于同起說何然。
若謂下。
牒彼轉計。
欲者。
樂欲也。
謂此欲與彼同。
彼欲與此同。
以同分為因。
方起同欲。
破雲。
理亦不然。
宿習為因。
起同事欲。
宿習。
種子也。
同事欲。
現行也。
謂如曾見人。
熏成種子。
後複見人。
起同現行。
以曾見善熏成種子。
後複見善。
起同現行。
人與人同。
是身相似。
善與善同。
是心相似。
應知理從熏生。
勿勞别執有因也。
然依有情下。
結成正義假立。
無别實有。
△二同分竟。
下三命根。
複如何知異色心等(至)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複如何下。
論主問。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識是第八見分。
暖是第八相分。
壽是第八種子。
今舉命根。
即是種子。
此經下。
論主總破。
先已成者。
前所論之理也。
色法尚不離識。
何執命根離識别有。
又若下。
喻非實義。
受等心所。
與心相應。
容說為異。
念念生滅。
體應非實。
心所離心。
既非實有。
以喻命根。
離心非實。
若爾下。
餘乘難雲。
經說有三。
何無别體。
論主答。
義别說三。
如四正斷。
謂第八見分名識。
相分名暖。
種子名壽。
義雖有三。
其體無别。
如四正斷。
未生善令速生起。
已生善令其增長。
未生惡令彼不生。
已生惡令速除滅。
義雖有四。
原是一精進體。
故以為喻。
住無心位壽暖應無者。
餘乘難。
謂既許壽不離識。
住無心位。
應無壽暖。
豈不經說識不離身者。
論主釋。
以契經說識不離身。
是知壽暖識三。
有不離義。
餘乘複難雲。
既說識不離身。
如何名無心位。
論主答。
彼滅轉識。
名無心位。
非無第八。
後當廣說者。
下二定文中。
及第三卷。
廣顯此義。
此識下。
結破前義。
謂唯此本識。
足為三界五趣受果之體。
無勞别執離識之外。
有實命根。
然依下。
結顯正義。
唯是假立。
住時決定者。
壽數有限也。
功能差别者。
業力不等也。
親種。
即第八種子也。
依此種子。
假立命根。
△三命根竟。
下四二無心定無想異熟。
複如何知二無心定(至)如提塘等假亦能遮。
複如何下。
論主問。
若無下。
餘乘難詞。
謂上三位。
若非實體。
以何法遮心心所法。
不起現行。
若無下。
論主以無色定難彼無心定義。
無心定名。
世共知有。
無色名定。
理所未聞。
又遮礙下。
重破難義。
顯假能遮。
謂提塘假作。
亦能遮水。
何須實法。
遮礙于心。
謂修定時于定加行(至)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謂修下。
總釋二定立名正義。
粗動心者。
前六識也。
不言第七者。
以二定同釋。
唯就無想義故。
勝期願者。
勝願心起。
期生靜處。
細微者。
粗想已除故。
微微心時者。
是熏習已成義。
故雲。
成極增上厭心等種。
由此下。
明依位假立。
非實有體。
伏滅粗想。
種通善性。
故此二定。
俱名為善。
無想下。
别釋無想異熟立名正義。
謂修定時求彼天果。
熏成種子招異熟識。
受天報果。
依之下。
釋立無想得異熟名。
故此下。
總結二無心定。
無想異熟。
三法非實。
唯依色心分位假立。
△四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竟。
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一
謂執粗色。
既許有礙。
能成極微。
必有方分。
若無方分。
便非障礙有對。
是故下。
結成能所。
俱無有實。
△一能成極微竟。
下二正義識變。
五識豈無所依緣色(至)謂能引生似自識者。
五識下。
外人問。
意謂五識所依所緣。
必有實色。
若無有對。
五識豈無所緣緣耶。
論主答意。
謂雖有色。
非同汝執極微所成。
而是内識變現。
謂識下。
釋上識變義。
識生時。
八識現起時也。
内因緣者。
能所熏也。
眼等即根。
名為所依。
色等即境。
名為所緣。
故所依緣。
皆是識變。
問。
若識生時。
皆緣内色。
如何亦說眼等為緣。
故答雲。
然眼等根。
非現量得。
乃至此但功能。
非外所造者。
所造。
即色也。
功能即根也。
根色無二。
原一識生。
亦同一體。
但以有知無知。
分根境二。
以有知故。
故能發識。
以無知故。
故能為境。
外有下。
答上所依之問。
此眼等下。
答上所緣之問。
引生似自者。
自即是境。
境能牽心。
心似境轉。
故名似自境生之識。
△二正義識變竟。
下三牒執辨破。
汝執彼是此所緣緣(至)不和合時無此相故。
此舉外執難破。
彼字。
指極微。
非但能生者。
謂不獨為生因。
亦有作所緣之意。
此上舉外執。
下難意雲。
既破汝執極微無實。
則無所緣緣。
莫得汝将因緣。
等無間緣。
增上緣。
作此識之所緣緣故。
觀所緣論雲。
如眼根等。
于眼等識。
無彼相故。
如是極微。
于眼等識。
無所緣義。
故知極微。
非五識境。
眼等五識。
乃至和合似彼相者。
相字。
即識轉變相分色。
和合。
即外宗所執離識色。
應雲但緣似彼和合相分色故。
此即内色如外現義。
非和合相。
至定不生者。
破外計和合不實。
無生識用。
是無緣也。
觀所緣緣論雲。
彼無實體。
不能生故。
如是和合于眼等識。
無有緣義。
彼和合下。
結顯非實。
不得為緣。
複以第二月。
喻和合無生五識之用。
非諸極微下。
破極微共和合位。
無所緣境。
極微和合。
原是極微。
故眼等識。
無所緣義。
觀所緣緣論雲。
眼等識上。
無彼相故。
色等極微。
諸和集相。
理亦應爾。
彼俱執為極微相故。
又非諸極微下。
破極微體具和合。
亦非所緣。
故雲。
不和合時。
無此相故。
非和合位與不合時(至)與未集時體相一故。
釋上極微體無差别。
和合位與不和合位。
于眼等識。
無所緣義。
有執下。
舉執詞。
釋上極微體中。
具和合義。
色等。
五塵也。
一一。
亦五塵各别也。
謂一一五塵之極微。
不和集時。
雖具和合相。
此相不顯。
非五識境。
極微辏集。
更相資助。
粗相方顯。
為此識境。
粗相顯現。
由體具有和合相故。
當知體具和合。
與和集原同。
和集或細。
和合或粗。
彼相實有者。
謂是極微體中具故。
能作五識所緣。
彼執下。
論主總破。
謂諸極微。
集與未集。
其體無别。
何有粗相。
為五識境。
陳那菩薩頌雲。
和集如堅等。
設于眼等識。
是緣非所緣。
許極微相故。
瓶瓯等物極微等者(至)況無識外真實極微。
複舉外宗轉計難破。
觀所緣緣論雲。
執眼等識。
能緣極微諸和集相。
複有别生。
彼論轉計極微體中具和合相。
論主頌以如堅等破之。
故又轉計和集之相即是極微。
以和集為境。
極微生識。
是所緣緣義。
複頌以瓶瓯等破之。
今此舉者。
是彼論中釋頌破詞。
謂瓶瓯等物。
大小等者。
能成極微。
多少同故。
緣彼覺相。
應無差别。
共和集下。
若謂瓶瓯生識。
故有差别相者。
則共和集瓶瓯等位。
應離極微圓滿相故。
若離極微。
瓶瓯假相。
豈生識耶。
故彼論雲。
非瓶瓯等能成極微有形量别。
舍微圓故。
粗相。
瓶瓯也。
細相。
極微也。
若謂不舍極微。
極微生識。
不離瓶瓯。
似瓶瓯相。
故有差别。
破雲。
非粗相識緣細相境。
謂非粗細二識互緣。
若互相緣。
餘識亦爾。
故又抑雲。
勿餘境識。
緣餘境故。
若緣餘境。
複難彼雲。
一識應緣一切境故。
許有下。
結成識外無極微義。
由此定知自識所變(至)衆多極微合成一物。
結成五識正所緣緣義。
見托彼生。
是緣義。
帶彼相起。
是所緣義。
觀所緣緣論雲。
外境雖無。
而有内色似外境現。
為所緣緣。
許眼等識。
帶彼相起。
及從彼生。
然識下。
結顯識所變相。
兼破心外有法。
随量者。
随其業力境量。
故所變色。
小大不同。
非别下。
破外執。
△三牒執辨破竟。
下四明極微假立。
為執粗色有實體者(至)皆識變現非極微成。
明極微之說。
是權非實。
故無識外真實極微。
瑜伽梵語。
此雲相應。
以佛說法。
相應一切。
依教奉行。
亦名相應。
假想慧。
即分别心也。
以分别心。
遍計粗色。
展轉析除。
成極微想。
故諸聖教。
假說極微。
雖此下。
重重模寫假想觀中光景耳。
由此下。
結破前義。
△四極微假立竟。
通上一破有對竟。
下二破無對。
餘無對色是此類故(至)而可說為真實色法。
此類者。
指上極微。
假想之類。
餘無對色也。
假許有色。
名為無對。
猶如心法。
又非實色。
上有對色。
許識變現。
唯可假說。
離識之外。
決定非有。
況無色相。
為實有耶。
△二破無對色竟。
通上一正舉對無對色竟。
下二傍問表無表色分二。
一破有表。
表無表色豈非實有(至)表示心故假名身表。
表即表顯。
相可見故。
無表反此。
且身下。
論主問定。
然後别破。
表色有二。
一身。
二語。
故問身表。
何為實有之性。
若言下。
破有宗計形為身表。
謂若是形。
必可分析。
理非實有。
長等下。
釋上可分析義。
謂析長作短。
析大為小。
乃至極微。
不可得故。
若言下。
破正量部計動為身表。
謂若以動為身表色。
動非常理。
滅無動義。
有為即動義。
動以風為因。
有因不更待因而動無。
無因不必待因有滅。
生滅動如流。
何待風有無。
故雲。
滅若待因。
應非滅故。
今言因者。
以顯身表是果。
果必待因。
因盡果生。
果生因滅。
故執動義。
非身表色。
以動滅不待因也。
若言下。
有宗轉計。
謂有色法。
非影顯色。
非是形色。
從心引生。
能動手等。
瑜伽雲。
有對色有三種。
謂顯色。
形色。
表色。
顯色者。
謂青黃赤白。
影光明闇。
雲煙塵霧。
及空一顯色。
形色者。
謂長短方圓。
粗細正不正。
高下色。
表色者。
謂取舍屈伸。
行住坐卧等。
既雲非顯非形。
即诠表色。
理亦不然者。
論主總破。
此若下。
謂動如前破。
風亦非表。
所計有色。
于何所似。
上破根非有表色也。
又觸下。
破塵非有表。
觸者身塵也。
唯無記性。
不同身業通善惡性。
性既不同。
觸非身表。
非顯香味者。
謂香味塵。
亦非表顯身業。
類觸者。
亦無記性。
故身下。
結成不實。
然心下。
結顯正義。
但約心變。
即異小乘。
言生滅相續者。
即動作相也。
如手上下。
如足前後。
上相既生。
下相即滅。
前相才滅。
後相即生。
故名相續。
似動表心。
但何假名。
決非實義。
語表亦非實有(至)假名語表于理無違。
總舉語表不實。
複破聲無诠表。
刹那者。
時極少也。
仁王經雲。
一念中具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具九百生滅。
以多刹那聲。
集成一字。
一字成名。
多名成句。
方有诠表。
若執聲為語表者。
故破雲。
聲性一刹那。
聲無诠表故。
多念成語。
又非實故。
外有對色。
前已破者。
複破色法。
又非語表也。
然因心下。
結顯正義唯識所變。
△一有表竟。
二無表。
表既實無無表甯實(至)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以有例無。
不實可知。
無表色者。
他處雲。
受所引色。
以是受戒引生色故。
思受戒法。
願樂護善遮惡。
故有善惡分限色現。
但無表示。
名曰無表。
謂此下。
釋立無表義。
身語思。
即三業也。
以受戒時。
是最勝三業。
雖無表示。
戒色種子自知增長。
故立此名。
惡現行者。
即身行惡事。
口出惡言。
顯現色聲。
容為止息。
唯能發作身語之思。
是無表示。
必在定中。
方能止息。
亦名無表。
通上二種俱是假名。
何執為實。
世尊經中說有三業(至)唯有内識變似色生。
外人引經難問。
言身業者。
約所依立。
身謂色身。
業依身起。
故名身業。
言語業者。
約自性立。
語即業故。
言意業者。
依等起立。
業即是思。
與意相應。
意等引起。
名為意業。
不撥為無。
但言非色者。
論主答上問意。
謂經說三業不無。
但非汝執實色。
能動下。
釋上三業非色義。
業即是思。
思即是心。
以顯三業唯心。
故以動身發語之思。
名身語業也。
審決二思。
即審慮思。
決定思也。
與意相應。
顯唯是心。
作者發作語言。
動者能動身手。
皆是意故。
說名意業。
起身語下。
釋立業名。
是審決下。
審決思。
即意也。
以身語處。
意所遊履。
又此業道。
通引苦樂。
具此二義。
複立道名。
故前七業道。
亦思為自性者。
通釋業道唯心。
故說思為自性。
前七者。
即身三口四也。
思即意也。
身口二業。
以意為體。
故名自性。
或身語下。
釋上表色亦業道攝。
以身語表。
無思不發。
聽思往來。
故名所履。
由此下。
結破表無表色。
非心外實有體。
唯内識所變現。
△二無表竟。
通上一色法竟。
下二不相應行法分二。
一牒執總破。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至)如餘假法非實有體。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者。
牒執總破。
問。
何名不相應行。
答。
得等非能緣。
不與心心所相應。
非質礙故。
不與色相應。
有生滅故。
不與無為相應。
故名不相應行。
得非得等下。
總破不相應行。
體非實有。
得者成就義。
非得不成義。
等者。
等餘二十二法。
此不相應行。
即色心所顯。
故無體相。
如色心等。
亦無作用。
異色心等。
由無體相。
及無作用。
故知非實。
但有假名。
此定下。
謂彼得等。
離色心等。
必無實體。
應知行蘊。
攝不相應。
決定不離色心所顯。
故雲許蘊攝故。
又心法心所。
色及無為。
四中不攝。
體畢竟無。
餘實法者。
即真如實際等。
彼既不攝。
是假非實。
△一牒執總破竟。
下二依執别破分六。
一得非得。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至)現在必有善種等故。
且彼下。
論主問也。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梵語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謂數數造業。
取善惡趣。
即異生性。
十無學法。
即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
正解脫。
正智。
十種皆正。
故名聖法。
異生處染。
聖法全無。
羅漢出纏。
煩惱永斷。
經不說此至為證不成者。
論主依經總破。
亦說下。
引經例難。
顯不離色心。
而有得也。
七寶者。
輪寶。
象寶。
馬寶。
摩尼珠寶。
女寶。
主藏臣寶。
主兵臣寶。
又雲青食樹寶。
黃食樹寶。
赤食樹寶。
白食樹寶。
飲樹寶。
衣樹寶。
乘樹實。
謂彼經中。
亦說輪王成就七寶。
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者。
他身異色。
非情異心。
豈即者。
謂不異色心而有得。
既不異色異心。
何執離心實有得耶。
若謂下。
餘乘轉計得等必異色心。
謂于寶上有自在力。
假說成就。
得不在王。
何難不離色心而有得義。
論主徴雲。
于善惡法。
何不許然。
而執實得。
若謂寶有自在力。
則善業亦有自在力。
何不依業假說成就。
而偏執離心。
實有得等。
若謂七寶在現在故。
而可假說寶有得義。
甯知善惡離于現在。
以善惡業。
通三世故。
亦可依善假立得名。
離現實法下。
釋成善惡現在必有。
縱不起現行。
而種子常存也。
又得于法有何勝用(至)得實無故非得亦無。
又得于法。
有何勝用者。
論主徴問。
得于諸法。
勝用何似。
若言下。
牒計難破。
已失者。
過去也。
未得者。
未來也。
非情是無為。
對有情說。
以有情是有為故。
能起者。
即能生也。
謂得若有能生勝用。
應生無為。
若謂無為。
無有起滅。
既不得起。
一切非情。
亦是無為。
應永不起。
去來二世。
亦是無為。
亦永不生。
若謂二世俱生。
以得為因。
而生起者。
執二無因。
便為無用。
言二生者。
彼謂本有而生。
本無而生。
皆無因生。
今以得為因。
而計未得已失俱生者。
是有因生。
故彼所執二無因生。
便為無用。
故廣百論雲。
若本無而生。
先無何不起。
本有而生者。
後有複應生。
又具下。
重破上俱生義。
謂去來世。
以得為因而俱生者。
若具三性。
三性現行。
應頓現前。
若待餘因次第生者。
執俱生因。
便為無用。
若得下。
牒餘乘轉計。
謂得是諸法不失之因。
由有此得。
成就彼法。
破雲。
若謂有情成就諸法。
應知諸法。
不離有情。
若離有情。
實不可得。
汝等雲何執離色心。
有得等耶。
故得于法。
俱為無用者。
結破得法。
勝用俱無。
得既實無。
非得亦無矣。
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至)于諸聖法未成就故。
然依下。
正義總顯得與非得。
皆是假名。
種子業因也。
自在業力也。
現行業果也。
此類下。
釋成非得義。
見所斷種。
即分别惑。
若斷此惑。
成就聖法。
由未永害。
非得聖法。
名異生性。
△一得非得竟。
下二衆同分。
複如何知異色心等(至)分位差别假立同分。
複如何下。
論主問。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謂天與天同。
人與人同。
故知有同分。
此經下。
論主總破。
同智言者。
智即分别。
言即言說。
若因同分。
使天言與天同。
人言與人同。
則草木等。
應有同分。
何不草言與草同。
木言與木同。
若由同分方起言說。
亦由同分别起同分。
别起同分。
既雲不爾。
于同起說何然。
若謂下。
牒彼轉計。
欲者。
樂欲也。
謂此欲與彼同。
彼欲與此同。
以同分為因。
方起同欲。
破雲。
理亦不然。
宿習為因。
起同事欲。
宿習。
種子也。
同事欲。
現行也。
謂如曾見人。
熏成種子。
後複見人。
起同現行。
以曾見善熏成種子。
後複見善。
起同現行。
人與人同。
是身相似。
善與善同。
是心相似。
應知理從熏生。
勿勞别執有因也。
然依有情下。
結成正義假立。
無别實有。
△二同分竟。
下三命根。
複如何知異色心等(至)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複如何下。
論主問。
契經下。
餘乘引經答。
識是第八見分。
暖是第八相分。
壽是第八種子。
今舉命根。
即是種子。
此經下。
論主總破。
先已成者。
前所論之理也。
色法尚不離識。
何執命根離識别有。
又若下。
喻非實義。
受等心所。
與心相應。
容說為異。
念念生滅。
體應非實。
心所離心。
既非實有。
以喻命根。
離心非實。
若爾下。
餘乘難雲。
經說有三。
何無别體。
論主答。
義别說三。
如四正斷。
謂第八見分名識。
相分名暖。
種子名壽。
義雖有三。
其體無别。
如四正斷。
未生善令速生起。
已生善令其增長。
未生惡令彼不生。
已生惡令速除滅。
義雖有四。
原是一精進體。
故以為喻。
住無心位壽暖應無者。
餘乘難。
謂既許壽不離識。
住無心位。
應無壽暖。
豈不經說識不離身者。
論主釋。
以契經說識不離身。
是知壽暖識三。
有不離義。
餘乘複難雲。
既說識不離身。
如何名無心位。
論主答。
彼滅轉識。
名無心位。
非無第八。
後當廣說者。
下二定文中。
及第三卷。
廣顯此義。
此識下。
結破前義。
謂唯此本識。
足為三界五趣受果之體。
無勞别執離識之外。
有實命根。
然依下。
結顯正義。
唯是假立。
住時決定者。
壽數有限也。
功能差别者。
業力不等也。
親種。
即第八種子也。
依此種子。
假立命根。
△三命根竟。
下四二無心定無想異熟。
複如何知二無心定(至)如提塘等假亦能遮。
複如何下。
論主問。
若無下。
餘乘難詞。
謂上三位。
若非實體。
以何法遮心心所法。
不起現行。
若無下。
論主以無色定難彼無心定義。
無心定名。
世共知有。
無色名定。
理所未聞。
又遮礙下。
重破難義。
顯假能遮。
謂提塘假作。
亦能遮水。
何須實法。
遮礙于心。
謂修定時于定加行(至)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謂修下。
總釋二定立名正義。
粗動心者。
前六識也。
不言第七者。
以二定同釋。
唯就無想義故。
勝期願者。
勝願心起。
期生靜處。
細微者。
粗想已除故。
微微心時者。
是熏習已成義。
故雲。
成極增上厭心等種。
由此下。
明依位假立。
非實有體。
伏滅粗想。
種通善性。
故此二定。
俱名為善。
無想下。
别釋無想異熟立名正義。
謂修定時求彼天果。
熏成種子招異熟識。
受天報果。
依之下。
釋立無想得異熟名。
故此下。
總結二無心定。
無想異熟。
三法非實。
唯依色心分位假立。
△四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竟。
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