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謂彼三句容現量得。
若以理推。
實句可析。
德句無礙。
業句無常。
皆非實有。
和合句義。
既離諸法。
非現量得。
不實可知。
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
而可實有。
設執和合同前實等是現量攝。
前以理推。
現量非實。
此亦應然。
△四别破三句竟。
下五結破能所。
然彼實等非緣離識(至)亦是随情妄所施設。
然彼實等者。
總牒六句義為所緣境。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者。
謂見分所緣實等六句。
非是現量所得。
許所知故如龜毛等者。
謂彼六句。
唯許妄情分别所知。
故以龜毛為喻。
立量雲。
實等六句為有法。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為宗。
因雲許所知故。
同喻如龜毛等。
又緣實智者。
牒能緣實句義之智。
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者。
謂所緣實句非現量境。
則能緣之心亦非現量智攝。
假合生故如德智等者。
謂能緣之智。
與實句義。
假合而生。
如緣堅等德智。
俱從心想所生。
非現量得。
立量雲。
能緣智為有法。
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為宗。
因雲假合生故。
同喻如德智等。
廣說乃至者。
略其德等中四句之智。
比量同前。
詞不繁出。
緣和合下。
謂和合智。
亦非現量。
亦假合生。
如實智者。
亦非現量。
以緣實智。
如德智故。
故勝論下。
總結諸句妄計不實。
△五破能所竟。
通上二勝論六句計異竟。
下三天能生物計常。
總有八種。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至)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塗灰外道所計。
開蒙清涼俱為第三。
彼計天有四德。
一體實。
二遍。
三常。
四能生諸法。
又計天有三身。
一者法身。
能生萬物。
二受用身。
在色天上。
三變化身。
随形六道教化衆生。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若法能生必非常者。
能生之法。
是有作用。
常非所作。
何執能生。
若許能生。
定非常理。
諸非下。
展轉牒破。
法既非常。
理無周遍。
真實之義。
展轉皆無。
體既下。
牒計難破。
因彼執天體常。
難以一切時生。
因彼執天體遍。
難以一切處生。
待欲或緣方能生者。
欲謂樂欲。
即是心法。
緣謂衆緣。
亦兼色法。
若謂待色心生。
違一因論。
彼以一大自在天為因故。
或欲下。
複縱轉計緣不須待。
若謂因緣頓起。
無有所待。
則因常有。
果應常生。
生滿世間。
何所容納。
餘執下。
總舉七種外道。
各計常住實有功能。
生一切法。
皆同塗灰中義破之。
○一梵天者。
即圍陀論師。
此雲明論師。
開蒙清涼俱為第四。
提婆菩薩破外道小乘涅槃論雲。
彼計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
華上有梵天祖翁。
謂梵天為萬物之祖。
彼梵天作一切有命無命物。
從梵天口生婆羅門(淨行)。
兩臂生刹利(王種)。
兩?生毗舍(商賈)。
兩腳生首陀(農種)。
○二時者。
即時散外道。
開蒙為第五。
清涼為第六。
執一切法皆從時生。
謂彼見草木等物。
有時生華。
有時結果。
時舒時卷。
時榮時枯。
時雖細不可見。
以觀華實等則知有時。
是故計時是常是一。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三方者。
即方論師。
開蒙為第六。
清涼為第七。
計方生人。
人生天地。
滅後還入于方。
故方是常是一。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四本際者。
即安茶論師。
開蒙為第七。
清涼為第五。
本際。
即過去之初首。
謂計世間最初唯有大水。
時有大安茶出生。
形如雞卵金色。
後為兩段。
上為天。
下為地。
中生一大梵天。
能作有命無命物。
是故天是萬物因。
○五自然者。
即無因論師。
開蒙為第八。
清涼為第十一。
計一切萬物。
無因無緣。
自然生。
自然滅。
故此自然。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此計一切無淨染因。
如棘刺自纖。
烏色非染。
鶴色自白。
○六虛空者。
即口力論師。
開蒙清涼俱為第九。
謂虛空為萬物因。
别有一法。
是實是常是一。
是萬物因。
從空生風。
從風生火。
從火生暖。
暖生水。
水生凍。
堅作地。
地生五谷。
五谷生命。
命沒還歸空。
是故虛空能為萬物因。
是涅槃因。
○七我者。
即宿作論師。
計一切衆生受苦樂報。
皆從往日本業因緣。
是故若有持戒精進。
受身心苦。
能壞本業。
本業既盡。
衆苦盡滅。
衆苦盡滅。
即得涅槃。
是故宿作為一切因。
開蒙為第十。
清涼不錄。
今舉我宗等攝餘宗。
皆執能生諸法之義。
故總立一科。
以上七種外道所執。
皆同大自在天難破。
△三天能生物計常竟。
下四聲能诠表計常。
有二種。
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至)聲體如瓶衣等待衆緣故。
明論聲。
即言議聲也。
依聲發言。
表诠諸法易世不改。
能為定量。
故計為常。
開蒙列為第十一。
清涼不錄。
一切聲。
即鐘鼓等聲也。
待緣者。
如鐘鼓待扣。
鳥獸待呼。
诠表者。
如鳴鐘集衆。
擊鼓升堂。
鳥鳴定吉兇。
風響知晴雨。
雖則待緣。
聲唯一體。
故計為常。
開蒙列為第十二。
清涼不錄。
已上二宗同名聲論。
故總立為一科。
彼俱下。
論主總破二計常聲。
徴釋非理。
且明論聲下。
單破前計。
常無所作。
能作亦無。
能所雙非。
方為常義。
故立比量破之。
明論聲為有法。
應非常住為宗。
因雲許能诠故。
同喻如所餘聲。
謂有能所。
體必非常。
餘聲待緣。
亦非常義。
餘聲下。
破第二計。
彼計聲體是常。
待緣顯發。
複立比量破之。
餘聲是有法。
亦應非常為宗。
待衆緣故為因。
聲體如瓶衣等為喻。
△四聲能诠表計常竟。
下五四大能生計常。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至)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此即路迦耶論師。
此雲順世外道。
開蒙列為第十三。
清涼為第八。
彼計一切色心等法。
皆用四大極微為因。
然四大中最精靈者。
能有緣慮。
即為心法。
猶如火大。
雖皆是火。
而燈發光。
餘則不爾。
故四大中。
有能緣慮其必無失。
所生下。
正舉執詞。
因量。
即極微。
無常。
即粗果。
謂從極微生。
還歸于因量。
故雲實有。
彼亦非理下。
論主總破。
徴明非理。
破文有二。
先破能生極微。
次破所生粗色。
所執下。
先破極微。
若有方分。
如蟻列行伍。
曲直無恒。
以喻方分極微。
可析非常。
若無方分應如心法。
心法無形。
聚何生色。
法若能生。
是有轉變。
所生之法。
今有本無。
能所二義。
既是非常。
極微亦爾。
上破極微竟。
下破粗果。
文有四節。
一破不越因量。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至)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又所生下。
謂果同因量。
自然非粗。
眼等色根。
必不能取。
執生粗色豈不相違。
一破不越因量竟。
若謂下。
破量德合故。
量德。
即極微體中所具粗德。
由體具故。
合則成粗。
色根能取。
此牒執義。
所執下。
破。
或應下。
複牒計。
如粗下。
正破。
謂因果粗相既同。
因果處應無别。
二破量德合故竟。
又若謂下。
破因非一故。
自因。
即極微。
謂極微中原具果相。
但不能顯。
多極微聚。
方可名粗。
破雲。
因體非一。
果體亦多。
如多極微。
處各别故。
既爾者。
牒上在因之義。
果既在因。
粗相自無。
色根定不能取。
三破因非一故竟。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至)但是随情虛妄計度。
上許多因集而未合。
今以多因合故成粗。
破雲。
多因非細。
足成根境粗色有對。
何用汝執能生果為。
多成不實。
理必應然。
前因計常。
後果不實。
故自相違。
又果下。
牒破各别因果義。
因有質礙。
果亦質礙。
如二極微。
如何和合。
若謂下。
牒彼轉計因果相受難破。
果受因。
如沙受水。
因入果。
如藥入銅。
遮前因果各别之難。
故破雲。
誰許沙銅體受水藥。
謂沙體圓滿。
镕銅質密。
水藥何能入也。
或應離變者。
謂前因果不能容受。
複計離因變果。
又違一常之執。
不越因量是一。
離則違之。
極微體實是常。
變則違之。
又粗下。
破執體一。
粗色果者。
一切果也。
得一分者。
緣一境也。
謂若體一。
緣一境時。
餘境應得。
何則。
彼此俱一故。
不許一得一切。
便違果體是一之理。
許緣一得一切。
又違彼此各别之事。
故彼下。
結破妄計。
進退。
即上許與不許。
四破多分合故竟。
△五四大能生計常竟。
下六總舉通執計一異等。
然諸外道品類雖多(至)色等應無青黃等異。
前以九十五種束為十一宗。
或十三宗。
今又束為四種。
若再束之。
即是有無二因種也。
廣百論雲。
一切世間句義。
名言所表。
心慧所知。
情執不同。
略有四種。
謂有。
非有。
俱許。
俱非。
随次應知配四邪執。
謂一。
非一。
雙許。
雙非。
計一者。
謂因中有果也。
有法者。
即前陳一法。
有等性者。
即一法之外一切諸法。
其體定一者。
謂此一法。
與一切法。
定是一體。
如數論者。
彼以冥性具三德。
能變二十三法。
原即冥性一體。
亦是計一。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勿一切法即有性者。
謂莫說一切法。
即是汝執一有法。
若謂諸法皆一體者。
一違自宗。
二違世間。
又若下。
牒計難破。
色等。
等餘聲香味觸也。
青黃等。
等餘清濁好惡甜苦冷暖也。
謂若轉計色與青等一。
乃至觸與冷等一。
五塵既别。
以遮違世差别之難。
破雲。
則汝色法無青黃赤白。
聲塵無清濁高低。
乃至觸塵無冷暖澀滑。
若爾。
亦與世間相違。
以諸世間。
青等諸色。
各差别故。
廣百論釋雲。
數論外道。
執有等性。
與諸法一。
即當有句。
此執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與色性一。
應如色性。
其體皆同。
五樂等聲與聲性一。
應如聲性。
其體皆同。
香味觸等。
類相應爾。
眼等諸根與根性一。
應如根性。
其體皆同。
應一一根。
取一切境。
應一一境。
對一切根。
又一切法與有性一。
應如有性。
其體皆同。
又樂苦癡。
及與思我。
與有性一。
應如有性。
其體皆同。
是則汝宗所立差别。
皆不成就。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二執有法與有等性(至)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二計異者。
謂因中無果也。
有法有等同前。
其體定異如勝論者。
以彼計實句為體。
德業所依。
而德業必異于實。
實等為體。
大有句所依。
而大有必異實等。
同異和合亦然。
又異于有者。
必是無句。
故下破詞。
多以無句為難。
彼執下。
總破所執。
徴釋非理。
勿一切法非有性者。
謂莫說一切法。
無汝所執有法之體。
法與有法體定異者。
如滅無體。
則違六句自體非無。
亦違世間現見有物。
又若轉計色體上青黃赤白。
定異色體。
故雲非色等。
等字。
等餘四塵。
亦顯五塵之體現有遮上違世有物之難。
故又破雲。
既非色性。
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廣百論釋雲。
勝論外道說有等性。
與法非一。
當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
與色性異。
應如聲等。
非眼所行。
五樂等聲。
與聲性異。
應如色等。
非耳等境。
又一切法非有性者。
應如兔角。
其體本無。
是則應同空無我論。
或同餘道邪見師宗。
豈不有性。
非即諸法。
法雖非有。
而有有耶。
所依法無。
能依豈有。
又有性上。
無别有性。
應不名有。
所餘識法。
雖有有性。
非有性故。
其體應無。
是則一切所立句義。
皆不得成。
便同撥無邪見外道。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三執有法與有等性(至)而執為實理定不成。
三計亦一亦異者。
謂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也。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若執一異。
同前二執之過。
一異二法。
相既相違。
體應差别。
若執同體。
二俱不成。
何則。
同異非一。
同一非異。
故不可說一切諸法。
皆同一體。
或應下。
許假非實。
說一說異。
但是假名。
若于一法。
假名為一。
又假名異。
原無過難。
而執為實。
理定不成。
廣百論釋雲。
無慚外道。
執有等性。
與彼諸法亦一亦異。
當于亦有亦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有等性。
與色等一。
同數論過。
與色等異。
同勝論失。
一異二種。
性相相違。
而言體同。
理不成立。
一應非一即異。
故如異。
異應非異即一。
故如一。
一異既不成。
有非有焉立。
一異相異。
而言體同。
則一切法。
皆應無異。
異相既無。
一相何有。
一異二相。
相待立故。
若謂一法。
待對不同。
名一異者。
即應一異。
二并非真。
或障一假。
一法二相。
互相乖違。
俱言是真。
必不應理。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四執有法與有等性(至)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四計非一非異者。
謂因中非有果非無果也。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非一即異。
非異即一。
故同一異。
非一異言。
為遮為表者。
問定遮表之義。
若唯表者。
表是顯義。
謂非一顯異。
非異顯一。
既是雙非。
何名為表。
若但是遮。
遮是止義。
但遮止而已。
何執為實。
若執亦表亦遮。
表不容遮。
遮亦非表。
故互相違。
遮亦非遮。
表亦非表。
豈非戲論。
又非下。
總責違世違自宗過。
是故下。
結警後賢。
勿生輕信。
廣百論釋雲。
邪命外道執有等性。
與彼諸法非一非異。
當于非有非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有等性。
與法非一。
同勝論過。
與法非異。
同數論大。
又一異相。
世共知有。
汝獨撥無。
違世間失。
又汝所說非一異言。
為但是遮詞。
為偏有表。
若偏有表。
應不雙非。
若但是遮。
應無所執。
有遮有表。
理互相違。
無表無遮。
言成戲論。
汝執諸法性相非空。
而說雙非但為避過。
此雙非語。
亦不應論。
違汝所宗法性相故。
若諸法性一一俱非。
此俱非言。
亦不應說。
舉言必有俱非性故。
是則汝曹。
應常結舌。
發言便壞。
自論所宗。
默亦不成。
以俱非故。
語默俱失。
一何苦哉。
誰有智人。
而不悲愍。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如是世間四種外道。
邪論惡見。
擾壞其心。
虛妄推尋諸法性相。
皆不中理。
競執紛纭。
于諸法中。
起四種謗。
謂有。
非有。
雙許。
雙非。
增益。
損減。
相違。
戲論。
是故世間。
所執非實。
△六總舉通執四種竟。
通上一别問外道竟。
二别問餘乘法執分二。
一問答标舉。
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至)及諸無為理非有故。
論主假設問詞。
發起餘乘執意。
答中總破非理。
開蒙謂餘乘于大乘百法中。
止許七十五法。
謂色法十一。
不相應法十四。
無為法有三。
心所法四十六。
心法唯一共七十五。
故下破詞。
于不相應。
及無為法。
唯舉所執之數破之。
餘則不舉。
心所四十六者。
謂大地法有十。
即遍行别境各五。
大善地法有十。
即信等十一。
除無癡。
大煩惱地有六。
即根本惑中癡。
及大随中放逸。
懈怠。
不信。
惛沉。
掉舉。
大不善地有二。
即中随二。
小煩惱地有十。
即小随十。
不定地有八。
謂根本惑中貪。
瞋。
慢。
疑。
及不定中悔眠尋伺。
共四十六。
此中先破色法。
餘。
後文中種種辨破。
△一問答标舉竟。
二正釋所執。
依數分三。
一色法分二。
一正舉對無對色分二。
一标數。
且執所色總有二種(至)二者無對非極微成。
此總标色法。
分為二種。
言有對者。
即五根五塵十種色也。
根乃五識各别所依。
故名五根。
塵乃五識各别所緣。
故名五塵。
根塵二色。
從色種生。
有質礙故。
故名有對。
言無對者。
即法處所攝色也。
唯是意識所緣。
名法塵故。
故稱法處所攝色。
而有五種。
一者極略色。
謂以假想觀。
分析根塵之色。
至極微位。
立極略名。
二者極迥色。
亦以假想觀。
分析空間光影等色。
至極微位。
立極迥名。
三者受所引色。
謂于受戒阇黎師處。
引起思心種子。
發起防發功能現行之色。
立受所引名。
四者遍計所執色。
謂意識周遍計度種種色法。
以為實有。
立遍計名。
五者定果色。
謂諸聖者。
定中現起種種境界。
立定果名。
已上五種。
俱是能緣識智所變。
從心種生。
故名無對。
△一标數竟。
下二正釋分二。
一破有對分四。
一能成極微。
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至)雲何和合承光發影。
将破有對。
先破極極。
微微不實。
有對必無。
謂諸下。
謂有礙如瓶。
無礙非色。
實義俱無。
又諸下。
謂有分可分。
無分非色。
非色雲何和合。
無分雲何承光。
有分容許承光。
可分又非實有。
日輪才舉照柱等時(至)由此極微定有方分。
釋上承光發影。
極微原非根識所取。
許和合故。
于隙光中。
必有影現。
光自東來。
有分承光。
影從西現。
有分發影。
體處不同。
定有方分。
又若下。
重明極微必有方分。
或承光中。
見觸壁等。
或和合物。
即諸極微。
其有方分。
義可知矣。
又諸下。
展轉推明。
彼執極微許共和集。
方分不無。
或相涉入者。
牒彼轉計。
許共和集互相涉入。
遮上便無和集之難。
餘塵涉入。
粗色不生。
是故破雲。
應不成粗。
涉入者。
如一塵為主。
餘塵俱入一塵。
但無餘塵。
不無一塵本體。
由此一塵。
定有方分。
若以理推。
實句可析。
德句無礙。
業句無常。
皆非實有。
和合句義。
既離諸法。
非現量得。
不實可知。
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
而可實有。
設執和合同前實等是現量攝。
前以理推。
現量非實。
此亦應然。
△四别破三句竟。
下五結破能所。
然彼實等非緣離識(至)亦是随情妄所施設。
然彼實等者。
總牒六句義為所緣境。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者。
謂見分所緣實等六句。
非是現量所得。
許所知故如龜毛等者。
謂彼六句。
唯許妄情分别所知。
故以龜毛為喻。
立量雲。
實等六句為有法。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為宗。
因雲許所知故。
同喻如龜毛等。
又緣實智者。
牒能緣實句義之智。
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者。
謂所緣實句非現量境。
則能緣之心亦非現量智攝。
假合生故如德智等者。
謂能緣之智。
與實句義。
假合而生。
如緣堅等德智。
俱從心想所生。
非現量得。
立量雲。
能緣智為有法。
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為宗。
因雲假合生故。
同喻如德智等。
廣說乃至者。
略其德等中四句之智。
比量同前。
詞不繁出。
緣和合下。
謂和合智。
亦非現量。
亦假合生。
如實智者。
亦非現量。
以緣實智。
如德智故。
故勝論下。
總結諸句妄計不實。
△五破能所竟。
通上二勝論六句計異竟。
下三天能生物計常。
總有八種。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至)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塗灰外道所計。
開蒙清涼俱為第三。
彼計天有四德。
一體實。
二遍。
三常。
四能生諸法。
又計天有三身。
一者法身。
能生萬物。
二受用身。
在色天上。
三變化身。
随形六道教化衆生。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若法能生必非常者。
能生之法。
是有作用。
常非所作。
何執能生。
若許能生。
定非常理。
諸非下。
展轉牒破。
法既非常。
理無周遍。
真實之義。
展轉皆無。
體既下。
牒計難破。
因彼執天體常。
難以一切時生。
因彼執天體遍。
難以一切處生。
待欲或緣方能生者。
欲謂樂欲。
即是心法。
緣謂衆緣。
亦兼色法。
若謂待色心生。
違一因論。
彼以一大自在天為因故。
或欲下。
複縱轉計緣不須待。
若謂因緣頓起。
無有所待。
則因常有。
果應常生。
生滿世間。
何所容納。
餘執下。
總舉七種外道。
各計常住實有功能。
生一切法。
皆同塗灰中義破之。
○一梵天者。
即圍陀論師。
此雲明論師。
開蒙清涼俱為第四。
提婆菩薩破外道小乘涅槃論雲。
彼計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
華上有梵天祖翁。
謂梵天為萬物之祖。
彼梵天作一切有命無命物。
從梵天口生婆羅門(淨行)。
兩臂生刹利(王種)。
兩?生毗舍(商賈)。
兩腳生首陀(農種)。
○二時者。
即時散外道。
開蒙為第五。
清涼為第六。
執一切法皆從時生。
謂彼見草木等物。
有時生華。
有時結果。
時舒時卷。
時榮時枯。
時雖細不可見。
以觀華實等則知有時。
是故計時是常是一。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三方者。
即方論師。
開蒙為第六。
清涼為第七。
計方生人。
人生天地。
滅後還入于方。
故方是常是一。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四本際者。
即安茶論師。
開蒙為第七。
清涼為第五。
本際。
即過去之初首。
謂計世間最初唯有大水。
時有大安茶出生。
形如雞卵金色。
後為兩段。
上為天。
下為地。
中生一大梵天。
能作有命無命物。
是故天是萬物因。
○五自然者。
即無因論師。
開蒙為第八。
清涼為第十一。
計一切萬物。
無因無緣。
自然生。
自然滅。
故此自然。
是萬物因。
是涅槃因。
此計一切無淨染因。
如棘刺自纖。
烏色非染。
鶴色自白。
○六虛空者。
即口力論師。
開蒙清涼俱為第九。
謂虛空為萬物因。
别有一法。
是實是常是一。
是萬物因。
從空生風。
從風生火。
從火生暖。
暖生水。
水生凍。
堅作地。
地生五谷。
五谷生命。
命沒還歸空。
是故虛空能為萬物因。
是涅槃因。
○七我者。
即宿作論師。
計一切衆生受苦樂報。
皆從往日本業因緣。
是故若有持戒精進。
受身心苦。
能壞本業。
本業既盡。
衆苦盡滅。
衆苦盡滅。
即得涅槃。
是故宿作為一切因。
開蒙為第十。
清涼不錄。
今舉我宗等攝餘宗。
皆執能生諸法之義。
故總立一科。
以上七種外道所執。
皆同大自在天難破。
△三天能生物計常竟。
下四聲能诠表計常。
有二種。
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至)聲體如瓶衣等待衆緣故。
明論聲。
即言議聲也。
依聲發言。
表诠諸法易世不改。
能為定量。
故計為常。
開蒙列為第十一。
清涼不錄。
一切聲。
即鐘鼓等聲也。
待緣者。
如鐘鼓待扣。
鳥獸待呼。
诠表者。
如鳴鐘集衆。
擊鼓升堂。
鳥鳴定吉兇。
風響知晴雨。
雖則待緣。
聲唯一體。
故計為常。
開蒙列為第十二。
清涼不錄。
已上二宗同名聲論。
故總立為一科。
彼俱下。
論主總破二計常聲。
徴釋非理。
且明論聲下。
單破前計。
常無所作。
能作亦無。
能所雙非。
方為常義。
故立比量破之。
明論聲為有法。
應非常住為宗。
因雲許能诠故。
同喻如所餘聲。
謂有能所。
體必非常。
餘聲待緣。
亦非常義。
餘聲下。
破第二計。
彼計聲體是常。
待緣顯發。
複立比量破之。
餘聲是有法。
亦應非常為宗。
待衆緣故為因。
聲體如瓶衣等為喻。
△四聲能诠表計常竟。
下五四大能生計常。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至)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此即路迦耶論師。
此雲順世外道。
開蒙列為第十三。
清涼為第八。
彼計一切色心等法。
皆用四大極微為因。
然四大中最精靈者。
能有緣慮。
即為心法。
猶如火大。
雖皆是火。
而燈發光。
餘則不爾。
故四大中。
有能緣慮其必無失。
所生下。
正舉執詞。
因量。
即極微。
無常。
即粗果。
謂從極微生。
還歸于因量。
故雲實有。
彼亦非理下。
論主總破。
徴明非理。
破文有二。
先破能生極微。
次破所生粗色。
所執下。
先破極微。
若有方分。
如蟻列行伍。
曲直無恒。
以喻方分極微。
可析非常。
若無方分應如心法。
心法無形。
聚何生色。
法若能生。
是有轉變。
所生之法。
今有本無。
能所二義。
既是非常。
極微亦爾。
上破極微竟。
下破粗果。
文有四節。
一破不越因量。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至)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又所生下。
謂果同因量。
自然非粗。
眼等色根。
必不能取。
執生粗色豈不相違。
一破不越因量竟。
若謂下。
破量德合故。
量德。
即極微體中所具粗德。
由體具故。
合則成粗。
色根能取。
此牒執義。
所執下。
破。
或應下。
複牒計。
如粗下。
正破。
謂因果粗相既同。
因果處應無别。
二破量德合故竟。
又若謂下。
破因非一故。
自因。
即極微。
謂極微中原具果相。
但不能顯。
多極微聚。
方可名粗。
破雲。
因體非一。
果體亦多。
如多極微。
處各别故。
既爾者。
牒上在因之義。
果既在因。
粗相自無。
色根定不能取。
三破因非一故竟。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至)但是随情虛妄計度。
上許多因集而未合。
今以多因合故成粗。
破雲。
多因非細。
足成根境粗色有對。
何用汝執能生果為。
多成不實。
理必應然。
前因計常。
後果不實。
故自相違。
又果下。
牒破各别因果義。
因有質礙。
果亦質礙。
如二極微。
如何和合。
若謂下。
牒彼轉計因果相受難破。
果受因。
如沙受水。
因入果。
如藥入銅。
遮前因果各别之難。
故破雲。
誰許沙銅體受水藥。
謂沙體圓滿。
镕銅質密。
水藥何能入也。
或應離變者。
謂前因果不能容受。
複計離因變果。
又違一常之執。
不越因量是一。
離則違之。
極微體實是常。
變則違之。
又粗下。
破執體一。
粗色果者。
一切果也。
得一分者。
緣一境也。
謂若體一。
緣一境時。
餘境應得。
何則。
彼此俱一故。
不許一得一切。
便違果體是一之理。
許緣一得一切。
又違彼此各别之事。
故彼下。
結破妄計。
進退。
即上許與不許。
四破多分合故竟。
△五四大能生計常竟。
下六總舉通執計一異等。
然諸外道品類雖多(至)色等應無青黃等異。
前以九十五種束為十一宗。
或十三宗。
今又束為四種。
若再束之。
即是有無二因種也。
廣百論雲。
一切世間句義。
名言所表。
心慧所知。
情執不同。
略有四種。
謂有。
非有。
俱許。
俱非。
随次應知配四邪執。
謂一。
非一。
雙許。
雙非。
計一者。
謂因中有果也。
有法者。
即前陳一法。
有等性者。
即一法之外一切諸法。
其體定一者。
謂此一法。
與一切法。
定是一體。
如數論者。
彼以冥性具三德。
能變二十三法。
原即冥性一體。
亦是計一。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勿一切法即有性者。
謂莫說一切法。
即是汝執一有法。
若謂諸法皆一體者。
一違自宗。
二違世間。
又若下。
牒計難破。
色等。
等餘聲香味觸也。
青黃等。
等餘清濁好惡甜苦冷暖也。
謂若轉計色與青等一。
乃至觸與冷等一。
五塵既别。
以遮違世差别之難。
破雲。
則汝色法無青黃赤白。
聲塵無清濁高低。
乃至觸塵無冷暖澀滑。
若爾。
亦與世間相違。
以諸世間。
青等諸色。
各差别故。
廣百論釋雲。
數論外道。
執有等性。
與諸法一。
即當有句。
此執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與色性一。
應如色性。
其體皆同。
五樂等聲與聲性一。
應如聲性。
其體皆同。
香味觸等。
類相應爾。
眼等諸根與根性一。
應如根性。
其體皆同。
應一一根。
取一切境。
應一一境。
對一切根。
又一切法與有性一。
應如有性。
其體皆同。
又樂苦癡。
及與思我。
與有性一。
應如有性。
其體皆同。
是則汝宗所立差别。
皆不成就。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二執有法與有等性(至)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二計異者。
謂因中無果也。
有法有等同前。
其體定異如勝論者。
以彼計實句為體。
德業所依。
而德業必異于實。
實等為體。
大有句所依。
而大有必異實等。
同異和合亦然。
又異于有者。
必是無句。
故下破詞。
多以無句為難。
彼執下。
總破所執。
徴釋非理。
勿一切法非有性者。
謂莫說一切法。
無汝所執有法之體。
法與有法體定異者。
如滅無體。
則違六句自體非無。
亦違世間現見有物。
又若轉計色體上青黃赤白。
定異色體。
故雲非色等。
等字。
等餘四塵。
亦顯五塵之體現有遮上違世有物之難。
故又破雲。
既非色性。
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廣百論釋雲。
勝論外道說有等性。
與法非一。
當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
與色性異。
應如聲等。
非眼所行。
五樂等聲。
與聲性異。
應如色等。
非耳等境。
又一切法非有性者。
應如兔角。
其體本無。
是則應同空無我論。
或同餘道邪見師宗。
豈不有性。
非即諸法。
法雖非有。
而有有耶。
所依法無。
能依豈有。
又有性上。
無别有性。
應不名有。
所餘識法。
雖有有性。
非有性故。
其體應無。
是則一切所立句義。
皆不得成。
便同撥無邪見外道。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三執有法與有等性(至)而執為實理定不成。
三計亦一亦異者。
謂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也。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若執一異。
同前二執之過。
一異二法。
相既相違。
體應差别。
若執同體。
二俱不成。
何則。
同異非一。
同一非異。
故不可說一切諸法。
皆同一體。
或應下。
許假非實。
說一說異。
但是假名。
若于一法。
假名為一。
又假名異。
原無過難。
而執為實。
理定不成。
廣百論釋雲。
無慚外道。
執有等性。
與彼諸法亦一亦異。
當于亦有亦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有等性。
與色等一。
同數論過。
與色等異。
同勝論失。
一異二種。
性相相違。
而言體同。
理不成立。
一應非一即異。
故如異。
異應非異即一。
故如一。
一異既不成。
有非有焉立。
一異相異。
而言體同。
則一切法。
皆應無異。
異相既無。
一相何有。
一異二相。
相待立故。
若謂一法。
待對不同。
名一異者。
即應一異。
二并非真。
或障一假。
一法二相。
互相乖違。
俱言是真。
必不應理。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四執有法與有等性(至)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四計非一非異者。
謂因中非有果非無果也。
彼執下。
論主總破。
徴釋非理。
非一即異。
非異即一。
故同一異。
非一異言。
為遮為表者。
問定遮表之義。
若唯表者。
表是顯義。
謂非一顯異。
非異顯一。
既是雙非。
何名為表。
若但是遮。
遮是止義。
但遮止而已。
何執為實。
若執亦表亦遮。
表不容遮。
遮亦非表。
故互相違。
遮亦非遮。
表亦非表。
豈非戲論。
又非下。
總責違世違自宗過。
是故下。
結警後賢。
勿生輕信。
廣百論釋雲。
邪命外道執有等性。
與彼諸法非一非異。
當于非有非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有等性。
與法非一。
同勝論過。
與法非異。
同數論大。
又一異相。
世共知有。
汝獨撥無。
違世間失。
又汝所說非一異言。
為但是遮詞。
為偏有表。
若偏有表。
應不雙非。
若但是遮。
應無所執。
有遮有表。
理互相違。
無表無遮。
言成戲論。
汝執諸法性相非空。
而說雙非但為避過。
此雙非語。
亦不應論。
違汝所宗法性相故。
若諸法性一一俱非。
此俱非言。
亦不應說。
舉言必有俱非性故。
是則汝曹。
應常結舌。
發言便壞。
自論所宗。
默亦不成。
以俱非故。
語默俱失。
一何苦哉。
誰有智人。
而不悲愍。
故彼所執。
決定非真。
如是世間四種外道。
邪論惡見。
擾壞其心。
虛妄推尋諸法性相。
皆不中理。
競執紛纭。
于諸法中。
起四種謗。
謂有。
非有。
雙許。
雙非。
增益。
損減。
相違。
戲論。
是故世間。
所執非實。
△六總舉通執四種竟。
通上一别問外道竟。
二别問餘乘法執分二。
一問答标舉。
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至)及諸無為理非有故。
論主假設問詞。
發起餘乘執意。
答中總破非理。
開蒙謂餘乘于大乘百法中。
止許七十五法。
謂色法十一。
不相應法十四。
無為法有三。
心所法四十六。
心法唯一共七十五。
故下破詞。
于不相應。
及無為法。
唯舉所執之數破之。
餘則不舉。
心所四十六者。
謂大地法有十。
即遍行别境各五。
大善地法有十。
即信等十一。
除無癡。
大煩惱地有六。
即根本惑中癡。
及大随中放逸。
懈怠。
不信。
惛沉。
掉舉。
大不善地有二。
即中随二。
小煩惱地有十。
即小随十。
不定地有八。
謂根本惑中貪。
瞋。
慢。
疑。
及不定中悔眠尋伺。
共四十六。
此中先破色法。
餘。
後文中種種辨破。
△一問答标舉竟。
二正釋所執。
依數分三。
一色法分二。
一正舉對無對色分二。
一标數。
且執所色總有二種(至)二者無對非極微成。
此總标色法。
分為二種。
言有對者。
即五根五塵十種色也。
根乃五識各别所依。
故名五根。
塵乃五識各别所緣。
故名五塵。
根塵二色。
從色種生。
有質礙故。
故名有對。
言無對者。
即法處所攝色也。
唯是意識所緣。
名法塵故。
故稱法處所攝色。
而有五種。
一者極略色。
謂以假想觀。
分析根塵之色。
至極微位。
立極略名。
二者極迥色。
亦以假想觀。
分析空間光影等色。
至極微位。
立極迥名。
三者受所引色。
謂于受戒阇黎師處。
引起思心種子。
發起防發功能現行之色。
立受所引名。
四者遍計所執色。
謂意識周遍計度種種色法。
以為實有。
立遍計名。
五者定果色。
謂諸聖者。
定中現起種種境界。
立定果名。
已上五種。
俱是能緣識智所變。
從心種生。
故名無對。
△一标數竟。
下二正釋分二。
一破有對分四。
一能成極微。
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至)雲何和合承光發影。
将破有對。
先破極極。
微微不實。
有對必無。
謂諸下。
謂有礙如瓶。
無礙非色。
實義俱無。
又諸下。
謂有分可分。
無分非色。
非色雲何和合。
無分雲何承光。
有分容許承光。
可分又非實有。
日輪才舉照柱等時(至)由此極微定有方分。
釋上承光發影。
極微原非根識所取。
許和合故。
于隙光中。
必有影現。
光自東來。
有分承光。
影從西現。
有分發影。
體處不同。
定有方分。
又若下。
重明極微必有方分。
或承光中。
見觸壁等。
或和合物。
即諸極微。
其有方分。
義可知矣。
又諸下。
展轉推明。
彼執極微許共和集。
方分不無。
或相涉入者。
牒彼轉計。
許共和集互相涉入。
遮上便無和集之難。
餘塵涉入。
粗色不生。
是故破雲。
應不成粗。
涉入者。
如一塵為主。
餘塵俱入一塵。
但無餘塵。
不無一塵本體。
由此一塵。
定有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