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成唯識論卷第十七

關燈
此位攝。

    對法論說。

    暖等已前名順解脫分。

    簡二乘故。

    故言大乘。

    二加行位。

    即在暖等四善根中。

    此之二位皆屬初劫。

    三通達位。

    即在初地初入地心。

    四修習位。

    始從初地。

    第二住心。

    乃至金剛心位。

    名為修道。

    五究竟位。

    金剛心後。

    解脫道中。

    盡未來際。

    皆此位攝。

    此等五位。

    下文自釋也。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

     徴第三合。

     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

    能深信解。

    在加行位。

    能漸伏除所取能取。

    引發真見。

    在通達位。

    如實通達。

    修習位中。

    如所見理數數修習。

    伏斷除障。

    至究竟位。

    出障圓明。

    能盡未來化有情類。

    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初之二句通下諸位。

    此資糧位非唯信解。

    亦能伏除。

    以未多故。

    略而不說。

    加行位中初伏所取。

    次伏能取。

    伏令不起。

    名為除也。

    通達位中方起無漏。

    現行二智證實相性。

    如實通達。

    修習位中如所證理。

    念念修習。

    伏諸煩惱。

    斷智障等。

    至究竟位。

    全出二障。

    不同小聖。

    名之為圓。

    福智清淨。

    不同菩薩。

    故名為明。

    複盡未來。

    化有情類。

    能令餘人悟識相性。

     初資糧位其相雲何。

     别釋五位。

    分之為五。

    此釋初位。

    總問起也。

     頌曰。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于二取随眠 何未能伏滅 舉頌答也。

    長行釋。

    故不預明。

     論曰。

    從發深固大菩提心。

    乃至未起順決擇識。

    求住唯識真勝義性。

    齊此皆是資糧位攝。

    為趣無上正等菩提。

    修集。

    種種勝資糧故。

    為有情故。

    勤求解脫。

    由此亦名順解脫分。

     釋頌初二句。

    始從凡位發菩提心。

    乃至未起順決擇識。

    順決擇識者。

    決擇位識。

    謂此位識。

    作唯識觀。

    求住唯識。

    真勝義性。

    此位未能伏除識相。

    未名求住。

    真唯識性。

    即四十心皆此位攝。

    齊此皆是資糧位攝。

    名資糧者。

    此位所修福智二事。

    資益己身之糧用故。

    或可亦名順解脫分。

    為有情故。

    勤求解脫。

    □望涅槃。

    為目涅槃。

    名解脫故。

    此行不違。

    名之為順。

    分者。

    因也支也。

    是解脫因。

    因之一支。

    故名為分。

    前約自利。

    此依利他。

    故此一位二名别。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

    作意資糧。

    四勝力故。

    于唯識義雖深信解。

    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

    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釋頌下二句。

    此位菩薩雖依四力。

    而不能伏二取随眠。

    依因力者。

    即是本有及習所成二種性也。

    依善友力者。

    即是諸佛。

    作意力者。

    由決定故。

     體也。

    以法我執而為其首。

    生餘障故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者。

    此出體性。

    頭數與煩惱障同。

    若煩惱障中必有此。

    然煩惱障粗有中。

    類二乘所斷。

    唯是不善有覆性故。

    以數束顯。

    今所知障細。

    無多品類。

    唯菩薩斷。

    亦是異熟無記所攝。

    故不顯數。

    又顯法執無明。

    五住地中唯一住攝。

    前障住地。

    四住地攝。

    故不顯數。

    若爾何故不言諸随。

    既言慢等。

    等随無失。

    所知境者。

    有為無為無颠倒性。

    謂真如理由覆此境。

    令智不生。

    能障菩提。

    名所知障。

    前煩惱障。

    煩惱即障。

    唯持業釋。

    此所知障。

    障于所知。

    即依主釋。

    故二别也。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異熟識俱。

    彼微劣故。

    不與無明慧相應故。

    法空智品與俱起故。

     下約識分别。

    此明第八識。

    因破外執。

    第八識中必無此執。

    彼異熟識微細劣弱。

    然此法執粗而必強。

    必是能熏。

    非彼俱也。

    然安慧師計有執者。

    論主破雲。

    不與無明慧相應故。

    諸論皆說。

    此第八識唯與遍行五數相應。

    不與無明慧相應故。

    法執必與此二俱故。

    又諸菩薩入法空智。

    得與第八異熟識俱。

    八若有執。

    不得俱故。

    應如第七非法空俱。

     七轉識内。

    随其所應。

    或少或多。

    如煩惱說。

    眼等五識無分别故。

    法見疑等。

    定不相應。

    餘由意力。

    皆容引起。

     明前七識無離煩惱。

    别起此執。

    故此執數。

    與煩惱同。

    若第七識本惑有四。

    随惑有八。

    及别境慧有十三法。

    若第六識一切具足。

    五識唯有根本三惑。

    随惑十種。

    合與十三法執。

    相應。

    無見疑者。

    以五識無有計度分别故。

    即忿等十全。

    餘十少分。

    計度分别之所生者。

    五識皆無。

    非無見道所斷諸惑名無分别。

    雖無自力。

    起分别惑。

    由意引故。

    起亦無失。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

    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

    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三性分别。

    但與不善無記相應。

    大論五十九說。

    在上界者。

    唯無記故。

    下通不善。

    以癡無癡不相應故。

    那破安慧三性心中皆有執也。

     煩惱障中此障必有。

    彼定用此為所依故。

    體雖無異。

    而用有别。

    故二随眠。

    随聖道用。

    有勝有劣。

    斷或前後。

     此辨寬狹。

    若煩惱障中必有此所知障。

    彼煩惱障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