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不大熱。
五月則一陰支造起。
至十月六陰支起盡。
六陽支伏盡。
何不大寒。
當知。
外家所解末必為合。
如佛法中解。
日行三道。
夏行北道。
正對人上故熱。
春秋行中道故。
冷燸停等。
冬行南道。
過水山上。
擊彼氣來。
故來寒。
此中言以日月故化萬物者。
此義為正。
曰是黃金水精等作屬陽精故熱。
月是白銀琉璃作屬陰精故泠。
日中下火氣。
月中下水氣故。
所以日月能幹濕。
萬物生長。
若五月六月等。
以熱勢盛。
消月中水氣。
令無故露少。
非如外書。
解雲。
露出百草也。
今菩薩以此二行化物。
其由日月化萬物成長也。
當說。
諸天神輕賤妄語人已下。
次釋後之二行也。
若不能如說行者。
則是大妄語人故為天神輕也。
當說。
五種執金剛神已下。
上不退品中言五性。
今言五種。
餘經中五方。
即是一義也。
已如上說。
諸天則來已下。
次釋上諸天贊歎欲當奉缽等文也。
當說。
問曰下當說。
答曰已下。
如法華中雲。
今相如本瑞。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
如此等以比知也。
當說。
如我今已下。
次釋上稱揚文也。
當說。
諸佛雖無著心已下。
明諸佛道同。
若一佛稱揚。
則諸佛同爾。
故雲諸佛也。
雖無著心所以贊善者。
欲令一切行善及近善人。
所以毀惡者。
欲令人離惡及以惡人也。
當說。
問曰何經中說已下。
上既雲釋迦偏常贊歎寶相屍棄二菩薩者。
凡出何經也。
答曰下。
當說。
稱揚三菩薩已下。
一者。
是總稱揚菩薩。
謂從初發心。
乃至十地也。
二者。
是阿鞞?緻菩薩。
三者。
是未得無生忍住順忍中菩薩。
為欲明此總别稱揚三位菩薩義故。
善吉所以别緻問也。
當說。
皆是無常苦無我等法已下。
釋上菩薩未得無生忍。
能觀一切法空。
虛诳不堅固無生等義。
今已此無常等三門。
釋虛诳不實不堅固義也。
一切法空者。
即是空門義也。
一切法無生者。
下當說。
複次已下。
次就三脫門釋也。
當說。
是人出宗順忍已下。
師言。
此是順忍無生忍中間。
出凡夫地是初地已下。
上菩薩無生有種種。
今語未得七地無生。
故雲出凡夫地也。
此義當釋。
能斷二地者。
經論多雲離二乘地也。
一解雲。
斷離十地性地二地或。
故雲斷二地也。
得八人地已下。
上故雲出凡夫地初地未滿。
故雲未入聖法也。
一雲。
未入得七地無生忍聖法也。
今以信力勝故已下。
明信等五根三十七品通于上下。
乃至于佛亦有信根力等。
但燸等四心不通耳。
當說。
若但聞波若已下。
次釋上能聞波若得無量福。
及将來大果文也。
當一一對上文說之。
若法無三相已下。
若經中明四相大小。
四相通法則有文。
論就三相明之。
通法有此。
七是聖人說法廣略。
故然也。
無有是處下。
當一一說。
衆生亦不離如已下。
明衆生即如故無所拔出也。
當說。
第六十五品者。
名為囑累品。
此即是波若道中第三大分。
流通分也。
就此經一部。
論主自大分為二分。
從此中囑累品已上。
有六十五品經文。
名為波若道。
次從不盡品已下訖後囑累。
有二十四品經文。
名為方便道。
就波若道中。
有于三分。
第一序分。
第二說分。
第三流通分。
欲論前之序分。
不但為波若道中作序。
亦為方便道作序。
但文屬波若道中。
分此三分也。
就說分之中。
複有三分。
謂說波若相分。
留難分。
信分等義。
已如上釋。
若以命說分足之。
則成四分。
請分足之。
應成五分。
所以于此品後次明囑累者。
明如來所說。
本為益物。
不但欲利當時。
乃欲遠傳千載。
說波若分一周既竟。
應須付囑令二世得益。
故次屬阿難。
若餘處經名為中囑累品。
今此中經隻雲囑累品。
論将欲釋。
故舉之雲第六十五品釋論也。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已下。
就此品中。
大有二分。
第一明将欲囑累。
先當分别乘。
校量勝劣。
及授大記。
勸修贊歎行波若等義。
第二從是故阿難已下竟品。
正明其囑累之事。
有此二分。
師言。
他家于此品中。
為複種種科之。
亦恐失其指。
今此初即是第一明帝釋乘上品所說之意。
于此初咨問也。
當一一說。
佛告已下。
明既其生法二空何有得義。
故如善吉所說也。
欲比菩薩已下。
次明校量。
所以設校量者。
隻欲為明囑累義也。
當說。
是時會中已下。
聞于校量故。
緻供養也。
是時八百比丘已下。
明既聞如此校量。
能緻大果。
是故發心。
以五色華供養也。
爾時佛知已下。
明為授記也。
于如宿劫已下。
若星宿劫。
去此賢劫。
六千八千劫既無量。
如宿劫者。
不知近遠也。
佛名散華已下。
以上比丘以五色華散故。
權果中明相當因果。
故名散華也。
以是故下。
明勸修也。
當知是菩薩已下。
明聞波若及以行以者。
非少功德之所緻也。
要從先聞。
始能信解。
少福之人不得聞。
此生信愛樂修行也。
當說。
是故阿難我以般若已下。
品之第二。
正明囑累。
上所以如此說者。
隻為成付囑。
以有如上來多許授量等義。
故以此經。
囑累于汝。
故雲是故也。
此經唯校量廣博。
囑累殷勤。
二義異于餘經。
故什師解雲。
所以殷勤囑累者。
以寶重故。
防深所以校量廣闊者。
以功高故。
校廣一切大乘諸經皆爾。
非但一部而已。
但以時處。
衆别故。
令聖說有殊無妨。
法理是同。
大乘諸經皆爾。
何有涅槃為勝。
法華劣也。
故姚主問什師雲。
來至秦地。
有何播益。
答雲。
貧道至此。
翻二百二十六部大乘經。
皆明常住佛性因果理。
足以此為益一切。
大乘經典西國盡名為法身。
故經雲。
若此經典所在之處。
當知此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香華而報其處。
而今豈可于大乘經中辨其優劣。
言五時差别故。
遂有常無常義。
可謂頹網既驿。
設救為難也。
當說。
其過小小已下。
就囑累中。
亦有多種意。
囑累今此初。
明有十二部經接化于世。
十一部經是聲聞藏。
唯為益二乘。
所利處小。
有落失者。
無有大罪。
方等一部是菩薩藏。
唯為菩薩。
是大乘典能緻得佛利益處廣。
是故失之能得大罪也。
下文等當一一說。
供養我已下。
次明勸供養也。
信心清淨已下。
明淨信也。
皆從波若波羅蜜中生已下。
金剛波若亦雲。
三世諸佛從此經出。
一切諸佛從此經生也。
是菩薩摩诃薩母已下。
上明生佛。
今次明菩薩一切因果。
皆從此生也。
非我弟子事已下。
次更校量付囑。
如佛話經說者。
此中阿難既持大乘法藏。
故屬阿難海。
菩薩也。
一食者。
從旦至食時也。
須臾者。
無問四時。
但令一日一夜則有三十須臾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校量勝義也。
說是波若波羅蜜品時已下。
于此囑累之中。
為欲更衍波若法相。
故現神力也。
不與眼作對已下。
欲明波若相寂。
上所以先現神力者。
隻為發生此法之由也。
何以故已下。
還釋法法不相見等義也。
得無礙知見已下。
上明波若無知知見相寂。
是用即寂義。
今以明波若照窮萬品。
寂是即用義也。
名衆句衆已下。
如衆字為名。
如菩提兩字。
始得成名。
故雲名衆。
衆名成句。
故雲句衆。
衆點成字。
故雲字衆。
如此等名句字衆等。
或雲有十萬偈萬八千偈等。
文字句衆。
名為有量。
今論波若之體。
故雲無量也。
何以故已下。
以無盡釋無量義也。
過去諸佛下。
複就于三世。
明無盡義也。
何以故已下。
複以無生。
釋無盡義。
盡則是滅。
生則是生。
今雲波若既無生滅。
雲何乃言是無常也。
佛出覆面舌已下。
明時衆既見佛。
為複如是種種贊歎校量。
付囑波若。
便生疑。
故如來出舌。
欲證說不虛也。
則是一切字門已下。
明波若能生諸陀羅尼總持。
一切字門等義。
無有忘失也。
是行者足已下。
足是身之本。
明此波若是法身之本。
故雲足也。
問曰已下。
釋上天主疑問之文也。
當一一說。
佛說有三種慧已下。
欲明下人能與上人義論之。
故引此三慧義來耳。
大乘習種。
雖是聞慧。
皆是據其得處。
此至十地始滿。
故通上下也。
當說。
如阿難雖未離欲已下。
大本經亦雲。
我諸弟子未離欲者。
悉皆四散。
唯除阿難。
與此論合也。
好樂說空已下。
此等文意。
盡陟稱揚品末。
何故乃屬此品。
解言。
此中本為接上品意。
欲生下文故。
屬此品。
不屬上品也。
當說。
欲比菩薩已下。
釋上分别三乘校量勝劣經文也。
當說。
譬如破闇已下。
當知前燈與闇共住故。
後燈來時前燈更明。
佛智起時金剛更明。
那言佛果不斷。
佛果不斷者。
則後燈來時不更大明。
亦不須後燈也。
故大本經雲。
佛智能善斷我等無明闇。
譬如日出時。
除雲光普照。
前初品中論又雲。
無明有二分。
佛所斷分。
菩薩所斷分也。
當說。
複次二乘得空下。
當說。
若欲于一切衆生最上已下。
釋上勸修文也。
當說。
答曰言智慧有分已下。
如以文釋約虛空。
二乘所得。
有餘不盡故。
教名不了。
智有分證理有量也。
當說。
爾所分是須陀洹已下。
明一切三乘聖人。
隻以得實相理。
有淺深分齊。
故有聖位差别。
故金剛波若雲。
一切聖人。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此中言爾所分。
亦與彼經合也。
一切聖人。
若不得此實相無為之理者。
則不能斷惑成聖。
故金剛波若雲。
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也。
微笑義已下。
彼品則指初品。
此品複指彼品者。
此是次第相乘。
故然也。
當知是人人道中乘已下。
釋上贊聞受行等者。
皆先世久習等文也。
當說。
常有一生補處已下。
彌勒雖複八十年在此方。
至佛滅度後。
始生彼天上。
八十餘年。
始往彼生。
然此間四百年。
始于彼一日一夜。
此間假使百歲。
于彼隻是須臾之間。
故不妨雲常有也。
問曰已下。
問意雲。
但交于佛田中種。
自得佛及三乘涅槃。
如法華中說等。
義為善。
何故乃雲要行空也。
法華論留支三藏。
以景明二年欲翻。
為有小小國不甯事故不得譯。
但出要意一卷雲。
此以一華一稱南無佛等。
乃據習種已上菩薩所有諸善。
悉以波若相和故。
皆得感佛。
近得初地已上佛道菩提。
若習種已前。
所有諸善。
不與波若相和。
故沒在世間有盡法中。
不能感佛。
與此論合也。
當說。
答曰已下。
當說。
如是功德利益故已下。
明波若以有上來多許事故。
所以令佛勤勤囑累也。
佛以般若經卷已下。
其理一定。
不可遷易。
文有失壞。
故須付囑也。
如意寶已下。
如如意珠無有定色。
而能出生一切諸寶及餘雜物故。
須别自殷勤付囑。
明波若之寶體無定相。
而能出生三乘諸寶及世間善法。
故付屬不同餘寶。
餘寶者諸餘經也。
當合說。
除波若雖有十二部經已下。
持地雲。
十一部經是聲聞藏。
方廣一部是菩薩藏。
應雲除十一部。
而言除十二部者。
此明就大乘經中亦獨自校量故。
爾所以前論文雲雖有無量摩诃衍經。
波若波羅蜜最為第一。
就方廣部中。
亦有為明發大道心者。
亦有為明得阿鞞跋緻地者。
亦有為明合得菩薩道者。
亦有合得佛道者。
今據波若為諸佛母。
出生諸佛。
得佛道者為語是故言勝。
故前校量分中。
自就大乘中校量言。
以波若教三千界發心心菩薩。
不如教一阿鞞跋緻菩薩。
教三千界阿鞞?緻菩薩。
不如教一近佛道者。
今此中自以大乘方廣部中。
亦合共校量雲。
此雲波若。
為生佛道故。
生之為重故。
次此上文言。
此波若。
為出生三世諸佛故。
亦言為菩薩摩诃薩母。
今者為唯取是佛母義邊故。
所以言勝餘十二部也。
一雲。
如來實解小乘。
亦有十二部。
所謂廣經亦不為解義論義因緣本事等。
但令廣說。
或複善惡因果色心等法。
屬于廣經。
如此為論者。
波若故宜勝十二部也。
當說。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勝義。
以此文驗。
當知波若唯據為是出生諸佛。
及近佛道者。
故雲勝與校量勝義經文等合也。
問曰已下。
釋上以大小乘校量文也。
當一一說。
如意樹者。
大本經。
名為天意樹。
此中為善也。
爾時佛欲明了是事故已下。
釋上示現神力。
為欲更說波若無知。
照即寂義。
此中意。
以天肉二眼。
通報得故。
說為見虛诳。
餘三眼唯修得法眼。
雖照别。
亦無别相故。
無别可别。
慧眼雖知同。
以同無同相故。
亦無同而可同。
故雲無作。
諸佛菩薩天肉二眼。
亦能爾用。
但今據有同報得照用之義。
故雲爾也。
當說。
但以大慈悲故已下。
欲論諸佛智慧本寂。
但以慈悲本願。
度衆生力故。
随衆生見。
現種種說。
及贊波若等義。
實無所說。
亦實無所贊。
故華嚴雲。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顯現自在法。
大本經雲。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是名菩薩具足多聞。
所以現出世間。
及有說等者。
唯為衆生如來。
今但說法相寂。
慈悲亦寂。
但諸佛本意。
唯為衆生。
今以衆生不可盡故。
所以佛出世不可盡。
以衆生不可盡故。
諸佛亦慈悲不可盡。
以慈悲不可盡故。
現說亦不可盡。
若其衆生可盡。
能解無說相者。
諸佛終無有出及說法等義。
何以故。
從本以來性自爾故。
所以說者。
隻欲令解無說。
所以出者。
欲令衆生至于無出。
所以悲者。
欲令衆生得于無悲。
此皆由波若無盡。
本願不窮。
慈悲深重。
故令然也。
當說。
佛智慧不可盡已下。
釋上無量無盡無生等經文。
若上經中。
以無盡釋無量。
以無生釋無盡。
今論中。
乃以無量釋無盡。
以無生無滅釋無量。
此是如小品已下。
如此經有十萬偈。
小品有四千偈。
放光有一萬八千偈。
光贊八千偈等。
名為有量也。
未來現在亦如是已下。
欲明波若體是常住。
非時節所遷故。
約三世明之。
皆不可盡等也。
不盡已不盡已下。
更以三世顯其不盡之義也。
當說。
如人以香油瓶已下。
如瞻蔔香油以瓶盛之。
所以殷勤付屬不令破瓶者。
畏失油故。
今囑經卷。
亦複如是。
以文诠理。
義從文得。
文不正義不成。
違文失指。
恐失義故。
所以囑文不令忘也。
當說。
但以本願誓度衆生下。
當說。
能入一切文字已下。
釋上陀羅尼文也。
當說。
如須屍摩已下。
此外道亦得文持陀羅尼。
以不得波若和故。
則有忘失。
外道詳共差。
令入佛法中偷法。
有一比丘。
于佛邊自雲。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還房已。
屍摩則随。
以諸禅五通三明等問。
皆言不得。
雲汝若爾者雲何于佛邊言我生已盡等。
比丘答言。
我是慧解脫人。
即複問言。
雲何是慧解脫人。
比丘複言。
汝雖不解。
然我隻是慧解脫人。
屍摩雲。
汝說法簡略。
我未能解。
往問佛。
佛雲。
我佛法中先用法智。
後用比智。
法智知現在。
比智知過未。
成實但用此一義。
言法智斷現在煩總。
比智斷過未或。
以法比二智。
斷三世或。
此乃屬知三世之法比智。
非斷或智也。
法智知法。
比智知義。
法智知欲界。
比智知上二界。
汝應先用法智。
知其現在所得。
雲何乃先用比智。
以過未之義來比之。
乃用五通三明等問也。
此人既是慧解脫人。
故但于未到地盡諸漏。
不得諸禅。
及滅禅并無五通。
無五通故無三明。
所以不但有學有八智。
無學亦有八智。
為無他心智及無生智故。
而将此事來者。
隻以證外道所得陀羅尼。
不和波若有忘生故。
不能先用法智。
乃先以比智問他。
違三量故。
菩薩不爾也。
當說。
在小乘心中已下。
師言。
小乘雖有轉識。
法智以得波若氣分。
故雲爾。
今謂波若既常。
此智那是無常。
既雲爾者。
當有其意。
此文為正當說耳。
釋第八十卷論 第六十六品者。
名為不盡品。
上來至此。
明菩薩波若道。
自此品已下訖于經末。
明菩薩方便道。
上波若道中。
明權實二果。
因中萬行。
語其歸宗。
為明波若。
今此中亦明真應二果因中萬行。
論其指趣。
為明方便。
欲論聖心亦未曾二。
言其智慧。
亦未曾一。
波若有入實之功。
方便有功用不證。
故論雲。
波若能将菩薩。
入畢竟空。
方便能将菩薩。
出畢竟空。
以有此二智出入之殊故。
所以經中遂有此二道之别。
就方便道中。
論主自科有于二分。
從此品去。
至昙無竭品。
通明方便道義。
囑累一品明其付囑流通。
師言。
就此斷經文。
亦極有多家。
自有符姚時諸法師科者。
自有光律師弟子道場法師。
後聽留支三藏講說。
為被三藏小小瞋故。
入嵩高山十年。
讀大智度。
已出邑。
欲講此論。
于時有一尼僧。
善樂讀此論。
故遂為檀越勸化。
令此法師講說。
智度之興正在此人。
此人科。
略亦為細碎。
但苻姚時諸大法師。
既在譯論之際。
又值什師。
應善其意。
今且依此苻姚時諸法師。
科有于三分。
始從此品至夢化品。
有十一品經。
明其内行方便。
即是自行。
第二從四攝品。
去于化品。
有十品經。
明菩薩外化方便。
第三從薩陀波侖品。
至昙無竭二品。
明其舉人勸修勸學波若。
波若道中則初勸學。
今方便道中乃後明歡修者。
此是聖人随從方便。
顯始終。
說異所以以然也。
亦為顯波若道方便道二說之殊。
所以然耳。
若以流通足之。
則成四分。
所以次此名不盡品者。
故是乘上生下之義。
上品雲。
三世諸佛學波若波羅蜜。
悉皆不盡。
已不盡。
今不盡。
當不盡。
今此品來。
為接上文。
生于下意。
明方便道中不可盡義。
故名不盡品。
論将欲釋。
故舉之雲第六十六品釋論也。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已下。
就此品中。
有于二分。
第一明波若因果。
微妙深理。
既無所除亦無所得。
第二明有所除亦有所得。
大有此二意。
今此初即是第一明善吉作念。
上明波若不可盡。
今此中善吉作念。
乃雲阿褥菩提不可盡者。
師言。
欲明常因感常果義。
上明因深故果深。
故雲波若不盡今欲明果深故因深。
雲菩提不可盡也。
白佛言已下。
即明波若不可盡義也。
如虛空者。
有二種。
一者世間虛空。
二者法性虛空。
若世間虛空。
以喻來明。
法性虛空者。
談其體性。
今隻以此虛空不可盡故。
能生無盡波若。
波若從無盡之法生。
故無盡。
所以阿蘭若習禅經雲。
以此智無常生滅故。
求諸實相。
當知解此無盡之法。
始般若波羅蜜生得成常解也。
當說。
色不可盡故。
隻以色體空故。
故不可盡。
色無自性。
波若無自性故。
所以波若得生。
若使此等法。
各有自性者。
波若則不可得生也。
乃至種智亦然也。
當說。
癡空不可
五月則一陰支造起。
至十月六陰支起盡。
六陽支伏盡。
何不大寒。
當知。
外家所解末必為合。
如佛法中解。
日行三道。
夏行北道。
正對人上故熱。
春秋行中道故。
冷燸停等。
冬行南道。
過水山上。
擊彼氣來。
故來寒。
此中言以日月故化萬物者。
此義為正。
曰是黃金水精等作屬陽精故熱。
月是白銀琉璃作屬陰精故泠。
日中下火氣。
月中下水氣故。
所以日月能幹濕。
萬物生長。
若五月六月等。
以熱勢盛。
消月中水氣。
令無故露少。
非如外書。
解雲。
露出百草也。
今菩薩以此二行化物。
其由日月化萬物成長也。
當說。
諸天神輕賤妄語人已下。
次釋後之二行也。
若不能如說行者。
則是大妄語人故為天神輕也。
當說。
五種執金剛神已下。
上不退品中言五性。
今言五種。
餘經中五方。
即是一義也。
已如上說。
諸天則來已下。
次釋上諸天贊歎欲當奉缽等文也。
當說。
問曰下當說。
答曰已下。
如法華中雲。
今相如本瑞。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
如此等以比知也。
當說。
如我今已下。
次釋上稱揚文也。
當說。
諸佛雖無著心已下。
明諸佛道同。
若一佛稱揚。
則諸佛同爾。
故雲諸佛也。
雖無著心所以贊善者。
欲令一切行善及近善人。
所以毀惡者。
欲令人離惡及以惡人也。
當說。
問曰何經中說已下。
上既雲釋迦偏常贊歎寶相屍棄二菩薩者。
凡出何經也。
答曰下。
當說。
稱揚三菩薩已下。
一者。
是總稱揚菩薩。
謂從初發心。
乃至十地也。
二者。
是阿鞞?緻菩薩。
三者。
是未得無生忍住順忍中菩薩。
為欲明此總别稱揚三位菩薩義故。
善吉所以别緻問也。
當說。
皆是無常苦無我等法已下。
釋上菩薩未得無生忍。
能觀一切法空。
虛诳不堅固無生等義。
今已此無常等三門。
釋虛诳不實不堅固義也。
一切法空者。
即是空門義也。
一切法無生者。
下當說。
複次已下。
次就三脫門釋也。
當說。
是人出宗順忍已下。
師言。
此是順忍無生忍中間。
出凡夫地是初地已下。
上菩薩無生有種種。
今語未得七地無生。
故雲出凡夫地也。
此義當釋。
能斷二地者。
經論多雲離二乘地也。
一解雲。
斷離十地性地二地或。
故雲斷二地也。
得八人地已下。
上故雲出凡夫地初地未滿。
故雲未入聖法也。
一雲。
未入得七地無生忍聖法也。
今以信力勝故已下。
明信等五根三十七品通于上下。
乃至于佛亦有信根力等。
但燸等四心不通耳。
當說。
若但聞波若已下。
次釋上能聞波若得無量福。
及将來大果文也。
當一一對上文說之。
若法無三相已下。
若經中明四相大小。
四相通法則有文。
論就三相明之。
通法有此。
七是聖人說法廣略。
故然也。
無有是處下。
當一一說。
衆生亦不離如已下。
明衆生即如故無所拔出也。
當說。
第六十五品者。
名為囑累品。
此即是波若道中第三大分。
流通分也。
就此經一部。
論主自大分為二分。
從此中囑累品已上。
有六十五品經文。
名為波若道。
次從不盡品已下訖後囑累。
有二十四品經文。
名為方便道。
就波若道中。
有于三分。
第一序分。
第二說分。
第三流通分。
欲論前之序分。
不但為波若道中作序。
亦為方便道作序。
但文屬波若道中。
分此三分也。
就說分之中。
複有三分。
謂說波若相分。
留難分。
信分等義。
已如上釋。
若以命說分足之。
則成四分。
請分足之。
應成五分。
所以于此品後次明囑累者。
明如來所說。
本為益物。
不但欲利當時。
乃欲遠傳千載。
說波若分一周既竟。
應須付囑令二世得益。
故次屬阿難。
若餘處經名為中囑累品。
今此中經隻雲囑累品。
論将欲釋。
故舉之雲第六十五品釋論也。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已下。
就此品中。
大有二分。
第一明将欲囑累。
先當分别乘。
校量勝劣。
及授大記。
勸修贊歎行波若等義。
第二從是故阿難已下竟品。
正明其囑累之事。
有此二分。
師言。
他家于此品中。
為複種種科之。
亦恐失其指。
今此初即是第一明帝釋乘上品所說之意。
于此初咨問也。
當一一說。
佛告已下。
明既其生法二空何有得義。
故如善吉所說也。
欲比菩薩已下。
次明校量。
所以設校量者。
隻欲為明囑累義也。
當說。
是時會中已下。
聞于校量故。
緻供養也。
是時八百比丘已下。
明既聞如此校量。
能緻大果。
是故發心。
以五色華供養也。
爾時佛知已下。
明為授記也。
于如宿劫已下。
若星宿劫。
去此賢劫。
六千八千劫既無量。
如宿劫者。
不知近遠也。
佛名散華已下。
以上比丘以五色華散故。
權果中明相當因果。
故名散華也。
以是故下。
明勸修也。
當知是菩薩已下。
明聞波若及以行以者。
非少功德之所緻也。
要從先聞。
始能信解。
少福之人不得聞。
此生信愛樂修行也。
當說。
是故阿難我以般若已下。
品之第二。
正明囑累。
上所以如此說者。
隻為成付囑。
以有如上來多許授量等義。
故以此經。
囑累于汝。
故雲是故也。
此經唯校量廣博。
囑累殷勤。
二義異于餘經。
故什師解雲。
所以殷勤囑累者。
以寶重故。
防深所以校量廣闊者。
以功高故。
校廣一切大乘諸經皆爾。
非但一部而已。
但以時處。
衆别故。
令聖說有殊無妨。
法理是同。
大乘諸經皆爾。
何有涅槃為勝。
法華劣也。
故姚主問什師雲。
來至秦地。
有何播益。
答雲。
貧道至此。
翻二百二十六部大乘經。
皆明常住佛性因果理。
足以此為益一切。
大乘經典西國盡名為法身。
故經雲。
若此經典所在之處。
當知此處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香華而報其處。
而今豈可于大乘經中辨其優劣。
言五時差别故。
遂有常無常義。
可謂頹網既驿。
設救為難也。
當說。
其過小小已下。
就囑累中。
亦有多種意。
囑累今此初。
明有十二部經接化于世。
十一部經是聲聞藏。
唯為益二乘。
所利處小。
有落失者。
無有大罪。
方等一部是菩薩藏。
唯為菩薩。
是大乘典能緻得佛利益處廣。
是故失之能得大罪也。
下文等當一一說。
供養我已下。
次明勸供養也。
信心清淨已下。
明淨信也。
皆從波若波羅蜜中生已下。
金剛波若亦雲。
三世諸佛從此經出。
一切諸佛從此經生也。
是菩薩摩诃薩母已下。
上明生佛。
今次明菩薩一切因果。
皆從此生也。
非我弟子事已下。
次更校量付囑。
如佛話經說者。
此中阿難既持大乘法藏。
故屬阿難海。
菩薩也。
一食者。
從旦至食時也。
須臾者。
無問四時。
但令一日一夜則有三十須臾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校量勝義也。
說是波若波羅蜜品時已下。
于此囑累之中。
為欲更衍波若法相。
故現神力也。
不與眼作對已下。
欲明波若相寂。
上所以先現神力者。
隻為發生此法之由也。
何以故已下。
還釋法法不相見等義也。
得無礙知見已下。
上明波若無知知見相寂。
是用即寂義。
今以明波若照窮萬品。
寂是即用義也。
名衆句衆已下。
如衆字為名。
如菩提兩字。
始得成名。
故雲名衆。
衆名成句。
故雲句衆。
衆點成字。
故雲字衆。
如此等名句字衆等。
或雲有十萬偈萬八千偈等。
文字句衆。
名為有量。
今論波若之體。
故雲無量也。
何以故已下。
以無盡釋無量義也。
過去諸佛下。
複就于三世。
明無盡義也。
何以故已下。
複以無生。
釋無盡義。
盡則是滅。
生則是生。
今雲波若既無生滅。
雲何乃言是無常也。
佛出覆面舌已下。
明時衆既見佛。
為複如是種種贊歎校量。
付囑波若。
便生疑。
故如來出舌。
欲證說不虛也。
則是一切字門已下。
明波若能生諸陀羅尼總持。
一切字門等義。
無有忘失也。
是行者足已下。
足是身之本。
明此波若是法身之本。
故雲足也。
問曰已下。
釋上天主疑問之文也。
當一一說。
佛說有三種慧已下。
欲明下人能與上人義論之。
故引此三慧義來耳。
大乘習種。
雖是聞慧。
皆是據其得處。
此至十地始滿。
故通上下也。
當說。
如阿難雖未離欲已下。
大本經亦雲。
我諸弟子未離欲者。
悉皆四散。
唯除阿難。
與此論合也。
好樂說空已下。
此等文意。
盡陟稱揚品末。
何故乃屬此品。
解言。
此中本為接上品意。
欲生下文故。
屬此品。
不屬上品也。
當說。
欲比菩薩已下。
釋上分别三乘校量勝劣經文也。
當說。
譬如破闇已下。
當知前燈與闇共住故。
後燈來時前燈更明。
佛智起時金剛更明。
那言佛果不斷。
佛果不斷者。
則後燈來時不更大明。
亦不須後燈也。
故大本經雲。
佛智能善斷我等無明闇。
譬如日出時。
除雲光普照。
前初品中論又雲。
無明有二分。
佛所斷分。
菩薩所斷分也。
當說。
複次二乘得空下。
當說。
若欲于一切衆生最上已下。
釋上勸修文也。
當說。
答曰言智慧有分已下。
如以文釋約虛空。
二乘所得。
有餘不盡故。
教名不了。
智有分證理有量也。
當說。
爾所分是須陀洹已下。
明一切三乘聖人。
隻以得實相理。
有淺深分齊。
故有聖位差别。
故金剛波若雲。
一切聖人。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此中言爾所分。
亦與彼經合也。
一切聖人。
若不得此實相無為之理者。
則不能斷惑成聖。
故金剛波若雲。
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也。
微笑義已下。
彼品則指初品。
此品複指彼品者。
此是次第相乘。
故然也。
當知是人人道中乘已下。
釋上贊聞受行等者。
皆先世久習等文也。
當說。
常有一生補處已下。
彌勒雖複八十年在此方。
至佛滅度後。
始生彼天上。
八十餘年。
始往彼生。
然此間四百年。
始于彼一日一夜。
此間假使百歲。
于彼隻是須臾之間。
故不妨雲常有也。
問曰已下。
問意雲。
但交于佛田中種。
自得佛及三乘涅槃。
如法華中說等。
義為善。
何故乃雲要行空也。
法華論留支三藏。
以景明二年欲翻。
為有小小國不甯事故不得譯。
但出要意一卷雲。
此以一華一稱南無佛等。
乃據習種已上菩薩所有諸善。
悉以波若相和故。
皆得感佛。
近得初地已上佛道菩提。
若習種已前。
所有諸善。
不與波若相和。
故沒在世間有盡法中。
不能感佛。
與此論合也。
當說。
答曰已下。
當說。
如是功德利益故已下。
明波若以有上來多許事故。
所以令佛勤勤囑累也。
佛以般若經卷已下。
其理一定。
不可遷易。
文有失壞。
故須付囑也。
如意寶已下。
如如意珠無有定色。
而能出生一切諸寶及餘雜物故。
須别自殷勤付囑。
明波若之寶體無定相。
而能出生三乘諸寶及世間善法。
故付屬不同餘寶。
餘寶者諸餘經也。
當合說。
除波若雖有十二部經已下。
持地雲。
十一部經是聲聞藏。
方廣一部是菩薩藏。
應雲除十一部。
而言除十二部者。
此明就大乘經中亦獨自校量故。
爾所以前論文雲雖有無量摩诃衍經。
波若波羅蜜最為第一。
就方廣部中。
亦有為明發大道心者。
亦有為明得阿鞞跋緻地者。
亦有為明合得菩薩道者。
亦有合得佛道者。
今據波若為諸佛母。
出生諸佛。
得佛道者為語是故言勝。
故前校量分中。
自就大乘中校量言。
以波若教三千界發心心菩薩。
不如教一阿鞞跋緻菩薩。
教三千界阿鞞?緻菩薩。
不如教一近佛道者。
今此中自以大乘方廣部中。
亦合共校量雲。
此雲波若。
為生佛道故。
生之為重故。
次此上文言。
此波若。
為出生三世諸佛故。
亦言為菩薩摩诃薩母。
今者為唯取是佛母義邊故。
所以言勝餘十二部也。
一雲。
如來實解小乘。
亦有十二部。
所謂廣經亦不為解義論義因緣本事等。
但令廣說。
或複善惡因果色心等法。
屬于廣經。
如此為論者。
波若故宜勝十二部也。
當說。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勝義。
以此文驗。
當知波若唯據為是出生諸佛。
及近佛道者。
故雲勝與校量勝義經文等合也。
問曰已下。
釋上以大小乘校量文也。
當一一說。
如意樹者。
大本經。
名為天意樹。
此中為善也。
爾時佛欲明了是事故已下。
釋上示現神力。
為欲更說波若無知。
照即寂義。
此中意。
以天肉二眼。
通報得故。
說為見虛诳。
餘三眼唯修得法眼。
雖照别。
亦無别相故。
無别可别。
慧眼雖知同。
以同無同相故。
亦無同而可同。
故雲無作。
諸佛菩薩天肉二眼。
亦能爾用。
但今據有同報得照用之義。
故雲爾也。
當說。
但以大慈悲故已下。
欲論諸佛智慧本寂。
但以慈悲本願。
度衆生力故。
随衆生見。
現種種說。
及贊波若等義。
實無所說。
亦實無所贊。
故華嚴雲。
如來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以本大願力。
顯現自在法。
大本經雲。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
是名菩薩具足多聞。
所以現出世間。
及有說等者。
唯為衆生如來。
今但說法相寂。
慈悲亦寂。
但諸佛本意。
唯為衆生。
今以衆生不可盡故。
所以佛出世不可盡。
以衆生不可盡故。
諸佛亦慈悲不可盡。
以慈悲不可盡故。
現說亦不可盡。
若其衆生可盡。
能解無說相者。
諸佛終無有出及說法等義。
何以故。
從本以來性自爾故。
所以說者。
隻欲令解無說。
所以出者。
欲令衆生至于無出。
所以悲者。
欲令衆生得于無悲。
此皆由波若無盡。
本願不窮。
慈悲深重。
故令然也。
當說。
佛智慧不可盡已下。
釋上無量無盡無生等經文。
若上經中。
以無盡釋無量。
以無生釋無盡。
今論中。
乃以無量釋無盡。
以無生無滅釋無量。
此是如小品已下。
如此經有十萬偈。
小品有四千偈。
放光有一萬八千偈。
光贊八千偈等。
名為有量也。
未來現在亦如是已下。
欲明波若體是常住。
非時節所遷故。
約三世明之。
皆不可盡等也。
不盡已不盡已下。
更以三世顯其不盡之義也。
當說。
如人以香油瓶已下。
如瞻蔔香油以瓶盛之。
所以殷勤付屬不令破瓶者。
畏失油故。
今囑經卷。
亦複如是。
以文诠理。
義從文得。
文不正義不成。
違文失指。
恐失義故。
所以囑文不令忘也。
當說。
但以本願誓度衆生下。
當說。
能入一切文字已下。
釋上陀羅尼文也。
當說。
如須屍摩已下。
此外道亦得文持陀羅尼。
以不得波若和故。
則有忘失。
外道詳共差。
令入佛法中偷法。
有一比丘。
于佛邊自雲。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還房已。
屍摩則随。
以諸禅五通三明等問。
皆言不得。
雲汝若爾者雲何于佛邊言我生已盡等。
比丘答言。
我是慧解脫人。
即複問言。
雲何是慧解脫人。
比丘複言。
汝雖不解。
然我隻是慧解脫人。
屍摩雲。
汝說法簡略。
我未能解。
往問佛。
佛雲。
我佛法中先用法智。
後用比智。
法智知現在。
比智知過未。
成實但用此一義。
言法智斷現在煩總。
比智斷過未或。
以法比二智。
斷三世或。
此乃屬知三世之法比智。
非斷或智也。
法智知法。
比智知義。
法智知欲界。
比智知上二界。
汝應先用法智。
知其現在所得。
雲何乃先用比智。
以過未之義來比之。
乃用五通三明等問也。
此人既是慧解脫人。
故但于未到地盡諸漏。
不得諸禅。
及滅禅并無五通。
無五通故無三明。
所以不但有學有八智。
無學亦有八智。
為無他心智及無生智故。
而将此事來者。
隻以證外道所得陀羅尼。
不和波若有忘生故。
不能先用法智。
乃先以比智問他。
違三量故。
菩薩不爾也。
當說。
在小乘心中已下。
師言。
小乘雖有轉識。
法智以得波若氣分。
故雲爾。
今謂波若既常。
此智那是無常。
既雲爾者。
當有其意。
此文為正當說耳。
釋第八十卷論 第六十六品者。
名為不盡品。
上來至此。
明菩薩波若道。
自此品已下訖于經末。
明菩薩方便道。
上波若道中。
明權實二果。
因中萬行。
語其歸宗。
為明波若。
今此中亦明真應二果因中萬行。
論其指趣。
為明方便。
欲論聖心亦未曾二。
言其智慧。
亦未曾一。
波若有入實之功。
方便有功用不證。
故論雲。
波若能将菩薩。
入畢竟空。
方便能将菩薩。
出畢竟空。
以有此二智出入之殊故。
所以經中遂有此二道之别。
就方便道中。
論主自科有于二分。
從此品去。
至昙無竭品。
通明方便道義。
囑累一品明其付囑流通。
師言。
就此斷經文。
亦極有多家。
自有符姚時諸法師科者。
自有光律師弟子道場法師。
後聽留支三藏講說。
為被三藏小小瞋故。
入嵩高山十年。
讀大智度。
已出邑。
欲講此論。
于時有一尼僧。
善樂讀此論。
故遂為檀越勸化。
令此法師講說。
智度之興正在此人。
此人科。
略亦為細碎。
但苻姚時諸大法師。
既在譯論之際。
又值什師。
應善其意。
今且依此苻姚時諸法師。
科有于三分。
始從此品至夢化品。
有十一品經。
明其内行方便。
即是自行。
第二從四攝品。
去于化品。
有十品經。
明菩薩外化方便。
第三從薩陀波侖品。
至昙無竭二品。
明其舉人勸修勸學波若。
波若道中則初勸學。
今方便道中乃後明歡修者。
此是聖人随從方便。
顯始終。
說異所以以然也。
亦為顯波若道方便道二說之殊。
所以然耳。
若以流通足之。
則成四分。
所以次此名不盡品者。
故是乘上生下之義。
上品雲。
三世諸佛學波若波羅蜜。
悉皆不盡。
已不盡。
今不盡。
當不盡。
今此品來。
為接上文。
生于下意。
明方便道中不可盡義。
故名不盡品。
論将欲釋。
故舉之雲第六十六品釋論也。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已下。
就此品中。
有于二分。
第一明波若因果。
微妙深理。
既無所除亦無所得。
第二明有所除亦有所得。
大有此二意。
今此初即是第一明善吉作念。
上明波若不可盡。
今此中善吉作念。
乃雲阿褥菩提不可盡者。
師言。
欲明常因感常果義。
上明因深故果深。
故雲波若不盡今欲明果深故因深。
雲菩提不可盡也。
白佛言已下。
即明波若不可盡義也。
如虛空者。
有二種。
一者世間虛空。
二者法性虛空。
若世間虛空。
以喻來明。
法性虛空者。
談其體性。
今隻以此虛空不可盡故。
能生無盡波若。
波若從無盡之法生。
故無盡。
所以阿蘭若習禅經雲。
以此智無常生滅故。
求諸實相。
當知解此無盡之法。
始般若波羅蜜生得成常解也。
當說。
色不可盡故。
隻以色體空故。
故不可盡。
色無自性。
波若無自性故。
所以波若得生。
若使此等法。
各有自性者。
波若則不可得生也。
乃至種智亦然也。
當說。
癡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