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諸法本者即者實相未者。

    謂色等諸法實相既淨。

    諸法即實。

    故雲諸法本末清淨。

    是名甚深也。

    因果清淨故者。

    色即為因。

    實相為果。

    推色以至前實色。

    既即前實。

    實本淨故。

    說色亦淨。

    故雲因果淨故也。

     故上品中已下。

    明因淨故果亦淨。

    果淨故因亦淨等義也。

    當釋。

     是淨能破一切法中已下。

    次釋第二句歎也。

    能與有餘涅槃者。

    此據煩惱身五住及習盡也。

    今與無餘涅槃者。

    據二種生死盡也。

    當釋。

     是淨不相續已下。

    釋第三句明是淨既能與此二種涅槃。

    生死永不相續。

    故雲是淨不相續也。

     百八煩惱已下。

    釋第四句也。

    當釋。

     如是諸法實相已下。

    釋第五句。

    先化大小兩乘。

    與法辨義已次折釋也。

    當釋。

    明須陀洹果。

    複無漏果證。

    已永着聖法。

    無有堕落。

    故名為着也。

     如是法已下。

    次釋第六句。

    不作罪福不動等三種行業等義也。

     一切世間無生已下。

    次釋上第七句。

    明釋法無生不生三界等義也。

    當釋。

     是淨無智諸法鈍故已下。

    明淨無知相。

    故曰無知法無分别。

    是故名鈍也。

    當釋。

    舍利弗得聲聞彼岸佛。

    為一切智人俱無着故。

    共論此法也。

    當廣釋。

     如虛空下。

    當一一釋。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已下。

    即是品之第二。

    明善吉歎淨。

    此中乃先舉生淨以況法淨。

    佛亦一一成之也。

    當一一釋。

     佛言我無所有故已下。

    下言果畢竟淨者。

    是略述成。

    今言無所有者。

    是廣述成也。

    當至論釋之也。

    佛言自相空故。

    已品亦至。

    至論當釋。

     以二淨故已下。

    亦至論當釋。

     無始空故已下。

    上言畢竟淨義。

    以成法空。

    今言無始空者。

    以成生空。

    亦至論釋可然。

     如是智已下。

    明善吉緻歎。

    而如來答言畢竟淨故。

    此據智相寂知無知相。

    故雲爾也。

     佛言知道種故已下。

    上據知相寂。

    故雲畢竟淨故。

    今言寂寂之用雲故知通種故故也。

    當釋。

     以方便力故已下。

    此下雲出至義。

    明色無色性故。

    不知色非無方便之用而能知也。

    當一一釋。

     無諸憶想分别内空外空等已下。

    此中前事是故唯明十三空。

    餘諸法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者。

    法空無法有法空等五空。

    既是為總破諸法明故。

    此中不具說也。

    當釋。

    釋曰已下。

    此初意。

    釋今歎淨品。

    初身子所以歎深者。

    以見上泥梨品。

    未說淨理甚深故。

    所以緻歎須釋主因緣。

    今善吉既是命說之主故。

    此中緻歎。

    不須釋主因緣。

    若餘人所說。

    須求因果故。

    如如釋身子歎之因緣等義也。

     今須菩提說下。

    即是科門也。

     我淨故已下。

    次釋文也。

    此以生空易解故。

    舉況法空也。

    當釋。

     問曰已下。

    料簡所以。

    上雲無所有。

    下雲自相空等義也。

     答曰已下。

    意雲上據有為果法是着處。

    故雲不可得。

    不可得者對無着處。

    今須陀洹等。

    言自相空者。

    乃據無為果。

    無為果既是煩惱無處。

    非所着處故。

    但雲自相空也。

    當釋。

     以菩薩深着故無相無念已下。

    明論主即用此無相無念。

    釋上一切種智等淨義。

    無相者下複始别釋。

    無無相無念。

    釋上一切種智等淨義。

    無相者下。

    複始别釋。

    無相等義也。

    當釋。

     用二淨故已下。

    二法清淨者。

    者是智淨緣淨。

    名二法淨。

    今此二淨亦無故。

    名不二法淨。

    無得着義。

    已如上釋也。

     問曰常言畢竟清淨故已下。

    問意雲。

    今我等無邊之中。

    複何故乃雲無始空也。

     答曰已下。

    明今以無始空來成生空義故。

    何以雲爾。

    畢竟空乃以成法空□□義也。

     問曰能如是知已下。

    釋上善吉歎波若之文。

    此中意明知之空空之智用即寂寂即用。

    非廢用然以寂。

    亦可以寂故而無用。

    但以知故。

    所以言畢竟空空。

    即能智故。

    言知道種智也。

    當一一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釋雲以雲色不知色等文也。

    并當一一釋。

     第六十四卷論 第四十一品六分 爾時釋提桓因門已下。

    即是品之大分第三。

    明天主問前百相。

    所以然者。

    上文既明諸法皆淨。

    恐人不解而生取着成礎相故。

    天主欲令無滞。

    所以問也。

    當一一釋。

     汝今更聽乘釋已下。

    即是品之第四。

    明天主請前善吉說百相已如來贊成而善吉非一切知人。

    知有相不盡。

    是故如來複為廣說微細有相等法。

    下當一一釋可。

     佛言一切法一性非二相者。

    即是畢竟空性也。

    是一法性亦無性者。

    明亦無此一畢竟空性也。

    是無性即是性者。

    明無性之性。

    即是一切體性也。

    當釋。

     問曰下。

    并當一一解釋也。

     譬如食雖美已下。

    明善法雖好若着之對廣也。

    當釋。

     問曰佛以贊須菩提說無有相已下。

    次釋上第四大分。

    如來自說之文。

    問意雲。

    上善吉已說百相。

    如來證成。

    若說之非留佛。

    不應成說之。

    若是佛對不須更說。

    今何以贊成。

    而複更說也。

     答曰下。

    并當一一釋。

     五衆及至十八不共法可與般若作因緣已下。

    隔此中有二解。

    一解雲。

    此五衆十八不共法等是前法空。

    法空但能為波若。

    作緣發顯波若。

    非正生波若。

    故雲等也。

    一解雲。

    此五衆十八不共法等。

    無生相故。

    言不能生波若也。

    有解雲。

    此五衆等是成菩薩法十八不共。

    唯在前果。

    果不生因。

    因中五衆等及十八不共。

    并非波若家生因。

    但能作緣因故。

    言但作因緣也。

    譬義當釋。

     第四十二品者。

    名面名千佛品。

    上既明百相已次說波若無有。

    今明者佛道同說無異轍故。

    次此後明前此品。

    今論将欲釋故。

    舉之雲第四十二品釋論也。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就此品中。

    雖得門戶極多。

    而大有三分。

    上既明有相。

    即明波若無過。

    即是法無百相今次欲明人無百相。

    故雲作者。

    不可得故。

    所以此初第一明前既作無而所不作。

    明前無行而無所不行第二明諸佛道同法無異轍義故。

    所以面名現。

    千佛同法。

    無異轍義故。

    所以面名現說波若。

    第二次明至行報諸根無惱無缺。

    此初即是第一先明無作無行<<PIC>X46p0894_01.gif</PIC>。

    則次明無所不作無所不行等義也。

    并臨文當釋。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正歎波若不增不減義也。

    當一一釋。

     譬如佛卷形壽已下。

    明佛壽無盡故。

    以為喻也。

    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前明歎法。

    今明歎人也。

    并至論當釋。

     世尊是衆生性亦不減已下。

    以衆生性無故。

    衆生界亦不減。

    以聖人性無故。

    諸佛界亦不增。

    以佛界不增故。

    聖人亦不無滿。

    以衆生界不減故。

    衆生則不可盡也。

    當釋。

     釋曰已下。

    明前品既說有相。

    今次說無有相。

    善吉既聞。

    聞品未言波若波羅蜜。

    無起無作故。

    即問言。

    若爾者。

    菩薩不應行前波若波羅蜜。

    得薩婆若故。

    此品初雲波若無作佛。

    即答言化者。

    不可得故等義也。

    當一一釋。

     應雲何行已下。

    上明無作。

    今次明行相也。

    當釋。

     示諸法畢竟實相故已下。

    明波若實相法中。

    不明諸法常故。

    不同無智愚人。

    不明諸法無常故。

    不同相人愚家兩忌内外雙寂也。

     不受是法者。

    明隆為破常倒為無常觀即舍也。

     問曰色等罪法已下。

    問意雲。

    此中明法。

    皆言從色至前種故。

    色等為苦。

    無常可共種故雲何。

     答曰已下。

    雲此是名字說之随人。

    何樂以閑者。

    為安隐閑法好法不閑之者。

    說之為在種。

    故諸善法等。

    若衆生不閑。

    則說為在亦無傷也。

     不行色等不宜即已下。

    明若但前色等法法化無常想種相等。

    上作常想者。

    不宜是若于色種智等。

    上作常無常想。

    名為具足。

    今波若中。

    亦不行色等無常義。

    故雲不行色不具足也。

    當釋。

     複次已下。

    此一意明。

    若十地菩薩觀。

    則名具足餘菩薩觀。

    雲不具足也。

     佛言出衆生于常中不。

    當釋。

     礙者是非道已上下品明礙相。

    此中明無礙相。

    令善吉總結上下。

    故雲爾也。

    當釋。

     罪業因緣生故已下。

    欲論行者。

    亦非罪業所得。

    但因緣之義。

    是虛诳法。

    故說為罪。

    可當釋。

     何以再說已下。

    答言相說欲度衆生者。

    今得以世閑以說欲度衆生者。

    今得涅槃等樂故再說也。

     複贊是菩薩大精進已下。

    釋上問第二周。

    贊菩薩勇猛等文也。

    當釋。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已下。

    明天主現聞上佛與善吉了了說法。

    諸實相欲與守護故。

    發到門也。

    當釋。

     為習空下。

    至論當釋。

     汝頗見是法可守護者已下。

    明善吉意雲。

    此法無相故。

    又波若力自無量故。

    不須外護也。

    然至論釋之。

     是善男子已下。

    上明法不須外護。

    今明人然不須外護。

    欲論佛法之中。

    然須内外兩護。

    但今此中。

    欲顯波若。

    是諸佛師。

    自有大力。

    又諸佛何護不須世人所護故塵外護非是都不須也。

    論自釋之。

    臨文當一一對釋。

     不念夢。

    不念是夢。

    不念用夢。

    不念我夢等已下。

    明天主發四句上善吉欲明不須外護義故舉此十喻等。

    以易解況難解反問天主明不可護義。

    但内行波若即是前護。

    今者天主複還舉此四句。

    問善吉也。

     不念是色已下。

    上為舉易解況難解故。

    以夢中反問天主。

    今複欲以難解況前易解明色等。

    既至不念。

    何況夢等故着者。

    此中複還舉四事答之。

    乃至一切種<<PIC>X46p0895_01.gif</PIC>上四法亦然也。

    并至論當一一釋之可。

     釋曰已下。

    此中論主釋前。

    上文意。

    極分明可見。

    臨文當一一對上文意釋耳。

     須菩提及一比丘出家法敬禮而已下。

    明天主是俗人。

    多設事供養。

    善吉等既是出家人。

    但須設法供養。

    故雲敬禮而已。

    為别異道俗故。

     然諸惡鬼等下。

    當釋也。

     應無生法若已下。

    此中言觀實相慧。

    即應法忍入菩薩位。

    若言佛性是能照者。

    上<<PIC>X46p0895_02.gif</PIC>觀故。

    得見佛性便成更别有知見。

    此佛性故。

    若言上轉識然見者。

    轉識既同。

    則應三乘皆見。

    若雲阿梨耶識見佛性。

    不用轉識見者。

    便成佛性見前佛性。

    複不應言觀諸法實相畢竟空智慧應無生法忍。

    若言此真知本有。

    今日始顯出得用者。

    便成道理。

    但有了因。

    無有生因。

    報佛亦不成本無今有生因。

    亦成感本有之義。

    何以故。

    此<<PIC>X46p0895_03.gif</PIC>本有故。

    既真知與法佛俱本有。

    但今日顯之。

    始得至用說為始有者。

    五度共行波若。

    與常住波若等。

    悉皆本有。

    同是今始體顯。

    今始得用。

    都無有異同。

    是了因了出。

    有何生因生法義也。

    當釋。

     若人少時應行已下。

    此明應可外護義也。

     如伽羅夜叉已下。

    于事證上地人不須外護義也。

    當一一釋。

     爾時帝釋貪貴是如夢等智慧已下。

    釋上天主四問。

    善吉。

    以難況易。

    四答等中經文。

    當一一釋。

     餘喻亦如是已下。

    夢上一喻雲念夢念是夢念用夢念乘夢四事相貌既然。

    餘影炎化等。

    九喻上四相亦爾也。

    當說。

     爾時須菩提答帝釋若行者已下。

    明善吉還<<PIC>X46p0895_04.gif</PIC>色等。

    上以四相況釋上義。

    當一一對釋也。

     爾時佛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已下。

    即即是品之第二。

    明波若法。

    同十方諸佛。

    何說不殊故。

    所以為貴。

    就此中複有二意。

    第一明十方同。

    第二明三世同。

    有此二意。

    今此初先明諸天聞說實相。

    了了分明。

    故說供養也。

    當釋。

     亦如是相如是名字者。

    明現教不殊也。

     皆字須菩提已下。

    欲論一切十方諸佛所說皆爾。

    但此中為遂當時之座所見為語故。

    隻言十方各千。

    唯據萬佛土也。

    明說波若時。

    皆須解空第一人對故。

    盡言名須菩提。

    天主既是地居天主。

    又當念波若天名為淨。

    一切佛所說。

    皆須淨人之主。

    問此淨法。

    故雲皆字釋提桓因也。

    當釋。

    若華嚴雲。

    一切十方說十地相菩薩皆名金剛藏一切請問者。

    皆名解脫月。

    此明地相常住深奧難明故。

    一切菩薩說地相者。

    同名金剛藏解脫者。

    據無縛黑月者。

    前闇夜時明之。

    此地行善除縛黑。

    前生死重昏之中。

    能為照明故。

    所請問人。

    皆名解脫月。

    為大乘理深。

    不同小教文理。

    俱常十方諸佛。

    實無異說。

    一切群聖。

    所禀不殊。

    故以然也。

     爾時佛告須菩提彌勒菩薩摩诃薩已下。

    第二次明三世諸佛。

    亦同無異嗢。

    上舉十方論理在說同。

    今明彌勒雲。

    三世莫易。

    所以舉彌勒者。

    欲以未來說同證現在義。

    未來既同現在佛說。

    當知現在佛說。

    然同過去。

    欲以此為證。

    故于之來。

     然當于是處已下。

    次明處然同。

    明一切諸佛然常等此處說于波若。

    故法華雲。

    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

    常在靈鹫山。

    及餘諸住處。

    凡說大乘。

    皆明實相故。

    據此實相淨土處。

    然未曾異也。

     何相何因何義已下。

    明善吉因之複設三問也。

     佛告已下。

    此正答初問。

    明彌勒出時說波若相然複如是。

    如今無異。

    次色時無色故。

    非常無常縛解垢淨等也。

    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答第二問。

    上明色淨等義。

    據于相淨為言。

    今雲淨者據于因淨。

    以色中實相為因。

    生于波若。

    故雲等也。

    當一一釋。

     世尊雲何色清淨故已下。

    明善吉因之複問也。

    當釋。

     複次須菩提虛空清淨故已下。

    上善吉設三問答。

    兩問已竟。

    今次答第三問。

    明彌勒出時。

    然以如是等義。

    說于波若也。

    當一一釋。

    色本來無染。

    故雲不行也。

    當釋。

    虛空等可用而不可用。

    故雲清淨波若然然也。

     虛空可說已下。

    明空體無說故。

    設複說之。

    體然清淨波若然爾體無說故。

    設複說之。

    亦複清淨也。

     因虛空中二聲出已下。

    明六大成衆生。

    以四大圍虛空。

    識于中住。

    心即陀那。

    報風從齊。

    而<<PIC>X46p0896_01.gif</PIC>??打七處。

    故有聲出。

    以聲出聲空故有向。

    若内外不空。

    則無聲向。

    故雲因虛空故二聲出。

    雖因空有二聲出空然不行。

    雖因波若故。

    有可說波若。

    然不染性常清。

    就不可得。

    明如虛空相皂。

    不可得故。

    清淨波若。

    無相故清淨也。

    當一一釋。

     釋曰已下。

    上初品中。

    以如來自說故。

    列諸天大衆等。

    來次舌相品。

    為命說故。

    來次請分。

    初為請說故。

    來此中為明了了顯說諸法實相故複來也。

     問曰下答曰已下。

    意雲。

    盡有新奮諸天等來也。

     十方面各千佛現已下。

    釋上十方同義也。

    當一一釋。

     佛欲證其事故已下。

    次釋上古今通義。

    欲知賢劫中。

    諸佛所說不異。

    欲與諸佛作因緣者。

    當于此中解也。

    當釋耳。

     王舍城已下。

    次釋上處同義也。

    當釋。

     如彌勒經中說已下。

    明論主于經成證佛昔于此處說波若義也。

    迦葉是第二大師。

    住持佛法二十餘年。

    已始于狼迹。

    入滅盡定。

    次付阿難。

    住持二十餘年。

    付商那和修。

    那和修住持二十餘年。

    付優波崛多。

    優波崛多住持二十餘年。

    付提遮迦。

    提遮迦已次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師子等。

    二十三人中。

    龍樹最臣。

    二十三法師。

    及迦葉入滅定。

    彌勒度人因緣等。

    此中當廣說。

    師雲。

    若揣食身入滅定。

    過七日。

    已出定則死。

    此迦葉乃是法身菩薩。

    非貪身故。

    所以出定能然也。

    有解雲若住常入滅定入過期限者。

    出則須死。

    若是佛所遣使入等者。

    假使非法身菩薩。

    出亦不死。

    要須事辦。

    然亦乃終故。

    前十力論中雲。

    若佛遣使中不達。

    無有是處。

    若非法身菩薩出定則死者。

    便成佛所遣使有不達義故。

    有此意也。

    當釋。

     以何相何因何行已下。

    次釋上三問三答中經文也。

    上言以何義。

    此中乃雲以何門。

    此是以義為門也。

     佛言如我說色諸法非常非無常等已下。

    釋上答第一問中經文也。

    當釋。

     爾時須菩提歡喜已下。

    釋上答第二問經文。

    此中以緣為名因。

    為緣因也。

    當釋。

     譬喻欲令事明了故已下。

    次釋答上第三問經文也。

     八萬四千法聚皆是波若波羅蜜一事已下。

    明此中所說。

    皆是波若中所說。

    一事而分别說成多許法聚作。

    所以雲一切諸法從波若生也。

    當釋。

     有人聲從口中空出已下。

    已如上釋當說。

     諸小菩薩等。

    以聖法涅槃等。

    為實如人以聲為實。

    以生死凡夫等法為虛。

    如人以向為虛。

    若言世間法有名無實世出間法有實等者。

    皆是為諸小菩薩說故然也。

    當釋。

     問曰已下當釋。

     答曰已下。

    言自然有者。

    此是作因已以果。

    不須更作而自得之。

    故雲自然如不作于向。

    而但有聲向自出也。

    當一一釋。

    虛空是無作法。

    隻釋上虛空無取文也。

     複次如虛空無所得相已下。

    釋上無所得經文也。

    如因虛空造無量事。

    而空無造相。

    亦無可取相。

    以因虛空造故。

    虛空則為非無。

    無虛空相可得故。

    則為非有。

    非有非無。

    則為虛空波若亦爾也。

    當釋。

     大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釋第五十九卷論說六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