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等解也。

     不合散者已下。

    次釋今第二對義意亦<<PIC>X46p0888_02.gif</PIC>前。

    但前和合之中。

    假設名字無别法起也。

    當釋。

     色無邊故已下。

    此初先就俗谛道釋之。

    以色無處不有故。

    說無邊無量等也。

     不以粗色散故已下。

    明波若但即法明無。

    不論散合也。

     無量者已下。

    釋今第三對。

    明凡夫所見。

    以空故說為無量。

    有故說量。

    今波若中。

    空實俱無故。

    無此等法也。

     前色化廣已下。

    釋今第四對也。

    當釋。

     言色有力已下。

    釋今第五對。

    明雲色和合說教有力如衆絲制象。

    若細分之。

    則說言無力。

    今波若解之故。

    不言有力無力也。

    是故名摩诃波羅蜜者。

    釋今善吉初答。

    如來大度義。

    五對經文既竟故。

    總結之也。

     複有大因緣已下。

    次釋今<<PIC>X46p0888_03.gif</PIC>複次意。

    明大因緣義。

    不遠離六波羅蜜等也。

    當釋。

     則調柔不錯已下。

    明五事與波若。

    互由維緯。

    若和合者始成故。

    作八聖道譬成明也。

    當釋。

     無有一法猶自性者已下。

    故前六因四緣中。

    雲無有法。

    從一因生。

    亦無有法。

    經一緣生。

    當知當法從衆因緣生也。

    當釋。

     所以者何已下。

    還于善吉自說以證成今義也。

    當釋。

    衆生不生故。

    次釋今文中<<PIC>X46p0888_04.gif</PIC>十門義中。

    第一門也。

    此中論主。

    以□相似由如破竹一節既同。

    餘苦亦去。

    故所以但廣釋初門中間例爾也。

    當釋。

     衆生力不成就故已下。

    此第十門數釋義故。

    來所以别釋也。

    當一一說。

     第四十品者。

    名為泥梨品。

    泥梨是西國語。

    此間名為地獄。

    此品所如來者。

    此中有數品經。

    皆明波若功德。

    今既明波若德不可思議。

    能信能了得福無量。

    今欲次明謗者。

    重罪彌輪故。

    次大度品。

    以明前此品論。

    既欲釋故。

    舉之雲第四十品釋論。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已下。

    就此品中。

    大有三分。

    第一明其信人。

    第二明至謗者。

    第三歎此法甚深。

    故所以信者。

    福高謗人罪大。

    此問意。

    今往生品下方便品輕毛品等中。

    悉有此問。

    但所為不同。

    并至文當釋。

    既欲明謗者故。

    此初身子先問信人。

    凡有四問。

    第一問來生處。

    第二問發心久近。

    第三問供養幾佛。

    第四可行行幾時也。

    當釋。

     佛告舍利弗已下。

    此初答上第一問意雲從地佛雲來也。

     是菩薩發心已下。

    答第二問發心久近義也。

     從初發心常行檀波羅蜜等已下。

    乃答第四問行行久近義也。

     供養無量無邊已下。

    始答第三問。

    此是逐便答之故爾也。

     作是衾乘從佛聞已下。

    明大乘經即是法身。

    舍利弗諸佛之母。

    故此菩薩。

    若見經時則如見佛聞經之時。

    如從佛聞也。

    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為佛今既言是菩薩若見經聞法。

    即如見佛聞佛說等故。

    緻到問也。

    至論廣釋。

     佛告已下。

    以無見無聞無所分别。

    故雲鈍也。

    諸義例然當釋。

     是菩薩能幾時行佛道已下。

    此意反有利根菩薩。

    雖近發心。

    而能信行。

    因有鈍根菩薩久發心。

    而不能如是信行故。

    發此問不同今也。

    至論當釋。

     佛告已下。

    當釋。

     示生母人腹中已下。

    明信者之報。

    下則廣說不信人報也。

     須菩提有菩薩摩诃薩多見諸佛已下。

    品之第二次明至謗者。

    明執着之人。

    報諸法相故。

    聞波若說。

    空則不生信。

    分别諸法。

    乃複須情。

    如此之人。

    悉名為謗也。

    當一一廣釋。

    大地獄者。

    即是阿鼻五逆之罪。

    隻可五劫。

    此人起謗。

    害處深是故。

    無有出期。

    若劫大起者。

    明十方世界四天下中。

    唯閻浮提造善最勝。

    亦唯閻浮提人造五逆罪。

    餘三天下無有五逆。

    故無阿鼻獄。

    阿鼻獄唯閻浮提。

    有就一三千大千世界中。

    有百億閻浮提。

    則有百億阿鼻。

    今若此問劫火起世界壞時此地獄亦壞故。

    則複移往他方地獄。

    如是展轉地獄之義。

    如進波羅蜜中廣釋也。

    不信之人。

    以自不欲見波若經。

    破壞他正見眼故無眼。

    口舌謗故無舌耳不耐聞故無耳。

    以手如拔故無手也。

    當一一釋。

     釋曰已下。

    釋上品初身子所以問信之義也。

     何處終已下。

    次釋今四問之文也。

    當一一釋。

     成就今四因緣故已下。

    明成就。

    如上如來四答之中因緣也。

    當釋略說三相者。

    謂見經如見佛。

    聞經如從佛聞。

    及見聞人等。

    如似有着故善吉問也。

    一一當釋。

     複次衆生離法不能聞已下。

    明根識等若離人便同木石故。

    亦不能見聞。

    人若離根識等。

    便是死人故。

    亦不能見聞也。

     問曰上已問菩薩意哉時已下。

    次釋上善吉。

    以分問意經文也。

    當一一釋。

     一者分别是道已下。

    明佛法中有此二種智。

    但須解用之耳。

    當釋。

     略說義已下。

    釋上善吉前以分中。

    問言有異。

    不同前上等義如此。

    故雲略說義也。

     有菩薩雖新發意深信受已下。

    釋今品之第二謗人果報等經文也。

    臨文并當對上文意。

    一一釋之也。

     即起愚癡業因緣已下。

    故前論雲。

    我言癡者。

    非如牛羊等。

    但以執着不信故名癡耳。

    當一一釋。

    各有十六小地獄者。

    明大地獄但有八。

    一大地獄。

    複有十六小地獄泉。

    一十則成八十六人。

    複成四十八。

    是根本八大地獄。

    合成一百三十六所。

    合此一百三十六所獄。

    唯有三種。

    一者是熱。

    二者寒。

    三者闇也。

    當一釋。

     如入正位者已下。

    此明初果正位天人生義也。

    當一一釋。

     贊五法已下。

    明調達。

    乃以常乞食納衣樹下坐斷蘇鹽等五法。

    以為正道代八正處令為為比。

    亦未得道者。

    皆經慕從作前異法。

    故名破僧。

    五逆罪有輕重等義。

    如優婆塞經。

    佛為善生說。

    是五逆罪。

    殺母則重。

    殺父則輕。

    殺阿羅漢複重殺母。

    出佛身血。

    重阿羅漢破僧。

    複重出佛身血。

    不同俗典。

    以帝釋之所以殺羅漢等。

    有輕重破法等。

    優劣之義論。

    自解釋佛法。

    以母重故。

    謗法罪深也。

    并當一一。

    臨文釋耳。

     未得阿鞞?緻菩薩見至多人供養已下。

    此據習種别也。

     釋第六十三卷論 第四十品中。

    名攝身口意釋論者。

    釋上品經文。

    義猶未竟。

    但約誡有更徒須令知不謗善制三業。

    故舉之。

    雲應攝身口意釋論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正明佛法理深應當供慎敬。

    若縱三業則罪過彌。

    論謗法之殃。

    由三業相資和合所作。

    是故善吉自佛應制三業也。

    并當一一解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以積集口業故已下。

    以世人見身能行殺盜淫等故。

    但說身業為重。

    不知口業謗罪為深。

    故善吉白佛。

    以口業故。

    有是破法重罪也。

     佛告下當一一釋。

     此中既雲造罪已始得衆在。

    當知。

    罪福但據因也。

    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明有四因緣。

    能毀正法。

    至論當釋也。

     問曰已下。

    明論釋之也。

    當一一釋。

     須菩提自說因緣已下。

    明莫造身口意業。

    故謗法受諸者也。

    當一一釋。

    不解波若。

    隆言至無而不複至有但以緣集假聚故。

    名有說為如無。

    無性故說為無。

    名為如有。

    不解此義故。

    如力複心也。

    并對上文等。

    一一當廣釋。

     複次魔有四種已下。

    釋上四因緣義也。

    臨文當釋。

     五衆結使厚已下。

    如欲界凡夫。

    并為九結所系九十八使所使欲界聖人。

    以斷三結。

    八十八使。

    故為六結。

    所系十使。

    所使色界。

    凡夫聖人等。

    為結所系。

    為使所使等。

    來并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此經文意。

    臨文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雲何甚深難信難解已下。

    是品之第三。

    明由波若理深故。

    所以信者。

    福高誘人罪大。

    就此文中複有廣略二周。

    初略明無縛解等義。

    第二廣明一切法淨。

    淨即是空。

    但以衆生聞空怖故。

    所以作異名說也。

    并臨文當一一釋。

     何以故已下。

    即釋所以不縛不解義也。

    當說。

     本除不縛不解已下。

    次就二除明也。

    當釋。

     何以故色淨是亦淨已下。

    第二次就淨一明波若深義也。

    當一一釋。

     無斷無壞已下。

    明波若等。

    諸法非可斷法。

    故雲無斷。

    非滅壞法。

    故雲非壞也。

    釋曰下當一一釋。

     佛答已下亦釋明無縛解義。

    先雲縛解也。

    當釋以諸煩惱等。

    虛诳不實。

    亦無所斷故。

    無縛無解也。

    當釋。

     複次一切心心數法已下。

    此中多許意論。

    并為釋今無縛無解經文。

    故先雲縛解。

    以明無縛解義也。

    當釋。

     複次色等諸法三世中不縛不解已下。

    釋今諸法三除不可得明無縛解等經文也。

    當釋。

     是時須菩提已下。

    釋今善吉知此理甚深難解。

    故謗入罪大信者福高義也。

    當一一對今文釋。

     問曰已下。

    問意雲。

    佛既還領牒善吉。

    上意何因。

    乃更雲魔事也。

     答曰已下。

    雲善吉但明内無信心。

    外值惡友。

    明外因緣未盡。

    今佛即雲說之故。

    更增魔事也。

     佛更亦說甚深難解相已下。

    次釋上<<PIC>X46p0890_01.gif</PIC>分中。

    明一切法淨經文。

    故論主以此文意。

    即生六經文。

    即以六經為答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初觀念處中。

    色為不淨等故。

    即得身念處觀成。

    得此觀成時。

    知色實相。

    得無淺解斷諸煩惱。

    此之念處。

    即是前果色等為因。

    今果既淨。

    故知因亦淨。

    故雲色淨故四念處淨也。

    當釋。

     問曰上當釋。

    答曰已下。

    明作不淨觀時。

    未得至實。

    但實觀家。

    初一得十六聖行時。

    始至實觀也。

    當釋。

     淨颠倒故生淫已下。

    明凡夫人等。

    隻以□五亦欲淨故。

    所以愛着故皆舍中。

    名為淨緊五欲。

    今以前不淨中生此淨想起愛。

    故名颠倒。

    但以淫欲破淨。

    故言非淨。

    非淨非是實觀。

    實觀則無淨不淨相也。

    當釋。

    上言淨者。

    據空為言。

    今以淨相亦無為語可。

     色實相淨故果亦淨已下。

    上明念處為果。

    以色為因。

    以果淨故。

    因亦淨。

    此中即以色實相教因。

    波若為果明色實相既淨故。

    波若亦淨。

    反覆明之也。

     複次佛此中自說因緣已下。

    複以經來牒釋也。

    當一一釋。

     複次如是我法已下。

    明複以十六神我等義。

    來例釋淨義也。

     複次須菩提淫淨故已下。

    此下雲猶是今第二廣說一切法淨經文中意。

    猶未盡明三毒等。

    實相淨故。

    與種智實相同一。

    故言不二不别也。

    諸法例然。

    當一一釋。

    此中本言淨等不異。

    淨義即空。

    故雲不二不别。

    以據前事。

    言其不二故。

    此中雲色淨乃至前一切種智淨不二乘不别也。

    當說。

     有為淨故無為淨已下。

    明三相是有為三相。

    無生雲義為無為。

    今三相不可得。

    故雲有為淨。

    無生亦不可得。

    故雲無為淨。

    此淨義不異。

    故雲不二不别也。

    當釋。

    三世淨義亦然當釋。

     問曰已下。

    明诤理甚深。

    能今信諸之人罪福無量。

    若無疑似處。

    但世論解釋而已。

    今言色等淨者。

    事在可疑故。

    初世賓主。

    世論之意。

    良前此也。

    當釋。

     答曰下當釋。

     及三毒清淨果報因緣故已下。

    如過去無明。

    即是三毒。

    能生前行。

    行即是果。

    從前諸行。

    複生前識。

    如是次第。

    生六觸六受等訖。

    至老死。

    三陰相續。

    今以三毒淨故。

    諸行淨等。

    諸即是因淨故果亦淨。

    若諸行淨故。

    無明诤等者。

    即是果淨故因亦淨口以空故言淨也。

    當釋。

     如破無明十喻中說已下。

    上破言無明不在因。

    不在外。

    不在中間。

    不從過去世。

    來亦不去。

    至以世但緣集。

    說有如是求之無明之性。

    實不可得也。

    乃至種智例然當釋。

     複次用十人空故已下。

    此意雲所以得智色等。

    皆本來自淨者。

    以十八種空智觀之故得智也。

    當一一釋。

     略說有為無為已下。

    次釋上有為無為等淨經文也。

    已如上釋。

    當釋。

     在三世中已下。

    明論主此中則乘勢釋三世淨經文也。

    當一一釋。

     問曰已下。

    釋文既竟次斷易之也。

    當釋。

    答曰已下。

    論将欲釋先出三種破人。

    對明二種信者。

    此初即是第一破人也。

     或有人着心分明取相說已下。

    此是第二破人。

    若如上随喜品。

    亦言此人名謗三寶。

    今此中言雖以着了論議說。

    故名之為破。

    以心不為非撥破波若。

    言教故不名為破也。

     如調達已下。

    引事例來證。

    如佛言我今有疾祇城。

    名治佛故。

    亦以針鐵出佛身血。

    而非是逆罪。

    不同調達如著相說。

    波若人。

    隆以着相說故。

    遍前之相。

    說名為破而說為故。

    不同不信撥者也。

     如盡作佛像已下。

    複更引例釋。

    如此中論解者。

    以好心壞像亦無罪也。

     複次或有人破般若雖不瞋不輕佛已下。

    明此人着。

    有情多唯果分别陰入界等名色着。

    别言之是義不信前空。

    不解佛意。

    故成毀謗也。

    當釋。

     前此二種信中以信理福多信文福少也。

    當釋。

     耶見罪重故已下。

    先明此二種信謗人相對出已。

    今如□釋今問辭明不信雲人以邪見所壞故雖有持戒精進等為之所染并成邪業堕惡道也。

     五逆罪人已下。

    次釋今問中第二意。

    若此人以重罪覆心故信微福弱。

    雖寫經卷亦無如之何。

    二者此人雖複重罪覆心。

    或遇善知識教授智慧利故。

    能深信波若。

    則得善果。

    則引事證。

    如聞王遇善友。

    亦由波若力故。

    得五逆罪哉。

    乃至得道記。

    故今校量中。

    言此經如摩尼珠。

    能除五逆願創。

    當知大乘諸經。

    皆不可思議。

    故謗之罪深。

    不同謗餘小乘經。

    隆得逆罪也。

    當釋。

     第四十一品者。

    名為歎淨品。

    今泥梨品。

    未既廣明淨。

    義理深故。

    信謗兩人。

    羅福高大。

    令此中身子善吉等。

    見此淨理深妙。

    所以緻歎故。

    次泥梨品<<PIC>X46p0891_01.gif</PIC>有此品來。

    論将欲釋故。

    舉之雲。

    第四十一品釋論也。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已下。

    就此歎淨文中。

    門戶亦極多。

    但大總分之。

    凡有四分。

    第一明身子緻歎如來一一成之。

    第二善吉歎淨如來一一成之。

    第三是天主問前善吉以明礙相。

    第四如來自對善吉。

    為說微細礙相。

    此初即是第一明身子。

    緻歎一一問佛取足如來。

    又一一成之也。

    并臨文當釋。

     世尊淨明已下。

    即是第二句歎。

    今言色淨故。

    乃至種智淨等者。

    此據體論淨故。

    所以通貫上六明之。

    即是性淨涅槃。

    今此中據歎經為言即是方便淨涅槃。

    唯據前果。

    故雲淨明也。

    至論當一一釋。

     世尊是淨無得無着已下。

    此第五句歎論釋。

    乃至雲若小乘中以下五心。

    為得以須陁洹。

    為着大乘中柔順忍。

    為得無生忍。

    為着今波若實照之□。

    此等悉無。

    故雲無得無着。

    若無論者。

    此則不可解也。

    并一一臨文當釋。

     諸法鈍故已下。

    明波若實照之有無知無有分别。

    故雲鈍也。

     色無知是淨淨已下。

    明色無知即是前淨。

    此淨亦淨。

    故雲淨淨。

    是故聖人以空遣空。

    令不滞空。

    空亦複空。

    故名空空。

    今者亦爾。

    以淨遣淨。

    淨亦複淨故者。

    淨淨也。

    餘義例然。

    當釋。

     無益無損已下。

    當釋。

    上來總令凡有十三門歎也。

     釋曰已下。

    此即是上歎淨文中初句。

    既欲明至淨無淨相故。

    先雲二種淨義。

    令人知指方。

    乃折中言智慧淨者。

    即是照實相智。

    言緣淨者。

    即是實相之理。

    次境非智不知智非境不照故。

    出此二淨相待之名也。

     所以者何已下。

    還釋上所以。

    二淨相待而有者。

    以如心心數法等來證□□也。

    上品經言。

    波若非心心數法法相本淨故。

    論釋言依生滅智慧離四颠倒。

    依不生不滅智慧以波若離生滅智慧。

    數言非心心數法。

    心相本淨故者。

    據聖體淨也。

    今此中以波若是智慧。

    故言心心數法。

    如大本經雲。

    憍陳如。

    舍無量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常住五衆上。

    既得說心心數法等義者。

    此波若言是心心數法。

    亦複無傷也。

    當釋。

     譬如火已下。

    初雲論釋第二引證來釋已竟。

    今次作譬來明雲論大意亦不出此三。

    此中非折中時。

    是雲法時故作此喻。

    火喻前智。

    薪喻前境。

    由境智相應故有二淨。

    故大本經雲。

    一切諸法本性自空。

    亦因菩薩修空是空也。

    當說。

     世間當法已下。

    此據世□言世間也。

    當釋。

     是中說離智離緣已下。

    上直法既竟。

    次今明折中故。

    所以萬化非無生宗。

    而宗之者。

    無相靈宗。

    非無主照而照之者。

    無心故。

    聖人以無心。

    即真智照彼無相之靈宗。

    此即據明直法之義故。

    内外兩冥緣智從寂者。

    即據折中為言。

    與此論合。

    取此論意故。

    所以然也。

    當釋。

     譬如有種美食已下。

    明為善着相緣智慧作喻也。

    當釋。

     不壞相在颠倒中已下。

    即是不染而染義也。

    當釋。

     舍利弗觀是已下。

    欲釋六人。

    即以此言生起六意。

    明身子所以。

    問佛所答等義也。

    當釋。

     複過汝所見已下。

    明如來答言。

    畢竟空故。

    實相淨義乃複過汝所歎也。

     無所着已下。

    還畢竟淨義也。

     複次清淨主已下。

    明諸佛窮照本淨。

    故名為主也。

    當釋。

     佛答已下。

    釋上佛廣答初句經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