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故雲假喻也。
所以不以餘物為喻者。
次釋以竹麻等為喻義也。
當說。
舍利弗置閻浮提滿中身子目連等已下。
複次廣别喻也。
當說。
釋曰此義同上已下。
雲此亦同一閻浮中教量之義。
但以轉轉增多故。
此之更來為異也。
下當一一釋。
複次舍利弗等已下。
是别相說中經文也。
答非重說也已下。
明此經若無論釋。
何由可講。
其中雲雲為說。
有千波若波羅蜜萬波若波羅蜜。
隻似煩重。
比至論釋之。
則無一文重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聲聞所有智慧等已下。
第二次就論義門。
明教量菩薩德超二乘義也。
此問意言。
二乘所得智慧。
與佛智慧。
同會無生性空理生。
又此等智慧之體。
同是無生性空。
以此義來取。
無有違背差别之殊。
雲何乃言菩薩一日修智慧則出過二乘也。
問曰上已說下。
當說。
答曰不問智慧勢力能度衆生已下。
答意雲。
佛上乃雲佛菩薩智慧勢力能度衆生。
出過二乘。
此義已如上說。
今身果不問此義。
今但以智慧體性法中同等無差别義以為問也。
就此以同為問中。
凡有二意。
一者以賢聖智慧。
皆從實相理生。
故同名諸法實相慧。
既同是出世間智慧。
故言同。
二者此智慧等體性自無生。
自性是空。
以此二義同故為問。
故言同也。
複次如須陀洹以無漏智滅結以下。
次以佛與諸聖。
俱以無漏智斷結。
得二種解脫。
為同義。
一就體同。
二就事同以問也。
當說。
同事者。
同出世事也。
同緣者。
同緣實相也。
同行已下。
同一聖行也。
同果報者。
同出世間果報也。
當說。
所以者何已下。
所以即是義。
此意言。
其義者何。
此智慧同得無生性空故也。
問曰破無明集諸善法已下。
問意言。
此智慧既是心數法。
雲何言無生性空也。
答曰已下。
答意雲。
此智慧緣滅谛。
滅谛是不生。
故逐緣名不生。
又從因緣和合生。
無有自性。
故名為無生性空。
而言爾者。
此智亦有從境。
亦當體得名。
故名無生性空義也。
無所分别已下。
當釋。
或有言真識。
義亦然也。
所以者何已下。
明以三谛入有為相。
故言屬。
又言為滅谛故。
修行于道。
故言屬也。
當說。
譬如人諸天子已下。
作譬來明屬義。
餘人亦食。
而但言供養天子也。
當說。
複次滅谛說無生已下。
欲論性空。
亦。
即是無生。
但逐相扶義說之。
以滅谛本來不生故。
說無生。
三谛是作法無自性故。
說性空也。
複次有人言下。
當釋。
如火各各不同已下。
明伊蘭火臭。
栴檀火香。
香臭之火實異。
但火俱滅時。
香無之處。
不異臭無。
所言一故。
有則天懸。
無則莫異也。
當說。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已下。
上如來以智慧勢力。
度衆生勝。
故雲過二乘。
明身子乃以同相為難。
論已釋如上。
今欲就别相一顯菩薩德過二乘義。
故欲以反問答。
還就其取定。
可以告舍利弗于汝意雲何等也。
當釋。
釋曰有四種論已下。
明論主将欲釋此中須用反問答義。
先廣出四種論來也。
當一一說。
如衆生中應言世尊第一。
羅漢定不作凡夫。
羅漢決亦不定等。
并名定答也。
當說。
如無畏太子已下。
應分别答有瞋不瞋義也。
當說。
諸尼揵了矣已下。
明不解佛意橫瞋。
故言了也。
爾時無畏之子已下。
當一一合說。
此喻也。
如後品中說下。
三慧品中。
當廣釋也。
應度一切衆生已下。
釋上度一切衆生義。
明以種種方便。
益之不舍也。
一一當說。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諸聲聞辟支佛頗有是念我等當得阿耨三菩提等。
亦猶是反問之意。
上反問言。
二乘為益一切衆生故不。
今乃雲頗有是念我當得無上道令衆生得涅槃不。
以此為異也。
如論釋。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已下。
亦如論釋。
當說。
淨佛世界以當說已下。
如淨土品中說也。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能作是念我當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等已下。
上明二乘不作是念等義。
今次明菩薩作是念等義。
故出二乘也。
當說。
釋曰已下。
論一一合釋上文也。
當說。
秋時腐草變為螢火也。
舍利弗譬如日出時等已下。
此是經文下。
上以螢火喻二乘已。
今次以日出為菩薩喻也。
當說。
若小乘經及外典等雲。
日迳千裡。
周三千裡。
今大乘經乃雲。
日縱二萬裡。
周六萬裡。
周六萬裡。
大小所說。
實大有所教也。
當一一說。
次釋第三十六。
即第三品中。
淨佛道釋論者。
上但明菩薩德超二乘。
今明菩薩善會三空能淨佛道。
堪為二乘所依。
故以題目也。
舍利弗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過二乘地住阿毗?緻地淨佛道已下。
此即是初分中第三明菩薩善會三空而不住空。
德超二乘。
堪為依止義。
此中身子凡設三問。
第一問。
雲何菩薩得超二乘。
第二問。
住阿毗?地義。
第三問。
淨佛道義也。
問曰已下。
今論主先欲釋身子所以發此三問之由也。
當一一說。
問曰小乘不任成佛已下。
此就教迹為問也。
下有五意答釋。
當說。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等已下。
明如來次答上身子三問意也。
發心有二種。
一者毗?緻發心。
即是輕毛。
亦名毛道凡夫。
亦名信相菩薩。
亦名十信心。
二者阿毗?緻發心。
謂習種已下。
心名發心住。
故雲菩薩從初發心。
即住阿毗?緻地。
是不退發心也。
當說。
問曰是三事後品中各有因緣已下。
如後阿毗?緻品中等。
各自當說。
何故此中說也。
答曰下當釋。
問曰入三解脫門則到涅槃已下。
此有三意。
雲三解脫是涅槃城門。
涅槃是城。
若入其門。
則應住城。
雲何不住。
又言三脫是涅槃門。
二乘乃得涅槃城。
今雲何乃以三脫門。
得過二乘城也。
當說。
答曰已下。
答意雲。
菩薩有方便巧用力故。
但見而不住。
二乘無故。
直住涅槃。
譬如善解參天射者。
放于前箭。
恐前箭落地。
複放後箭。
令住前箭。
若急放後箭。
射前箭則破。
若寬放後箭。
追前箭複不及。
以方便力。
令箭不遲不速。
而箭箭相住。
而不令堕地。
若欲令堕者。
要息後箭。
前箭始堕。
菩薩亦爾。
居淨惑地。
以禅定弓。
放智慧箭。
射三空門。
雖見化城。
終無中止。
以方便力。
令不住涅槃等也。
當說。
若過是二地者。
二乘地也。
當說。
明二乘不得四谛故。
須觀四谛以入生空。
菩薩解苦無苦等。
唯有真受。
故雲入一谛。
夫人經亦雲。
菩薩但觀一谛也。
所失之事者。
是所有失事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诃薩住何等地能為諸二乘作福田。
身子既聞菩薩德超二乘故。
欲問出其位也。
下論當釋。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于其中常為諸二乘作福田已下。
此即是菩薩從初發心。
盡堪為二乘作依止處義。
師言此論如此中說者。
唯通作一依辨義。
如夫人經。
乃作二依明義。
如大本經。
作四依辨義。
如法鏡經。
乃作五依。
如仁王經。
作十三依。
如地持。
或約六住。
作六依。
或作十二依。
明諸經如自遂義。
故辨不同也。
此論所以為一依者。
雲菩薩從初發心。
乃至坐道場。
于其中間。
常為二乘。
作福田故。
總作一依。
言道場坐者。
有其二義。
一者實坐道場。
二者權坐道場。
實坐者。
十地後心也。
權坐者。
去伽耶城不遠也。
故仁王雲。
是定人者。
入生空位。
華嚴雲。
種性菩薩究竟不退轉故。
當知堪為法師作依止處。
故達摩壇池論言。
地前菩薩是無明貪愛。
父母生身。
是人清淨堪為法師也。
若夫經作二依義者。
經雲。
一者通達甚深法。
知即是無生忍菩薩。
二者随順甚深法。
智者即是柔順忍。
唯取此二。
為可依上。
三者怖推上聖。
即是輕毛。
菩薩不定聚人也。
四者腐敗種子。
即是耶聚衆生。
屬闡提位故雲腐敗。
此之二位不可依也。
若如大本經。
立四依者。
雖複衆釋不同。
今且依經。
論作二種明之。
經既言。
有人出世具涅槃性。
是名第一者。
即是地前三十心菩薩也。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第二者。
如仁王經。
以四地菩薩違五見流。
故通屬見地。
五地即屬斯陀含位。
故以五地已來。
為第二依。
六地為阿那含位。
屬第三依。
七地已上不名有煩惱者。
故至十地。
并屬第四依也。
若案如流支三藏引神告論釋。
四依者。
既雲有人出世。
具煩惱性。
又言名為凡夫。
非第八人。
第八人者。
名為菩薩。
不名為佛人。
此若小乘據十五心。
若大乘據初入地心已上。
未至滿足地心已來。
當知初依據于三賢。
而雲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者。
此唯在初地。
但一地含兩名。
何所以然。
初地菩薩既創會真如。
證心明白。
故名見地。
菩薩之家五住齊斷。
今此菩薩于五住之中。
除四住已盡。
唯有無明未窮。
故名薄地。
是故一地含此兩名。
屬第二依。
故經雲。
是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
神吉論釋雲。
未得第二住處者。
未得第二地也。
第三住處者。
未得第三地也。
從二地已去至于七地。
既是修道。
屬阿那含位。
故名第三依。
若小乘阿那含。
不還欲界。
故名不還。
若大乘阿那含。
不還二十五有。
故名不還欲。
論初地菩薩已得二十五三昧。
壞二十五有。
何況二地已上得名不還。
但為初地。
已受前名。
故不更彰說不還之名也。
七地終心八地已上。
是無學道。
故屬第四依。
而經雲。
住第十地者。
此是但據其終為語耳。
而法鏡經立五依者。
以地前唯為兩住。
謂種性解行住為二依地。
上見修無學。
三道則為三依也。
若如地持雲。
以六住即為六依者。
地前二住還為二依。
如前說以地上。
初地為淨心住。
二地至七地。
為行迹住。
七地已上至九地決定住。
第十地為決定行住。
但地上立四依也。
若作十二依者。
以地前兩住為二依義。
還如上說。
于地上則立十依也。
若如仁王經立十三依者。
以十三法師。
為十三依。
地前賢為三地。
上為十也。
當說。
菩薩從初發心行六波羅蜜乃至世間諸善法生已下。
即是經文。
上明堪為福田義。
今複明勝故也。
下當論釋。
何等是善法已下。
就此經文中因果相。
對凡有兩周意。
初從十善道至四無色定。
屬世間善法因。
從四念處已上。
明出世間善法因也。
從佛十力至須陀洹果等。
屬出世間善法果。
從有刹刹大姓。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已來。
明世間善法果也。
當說。
問曰已下。
論一一釋。
當說。
問曰若世無菩薩世間亦有五惑等已下。
此意雲。
如世間王法。
亦不聽人殺盜耶淫等者。
亦即是五戒八齋等義。
雲言但由菩薩有也。
答曰菩薩。
受身種已下。
如須彌四域。
經言。
寶吉翔菩薩為伏戲。
寶應聲菩薩為女娲。
地藏菩薩為神農等。
故大本經雲。
一切識記等皆是佛說。
非外道書。
明諸佛菩薩立法濟世。
為世間。
作種種法。
用漸漸引之。
故皆由菩薩有也。
當說。
世間諸貴皆從二乘出已下。
此就憂劣相生為義故說然耳。
當說。
以是故已下。
此言為發生下經。
故雲爾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诃薩淨畢施福不等下論。
當釋。
能令世間即是涅槃已下。
明初發心菩薩觀中亦能爾也。
當說。
複次佛重說消施因緣故已下。
亦為發起下經。
故雲爾也。
舍利弗菩薩摩诃薩為大施主已下。
此中所以複明十善五戒等者。
如下論釋。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雲何習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已下。
此即是品之大分第二。
上初分中。
就生空。
明菩薩德超二乘習應之義。
今此第二。
次就法空。
明菩薩習應之義。
就此分中。
複
故雲假喻也。
所以不以餘物為喻者。
次釋以竹麻等為喻義也。
當說。
舍利弗置閻浮提滿中身子目連等已下。
複次廣别喻也。
當說。
釋曰此義同上已下。
雲此亦同一閻浮中教量之義。
但以轉轉增多故。
此之更來為異也。
下當一一釋。
複次舍利弗等已下。
是别相說中經文也。
答非重說也已下。
明此經若無論釋。
何由可講。
其中雲雲為說。
有千波若波羅蜜萬波若波羅蜜。
隻似煩重。
比至論釋之。
則無一文重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聲聞所有智慧等已下。
第二次就論義門。
明教量菩薩德超二乘義也。
此問意言。
二乘所得智慧。
與佛智慧。
同會無生性空理生。
又此等智慧之體。
同是無生性空。
以此義來取。
無有違背差别之殊。
雲何乃言菩薩一日修智慧則出過二乘也。
問曰上已說下。
當說。
答曰不問智慧勢力能度衆生已下。
答意雲。
佛上乃雲佛菩薩智慧勢力能度衆生。
出過二乘。
此義已如上說。
今身果不問此義。
今但以智慧體性法中同等無差别義以為問也。
就此以同為問中。
凡有二意。
一者以賢聖智慧。
皆從實相理生。
故同名諸法實相慧。
既同是出世間智慧。
故言同。
二者此智慧等體性自無生。
自性是空。
以此二義同故為問。
故言同也。
複次如須陀洹以無漏智滅結以下。
次以佛與諸聖。
俱以無漏智斷結。
得二種解脫。
為同義。
一就體同。
二就事同以問也。
當說。
同事者。
同出世事也。
同緣者。
同緣實相也。
同行已下。
同一聖行也。
同果報者。
同出世間果報也。
當說。
所以者何已下。
所以即是義。
此意言。
其義者何。
此智慧同得無生性空故也。
問曰破無明集諸善法已下。
問意言。
此智慧既是心數法。
雲何言無生性空也。
答曰已下。
答意雲。
此智慧緣滅谛。
滅谛是不生。
故逐緣名不生。
又從因緣和合生。
無有自性。
故名為無生性空。
而言爾者。
此智亦有從境。
亦當體得名。
故名無生性空義也。
無所分别已下。
當釋。
或有言真識。
義亦然也。
所以者何已下。
明以三谛入有為相。
故言屬。
又言為滅谛故。
修行于道。
故言屬也。
當說。
譬如人諸天子已下。
作譬來明屬義。
餘人亦食。
而但言供養天子也。
當說。
複次滅谛說無生已下。
欲論性空。
亦。
即是無生。
但逐相扶義說之。
以滅谛本來不生故。
說無生。
三谛是作法無自性故。
說性空也。
複次有人言下。
當釋。
如火各各不同已下。
明伊蘭火臭。
栴檀火香。
香臭之火實異。
但火俱滅時。
香無之處。
不異臭無。
所言一故。
有則天懸。
無則莫異也。
當說。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已下。
上如來以智慧勢力。
度衆生勝。
故雲過二乘。
明身子乃以同相為難。
論已釋如上。
今欲就别相一顯菩薩德過二乘義。
故欲以反問答。
還就其取定。
可以告舍利弗于汝意雲何等也。
當釋。
釋曰有四種論已下。
明論主将欲釋此中須用反問答義。
先廣出四種論來也。
當一一說。
如衆生中應言世尊第一。
羅漢定不作凡夫。
羅漢決亦不定等。
并名定答也。
當說。
如無畏太子已下。
應分别答有瞋不瞋義也。
當說。
諸尼揵了矣已下。
明不解佛意橫瞋。
故言了也。
爾時無畏之子已下。
當一一合說。
此喻也。
如後品中說下。
三慧品中。
當廣釋也。
應度一切衆生已下。
釋上度一切衆生義。
明以種種方便。
益之不舍也。
一一當說。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諸聲聞辟支佛頗有是念我等當得阿耨三菩提等。
亦猶是反問之意。
上反問言。
二乘為益一切衆生故不。
今乃雲頗有是念我當得無上道令衆生得涅槃不。
以此為異也。
如論釋。
佛告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已下。
亦如論釋。
當說。
淨佛世界以當說已下。
如淨土品中說也。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能作是念我當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等已下。
上明二乘不作是念等義。
今次明菩薩作是念等義。
故出二乘也。
當說。
釋曰已下。
論一一合釋上文也。
當說。
秋時腐草變為螢火也。
舍利弗譬如日出時等已下。
此是經文下。
上以螢火喻二乘已。
今次以日出為菩薩喻也。
當說。
若小乘經及外典等雲。
日迳千裡。
周三千裡。
今大乘經乃雲。
日縱二萬裡。
周六萬裡。
周六萬裡。
大小所說。
實大有所教也。
當一一說。
次釋第三十六。
即第三品中。
淨佛道釋論者。
上但明菩薩德超二乘。
今明菩薩善會三空能淨佛道。
堪為二乘所依。
故以題目也。
舍利弗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過二乘地住阿毗?緻地淨佛道已下。
此即是初分中第三明菩薩善會三空而不住空。
德超二乘。
堪為依止義。
此中身子凡設三問。
第一問。
雲何菩薩得超二乘。
第二問。
住阿毗?地義。
第三問。
淨佛道義也。
問曰已下。
今論主先欲釋身子所以發此三問之由也。
當一一說。
問曰小乘不任成佛已下。
此就教迹為問也。
下有五意答釋。
當說。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等已下。
明如來次答上身子三問意也。
發心有二種。
一者毗?緻發心。
即是輕毛。
亦名毛道凡夫。
亦名信相菩薩。
亦名十信心。
二者阿毗?緻發心。
謂習種已下。
心名發心住。
故雲菩薩從初發心。
即住阿毗?緻地。
是不退發心也。
當說。
問曰是三事後品中各有因緣已下。
如後阿毗?緻品中等。
各自當說。
何故此中說也。
答曰下當釋。
問曰入三解脫門則到涅槃已下。
此有三意。
雲三解脫是涅槃城門。
涅槃是城。
若入其門。
則應住城。
雲何不住。
又言三脫是涅槃門。
二乘乃得涅槃城。
今雲何乃以三脫門。
得過二乘城也。
當說。
答曰已下。
答意雲。
菩薩有方便巧用力故。
但見而不住。
二乘無故。
直住涅槃。
譬如善解參天射者。
放于前箭。
恐前箭落地。
複放後箭。
令住前箭。
若急放後箭。
射前箭則破。
若寬放後箭。
追前箭複不及。
以方便力。
令箭不遲不速。
而箭箭相住。
而不令堕地。
若欲令堕者。
要息後箭。
前箭始堕。
菩薩亦爾。
居淨惑地。
以禅定弓。
放智慧箭。
射三空門。
雖見化城。
終無中止。
以方便力。
令不住涅槃等也。
當說。
若過是二地者。
二乘地也。
當說。
明二乘不得四谛故。
須觀四谛以入生空。
菩薩解苦無苦等。
唯有真受。
故雲入一谛。
夫人經亦雲。
菩薩但觀一谛也。
所失之事者。
是所有失事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诃薩住何等地能為諸二乘作福田。
身子既聞菩薩德超二乘故。
欲問出其位也。
下論當釋。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于其中常為諸二乘作福田已下。
此即是菩薩從初發心。
盡堪為二乘作依止處義。
師言此論如此中說者。
唯通作一依辨義。
如夫人經。
乃作二依明義。
如大本經。
作四依辨義。
如法鏡經。
乃作五依。
如仁王經。
作十三依。
如地持。
或約六住。
作六依。
或作十二依。
明諸經如自遂義。
故辨不同也。
此論所以為一依者。
雲菩薩從初發心。
乃至坐道場。
于其中間。
常為二乘。
作福田故。
總作一依。
言道場坐者。
有其二義。
一者實坐道場。
二者權坐道場。
實坐者。
十地後心也。
權坐者。
去伽耶城不遠也。
故仁王雲。
是定人者。
入生空位。
華嚴雲。
種性菩薩究竟不退轉故。
當知堪為法師作依止處。
故達摩壇池論言。
地前菩薩是無明貪愛。
父母生身。
是人清淨堪為法師也。
若夫經作二依義者。
經雲。
一者通達甚深法。
知即是無生忍菩薩。
二者随順甚深法。
智者即是柔順忍。
唯取此二。
為可依上。
三者怖推上聖。
即是輕毛。
菩薩不定聚人也。
四者腐敗種子。
即是耶聚衆生。
屬闡提位故雲腐敗。
此之二位不可依也。
若如大本經。
立四依者。
雖複衆釋不同。
今且依經。
論作二種明之。
經既言。
有人出世具涅槃性。
是名第一者。
即是地前三十心菩薩也。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第二者。
如仁王經。
以四地菩薩違五見流。
故通屬見地。
五地即屬斯陀含位。
故以五地已來。
為第二依。
六地為阿那含位。
屬第三依。
七地已上不名有煩惱者。
故至十地。
并屬第四依也。
若案如流支三藏引神告論釋。
四依者。
既雲有人出世。
具煩惱性。
又言名為凡夫。
非第八人。
第八人者。
名為菩薩。
不名為佛人。
此若小乘據十五心。
若大乘據初入地心已上。
未至滿足地心已來。
當知初依據于三賢。
而雲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者。
此唯在初地。
但一地含兩名。
何所以然。
初地菩薩既創會真如。
證心明白。
故名見地。
菩薩之家五住齊斷。
今此菩薩于五住之中。
除四住已盡。
唯有無明未窮。
故名薄地。
是故一地含此兩名。
屬第二依。
故經雲。
是人未得第二第三住處。
神吉論釋雲。
未得第二住處者。
未得第二地也。
第三住處者。
未得第三地也。
從二地已去至于七地。
既是修道。
屬阿那含位。
故名第三依。
若小乘阿那含。
不還欲界。
故名不還。
若大乘阿那含。
不還二十五有。
故名不還欲。
論初地菩薩已得二十五三昧。
壞二十五有。
何況二地已上得名不還。
但為初地。
已受前名。
故不更彰說不還之名也。
七地終心八地已上。
是無學道。
故屬第四依。
而經雲。
住第十地者。
此是但據其終為語耳。
而法鏡經立五依者。
以地前唯為兩住。
謂種性解行住為二依地。
上見修無學。
三道則為三依也。
若如地持雲。
以六住即為六依者。
地前二住還為二依。
如前說以地上。
初地為淨心住。
二地至七地。
為行迹住。
七地已上至九地決定住。
第十地為決定行住。
但地上立四依也。
若作十二依者。
以地前兩住為二依義。
還如上說。
于地上則立十依也。
若如仁王經立十三依者。
以十三法師。
為十三依。
地前賢為三地。
上為十也。
當說。
菩薩從初發心行六波羅蜜乃至世間諸善法生已下。
即是經文。
上明堪為福田義。
今複明勝故也。
下當論釋。
何等是善法已下。
就此經文中因果相。
對凡有兩周意。
初從十善道至四無色定。
屬世間善法因。
從四念處已上。
明出世間善法因也。
從佛十力至須陀洹果等。
屬出世間善法果。
從有刹刹大姓。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已來。
明世間善法果也。
當說。
問曰已下。
論一一釋。
當說。
問曰若世無菩薩世間亦有五惑等已下。
此意雲。
如世間王法。
亦不聽人殺盜耶淫等者。
亦即是五戒八齋等義。
雲言但由菩薩有也。
答曰菩薩。
受身種已下。
如須彌四域。
經言。
寶吉翔菩薩為伏戲。
寶應聲菩薩為女娲。
地藏菩薩為神農等。
故大本經雲。
一切識記等皆是佛說。
非外道書。
明諸佛菩薩立法濟世。
為世間。
作種種法。
用漸漸引之。
故皆由菩薩有也。
當說。
世間諸貴皆從二乘出已下。
此就憂劣相生為義故說然耳。
當說。
以是故已下。
此言為發生下經。
故雲爾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摩诃薩淨畢施福不等下論。
當釋。
能令世間即是涅槃已下。
明初發心菩薩觀中亦能爾也。
當說。
複次佛重說消施因緣故已下。
亦為發起下經。
故雲爾也。
舍利弗菩薩摩诃薩為大施主已下。
此中所以複明十善五戒等者。
如下論釋。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雲何習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已下。
此即是品之大分第二。
上初分中。
就生空。
明菩薩德超二乘習應之義。
今此第二。
次就法空。
明菩薩習應之義。
就此分中。
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