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十五

關燈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雲何應行般若已下。

    即是品之第二。

    上初品中。

    雖告身子及舉權實二果因中萬德勸波若。

    但贊波若功德。

    未好廣明行波若義。

    今此下去品品之中。

    始是開宗正說修行波若義也。

    當說。

     佛告舍利弗已下。

    如來正舉生法二空。

    明行波若。

    以答身子應行之義也。

    當說。

     何以故菩薩字字性空已下。

    次釋所以應如上行般若義也。

    當說。

     色即是空。

    故雲離色無空也。

     空即是色已下。

    明無自即假有。

    故空即色。

    假有即無自。

    故色即空也。

    當說。

     何以故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謂為菩提已下。

    後釋上色所以得即是空。

    空所以得即是義。

    以色之與空同。

    但有名字。

    無有實義。

    故得即是也。

    當說。

     所以者何已下。

    複釋上所以。

    雲但有名字而無實等義也。

    當說。

     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已下。

    上言但有名字。

    今次釋上名字複不可得義也。

     問曰是而已下。

    即是論釋。

    此意言。

    上身子已言。

    雲何菩薩摩诃薩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

    當習行波若波羅蜜。

    今何以複問言。

    菩薩摩诃薩雲何行般若波羅蜜如。

    似煩重也。

     答曰已下。

    有二意。

    初意雲。

    上身子但因佛說故問。

    非是自意。

    為欲利益衆生故問。

    今者始是自意為益物問也。

    第二複次。

    意雲身子聞上初品中。

    但廣贊歎波若功德無盡心生歡喜。

    故今所以問言。

    雲何應行得如上功德等也。

    當說。

     問曰已下。

    此意雲。

    上身子已聞佛雲。

    菩薩摩诃薩以不住法。

    住波若波羅蜜中。

    三事不可得故。

    具足檀波羅蜜。

    此已明行般若義竟。

    今何以複問行也。

     答曰上總問下。

    當說若般若波羅蜜功德無量無邊。

    佛智慧亦爾已下。

    此意雲。

    般若功德無盡。

    佛智慧又無盡。

    佛以無盡之智。

    複說無盡之功德。

    若身子不問行般若者。

    以般若功德無窮故。

    佛則歎說無已。

    若爾者。

    佛則唯得說般若功德。

    不得說行波若義。

    今日身子問。

    故如來始住也。

    當說。

     問曰下。

    當說。

     答曰已下。

    意雲。

    夫論成佛。

    要須福德智慧二種莊嚴。

    佛若但歎說波若功德者。

    爾時但得增益福德。

    無有智慧。

    今若因問得心佛歎波若功德者。

    則佛須次說波若之行。

    得增益智慧。

    以是義故。

    身子發問。

    止如來也。

    當說。

     問曰如人有眼已下。

    問答等當說。

    為令衆生知實法故出已下。

    明此波若本為令人知實法故出。

    實法之中既無所有。

    是故波若人亦無所見也。

     問曰若入般中已下。

    還難上答意也。

    當說。

     答曰已下。

    明答意。

    則複還引上意答。

    既雲波若為實法故出。

    若言無波若可見者。

    此義則可信。

    若言出觀還見波若者。

    非是實故。

    則不可信也。

     問曰已下。

    此意言。

    若雲入觀見有者。

    此則是智。

    智強觀法令無。

    是破法得空義。

    非是一切法本來無也。

    當說。

     答曰已下。

    明依世俗故。

    于無名法中。

    假名相說。

    所以說者。

    隻欲令解于無說。

    當取說意。

    勿取語言也。

    當說。

     問曰若波中貴一功法空已下。

    此意雲。

    若言波若中無一法可存。

    言一切法皆空者。

    雲何不頓說一切法空。

    而漸漸次第先說衆生空。

    若爾說者。

    當知諸法則有空不空也。

     答曰初聞般若已下。

    明雖複一切法空。

    應須漸漸說也。

    當釋。

     不見我行般若不見我不行者已下。

    此下有五複次意。

    來釋此一句文也。

    當一一釋。

     初就凡聖明行不義也。

    當說。

     複次佛為法王已下。

    此約因果明行不行義也。

    當說。

     複次行般若波羅蜜者生憍慢心言已下。

    次就慢懈進怠解行不行義也。

    當說。

     複次不見我行波若波羅蜜者。

    為破著有見故。

    言不見下。

    明破病互為藥石義。

    釋所以言行不行義。

    師此中引淨名中童子說法不有亦不無等偈。

    及引不真空論言有本無名等。

    來釋此義意。

    當一一廣說也。

     複次不見我行已下。

    次明約止戲調息懈怠等義。

    來釋行不行義。

    以作乘馬喻來也。

    當說。

     複次佛自說因緣所謂菩薩字字性空已下。

    釋行不行義已竟。

    今次釋雲。

    所以者何菩薩菩薩字空等文句。

    還一一牒上經文來也。

    當一一釋。

     問曰先已說此事已下。

    此雲前已言菩薩但有名。

    波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

    今何以複說也。

     答曰已下。

    答意。

    先但正言波若實觀。

    不見菩薩。

    不見波若字。

    故雲但有名字。

    今乃說不見因緣。

    何故不見雲菩薩般若等。

    以但有字無有實故。

    言不見也。

     上菩薩義同此菩薩者。

    上言菩薩亦空。

    今雲菩薩亦空。

    故言同也。

     菩薩字即如菩薩中說者。

    明本為物設名。

    菩薩既空。

    此字亦寂。

    故雲如菩薩中說也。

     般若波羅蜜不為二分已下。

    上言但有名字。

    名為空。

    此等隻同是一波若波羅蜜。

    但以因果名字分之。

    故雲二分。

    但名字無有實也。

    當說。

     生相實不可得故名為無生已下。

    釋上言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等義也。

    當一一釋。

     菩薩能如是觀不見離是不生不滅法已下。

    釋此有二意。

    前就推法釋不生等義。

    今就實觀釋此四法也。

    當說。

     不可說者是實義。

    此據實教也。

     可說者皆是名字。

    據教化義也。

    當說。

     慧眼所見于無法可見中最第一。

    故雲第一也。

     問曰若菩薩一切法中不着何得不入涅般已下。

    此言若菩薩不着一切者。

    即是實相涅般。

    何不常住實際。

    而在世間也。

     答曰下。

    當說。

     方便二事已下。

    明實智得入空巧因。

    故不住也。

    當說。

     第三品釋論者。

    此即是開宗中第三名為習相應品。

    上既開宗明行波若義。

    今次明習應義。

    故顯之出。

    言第三品也。

    當說。

     佛告舍利弗乃至雲所說名字亦不可得已下。

    即是經文。

    就此品中。

    大有三分。

    第一就生空明習應義。

    第二從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習波羅蜜與波若波羅蜜相應。

    佛告舍利弗習應色空是名與波若波羅蜜相應等已下。

    就于法空明習應義。

    第三次品末雙結。

    舉上二空。

    及明菩薩行報。

     就初分中。

    複有三意。

    第一明三時衆生空。

    第二明菩薩德超等二乘。

    第三明說三脫門。

    善會三空而不取證。

    故能超二乘。

    為二乘所依。

    有此三意。

    既明習應品。

    何故不明行品。

    但集散品中釋言。

    習義但據始。

    行義通始終。

    今者舉初明終。

    故唯明習應品。

    習于般若。

    與波若相應。

    故雲習應也。

     此初明菩薩但有名字者。

    是不淨淨時生空。

    佛但有名字者。

    明善淨時生空明義。

    言神我等者。

    即是不淨時生空。

    此中雖明般若色等。

    但有名字。

    即是法空義。

    但此中未釋也。

    從身子白佛下。

    始釋耳。

     一切我常不可得說至于人屬前八同從作者已下訖至見者。

    屬後八句。

    故合為十六神我也。

    下論一一當釋。

     問曰已下。

    明第二品末已說無生滅垢淨等空義。

    今何以複說也。

     答曰下當一一說。

     佛後五百歲已下。

    就像正分之也。

    當說。

     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已下。

    即釋第一神我義也。

     五衆和合中生故名衆生已下。

    明凡夫穢濁以五衆為軀。

    聖人清高以五分法身為體。

    雖複凡聖有異。

    莫不皆于衆法中有生。

    故曰衆生也。

     命根成就名壽者命者已下。

    此二合釋。

    若成實。

    乃以業為命根。

    今論乃以不相應行為壽命。

    業乃屬因。

    命乃屬果。

    今以因果分門。

    故不得以業為命根。

    若言以業得命故以業為根者。

    業盡得二十二根。

    亦應以之為根也。

    此十六種當一一釋。

     乘數者。

    于此等衆法中。

    有于我數。

    故雲衆數也。

     行人法已下。

    明猶我行信忠孝等人事。

    故名人也。

     以五耶見及世間出世間已下。

    經雲。

    七賢人聖亦名見。

    六十二見亦名見。

    見此等見名為見者。

    此見但在心也。

    當說。

     餘四根者。

    六根中上已别明眼。

    下後别說意。

    故雲餘四根也。

     言此等皆是猶神使然也。

     答曰略說則十六已下。

    明此中略說。

    故雲十六。

    若就五陰論。

    色即是我。

    色是我所有。

    色中我。

    我中色。

    如是五陰上各各有四。

    四五則成二十我見也。

    若他解言别有即陰我。

    離陰我。

    和合中我三種。

    異二十我見。

    故言有二十三也。

     師言。

    一切經論唯言二十。

    但就二十中。

    如言色即是我等五種。

    是即陰我言。

    色是我所有等五。

    是離陰我。

    言色中我我中色等十。

    即是和合中計我義。

    更無别有二十三也。

    若如婆沙釋。

    或有二十種我見。

    如上釋。

    或雲有四十八。

    或言有七十二。

    如前言。

    色即是我。

    是我所有。

    色中我。

    我中色。

    第約十二入上作。

    一入入上皆有此四。

    十二個四。

    則成四十八我見也。

    又約十八界上。

    作如上說。

    一界上亦有四。

    十八個四。

    即成七十二我見。

    若言色即是我。

    色是我所有。

    色是我行處。

    色是我童仆。

    色是我所使。

    如是作者。

    我見則無量無邊也。

    當說。

     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行般若波羅蜜除佛智慧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乃至雲度脫一切衆生故等已下。

    即是第二教量。

    明菩薩德超二乘。

    就此教量中。

    複有二意。

    第一作法喻兩說。

    明過二乘。

    第二就論義門教量。

    明過二乘。

    此初即是第一也。

     而言菩薩作如是行般若者。

    即是作如生空智慧行波若也。

    當說。

     過一切二乘上用不可得空故已下。

    明二乘但得不淨時生空。

    得生空未盡。

    菩薩盡得三時。

    衆生空不得此不可得亦空。

    故不住空。

    故雲用不可得空故遍諸法性超出二乘也。

    當說。

     所以者何已下。

    還釋上過二乘義也。

    當說。

     如滿閻浮提竹已下。

    上作法說。

    今次作譬說也。

    當說。

     釋曰有二因緣故已下。

    凡有六對十二句。

    明菩薩超二乘義也。

    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已下。

    明二乘但得空三昧。

    故住于空。

    菩薩得空空三昧。

    不住于空。

    故雲以空知一切法空。

    亦不見是空也。

     空以不空不一不異已下。

    明無空不空相也。

     二者下。

    當釋。

     一者般舟三昧者。

    即是見佛三昧。

    菩薩于三昧中。

    見十方佛。

    聞說妙法。

    德超二乘。

    二乘無此故勝也。

     一者常住禅定已下。

    明二乘不能即于禅中而興大用。

    菩薩常在禅定。

    而即靜能散。

    彌寂邊動。

    處空外化。

    不起滅定。

    而現諸威儀。

    故勝也。

     二者能通達法性已下。

    明二乘兔馬不能深達法性。

    菩薩深達故勝也。

     二者自舍一切樂已下。

    明菩薩不受一切解脫果報等。

    樂而處苦中化衆生也。

     問曰諸鈍根者可以為喻已下。

    釋上法說義竟。

    今欲次釋喻說。

    先立此問也。

    當說。

     答曰已下。

    明須取二乘中極利根者喻之。

    若取鈍根為喻者。

    他複應言利者或勝也。

    當一一說。

     以眼見事已下。

    明以身子目連竹林等可現見事□之也。

    下當一一說。

     如閻浮提者已下。

    上未釋喻中經文。

    但且解所以取利根為喻義。

    今始次釋喻文也。

     師言。

    昔日州字。

    以重川為州字。

    不如今日州字也。

    故昔禹貢九州。

    亦取重川之地為州。

    其所以貢九州之計者。

    為民有上中下。

    上亦有三。

    中下亦各有三品民。

    既有九澆之調。

    故逐調亦唯欲立九州。

    此是州土之州。

    今言閻浮提者。

    乃是洲渚之洲。

    大者曰洲。

    小者曰諸。

    閻浮者。

    此間無物可對。

    故不翻也。

    提者名洲。

    此因樹得名。

    故雲洲也。

     而言五百小洲為眷屬者。

    師言。

    如來藉高離百濟。

    南有于殿。

    師子善國等。

    亦盡是小洲限也。

     問曰諸弟子甚多下。

    當說。

     答曰已下。

    有三複次。

    意釋而言于外法中亦大者。

    明身子七歲明已論義無底。

    此之二人皆解十八種大經。

    能拂異學。

    故雲外亦大也。

    當說。

     今此名以假喻已下。

    明實無有此二人滿閻浮提。

    但就設有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