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問曰已下。
問答意。
就分别無分别義。
明滅不滅也。
當說。
我得阿耨三菩提時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衆生。
聞我名者已下。
即是第十明聞名果。
欲論權果乃複無量。
以此十種收之。
亦皆盡也。
當說。
問曰有人生值佛世已下。
即是論釋。
先立此一問。
下次第答也。
答曰已下。
明法性身佛。
如什公三輪義中。
言時處衆法皆同者。
即此義也。
明法性生身佛。
以法性虛空為處。
解脫為時。
無生忍法為法。
無生忍菩薩為衆。
以法性生身佛為化主。
此即是時處衆法。
皆同義也。
若五凡夫論明有四佛。
謂自說自聞。
理說理聞。
報說報聞。
應說應聞。
若持心經明五佛。
華嚴明十佛。
此等但以義明之。
若以三義取。
即為三佛。
十義取即為十佛。
今此中唯明二佛。
法性生身佛者。
還據是彼佛菩薩徒衆聞者。
即能必得菩提。
永不堕惡趣等也。
當說。
二者已下。
即是應佛。
如影随形。
不相舍離。
是故報應相遂明之。
但随見而見。
有種種不同。
不可言有身在。
而影自滅也。
當說耳。
如喜見藥者。
即是阿伽陀藥也。
如輪王梵釋等者。
皆明據于世間易可得願等也。
當說。
念觀世音已下。
本國有一人。
極大學問。
不信一切經書。
唯信觀世音。
何以然。
此人同村。
有一人破落。
江南去。
極遠有數千裡地。
其母晝夜誦念觀音。
願得早見其子。
正為他犁地。
忽有一衆僧來語言。
汝母為煎我欲見汝。
我當将汝還去當送。
作具還他。
此人言。
道裡極遠。
複無船乘。
何由可到。
衆僧言。
汝但送作具。
我将汝去。
其爾時送作具還。
家中有無數人。
而無見者。
來語言。
汝當閉眼。
捉我袈裟角。
爾時??忽之間。
即到其村。
語言開眼。
此是汝村不。
即言是。
汝當還汝家去。
即得至家母子相見。
若一切世界中衆生。
于諸佛菩薩。
有緣者。
聞名皆得度也。
當說。
又今佛但說清淨涅槃已下。
明如來但說涅槃法。
度衆生故。
得度者少。
人猶被譏謗言佛誘诳衆生。
若以種種世法度衆生者。
彌加起惡。
是故佛不與一切人得世間小小諸樂願故。
此經教量言。
教化令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皆得人天樂者。
不如教化一人得須陀洹。
令一切如上衆生得四果者。
不如令一人發菩提心。
令如上衆生發心者。
不如教一人相應實相波若一句。
當知波若功高。
出世間法勝故。
佛唯化衆生。
令出世間。
所以引提婆達來。
證佛唯以涅槃教化衆生。
尚被謗義。
又證令衆生得世間樂。
無益等義也。
此人具三十相。
唯無白豪相與千輻輪相耳。
當說。
有佛為衆生說法令得道者已下。
此下明諸佛各以種種為佛事。
所度不同義也。
當說。
今複為有聞名國土。
但聞佛名。
即便得度故。
有此文來也。
複次下。
當說。
如須達已下。
證明聞名而有必得道義也。
當說。
問曰然經言已下。
經文徴之也。
答曰已下。
如人言我即時來。
可得隻是一時。
但更不餘處行往而來。
我雲即時來耳。
經雲即時亦爾。
聞即修行。
無餘事隔。
能得于道。
故雲即時。
不言即。
二心中聞即得道。
故雲一時也。
難者言已下。
此意言。
七覺唯是無漏。
衆生緣慈者。
慈緣衆生屬于有漏。
有漏無漏既異。
雲何言修慈心時。
得七覺也。
答者言已下。
答意雲。
從慈三昧起已。
即修七覺。
更修餘法間。
我言一時還成上義也。
複有二種。
即時義也。
當說。
複次有衆生福德純熟已下。
此意複明有。
亦即得道義也。
當說。
問曰。
上欲得諸功德及諸願已下。
明初品經文既訖于此。
故此下去。
總聊簡上文義意也。
一一當說。
母功重已下。
若依此間俗典。
言骨觀肉疏故。
資父三年。
母隻一年。
若内典取功重為言。
故母恩為重。
害之得罪亦重。
今二種波若為母。
懷育生長功德法身義重。
三昧是禅。
但相因藉生我。
如父也。
當說。
明權實二智。
即是實智波若。
與方便波若。
故如人兩眼及鳥二翼也。
當說。
釋第三十五卷 第二奉缽品釋論者。
上初品中明如來創告身子開宗。
以以權實二果及因中行德。
勸諸菩薩習行波若。
名為贊般若功能。
故皆言欲得如是如是者。
當學般若波羅蜜。
此文已竟。
今次明諸天歡喜見有三種。
諸菩薩等修行波若。
必當成佛。
故願言欲當奉缽。
因以為品。
故雲第二也。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能作是功德。
乃至雲奉先佛缽已下。
即是經文。
就此品中。
大有二意。
第一明諸天歡喜贊歎供養。
第二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雲何應行般若波羅蜜下。
複廣開宗。
就第一中。
複有四意。
第一明諸天歡喜願當奉缽供養行般若菩薩。
第二明諸天歡喜樂為菩薩眷屬。
第三明諸天歡喜護行波若之人。
第四明三種菩薩廣習行波若。
第一重中。
有此四意。
此初即是第一明諸天歡喜。
見于菩薩行如上功德故。
願當奉缽如前天王。
此是經文。
下當論釋也。
問曰已下。
即是論釋。
問意言。
上已說菩薩具足諸波羅蜜功德。
今何以複說也。
答曰已下。
有種種意。
當一一釋。
問曰菩薩增益六波羅蜜時已下。
上但明此品來之緣起。
未得釋文。
故設此問也。
當說。
答曰下。
當一一說。
如釋提桓命欲終時已下。
引此等事來。
欲證明諸佛菩薩出世有益。
諸天世人應須歡喜義也。
當說。
問曰四天王三十三天已下。
此難意雲。
上明諸天見佛菩薩出時。
減損阿修羅多衆故喜。
此向言若爾者下。
二釋可然。
上諸天無阿修羅患。
複何故喜也。
答曰已下。
明若無佛菩薩者。
修福處劣。
果報不妙。
故今喜也。
當釋。
複次諸天中有智慧者已下。
明上界諸天若智慧勝者。
則能知禅味為患。
欲界諸天智慧勝者。
能知五欲無常。
以佛菩薩出世故。
得于常樂。
所以喜也。
菩薩能令人遮三塗苦。
如得蔭答。
得人天樂。
如得華益。
得三乘果。
如得果益。
故歡喜也。
問曰諸天供養事多。
何以奉缽已下。
明各有定法也。
當一一釋。
天上但以華開合為晝夜耳。
九百萬歲已下答。
大本經言八百萬歲。
如目連問事經。
或言九百千歲。
此義并是譯經家錯。
笇之可知。
今九百萬歲為是也。
欲論如今賢劫中成佛菩薩。
若一處兜率天四千歲者。
則于四天王壽。
各有四倍。
于人間數。
有五十六億萬歲。
若彌勒經。
乃言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今此中乃以四天王壽。
格菩薩人間修行歲數。
言應得值佛者。
此當是蔣進學者。
據設有可得之義為言耳。
當說。
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及我等當請是菩薩轉法輪已下。
即是經文。
就諸天贊歎中。
複有二意。
上明奉缽義竟。
此是第二明願當給侍供養等義。
第三明勸諸義也。
當說。
上唯明一須彌四天王及一欲界。
但三千世界四王無數。
前言奉缽者。
但是當自界中四王也。
今以請說事大故。
論一切諸天也。
當說。
舍利弗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雲觀族知識已下。
即是第二大分經文。
明諸人歡喜樂為菩薩眷屬義也。
問曰前已說下。
論一一釋也。
當說。
天上無布施。
故為天說但言作諸功德。
人中六波羅蜜事盡有。
故為人說言增益六波羅蜜。
又次後但雲。
善男子女人等故。
當知唯據人也。
問曰下。
料簡之。
複次三業已下。
次舉十七種德來。
顯善人相也。
答曰已下。
明天有天眼天耳他心智等。
自知善者。
供養菩薩故。
不須言善天也。
人以肉眼不知善者。
能供養菩薩。
故須的說也。
問曰何以但說男子女人善已下。
當一一說。
問曰善男子女人何因能作是願已下。
明何因能作是願。
願欲為菩薩眷屬等也。
當說。
答曰下。
當一一釋。
如菩薩先為國王太子見閻浮提人貧窮已下。
恐人不信。
言誰無事。
乃願為菩薩妻子眷屬等。
何以故。
此下去廣引事證明他欲樂為菩薩作眷屬等義也。
一一當說。
我當作多聞弟子者。
今阿難即是也。
我當作神足第一弟子者。
即目連是也。
我當作智慧第一弟子者。
身子是也。
當一一說。
師言。
晉世石崇。
亦得如意珠也。
喜德女。
願不同。
金地國王姤也。
當說。
女得調伏心志者即是柔順忍也。
當說。
六寶來應者。
以喜德一人。
變為女寶。
故唯六寶來也。
師言。
此論雲寶女決定不孕。
若華嚴乃至言生子者。
此論凡女未變之時有孕。
至變為寶女時始生。
故雲爾。
若一日作寶女者。
無也。
爾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膩咤及非不斷已下。
即是第三明諸天歡喜擁護菩薩令離五欲護行般若人經文也。
問曰諸天何故作是願已下。
即是論釋。
明五欲之中淫欲最重。
能令衆生失于本性。
妨亂處甚。
故須令離之也。
令諸女人惡心姤忌已下。
明諸女形雖似人。
心如羅刹。
言氣非人。
故須離也。
童真行者。
如小兒子。
雖根具足。
而無欲心。
是真童子。
今欲令菩薩離欲如之。
故雲作童真行也。
或有人言。
受五欲何妨。
但令不着。
亦不妨聖道。
為斷此見故。
言衆生無始已來。
悉皆曾得梵天。
以五欲鄣故。
曾得之法由尚不得。
何況聖道未曾得物而能得也。
淫欲根深已下。
大集經言。
瞋為?賊。
愛為濡賊。
如瞋恚之時。
能殺父害母。
此極重。
但濡賊難除。
淫愛煩惱。
衆生恒起。
為三住地故。
所以言深。
衆生不恒瞋恚欲殺父害母等。
故不言深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要當有父母妻子等那已下。
第四明三種菩薩習行般若。
上意雲。
菩薩增益六波羅蜜。
諸人歡喜樂為菩薩眷屬。
故今身子問言。
菩薩要當有眷屬那也。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薩已下。
或者是不定辭。
有三意。
明佛以三種菩薩來答。
一者在家未斷愛欲菩薩。
二者出家離欲菩薩。
三者明法身菩薩。
為衆生故。
受變化身。
見受五欲。
名為方便應化菩薩。
有此三種菩薩行于波若故。
所以或有實須有妻子者。
或不須者。
或方便須者也。
當說。
釋曰已下。
明此三種菩薩中。
若以在家出家來命取者。
初菩薩俱是在家。
後二種菩薩唯據出家。
若以生身法身來命者。
初菩薩唯是生身。
第二菩薩通生法二身。
後一菩薩唯是法身。
若以離欲未離欲義來命者。
初菩薩并未離欲。
第二菩薩通離欲。
第三菩薩一向離欲。
菩薩之位。
雖複無量。
以在家出家離欲未離欲生身法身等三對收之。
則各無不盡也。
第二菩薩既是出家菩薩。
應一向但言離欲。
所以乃言或未離欲者。
此是屬出家菩薩位。
不行欲行故。
得雲一向離欲。
今言或未離者。
以此菩薩中。
有未斷愛分煩惱盡者。
故雲或未離也。
若無生忍已來名生身。
法流已上屬法身也。
明法身菩薩。
常以四攝五生等。
攝化衆生。
今此中但明攝二生也。
言作閻浮提王等者。
則是增上生義。
作長者等已下。
即是處勝生義。
餘息苦随類最後生義。
但意含之耳。
當說。
譬如幻師及雲為衆生故受五欲已下。
即是經文。
明唯為第三法身菩薩作譬。
何故然明。
第一菩薩既是在家法。
有愛欲故。
不須譬顯。
第二菩薩既是出家法。
須斷欲故。
亦不須以譬顯。
唯第三菩薩但是法身無生菩薩。
而為衆生故。
以方便現在居家。
有眷屬等。
此義難明。
故須譬說。
以顯其德也。
下當論釋。
明人五情所見法變失不實。
幻亦是五情所見。
而自不實。
此事相當。
故以為喻也。
當一一說。
菩薩常以種種因緣毀訾五欲已下。
前但總明經文來之大意。
今此下去始次第釋文也。
當一一說。
如魚吞鈎。
必為鈎所賊害。
故雲如鈎賊魚一也。
當說
問答意。
就分别無分别義。
明滅不滅也。
當說。
我得阿耨三菩提時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衆生。
聞我名者已下。
即是第十明聞名果。
欲論權果乃複無量。
以此十種收之。
亦皆盡也。
當說。
問曰有人生值佛世已下。
即是論釋。
先立此一問。
下次第答也。
答曰已下。
明法性身佛。
如什公三輪義中。
言時處衆法皆同者。
即此義也。
明法性生身佛。
以法性虛空為處。
解脫為時。
無生忍法為法。
無生忍菩薩為衆。
以法性生身佛為化主。
此即是時處衆法。
皆同義也。
若五凡夫論明有四佛。
謂自說自聞。
理說理聞。
報說報聞。
應說應聞。
若持心經明五佛。
華嚴明十佛。
此等但以義明之。
若以三義取。
即為三佛。
十義取即為十佛。
今此中唯明二佛。
法性生身佛者。
還據是彼佛菩薩徒衆聞者。
即能必得菩提。
永不堕惡趣等也。
當說。
二者已下。
即是應佛。
如影随形。
不相舍離。
是故報應相遂明之。
但随見而見。
有種種不同。
不可言有身在。
而影自滅也。
當說耳。
如喜見藥者。
即是阿伽陀藥也。
如輪王梵釋等者。
皆明據于世間易可得願等也。
當說。
念觀世音已下。
本國有一人。
極大學問。
不信一切經書。
唯信觀世音。
何以然。
此人同村。
有一人破落。
江南去。
極遠有數千裡地。
其母晝夜誦念觀音。
願得早見其子。
正為他犁地。
忽有一衆僧來語言。
汝母為煎我欲見汝。
我當将汝還去當送。
作具還他。
此人言。
道裡極遠。
複無船乘。
何由可到。
衆僧言。
汝但送作具。
我将汝去。
其爾時送作具還。
家中有無數人。
而無見者。
來語言。
汝當閉眼。
捉我袈裟角。
爾時??忽之間。
即到其村。
語言開眼。
此是汝村不。
即言是。
汝當還汝家去。
即得至家母子相見。
若一切世界中衆生。
于諸佛菩薩。
有緣者。
聞名皆得度也。
當說。
又今佛但說清淨涅槃已下。
明如來但說涅槃法。
度衆生故。
得度者少。
人猶被譏謗言佛誘诳衆生。
若以種種世法度衆生者。
彌加起惡。
是故佛不與一切人得世間小小諸樂願故。
此經教量言。
教化令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皆得人天樂者。
不如教化一人得須陀洹。
令一切如上衆生得四果者。
不如令一人發菩提心。
令如上衆生發心者。
不如教一人相應實相波若一句。
當知波若功高。
出世間法勝故。
佛唯化衆生。
令出世間。
所以引提婆達來。
證佛唯以涅槃教化衆生。
尚被謗義。
又證令衆生得世間樂。
無益等義也。
此人具三十相。
唯無白豪相與千輻輪相耳。
當說。
有佛為衆生說法令得道者已下。
此下明諸佛各以種種為佛事。
所度不同義也。
當說。
今複為有聞名國土。
但聞佛名。
即便得度故。
有此文來也。
複次下。
當說。
如須達已下。
證明聞名而有必得道義也。
當說。
問曰然經言已下。
經文徴之也。
答曰已下。
如人言我即時來。
可得隻是一時。
但更不餘處行往而來。
我雲即時來耳。
經雲即時亦爾。
聞即修行。
無餘事隔。
能得于道。
故雲即時。
不言即。
二心中聞即得道。
故雲一時也。
難者言已下。
此意言。
七覺唯是無漏。
衆生緣慈者。
慈緣衆生屬于有漏。
有漏無漏既異。
雲何言修慈心時。
得七覺也。
答者言已下。
答意雲。
從慈三昧起已。
即修七覺。
更修餘法間。
我言一時還成上義也。
複有二種。
即時義也。
當說。
複次有衆生福德純熟已下。
此意複明有。
亦即得道義也。
當說。
問曰。
上欲得諸功德及諸願已下。
明初品經文既訖于此。
故此下去。
總聊簡上文義意也。
一一當說。
母功重已下。
若依此間俗典。
言骨觀肉疏故。
資父三年。
母隻一年。
若内典取功重為言。
故母恩為重。
害之得罪亦重。
今二種波若為母。
懷育生長功德法身義重。
三昧是禅。
但相因藉生我。
如父也。
當說。
明權實二智。
即是實智波若。
與方便波若。
故如人兩眼及鳥二翼也。
當說。
釋第三十五卷 第二奉缽品釋論者。
上初品中明如來創告身子開宗。
以以權實二果及因中行德。
勸諸菩薩習行波若。
名為贊般若功能。
故皆言欲得如是如是者。
當學般若波羅蜜。
此文已竟。
今次明諸天歡喜見有三種。
諸菩薩等修行波若。
必當成佛。
故願言欲當奉缽。
因以為品。
故雲第二也。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能作是功德。
乃至雲奉先佛缽已下。
即是經文。
就此品中。
大有二意。
第一明諸天歡喜贊歎供養。
第二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雲何應行般若波羅蜜下。
複廣開宗。
就第一中。
複有四意。
第一明諸天歡喜願當奉缽供養行般若菩薩。
第二明諸天歡喜樂為菩薩眷屬。
第三明諸天歡喜護行波若之人。
第四明三種菩薩廣習行波若。
第一重中。
有此四意。
此初即是第一明諸天歡喜。
見于菩薩行如上功德故。
願當奉缽如前天王。
此是經文。
下當論釋也。
問曰已下。
即是論釋。
問意言。
上已說菩薩具足諸波羅蜜功德。
今何以複說也。
答曰已下。
有種種意。
當一一釋。
問曰菩薩增益六波羅蜜時已下。
上但明此品來之緣起。
未得釋文。
故設此問也。
當說。
答曰下。
當一一說。
如釋提桓命欲終時已下。
引此等事來。
欲證明諸佛菩薩出世有益。
諸天世人應須歡喜義也。
當說。
問曰四天王三十三天已下。
此難意雲。
上明諸天見佛菩薩出時。
減損阿修羅多衆故喜。
此向言若爾者下。
二釋可然。
上諸天無阿修羅患。
複何故喜也。
答曰已下。
明若無佛菩薩者。
修福處劣。
果報不妙。
故今喜也。
當釋。
複次諸天中有智慧者已下。
明上界諸天若智慧勝者。
則能知禅味為患。
欲界諸天智慧勝者。
能知五欲無常。
以佛菩薩出世故。
得于常樂。
所以喜也。
菩薩能令人遮三塗苦。
如得蔭答。
得人天樂。
如得華益。
得三乘果。
如得果益。
故歡喜也。
問曰諸天供養事多。
何以奉缽已下。
明各有定法也。
當一一釋。
天上但以華開合為晝夜耳。
九百萬歲已下答。
大本經言八百萬歲。
如目連問事經。
或言九百千歲。
此義并是譯經家錯。
笇之可知。
今九百萬歲為是也。
欲論如今賢劫中成佛菩薩。
若一處兜率天四千歲者。
則于四天王壽。
各有四倍。
于人間數。
有五十六億萬歲。
若彌勒經。
乃言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今此中乃以四天王壽。
格菩薩人間修行歲數。
言應得值佛者。
此當是蔣進學者。
據設有可得之義為言耳。
當說。
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及我等當請是菩薩轉法輪已下。
即是經文。
就諸天贊歎中。
複有二意。
上明奉缽義竟。
此是第二明願當給侍供養等義。
第三明勸諸義也。
當說。
上唯明一須彌四天王及一欲界。
但三千世界四王無數。
前言奉缽者。
但是當自界中四王也。
今以請說事大故。
論一切諸天也。
當說。
舍利弗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雲觀族知識已下。
即是第二大分經文。
明諸人歡喜樂為菩薩眷屬義也。
問曰前已說下。
論一一釋也。
當說。
天上無布施。
故為天說但言作諸功德。
人中六波羅蜜事盡有。
故為人說言增益六波羅蜜。
又次後但雲。
善男子女人等故。
當知唯據人也。
問曰下。
料簡之。
複次三業已下。
次舉十七種德來。
顯善人相也。
答曰已下。
明天有天眼天耳他心智等。
自知善者。
供養菩薩故。
不須言善天也。
人以肉眼不知善者。
能供養菩薩。
故須的說也。
問曰何以但說男子女人善已下。
當一一說。
問曰善男子女人何因能作是願已下。
明何因能作是願。
願欲為菩薩眷屬等也。
當說。
答曰下。
當一一釋。
如菩薩先為國王太子見閻浮提人貧窮已下。
恐人不信。
言誰無事。
乃願為菩薩妻子眷屬等。
何以故。
此下去廣引事證明他欲樂為菩薩作眷屬等義也。
一一當說。
我當作多聞弟子者。
今阿難即是也。
我當作神足第一弟子者。
即目連是也。
我當作智慧第一弟子者。
身子是也。
當一一說。
師言。
晉世石崇。
亦得如意珠也。
喜德女。
願不同。
金地國王姤也。
當說。
女得調伏心志者即是柔順忍也。
當說。
六寶來應者。
以喜德一人。
變為女寶。
故唯六寶來也。
師言。
此論雲寶女決定不孕。
若華嚴乃至言生子者。
此論凡女未變之時有孕。
至變為寶女時始生。
故雲爾。
若一日作寶女者。
無也。
爾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膩咤及非不斷已下。
即是第三明諸天歡喜擁護菩薩令離五欲護行般若人經文也。
問曰諸天何故作是願已下。
即是論釋。
明五欲之中淫欲最重。
能令衆生失于本性。
妨亂處甚。
故須令離之也。
令諸女人惡心姤忌已下。
明諸女形雖似人。
心如羅刹。
言氣非人。
故須離也。
童真行者。
如小兒子。
雖根具足。
而無欲心。
是真童子。
今欲令菩薩離欲如之。
故雲作童真行也。
或有人言。
受五欲何妨。
但令不着。
亦不妨聖道。
為斷此見故。
言衆生無始已來。
悉皆曾得梵天。
以五欲鄣故。
曾得之法由尚不得。
何況聖道未曾得物而能得也。
淫欲根深已下。
大集經言。
瞋為?賊。
愛為濡賊。
如瞋恚之時。
能殺父害母。
此極重。
但濡賊難除。
淫愛煩惱。
衆生恒起。
為三住地故。
所以言深。
衆生不恒瞋恚欲殺父害母等。
故不言深也。
當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要當有父母妻子等那已下。
第四明三種菩薩習行般若。
上意雲。
菩薩增益六波羅蜜。
諸人歡喜樂為菩薩眷屬。
故今身子問言。
菩薩要當有眷屬那也。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薩已下。
或者是不定辭。
有三意。
明佛以三種菩薩來答。
一者在家未斷愛欲菩薩。
二者出家離欲菩薩。
三者明法身菩薩。
為衆生故。
受變化身。
見受五欲。
名為方便應化菩薩。
有此三種菩薩行于波若故。
所以或有實須有妻子者。
或不須者。
或方便須者也。
當說。
釋曰已下。
明此三種菩薩中。
若以在家出家來命取者。
初菩薩俱是在家。
後二種菩薩唯據出家。
若以生身法身來命者。
初菩薩唯是生身。
第二菩薩通生法二身。
後一菩薩唯是法身。
若以離欲未離欲義來命者。
初菩薩并未離欲。
第二菩薩通離欲。
第三菩薩一向離欲。
菩薩之位。
雖複無量。
以在家出家離欲未離欲生身法身等三對收之。
則各無不盡也。
第二菩薩既是出家菩薩。
應一向但言離欲。
所以乃言或未離欲者。
此是屬出家菩薩位。
不行欲行故。
得雲一向離欲。
今言或未離者。
以此菩薩中。
有未斷愛分煩惱盡者。
故雲或未離也。
若無生忍已來名生身。
法流已上屬法身也。
明法身菩薩。
常以四攝五生等。
攝化衆生。
今此中但明攝二生也。
言作閻浮提王等者。
則是增上生義。
作長者等已下。
即是處勝生義。
餘息苦随類最後生義。
但意含之耳。
當說。
譬如幻師及雲為衆生故受五欲已下。
即是經文。
明唯為第三法身菩薩作譬。
何故然明。
第一菩薩既是在家法。
有愛欲故。
不須譬顯。
第二菩薩既是出家法。
須斷欲故。
亦不須以譬顯。
唯第三菩薩但是法身無生菩薩。
而為衆生故。
以方便現在居家。
有眷屬等。
此義難明。
故須譬說。
以顯其德也。
下當論釋。
明人五情所見法變失不實。
幻亦是五情所見。
而自不實。
此事相當。
故以為喻也。
當一一說。
菩薩常以種種因緣毀訾五欲已下。
前但總明經文來之大意。
今此下去始次第釋文也。
當一一說。
如魚吞鈎。
必為鈎所賊害。
故雲如鈎賊魚一也。
當說